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20: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

第一篇: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

尊敬的领导、评审、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县财政(地税)局,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县自2008年10月开始全面开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既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面对面服务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整合社会资源,细化社会管理的一项创举。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像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财税人,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只是低着脑袋同枯燥、乏味的数字、报表打着交道,哪来的机会同社区网格的群众打成一片呢?部门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又何从谈起呢?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财税事业更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财税人坚持“带好队,收好税,理好财”,以提高地方可用财力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科学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我们看到,在政府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向改善民生倾斜。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县直接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就超过了11亿元,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民生投入也已达4.1亿元。

我们关注民生,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失海失地渔农民兄弟转产转业,养老金、低保金等按时足额发放,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逐年标准提高。我们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城乡环境不断“绿化、亮化、美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雅美观。我们关注教育,教育资源布局更趋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渔民收获的笑容,老人健康的笑容,学子成长的笑容,全县人民幸福的笑容。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城镇变得更大,社区变得更整洁了,生活也变得更美了。这不正是部门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乐章中跳动的音符吗?

最醇美的歌曲往往是由一个个渺小的音符构成,环顾我身边的每一个财税人,他们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舍生取义,也没有震天撼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那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服务群众的满腔真情。在充分利用部门优势积极打造民生财政的同时,我们财税干部中的社区网格化联络员们亲切平实地走进社区,与人民群众聊家常、话冷暖,倾听民生,与社区干部共交流、谋发展,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社区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我们的双手,一张张报表、一串串数字,变成了发向社区的一笔笔专项资金,又成为一项项民生工程。我们的财税干部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个人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使命。

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实在不足以表达我所有的心声和感悟,朋友们,让我们乘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东风,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东海明珠〃中国第一岛城”的宏伟目标,让“民生财政”的阳光普照嵊泗的每一寸土地!

第二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民生财政,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财政模式来讲,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邓子基,2005),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在公共财政领域,我国凸显出来的民生内容,又进一步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的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民生财政以丰厚的财力为前提和保障。过去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有限的财力主要投入经济建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以教育支出为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2%-3%左右徘徊,2001年才达到3.14%,2004年又降到2.79%,2005年降到2.16%。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家占 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而根据对其他国家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是基本匹配的。据一些学者对40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情况统计,财政收入比重与教育支出比重的关系(见表2)。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 20.8%,因此根据国际经验,我国3%左右的教育支出比重是适宜的。但不管怎样,教育支出规模偏小,支出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教育是一国发展根本之大计,也是最能体现民生财政特色的支出,因此,今后财政必然要加大对教育支持的力度,而这又要求财政收入的大规模增加。编辑本段向民生财政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要求。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一国走出低收入国家阶段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可能出现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心内容是五个统筹,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像教育、医疗卫生、贫困、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民生问题,实现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实行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带有还债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偏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3年以来提高到了30%,但与国外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实际上带有还债的性质。例如,2003年~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远低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1996年这一比例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 11.82%,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又如医疗卫生,2003年~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6%,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

3.目前我国具备了使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条件。

第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是2003年财政收入的2.4倍。2003年~2007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22.1%。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提供了财力保障。

第二,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为4.71%,2004年加大到19.38%,明显偏高。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可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推进策略

(一)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个重要前提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施政目标,建立民生型政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财政体制向民生型转变。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也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任务的划分,应当遵循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和区域原则。受益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权,对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划归地方;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由相关地区政府协商解决。效率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公共产品由哪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级政府管理。区域原则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地方,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中央。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划分其层次,如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等更多具有区域性特征,应当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以地方政府为主,而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大小给予相应的补助。社会保障、环保支出等更多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

同时,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为社会提供无差别的、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类项目的支出,增加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投资,建立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间财力支出上的分配关系。

一是简化政府层级,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在浙江、山东等省实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我国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由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形式构成。其中税收返还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其转移数额是在原体制基数法基础上演变来的,没有起到均衡各地区财力的作用,反而保护了各地区既得利益,促成了地区差距的拉大。因此,应当逐步取消现行的税收返还,按照规范的分税制的要求建立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因素法核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设置一般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并使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与各级政府的预算相衔接,把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纳入预算。

三是鼓励地区间财力的横向转移支付,逐步推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模式。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条件支持西部地区等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根据各地区政府间经济、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设置横向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采取补助与激励相一致的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使全国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等,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财政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三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的有关理解

