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民政文化建设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在民政文化建设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这就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突出地摆在了全党面前。那么,民政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确保民政队伍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必须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民政工作建设同廉政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政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在预防民政工作者违法违纪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使全体民政工作者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一、民政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内涵
明确民政文化建设与民政廉政文化的内涵、核心与作用,有助于从理性的高度,深化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推进民政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民政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廉政文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廉政与文化,从二者的结合来看,廉政文化应包含的内容为: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研究廉政的观念、制度、行为、表现等,并用文学艺术等鲜明的文化形式来进行推广和传播。所以说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廉政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民政廉政建设需要以民政为载体,民政文化建设应包括廉政内容,廉政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廉政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等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利观、利益观。民政廉政文化与民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关联,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和有效预防民政干部违法违纪的发生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党风廉政建设作用巨大。
(二)民政廉政文化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民政廉政文化作为民政文化建设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无形又有形,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极为重要。民政廉政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政廉政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做好民政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因为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多元性的特点,对社会有直接的辐射功能,民政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广泛传播,形成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文化定势,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载体,为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社会犯罪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民政廉政文化借助文学艺术、民政内部刊物、利用新闻媒体、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介工具,弘扬民政主旋律,鼓舞和凝取人心,对于广大民政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舆论导向作用。
2、民政廉政文化具有社会事务管理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四个基本”:第一,民政工作在四个层次上参与了社会基本秩序的构建。一是区划、勘界、地名管理等,构建国家、地区之间关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婚姻、收养、殡葬等,明确家庭、礼俗等社会基本单元关系,体现文明进步标志;三是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规范有关组织,引导公民有序公共参与;四是双拥、优抚、安置等,构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国家安全。以上四个方面关系理顺了,社会的基本框架、秩序也就确定了。第二,民政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如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五保老人和城镇孤老的集中供养等,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存。第三,民政工作维护社会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包括优抚对象、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老年人、残疾人、灾民、移民、麻风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是民政的重要工作对象。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事关他们与社会文明发展同步的福祉保障,最直接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第四,民政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的基本权利。集中体现在基层群众自治、公民自由组织各类民间组织等方面。综上所述,大民政的职能定位是基本政务,为执政基础。
3、民政廉政文化具有公共服务的作用。
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是“最可爱的人”、“最可怜的人”和“最困难的人”,如果这些人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和保障,就不能说我们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民政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社区建设、村民自治、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龄工作,还是婚姻登记、殡葬改革、儿童收养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其中不少工作还直接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下岗失业人员、灾民等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如此广泛覆盖社会成员,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与困难群众的切实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没有的。在实践以人为本思想上,民政工作体现得最集中、最广泛、最直接、最具体。所以,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做到公字为头,服务至上,不做损害人民群众的事,勤政廉洁,无私无畏,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做好各项民政工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民政的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政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一重要指示,充分说明民政工作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维护稳定、改革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民政廉政文化具有约束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需要多种社会因素以及各种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而廉政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民政廉政文化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通过一系列为广大民政工作者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广大民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违反了观念的价值准则,廉政文化的软性控制就会发生作用,对自己的行为自动加以纠正,从而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
5、民政廉政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民政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全体民政干部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广大党员干部联系起来、凝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这对于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发挥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民政文化建设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民政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和预防违法违纪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广大民政干部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民政廉政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以社会物质文明为基础,与社会在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紧密相联。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从文化层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凝聚民心、激励斗志、展示形象、弘扬“孺子牛”精神的作用,为民政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有力地组织保障。把民政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民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不断挖掘民政廉政文化科学内涵,广泛传递廉政知识、廉政要求、廉政理念等价值取向,从而拓展和丰富民政文化形态,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是顺应广大民政人的廉政呼声,调动广大民政人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广大民政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坚决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封建陈腐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要不要对腐朽文化进行坚决摒弃,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占领阵地,用什么样的道德情操陶冶党员干部的政治方向性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把民政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坚决同各种有饽于先进文化的颓废思想、没落文化作斗争,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牢固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筑牢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袭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执政和拒腐防变能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加大预防力度,使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体民政工作者,使民政党员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犯或少犯错误。只有搞好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民政干部队伍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氛围。
