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生银行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战略蓝图
2011年7月,银监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规划》)。本着“分而治之”的思想原则,《规划》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三类,并针对“十一五”期间各类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而后,《规划》以前瞻的视野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描绘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发展的战略蓝图。
针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划》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战略需要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遵循“坚持围绕银行发展战略”、“坚持自主 创新”、“坚持全面风控”和“坚持科技引领”四大指导原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在今后五年齐抓共谋,创新实践,按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和“加强保障、有序 推进”的实施策略,全面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是银行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大纲,将引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快步前行。
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对《规划》制定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关注。通过对《规划》内容的深入研究与理解,把其中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实现民生银行“二次腾飞”战略转型,特别是“持续加大数据积累与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展现客户单一全景视图;为满足前台营销、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风险管理等多种要求,持续提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与深度运用能力;以数据共享、数据业务价值提炼,促使银行客户服 务、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市场营销、风险防范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引领银行业务的差异化、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民生银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 重。
一、民生银行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1996年成立以来,民生银行一贯注重信息化建设。2001年,民生银行完成了“大集中”科技平台建设,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网点的集中联网和会计账务集中处理,并陆续实现了账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促使民生银行在业务层面上尝试发展管理信息化,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流程化的头寸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分析等信息应用,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保障。随着业务的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至2003年,以账务视角 形成的银行数据大集中已难以满足全行日益增加的信息应用需求。民生银行随即决定提升自身已有IT体系,在对核心银行系统及综合业务平台实施升级改造的同 时,提出要全力打造一个以企业级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全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及时汇总整合,支持全行经营数据的报表展现、灵活查询、监管报送和统计分析,实现商务智能信息应用。
民生银行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全行“决策科学化、营销精确化、管理精细化”的基石,是近十年来民生银行实现业务战略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 柱。民生银行自2003年4月起,以“打造先进的信息平台、实施数字化管理、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始建设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经过长期建设与不 断完善,平台全面整合了全行包括核心银行系统、网上银行系统、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信用卡系统在内的数十个业务源系统数据,并基于平台应用门户,面向全行零 售、对公、中后台及监管报送四个板块,实现了涵盖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渠道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等大量信息应用功能,向全行各级用户提供了专业化信息服务。2011年1月,民生银行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了银行科技成果鉴定,在企业级数据仓库技术架构以及商业银行深度信 息应用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同业领先水平。2012年3月,“中国民生银行企业级数据管理及信息应用共享平台系统”项目荣获了2011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 奖。
二、银行业信息化发展从“科技为辅”转向“科技引领”
从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脉络来看,银行业务经营与信息科技应用的核心交汇是银行数据。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银行业务 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
也是银行信息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随着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以计算机替代手工发展至全国性网络互联、电子银行横空出世,再到商务智能信 息应用,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协作融合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与银行不断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密不可分。最初,银行数据价值仅体现在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更新银行实 际业务发生情况。而后,银行数据价值又体现在满足派生数据的快速加工、信息的快速生成,以及满足数据在系统间、业务间的快速传递、及时交换等。与此同时,银行数据价值还体现在支持银行电子渠道界面展现、业务操作等方面。近年来,基于数据仓库的商务智能应用在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中日益盛行。商务智能的引入使银行从“拍脑袋” 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同时,银行数据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体现在及时准确的业务全景动态与业务历史追踪描述,并以灵活快捷的数据加工、数据分析、信 息传递以及多样化的信息展现为银行日常经营与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毋庸置疑,商务智能为银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掌控力,为全国性商业银 行实现了经营决策上的“千里眼、顺风耳”,但银行业务与IT技术间的协作关系仍是以“科技为辅”,而非“科技引领”。商务智能并未使银行“被动管理、被动 决策”的经营状态发生根本改变,比如出现客户流失或客户违约现象时,银行虽能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迅速作出决策,展开行动,但流失或违约已然发生,此时的客 户关怀或客户催收显得有些为时晚矣。
为扭转银行在业务经营中的被动局面,使银行在与客户发生业务前或业务开展中能准确辨识并全面掌握诸如“哪些客户将要流失”、“哪些客户将会违 约”、“哪些客户具有价值提升潜力”、“哪些产品将在客户中热销”等预测信息,银行应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理念,深刻领会“存在即合理”和“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从描述银行经营状况的业务数据及相关历史数据入手,深入探究形成各种业务现象的根本诱因。至此,银行可根据对不同业务 发展的预测与把握,提前制定对策,积极开展部署并抓住先机实施行动,即做到“主动管理、主动决策”。在实现商务智能信息应用的过程中,银行已经建立了企业 级数据仓库并积累了海量数据,为进一步实现预测信息应用,银行需要在数据仓库中开展数据挖掘,深入挖掘隐藏于海量数据中的业务规律、规则、趋势,并加以有 效应用,从本质上提炼数据的业务指导价值,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从而在银行业务发展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引领”。
