第一篇:法律知识规定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
【法规名称】 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
【颁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52号
【颁布时间】 2010-01-04
【实施时间】 2010-02-0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
《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已经2009年12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2月1日施行。
市长
二○一○年一月四日
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扶持与保障本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本市面向社会举办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条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民办教育工作。
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
财政、规划、国土、价格、民政、体育、审计、公安、税务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民办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立与变更、终止
第五条 设立民办学校,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
(一)普通中专学校(卫生、师范类除外)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中等职业学校、初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自学考试助学培训学校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普通初级中学、小学、各类中等及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涉及多个办学层次的,按照最高办学层次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申请举办体育、艺术类等专业的学校,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同级业务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核同意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报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参照各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制定并公布本市各类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审批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标准实施审批。
第七条 具备办学条件并达到设置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其中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三)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四)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第八条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送达申请人。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审批机关应当发给办学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民办学校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法到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法人登记。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并予以公告。
第九条 举办者应当依照申办报告或者学校章程履行出资义务。
举办者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资产出资。以货币以外其他形式资产出资的,应当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以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无形资产形式出资的,所占比例不得超过总出资额的百分之三十。
第十条 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举办民办学校的,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和权利义务。
第十一条 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应当与举办者的其他资产相分离,并在批准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依法办理验资过户手续。
第十二条 民办学校变更举办者,应当由举办者提出,并依法进行财务清算,经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以下称民办学校决策机构)同意后,报审批机关批准。
民办学校名称、办学层次、办学类别等的变更,经民办学校决策机构同意后,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三条 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在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后,由民办学校决策机构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四条 民办学校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审批机关应当协助举办者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终止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在校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第十五条 民办学校根据学校章程规定要求终止的,应当在新学年开学前6个月报审批部门审批,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终止申请书,终止申请书内容应当包括终止原因、终止时间、教职工补偿方案、学生安置方案、需审批部门协助事项等;
(二)民办学校决策机构对民办学校终止的有关决议;
(三)民办学校提出终止申请时的财务审计报告。
教职工补偿方案应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学生安置方案应当事先征求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意见。
审批机关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六条 清算期间,民办学校不得从事招生活动,但应当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直至学生按照安置方案得到安置。
第三章 扶持与保障
第十七条 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性收费方面,执行与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价格政策。
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市、县(区)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第十九条 民办学校取得的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因为城市规划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由政府收回土地;对改为经营性用地的,实行公开出让。
第二十条 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的权利。第二十一条 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评选先进、医疗保险、助学贷款、学生资助、乘车优惠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政府应当分别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表彰和奖励为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 服务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民办学校应当取得办学许可证、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方可招生。
民办学校招生不得超出审批机关备案的专业门类和招生范围;不得将招生工作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实施。
第二十四条 民办学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真实完整地说明民办学校的全称、性质、办学层次、招生专业、招生范围、收费标准、颁发何种证书等有关事项,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对无审批机关备案证明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广告发布单位应当不予发布。第二十五条 外地民办学校来本市招生,应当持办学许可证、招生简章和广告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未经批准,民办学校不得擅自设立分校和教学点。
民办学校不得擅自将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者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
第二十七条 民办学校应当建立并落实管理责任制及校园安全、校舍、环境卫生、学生、消防等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寄宿制民办学校应当建立并落实宿舍、餐厅管理以及学生出入校园安全管理等制度。
第二十八条 民办学校应当与聘任的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应当包括聘任职位、职责、工资待遇、福利、社会保险、聘任期限、继续教育以及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
民办学校应当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依法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第二十九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对举办者投入的办学资产、国有资产、受赠财产、收取的费用以及办学积累分别登记建账,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
民办学校的财务应当独立,不得与举办者或举办者投资的企业相混同,不得与举办者举办的其他民办学校相混同。
第三十条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其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不得以民办学校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第三十一条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报价格行政部门核定;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报价格行政部门备案。
民办学校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三十二条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按学期收费;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按实际学习期限收费,但不得跨年度收费。
民办学校学生办理注册、缴费手续后因正当理由提出转学、退学的,学校应当按照价格、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办理退费手续。
因刊登虚假招生广告造成学生退学的,退还全部学费。
第三十三条 市、县(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民办学校设立、撤销、终止、重要变更、师资状况、办学条件、收费标准、招生范围、安全事故、享受政府专项资助以及被追究法律责任等基本情况。民办学校的设立、撤销、终止、重要变更,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四条 市、县(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财务状况和安全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办学中的违法行为。
审批机关依法对民办学校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审批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可以依法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三十六条 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民办学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未在审批机关备案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5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擅自设立分校和教学点,或者将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者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的,审批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至2万元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审批机关和有关行政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按照《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为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维护举办者、学校、教职工及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民办教育的自觉性
