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在传递抱怨文化
谁在传递抱怨文化?
谁在传递抱怨文化,抱怨是一种消极的负能量,抱怨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亮晶晶文化里没有抱怨文化,亮晶晶总经理兼董事长公众承诺,他如果在抱怨就自罚500元人民币,给检举人200元人民币。经理主管一级是100元,普通员工是50元。新洲小镇项目处宣:谁发现有人在抱怨并传递给他人经COO核实,检举人奖,被检举人就请你离开或者不愿意离开者实行公司罚款政策,不论职务高低坚决不姑息。这是亮晶晶文化建设规划年内一项铁的纪律。
我相信,我们的团队没有这种人。有也最好不要让大家发现,发现了就自行解决。
第二篇:弘扬文化爱的传递
弘扬文化爱的传递
幸福颐养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校团委书记徐悦老师、物联网技术学院分团书记徐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长区扬名幸福颐养院,再一次与颐养院的老人们相聚在一起。
物联网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自2011年起与扬名幸福颐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定期进行义务劳动、文艺演出等,给老人们的晚年幸福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正是有了此前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幸福颐养院商定,决定在扬名幸福颐养院设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
在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徐悦老师代表学校致辞,她对志愿者服务基地的设立表示祝贺,希望物联网学院的志愿者们能以志愿者服务基地的设立为新的开端,继续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为幸福颐养院的老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同时她要求志愿者们进一步宣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幸福颐养院刘院长在讲话中代表颐养院的老人们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感谢,鼓励志愿者们积极践行志愿者精神,加强社会实践和锻炼,展现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风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随后,徐老师和刘院长在志愿者们和颐养院工作人员的热烈掌声中为志愿者服务基地隆重揭牌。
揭牌仪式后,物联网学院的志愿者们为颐养院的老人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京剧、歌舞、魔术、小品等节目。在老人们欣赏节目的同时,志愿者们为老人们遮阳、给老人们递水果等,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演出的过程中,扬名幸福颐养院刘院长代表院方特地向学校赠送了一面锦旗,以感谢学校和志愿者们对颐养院的支持和帮助。
愿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都来关爱老人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愿无锡幸福颐养院的老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第三篇:动漫文化传递快乐
动漫传递快乐
我是一名00后,我是一名快乐的小学生,伴随我长大的有爸爸、妈妈的关爱呵护,有老师的悉心教导,还有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然而,见证我成长,带给我很多很多快乐的,除了这些,还有经典的动漫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有妙趣横生的故事、有活泼可爱的人物、还有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这里我感到了无限的自由和欢乐。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经典国产动画片:《葫芦兄弟》。这部动画片讲述的是葫芦兄弟同心协力,战胜蛇精和蝎子精的故事。这部动画片让我明白了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只有相互信任、团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老爷爷的家门前突然卷起了一阵狂风,卷走了快要成熟的紫葫芦和蓝葫芦,蓝葫芦“隐身娃”在妖精洞前就成熟了,而紫葫芦被妖精带到洞里。妖精用毒水污染了他,结果他忘记了爷爷和哥哥们,心甘情愿的帮助妖精,把哥哥们都收进了他的紫葫芦里。而妖精却把紫葫芦娃也收进了葫芦里,想把他们练成七星丹。就在危机时刻,老爷爷用七子连心让他们的心重新团结了起来,最终降服了妖精。“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再狡猾的妖精,也难逃正义的制裁。看着这样精彩的动画片,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紧张,时而伤心,时而高兴,时而流泪。
当然,我喜欢的动漫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善于推理的黑猫警长,敢于挑战龙王的小哪吒,还有贪吃的猪八戒,懒惰又有些可爱、有趣的三个和尚......这些妈妈小时候也看过的动画片,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感染着我。
动漫带给了我精彩的生活和快乐的童年。让我徜徉在快乐的世界里,我的心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遨游。
我爱动漫!我爱生活!
