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度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2008-2009年度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大增;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回顾2008年的中国报业,以和谐为主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化解经营危机为主题,以变革经营模式为抓手,在险恶的环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积极应对新劳动法,扎实构建“和谐型报社”
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该法的突出特征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加以切实保护。由于国内大多数报社存在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各地报社克难奋进,积极落实新劳动法,掀起建设“和谐报社”热潮。落实新劳动法的核心是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改善报社基层弱势边缘群体的生活福利。2008年起各地报社陆续将临时工转为合同工,不少报社还大幅提升和改善发行员的待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投入巨额资金为基层发行员购买了社保;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了社保,提高了基层发行员待遇,还兑现了发行员节假日加班费,基层发行员平均月薪达到1700元,最高可达3000元„„这些温馨实惠的人文关怀举措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报业”新局面。
二、应对“巨媒体”危机,“微媒体”开创“长尾效应”
长期以来,国内报社致力于生产规模的扩充,行政主导的报纸合并导致一些报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指标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但报社的员工规模、日常支出等亦急剧膨胀,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出现了所谓“巨媒体综合症”,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报业经营者已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开始重视“恰当的小规模报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一些大型报社危机重重,但面向县镇发行的社区报纸依旧生机盎然。可见,报纸的规模并未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基于窄众传播理念而生的微型报纸,投入小且经营灵活,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回报。2008年国内微型报纸获得较快发展:一是县域报纸的活力凸显,取得了骄人业绩。浙江萧山日报社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优势,整合新闻资源和社会客户资源,年经营总收入已达5000万元。随着国内经济的波浪式推进,一些县级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报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报将是报业经营的“蓝海市场”。二是掀起DM报刊的创办热潮。DM报刊将使新闻和商品信息合二为一,具有针对性强、投递精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阅读和经营灵活等优势。2008年国内一些
报社创办DM报纸,拓展新的广告市场,如温州日报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创办的《温州发现》已经初现成效。微型报纸的出现,使得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广告市场被重视,报业经营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
三、变革经营模式,报纸发行渠道网络对接电子商务
我国正处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了50%至60%的增长速度。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跨区域的物流日益重要。但我国物流配送服务业还较为落后,这种情势为传统报纸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即报社通过整合现有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对发行队伍进行改造升级,使得报纸发行渠道网络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将传统的报纸发行实体转型为物流配送企业。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需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对报纸发行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再造发行终端。过去,发行站多为承租场所,不仅费用连年上涨,而且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配送的需要。从2005年起,杭州日报集团投入数千万元购买了一批临街店铺的产权,并进行了全新装修,设置报纸分发区和商品配送展示区,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二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发行中心与杭州网、《每日商报》达成三方协议,由杭州网搭建网上商城,《每日商报》负责品牌和广告宣传,发行中心负责商品配送,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营销网络。三是再造发行队伍。发行中心从发行员队伍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星级营销分队”,开展商品的宣传和配送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杭州日报发行网络的改造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已经有50多个厂家的200多种产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电子商务配送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发行中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绿色农副产品配送为主导,打造“两小时生活服务圈”,从客户打进热线电话订购产品起两小时内将产品免费配送到户。
四、新媒体建设提速,报社网站经营获得突破