1、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民办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构建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快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市要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高素质技术人才,必须依靠多渠道的办学形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才能实现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湛江五年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2、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教育竞争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打造粤西教育高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要-1-
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十六字方针,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办学,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统一规划,为民办教育留出发展空间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民办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合理规划民办学校数量,优化政策管理和服务环境,为民办教育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使民办学校数量和规模处于合理水平(约占全市教育总规模的25%)。
4、严格准入条件,高起点建设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符合我市教育总体规划的需求,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
5、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投资办学,以公有民办或股份制、合作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参与民办教育。鼓励民间资本向公办学校渗透,积极开展公办学校引进社会资金扩大办学规模的试点工作。
6、充分利用公办教育资源和公办学校品牌效应,将一批民办
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实现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补。
三、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教育做大做强
7、民办学校用地和建设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等优惠政策。把新建、扩建民办学校的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
8、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义务教育阶段给予生均定额补助。对向民办学校进行捐赠的集体或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在民办学校建设中,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简化相关手续。
9、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应随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长。鼓励社会向民办学校捐赠或者设立专项奖励与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民办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表彰、奖励办学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10、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公办学校教师和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到民办学校任教。支持公办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根据民办学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选派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民办学校教师也可以参加公办学校的公开招聘,一经录用,工龄、教龄可连续计算。
11、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努力扩充优质
教育资源。重点扶持一批条件好、规模大、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民办学校做大做强,促进民办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四、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12、根据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要求,通过年检和督导评估等手段,督促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建立民办学校进入退出机制,保证民办教育与经济社会始终处于良好的对接状态。
13、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的年检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进行审查或评估,并将审查或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年检或评估不合格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进行整改,并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或者改制办成培训机构。
14、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参照公办学校编制标准,面向社会招聘教职工,聘用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15、民办学校教职工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取得教师资格的民办学校教师在计算工龄和教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表彰、培训、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16、民办学校应当按规定为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凡领取《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历教育机构的教职工,经批准,可自主选择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民办学校要按国家规定为学生缴纳校方责任保险费,使就读学生享受校方责任保险。
17、民办学校应当健全财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合理支配国家财政资金和教育经费,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且经具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对民办学校的资产、学费收入、办学经费使用、财务管理和财务账簿实施监管,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和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方面。
五、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8、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发展民办教育的领导。把发展民办教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确保全市民办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建立民办教育奖励制度,每三年表彰一次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19、教育行政部门是主管民办教育的行政机关,负责对民办教育机构设立、变更、撒消以及办学行为的年检和督导评估。发展和改革、财政、人社、民政、国土、工商、税务、公安、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做好职责内的服务工作,切实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待遇。
20、民办学校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民办学校必须具备相关资格条件,并按《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1、民办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办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成国家或省上规定的课程方案,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
(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缺乏认同感
3.办学条件差,非法办学现象严重
4.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
5.管理不规范,学校间恶性竞争收费较乱
6.资金不足,部分民办学校存在着的风险
原因:
1.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条块分割严重,相互间缺乏共识和合力,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软弱。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对非法办学和恶性竞争的处置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明显的效果。
2.民办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够。
3.很多民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研究不够,在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上,缺乏明确的思路。一些部门简单认为大多数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从而对解决民办学校的困难和问题消极怠慢,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4.民办高校没有办出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创建名牌民办高校的意识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发布假广告,搞虚假承诺,搞恶性竞争等等,这些现象影响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缺乏教师聘任、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固定资产和财务运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龄确认、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教师的待遇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6.一些兴办者不懂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端正,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不舍得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有片面追求营利的倾向,企图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执行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意识淡薄。
7.我国民办教育的经费是靠民办学校自己筹措的,国家并无经费上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学费,接受的赞助或捐赠,学校经营利润等。则于社会对所谓“贵族学校”比较敏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学费进行控制,同时,法律又规定,个人投资民办教育不能索取回报,而且在学校存续期间属于学校资产,个人不得转移,而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接受大规模无偿捐助的可能性又很小,因而民办学校普遍感到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教师工资及教育教学日常开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无法顾及建校及改善办学条件。