内容摘要:财政体现着民生性。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本文还分析了财政惠及民生的几个政策改革,并强调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发展。

关键字:民生,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政策改革,稳健财政政策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首先,我们应了解何为民生?民生是民众生活的总称,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相关的物质条件,以此逻辑延伸下去,广义的民生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如平等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当下中国不少地方由公众对于某年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的关注而引致“预算透明度”以及“听证”的要求。正是体现了这种权利)。所不同的是,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微观个体和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群体,民生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处于孩童时期的微观个体,其民生的重点是生命权,而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权和生命延续权跃居为生活主要内容;战争时期的民众,争取存活下来成为民生的首要内容。和平但物质匮乏时期,吃饱穿暖成为百姓的最大期盼,而物质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被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而所有这些,体现着民生概念的层次性与动态发展特征,其实都可以被公共财政的正面效应所包容和对应。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

作为三民主义之一的议题,民生总是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分不开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靠政府来具体运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的腾挪空间过小就很难指望政府做出什么像样的民生业绩。但是财政收入的提高也要靠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支撑,如果超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味强调增加税收,就变成了杀鸡取卵,不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而我国公共财政是为适应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框架且不断完善的一种财政型态。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之后,财政转型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经过约二十年积极而艰难的探索,终于在1998

年,决策层明确地提出以公共财政为导向的财政改革,用以指导我国的财政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等。以后十几年来,围绕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已经明显向民生方面倾斜,仔细探析我国公共财政的特征,便可发现,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而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我国政府推进的财政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方面,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8年秋季,中央财政安排了84亿元,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政府还加快了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了农村电网,加快了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

继续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坚实基础。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促进了居民消费。同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并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8年,公共财政进一步惠及民生领域:新农合方面,拟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由目前的月人均财政补助3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则将在2007年财政补助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在财政改革惠及民生时,我国仍应坚定不移的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

准确把握,是加强和改善宏现调控的现实选择,是新形势下的新举措。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其科学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坚持服务民生 打造诚信行业

坚持服务民生 打造诚信行业 全面提升安徽道路运输业发展水平——在2012年全省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魏士彬 2012年1月1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道路运输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动员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开拓创新,推进安徽道路运输科学发展。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道路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提高品质,服务民生,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完成客运量17.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15.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6.8%和11.4%;货运量21.9亿吨,货物周转量6124.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9.5%和22.4%,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客运、机动车驾驶培训以及机动车维修都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实现了“十二五”道路运输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加强运输保障,行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运输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站场建设投资7.68亿元,同比增长67%。“十二五”规划的“双十”项目中,合肥客运西站、蚌埠综合客运枢纽站正式开工,滁州城南客运总站基本建成,马鞍山综合客运中心枢纽站等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或土地预审,芜湖东部物流园区等4个物流项目取得较快进展,霍山城西客运站、旌德客运换乘中心等项目主体建成。建成农村客运站64个,农村候车点2028个。新增班线117条,新增检测站2个,新增驾校11所,新增、更新教学车辆1098辆,道路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明显。按时完成公交车、出租汽车、农村客运车辆燃油消耗调查和数据核报,及时发放燃油补贴资金17.6亿元。指导淮南、铜陵建设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宣城市被列为交通运输部

“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15个试点城市之一。

城乡运输一体化加速推进。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总结和推广天长市等地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区域化、集约化改造和公司化经营。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得到提高,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5%,初步建立了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行政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制订了省会经济圈、皖北地区、皖江城市带三大区域客货运输发展保障方案,完善区域内快速客运通道建设,实行城际班线公交化改造,推进区域交通快速化、区域发展同城化。全省16个市间基本开通城际直达班车。

城市公交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城市公交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全省公交车辆数13258台,同比增长11.6%。86%的市县开通了城市公交运营线路。全年更新、新增公交车辆1383辆。双层巴士、空调巴士、新能源巴士的比例不断提高。全省31个市、县安排了免费人群乘车、车辆购置、亏损线路、公交场站建设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共组织约800人的公交管理专项培训,深化了“苗苗车组”品牌创建,推进“星级驾驶员”、“星级线路”评比活动,规范运营管理和服务。

