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积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浙江省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朱纪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浙江沿海地区,已成为经济的主体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民营经济的活力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收益的提高,同民营企业家有着直接的联系。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是搞活民营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手段,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力量,也是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成长,不断探索适宜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机制,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产权制度要改革,经营形式要变化,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与国际经济接轨,促进民营企业家队伍成长已经提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逐步形成了共识。
1、促进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是搞活企业需要。现实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企业有了高水平的经营者,没有好的产品,可以开发出好的产品,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出市场,混乱的管理,企业亏损的状况,也可以经过努力而改变。相反,一个不称职或怀有私心的管理者,可以把一个好企业整垮。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忠于社会主义的职业化企业家,是搞活企业的需要。
2、促进民营企业家队伍成长是社会的稳定的需要。社会稳定,从根本上要靠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了一支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队伍,把企业搞好,搞活了,生产发展了,效益提高了,财政收入就会增加,职工工资才会提高,就业就可以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就有更多的财力去办各种公益事业,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困难,职工收入增加了,就业就扩大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可以减少和化解,企业家处于企业工作的中心地位,只要他们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的矛盾,同时又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本身又可以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促进民营企业家队伍成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真正的企业家不仅重视生产经营,也一定重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企业文化,重视职工的道德和情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与生产结合,文化、体育与企业“联姻”已日益增多,依靠企业家工作,建立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技术进步和全员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造就企业家队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民营企业家的崛起,企业家队伍日益壮大,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家的数量、质量、选择方式等都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民营企业管理者存在着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思想守旧,小富即安,不够关心政治等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升级慢,发展后劲不足,都与民营企业家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民营企业家在经历长期的创业过程和经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后,对市场规则、对企业发展等都具有了比较深刻的看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要求也有比较正确的认知,自身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自身调整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意识不够。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这也是造成民营企业“原罪说”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市场环境已经大为改善,但当初通过不诚信获得的原始资本积累仍然具有深深的烙印。
所以虽然平时这些民营企业家能够清醒的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关键时刻却往往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2、对环境认知、洞察与适应的不足。前几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国民营企业是“兔子脑袋,恐龙身体”。就是说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过来,仍然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去指挥现在的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民营企业不但没有逐渐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等,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意识或者根本不懂发展战略。
3、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可能致使许多企业不敢创新,或者已有的创新由于无法规避风险反而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在一次关于民营企业家监督约束制度的调查中,在问及民营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时,57.7%的民营企业家企业家将决策失误排在首位。这正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或者规避能力不足。
4、个人修养与管理技能有待加强。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管理培训,同时由于其作为企业家的成长早期对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并不高,所以目前在企业内部推进现代管理时普遍遭遇在企业建立个人权威所需的品德修养尚有欠缺,对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对管理技能掌握不够。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是宝贵和稀缺的人才资源,也是台州经济活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始终要将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放在重要位置,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1、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解放民营企业家。尽管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但如果将民营企业家的时间过多的耗费在政府的各种会议以及应付各种检查、处理同各部门的关系上,无疑是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家才能的一种浪费。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企业家的无谓劳动,民营企业家才有时间去思考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解放民营企业家同时还要避免权力对企业经营的介入。权力的介入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造成民营企业竞争的不公平,扭曲民营企业家的经营观。解放民营企业家既包括政府与社会解放民营企业家,也包括民营企业家对自身的解放,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并进行科学授权,将自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3、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业培训。在国外,企业家队伍大都是专业队伍,只有5%的企业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国内的企业家只有5%接受过专业培训。企业家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如性格特征或悟性高低等等;有些是在工作与生活中养成的,如待人接物或团队精神等等;有些则是后来通过学习获得的,如知识或修
养。这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民营企业家的专业培训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培训,也包括理念的更新、专业技术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
要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决策能力和领导艺术,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其尽快适应我国深化改革,日臻完善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家队伍素质普遍提高,把过去经验决策,改变为科学决策,转变观念,有事找市场,而不是去找政府,从而增强竞争的观念和风险决策的意识,同时,通过培训可选拔一大批中青年现代企业家后备队伍,使企业家队伍后继有人。