对策: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使民办教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各地应对民办教育在用地、税收、投资回报、教师调动、户口迁移、住房、职称评定、学生就业、学校收费等诸多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更多的优惠,充分调动更为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产业上来,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贡献。具体如下:政策方面:在征用土地方面,对有些适合做学校的破产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校园,在所
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优惠提供给民办教育使用。
资金方面: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教育,实行“花小钱,引大钱”。
制定收费政策方面:物价部门在审批时充分考虑民办教育的实际效益,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社会声誉、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收费标准,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招生政策方面:对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统一报名和录取,增强公办学校忧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2.立足区域特点,确立各自目标面对区域性差异,发展民办教育中改革办学体制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即是说,各地区应有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层次,在总体目标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确定自己的“切入口”,确立自身的发展策略。
3.建议国家对教育拨款、贷款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拨款应对公办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考核标准与条件,对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给予同样的拨款额度,以鼓励民办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贷款制度上,民办学校应在抵押、担保、授信贷款额度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民办学校的学生应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一样,不应受到歧视性待遇。
4.民办教育自身应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校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评估、监督功能。校际之间要加强联谊和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增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在教育行政内部,应设立一个与民办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的社会力量办学司(处),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方插手、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
其次,应完善与民办教育有关和各项法律、法规建设,配合司法、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监督、审计以及广告管理并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学校依法进行处罚,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诞生的民办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否则它就很难生存下去,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校长、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必须明白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而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
7.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也敢于到民办学校担任教职。同时,还要改革社会人事制度,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另外民办学校教师的聘任要符合法律程序,学校和教师应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聘任合同”,使民办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8.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民办教育也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像对待公办教育一样,对民办教育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至少应当按全国生均经费给予补助。在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通过多渠道融资,将所得资金投资于教育,用以建立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增加硬件设施,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
学习。
第四篇: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推动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创新教育竞争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教育总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重庆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保障。
;在校生人数50.1万人,占全市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8.4%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量的20%以上、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量的30%
(一)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土地、建设、财税优惠政策。
民办学校资产(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以房地产投资兴办民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受让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房地产用于教育的资产)过户免收资产过户税费,减免资产过户时的服务性收费。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校办企业、后勤服务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的税收政策。
金融机构应积极为民办学校提供信贷支持,开发适应民办学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增加民办学校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民办学校可以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扩大和改善办学条件。
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按审批权限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学校审批机关批准并公示;对接受非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民办学校自行确定,按规定程序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和相对应的教育或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单独或者联合投资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办学校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办学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五)建立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教育的制度。
从2009年起,市财政根据民办高校生均投入情况按比例给予适当补助,并视财力情况予以增加。
市和区县(自治县)建立政府基金,为民办学校贷款提供贴息支持。
民办学校可自主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自主聘任相应岗位的教师。民办学校教职工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其人事关系、档案等由各级人事部门人事代理机构管理,并实行劳动(聘用)合同鉴证。民办学校教职工被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录(聘)用时,由政府人事部门实行了人事代理并完善了劳动(聘用)合同鉴证的,在民办学校工作时间计算为连续工龄。
(七)保障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民办学校毕业生与公办学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一视同仁。
允许有条件的民办高校经批准开展自主招生工作和开办应用型专业自学考试试点。允许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有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自行招收非学历教育学生,由学校对其发放学习通知书和学习证书。对学习1年以上的非学历教育学生实行登记制度,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未来几年重庆要壮大一批民办高校,新建一批民办高校,升格一批民办高校。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民办高校认证、升格,创造条件提升办学层次。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加强指导。
(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严厉打击干扰和破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严禁对民办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禁侵占民办学校合法的财产和教学场所。严禁强制民办学校征订各类报刊杂志和强行要求参加评比、竞赛、研讨等活动。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要把民办教育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民办教育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监控机制。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制度。建立民办学校设置环节的风险保证金制度。实行民办学校检查制度,定期发布民办学校的办学信息制度。民办学校审批机关应定期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宣传、收费、变更等行为的管理。建立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和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主题词:教育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6月13日印发
第五篇: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合肥实际,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的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全国专项规划的小型水库,按照国家、省、市、县区3:4:1.5:1.5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的小型水库按照省与市县区1:1的比例共同承担。
2.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建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项目,市级按每公里8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新建的农村客运站项目,按省下达计划,市级按省补标准1:1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3.实施农村土地规模整治。对经市土委会批准实施的宅基地整理和土地整理项目,农户宅基地复垦部分,按市国土资源局审定的新增耕地面积,每亩给予5万元补助;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部分,每亩给予最高不超过2010元补助。
4.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对经过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足额配套,对项目中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5.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6.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凡与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交叉的部分不重复奖补。此前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的相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不再执行。