(三)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有效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迫切需要
没有科学的思想文化观念作指导,反腐败斗争是难以形成先进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民政廉政文化萌生于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并在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获得生长的动力和土壤。与此同时,民政廉政文化也会积极反作用于党风廉政建设,它不仅有助于廓清一些干部对反腐倡廉的各种错误或模糊认识,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且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大文化概念,运用民政文化的力量,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党风廉政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各级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政系统局域网,定期或不定期地播放反腐倡廉录象片,对广大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典型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使民政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牢记“两个务必”、“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要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优势,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社团,不断扩大廉政文化效果,促进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的形成。从而形成一种“强势”,既可以进一步筑牢广大民政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又可以为他们克服不良风气、抵制各种各样诱惑腐蚀,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在新时期开展民政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强化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认识是前提、领导是关键”这个重要环节,始终抓住“龙头”、“重头”不放。领导干部不仅自身要做到廉洁自律、廉政勤政,而且要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要建章立制,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要进行目标管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不见成果不撒手。
(二)要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搭建展示平台
廉政文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整合各方面廉政文化资源,才能有效推进。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要把阵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并充分利用阵地,集中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民政队伍廉洁从政的主旋律。
一是建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机关党委和人事教育部门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纪检监察部门要抓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日常工作,办公室(秘书科)要做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的有关协调保障工作;业务部门要结合业务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廉政要求。二是制定《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评分标准》,把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评比、一起总结表彰。各直属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大宣传”工作机制开展宣教工作,形成全民政机关抓反腐倡廉和预防违法违纪宣传教育的整体合力。三是协调纪检监察内部力量,坚持与廉洁自律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广泛开展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和廉政情况报告等工作,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与案件检查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审理谈话、宣布处分决定、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对违法违纪民政干部进行通报等工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与纠风工作紧密配合,通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教育广大民政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源头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等,使党员干部在涉及“权、钱、人”的工作中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监督,纪检部门加强对领导干部、人事任免、财务管理、执法工作等方面的全程监督。
(三)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为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中纪委领导明确指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让廉洁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
民政机关的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在民政文化建设中进一步抓好“三个基本建设”,通过广大民政干部的参与来丰富内容。
一是基本阵地建设。其一,加强内部宣传网站的建设。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对《江西民政》互联网站子栏目的建设,扩大民政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民政纪检监察内部局域网建设,提高网页内容更新率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上培训、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等,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宣传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其二,加强传统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宣传栏、宣传画、宣传手册、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围绕民政中心工作,适时进行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违法违纪、先进事迹介绍以及法制宣传等,以此展示民政工作情况,增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广大民政干部的联系,推动民政公共关系建设。其三,加强文艺宣传阵地建设。民政机关要学会并善于运用乐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艺形式,如歌曲、诗歌、文学、曲艺等来做好民政宣传工作,增强民政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是基本项目建设。其一,通过建立局史馆或陈列室、荣誉室、警示室,通过民政史志、烈士陵园、实物陈列等,使之成为对民政干部进行从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教育、预防违法违纪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二,建立民政俱乐部。定期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使民政文化活动与民政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民政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其三,建立“小图书馆”或“小阅览室”。建设学习型民政队伍,为民政干部创造好的读书环境,提供好的精神食粮。
三是基本制度建设。制度是预防腐败的保证。要根据《实施纲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紧紧围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提高效能、优化行风上,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干部人事任免和管理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执法责任制度、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报帐审核制度、物资采购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程序,规范机关办事程序,增强办事透明度,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特别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落实干部民主推荐、任前公示、试用期及轮岗交流等制度。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单位和个人评先进时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要通过建立、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民政政策法规指定和社会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制定规范行为举止的制度,按照“务实、清廉、为民”的要求,强化民政干部的养成教育,把内部教育与外部约束有机结合,提高民政干部的文化素质,树立民政队伍的良好形象。再次,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标准,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举办民政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方面的专题讲座,并针对民政干部的需求,把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公共关系学等引入到学习中来,加以研究运用,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提升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深度,拓宽文化广度,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辟广泛的领域,有效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清廉之风吹进每个角落,使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廉洁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篇:民政廉政文化建设
关于深入推进民政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为支撑,以创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新时期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既保留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勤政、廉洁、民本等积极因素,也对廉政理论进行了提升和扩展,对廉政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健全。