应急运输保障有力。圆满完成节假日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等应急运输保障任务。“十一”黄金周全省共投入运力21.78万台次,日均发送旅客172.2万人次,同比增长17.1%,首日客流达180.14万人,创历史最高峰。全力保障煤电油运及重点物资的运输。建立了应急保障车辆和人员信息库,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继邮政联网售票之后,推出手机售票、网络售票、旅客自助购票等多种服务形式,方便群众出行。开展班线客运智能运输试点工作,加快公众出行系统建设。

(二)规范经营行为,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净化 源头治超全面推进。认真落实《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办法》。完善驻点监管、巡查、违法行为抄告、约谈制度。推广运用源头治超管理信息系统,对违法信息进行实时登记。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对超载超限危害性的认识。发挥基层站所职能,强化源头治理。按照省厅统一部署,组织实施2011年联合治超3次专项行动。推进源头治超区域联动,形成15个省内联动区域、3个省际联动区域,保持源头治超的高压态势和区域平衡。省厅源头治超联系点硬件建设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萧县平山口、凤阳县等地区源头治超基本实现“全覆盖、零超载”。全省出场超限超载率控制在6%以下,实现了覆盖范围明显提高、力度明显提高、效果明显提高、出场超限超载率明显降低的效果,源头治超取得阶段性成果。

市场秩序稳步规范。拓展“96333”运政服务热线功能,全年累计受理投诉举报咨询近16万件。完善客运车辆出站安检、安全叮嘱、安全提示等制度,开展了道路客运和卧铺客车隐患集中整治活动,对全省147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规范危货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配合物价部门对道路旅客运价和收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稽查行动,使皖北驾培市场、皖南旅游景区客运市场秩序得到了治理。

站场管理不断加强。制定了运管机构驻站管理规定和驻站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加强对客运站的源头监督。重新核定站级,责令17个二级客运站进行整改,对两个二级客运站降级。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制度建设,实行季度考核和星级评定,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规范服务区经营条件和经营管理行为。依托交管站建立货运业户联系人制度,开展交管站货运管理规范试点工作。完成了交通运输部道路货运站场运营管理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诚信建设日益强化。组织全省客货运输企业、驾校、维修企业、客运站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告。取消4家春运期间违法超员企业的班线招投标资格。健全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计分工作机制。全省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占比达66.9%,较2010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全年因违章被计分的道路运输驾驶员6459人,列入黑名单的125人。与公安交警联网运行客运车辆及驾驶人管理系统,共享驾驶人和车辆信息,互通违章信息,形成执法合力。建成44个标准化从业资格考场并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三)调整运输结构,行业发展质量不断改善 企业自主经营能力逐步提高。以市际和县际班线为重点,加大公司化改造力度,全省班线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比例达到60%。旅游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比例提高到90%。运输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合肥市客运总公司成为交通运输部指定的运输安全预防与处置集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芜湖安得物流公司获2011年中国驰名商标,跻身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前十名,一批客货运输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在全国及行业内的影响稳步提升,在市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运输经营方式多元化发展。引导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满足多层次、高品质的运输需求。经省政府同意,省厅出台了《关于开展汽车租赁新型业态试点促进汽车租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开展甩挂运输试点。推进集装箱运输发展,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装备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小件快运联网建设,加盟客运站已达36家。

低碳运输积极推进。制定并实施“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2011年行动计划”。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车辆,严格执行燃油消耗限值标准。制定了我省加强客运运力调整、推进节能减排的贯彻意见。全省共更新省际、市际客运车辆1214台,其中中高级车比例达96.5%。截至目前,全省经营省市际班线的客车,中高级车比例达到85.53%。推广应用新能源车,合肥181台纯电动公交车上线运营,蚌埠、阜阳等客运企业购置了燃气车从事省内市际长途客运。大力推广绿色维修、驾驶模拟器等节能工艺、设备的运用,举办了“老旧营运车辆集中淘汰”、“节能宣传周”等节能减排主题活动。

(四)创新管理机制,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许可改革深入推进。扩大客运班线许可改革试点范围,允许经营者在保证最低日发班次前提下自行调整班次,扩大自主权,提高运营效率。在江南五市间实施班线客运管理改革试点,扩大车籍地运管机构管理权限,减少许可环节、提高工作效能。扩大网上行政许可范围,实现了班线客运、旅游客运临时线路牌和包车牌的网上即时发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变化、及时组织运输的能力。总结合肥市出租汽车经营权转换工作经验,获得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予以推广。

