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

时间:2019-05-13 02:4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

第一篇: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

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

2002年8月间,市民吴某在我市购买自住住房,共申请贷款18万元,其中公积金贷款13万元,商业性贷款5万元。去年5月间,吴某因车祸意外身故,其妻子已在此前于2003年4月病故,尚在大学读书的儿子成为孤儿。去年6月,常州房屋担保置换有限公司受理了吴某意外事故

债务免除申请和相关资料。

事发后,常房担保公司调查小组及时调查事发经过,取得了相关证明和调查报告书,按照担保申请人(借款人)五项保障权利,根据《常州市市区职工住房公积金担保委托贷款办法》,并依据继承法有关法定继承条款规定,常房担保公司认为担保申请人及其配偶意外双亡,其第一法定继承人之一其子尚在大学读书,确定无正常生活来源,应依据无稳定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比例实施赔付。常房担保公司并协助吴某的法定继承人——尚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办理了免责还贷手续和住房权属过户手续。

名词解释:

意外事故债务免除:

在还款期间,借款人因意外事故死亡或因意外事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均无生活来源,由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担保公司查证属实的,由担保公司向贷款人清偿借款人的剩余借款本息,同时不向借款人(包括继承人、受遗赠人)追偿。

第二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与研究(格式)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与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不足,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但是过度的举债行为亦会让政府承担起较高的债务风险。随着信贷及地产市场的收紧最终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减退,届时地方债务将转由中央政府负担或转化为银行坏账,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基于以上诸多问题,运用规范分析的手段对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立足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了其问题的根源,并最终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风险

风险分析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borrowing behavior, China's “budget law”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Even so, the fiscal and loose monetary policy support,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in particular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mained on the various financing activities, which is governmentdeb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behavior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played an active role, but excessive leverage would allow the government to assume the debt risk.With the tightening of credit an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loss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repayment ability, then the local debt will be bor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into the bank bad debts,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fore, the debt problemof local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must receive due attention.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se problems, analyze and study the multi angle using standard analysis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risk problem,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in China, summed up the root of the problem,and finally put forward a set of effective scheme.Keywords: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risk debt

摘要..................................................................................................................................................1 Abstract.............................................................................................................................................2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重要概念及现状简述...................................................................4

(一)地方政府债务...............................................................................................................4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5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5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及不利影响...................................................................................6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6 1.地方政府举债和融资行为不规范................................................................................6 2.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管不力......................................................................................6 3.某些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较低....................................................................................6 4.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7 5.政府性债务资金违规使用............................................................................................7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利影响...........................................................................7 1.影响地方财政正常运转................................................................................................7 2.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7 3.易引发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甚至社会风险................................................................8 4.地方政府债务失控损害了政府的信用........................................................................8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8

(一)地方政府自身缺乏风险意识.......................................................................................8

(二)当前的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9 1.现行财政体系存在问题................................................................................................9 2.地方政府融资、投资体系不完善..............................................................................10

(三)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规范.............................................................................10

(四)债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11

四、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建议.............................................................................12

(一)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意识.................................................................................12 1.转变政府职能..............................................................................................................12 2.深化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12

(二)完善我国财政体制.....................................................................................................13 1.事权清晰......................................................................................................................13 2.找准工作重心..............................................................................................................13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融资体制.........................................................................14 1.要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14 2.进一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15

(四)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制度.........................................................................15 1.建立统一监管体系......................................................................................................15 2.建立健全债务投融资决策领导责任制......................................................................15 3.构建合理、科学的地方政府债务担保原则..............................................................16 总结................................................................................................................................................16 参考文献:.....................................................................................................................................16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政府负债问题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无法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政府的财务体制亦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革,这直接影响了政府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财政缺口逐渐扩大。

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我国《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此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但是即便如此,在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以下政府仍然在进行着各种融资活动,由此而生的政府性负债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也越来越重,地方政府负债风险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重要概念及现状简述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主要是为了支持政府的日常运作,是地方政府在建设和发展中必要的资金支持与补充,但是过度的举债却会为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这一问题在理解上也要从两方面去看: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某一职能而利用自身特有的信用度进行举债取得资金的方法。通过负债,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在未来某一时期内必须做出偿还支付的责任。在通过举债进行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财务关系当中的债务人,因此必须根据合同或契约的规定在特定时间内对债权人进行债务偿还,并依法支付相应的利息,这就为地方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一直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我国法律也明文规定了“未经国务院许可,地方政府不得擅自进行举债行为”,但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变换借债方式或渠道,如利用企业或项目借债等名义的掩护继续进行着大量的举债。这些债务虽然一时间被隐藏了下来,但地方政府始终还是要对这些债务负责的,因负债而埋下的隐患和其自带风险仍然存在。除此之外,政府原有的财务缺口,如欠发工资、社保等虽然债务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显现出来,但这些也都是政府在将来必须要进行偿还的