4、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市场传导机制不够畅通等原因,市场发育初期存在一种短时域的“非宽容机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就必须寻找出一种低成本的替代市场“非宽容机制”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关系资本,这既是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种体现,也是民营企业家藉此获得企业家能力“垄断租金”的一个重要保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这实际上是企业家通过非正式的合约安排替代正式的合约安排,交易费用由此得以降低。但这正是形成民营企业“原罪说”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这一特定历史现象予以正确认识,认识到民营企业家是邓小平所倡导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项伟大改革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必须得到承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5、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必须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目前,有一些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既是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的一个反映,又有助于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该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家的职业化建设,抛弃民营企业所有者必然是企业管理者的狭隘观念。发展社会支持体系,明确职业身份,拓展职业化空间。加快人才评价和人才流动市场的建设,让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第二篇:关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思考
关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思考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规划,周密安排, 认真实施。当前迫切需要着手进行的是从基础工作做起, 尽快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四种机制, 为造就企业家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 创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企业家是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 并为职工群众和社会公认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没有培养也就谈不上造就。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是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企业家培养机制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科学性,是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而又适合企业家成长的独特需要建立起来的..二是现实性, 是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立起来、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这个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是通过政治、经济、舆论的影响力, 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 进而使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家脱颖而出。
新的企业家培养机制, 应由诸多要素构成, 最基本的有四个
一是各级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各级党委应把培养和造就大批企业家作为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方面, 对企业家队伍现状和对企业家的需求应做到“ 心中有数” 一方面, 应制订企业家队伍建设的中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 并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实施。同时, 运用组织渠道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家的正面宣传,使广大干部、党员、群众以至全社会真正认识到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 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也就无法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6321.重视企业家, 崇敬企业家,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通过颁布政令和行政法规, 调节社会分配, 使物质利益分配向企业家倾斜, 同时, 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机关、事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有志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干部到企业施展才能, 把更多更好的社会优秀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
三是企业自我发展需要的驱动。将帅产生于卒伍, 企业家产生于企业。宏大的企业家队伍的形成, 有赖于企业内部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机制的形成。当前我们在配备企业领导班子时, 之所以感到人才匾乏, 捉襟见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机制不够健全。不难想见,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 企业将实行新的用人制度, 将向国际惯例靠拢。在这种情况下, 对企业家的管理应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家培养的重头戏在企业。应该使现任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白, 不重视对经营管理后继人才的培养, 是领导者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的表现, 如果他是党员, 也是党性不强的表现。今后考核企业不光要考核生产经营指标, 还应考核对后继人才的培养, 以激励现任企业领导人识才、爱才、用才、荐才, 自觉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四是企业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的价值取向。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干部,而是特别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家与一般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区别是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建立科学的企业家培养机制, 不能忽略现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其中青年人才的价值取向。如果众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企
业家为价值取向, 他们就会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就会不断涌现。反之, 如果很少人以此为价值取向, 企业经营管理者中的精英大都以政府官员为价值取向, 把办好企业作为“ 晋官” 的阶梯, 他们就不会以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磨练自己, 也就难以成长为真正的企业家。内因不发挥作用, 仅靠外部力量“ 堰苗助长” 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在构成企业家培养机制的四个要素中, 党委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引导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是这个机制能否顺利建立, 能否正常运行, 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的关键。效的。
二、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 把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聚集到企业家队伍中来 采取有效措施, 把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遴选出来, 是对其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发挥其特殊作用的前提。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 最根本的是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确立这些标准和程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应是既符合《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规定和党管干部的原则, 又从企业实际出发 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适合中国国情 既充分借鉴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条件和程序, 又适应企业家的特点, 独辟新径。
选拔企业家总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具体地讲应符合下列要求56321.所选拔的企业家, 应善于从政治角度认识、分析、解决经济工作和其它方面的问题, 能够全面正确地理