7.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一)农业产业化
8.建立《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农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9.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补助。
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新、扩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等。
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以及国际、国内知名的跨国、跨省、跨市的农业企业,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重复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扶持政策。
12.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3.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4.新通过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其认证认定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
15.新被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6.新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每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17.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农业企业,其销售收入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企业1万元;对当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50亿元以上的企业,给予“一企一策”的特殊奖励。
18.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奖励县区领导班子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亿元,奖励5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19.对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0.对新取得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给予1:1市级配套奖励。
21.对依法登记、运作规范的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给予补助。每年补助30家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民
专业协会,每家补助8万元和4万元;对新设立并规范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每家一次性补助1万元和0.5万元;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且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的,每家一次性补助3万元。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补助。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给予1:1市级配套补助。
22.参加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世博会、农博会等各类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的企业和单位,其参展的展位费和参展产品运输费,一次性据实补助50%。
(二)现代养殖业
23.对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24.对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25万元;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猪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50万元。
25.对存栏能力150头以上的新建奶牛场,300头以上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托牛所,从省外购进或迁入符合标准的奶牛且集中饲养30头以上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的,按省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26.对新建年出栏100万只、200万只、3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禽场,每场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27.对新建存栏10万套、20万套以上父母代种鸡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50万元。新建存栏3万套、5万套以上肉种鸭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30万元。
28.对家禽良种企业培育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新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每个品种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9.对新开发龙虾苗种繁育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年繁育虾苗20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池塘养殖300亩以上或稻田养殖4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0.对新开发鳜鱼繁育基地,连片100亩以上且繁育规格3cm以上苗种2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1.对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1000箱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5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2000箱且带动农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10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4000箱且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
(三)特色种植业
32.对承担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3.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年单个连片种植粮油50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每户给予1万元奖励。
34.对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在我市范围内建立制种基地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品种新获得国家和省审定的,每个品种一次性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5.对在规划区域内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含食用菌、草莓)小区,分类型按面积予以补助。具体标准为:日光温室大棚,集中连片4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钢架大棚,集中连片70-150亩的,每亩补助2500元;151-300亩的,每亩补助3500元;301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
36.对新建露地蔬菜,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501-1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1001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伏缺期间(7-9月份)利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等设施新建伏缺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达到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0元。
37.对新开发水生蔬菜,集中连片300-1000亩,每亩补助200元;1001-5000亩,每亩补助300元;5001亩以上,每亩补助400元。
38.对新建连栋温控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200万株以上,且辅助设施齐全的蔬菜瓜果工厂化育苗中心,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补。
(四)林木花卉业
39.新增营造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生态林,包括水源生态林、湿地绿化、荒山荒地绿化等,每亩补助200元。当年新开发成片造林500亩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补助10万元。
40.对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3公里以上和大中型河渠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10公里以上的,每侧林带宽度达到10米以上的,每公里补助1万元,宽度3—10米每侧3行以上的,每公里补助5000元,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2000元。对当年新开发绿色长廊路段长度30公里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由市级出资建设部分,不再享受奖励。
41.对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围内新建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00亩以上且网格面积小于2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元。对新建环村林带长度1公里以上,宽度10米以上的,每处补助1万元。对规划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2.对新开发苗木生产基地200亩以上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花卉生产设施控温温室1000平方米以上,日光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钢架大棚10000平方米以上,新增鲜切花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3.对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成片100亩以上的桃、枣等品种,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5万元。对外环生态绿色长廊范围内连片发展经果林50亩以上的,如桃、李、杏、枣等,市财政按每亩200元予以补助,一补五年。
(五)其它类
44.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09年起,对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1000-2000亩土地的,每亩奖励100元;2001-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
45.节能减排。养殖企业新建50—100立方米单体沼气发酵池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300元。企业、乡村或个人新建30—50立方米厌氧池、好氧池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500元。种养基地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按“一事一议”办法给予补助。
46.农村能源。对当年获得国家、省扶持的新建乡村农村能源项目,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给予1:1配套。
47.农业机械化。对当年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经农机管理部门审定,给予购置费10%-30%的补贴。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植保机械和大棚微型机械发展。
48.增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公共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49.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
50.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市农险办《关于印发〈合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合农险组[2008]1号)执行。
三、附则
51.本政策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52.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53.本政策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