债务,我们称之为隐性债务,同样是政府财政工作因负债而产生的负担之一。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风险的领域,学术界给出的定义和阐述多种多样,这其中以美国学者威廉斯所提出的风险理论——“结构变动说”最受推崇,也是较为主流的风险定义方式。威廉斯指出:“风险是在某种特定状态和特定的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变动。”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活动的结果不单一,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项活动是存在风险的。从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政府的负债不但可以为政府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持,同时也有可能为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即给政府的举债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并不单一,因此我们就可以认定地方政府的举债是存在风险问题的。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风险所指的是经济活动当中主体需要承受损失的概率值。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就是在举债过程中对其自身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如债务额度超出偿还能力、造成政府财政赤字、影响社会稳定等等都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际体现。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往年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形成清楚的认识。根据2013年审计署针对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情况做得审计报告,我们可知: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7175亿元,其中政府最终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即67109亿元;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占21.8%,即23370亿元;其余15.6%,即16696亿元为政府由于承担救助职能所欠债务。如图-1为2012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一览。

图-1

2012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一览。

由上述可知,我国地方政府目前所面临的负债问题十分严峻,而事实上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由来已久。图-2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汇总。

2007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该变化情况一览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从图中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负债额度也在逐步升高,2007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阶段性的最高峰。而2012年的债务余额较之2011年又上升了18.86%,但增速已经下降了43.06%,这说明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问题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说明了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和财政管理的提高。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及不利影响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

研究中,笔者对我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主要负债问题进行了汇总,其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地方政府举债和融资行为不规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中央政府尚未赋予地方政府发型债券的权利,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作出具体的规范,加之地方政府本身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在举债问题上的混乱。

2.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管不力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举债行为的限制使得多数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时都会打出其他旗号,将政府的负债行为冠以企业或项目的名称,这一部分债务就脱离了政府债务的监管范围。而且,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机制的建设上大多缺乏科学精神,不能做到对政府债务的合理控制和监管,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对自身的债务不仅得不出准确的数据,更无法系统的管理和分析。

3.某些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较低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建设或填补财政漏洞过度依赖于举债,而自身的债

务偿还能力却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在后期会出现债务逾期或以政府土地进行抵债活动等现象的发生。

4.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

以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为例: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未支出债务余额为11044.50亿元,这其中的34个省级单位、256个市级单位以及942个县级单位截止至2012年以前的未支出使用的债务金额高达1319.79亿元,占了全部债务金额的11.9%。2012年仅为这一部分金额支付的利息就达到了67.75亿元。这无疑造成了政府的又以经济负担,生成了额外的债务。

5.政府性债务资金违规使用

由于地方政府对举债行为疏于监管,资金的安排亦缺乏规范的系统直接导致了政府债务资金滥用、错用现象的发生。对一些并不具备挣得政府担保权限的企业,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成功进行举债就会破例为其进行担保;而在取得资金后又无视我国相关规定,错误的将资金投入到高耗能、低收益的项目当中去,这些现象都造成了债务资金的流失。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负债的不断增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极易引发各种社会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影响地方财政正常运转

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的资金作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这对于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地方经济建设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我们在研究政府负债问题的时候不能仅拘泥于眼前利益。地方政府的举债在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不但要归还本金,同时还要支付相当数额的利息,这都给政府的财务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财务工作无法正常的运行。财政是维系地方政府运转尤其是基层政府运转的重要保障,财政工作无法开展会直接影响到政府证券的实施,同时政府性的社会建设进程也会受到限制,这对于地方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建设都是十分不利的。

2.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

由于有高偿还能力、高信用度等先天优势作为支持,在经济市场当中,相对于普通市场主体而言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更容易开展起来。但也正因为 7

融资活动的便利导致了政府融资所得的债务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某些政府只借债不还债、无视债务偿还能力,只看眼前利益、风险意识浅薄、盲目投资运作不关注盈利等问题时有发生,“低效率投资”、“高重复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政府财务部门本身对资金的投入方向、投入金额缺乏计算和规划,在收益性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债务不断膨胀,最终造成了资不抵债和高资金投入、低水平建设等不合理现象的产生。

3.易引发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甚至社会风险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地方政府资产中负债金额所占的比率越大其承受的风险就越高,在社会遭遇经济或自然的冲击时政府的调剂能力将大大被削弱,地方政府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受限,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将增高。这是因为,地方金融机构介入政府的财政工作,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方向这不但打乱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步伐,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政府经济的固有优势。政府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最终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都会受到限制。虽然我国的市场形态属于自由的市场经济,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因此市场的发展必须始终处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市场资源、社会资源乃至公共资源的配置都将受到干扰,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4.地方政府债务失控损害了政府的信用

由上述可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忽视自身债务的偿还能力一味借债,导致了其债务负担的日益加重甚至超出了当地政府的偿还能力范围,继而出现了诸如拖欠工资、社保,停止报销工作开支、取消应有福利等公共资金等损害到政府发展乃至社会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地方政府对自身偿还能力认识不清,财务工作中缺乏债务偿还管理机制等都是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原因,这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后期建设中的资金筹措工作。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自身缺乏风险意识

地方政府的肆意举债为其财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沉重负担。从现实上将,我国社会在发展中需要改善和建设的项目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在统筹把握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必然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下,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为了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必然会注意到环境的改善,而这一系列工作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地方政府本身持有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就会将目光转移到融资和举债上。但是,在地方政府利用国债或国际组织贷款等方法筹措资金的同时自身却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意识: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融资和举债时并没有对其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统筹计算,也很少对自身的偿债能力进行衡量。这是导致地方政府在陷入无力偿还借款局面的直接原因,为了偿还借款最后只能通过上级财政部门逐期扣款的方式进行偿还,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缩减,可控资金越来越少,必须不断进行举债行为,而偿还能力日益降低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盲目担保也造成了其巨额债务。政企不分是我国政府和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遗留下的历史问题,许多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会有产权共有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直接挂钩,而这些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的额外关照。但是,与政府存在关联的企业未必是朝阳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破产边缘。为了这些企业的继续生存,政府通常会为其进行资金担保,而这一过程中政府很少会对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分析。一旦企业出现了财务吃紧、项目失败、逾期偿还欠债甚至失去偿还能力时,政府就要承担连带责任,乃至为这些债务买单。从目前地方政府借债的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隶属于这类盲目担保贷款的,地方政府因此背负了十分沉重的清偿压力。

