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时间:2019-05-15 14: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财政撬动大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第一篇: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2013年04月30日05:29山西新闻网 我有话说拥有44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的永济市,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却多达30多亿元——永济市栲栳镇吕封村居民李宏昌因腰椎病住院手术,总共花了16.5万元,高额的医疗费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不承想,在市新农合管理中心的努力下,一下子为他报销了6.5万多元的医疗费,不仅解决了家庭生活的燃眉之急,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证。李宏昌激动地告诉记者:‚是好政策救了我全家!‛

李宏昌只是享受民生‚阳光‛普照的其中一例。这背后,是永济市充分运用有限财力服务改善民生的全新思路。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暖风习习、花团锦簇的永济,在这个拥有44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却多达30多亿元的县级市,寻找着以小财政撬动大民生的答案。

开源节流,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

然而,民生是个花钱的事。入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环境、公共设施建设……这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考虑。那么,钱从何来?‚民生工程资金投入高,‘开源’和‘节流’是夯实民生工程经济基础的两条有效途径。‛永济市市长朱晓东给出‚药方‛。

永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腿长、工业腿短‛一直束缚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竭尽所能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财力‚开源‛,该市挖潜力、强服务、保运行,力争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

去年12月25日,标志着阳煤集团与永济市政府战略合作的 ‚阳煤千军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在永济揭牌,投资5.8亿元的汽车发动机铝缸体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

这是永济市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镜头。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铝深加工、机电加工、化工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吸引了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永济。

‚开源‛为永济市带来了效益。2012年,该市生产总值一举达到了119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20.6%;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以十个以上百分点增加。

‚节流‛同样是该市夯实民生经济基础的措施之一。为了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该市进一步加强了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算和决算管理,在制定出台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严把政策、核实、市价‚三关‛。2012年,市财政部门共核审政府性投资工程170项,送审金额5.7亿元,审定金额4.75亿元,审减金额9446万元。同时,市纪检部门在全市开展公车治理、公务接待及外出考察等 ‚三公‛治理,2012年以来已为财政节约开支200多万元。

一增一减,节约的是资金,赢得的是民心,更多的资金充实到了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永济市财政涉及民生的支出达到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3%,民生投入连创新高。

撬动民资,为民生工程广招‚赞助商‛

一支竹篙难过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1988年投入运行的永济市城区集中供热系统,供热面积仅为1.3万平方米,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采暖需求。去年8月,由盾安(天津)节能系统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永济市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目前,投资1.8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新增供热面积达170万平方米。为了解决好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该市巧用财政资金做种子,以钱生钱,引导社会资金、信贷资金投入民生。

创业孵化基地,是永济市创新政策、投资建立的就业平台。对入住基地的商户,采取商铺租金由政府扶持一半、开发商减免一半的办法,通过认真审批和创业前培训考核,为就业困难大学生和下岗职工提供创业平台。

‚我这两间商铺一年的租金本应该在3万元以上,现在免房租开店让我轻装上阵,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还为社会提供几个就业岗位。‛3月26日,在‚创业孵化基地‛,受益者丁妮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

2012年至今,永济市交通建设总投资达2.9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242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28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1.4亿元;

医疗卫生行业总投资达2.11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51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5000余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总投资3.9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1.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1.5亿元……

据统计,去年以来,永济市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达30多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仅占24.8%。正是靠着这不到四分之一的财政投入,‚撬动‛了四分之三的民间资金投入民生。

瞄准热点,把每一件实事都办到群众‚心窝里‛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条山盛开一枝花,河水淌出一幅画……你要问我这是哪?美丽永济我的家……‛3月27日傍晚,在永济市南的舜帝山森林公园,哼着歌儿的市民吕生泉迎面走来。记者问他唱的啥,他说‚这是我们永济的市歌!‛

吕生泉,原来是一位在河南开饭店的永济人,过去只是春节才回家走一趟,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他,如今在家乡做起了生意。他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不仅城市更美了,文化气息浓了,市民身上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一座小城,5座公园,每个市民5到10分钟就能走到离家最近的公园……优越的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永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2010年开始,他们每年都以实现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新突破为目标,精心筛选出十件民生实事,向全市人民年初承诺年底交账。

一张‚民生保障网‛如今在永济越织越密:

为让‚住者有所居‛,该市连年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当年要办的 ‚十件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余套,其中2000余套已交付住户使用;

为让‚病者有所医‛,在先后投资兴建了市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建立了城北、铝电等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室182个,实现了农村卫生室全覆盖;贫困对象一般大病救助标准从2007年的农村封顶线1200元、城市封顶线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新农合参合人数34.2万