2010年初,中央纪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今年1月22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 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引领中国取得瞩目成就的中国共产党。之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当前,中国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对此,中共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大之后的几个月内,中共先后免去了李春城、衣俊卿两名省部级官员的职务,他们或涉嫌违纪违法,或出现了生活作风问题。与此同时,地方上反腐力度也明显加大,一批腐败官员相继落马。在这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他同时明确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不久,专门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一举措,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这次全会上,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性。他向全党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同时,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折不扣执行改进工作作风相关规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近平还表示,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这是中共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廉政文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廉政文化也是群众利益和愿望的生动反 映,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期盼。通过赞誉清廉、鞭挞腐改,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有利于在构建幸福社会、协调利益关系、拓展发展道路等方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思想作风和队伍建设、稳定全局的必要举措,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及社会改革发展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统筹发展的全新探索和尝试。
(二)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求。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拓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领域,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并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还可以增强全党全社会的监督意识,在更大的范围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推动监督措施的落实。
(三)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础工程,也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有效途径和形式。通过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熏陶,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抵 制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危险思想,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把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和监督检查三项工作具体化和群众化,为教育提供思想内容,为制度提供精神支撑,为监督提供价值标准,从而为构建惩防体系奠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反腐倡廉工作更有影响,惩防体系建设更有力度,监督制约机制更有实效。
(四)是牢固树立民政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古语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民政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失去这一底线,忠诚、为民、公正都是空谈。坚守忠诚是民政工作之魂,廉洁为民是民政工作之根,履职公正是民政工作之要,保持廉洁是民政工作之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强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引导民政工作人员在纷繁的价值取向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纪律严明、素质过硬、作风清廉的精神气质,激励我们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建设廉政文化的过程,是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科学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高效的廉政制度为保障,以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崇尚廉洁、诚信守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党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促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 进性和纯洁性的过程;更是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拓展和丰富先进文化内涵,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坚持教育为主、务求实效,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还应注意整体联动、重点突出、形式丰富、持之以恒。
(一)坚持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层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方法谋划廉政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改革的精神、超前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手段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注重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制度+科技”工作模式,着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还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理论创新。
(二)坚持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在拓宽延伸中深化。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坚持提升队伍素质,要切实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一是要勇于担当。要担负起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的责任,通过公正高效的工作支撑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要给社会作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和塑造作用;要担负起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责任,把正确的价值判断有机融入工作全过程。二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对民生工作关注度的不断提升,面对压力,我们需要调整精神状态,要对民政事业满怀情感,对工作充满激情,要坚定信念、奋发进取、争创一流,要有广阔的境界和胸怀,要保持包容平和的心态,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救助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三是要有终身学习的激情。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品行修养的学习,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要靠不间断的学习与积淀,新的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学习、对政治的敏锐、对大局的把握、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以及调解技巧等工作经验都要不断积累。四是要有职业风险防范意识。放松廉洁的要求,就会播下滋生不廉的种子。通过常抓不懈的廉政建设来进行防范,要预防官场潜规则、利益小团体的滋生,要通过廉政文化的熏陶促进救助工作人员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
(三)坚持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渗透力。在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的同时,还要增强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突出先进思想和廉政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强化道德教化功能,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等社会各领域,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倡导清廉家风,把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为增强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抵御腐败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篇:浅谈和谐文化建设中交通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不仅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和谐文化是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公路事业迅速发展,公路总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802.58万辆,比上年增加69.36万辆。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86.05亿人、旅客周转量10130.8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6.31亿人和838.76亿人公里。货运量完成146.6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9754.2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46亿吨和1061.05亿吨公里。高速公路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多亿元,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公路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公路网化建设、农村公路灰黑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不但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更需要有一支思想先进的建设管理队伍做坚强后盾。因此,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既不是应对公路建设管理中困难和矛盾的权宜之计,也不是搞花拳秀腿,应该是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刻内涵的一项目标。
现阶段,公路建设管理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加以解决,来实现公路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丰富公路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构建充满活力的职工队伍,构建安定团结的工作局面。