(二)当前的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行为的根源在于各级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现行财政体系存在问题

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首次分税制度改革,近年来又开展了所得税收入制度的变革活动。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在国民税收分配这一问题上中央财政的税收收入占到了全部收入的75%,只有少部分被非配给了地方政府。在这之后,虽然地方政府在之后的经济建设中不断得到中央财政的同一拨款和支持,但是这部分拨款与地方税收的上缴比例相比却呈现出了逐年降低的态势,而与庞大的建设开销相悖的是,我国地方政府除了依靠小部分税收以及上级拨款外根本没有其 9

他财政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在我国地方政府是普遍存在的,而地区与地区之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政府资金紧张的问题会随着地区向内陆的推移以及地区经济发达情况的降低而逐渐严重,因此,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其举债和负债情况更为严重。

不仅如此,近年来,为了扶植资不抵债但仍具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中央会以任务的方式将支持这些企业发展的工作下派给地方政府,这无疑更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综合而言,地方政府要在上缴大部分财政税收的同时兼顾当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国家的要求承担农业、教育、医疗、公共设施消费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起扶持困难企业的重担。在庞大的经济压力下,地方政府进行举债和融资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2.地方政府融资、投资体系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进行举债、融资和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体系作支持,这是其形成隐性债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中央政府严厉禁止地方政府进行融资、举债等高风险资金筹募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持社会事业正常发展时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常见,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甚至为了支持连带企业,通过非常手段进行资金筹措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债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解决地方政府一时的资金困难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相关监管条例的支持与引导,在其随意性和隐藏性特征的支持下地方政府极易举债成性,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就越积越高。

(三)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规范

地方政府的借债主体分散、审批流程不严谨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行为本身并未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因此并没有给一个由上至下的监管和审批系统,地方政府在借债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管理,对债权人并没有选择标准,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主体的分散和审批程序的松泛。

再者,地方政府还缺少调度统一的债务监管机构。在形式上,我国政府目前已经组建起了针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专门性机构,并指明了地方政府的各级财务部门要负其监督地方债务的职责。但事实上,财政部门隶属于 10

地方政府,虽然规定了财政部门是对地方债务进行管理的直接领导机构,但其实际上的职权是十分有限的,即只对从正规渠道吸纳的债务有管理权。地方政府在进行融资举债时灵活性极高,主观性也十分强,往往地方政府领导者的个人意愿就可以左右借债的取向,这种不再法律法规界定范围内的筹款行为财政部门是无权干涉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本身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其无法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需要管理和监管的部门众多,政府的国库、农业、基建等都有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需要强大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持,否则根本无法形成完整的数据,但是财务部门在债务监管上的手段是十分单一的,且仅是简单那的预算、统计、资金划拨以及事后处理,而且没有决定权和否决权。所以,仅仅依靠无权、无管理系统的政府财政部门是无法对地方债务进行监管的。

(四)债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法制体系上来看,我国现行的《预算法》以及《担保法》都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做出了明文禁止,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和举债行为仍然在以各种其他形式进行着,这足以说明该方向的法律法规仍不严谨,现行债务管理法律并不足以满足规范和监管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方向。

由于没有健全的债务管理法律作为规范,地方政府在进行举债和融资时期方法、形式和范围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不但行为标准无法用法律的标尺来衡量,而且之后资金的使用和债务的偿还形式等也不明确。所以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将就是政府领导的个人意志体现,这是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资金使用不科学、投资方向不正确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

地方政府在融资时虽然没有法律作为其行为准则,但是它可以通过设立的融资平台直接从银行进行借款。这种行为能够将地方政府本身的债务风险掩盖住,但是对金融市场却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使其余市场主体在运营上对市场评估出现误差,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上也会出现偏差。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在管理和使用上都脱离了法律的限制并表现了一定的个人意志,因此其资金的利用率往往偏低,这就为债务的偿还带来的风险。基于以上种种,地方政府的不断举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急待一部针对政府债务管理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出台。

四、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笔者对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搞得原因都做了较为的分析,在进行信息的整合与研究之后笔者对如何防范和化解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问题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意识、完善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强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监督、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建立健全债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一)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意识 1.转变政府职能

建国以来,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在这期间政府的职能也在随着市场形态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政企分离”到“小政府大市场”的变革。在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宏观经济调控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后,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功能性、服务性”政府的口号。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并在不断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调整者自身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还是较高的,还没有彻底的从市场经济当中退出来。也正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影响尤其是对具有盈利性的市场领域的干涉过高才使得政府本身的职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政府凌驾于市场,操控市场走向,这在抢占市场、阻碍市场经济自由发挥的同时造成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错位。而政府过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和举债行为的产生,负面影响和风险也随之而来:在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市场的过程中许多非公共产品却从中受益,政府为了更多融资、更全面的投入到市场经济当中去而搭建了大量的融资平台,不断地向银行进行举债,政府债务规模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要解决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问题最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让政府彻底抽离市场经营者这一身份,始终从宏观的角度去对市场进行正面影响,使市场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而非亲自投身其中。