解、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胜不骄、败不馁, 有争创一流的气魄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无论是顺境、逆境, 都能自强不息, 创造佳绩。应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 能根据市场变化而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途径。应有较强的决策水平, 善于协调、化解各种内外矛盾, 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应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声誉, 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所经营的企业具有较大规模、良好效益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等等。
选拔企业家的程序, 可以参照选拔专业技术人才的程序由市地级党委、政府制定。应包括五个环节 党委、政府发布公告,公开选拔条件和选拔程序 个人提出申请,市地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初审 组织审计、考核 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评审 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开选拔结果等。
在选拔企业家过程中, 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打破所有制、身份、级别、学历、年龄的界限, 真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类企业集团、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各种股份制企业, 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乃至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符合条件, 均可以被选为企业家。二是破除求全责备的旧观念, 选用企业家“ 不以一青掩大德”。企业经营者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天下, 栽几个跟头、呛几口水是难免的, 绝不能因一时的失误而弃之不选。当然, 对有某种不足的企业家, 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三是要贯彻公开、公道、竞争的原则, 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做到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又尽量向国际惯例靠拢, 使选拔企业家从提名、考察、到确认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应借助银行、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对企业领导者的政绩进行科学考核, 确保企业家选拔工作的严肃性和高质量。此外, 在考察选拔企业家的整个过程中, 要引人竞争机制, 变“ 伯乐相马” 为“‘疆场赛马” , 实行优胜劣汰。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
完善的教育机制, 是确保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对企业家的教育, 不属基础性教育, 而是一种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强化。这种教育应当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政治教育。企业家不是政治家, 不能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但他们必须具备政治家的某些素质。比如, 要有政治家的眼光, 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审时度势, 把握机遇。要有政治家的谋略, 善于运筹帷幌, 决胜千里。对企业家的政治教育, 主要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 使他们能够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识自己的使命, 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自觉服从党的
政治领导,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是党员的, 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发挥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优势二是知识更新。真正的企业家应是经营管理的专家, 相关知识领域的通才。因此, 企业家管理部门, 应主动地组织他们学习市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外经外贸知识、科技知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国际惯例等现代企业家所必需的高层管理知识。作为企业家个人还应注意追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 不断实现知识更新。三是法律法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不具备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 算不上真正的企业家。作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家还应具备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 通过自我修养完善,达到高尚的境界.对企业家的教育, 必须贴紧企业和企业家的实际, 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坚持“ 要精、要管用”、“ 高起点、高层次” 的原则。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 到
相关高等院校培训, 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通过培训, 让他们直接了解国外经济, 熟悉国际市场, 掌握世界经济运行机制, 通晓国际惯例、规则, 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有较高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进而成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的企业家。
四、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企业家进行特别管理, 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要有新思路, 不能再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企业干部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的思路是, 要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 由以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以法制手段、组织手段管理。可以由市地级党委组织部代党委行使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职能。同时, 可由组织部牵头, 设立企业家资格考核评审机构,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管理章程, 定期对企业家进行资格考证。对企业家的管理应是动态的, 决不能搞终身制。企业经营好的, 适当延长他们的任职年限或离退休年龄,企业经营差、限期内不能扭转局面的, 应及时撤销企业家称号, 做到管理上能进能出, 待遇上能上能下。应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企业家进行合理调配, 使其合理流动。企业家和企业可以实行双向选择, 企业可以选择企业家, 企业家也可以选择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家市场, 促进企业家的优化配置。应建立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 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企业家的经济待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 通过利润提成、年薪制和重奖等多种形式, 提高企业家工资待遇, 真正让一流人才
获得一流收人。同时, 实行风险金抵押, 企业效益下降, 要根据下降幅度确定罚金比例, 让企业家真正承担风险责任。
企业家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约。实质上, 每个人都要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 企业家也不能例外, 也要受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诸方面的制约。这种制约不是要束缚他们的思想, 束缚他们的手脚, 而是一种政治爱护, 使企业家经受住权力、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应强化舆论、组织、行政等各方面的监督, 监督他们认真落实《党章》和《企业法》的有关规定, 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还应发挥纪检、监查、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等经济杠杆部门的监督作用, 保证企业家依法经营, 照章纳税, 正确用权, 防止腐败, 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 组织部门也要成为企业家之“ 家”。当他们工作 遇到困难时, 尽力帮助解决 当他们出现某种失误时, 要分析原因, 引导教育, 帮助纠
正当他们由于改革和坚持原则得罪了人而遭到非议时, 要敢于说公道话, 给以澄清和保护对恶意中伤、诬陷打击企业家的行为, 要严肃处理。党委在对两个文明建设实施政治领导过程中, 政府在作出有关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时, 要注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 以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参政水平。同时, 应利用新闻媒介和各种形式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 树立企业家的正面形象。
第三篇: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文章标题: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全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业立市”的治本措施,坚持选拔与培养、激励与约束、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干事创业的企业家队伍,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4家,总量达到223家;有10家企业进入潍坊市工业50强行列,潍坊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5企业中我市占了2家;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8.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2.2。