受新闻纸涨价和节能减排两大现实因素的影响,报纸的“无纸化革命”再次成为热点。2008年10月28日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次年2月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平台,网络版日报将每日更新。不管报纸的无纸化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加快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报纸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绝大多数报社所属网站长期亏损,陷入“投资巨大、收入微薄”的苦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亦有青岛新闻网等极少数几家报社所属网站实现了盈利。青岛新闻网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网站,它较早进行体制创新,实行独立公司化运营;较早借鉴商业化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经营业务包括新闻、手机短信、互动社区、实用信息、商务应用、报纸广告和户外广告、楼宇电视广告发布等6大板块。据2008年3月日志统计分析,该网平均每天已有70万台电脑登陆访问,注册用户已近200万,仅社区论坛项目,同时在线使用人数即逾4万,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其经营总额已经接近传统报纸广告,且盈利状况明显优于纸质报纸。青岛新闻网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成一流的商业化网站。
五、汶川地震事件助推,“媒体公民”意识觉醒
近年来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公民”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这一新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发展体系与战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绝大多数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经济利益,但更须强调社会责任,它考虑的不但是作为“经济人”要追求利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强调作为“社会人”,要承担对社会、公众和自然环境等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以合理的方式回馈社会。媒体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且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媒体公民”。汶川地震事件的发生,唤醒和激发了媒体的公民意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报纸不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参参与系列慈善活动。在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中,各地报社积极相应中央号召,三天内不刊登广告,但报纸版面和内容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准;在在央视举行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媒体军团”的表现得到各界高度赞扬,一些典型的捐款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1000万元、解放日报集团 655万、深圳报业集团650万、光明日报社 600万、经济日报社600万元、中国日报社 600万、广州日报集团500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500万、南京日报集团500万等。在汶川特大地震慈善活动中,报社的行为刷新了新中国报业的慈善记录,标志着我国报业“媒体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六、应对成本危机,国内报纸发行进入“新价格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都市类报纸相继进入“彩报”和“厚报”时代,报纸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但报纸发行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香港地区的1/8,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台湾地区的1/12,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部分城市,报纸零售价仅0.2元,甚至出现了“零元发行”和“卖报纸不如买废报”的怪现象,超低发行价格给报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报纸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读者形成了订购“廉价”报纸的惯性,各地报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敢轻言提价。进入2008年后,报纸广告市场低城市报社的共识,提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别提价,即某些城市的个别强势报纸率先提价,但同城其他同类报纸并未提价。如2008年1月,《华商报》率先将其零售价提到每份1元,7月《半岛都市报》将零售价提为1元(青岛市区单价0.8元)。由于同城其他报纸不跟随提价,故而个别报纸提价后面临发行量下滑风险。二是同城集体提价,2008年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北京、济南等地报纸达成协议,全城都市类报纸集体提价,大多数都市报单价由原0.5元提至1元,涨幅达50%。经过本轮提价,不少都市类报纸售价已接近成本价,国内都市类报纸告别“超廉价”模式,进入“新价格时代”,这将对报纸的采编、广告和发行等产生重大影响。
七、应对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报业“市场感应力”得到提升
2008年我国新闻纸价格经历了一个罕见的“倒V型”波动曲线。上半年,受国外纸浆提价、原油价格暴涨、人工成本抬升、雨雪冰冻灾害及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闻纸价格从年初的4850元/吨涨至6月份前后达6100元/吨,到达最高点。进入10月后,随着国际原油价下跌及金融海啸等因素影响,新闻纸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至年底降到5800元/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报社要减少损失,就需要敏锐的市场感应力。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内外新闻纸价格波动中,并非所有的报社均遭受重创,部分报社还利用这次的新闻纸涨价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早在2006年新闻纸价格走低时,有预见性地做出经营决策,签订了连续3年的新闻纸购买合同。在其他报社因为新闻纸涨幅过大而被迫提高发行价格时,该报没有涨价,新闻版面也没有减少,在新闻纸涨价中静收渔翁之利。2008年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是对国内报社经营团队市场感应力的一次大考,而具有经营优势的报纸则可以借这个机会顶住涨价压力,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效果,形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可见,报业经营的市场感应能力,就是要求报社运用科学的预测机制,提前决策,趁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还在观望、犹豫之时,先发制人,抓住第一波的市场机会积累发展优势。
八、省地联姻,报业跨地区发展“曲线”推进