2.深化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所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偿债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环节地方政府的债务风

险,就要从内部着手,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政企分离,合理配置政府财务资金,做到政府财力与其管理事宜相符合。其次,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部门之间的联系。

(二)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1.事权清晰

在完善我国财政体制制度这一工作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使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加清晰。在最初的责任划分阶段其工作应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承办,而其后的具体方案实施则交由各级地方政府,在这一系列工作中要严格遵照“中央下发政策,地方筹集资金”的原则进行政策确定和职责划分。纵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宪法或法律中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所必须承担的职责也会得到明确,这就是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规范和细化了政府工作。我国政府在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中应当对这一点进行充分的借鉴,这对于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确定政府各部门职能、规范地方举债行为、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找准工作重心

完善我国财政制度应当从地方入手,完善地方税收体系,逐步提高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我们应当那个清楚的看到,地方政府之所进行融资举债其中最终要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少,中央后期的补给又充分,继而使政府运作陷入窘境,政府财政所持资金无法满足其自身和社会公共项目的建设需求。所以,要杜绝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再产生更多的债务关系,中央政府就必须给出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者使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其他合法的、合理的、正规的渠道取得其发展必须的资金。具体而言,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善其财税体系是根本前提,具体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点。

(1)引入不动产税

顾名思义,不动产税的纳税主体为不动产的拥有者,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税务收入主要是因为不动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地方政府的财务税收拥有了足够的税源。而且地方政府只要始终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不动产的价格就会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税收基数也会随之越 13

来越高。在平稳和繁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房地产必然不断升值,这是政府为创造税源和增加税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动产税一般在省级以下单位才可以实施,省级单位的税收主要来源为营业税。

(2)从实际出发

要完善财税体系,仅凭中央政府从全局审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地方的实际经济环境和执政环境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政策落实到实际当中去,这样才能之地鞥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促进地方发展的财政制度。所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地方政府在执政过程中最为了解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对何种新税种复合当地的地域特征,以便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水平。

(3)完善财政制度还应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从经济角度出发,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出现财政乏力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是为了达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我国在税费改革之后,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税收水平急剧缩小,甚至于许多贫困地区政府出现了严重的资金赤字,继而导致了许多社会实质性问题的产生。基于这种情况,中央财政应当立足于较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对其进行倾斜照顾,应当酌情放宽有关举债的规定,允许一部分省级或市级政府做适当的融资活动,并且从所得资金中挪出一部分用于支持下级贫困政府的营运。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融资体制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融资体制最重要的是做到两点。1.要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地方政府在建立起债务管理体系时必须遵从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债券等投资工具作为媒介因此中央财政必须放权于地方财政,使其具备自主发债权。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政府为筹措资金发行的债券无论在稳定性、周期性和风险性上都小于市面上的一般公司债券,因此社会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也会将政府债券作为首要选择,这在推动当地资本市场发展上可以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债券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作为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具有普通债券风险小且收益较高的一般性质。14

其次,政府发型债券进入债券市场在充分获得自身所需发展资金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继而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发挥出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再次,将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到稳定的政府债券当中不但可以有效的丰富和完善债券市场,同时可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投资,使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2.进一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比例可以看出,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投资。但众所周知,基础设施的投入属于国民经济当中的上层建筑,且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为了确保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始终保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地方政府就必须选择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这就为地方政府在融资时选择多种投资渠道提供了可能。

(四)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统一监管体系

要完善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制度就要实行地方政府财政债务的统一监管,彻底扫清地方政府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遗留下来的权责不明、债务数据不清、债务规模无法得到控制等历史问题,同时要再地方政府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的债务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多头管理机制,杜绝各自为政和个人意志决定融资方向的情况发生。从地方政府的负债实际出发,在同一的监管和规范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而在硬件体制完成之后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自身的特征与实际情况对未来政府债券的发行方向、指标、范围等多种综合参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计,同时确保财政部门真正负担起债务监管职责,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对地方政府包括债务在内的所有财务哦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的滥用和盲目融资的现象发生。

2.建立健全债务投融资决策领导责任制

这方面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一头独大”的现象的发生,是避免地方政府领导以个人意志左右政府融资行动的关键性举措。这就要在各级政府乃至各级部门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决策责任制,明确部门与个人在融资过程中应当成产的责任和义务,使整个融资活动透明化。同时还要加强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的 15

评估和审核力度,确保债务使用中的科学化、合理化并且确保其具有适度的收益性或社会公益性。除此之外,让政府针对于非公用项目的投资融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去、以政府补贴或债务利息等收益进行公用项目投资、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在合理规划后进行多元化融资、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担保时提高相应条件以及债务资金投入有计划的向公共产品项目倾斜等等都是建立健全债务投融资决策的必要内容。

3.构建合理、科学的地方政府债务担保原则

我国地方政府除了直接性债务负担意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为企业项目担保所形成的负债,这部分负债不但已经占据了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总额中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地方政府所要应对的负债风险,这对于地方政府的负债管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对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谨慎严格的审核担保企业或项目资格。一般而言,非公共产品项目的担保都不应纳入政府的担保范围之内,这是企业有效规避债务风险的必要之举。

