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论文
促进民族团结 和谐繁荣发展
住房保障和建设局
马德晓—2010年9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1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
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
着56个民族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
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二篇:民族论文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发展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正是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涵 优越性 发展与完善 正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新中国作出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历史抉择,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依据;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正是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内蒙古地区尤为明显。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第一个范例。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立法、政府等机关中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事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500多名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四成以上;全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总数达到6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三成以上,都大大超过少数民族人口22%的比例。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崛起,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所有省市区前列,涌现出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等34个中国驰名品牌,有7家企业列入全国500强。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先生介绍,当前内蒙古经济社会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4246.1亿元,增长14.3%;地方财政总收入2264.1亿元,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分别增长15.3%和20.1%
在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在为保护蒙古族文化而不懈努力。为了行使好学习、使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权利,内蒙古全区自上而下设置了蒙古语文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建立了科研、翻译单位。蒙文蒙语在各级党政机关、司法、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普遍推广,以蒙文蒙语为主的民族教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不断巩固,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增多,民族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国内外一些敌对反华势力采取渗透、拉拢、欺骗和利用等手段,策划煽动少数民族极端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甚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这些都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新鲜经验。
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适时修改这部法律并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促进我国民族事业大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必须坚持统一与自治的正确结合。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之间不是简单的分权关系,而是统一与自治辩证结合的关系。中央政府要依法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要保证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首先要大力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大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该项制度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面对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态却十分脆弱的实际,要进一步增强开发意识、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要探索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道路。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有中央明确的政策支持,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支持。只有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民族地区的其他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要重视和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正确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努力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吸取宗教中一切有利因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例如独特的西藏文化和神秘的藏传佛教是独一无二的西藏特色,也是西藏的魅力所在。要改变西藏封闭、落后的面貌,需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环境中,围绕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执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
最后,要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在民族地区要重点解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投入比重,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真正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
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是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参考资料:
中国人大网 2010年12月29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 见宋才发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曾庆红:《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乌兰夫文选》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国际在线专稿2012-05-08 杨玉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更好更快发展 学习时报2013.06.03吴剑华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篇:《民族政治学》论文
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认同问题分析
行政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本科1班
万红兵
指导教师
曹军锋
摘要:随的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下贸易的扩大,我国各个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也更上一个层次,与之而来的是复杂的民族问题。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当今世界,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更是对我国的多民族关系的挑战。民族认同不仅关系的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关乎的国家的安宁和民族团结。民族认同不仅仅是族群认同,国民认同还是华人认同,它们三者共同构成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
族群认同
国民认同
华人认同
和谐社会建设