人,参合率达到99.98%;

为让‚学者有所教‛,连续两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为全市农村小学输送‚新鲜血液‛,并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全覆盖基础上,为全市78所小学和22所幼儿园配备专业保安人员,新建了职业中专学校;

为让‚劳者有所得‛,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力度,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982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8万人,发放低保金等各项救助资金5014万元;

为让‚困者有所帮‛,深入开展‚党建民生年‛活动,唱响‚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全市2260名党员干部走进特困户,当起了‚代理父母‛和‚代理儿女‛,体民情、办实事,使大量的民生事项在一线得到解决……

‚民生大如天。花钱的地方再多,民生永远是第一位。开源节流、撬动民资、瞄准热点是开启民生之锁的三把金钥匙。‛永济市委书记陈杰直截了当地道出了答案。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永济,以‚穷‛财政支撑起了惠及万民的‚富‛民生,使全市上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幸福永济,正以昂扬的姿态快步走来。

本报记者焦玉强本报通讯员卫明珠 李辉

(原标题: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第二篇:小财政撬起大民生

【摘要】:白水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唯一的山区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经济弱县、财政穷县,却凭借着全市倒数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多项民生政策的率先覆盖和多项民生指标的全市领先,用“小财政”撬起了“大民生”,用“穷财政”支撑起了“富民生”。

“小财政”撬起“大民生”

——欠发达地区聚策、聚资、聚力破解民生难题之思考

中共陕西省白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近年来,白水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禀赋,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注重挖潜提效,强势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切实加大投入,取得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得益彰、互促并进的新成果,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高位增长。

一、重点突破,民生改善明显

民生工程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工程量、涵盖面等,决定了工程实施的难度。围绕事关民生的重大和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十项重点工程,集中精力,实施突破式推进。三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占到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3.7%。

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投资1.19亿元实施的14项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对12条城区重点路段和五条县乡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整修,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先后建成客运站18个,候车亭12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交通客运网络全覆盖,城乡资源共享度全面提升。

城乡保障全面加强。围绕“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按照应保尽保、扩面提标的原则,不断加大保障性民生投入。累计投入资金4386万元,全县农村低保受惠群众2.2万人。投入资金5858万元,大力实施新型农村合疗、城居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程,累计救助城乡特困群众8万余人次,有效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新农合参合率达90.9%。建设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525户。实施农民安居工程,有效解决了1426人的住房困难。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确保了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社会大局繁荣稳定。共投入财政资金1.41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等民生工程,建立并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生源地助学贷款和“两免一补”制度,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万余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800余人。同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农村支教工程,增强城乡教育资源融合与对接,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3个乡镇文化站和1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完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领导接访和限期办结制度,有效疏导和化解了一些人民群众上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狠抓项目,强力助推民生发展。狠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大项目资金争引力度。结合县上实际,成立了四个招商小分队和三个专业招商部,确定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常年赴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叩门招商,吸引了大批关系长远发展、关乎县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落户白水。特别是牢牢抓住国家实施4万亿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历史机遇,积极策划包装了一批重大民生项目,争取到了国家的全力支持。同时整合部门项目和民间资本、社会闲散资金向民生领域重点倾斜,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难题,牵住了制约民生发展的“牛鼻子”。

(四)强化督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对于每一项工程,县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开展督查,抓方案制订、任务分解,夯实责任;抓工程进度、资金落实,强势推进;抓突出问题、主要矛盾,及时化解。同时严格实行“四定两保”,即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督查,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协调推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件件实事有人抓、有落实、有实效,确保了项目进展快、成效大、质量高、反响好。

(五)全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民生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规模大、政策性强,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为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高效,做到依法理财、规范理财、为民理财,县上完善了《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每项工程设立专户,封闭运作,严格审核,专款专用。同时,县财政、

项财政开支,进一步削减公务用车、会议、接待、宣传等经费支出,将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和集中,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比重。

(三)筑牢产业优先理念,解决民生之“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长才有保障,民生的改善才会有“源头活水”。因此,务必清醒认识到抓经济就是抓民生、抓民生首先抓产业这一治本理念。结合白水实际,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果、煤、酒、建、游五大支柱产业,全力引进项目和资金,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做大产业发展和经济民生这块蛋糕。特别是要以苹果精深加工为主导,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以煤炭资源开发为方向,大力发展新型载能工业;以产业园区为平台,积极促进以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园区集聚,逐步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强化项目助推理念,整合民生之“力”。为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国家决定2年内紧急下拨4万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这些资金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民生方向,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资金支撑。同时仅陕西省今年就计划投资400亿元用于民生建设,这也为我们改善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一定要围绕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积极策划、编报一批民生项目,加大项目争引和招商力度,通过“上争、外引、内启”,着力破解资金瓶颈,用项目支撑和助推民生发展。