总结: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情况上看,其政府性负债呈现出了逐年上涨的趋势。从客观上讲,政府性负债为地方政府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有着十分能显著的效用,也能够解决暂时性的资金短缺等紧急问题,其合理性是可以得到肯等的,它也是政府收入的一项重要补充。但是,其合理性和有利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所带的风险,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所附加的风险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本文秉着客观中立的视角,从政府的债务风险着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我国地方政府每年的债务金额都在不断的上涨,并且债务本身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因此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正确、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负债问题,降低其负债风险成为了当务之急。第二,要合理的控制好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将负债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不影响政府的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从思想上加强政府部门的债务风险意识,更主要的是要尽早完善起我国政府有关地方政府的融资政策,在地方政府建立起相应的债务管理体制。参考文献:

[1]刘星、岳忠志、刘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陈共.财政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傅志华、陈少强.美国防治地方财政危机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4,(86).

[4]寇铁军、张海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外部性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1).

[5]徐佳.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中国财政.2008,(11). [6]于凌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机制研究-基于某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8,(3).

[7]于海峰、崔迪.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0,(06). [8]周佳嵋、宋云贺、管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分析与对策[J].财税纵横.2011,(10).

[9]王亚芬.建立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07).

[10]马恩涛.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山东经济.2007,(04). [11]裴育、欧阳华生.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程序与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财经.2006,(03).

[12]王山.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13]魏加宁、唐滔.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概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14]蔡娟娟.我国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6. [15]赵迎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发达地区政府债务的样本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16]寇铁军、张海星.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0).

[17]顾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 [18]于小松,崔荣会.为债所困,地方政府遭遇债务危机[J].财经界,2004,(04). [19]牟放.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新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20]杨佃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 17

学.2008.

[21]夏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研究[J].东岳论丛.2010,(08). [22]樊丽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任静.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4]张秀梅.浅议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大众商务.2009,(12). [25]刘尚希.财政风险:从经济总量角度分析[J].管理世界.2005,(07).

第三篇:乡镇政府债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政府债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赵伟书 荣伏林 高志远

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总额巨大、偿还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了乡镇政权正常运行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如何化解这颗乡镇“疾瘤”,使乡镇政府能够彻底甩掉负债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力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财政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河北省沙河市乡镇债务现状、特点、成因、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对策。

一、乡镇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5个乡镇办,290个行政村。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市由于历史等原因,现有乡镇债务21928万元,占2006年全市年财政收入的28%,占全市可用财力的47%。乡镇债务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

截至2006年底沙河市乡镇债务构成图 单位:万元 从债务构成上分析,沙河市乡镇债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乡镇普遍负债,包袱沉重。沙河市乡镇债务覆盖面广,全市15个乡镇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平均每个乡镇负债1462万元,其中,负债最多的乡镇达3539万元,最少的有数十万元。二是时空跨度大,累计时间长。乡镇的债务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有的乡镇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延续至今,其间由于乡镇拆并,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晰,因此,短时期内要划清债务界限,还清债务十分困难。三是债务构成复杂,涉及面广。从乡镇债务统计表上可以看出,乡镇债务的主要构成多种多样,涉及领域甚广。主要有:发展乡村企业,修建村级学校,实施普九教育,修路办电、计划生育、文化卫生设施等公益事业,支付拖欠乡村干部工资、养老金和补贴,垫付农业税费,化解农村基金会,欠农业综合开发及周转金,办公经费超支等。四是债务性质多样,利息较高。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有向农行、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有向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个人借款。而这些集资借款和个人借款利息较高,债务的消化十分困难。五是债务统计不科学,透明度差。对各乡镇债务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统计方法不是十分科学,如:对村级债务的统计,将已经破产和正在生产经营但尚未还清债务的企业全部纳入村级债务之中,这样做有欠妥之处。因为,正在生产经营的村级企业,虽然还没有还清债务,但它还有生产的商品可以销售,还有其固定资产可以折旧冲抵债务。另外,因个别乡镇政府出于政绩或“面子”的原因,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乡镇的债务透明度有待提高。

二、乡镇债务的问题及成因

乡镇债务的形成,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体制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原因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的浪费,等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县乡财源薄弱,乡镇财力不足。由于农业比重较大,财源单一,沙河的财政收入虽总体在邢台各县市区中排名靠前,但财政类型仍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不少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和各种摊派收入的全部取消,部分乡镇财源严重萎缩,仅靠转移支付度日,面临的困难很大。

(二)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晰。从全国范围来看,分税制改革后,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严重不适应。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包括人员、办公经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沙河结合本地实际,执行“统收统支加激励”和“分税制”并轨运行的财政体制,虽然基本确保了乡镇政府正常的运转,但要缓解乡镇历史债务,还存财力不足的困难。

(三)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负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大力发展乡镇经济,部分乡镇政府在缺少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举债融资来直接投资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导致现在多数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调节冲击,或关停倒闭,或巨额亏损。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只能转化为巨额的乡镇债务。从沙河乡镇债务构成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发展乡镇企业而造成的债务数额,将近占了乡镇债务总数的一半。

(四)缺少社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负债。乡镇政府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对社会和民众的力量考虑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民间的资本投入,而是将本来可由非政府机构投资并通过收费取得经济效益的设施,如:道路、桥梁设施等项目建设,在超出乡镇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全部揽到乡镇政府的“怀中”,举债投资,导致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规模越扩大,负债规模就越下不来。