在报纸经济属性日益彰显的产业化进程中,报业市场区域越来越与经济区域相重合,而与行政区域重合的离心力日渐增长。尤其是一些资本实力雄厚、产品扩张意识较强的报业集团,出现跨越行政区域而追逐经济区域步伐的跨地区发展现象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国内报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分两个层次推进:一是省内跨地区发展,即报业集团在省内其他城市创办或联办新报纸,新疆经济报系与巴音郭楞州党委联合出版《巴音郭楞日报》。经过几年的运营,报纸面貌焕然一新:版面规模由联办前的对开黑白4版扩为4开32版,发行量由原1万份增加到5万份,广告收入由原3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由于跨地区扩张停留在一省范围内,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省内跨城市发展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跨省发展,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开展资本合作,联合打造《云南信息报》。《南方都市报》以其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客户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报社处于大股东地位。改版后的《云南信息报》以“打价值战”为核心诉求,由原对开16版大报改为4开64版小包,报纸售价大幅提高,但发行量和征订量快速上升,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继2003年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之后又一次跨地区的尝试。因跨省发展牵涉到更多的行政利益主体,在操作中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报业集团跨省发展势不可挡。
九、推进报纸“多媒质化”进程,手机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激烈竞争,报社单纯发行“纸质”报纸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呈现介质进行全新包装,推进报纸“多媒质化”发展成为必需。手机报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报纸内容。手机报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报社的互动,读者于手尖击键之间就可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2008年手机报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全国手机报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家手机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收益。当然,现阶段手机报大多还停留在手机短信新闻的层面,随着3G业务的启动,手机报的外延将得到扩展,尤其是手机报内容也将突破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打破信息包含标题、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朝多媒体整合的趋势迈进,包括标题、文字、图片、影像、互动等菜单。依托流媒体的形式,手机报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最佳的阅读方式,而且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形成差异化的冲击力和互动性。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39.9%,因而手机报尚有广阔的挖掘空间。
十、积极落实传媒“走出去”战略,安徽日报集团开展跨洋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业经济实力大增,但报业运营主要局限于国内,报业“走出去”工程极为迫切,却又十分薄弱。2008年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审批同意,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米拉德(MIH)传媒集团联合组建的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挂牌成立。新安传媒有限公司为省属大型国有控股文化传媒企业,注册资本2.4亿元,其中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占63%的股权,南非米拉德(MIH)传媒集团占37%的股权,主要经营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南非米拉德(MIH)集团是全球第五大传媒集团,旗下拥有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电子媒体和印刷、发行等各类子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媒体项目。新安传媒公司合作项目是安徽媒体首次引进境外资本项目,也是全国首家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它是我国报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扩大国内报业经营管理视野,探索中外传媒经营合作模式开辟了新路。
第二篇: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
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Steven 上传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
我国已成为世界报纸出版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报纸出版强国。2005年,中国报业的发展面临着六大挑战。
挑战一:报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远未得到充分满足。
挑战二:束缚报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仍未根本革除,报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三:出版资源紧缺与闲臵矛盾日益突出,报业发展模式尚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挑战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挑战五:中心城市报业市场趋于饱和,新的增长空间尚待挖掘。
挑战六:新媒体咄咄逼人,报业面临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
中国报业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本报告基于当前我国报业的改革形势和发展态势,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传播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未来10年中国报业的八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 报纸出版业的集约化水平将大幅提高
未来10年,以党报集团为扩张基础的8-10家大型骨干综合性报业集团,将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报业市场的战略投资者;以10-20家品牌行业专业报为发展基础的专业性媒体集团,将在所属行业确立领先的专业资讯提供商和增值业务服务商地位。报纸出版资源将进一步向以党报为龙头的综合性报业集团集中,向以具备优质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报纸为核心的专业性媒体集团集