动漫为我们传递快乐
学校:石家庄市桥东区实验小学
班级:4年级1班
姓名:宋晨曦
第四篇:谁在消费奢侈品?(范文)
奢侈品,是一个舶来词,其英文对应的单词是luxury。在牛津辞典中对luxury的解释是“奢侈品是一种昂贵、愉悦的但又是非必需的东西”。这个解释真恰到好处。刚好可以概括奢侈品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富贵的象征、看上去就好,个性化、距离感。
但如果我问,谁在消费奢侈品?答案一定五花八门。因为,奢侈品本就是一个非常主观而相对的一个概念。
有学生说,对于她来说,梦想就是奢侈品。我问,是梦想这件事,还是梦想的内容?她腼腆的说,是梦想的内容。当时,我的心里狠狠的动了一下。其实,有些人,或许,连梦想本身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或许说,他们只顾得去追求物质上的奢华,而忘记了精神上的丰腴。
当然,这里的昂贵,正是,奢侈品的先决条件。而昂贵则是相对的,有可能是相对于自己的收入也可能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根据行家观察,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让人瞩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产业的主要增长区域。这无疑与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这里的非必需,也是相对的。对于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收入限制和偏好下,必然奢侈品也就表现不同。对于有的人,吃一顿比萨就是奢侈。而有的人,开着豪华游轮,吃着山珍海味,也不过是稀松平常事,许,到太空遨游或者去南极居住,才有点奢侈的意味。不过,一次2000万美元的外太空旅行,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也只有三位超级富翁过了这种瘾。
从经济学的解释来说,所谓的奢侈品,就是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这应该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奢侈品作了一个最本质的规定。但往往,奢侈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绝不仅仅止于此。
学经济的人最容易将奢侈品理解为需求定理的反例。需求法则的完整表述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其实,奢侈品的消费并不能推翻需求法则,而只是以特殊的方式验证了需求法则。消费者作为一个经济人,总逃不过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宿命。以“奢侈品商品”来说,偏好的改变使得消费者更加追求其它的效用。这就与需求法则强调的“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前提不同。人们也并不是单纯的“买贵”,而是讲究品牌和质量的。这从根本上并不违背需求法则。当我们把一辆名贵的汽车和一辆普通的汽车提供给一位富豪时,他虽然选择了前者,但不要认为他是“买贵”,因为这对他的实际需要来说,也许并不贵。他的需要不同于普通人对于普通汽车的代步需要,他更主要的需要可能在于体现实力和地位的炫耀性需要。重要的是旁人艳羡甚至嫉妒的目光。所以,社会学或经济学把奢侈品的消费叫做“炫耀性消费”。也就是说,有的人消费奢侈品,注重的是它的“炫耀性消费”。其实,就是在昭示自己的个性化和距离感。特显自己的高贵地位。所以,奢侈品,也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有人,因为是坐在劳斯莱斯的车上,所以,喇叭按得特别响。有人,因为戴了一幅lotos眼镜,透出来的眼神就特别有神。这些附加品,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自己似乎高人一等。
因此,当中国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其实,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格调。
有钱购买奢侈品的人肯定不是穷人。至于富裕到什么程度的人才愿意消费奢侈品,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世界首富盖茨没有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头等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档次。但有的收入可能在填报肚子之后略有节约,就要打肿脸充胖子,即使是借钱也要用名牌来包装自己。攀比心理在奢侈品的选择中往往占据很大的因素。在山西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山西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突破100辆。对于一个人口3300万,人均gdp排名中部六省第四的省份来说,这样的密度是罕见的。1990年代,这些煤矿老板,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其他人便一拥而上,同时跟着买奔驰。“你买啥车,咱也买啥车”基本成了他们买车的一条原则。盲目攀比性使他们对车的性能与认识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对品牌的麻木追求。
而这种攀比心理的形成,归根到底,是长期小农意识膨胀的结果。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农民,一旦暴富,急切需要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据山西当地人讲述,这些暴富起来的煤矿老板们,大多只有小学文化,自幼家境贫寒,在煤矿效益不好的时候,靠借钱或贷款把煤矿买下来经营。后来,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的紧张、煤价的一路飙升,经营效益就会立现,有的一天就有近十万,甚至近二十万的收入。这样财富的增长,远不是简单的衣锦还乡或者如古代立块牌坊之类的能够满足的。
当然,也不尽然如此。有些奢侈品,则是一种高贵生活格调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素养与品牌熏陶。而如何去选择、甑别奢侈品,则需要财富与时间积累,文化的沉淀。
象北京长安俱乐部这样一些顶级俱乐部,中国企业家入会基本条件包含:45—55岁之间的男性,是企业的“一把手”,公司资产至少在5000万以上,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最好会说英语。所以在此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包括经常在媒体上曝光或是比较低调的。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彼此拓展人脉关系和彼此相识的渠道。
谁消费奢侈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消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利弊。
就象本文前面所说。对奢侈品的追求,本身可能就是属于一部分人的梦想。只要消费的钱取之有道,这样的消费并无可指责之处。毕竟生活背景和生活态度的不同,导致消费的导向也一定是大相径庭的。况且,欲望也并非是万恶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欲望,成为了我们努力生活努力创造发明的原动力。奢侈品消费,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就业。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发多姿多彩。
但让人担心的是,在奢侈品消费背后富豪动力。
第五篇:《谁在我家》读后感
《谁在我家》读后感
程景华