三、民生银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战略思考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金融改革将 进入提速阶段,银行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业务转型。2010年,民生银行以前瞻的思维,主动适应外部形势变化,提出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零售 高端为定位,以建设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为核心目标的“二次腾飞”战略转型。面向“民营、小微、高端客户”市场,民生银行要从信息化发展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协 作融合入手,力求通过提升数据应用价值,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全面创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一流 金融服务品牌。
作为我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投资入股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与民营经济血脉相连,服务民营企业是时代赋予民生银行的崇高使命。在我国民营 经济中,小型和微型企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从2008年开始全力发展小微金融业务至今,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已步入提升阶段,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正在从 单一的融资业务模式转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的 综合业务模式。为此,民生银行要充分掌握诸如“哪些客户最具综合业务提升潜力”、“什么情况下客户将普遍需要某项小微金融产品或服务”、“客户将同时需要 哪些小微金融产品与服务”等预测信息,制定出明确的客户综合销售、客户贴心销售、客户交叉销售等小微业务发展策略,力求在最适合的时间,以最适合的方式,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贴心的金融服务,真正赢得客户。
在开拓小微金融综合业务服务的同时,民生银行要注重对老客户实施关怀,全面了解“哪些客户将要流失以及为什么要流失”等预测信息,及时主动地对 产生流失意向的客户实施关怀和挽留,使小微金融健康发展。此外,民生银行还要不断强化小微金融业务的全面风险管控,及时准确地掌握“哪些客户将会违约、为 什么会违约以及违约概率是多少”、“哪些因素将成为小微金融的风险点”等预测信息,在满足最新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小微金融良性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
三年多来,民营、小微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民生银行开拓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基础保障。毋庸置疑,民营、小微等大量优质客户资源的积累将为民生银 行在筛选高端零售目标客户上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民生银行亟待从现有客户积累中辨识出“哪些民营、小微企业主或高管人员具备向高端客户提升的潜力”、“哪些高端专属产品满足民营、小微企业主和高管人员需要”、“哪些新产品将在现有私人银行客户中热销”等预测信息,从而激发“民营、小微”对“高端”市场 的战略协同,为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创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民营、小微、高端”战略定位是民生银行实现“特色银行、效益银行”战略目标的核心,也是推动全行“二次腾飞”战略转型的基础。在明确民企金融战略的转型路线后,民生银行将民营战略的发展脉络向小微金融业务和零售高端业务延伸,在创新发展模式的同时,使民生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十二五”期间,民生银行将进一步树立以信息科技发展引领银行业务发展的思想。在不断完善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民生银行将加强对“民营、小微、高端”等特色业务数据的采集、补录与整理,全面准确地搜集、汇集与特色业务相关的各类行内外数据信息并有效整合;加强数据在信息展现上的应用价值,以数字地图等直观可视化技术改变特色业务经营中“盲人摸象”的情 况,切实体现出业务发展对信息掌控的高要求;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预测信息应用创新,强化数据挖潜能力,提升数据在银行特色业务发展中的应用指导价值,展 现出民生银行业务发展与战略转型的“决胜于千里”。
当然,民生银行将把推进信息科技基础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不断强化和提高信息科技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同时,突出从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提高信息 科技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加大在信息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性投入,加快信息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储备,加强IT部门与业务部门互动融合,围绕“以客户为中 心”打造服务于“二次腾飞”战略转型、面向未来的精细化与科学化信息科技平台,积极落实好银监会“十二五”信息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
第二篇: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
5、制度滞后和对下指导问题。由于当前出台的计算机审计有关法规还比较少,加上各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还都不够,且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做到分领域、分人才做相应、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利于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和推进的局面。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审计局将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初步实现“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使审计效率、质量和审计覆盖面得到较大提高,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的综合审计能力和质量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建成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抓好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积极应用各种审计业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覆盖面,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实施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银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全市审计业务专网建设,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我市审计业务专网是基于政务内网网络搭建起来的审计系统业务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
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根据新出台的安全保密要求,下一阶段,将对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是对网络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交换机,实现对ip地址的绑定和智能跟踪管理。
2、建设、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的各种审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全省“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市审计局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审计局抓紧实施各单位的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内外网物理隔离、横向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网络(局域网、vpn、政务外网、互联网),确保全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实现联网办公,都能实现与全省审计专网联通,顺利访问省政务专网,顺利通过全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验收。建设内容包括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内外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等。