一、推行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家脱颖而出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近年来,我们紧扣市场经济脉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狠抓市场化改革,创造最有利条件,形成了优秀企业家层出不穷、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按市场化要求推进企业改革。从1992年开始,我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四扩一调”和企业组织形式升级三步改革,使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同时成为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结、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发展的干劲和活力,促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进而百炼成钢,成长为能管理、善经营的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了王金友、郑和平、王金玉、王桂波、窦宝荣等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其中有23人获潍坊市以上优秀企业家称号。二是按市场化要求配置人才资源。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企业干部选任模式,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测评推荐等方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近年来,我们在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网上申报、参加人才招聘会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360多名。市委还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荐中心,去年以来为16家企业成功推荐了22名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按市场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改制后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改善发展环境。软环境建设上,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包靠企业和联系企业家制度;围绕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户籍管理等,先后出台优惠政策30余项;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清理、减少审批项目437项;设立经济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对机关效能进行督查。硬环境建设上,市里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实行“税外无费”政策;过境诸城的胶新铁路已正式建成通车。优良的创业环境,激发了企业家的创业热情。近几年,我市每年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都在50个以上,去年达到194个,总投资额107.8亿元。
二、坚持职业化定位,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我们坚持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努力提高职业素质。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加快知识更新。近几年,市里先后邀请专家、学者30多人次前来授课,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宏观经济形势、现代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2160人次。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我们还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市里还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目前全市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占总数的75%左右,其中有16人取得MBA学位。二是加强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由市政府牵头,组建了企业联合会,同时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成立了三个行业协会,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入会。协会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开展研讨。汽车工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围绕培育壮大诸城的汽车产业,进行多次协调磋商,使一大批机械加工企业加入到福田公司配套厂家行列,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会员企业50余家,为加速“诸城汽车工业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搞好人才储备,培植新生力量。建起了企业后备人才库,将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管理,并通过网上觅才等方式不断加以充实,目前已拥有10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信息。同时,对库内人才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并向有关企业推荐。市里还在市经贸局单列编制,从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中选聘优秀人才,到局机关和骨干企业进行双向任职锻炼,待条件成熟后放到企业管理岗位上去,去年已选聘4名,今年计划再选聘10名。
三、加强制度化建设,创新企业家管理机制
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和健康成长需要完备的制度做保障。为调动和保护企
第四篇: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全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业立市”的治本措施,坚持选拔与培养、激励与约束、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干事创业的企业家队伍,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4家,总量达到223家;有10家企业进入潍坊市工业50强行列,潍坊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5企业中我市占了2家;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8.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2.2%。
一、推行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家脱颖而出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近年来,我们紧扣市场经济脉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狠抓市场化改革,创造最有利条件,形成了优秀企业家层出不穷、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按市场化要求推进企业改革。从1992年开始,我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四扩一调”和企业组织形式升级三步改革,使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同时成为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结、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发展的干劲和活力,促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进而百炼成钢,成长为能管理、善经营的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了王金友、郑和平、王金玉、王桂波、窦宝荣等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其中有23人获潍坊市以上优秀企业家称号。二是按市场化要求配置人才资源。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企业干部选任模式,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测评推荐等方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近年来,我们在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网上申报、参加人才招聘会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360多名。市委还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荐中心,去年以来为16家企业成功推荐了22名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按市场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改制后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改善发展环境。软环境建设上,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包靠企业和联系企业家制度;围绕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户籍管理等,先后出台优惠政策30余项;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清理、减少审批项目437项;设立经济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对机关效能进行督查。硬环境建设上,市里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实行“税外无费”政策;过境诸城的胶新铁路已正式建成通车。优良的创业环境,激发了企业家的创业热情。近几年,我市每年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都在50个以上,去年达到194个,总投资额107.8亿元。