中。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将适时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报业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趋势二 我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即将到来
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周期性增长中,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中心城市都市报,将难以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驱动力量。预计2006年起,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竞争活力,以及转变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新的增长空间的大力开发,将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两个主要驱动力量。新的增量空间将出现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以及尚未深度发掘的、细分的内容服务领域。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精准的生活服务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报业增长点。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增长空间将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
趋势三 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将确立高端主流大报的领导地位
未来10年,党报的新闻改革将取得丰硕成果,党报的内容和读者定位将不断趋于精准。中央和省级党报将不断巩固和发展主流大报的舆论领袖权威地位。除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城市和一般地市级党报在未来10年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
趋势四 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型
未来10年中,都市报的“碎片化”将成为趋势。在遭遇阅读更便捷、资讯更丰富的新型媒体的竞争之后,在更多的市场调查机构有能力为越来越精明的广告主提供精确的广告投放效益报告之后,目前都市报普遍采用的一应俱全的百货商场式的经营模式,将被内容定位更加精确、更加细分的专卖店式的经营模式所取代。新的技术手段将有助于强势都市报品牌向目标社区或目标人群提
供更为细分的、适应窄众人群需要的综合新闻+定制化资讯的内容产品,并由此恢复广告主的投放信心。
趋势五 行业专业报纸将普遍树立资源中心观
未来10年,行业专业类报纸将放弃传统的媒体中心观,树立资源中心观,通过建构和整合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平台,在资源平台上部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产品,成长为行业或专业领域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报纸直接收入所占报社收入的比重将逐年下降,而依托信息资源平台的内容增值服务收入将取代传统收入成为这类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广阔前景的内容增值服务可能包括: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商务代理服务,定制化内容产品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等等。
趋势六 “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报业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纸出版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臶之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业”发展将在报纸出版业形成共识。报纸出版单位将将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的制高点。
趋势七 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加速形成随着我国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办报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成长,合规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将对他们的职业贡献给与合理回报。有别于其他经济领域,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肩负起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将是我国新一代报人和报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
趋势八 海外报业市场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海外市场,特别是海外华文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报纸出版单位前往开发,海外华文报纸出版市场将出现居领先地位的中国资本背景的报纸出版商,出现在海外华人世界具备一流影响力的报纸,从而改变台湾报纸在海外华文市场占据优势的局面。
2005:中国报业的调整之年
调整是2005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是改革进程的必经阶段。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报业即将迎来1990年以来的第四个增长周期,粗放型发展模式日益显现的深刻危机,表明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已无法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驱动力量。
未来3-5年,是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报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解决当发展过程中业已出现的种种制约报业快速发展、妨碍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报业应紧紧抓住2005年这一关键的调整期,努力实现六大转变:
● 由依靠投资驱动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依靠技术驱动的内容创新型增长转变;
● 由不切实际的外部制度模仿,向实事求是、精耕细作的内部制度创新转变;
● 由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向以高度整合的资源平台为核心价值的资源中心观转变;
● 由百货商场式的大而全的传统内容定位策略,向更加精准的、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现代定位策略转变;
● 由危及报业增长基础的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向高水平的内容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变;
● 由以新闻纸为本位的传统纸媒体,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本位的“数字报业”转变。