(五)公益事业投资和公共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农村学校建设、打井开荒等公益事业投资也只有负债进行。同时,乡镇机构庞大、干部人员臃肿,在加上垫付乡村干部工资,开支把关不严,会议费、办公经费等,巨大的公共开支数额都已成为乡镇的沉重包袱,使乡镇财力仅能保证“吃饭”,无力分身解债。

(六)社会事业项目资金配套形成的债务。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县乡政府投资于农村建设的硬性指标也越来越多,如:每年用于农业、教育、计划生育等硬性增长比例,造成支出基数越滚越大。另外,“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视”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都需要县乡给予一定规模的配套,虽然这些都是便民、利民、惠民的英明政策,但同时也增加了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

(七)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乡镇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家底、超前负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造成的债务。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实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时限不长,导致现任乡镇主要领导对前任或者历史积累债务的化解缺乏积极性,片面追求个人任期内政绩工作,这也造成乡镇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

三、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乡镇债务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化解债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彻底化解乡镇债务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措施。近几年来,沙河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严禁各村盲目举债搞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按照“遏制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与农工、农业、税务、司法、法院等部门的协作,制定了《沙河市财政局关于进行乡村两级债务清理的通知》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欠债的追缴力度。同时,财政局还不断加大调研力度和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债务化解的新思路。

(一)培育财源,壮大经济,增强偿债能力。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发展壮大乡镇经济是解决乡镇债务问题的治本之策,乡镇政府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不但可以有能力清偿旧债,还可以降低乡镇财务运行风险,遏制债务规模的继续扩大,防止新的乡镇债务的发生。在如何加大财源建设方面,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县乡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二)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稳妥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理顺事权财权关系,促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化解乡镇债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沙河市财政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统分适度,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主要方法有:选择经济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个别乡镇率先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其他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将收支纳入县级财政统管;充分考虑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财政收支水平、乡镇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将各乡镇分为一般、中等、较好三个档次,按不同的档次进行转移支付;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问效,确保该项资金不外流、不挪用。这样不仅防止了乡镇政府继续举债运行和农村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还保证了乡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有效化解人员负担压力。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及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化事业组织体系,精简压缩财政供养事业单位规模,减轻财政负担。近年来,财政局和政府编办等部门联手,从强化人事编制管理的建章立制、增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出发,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灵活工作方式,运用“撤销、合并、转中介”的三种手段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管理工作。一方面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臵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使之与财政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超编人员,政府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间,全市共清理财政供养人员1073名,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和减轻了财政负担。

(四)推进“村财乡代管”工程,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有效控制债务新增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管好用好村集体资金,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沙河市财政局自2005年以来,立足本市实际,坚持“三不变、三不准”(即: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准利用职权平调、借支、挪用代管资金)的原则,采用“一村一账一柜”的村级账务管理体系,依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记账科目、统一记账薄设臵、统一记账地点)探索实施了“村财乡代管”,并要求各村定期对本村的财务情况上墙公示,做到了群众满意,干部放心,进一步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防止乡镇债务反弹、化解乡镇债务的长效机制。彻底化解乡镇债务不是一朝一夕,靠单个部门积极运作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来完成,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宣传,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发展是政绩,偿债也是政绩”的新从政观,抛弃新官不理旧帐的落后思想。二是加强对现有债务管理,明确债务责任主体,本着“谁的债务谁负责、谁化解”的原则,明确责任,区别解决,逐年解决。必要的时候付之于法律手段进行解决。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节约”两字,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次序和比例。四是积极盘活乡村资产。对经营不善的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通过公开拍卖变现;对集体的荒地、荒山等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的方式来开发利用。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等部门对各乡镇债务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检查出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坚决避免旧债未除,又添新债情况的出现。六是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统计和报告制度。沙河市财政局对各乡镇债务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了规范、全面、科学的统计制度,制定并印发了《沙河市村级组织债务统计表》、《沙河市乡(级)债务统计表》、《乡镇债务构成统计表》、《乡镇债务用途统计表》、《化解乡镇债务情况统计表》等相关报表,使对乡镇债务的摸底调查进一步细化,提高乡镇债务的透明度。

作 者:河北省沙河市财政局 赵伟书 荣伏林 高志远

第四篇: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债务承担的条件与范围研究与分析

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债务承担的条件与范围

2003年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从审判工作法律适用的角度,针对企业公司制改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出售、企业兼并等企业改制的不同特点,规定了不同的法律适用原则,从司法的角度为企业改制提供了规范的方法和行为准则。该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立的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立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司法解释作此规定,为了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企业债务起到一定效果,但实践中一些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A省某机械进出口设备公司(下称A省公司)欠B省某机械厂货款60000余元。1999年A省公司进行部分改制,省公司用自己的办公楼作为实物投资与自身工会(现金出资)组建成立一个新公司,A省公司办公楼经评估折价324万元,占新公司股份的55%,新公司仍从事机械设备进出口业务。

2003年初,A省公司在当地法院的一起执行案中,因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只得用在新公司的股份抵偿了债务。债权人于同年6月成为新公司的股东。2003年10月B省法院执行A省公司欠B省机械厂债务案。在上述情况下,A省公司已无财产可供执行,能否对新公司相关财产进行强制执行?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1、公司对股东是否承担责任?