3、建成全市审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实现网上视频交流。在当地建设好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建设横向介入网,实现与政务外网的连通。在实现政务外网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关于建设审计会商系统的要求,着手建设全市审计会商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网络视频会议和现场互动交流,丰富互动方式,密切沟通联系,提高互动频率和效率,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
4、全市审计机关统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工作要求,在市审计局和各县(市、区)审计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本部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资料等的数据间的交互使用和互联互通,实现本部机关办公(0a)与审计现场管理系统(ao)互通,全面提升对审计业务的支撑和审计办公管理、信息共享功能。其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的购置、oa系统的部署和日后的维护服务等。
5、大力推广ao软件的应用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手段和成效。根据审计署的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力争实现ao软件在审计项目应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应用的基础上,每要注意着手征集、建立全市审计项目ao应用优秀实例库和计算机方法案例,并开展ao应用优秀实例、计算机方法案例成果演示或评比,鼓励、宣传应用成果,丰富、拓宽审计思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6、逐步探索、实施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审计局将在时机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展一些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或某些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审计,不断积累、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5、深化应用,加强指导。在总结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应用,拓宽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技术,提高应用水平。同时,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好对下指导的义务,促进市、县全面提高应用的积极性。
6、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机制。要将审计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审计综合业务考核的目标范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使之成为审计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文
章来
源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chazidian.com文秘
第四篇:“十二五”期间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规模
“十二五”期间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规模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据国家林业局信息办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2.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亿元左右。
国家级和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市场规模
国家林业局自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国家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根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仍将保持相同的资金投入,单个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投资约为500万元左右。根据上述估算,“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和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总投资约需2.3亿元。
国家级林业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市场规模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三个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全国林业系统的建设重点。2010年,国家林业局投入800万元用于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保持相同的年均资金投入,作为配套,单个省级林业部门投入约为60万元左右。根据上述估算,“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和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资源综合监管系统总投资约需6,160万元。加上规模相似的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和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三个重点业务系统的总投入约为1.85亿元。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林业供需预测与战略咨询报告》
省级林业信息化业务系统市场规模
据国家林业局信息办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2.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林业信息化投入将持续加大,按平均20%的增长幅度,则全国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系统投入将超过15亿元。
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综合国家级和全国各省级林业信息化投入,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投资将达到20亿元左右。
第五篇:《“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
抢抓物联网、云计算 “智慧常州”建设新机遇
2011-9-8 08:0
3我市与江苏电信合作推动本报讯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智慧常州”。昨天下午,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签署《“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代市长姚晓东、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总经理高同庆分别在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双方将在更广领域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为我市信息化建设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
姚晓东在签约仪式上致辞。他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常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在加快“平安常州、数字常州”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常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姚晓东指出,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面推进八大重点,这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双方在建设“数字常州”的基础上,向建设“智慧常州”更高层次的迈进。希望在常州信息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江苏电信进一步的支持,双方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根据协议内容,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将共同抢抓物联
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顺应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巩固合作关系,联手加快常州市信息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常州打造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将根据常州市政府总体规划和部署,进一步加大在常州的投资力度和应用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常州宽带互联网接入速率,全面推动“宽带江苏·光网城市”等重点工程,重点拓展政务、行业、民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加快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步伐。
副市长朱晓敏,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出席签约仪式。
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