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人才集聚平台
创建人才集聚平台
打造抚松工业“新起点”
2010年10月,投入资金1.7亿元建设完成的抚松〃苏州中小企业创业园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正式竣工,8栋2层框架结构的标准化厂房整齐地排列在302省道松江河段东侧,成为域内外创业者关注的焦点。
一、深挖发展屏障,大胆设想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平台 纵观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他们的成绩得益于本地雄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和人才保障。抚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基础较差,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小富则安的心理,缺乏能够大胆创业的人才和激发人们创业的氛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富民强县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经过多方考查学习和分析论证,抚松提出了创建抚松〃苏州中小企业创业园的设想。通过学习借鉴苏州先进的开发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建设各种标准化厂房,采取租、售、分期付款等方式滚动开发,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吸引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园区不仅可以为创业者节约创业资金,缩短建设期限,而且也可以为域外投资者降低风险,为其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宝贵时间。入驻企业孵化毕业后,又能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1
推动抚松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
二、科学合理规划,破解难题高标准建设创业园区 为了保证创业园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抚松在创业园选址规划上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在创业园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确保50年不落后。
1、反复论证,科学选址。选址问题是一个事关创业园长远发展的先决条件,意义重大。为此,抚松聘请省内权威专家来抚进行反复踏查、反复论证,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把创业园的位置敲定在工业集中区北部。该区地势较为平坦,西侧有302省道经过;东距松江河铁路货运站1公里;南临通白铁路;距长白山机场15公里;即将建成的营松高速沿区而过。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明显。
2、合理规划,滚动开发。在设置规划期限上,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行政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先进开发理念,把时间设定为2009年—2015年。园区规划面积14.1公顷,总投资2.4亿元,分四部分建设:一是建设两层框架式结构的标准化厂房,采取租、售、分期付款等方式滚动开发。二是建设3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和产品展示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场所和企业宣传场所。三是建设5000平方米的科技研发中心,与
吉林省绿色食品研究院、吉林农大等科研机构对接,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技术成果与企业产权直接挂钩,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四是建设3000平方米的技术培训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对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失业人员等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技术人员。当前创业园已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8栋,综合服务楼1栋,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到2015年计划完成标准化厂房16栋,综合服务楼4栋,总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3、破解瓶颈,高速建设。缺少资金是创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抚松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对上争取资金。2009年争取了省工信厅连续发放三年,每年50万元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扶持资金,在全省工业集中区综合评比中,抚松工业集中区进入前14名,成功争取到省开发办400万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申请银行贷款。抚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BT模式,与白山市金田路桥有限公司合作,在全省首开先例以林权抵押方式在省农业发展银行融资5500万元,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形式在国家开发银行融资4500万元,为创业园建设赢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使创业园一期工程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即全面竣工,受到域内外创业者的关注。目前,正在与白山市老关东
特产品有限公司北玉竹深加工,吉林省五洲集团绿色食品加工,亮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人参、鹿茸特产品加工等十几个项目洽谈入驻事宜,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强化人才引进,营造氛围孵化中小企业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催生一个大产业,因此抚松将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孵化中小企业的突破口,营造宽松的引才用才环境,按照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纳创业精英。
1、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创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一律不受注册资金数额限制,由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协助办理50万元额度以内的贷款,创业第一年免收厂房租金,第二年收取50%租金,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00%列支给企业。
2、对转业军人和返乡务工人员的扶持。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入园创办企业的,由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协助办理50万元额度以内的贷款,创业第一年免收厂房租金,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50%列支给企业。
3、对科技人员的扶持。各类产业技术人员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和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不受限制,具体分配比例和兑现程序由合作各方商定。科技人员
以其科技成果在创办企业的,可以享有股权收益。科技人员以其科技成果作价参股园区企业的,受益企业给予相应数额的股权,具体数额由双方商定。
4、对外地客商的扶持。外地客商带资金、技术、信息入驻创业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给予3个月的设备安装调试期,3年内县级财政按企业实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50%列支给企业。
5、搭建平台,服务创业。搭建法律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和扶持帮助,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咨询。搭建创业融资平台,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和范围。搭建创业技术平台,对创业者实施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提供后续服务和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技术难题、经营管理难题。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包装收集适合抚松发展的创业项目,供创业者遴选,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科技信息等服务。
第二篇:人才集聚政策研究资料(一)
目 录
1.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2003年上海启动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
2.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 初显高校集聚
3.15个副省级城市人才软环境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4.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
5.FDI在安徽区域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把握人才集聚规律推进人才集聚工程
8.北京CBD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9.才从财来——还是财从才来
10.产业集聚——武汉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对策
11.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12.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研究
13.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与人才管理制度创新
14.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实证研究
16.产业集群与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初探
17.产业聚集的机理分析
18.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集聚研究
19.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本集聚模式及路径探析
20.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1.从科技人才的流动_聚集的视角认识未来我国科技人才的区域均衡
22.搭建聚才平台垒就人才高地
23.打造——博士洼地——聚集高端人才
24.打造人才方阵应把握——四个环节
25.大连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
26.邓小平的育才——敬才——聚才——识才观
27.低层次产业对智力的挤出效应
28.地方政府在人才集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29.东软万人IT大学成实用人才库
30.对企业人才聚集方法的探讨
31.多级广义模糊综合评判在高校人才评价中的应用
32.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动漫基地水平
33.甘肃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聚集对策探讨
34.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
35.高技术产业集聚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对策——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36.高校人才集聚绩效评价方法探析——集聚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37.高校人才招聘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38.高新产业中高级人才的空间分布研究