(五)强化社会民生理念,广聚民生之“财”。民生工程是事关全民的重大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参与。受严峻的

第三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的有关理解

内容摘要:财政体现着民生性。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本文还分析了财政惠及民生的几个政策改革,并强调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发展。

关键字:民生,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政策改革,稳健财政政策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首先,我们应了解何为民生?民生是民众生活的总称,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相关的物质条件,以此逻辑延伸下去,广义的民生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如平等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当下中国不少地方由公众对于某年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的关注而引致“预算透明度”以及“听证”的要求。正是体现了这种权利)。所不同的是,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微观个体和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群体,民生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处于孩童时期的微观个体,其民生的重点是生命权,而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权和生命延续权跃居为生活主要内容;战争时期的民众,争取存活下来成为民生的首要内容。和平但物质匮乏时期,吃饱穿暖成为百姓的最大期盼,而物质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被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而所有这些,体现着民生概念的层次性与动态发展特征,其实都可以被公共财政的正面效应所包容和对应。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

作为三民主义之一的议题,民生总是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分不开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靠政府来具体运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的腾挪空间过小就很难指望政府做出什么像样的民生业绩。但是财政收入的提高也要靠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支撑,如果超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味强调增加税收,就变成了杀鸡取卵,不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而我国公共财政是为适应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框架且不断完善的一种财政型态。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之后,财政转型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经过约二十年积极而艰难的探索,终于在1998

年,决策层明确地提出以公共财政为导向的财政改革,用以指导我国的财政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等。以后十几年来,围绕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已经明显向民生方面倾斜,仔细探析我国公共财政的特征,便可发现,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而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我国政府推进的财政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方面,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8年秋季,中央财政安排了84亿元,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政府还加快了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了农村电网,加快了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

继续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坚实基础。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促进了居民消费。同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并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8年,公共财政进一步惠及民生领域:新农合方面,拟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由目前的月人均财政补助3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则将在2007年财政补助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在财政改革惠及民生时,我国仍应坚定不移的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

准确把握,是加强和改善宏现调控的现实选择,是新形势下的新举措。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其科学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民生财政,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财政模式来讲,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邓子基,2005),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在公共财政领域,我国凸显出来的民生内容,又进一步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的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民生财政以丰厚的财力为前提和保障。过去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有限的财力主要投入经济建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以教育支出为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2%-3%左右徘徊,2001年才达到3.14%,2004年又降到2.79%,2005年降到2.16%。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家占 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而根据对其他国家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是基本匹配的。据一些学者对40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情况统计,财政收入比重与教育支出比重的关系(见表2)。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 20.8%,因此根据国际经验,我国3%左右的教育支出比重是适宜的。但不管怎样,教育支出规模偏小,支出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教育是一国发展根本之大计,也是最能体现民生财政特色的支出,因此,今后财政必然要加大对教育支持的力度,而这又要求财政收入的大规模增加。编辑本段向民生财政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要求。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一国走出低收入国家阶段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可能出现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心内容是五个统筹,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像教育、医疗卫生、贫困、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民生问题,实现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实行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带有还债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偏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3年以来提高到了30%,但与国外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实际上带有还债的性质。例如,2003年~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远低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1996年这一比例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 11.82%,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又如医疗卫生,2003年~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6%,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

3.目前我国具备了使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条件。

第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是2003年财政收入的2.4倍。2003年~2007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22.1%。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提供了财力保障。

第二,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为4.71%,2004年加大到19.38%,明显偏高。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可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推进策略

(一)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个重要前提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施政目标,建立民生型政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财政体制向民生型转变。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也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任务的划分,应当遵循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和区域原则。受益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权,对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划归地方;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由相关地区政府协商解决。效率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公共产品由哪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级政府管理。区域原则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地方,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中央。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划分其层次,如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等更多具有区域性特征,应当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以地方政府为主,而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大小给予相应的补助。社会保障、环保支出等更多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

同时,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为社会提供无差别的、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类项目的支出,增加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投资,建立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间财力支出上的分配关系。