二、坚持职业化定位,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我们坚持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努力提高职业素质。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加快知识更新。近几年,市里先后邀请专家、学者30多人次前来授课,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宏观经济形势、现代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2160人次。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我们还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市里还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目前全市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占总数的75%左右,其中有16人取得mba学位。二是加强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由市政府牵头,组建了企业联合会,同时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成立了三个行业协会,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入会。协会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开展研讨。汽车工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围绕培育壮大诸城的汽车产业,进行多次协调磋商,使一大批机械加工企业加入到福田公司配套厂家行列,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会员企业50余家,为加速“诸城汽车工业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搞好人才储备,培植新生力量。建起了企业后备人才库,将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管理,并通过网上觅才等方式不断加以充实,目前已拥有10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信息。同时,对库内人才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并向有关企业推荐。市里还在市经贸局单列编制,从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中选聘优秀人才,到局机关和骨干企业进行双向任职锻炼,待条件成熟后放到企业管理岗位上去,去年已选聘4名,今年计划再选聘10名。
三、加强制度化建设,创新企业家管理机制
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和健康成长需要完备的制度做保障。为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建立起了一套既有激励、又有监督约束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干部管理方式,把依法选聘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企业干部的实绩考核上,建立健全了预警制度。市里为每个企业家建立起《实绩档案》,实行任期目标和目标责任制,并严格考核。对经营不善、未完成目标的,向经营班子发出警示;对经营中发生问题的,通知企业董事会,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彻底或整改不及时的,通报给企业股东大会,由其决定有关责任人的去留。二是健全奖惩激励制度。政治上,市委明确提出,“企业家是诸城的宝贵财富”,规定大中型企业的法人代表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参予重大决策等方面享有与党政干部同样的待遇,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种先进模范时优先考虑企业家,向做出突出贡献的4名优秀企业家颁发了“人民勋章”。近年来,我市共有2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都是企业家。经济上,制定出台了《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按照上缴税金和投入大小,分别设立贡献奖和发展奖,对企业家实行重奖。近3年来,全市共奖励企业家200人次,总金额达2268万元。其中2003奖金总额达1348万元,获奖最高者达162万元。生活上,市里定期组织企业家进行健康查体;对外聘经营管理人才在家属随迁、子女入托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规定单体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可安排一名直系亲属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建立监督约束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民主决策机制和议事程序,完善了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将企业运行置于党组织、股东和职工的监督之下。在企业外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由纪检、审计、劳动、工会等部门参与的“五位一体”监督小组,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监督考核。市里明确规定,改制企业每年都要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审计,不审计不得分红。我市近十年来没有一名企业家因为经济或其它原因出问题的,应该说是同有效的监督约束密切相关。
第五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思考
疏勒县阿拉力乡 廖慧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来,疏勒县阿拉力乡紧紧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保证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同时,结合新时期我县大开发、大建设、大展发的新目标、新任务,对如何更好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
(一)完善“三个机制”,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水平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健全完善的机制来减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自由裁量权,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干部初始提名机制。扎实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推荐环节的改革,重点解决“谁提名”、“如何提名”、“提名责任谁来承担”的问题。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根据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区分选任制、委任制等不同情况,科学界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更好地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真实意愿。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合理界定干部任用提名主体,规范提名形式、提名程序,明确提名责任,防止实际上的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二是完善干部考察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改进民主测评的方法,合理设置测评内容。拓宽民主测评层面,合理确定参加考察评议测评的人员和范围。完善推荐、测评结果的公开反馈形式,适时反馈和公开推荐、测评结果,提高参加推荐、测评人员的积极性;综合分析推荐、测评数据,缩小人为因素,力求使各方面的推荐、测评意见趋于客观。系统分析民主推荐结果,把尊重民意和不简单以票取人辩证统一起来,着重看干部综合德才素质和一贯工作表现,不简单以票选人。建立经常性考察制度,把平时考核、考核、换届考察任职考察有机结合起来,拓宽考察范围,把考察由干部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在了解真实情况上下功夫。
三是完善竞争性选拔工作机制。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对职位进行合理分类,确定竞争上岗的范围和方式。合理把握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着力选拔那些有能力,能干部,会干事的人选。根据职位要求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实绩能力。引入竞争性机制,探索建立从一般干部中选拔担任领导岗位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
(二)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要把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坚持合理使用,优化领导班子配备,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性的培训计划,重点抓好主体班次,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加强干部培训的统筹规划、服务协调和宏观管理,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和综合评估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乡党校等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咨询决策机制和名师名校名课培训库。积极探索干部自主选学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干部学习的平台,制定干部学习学时学分管理办法,推动干部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二是以实践锻炼为重点。根据干部的专长和优势以及培养方向,及时调整工作单位或到关键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全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中挑担子,经受磨炼和检验,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工作责任目标和量化考核标准,在实践锻炼期内对干部进行定期考核管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坚持每年各部室轮岗锻炼的做法,大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干部培养选机制。