39.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集聚战略对策研究
40.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聚类分析
41.构建法制体系集聚国际人才
42.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43.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44.广纳英才聚才强桂
45.广西——人才小高地——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互动机制
46.硅谷人才聚集效应的探析
47.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
48.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
49.国企要用文化聚人才
50.国外高新区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研究
51.国有_民营_外资企业人才集聚模式比较研究
52.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提升中部地区人才集聚竞争力
第三篇:晋江市集聚技能人才的若干措施
晋江市集聚技能人才的若干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快引进、培养、集聚适应晋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跨越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根据《福建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晋江市关于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制定如下措施。
一、创新引进机制
以企业为主导,实施技能人才集聚工程。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鼓励企业、人力资源机构、职业院校等社会力量引进技能人才,促进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素质明显提高。
(一)加强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引才。鼓励全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采取校企对接、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为我市输送高技能人才,对一次性输送20名以上高级工,且就业满6个月(须在我市首次参加社会保险)的,按每名毕业生1500元给予奖励;对一次性输送10名以上预备技师,且就业满6个月(须在我市首次参加社会保险)的,按每名毕业生2000元给予奖励;对当输送5名以上技师(高级技师),且就业满6个月(须在我市首次参加社会保险)的,按每名技师(高级技师)3000元给予奖励。
共享的原则,鼓励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群众团体等社会力量建设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于新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给予20万元补助;新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给予10万元补助;新获得泉州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给予5万元补助,用于基地建设和培训支持。
三、强化激励机制
坚持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实行技能人才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技能职务津贴以及年薪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试行技能技术入股、企业年金制度等激励机制。
(一)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补贴。鼓励在我市企业工作的技能人才(须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到市内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资格鉴定站通过社会化考评提升职业技能,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相应技能等级给予初级工(五级)800元/人、中级工(四级)1000元/人、高级工(三级)1500元/人、技师(二级)2000元/人、高级技师(一级)2500元/人的培训补贴。
(二)实施技能大奖奖励政策。积极推荐技能人才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福建省技能大师、泉州市技能大师,对于新获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于新获评省级技术能手、福建省技能大师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对于新获评泉州市技能大
师的,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
(三)提高来晋工作技能人才优惠条件。引进的技能人才经申请认定为“晋江市优秀人才”的,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津补贴,并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项目享受“晋江市优秀人才”待遇。技能人才5年前(不包括5年)曾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新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前3年(须在我市首次参加社会保险,且常年在我市工作)可参照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晋江市优秀人才”享受8000元/月·人、4000元/月·人、2000元/月·人的津补贴。
四、健全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办负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人社局负责实施技能人才措施;发改、经济、教育、科技、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及各镇(街道)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技能人才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优先保障资金投入。提高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对落实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措施所需资金,提前列入预算,给予优先保障。
(三)营造重才爱才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集聚方面的政
第四篇:厦门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最终版)
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引进、培养、集聚适应厦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服务厦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高技能人才“三个六”培养工程为抓手,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岗位使用、激励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条
目标任务。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交流、激励机制,形成引进快、培养好、使用效果优的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达到40人、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
第三条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岗位技术人员;高技能拔尖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达到省、市行业领先水平,能够满足厦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由用人单位申请,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考核合格并满足引进要求的技能人才。
第二章
完善培养机制
第四条 实施国(境)外培训工程。每年从我市紧缺技术工种中选派30名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的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工院校名师到国(境)外知名企业、知名培训机构进修深造,学习借鉴国(境)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对选派到国(境)外进修深造者,市财政给予每人总费用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
第五条
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在全市持续组织实施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企业紧缺(急需)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技师培训项目等,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且经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政府给予全额培训补贴。
第六条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行业企业和各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厦漳泉同城化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评价考核选拔成长通道。
第七条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要在全市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到2020年,全市建立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0个技师工作站,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培训机制。市财政部门对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技师工作站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经费补贴。第八条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根据厦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服务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建成光电技术、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电焊技术、汽车维修、厂内起重设备等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平台。
第三章
创新引进机制
第九条 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实施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技能拔尖人才来厦工作;以厦门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主,结合企业、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西欧、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引进高技能拔尖人才;积极利用厦门企业引进国(境)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在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到2020年要建立20个联系点或工作站,直接为引进台湾高技能拔尖人才提供有效对接,财政部门为每个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第十条