人们常讲,精神是动力,精神是财富。构建和谐文化的精髓就是构建一种精神。从公路建设这个角度来讲,其精神就是凝聚力量,就是团队作战,就是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在公路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突发事件,在公路建设中,我们还会遇到来自大自然的、来自社会的、甚至于来自自身的困难,唯有把“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认真抓实抓好,才能保证困难、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提高公路运行效率。
二、和谐文化是公路为民服务的需要。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公路事业,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建设管理公路的公路人,我们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目标,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统领公路工作的灵魂。
首先,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路文化活动。“筑桥铺路,造福于民”是公路建设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筑桥铺路本应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有的时候因公路建设管理的需要,也会损失人民群众暂时的利益,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就有可能与人民群众发生矛盾。化解这些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主要的,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第一,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公路建设管理图片展览,让人民群众领悟到富裕的地区之所以富,就是因为交通便利,贫困的地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交通闭塞;第二,开展生动活泼的交通文娱活动,讲述与群众、与公路建设有直接关联的人和事,让人民群众从中感悟到不发展公路就意味着“守穷”,营造出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公路事业的氛围,把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在无形之中。
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己融入于人民群众之中。公路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最好的内容之一。我们不应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权力是人民交给的,就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在当前,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很多,其中,媒体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应把国家对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收费等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现在有许多市县在媒体上开通了交通之声、规费征稽之声、公路法规在线等栏目,请政府领导、请企业老总、请人民群众走进演播室,进行面对面互动,让政府领导谈公路
建设的重要性,让企业老板谈公路交通的迫切性,让人民群众谈公路发展的利益性,这种形式值得推广,能让人民群众从知觉上意识到公路建设管理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总之,构建和谐公路文化的形式是多变的,但公路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点都不能变的,必须坚持公路为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的理念,以此来提升公路的战略地位、拓展公路的发展空间、丰富公路的发展内涵,让人民群众在公路交通建设上受益。
第四篇:民政文化初探范文
民政文化初探
2003-09-29 SRC-225 黑龙江省民政厅办公室、民政干校民政文化课题组
关于民政文化的基本界定
界定民政文化,我们首先应弄清民政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信息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关系。就“文化”而言,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另一方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这两种含义,针对民政工作的特点,我们将民政文化做这样的界定:民政文化是在民政部门实施行政决策、管理手段及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以诉求人的基本生存权、民主权的根本保障为价值目标,进而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成果。也就是说,民政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是民政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政策法规、民政行为的总和。而其中所体现的民政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知难而进、一往无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兴业”是民政文化的灵魂,以民政亲民、为民为主旨的“民本主义”是民政文化的内核。通过民政文化的这种界定,我们不妨来挖掘民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从民政文化的内涵分析:在价值取向上,民政文化是建立在“重民、保民、扶民”的理念之上的,具体可表现为民政的“扶弱助残,关爱百姓”的工作信条以及救灾扶贫、社会福利、城市低保等工作内容。在行政行为上,民政文化崇尚一种亲民性。民政部门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和婚姻殡葬等行政行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群众眼里自然而然已成了“政府的形象大使”、“慈善大使”。也有人用“小政府”来形容多年来的民政工作形象。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民政文化对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基层政治民主权利的保障,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物质帮助与人文关怀,体现了民政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民政文化的外延分析:民政文化的外延反映在制度形态上,它主要包括健全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开放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和规范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系。反映在行为状态上,主要是民政工作者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作风特点和形象风貌等。总之,我们认为,民政文化主要是由历史传统、文化精神、时代特质、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等诸多方面因素互动互渗融汇而成。
关于民政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政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
民政文化具有传承性。民政文化是在民政领域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有所学,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儒家大同福利社会思想到朱程理学的“死丧相助、患难相恤”的理论,均体现出“恤贫、救助、养老、节丧”的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形成民政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治国思想上看,历史上的明君贤相居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大多都主动或被动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可以说“施行仁政”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现代民政部门的职能上看则主要体现在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权利,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这些不难看出我们民政“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了历史上的“重民、保民”思想,也是当代民政成功实施国家管理的历史资源。
民政文化具有济慈性。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赈贫”、“恤贫”、“济穷乏”的记载,以后各朝代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多采取国家收养的方式。民政文化的济慈性从现实来看,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说明公民在维持不了基本生活时可以获得国家的救助,体现了公民基本生存权。广大民政工作者则本着“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在保障贫困者享受基本生活的同时,帮助其解决困难,树立自强信念,使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民间慈善事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互济互助的民间行为在中华慈善总会的领导、协调下,帮助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政府的救济行为加上民间开展的慈善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济慈性体现了民政文化与其它行业文化的重要区别,是民政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民政文化具有亲民性。民政文化的亲民性有其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均采取“以民为本、重民、恤民”的治国方略。大家熟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既是对民众的重视,也是对民众的亲近。尽管历代帝王在执政中采取亲民措施是为避免出现“水能覆舟”的局面,但客观上都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政文化中的亲民性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三个代表”中赋予民政文化的理论核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政文化,其内容和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个代表”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体现了民政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民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通过提倡“公仆民政”、“民政为民”来体现人民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亲民性是民政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民政文化具有多元性。民政工作内容繁杂,领域宽泛。从宏观上讲,民政工作包括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四部分。从微观上讲,民政工作共有二十几项职能,各项民政业务基本是独立的,几乎每项工作就是一个领域,形成相互之间联系不多的多元局面。而每项民政业务又与人民群众及整个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从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结社集会都与民政工作相关。同时各项民政工作领域又多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如殡葬文化、福利文化、社区文化、地名文化等。这说明民政文化是由多个不同的子文化所组成,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每个子文化都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叫响并打造出民政文化的品牌,举起民政文化的旗帜。