一是简化政府层级,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在浙江、山东等省实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我国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由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形式构成。其中税收返还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其转移数额是在原体制基数法基础上演变来的,没有起到均衡各地区财力的作用,反而保护了各地区既得利益,促成了地区差距的拉大。因此,应当逐步取消现行的税收返还,按照规范的分税制的要求建立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因素法核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设置一般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并使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与各级政府的预算相衔接,把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纳入预算。

三是鼓励地区间财力的横向转移支付,逐步推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模式。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条件支持西部地区等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根据各地区政府间经济、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设置横向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采取补助与激励相一致的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使全国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等,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财政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五篇:强卫: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

强卫: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

【编者按】

3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了省委书记强卫的文章《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文章深刻论述了近年来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形成的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现将强卫书记这篇文章全文转载。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形成了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不仅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建设更为滞后,民生水平尤低。2010年,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65%。青海农村牧区还有138.36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同时,青海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面对现实,青海省委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在青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科学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民生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向最为关键、最为需要、最为紧迫的民生领域,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思想,青海科学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为民生改善创造了条件。按照“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我们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每年财政支出的70%都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在于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人年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2年多。我们牢固树立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注重持续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两基”攻坚,大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稳妥发展高等教育。目前,青海适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9.5%、67.1%、26.2%和95%,与全国一起同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们注重持续加大对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提升生活质量的投入,加强城乡特别是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加重大医疗专项投入,有效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68.48岁提高到目前的72岁。我们注重持续加大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大力实施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少生优生。2010年,我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惠及21.1万户农牧民家庭,占全省农牧民总户数的26%。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10‰以内,进入全国低生育水平行列。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青海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大更多地集中反映在社会发育程度、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这些年,我们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着力点,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促进和带动民生水平整体提高。我们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牧区富裕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聚集的同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十一五”期间解决了128万人、41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通电话率达83.9%,实现了乡村道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大电网覆盖下的农牧区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我们集中财力向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倾斜,把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青海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01%,农牧区占11.46%。对城乡困难群众实行了城乡医疗救助、大病统筹、城市低保对象冬季取暖救助、低保对象分类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省财政自筹资金和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的办法,累计将5万多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较好地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我们分阶段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十一五”前期,把重点放在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两个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农合”建设上。近两年,又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确保重点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制度先行,加快改善民生。制度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决定性,这在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绝不能落后的思想,在重大民生工程和涉及各族群众长远利益的项目上,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青海实际,从设计和搭建基本制度框架入手,低水平起步,尽可能覆盖,逐步建立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03年,国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后,我省在取得试点经验、建立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分三批扩大试点、加快推进,到2005年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到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从城镇低保到农村低保,从“新农合”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新农合”参合率、报付率、受益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先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全国居第5位。

坚持积极作为与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青海作为欠发达省份,社会物质基础薄弱,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80%。一方面,我们把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财政增收的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上,尽力而为,分好蛋糕;另一方面,在积极作为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形成合力。2008年,国家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后,我们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国家每户补助2.5万元,共计12.71亿元,加上省、州、县配套,将在5年内使11.2万户、53万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历史,过上新生活。当前正在全面展开的玉树灾后重建,资金总规模是316.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就达196.5亿元。我们有信心实现“大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目标。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强卫)

下载小财政撬动大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财政撬动大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生财政的思考

    民生财政的思考 【内容提要】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 本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

    小广场大民生范文大全

    小广场大民生成县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必要性的调研报告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

    温总理小故事里的大民生

    温总理小故事里的大民生 (来源:2007-10-18四川遂宁新闻网) . 十七大期间,温家宝总理参加四川省代表团讨论时,讲述了一张照片的故事。温总理说:在“我办公室抽屉里放着两张照片。一......

    小“杠杆”撬动组织生活新活力

    小“杠杆”撬动组织生活新活力为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江西省安义县乔乐乡针对部分党支部存在“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组织生活质量不够高、基层......

    浅谈财政与民生论文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班级: B14工程造价1班学号: 16330327214 姓名: 佘晓璇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

    坚持解放思想建设民生财政

    坚持解放思想建设民生财政 2009-5-8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深入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

    贵州威宁“小日记”里的“大民生”

    《驻村干部胡雍辉:情洒野鸡河》2013年6月(第三期)建设美丽乡村 创建同步小康 贵州威宁驻村干部胡雍辉:“小日记”里的“大民生” 肖良国 整理 年初以来,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全面启......

    宿迁社区“小网格”串起幸福“大民生”

    宿迁社区“小网络”串起幸福“大民生”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葛明 汪正文 程大伟)“谁家有急事难事,网格员就会主动上门来解决,熟得就像一家人!”12月16日,刚刚拿到一个菜市场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