市场监测不断强化。完善了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施重点客运线路月度调查和季度评估制度。建立货运运价监测制度,在全省确立48个货运信息监测单位,按月对17类70余个品种的货物运价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掌握货运市场发展动态。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时了解行业稳定状况并制定相应对策。强化科技应用,全省2.1万台从事三类以上班线客运、旅游客运、危险货运的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营运车辆动态监管。

行政执法更加规范。建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件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全面实施以查处分离为核心的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开展案卷评查,实行示范引导。组织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提高执法协作水平,推进综合执法机制建设。制定实施道路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方案,推进执法队伍的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滁州市运管处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先进集体”。

(五)推动文明建设,行业社会形象显著提升 “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全面深化。围绕第二阶段活动目标任务,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确立了一批“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示范单位。在全省客运站推行“车站文化”,在班线客车、公交车、出租汽车上开展“车厢文化”建设。在全省运管系统开展“党旗飘扬在我心、微笑运输创温馨”演讲比赛。组织了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文艺调演,集中展示道路运输行业在开展活动期间取得的丰硕成果。

运政队伍建设探索新路。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运管体制调研,研究理顺运管机构管理体制。组织市级运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培训,实施省局机关青年干部和基层运管人员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活动,促进干部培养和素质提升。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巩固。按照省厅部署,认真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严明机关纪律”暨效能建设活动,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特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编制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116幅,排查风险点571个,制定防控措施378条。深化党风廉政教育,通过预防职务犯罪报告会、廉政专题学习、参观展览等形式,教育和督促干部职工反腐倡廉、勤政廉政,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巩固公路“三乱”治理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编制印发“十二五”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召开了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布置“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行业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载体,在道路运输行业首次开展“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共收到选票32.7万多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局、淮北市运管处、合肥汽车站等21个单位被表彰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省局班线处被表彰为安徽省文明窗口;在第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中,我省选手合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陈文荣获个人一等奖,我省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五名。

一年来,党建、工会、交通战备、离退休、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厅党组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社会各界、各部门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广大从业人员和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运管局向关心、支持道路运输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道路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道路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将稳中求进作为明年经济社会工作的总基调,强调要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加速崛起的大趋势没有变。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仍然是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交通运输部门肩负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要把握住困难中的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在国内、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全面认识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积极面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道路运输的新影响来看,行业发展任重道远。道路运输行业承载着民生工程的重要使命,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更是城乡居民的基本出行方式。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是道路运输行业面临的新考验。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运输、绿色运输,对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以来,重大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出行安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道路运输安全发展的形势更加紧迫。

从人民群众对道路运输的新期盼来看,创新服务亟待突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公众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盼,旅客出行由“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货物运输由“运得了”向“运得及时”转变,需要我们优化运输结构,满足高品质服务需求。随着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对驾驶员培训和汽车维修提出了新期盼,需要我们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透明度和服务质量。随着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对道路运输新型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新期盼,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汽车租赁、电召车、网上预约车等新型运输业态,创新服务模式。

从文化建设对道路运输的新要求来看,运输文化大有可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强道路运输文化建设,提升道路运输发展软实力做出了战略性指引。文化建设需要载体,需要与行业紧密结合,落地生根。道路运输业“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创造独具特色的道路运输行业文化、提高行业文明程度的同时,充分利用行业流动性大、传播力强、服务窗口多的优势,发挥文化传播载体作用。

从行业自身发展的新变化来看,改革任务繁重迫切。道路运输现行的管理体制中,计划经济的色彩仍十分浓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中不适应、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很多。行业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业管理方式亟需调整。运输市场分工不断调整和细化,市场机制亟需完善。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业管理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厅党组提出的“稳中求进、适度超前,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突出重心、完善服务,安全发展、保障稳定”的总要求,切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行业管理中,要由注重行政管制转变为经济调节与行政管制并重,强化经济调节;由注重行政许可转变为市场监管与行政许可并重,强化市场监管;由注重经济性监管转变为社会性监管与经济性监管并重,强化社会性监管;由注重行政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并重,强化公共服务。

在具体工作中,要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一是着力于服务民生,推进运输基本服务均等化。道路运输是服务性行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城市和农村运输需求,健全服务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出行需求,让群众享受更加舒适的运输服务。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和公众出行分担率,让人民群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要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促进绿色鲜活农副产品流通。