三是以科学使用为重点。打破干部使用上的壁垒,通过交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贤任能,合理配置干部人才资源。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干部,根据工作需要,按程序予以任用,对特别优秀的干部,可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部门推荐使用。同时,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注重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经历结构的优化,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优势互补、经验与活力俱备的合理结构。
(三)坚持“三个结合”,激励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激励与监督并重,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干部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体系,着力营造干部干事创业、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一是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干部提高政治上的坚定性。要提高干部管理制度化水平,加强干部宏观政策研究和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民主决策行为。切实关心爱护干部,在干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生活上关照、心理上关怀,激发广大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内动力。
二是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管理相结合。立足于早抓早管,防微杜渐。认真落实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把好管理、入口、教育、使用和监督等五个关口。深入开展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将干部选拔任用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大过错扣分项目,强化责任追究。认真抓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信访监督网络。
三是坚持治懒治庸与奖勤奖能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干部奖罚机制,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实解决干部调整难处理难的问题。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建立并认真执行问责制度。结合落实考核评价体系及办法的试行,研究能上、能下、能让的量化标准。健全向思想正派、勤恳敬业、默默无闻的“勤”人和德才兼备、开拓创新、业绩突出的“能”人倾斜的干部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部日常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干部工作中重选拔、轻管理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经常性了解干部的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干部谈心交心不多,对干部深入细致了解不够。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还不完善,存在“不提拔不考察”的现象。
二是干部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梯次结构配备还不尽合理,“四种”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不够大,科级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比例不均衡,综合素质还不强。班子配备中考虑专业特长多,注重整体功能少,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多,熟悉城镇经营、经济管理的干部少。
三是干部工作民主需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还不够高,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渠道还不宽,发扬民主还不够充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参与人员范围的设置还不尽科学,存在“了解的不参与,参与的不了解”的情况。
四是干部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极少数干部学风不浓、玩风浓,心思和精力没有真正放在学习、工作上,工作作风漂浮,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继续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形成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工作局面。
(一)健全干部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一是建立年轻干部培养机制。注重领导班子的梯次配备,发挥好各年龄层次干部的作用。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行动计划”,把基层经历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建立起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为年纪较轻、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强、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搭建成长平台。二是完善后备干部队伍选任机制。坚持推优,建立后备干部定期推荐选拔制度和近期可提拔使用干部定期推荐制度,通过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和组织考察等多种途径,储备一批政治素质较好、领导能力较强、群众公认、结构比例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
(二)创新干部选任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按照“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用人标准,坚持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考察干部、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识别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发现干部、在维护稳定中检验干部,大力选拔埋头苦干、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勇于创新、敢有作为、大刀阔斧干事业的干部。要让堂堂正正做人成为领导干部处事立世的道德追求,清清白白做官成为领导干部的行使权利的自律准则,扎扎实实做事成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职业操守。二是建立定期分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制度。全面开展干部交心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干部心声,掌握干部思想。定期对领导班子整体运行状况和领导干部现实表现进行分析,筑牢班子和干部调整配备的工作基础。
(三)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建立便于操作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考核结果,找准个性特点,形成准确评价。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制度,实行干部“四评”考核制度和末位问责制度。合理确定各测评要素的权重,提高区分度,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量化排名。对综合测评排名靠后的干部进行组织谈话或调整。通过综合评价使相形见绌、能力平庸、品行不端、为官不廉的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关心爱护干部,注重调动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有职者忠于职守、有权者秉公用权、有责者严格问责的生动局面。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一是健全严格的干部管理机制。坚持管理与选拔并重,建立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相对应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设立举报信箱,发挥干部监督员的“协管员”和人民群众“信息员”作用,通过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生活圈”、“社交圈”的有效监督。对干部思想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毛病铸成大错误。二是重申组织人事纪律。对干部工作中的拉票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情形作出明确界定,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在提名过程中,查实有拉票等活动的,不得列入提名人选名单。已经列为考察对象的,取消考察考察对象资格。已经任用的,取消任用。同时,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为今后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受到组织处理的人员两年内不得提拔。三是实行提名责任追究制。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赋予提名主体广泛提名权的同时,加大提名责任追究,被提名人在提拔任用后,如出现“带病”提拔或严重失察失误的,依据推荐提名干部署名情况,对首提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进行批评教育、通报或纪律处分。四是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将调整动议,初始提名和民主推荐的责任人和重要情况进行如实记录,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提供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