鼓励全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台湾地区)为厦门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可采取校企对接、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对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级技工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000元给予奖励;对一次性输送20人以上预备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500给予奖励;对当输送1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技师(高级技师)2000元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鼓励企业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各类 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高技能拔尖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高技能拔尖人才,并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实行特聘津贴或年薪制。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拔尖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来厦发挥作用,以柔性方式引进五年、每年在厦工作累计半年以上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可申报参加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对已在外地退休后来厦门重点工业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经申请可给予每月800元的补助。
第四章
强化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
提高来厦工作生活的优惠条件。对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者,可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安家补贴;符合条件者,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市引进人才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不受在厦工作年限的条件限制,优先申报享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并优先申报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站。
第十四条
落实待遇。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应待遇。各类企业可结合实际,每月给予高级工100—300元、技师300元—500元、高级技师约400—600元的津贴补助,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
鼓励落户厦门。落实高级工在厦工作满三年以上、技师满两年以上、高级技师满一年以上落户厦门的政策。在厦门同一企业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两年的高技能人 才,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在厦落户满三年,且符合申购保障性住房相关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
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已经获得或申报并获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者,可不受工作单位所在区域的限制,直接申请落户岛内。
第十六条
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对经厦门核发来厦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其子女需在厦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凭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原籍户口簿、经我市公安部门办理的有效居(暂)住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按在厦实际居住地(产权房或长期租住房),按施教区安排入学;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其配偶未就业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其子女在厦门中小学读书,可参加同等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按照集约用地、统筹规划的原则,切实加强工业园区的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工作,将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切实保障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住房需求。
第十八条
提高奖励。对有高超技艺和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对在单位工作中起骨干作用并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的状元、能手称号的选手,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800元。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负责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国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二十条
细化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各区、各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积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和集聚具体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师资库,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人才引进流动、合理配置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集聚搭建服务平台。
第二十一条
加强宣传,营造培养引进集聚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集聚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备注:该集聚办法是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文件之一。
第五篇:宜宾形成人才集聚强大磁场
宜宾县形成人才集聚强大磁场
宜宾县是全国改革名县,也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对各类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求贤若渴”。该县自2009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用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以来,前4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22名。今年已是第5次,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核、统一考试、体检和考察等程序后,在报名的60名海内外人才中,最终择优选用了22名到宜宾县工作。
强化政策磁场 栽下梧桐树
转型的宜宾县,求贤若渴;发展的宜宾县,海纳百川。近年来,宜宾县针对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三大顽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建设起高效快捷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今年,该县制定了《宜宾县人才引进和激励暂行办法》,通过提待遇、设特岗、重奖励等“五位一体”方式,以“政策磁场”吸引各类人才,确保了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对引进的博士、硕士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分别比照享受副县级、正科级非领导职务或副高级、中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对引进的硕士、博士、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分别给予5—25万元的安家补助或租房补助;设立“优秀人才政府激励岗位奖”,最高奖金可达每人每月2万元;增设20%的中、高级职称特设岗位,有效破解了引进人才因职数无空缺而导致的职级待遇晋升瓶颈问题。而对从公办学校、公立医院遴选到大型民办学校、民营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该县在人员编制等方面也制订了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给予适当奖励。“宜宾县的人才政策吸引了我,我愿意在这里扎根。”李建杰是俄罗斯联邦别尔哥罗德州国立工艺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海归”人才,他希望利用自己在国外企业的工作经验,为加快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突出人岗相适 抛出橄榄枝
引才引智不是为了装门面、图好看,关键要找到什么样的人才是紧缺急需人才。今年初,该县对县级部门、乡镇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实际拟定了经济金融、水利水电、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20多个专业岗位的人才公开选用计划。
为让更多的人才知晓,该县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对人才引进政策和岗位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向社会各界广发“英雄帖”。同时,还派出专人到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进行现场宣传。
文斌是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通讯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任计算机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今年他将作为党政后备人才引进到该县工作,并初步计划安排到工业园区重点服务与专业特长相关的单位。文斌告诉笔者,宜宾县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岗位设置、培养模式的引才宣传,让广大人才看到了在宜宾县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实践使用并重 引来凤凰栖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该县建立了引进人才6个“占一定比例并优先考虑”等机制,有力促进了具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洪锋是昆明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9年通过公选到宜宾县规建局工作,工作中,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了移民安居工程建设、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工程建设众多关键技术问题,2011年被提拔为向家坝集中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引进和培养使用是人才工作的‘一体两翼’。下一步,我县将通过人才‘3+1’分类培养工程、人才创新创业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人才放到经济建设和创业发展的主战场上去,对人才成长多予支持、多给机会、多搭梯子、多压担子,实现人才工作‘两翼齐飞’,使青年人才真正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宜宾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瑞英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