暑假参加一个家排主题的工作坊,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和理论,我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培训的时候我积极的参与,感受很多。觉得家排有点匪夷所思,不经历的人永远理解不了。回来之后就开始找家排相关的书籍。海宁格是家排的创始人,在网上也看过他所有的视频。读海灵格的《谁在我家》,也正是出于一种深入的好奇与向往的心态。
感觉像平时所说的迷信一样。书写的很好,也很有文采。有引人入胜的感觉。让你慢慢的脱离传统的视野,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问题。
人类心理是复杂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这也是人类心灵的奥秘所在!大自然也是公平公正的,有一个的无形的手调整掌控着一切。冥冥中我们人类还有更大的,和更深远的宇宙法则!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个法则。海宁格最推崇的人是中国的老子,我想他所谓的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个没有科学验证的理论,它是现象学,系统论。使得就玄乎的心理学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很多人经历过家排,问题得到了改观,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个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确帮助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书中,不同的章节都有相关的示例,看着书上的例子,放佛身临其境,感觉着人们之间能量在相互传递和转换。人物的感受时时触动神经,内心对于一些理论的理解也更加明朗。
一、自由
自由不是规则的另一面,自由也不是任性而为,真正的自由是遵循并尊重大自然系统法则后的随心所欲。
二、付出与接收
完全的付出完全的接受,只付出不接受或者只接受不付出同样有罪。满怀爱意的付出,满怀爱意的接受,让爱在付出和接受之间不断流动。父母给我们的爱,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这份爱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三、男人与女人
男女双方都拥有对方所需要的,也都需要对方所拥有的,她们是平等的不完整者,彼此之间的提供能力也是均等的。双方都保留自己的需要并尊重对方的提供能力,大家互补,使自己完整并使对方完整,相互付出和收取,从而加强彼此时间的关系。
在伴侣关系中要保持彼此的吸引力,双方必须不断滴补充男性和女性能量,保持各自的魅力。男人在男人的田地里,补充他的男性能量,女人则在女人们的天地里补充她的女性能量。他们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暂离伴侣,以便补充他们的能量。同性之间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交流实际上并不重要,喝茶聊天、饮酒作乐、在俱乐部里消遣、在学习充电时或是集体运动中都可以完成。男人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做男人应该做的事,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做女人应该做的事,这个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伴侣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关系就会保持充足的活力,能够不断地加深发展。在充满爱意的浪漫直接中,伴侣双方能估计这个因素,必将能满足对方所需的一切。一个耳目一新的理论,不管怎样,我觉得一定要尝试。
如果一个男人还在维持儿子找妈妈的状态;或是一个女人维持女儿找爸爸的状态,他们和伴侣之间的爱也许会很炽热,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成熟的男女关系。
四、父母与孩子
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他们首先成为伴侣,而后才成为父母。像树根支持和滋养枝叶一样,首先出现的伴侣之间的爱支持和滋养着他们对孩子的爱。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比他们之间的爱重得多,爱的法则就会被扰乱,家庭就会面临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危险。
溺爱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我想是因为家庭里爱的法则被打乱,所有的爱涌向孩子,用爱来争夺孩子,获得家庭的主导权,而夫妻之间的爱往往放在另一边。
五、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法则
第一个法则就是,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不管父母是什么人,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当孩子按父母现实状况接受父母时,也就是当孩子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时,爱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个爱的法则:付出和接受之间不可调和的失衡。
第三条法则就是,当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时,也就是说在家庭内根据时间和功能而确定的阶层受到尊重时,爱才是最完善的。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默念:“是的,你们是我的父母。你们的一切也是我的一切。我承认你们是我的父母,并接受你们生下我这一事实。我接受你们给我的好处,我相信你们已经尽自己的所能,用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对待我。”
六、家族
家族中一些成员的作为和遭遇,不论好坏,都会牵涉到家族里的所有人。我们和整个家族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接受共同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关心家人,关心亲戚,常走动,常联系,互帮互助,因为休戚与共。
七、咨询师的心态
治疗师的心态是系统治疗工作成败的关键。要从事系统治疗工作,搞清楚这一工作的基本定位和价值,远比学习技巧和学习步骤重要得多。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工作的治疗师,要着重去挖掘资源而不是紧盯着缺陷,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围绕问题本身。只进行促成变化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干预。尤其重要是,要着眼于确实可见的一切,而不要被理论化、信条或意识形态牵着走。
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善良和邪恶。如果你要多一个完整的人进行工作,你必须超越道德的判断。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大的系统现象以及他们对个体的影响。
在系统心理治疗中,要始终保持人性本善、人们当收到牵连时才会做坏事这样的立场,避免笼统的道德判断。那样,你才能够清醒地区看他们,努力去了解他们如何被牵连,明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化解。因为没有让自己在道德方面高高在上,所以治疗的时候你能注意到他们对你的影响。这样,每个人之间保持着平等和尊严。在任何心理治疗中,摆脱人性是邪恶的这一观念始终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