2、在前述问题成立的情况下,公司对股东债务承担什么责任?

3、公司对股东承担多大责任?

4、股东的股权转移是否影响公司对股东承担责任?如有影响,怎么影响责任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只规定了股东出资到位时,以其出资额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对公司应否对股东承担法定责任没有明文规定。从法理上讲,公司是独立的法人,股东出资后与公司再没有财产上的连带关系,各自均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公司人为的以公司财产为股东承担责任,会导致公司财产减少,影响公司偿债能力,这不但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也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法律对此是明文禁止的。股东如对他人承担责任,需动用其在公司股权,只能依法转让股权,而不能抽回当初的出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有明文规定。当然前述分析的几种情况是法律的一般规定,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公司应为股东的债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七条司法解释来看,公司为股东承担责任的条件是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作为出资。何为企业的优质财产?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财产真实财富,是最终可以用来分配给股东的实际财物。它不象企业的资产,会计学上的资产是指那些包含债务的企业财产,资产是一个混合物。企业法人的财产原则是债务随财产转移。不允许财产与债务分离,分离就意味着抽逃资金,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损害债权人利益。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在法人财产制度与公司制度中,保护前者是因为,尽管两者均为民法中基本法律制度,但前者是皮,后者毛,皮将不存,毛将焉附。再则作为后者的公司对股东的投资负有审查的义务,知道或应该知道股东投入的财产应该是清白的,合法的。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公司违反这一义务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司法解释规定,新公司应在接受股东财产的范围内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法律精髓的体现。新公司为股东承担责任不能是无限度的,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该承担多少义务。这一规定也保护了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法律只能让有过错的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无故扩大责任范围,损害其他合法主体的民事权益。

世界总是在变化中向前发展。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与条文一一对应的情形不是很多,它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法律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法律去指导审判实践。实践中常见的是股东的股权发生变化,出现转移的情形较常见。这种变化有些是正常的,而有些确是人为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

法律责任。在此情况下公司对股东是否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一般情况下,股东的股权发生转移股东就与公司不存在联系,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能否就此得出公司也不必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公司为股东承担责任的条件看,是因为公司非法地接收了股东的财产。逆向思维的结果是要想免除这一责任也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只有公司退还股东的财产后,公司才不对股东债务承担法律责任。股权的转让是否等于财产的退回呢?显然在一般情况下股份是不能等同于财产的。两者不是同一单位的法律概念。就像一个人的岁数与一个人的身高不好比较一样。确实,一般情况下,年龄长的人个子高,股权大的情况下财产也就多,但年龄不是个子,股权也不是财产,两者是无法比较的。股权包含一定的财产权,但它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它还有控制权、参与权、分配权、决策权等内容,股权只在发生转让时才折射出一定的财产权的内容。即便如此,股权发生转让时表现的财产权也不就是股东当初投入到公司的财产。两者还有一个价值比较的问题。随着新建立公司的运营,股东的股权所代表的财产权益会发生变化,经营成功的公司股权所代表的财产权益会增加,经营不好的公司股权所代表的财产权益可能会减少,可能会低于当初投入的财产价值,甚至会变得一文不值。要确定股权转让时其所代表的财产实际价值,通常的做法是在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审计、评估的基础上,经出让人与受让人协商,最终确定股权所代表的财产的真实价值。

股权转让方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企字[2000]第262号《关于股权转让有关问题的答复》一文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出让人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

议后,受让人直接支付出让人已缴付公司的出资额,不必再向公司重新入资,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变更登记后,成为公司股东。但这样一来缴付出资额的问题上就会出现漏洞,两者之间有无真实支付?股东的出资有无真实地收回?股东原先缴付公司的出资只有真地收回,公司才不再对股东债务承担责任。从证据规则的角度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作为B机械厂的债权人根据A省公司对新公司出资的事实,要求法院判令新公司在接收A省公司财产的范围内对A省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已完成了己方所应负的举证责任,此时证明责任已转移到抗辩的一方,即新公司应证明自己退回接收的A公司财产不再对股东债务承担责任。新公司不能证明这一事实就要承担不利后果。有鉴于此,公司在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完全有必要保留股东因股权转移致使公司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相关依据,否则不能免除公司对股东连带责任。

回到上面的案例,B省法院在新公司不能证明A省公司投入新公司的财产已全退出的情况下,可以在新公司接收A省公司财产范围内,对新公司财产强制执行。

第五篇:浅谈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浅谈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者

奚俊荣

引论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给予了劳动者极大的单方解除权,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维护劳动自主的权利,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几乎没有设置什么障碍和条件.但从法学理论和当前的现实来看,这一规定有悖于立法的出终.依据<<劳动法>>第31条规定的法律性质,我认为,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即辞职权.拥有这项权利的权利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当做的事情.<<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也未对劳动者行使辞职权做任何的限制.然而,劳动者在可任意行使此项权利时,却在有意无意间损害了劳动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用人单位的利益.劳动者对辞职权的行使有可能是以牺牲用人单位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作为解除权人的劳动者行使解除权时,不必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只要将劳动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直接通知对方,即可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然而,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是,合同一经有效成立,在当事人间便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都必须严格信守,及时、适当履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必须守信是我国法律所确定的重要原则.只有在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是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肯能的 1