二是着力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运输资源配置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需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要以运输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运输需求。打破部分子行业中存在的垄断、市场壁垒,保持市场良性竞争,增强运输市场活力。进一步细分运输市场,让经营者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进运输价格信息、货源信息、运输业户和车辆信息等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引导资源有序流动,促进市场自主调节。

三是着力于跟踪社会热点,推进运输管理科学化。道路运输行业涉及面广,社会关联度高。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要紧跟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的服务质量、运输安全等热点问题,加强运输过程监管,推行标准化服务,推进平安运输建设。要大力推进运输服务智能化,使运输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提高社会公众对服务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的参与度。要加强市场监测,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运输从业者的利益诉求,调整工作思路,解决运输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是着力于塑造行业形象,推进运输文化建设品牌化。通过行业文化建设,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振队伍精神,提高行业认知度和美誉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建设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用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鼓舞行业队伍士气,提升行业品质。要实施道路运输品牌化战略,努力打造一批优秀服务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业整体素质提升。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诚信体系,彰显行业公信力。要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宣传行业发展新成效、管理改革新政策、惠民利民新举措,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道路运输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提高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2年工作要按照厅党组提出的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发展基础,推动道路运输平稳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提升行业文明程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12年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一)突出重点,坚持以点带面,带动行业科学发展。持续开展货运源头治超工作。加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安徽省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办法》宣贯力度。通过驻站、巡查、定点监管等方式,督促货源单位落实主体责任,规范装载单的签发使用,严把车辆登记、装载、称重和进出场关。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强区域联动,保持治超整体均衡。指导基层交管站建立货运企业、驾驶员联系制度,履行货运源头治超职责。推广应用源头治超管理系统,力争完成省市县三级运管机构和货运源头治超执法专用车辆数据联网。建立责任倒查体系,通过货运装载单全面倒查、追究超限超载行为涉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装运和非法改装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力争使违规超载超限车辆出场率降至5%以下。

努力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推进安全公交、文明公交、科技公交、绿色公交发展。争取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编制《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服务规范》,指导各地编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能力、服务质量、行业贡献等综合能力评价。在全省市级城市推行“星级驾驶员”、“星级线路”评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有条件的城市扩大电子站牌应用,建设集运营指挥调度、综合业务通信、乘客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提高天然气车辆等新型能源公交车辆的比重。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扩大电召车、网上预约车等服务方式的试点范围,加快试点城市出租车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出租车驾驶员教育和注册管理,提高出租客运服务质量。在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行业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坚持统筹城乡道路运输协调发展,满足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的基本需求。制订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7%。加强农村客运车辆、站场、企业资格、线路审批等源头管理,提高农村客运安全。依托农产品基地、乡镇客运站、村委会等场所,加快农村货运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货运,促进农村物资有序流通。全面推广应用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每趟次旅游客运包车业务的远程监管,促进旅游客运企业加强车辆和驾驶人员日常管理。

全面开展机关作风纪律建设。全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扎实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严明机关纪律”暨效能建设活动,提高“公信力、服务力、执行力”。组织开展“下基层、进企业”活动,每个单位、部门均要选择一个基层运营单位开展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对行业管理的政策需求和意见,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求真务实作风。深入推进“微笑服务进机关”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完善设施,强化能力建设,夯实运输发展基础。加快运输站场建设。完善运输站场的衔接和集疏运功能,逐步形成规模合适、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站场体系。贯彻落实《安徽省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投资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补贴资金监管和站场建设引导。建立站场建设项目库,加强规划项目动态监管。以“双十”项目为重点,基本完成合肥、蚌埠、马鞍山等综合性客运枢纽主体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异地航站楼建设。组织好农村运输站点建设和维护,建设城乡客运换乘中心,建成农村客运站60个。坚持典型示范引导,制定建设标准,推进宣城、淮南和铜陵出租车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货运站场建设,争取建成1-2个甩挂运行服务中心。完成站场建设投资9亿元。

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工程。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要从注重业务应用向提高运行效率和提升数据质量转移。各地要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完成市级信息中心、视频会议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省--市运管机构光纤通信专网。结合部示范项目--道路运输区域联网执法示范系统,完成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开展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电子化证件应用试点。争取全省所有一级客运站和部分二级客运站实现售票信息联网。继续加强与邮政公司的合作,扩大邮政联网售票的覆盖面,争取一级站基本实现手机售票。推进班线客运智能化服务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向社会公众提供旅客出行过程、订票、班次查询等信息服务。继续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加强社会、企业和运管机构的信息互动。升级改造96333运政服务热线系统,提高联网运行和快速反应能力。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省、市级道路运输保障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车辆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加强应急车队的动态监控,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做好节假日、恶劣天气、防汛救灾等特殊时间的运输保障工作。