民政文化具有时代性。现代民政文化继承了历史上的“重民、恤民、救助、节丧”等民本思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政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减少了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大社会、小政府”战略转变的实现提供了舞台。同时现代民政文化强化了“民本”思想、“发展”观念、“奉献”精神、“创新”意识,要求现代民政工作者改变过去的传统的工作方法,树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维方式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可以说,民政文化将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民政文化的社会功能
民政文化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作用不可低估。
民政文化具有调节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稳定功能。民政文化是与民政事业相伴而生的。它所承载的民本思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与爱护。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得到必要的救助,摆脱生存的困境。特别是通过社会捐赠,调节了社会分配,使社会贫困阶层心理上得到了抚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建立救灾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帮助突遇灾情的困难群众,有效地缓解了灾情所带来的生活困难,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体现出民政文化的亲民、爱民、保民的思想内核,并起到了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民政文化具有倡导传统美德,确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导向功能。儒家传统道德理想中就有“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理念,民政文化通过养老助残、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行为加以弘扬,为净化社会空气,倡导文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民政文化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道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新风尚。如民政文化的子文化--殡葬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它引导人们殡葬消费观的变革,在破除封建迷信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正在引导人们破除传统陋习,移风易俗,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民政文化具有弘扬民族精神,振奋爱国热情的教育功能。民政文化通过多项民政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启迪了爱国主义思想,更好地丰富了民政文化的内涵。如通过救灾救济,号召民众树立团结友爱,生产自救,不悲观失望、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再如通过对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物、烈士档案的科学管理,大力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启迪了民众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还如,通过双拥工作,既增强了军民团结,又有助于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既倡导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倡导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民政文化具有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权利的维权功能。民政文化的亲民性特点,铸造了民政文化的维权功能。民政工作的主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象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就维护了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公民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对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再就是婚姻登记、民间组织管理,也都体现了民政文化对人的婚姻权、结社权的维护。可以这样讲,民政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方面有效载体。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政文化将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关于民政文化的建设
民政文化的建设,既是提升民政工作层次和品位的需要,也是构筑现代民政格局的需要,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认为,民政文化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应当确立现代民政文化的价值观体系,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的基本看法,是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判断的依据和尺度。民政价值观是民政人所认同的道德评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民政文化体现的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的价值观构成的。千百年来,民政文化“以民为本”的内核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必然体现在“重民、亲民、保民、扶民”的思想上,这是民政文化一条亘古未变的价值主线。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民政思想观念的创新发展为民政价值观体系不断赋予了时代内容。现阶段,“民政为民,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民政理念,“三为服务”方向和“七个意识”、“六个理念”思想成果,都应确立为现代民政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政价值观还可以内化在民政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结构中,使其形成科学的思想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行为规范,塑造健康人格,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其次,应当加大民政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政文化的认同感,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政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等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才能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化为人们共同奉行的行为准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政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掘各种宣传载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信息网络,大力宣传民政文化,使其逐渐为全体民政人所共享、共勉和共为。同时,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民政文化、认识民政文化和接受民政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政文化的培训,强化民政人的行业文化意识,提高民政人的行业文化品位。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用民政文化去整合民政工作者的思想,把民政文化这种精神财富内化为民政人的精神品格,外化为对个人、对行业、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成果。
最后,应当把民政文化建设贯穿到民政工作的发展中去,切实发挥民政文化的指导和牵动作用,这是民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民政文化是在民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凝聚形成的,并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民政事业培育和催熟了民政文化,民政文化同时又对民政事业具有指导和牵动作用。所以,民政文化只有付诸实践,在指导民政工作中得以修正,在提升民政工作中得以发展,这才是民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路所在。基于此,一方面要把民政文化的理念贯彻到民政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将其转化为民政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围绕民政工作的全局和重点,针对民政工作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创新和发展民政文化,推动民政文化的建设。总之,新世纪的民政工作正在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正在形成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正在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勇立时代潮头,高扬起民政文化的旗帜,引领民政事业大踏步地前进。(来源:黑龙江省民政信息网)
第五篇: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孙利天教授的报告从更高层次即哲学层次上更深入的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所以,文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呢,正如孙利天教授的报告所说,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百年大计,什么都可以丢,唯独教育不能丢。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同时又要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束缚,独立生存,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当前,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最重要的。高考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去行政化,注重学前教育,都是当前的任务。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横扫亚欧大陆的元朝还是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都完全的融入到了五千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之中。而当今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之下,我们面临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激烈碰撞,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梳理总结中国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在种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压力下,提出一个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牢牢抓好文化建设,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文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着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因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凝力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