经过积极调整实现上述转变,才能有效地消除威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危机,才能奠定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坚实的发展基础。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篇:《中国报业》杂志
《中国报业》
简介:
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629/G2;国际刊号:ISSN1671-0029;邮发代号:82-300;经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报业》刊期自2011年起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京新出报[2010]848号)。《中国报业》(下)秉承《中国报业》杂志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和品位,定位于“报业传媒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学术理论的权威性。《中国报业》(下)主要聚焦报业传媒,文化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行业的发展,重点报道我国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业界经验,以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为特色,面向传媒、文化单位、各大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编辑、记者、媒体经营管理和研究人员。主要栏目设有:特别策划、传媒新论、理论探讨、新闻评析、文史论坛、经营管理、产业前沿、经济观察、媒介教育、图书编辑、出版新论、传媒党建、传媒科技等。
投稿须知:作者须提供的材料
请在文章开始部分提供文章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本刊提供)。
请在文章结束部分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邮箱。
请附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单位、部门、职务、学历等)。
文章(2P)字符数控制在4000字符以内。
关于稿件的技术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注释)请一律标明在文章末尾。
引文为中文专著,应依次写明[国别]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引文为期刊论文,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年份,期数,页码;
引文为中文文集,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主编名: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来稿严格遵循本刊选稿规定和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规范性、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自觉恪守学术信誉,来稿须注明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无争议等,严格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来稿方式:信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责任采编:赵编辑 q q: 523174340快捷咨询:***,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第四篇:报业事业单位和企业并行经营的法律分析
报业事业单位和企业并行经营的法律分析
文/蒋超
一报业改制势在必行
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文化领域的新闻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新闻单位在管理体制上为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法人、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体制。目前报社面临日趋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第一是资金的瓶颈亟须突破;第二是统一品牌的需要;第三是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需要。
上述这些现实问题,很有必要通过整合途径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来解决,通过改革,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质量,并达到新闻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报业改制有两种方式:部分改制与整体改制。其中整体改制需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报社有足够的实力与能力去面向市场;二是报社在舆论导向上能够正确把握;三是报社已具备整体改制的组织基础;四是报社的改制,在社会保障方面也不会增加过多的额外负担。在报社不具备以上条件时,我们无法通过整体改制的方式实现事业单位向企业的完美过渡,我们在此着重讨论部分改制的方式:设立并行的企业经营报社业务。
二、设立并行企业经营报业是一种新的改制方式
设立并行的企业经营报社业务是一种区别于整体改制的折中方案,而且是实现向整体改制逐渐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现从法律上对该模式就如下几点进行阐述:
1、公司股权上(的)结构设置 报社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在不改变报社事业单位性质的基础上,另行设立由报社全部或部分出资的法人企业。
新设立的公司股权配置目前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国有全资型;第二种则是部分参股型。
2、部门设置
在2005年12月2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文件)就明确指出:“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基于新闻采编部门的政治属性,中发[2005]14号文件将它保留在事业体制。我们看到,报纸、广播、电视都有新闻部,信息资源分散,应当整合起来,成为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专门提供新闻产品的事业单位。
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大部制”的要求,应归属于事业单位。而报社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销售(营业)活动的,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这些部门应当从报社分离出来,放在公司中成为独立的部门,对外从事经营业务。
3、经营业务应主要放在企业里,对外承接业务由企业来完成,然后以发包的方式交给在事业单位中设置的采编部门来完成编辑制作工作。
承接的业务应不限于报社经营业务,应包括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展览、培训、演讲等文化业务,只要是在企业经营范围之内的业务都可承接,然后部分以发包方式交给事业单位完成。具体操作模式是 企业:承接业务
事业单位:完成编辑、拍摄、制作、组织等工作
4、财务制度上的设置
事业单位和企业财务各项制度必须各自独立,独立核算和记账,避免法律上的风险。
正确处理好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按照公平对等原则,对于政府指定发布的政策规定等政治信息,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安排版面,但政府应当从财政向事业单位拨付信息发布费(相当于现在的财政拨款)。