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扩大市场监测范围,加强综合性统计分析,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机构对运输市场的认知力。继续做好重点货物运价信息采集工作,完善货物运价信息监测网络。以客运站为依托,继续做好重点客运班线出站载客率调查和评估工作。依托各地出租车呼叫服务中心,做好出租车运营数据采集,切实掌握出租行业运行状况。积极做好城市公共交通和节能减排统计,试点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企业直报制度,试行统计数据网上直报,提高数据质量。

(三)强化安全,优化运输结构,推进行业健康发展。完善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运输动态监管,完善安全监管网络。要建立健全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过程监控体系和责任体系,督促企业落实客运站封闭式管理、客运班车出站报班制、行包安检、车辆门检、驾驶员叮嘱、安全驾驶监督卡等制度,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继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推进平安车站长效机制建设。在客运企业试行企业统一支付承包车辆驾驶员薪酬制度。经营三类以上客运班线及省际旅游客运的企业必须对外公布本企业短信举报平台电话号码。严格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将评估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企业质量信誉档案、资质等级评定等相结合,强化企业监管。全面加强运输车辆营运过程监管,严格落实24小时监控制度,确保所有车辆实时在线,着力解决“重安装、轻使用”的问题。研究建设班线客运车辆营运线路比对系统,及时纠正营运车辆违法行为。完成我省7500台营运车辆安装北斗导航卫星终端目标任务,做好北斗导航系统示范应用。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运输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道路运输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支持各类运输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支持班线、出租、旅游客运企业加快公司化改造。继续放宽重点运输企业行政许可权限,提高经营自主权。给予优势企业班线招标优先权。合理布局汽车租赁网点,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促进道路运输与民航、邮政、水运、铁路等的联合,提高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货运业。鼓励和支持货运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完善重点企业资料库,落实重点企业走访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调查、测算道路货物运输平均合理成本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配合有关部门规范道路货物运输合同文本,加大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扩大试点企业范围。推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客运站小件快运网络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一、二级客运站小件快运联网运行。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要求,注重发挥运输企业节能主体作用,加快传统运输业向现代运输业转型。制定2012年道路运输节能减排行动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行动方向。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宣传、统计和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与素质。严格落实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鼓励和引导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积极推进运力结构调整。

(四)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从业人员诚信考核、信息采集、发布、应用体系,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继续加强从业资格管理,提高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推行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组织1-2期道路运输经理人培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深入开展道路运输驾驶员尤其是出租车驾驶员诚信考核,完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和驾驶员“黑名单”制度,强化继续教育培训。探索与物流园区、货运站、客运站共享诚信信息机制。将驾驶员诚信考核计分与其所在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和客运经营权招投标挂钩,促进企业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聘用管理,完善诚信体系奖惩机制。

提升驾驶员培训和维修服务质量。组织开展驾驶员培训质量专项整顿行动,全面推行“五项制度”,即推行驾驶培训合同制度,编制、使用全省统一的驾驶培训合同文本。推行培训预约制度,减少学员等待时间,提高培训效率。推行学员自选教练员制度,激励教练员规范教学行为。推行教练员定期考核制度,按月公布教练员培训总量和服务质量考核排名。推行驾校培训质量排行榜制度,每年对驾校的考试合格率和驾校结业的三年内驾驶员交通违法率进行统计排名,并向社会公告,促进驾校优胜劣汰。优化维修企业结构,发展快修连锁经营,为汽车进入家庭提供保障服务。依托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维修服务满意度调查,曝光典型违法经营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完善车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车辆准入检测、运营维护和审验全流程管理。

加强汽车站和服务区管理。改造、完善客运站设施设备,对照标准重新审验客运站等级评定。修订汽车客运站收费细则,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收费规则,规范客运站经营行为。加强运政人员驻站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以客运站为管理源头,继续推行“客运车辆靓化工程”,创出行业“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特色。继续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监管,开展服务质量评比,改善服务区经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在今年一季度前对所有服务区完成星级评定工作。