情况下,合同继续存在已失去积极意义,将造成不适当的结果,才允许解除合同,这不仅是合同解除制度存在的依据,也表明合同的解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便是违约,不发生解除的法律效果,而产生违约责任.在这里我要明确指出,虽然劳动合同具有特殊性,我国也<<合同法>>并未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畴,但作为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义务之协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其签订的原则理应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相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他们在行使单方解除权时,说走马上就走,不按法律规定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通知企业,确实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或给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些劳动者连30日都等不及呢?纠其原因,我发现,1、这些劳动者履约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已经养成了做是十分随意的习惯.不少劳动者的就业观是,先找一份新工作,有了落脚点就立即辞掉旧工作.例如,一些外地大学生为了能来上海发展,先随便找一个国企落脚,是户籍转来上海,等找到更好的工作,就立即跳槽.2、有些劳动者是因为受过企业的出资培训或住着企业分配的住房.当他们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时,需要按协议的规定,向企业赔偿培训费或退房,现实中他们往往是基于”跳槽”的目的要解除劳动合同,但又不愿意从兜里往外掏培训费.因此,他们常采取不辞而别的方法,来达到解除劳动合同的目的.更有甚者,少数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竟然还带着商业秘密投奔到新的企业,以求能把自已向新的企业”买个高价”.综观各国劳动合同解除的方法,多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纳入同一调整范畴,同等授户权利,施加义务,使双方在解除合同方面地位,能力平等,例如<<日本民法典>>等627条规定:当事人未定雇佣期间时,各当事人可以随时提出解约申告.于此情形,雇佣因解约申告后经过两周而消灭.<<意大利民法典>>第2118条规定:对于未确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任何一方都享有在按照行业规则、惯例或者公平原则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了通知义务之后解除合同的权利.与此同时,各国法律均规定,单方解除权不用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只适用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外国法之立法体例,值得我国借鉴.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守法意识和履约意识

2、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可在合同中明确违约责任。除了约定一方当事人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要给与赔偿外,最好还要约定违约金,使其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有约束作用.对于企业出资培训的职工,企业要在培训前与职工订立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对原劳动合同需要变更的,更要及时加以变更,同时,明确约定培训结束后,不按约定的期限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应如何承担赔偿责任,以面食后扯皮

3、规范企业行为,事各个企业都能遵守国家人才交流的规定,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相互“挖”人才,做到“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保证人才的流动有序性,从而改变劳动者随意“跳槽”的局面.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赋予企业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比赋予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要小得多.立法上严格限定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权的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但是,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的企业(包括公),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现实中,他们随意或武断的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如采取”买断工龄”的手段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财源”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他们的这些做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我所熟悉的浦东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来看,这些企业都是所谓的“万人”大厂,这几年,搞资产重组,为了能轻装上阵,就采取”买断工龄”的手段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就其实质,买断工龄不就是买断了职工的劳动权吗.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某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或内部结构调整中,为了轻装上阵,压缩人工成本,而不顾劳动者的利益.采取

非法的手段,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以保护企业的利益

2、企业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加之一些企业领导的错误认识,无限的扩大了与劳动者解除权.他们错误的认为改革开放后,企业由用工自主权,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裁减职工是行使用工自主权的表现.3、企业未依法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他门往往只从被单位的利益出发,对实际上只犯有小错的劳动者,却按严重违约来解除劳动合同,还美其名曰”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其实,他们的做法才是不合法的.现实中,为此而英法的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案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4、企业内部缺乏劳资抗衡机制,很多企业内的工会没有真正发挥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特别是有些工会领导还是企业管理者指派的.可想而知他们是否能真正为工人说话.再加上,我们<<工会法>>磨千岁然规定了工会的权利和企业的义务.但却缺少追究违法责任的条款,从而导致<<工会法>>的实际效力大打折扣,让企业随意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的行为得到蔓延.对于用人单位如果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存在不足.我国<<劳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劳动行政部门这种责令改正权,在实践中难以产生效力,如果劳动者求助于法律救济,劳动法律、法规中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难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对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规定过于宽泛.如<<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任命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二条解释,只要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超过三十日,劳动者可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用人单位应予以办理.如果劳动者违反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我认为,这里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过于宽泛,不应当不分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岗位.对所有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都赋予如此宽泛的条件,对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后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赔偿范围,应在劳动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以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来改变这种局面:

1、国家和地方应注重立法,对实施<<劳动法>>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的制定出新法规,新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来调整和规范企业的行为,使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杜绝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随意性

2、进一步发挥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的职能,及时对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另外,针对目前劳动执法力度不够的现状,建议适当增加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的人员编制,设备和权力.保证劳动部门对违法企业有足够的威慑.3、充分开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合同权益上来.使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要充分听取并重视工会的意见.国家也应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明确工会的权利,确定工会的地位,确定工会的代表主体资格.对有条件的工会,试行其主席的工资从工会经费中支出的办法,保证工会放心大胆的同企业据理力争,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内部形成老子抗衡机制

4、要求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报县一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工会备案

5、明确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对用人单位解除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方面,在劳动者胜任工作,未严重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情况下,严格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定期劳动合同,否则,补偿的数额应相当与劳动者因被解除劳动合同所应得到的工资数额.对用人单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限和程序,要严格加以限制.如劳动者能胜任工作,无重大的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行为,不允许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下载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意外事故债务免除为借款人解除后患研究与分析(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