5、劳动关系
所有部门的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中采编部门的员工可以由企业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在事业单位里工作。所有员工应建立起企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怎样改制,人的问题是迈不过去的坎,在这方面必须做好充分而细致的基础工作,找到解决方案,这是保证顺利改制的根本。改制方案严格按照程序报经职代会通过,通过社内宣讲等方式,深刻传达改制精神使广大职工理解、接受并支持改制,最终达到平稳过渡。
6、利润分配
事业单位以股东身份参与年终利润分配,从中获取经济收入用以支付办报成本和费用。
在经费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经费当年若有积余,可以按规定比例拿出一部分用于奖金分配,其余部分应当上缴财政;对于不足部分,要分析原因,经过经济责任审计确认,合理的部分可以用以后3个会计内的积余经费来弥补。
三、报业实施改制的程序
第一、报社抽调人员组成专项小组,负责改制事宜。要在不影响报社正常业务的基础上酝酿方案和逐步调整,为报社改制寻找合作方和投资方;
第二、发起建立多元股本结构的公司,从而确立改制后报社的运营主体; 第三、改制前报社的资产评估;
第四、进行资产置换。资产评估结束后,通过资产置换将报社投入的现金注册资本抽回,从而基本完成整个改制工作。
第五、将报社的发行、广告对外经营等业务转移到公司。
“传播媒介具有二重性,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同时它又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传播媒介的二重性决定了其经营活动必须注意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理论上对传播媒介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报业如所有的传播媒介一样,必然要在“二重性”这一特殊属性的条件下活动。也就是说,对媒介特殊的产业运作方式的选择,有赖于对其双重性质的深刻把握。依据传媒业的二重性,报业需要冷静地去把握和研究其整体走向和发展空间。把握整体走向,重点要研究报纸定位、发行质量、经营方式及经营目标。
第五篇:深圳报业集团实习报告
暑假实践报告
一、实习名称:深圳市报业集团
二、实习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报业大厦
三、实习时间:2011年8月
四、实习任务
暑假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通过见习,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行动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实习内容
暑假实践,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抓住这次难得的见习机会,在结合自己的能力所长,我来到了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大运会志愿者部,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熟悉新环境
初来乍到,对报业集团各方面情况都不了解,我必须要熟悉环境,然后才会有效地实习,向记者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
首先,我积极向老师了解报业集团的现状,并通过网络、书刊杂志收集与深圳晚报相关的资料、信息。经过几天的认真研究,我基本上熟悉了深圳报业的大致情况。
其次,阅读了关于深圳晚报的大量资料,基本清楚了记者部的工作职责,我对记者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这次见习有了更多的设想。
最后,积极地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主动地打扫卫生、端水、整理文件等等,积极地融入整个团队的生活工作圈子里。加上我的乐观开朗、勤快主动,很快我就和同事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我基本上对报业中心中心的工作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为我以后的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写作练习
记者部的工作非常琐碎,对内主要是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工作职责以及进行一些协作;对外主要是编写一些新闻等等。由于在学校中,我比较注意自己的写作锻炼,有较好的文笔,所以在实习中,我主要从事文件整理、编纂、修改、新闻写作等工作,同时也参与了海报设计、视频剪辑、杂志、画册等专业方面的制作。
新闻写作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可是在工作中,我发现宣传文件的写作与新闻稿写作存在者较大的差距。
为了尽快掌握宣传稿的写作,我又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增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首先,补习宣传文件写作的理论知识。我主要通过网络自学,大量阅读政府文件,参阅前辈们的作品,并靠他们的言传身教,一点一点掌握写作技巧。
接着,我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深职院大运会志愿者中心宣传部的工作不是很紧凑,不像报社、电视台天天有很多事件可以写作编辑。但是我利用以前的素材来写作,不断练习,及时向老师们请教。当真正的练习机会来临时,我会立刻抓住,不放过一次。就这样,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在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宣传文件的写作。
(三)实际操作
在我掌握了宣传文件写作的基本方法,所写的文字也得到了领导的认
可后,我常常主动地请求参与文件的讨论、写作。
宣传文件的写作主要要体现出政府的精神,坚持准确、简明、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写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每当写完初稿,自己再三斟酌修改后,再让指导老师批改,力求完整完美。编辑,整理和修改文件是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无论什么文章都要有主题,因为主题是 “灵魂”。我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
在深圳报业实习的这几个月中,我参与了所跟老师的大部分新闻写作,虽然自己是一名预备警官,还很缺乏实际工作、积极写作经验,但通过这么多次的练习,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更有了信心。
(四)自我总结
实践是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检验自我的最佳途径,可是平时由于课程的紧张,我们没有时间参与,而利用实习参与实践,一方面可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了解社会最终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很有帮助的。
在刚开始,我认为我的未来职业与记者并不太相关,但是通过一个月的见习,我发现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你用心做,就能有所收获,见习不单单是积累经验,而且还可以教会自己如何做人。我希望在广警的四年里,不仅仅学会如何做事,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