加大运输市场秩序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争取出台《安徽省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周边地区的合作,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联合执法。以推广查处分离制度为重点,强化执法管理。规范使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执法检查,防范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发生。

(五)内强素质,深化创建活动,促进行业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容,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要做好“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巩固提高阶段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按照“十二五”安徽省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总体部署,加大宣传贯彻力度,逐步落实规划目标。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行业服务特点,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切实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行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展向余瑞青、杨苗苗等先进典型学习,用先进典型提升文化内涵。继续在全行业开展文明站、场、所评比活动。在试点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全面推进“车厢文化”建设。落实行业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评选行业“微笑之星”、“温馨之家”,推出一批爱岗敬业、微笑服务、技能过硬的行业明星。继续做好“十大感动人物”和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协调,围绕行业中心工作,加强宣传,为道路运输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促进运管队伍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运管队伍正规化、规范化建设,为新时期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撑。积极贯彻交通运输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建设具有现代意识、保障有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队伍,加快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执法形象建设,确保在3年内实现道路运输执法形象“四统一”。继续开展干部挂职锻炼交流,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开展运政人员军事训练,组织市级运管机构管理骨干与县运管所所长分期集中脱产培训,全面提升运管干部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一支清正廉明、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是道路运输发展的基石。要严格落实廉政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的廉洁从政教育,加强自我监督和领导、部门监管。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通过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个环节对风险防控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管理,防患于未然。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五项规定。坚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责任制,加大惩防举措,防止出现新的行业不正之风。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加强社会监督,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同志们,2012年安徽道路运输工作任务艰巨,充满挑战。让我们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安全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财政系统爱岗敬业演讲稿:感恩财政 服务民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财政 服务民生》。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到凉亭镇财政所工作快三年了,这三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和提携下,我从一个财政的新兵,逐步成为一个业务熟练的财政工作职员。通过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的感知感觉,使我从很多老财政人身上看到了财政精神的火花,看到了财政人的自豪和荣耀。基层财政工作不轻易,接触的是一线基层群众,面对的是一堆枯燥的报表和数据,但是财政人其实不会由于工作的枯燥而失往豪情和热忱,由于我们知道,财政是关乎民生的事业,我们天天面对的一个个表格、一串串数据,一个小数点,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干。因而,对这些数据我一遍遍的校订、核对,力求严谨细致,万无一失;我们的每笔支出,直接关系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关系到财政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关系到农民的亲身利益,我们的每个微笑、每声问候,直接关系到财政系统的形象,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廉洁自律,热忱服务,公然公正,办事快捷,依法行政,保证国家财政的每份支出,真正为民所用。作为一位基层财政人,我晓得了从身旁的小事做起,才是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的最真实的体现。在思想上,我们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寻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该办的事果断办,不拖;能办的事立即办,不推,一次能办成的事尽不让他们跑两次。今后的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在财政这个大舞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忱更好地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务实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和真情建立我们财政人的新形象。我是荣幸的,成为财政的一分子,得以能够抒发这份浓浓的财政情;成为财政的一分子,意味着义务和奉献,我们是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是服务三农的最前线;成为财政的一分子,意味着坚守和责任,尽心尽责,几十年如一日;成为财政的一分子,意味着仔细和耐心,每笔账目都要做的清清楚楚,要做良知账、做放心账。短短几分钟的演讲,固然能够道出我的心声,但远远不能表达我对财政工作的无穷酷爱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穷热忱。朴实的行动远比华丽的语言更重要,服务群众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同道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高效、更加辉煌的财政事业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每个财政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都会熠熠闪光。

下载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民生财政 服务和谐社会(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被民生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广被民生倾心打造一站式业务服务平台 市劳动保障局党委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出发点,决心打造出一个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彻底改变我市社会保险......

    打造“就业四环路”创新服务惠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惠民之策。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刻影响着就业工作,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两难相互交织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创新服务模式,破解“两难”困局,以......

    打造品牌窗口 优化服务民生五篇范文

    打造品牌窗口 优化服务民生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在全市“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中,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窗口文明示范单位、优质服务......

    服务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吐哈”,坚定“服务至上” 贾玉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

    服务民生

    江东团区委深入推进“四大工程”服务青年民生改善 推进青年民生改善,是共青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共青团工作以青年为本、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江东......

    服务民生

    服务民生的新探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财政支持和谐社会情况汇报

    财政支持和谐社会情况汇报近年来,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干部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工作质效为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武穴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