民族认同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里上的附属感,也称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认同意识”①。民族认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自己单个民族的肤浅认知。和谐社会建设的民族认同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本民族的的认识,二是是对中国这个国家的认知,三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了能更好的说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认同,我将以我国少数民族回族为例,进行阐述。正文:一,族群认同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国这块辽阔而宽广的土地上,生活的除汉族在外的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由于各民族肤色,血统的区别,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族群。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正因为有这种区别,才有了你是回族人,我是苗族人,他是维吾尔族人这样的称呼。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匈奴、女真等由于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表现在其文化上的心理素质,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这些族群也就从此消失了。大多数满族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上都与汉族相同了,但因为族群认同的存在,他们依旧认为自己是满族人而不是汉人。族群认同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文化,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及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述,民间传说等。族群认同的核心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了解与认知。回族作为中华大地上一个新生的民族,它的形成是在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由于中国古代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如何能更好地发展和延续自己的民族,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回族人民选择了以伊斯兰教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穆斯林民族,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饮食习惯和民族风情,正是这些独特的元素将回族和其他民族相区别。使我们知道如何判别他的族别,正如霍达在《穆斯林 的葬礼》中所说:“天下回回是一家”②。此时的回族将自己的民族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他们只有对自己本民族的的认知,他们因血缘和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来确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本民族的一员。他们将自己和其他民族想独立,这时的民族认同仅仅是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认知。正是因为这种狭义的民族认同,回族和其他民族之间会发生冲突以及武装斗争,比如陕甘回民起义,又称同治陕甘回变,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争和**。起因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竭力挑拨回汉民族间的关系,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于采取“护汉抑回”、“以汉制回”的政策,汉族人民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侮辱。这是一个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间发起的一场与汉族之间的仇杀,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多隆阿部队和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族群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于民族的一种心理归属感,它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而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它们强烈的民族感情,从而产生一个民族的族群认同。二,国民认同
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中,逐渐将自己融入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导,少数民族共同存在的新民族格区。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建成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地域的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才有了你是美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日本人。国民认同进而产生,它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各民族共同组建一个国家,将自己视为组成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这时的民族认同不仅仅是对自己本民族的认识,还是对国家的认知,各民族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认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各民族在对外交往中,首先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中国是属于自己的,再说自己才是一个回族人。正是因为有了国民认同,各少数民族共同认同“中国”这个国家。各少数民族在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者和保卫国家统一与祖国领土完整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少数民族,藏族人民有着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藏族地区成了英、法、俄、日等国争夺的地方。1888年,英国派军队侵入西藏,在隆吐山遭到藏族军民的坚决抵抗。1904年,英国侵略军武装侵入拉萨,沿途遭到了强烈的反击。藏族军民在江孜奋勇抵抗,给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为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领导的的回民支队在华北平原抵抗日本侵略者就是国民认同的一个典型表现。他们不但为了保护本民族的安全,更是保护自己的国家—中国。此时的国民认同已经深入人心,他们认同这个为之奉献生命的国家—中国。正是因为各民族形成的共同国民认同,才能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保卫国家。国民认同在当今社会更是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高永久教授所说:“民族认同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密切相关,而且对本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影响”③。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的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各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加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历史落后,民族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国外反动势力乘机窜入,民族分裂主义猖獗,在我国制造了残忍的拉萨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15事件”,这些恐怖活动不但损害了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这些分裂民族的活动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民族感情。引起我们对民族认同的深思。民族事件的背后是个别人国民认同感的缺失,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不信任感。当前社会境外敌对分子对我国虎视眈眈,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分离我国各民族的感情,制造民族纠纷。在国内一些民族好战分子,引起民族矛盾,扰乱社会治安,进行分离民族和国家的活动。近年来。**分裂国家的活动就是国民认同感的毁灭,2009年3月10日,**喇嘛在所谓的“西藏3·10和平抗暴”50周年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他声称:“西藏人民正生活在中国带来的‘人间地狱’中,藏人世代相传的宗教、文化、语言、民族特性等,都濒临灭绝。”他将西藏民主改革50年历史,定义为“中方对西藏的迫害史”,甚至不承认“历史上西藏属于中国”。**哪嘛的这种行为是对国民认同的一种践踏,他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没有完整的民族认同感,他将自己脱离与国家之中,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民族现状,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和国家概念的教育,使每个民族每个人都统一于国家这个整体中。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各民族因利益关系和文化习惯以及宗教信仰 问题,产生了不少民族矛盾。对待民族问题,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使中国国家观念深入人心,培养人们的国民认同意识。由于自古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这严重损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随的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民族问题更加重要,只有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全社会各民族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现代化成就恩泽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使人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华人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的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汉族和其他55个民族只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千万中华儿女。正是这些千万炎黄子孙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已不仅仅曲限与国家之中。随的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中华民族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多样性。华人认同是指个人作为人对自己民族的高层次认识,它突破国家的界限,上身到大我民族的层面。正是因为有了华人认同,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快的得到发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的绝大部分资金就是由海外华人提供。抗日战战时期,华人也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抗日事业,另有数万人回国参战,当时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四分之三。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奔走于海外,在海外华侨中做教育启蒙、宣传鼓动、组织策划的革命工作,深为海外华侨所爱戴、拥护和支持。上至事业有成的实业家,下至普通侨胞,均慷慨解囊,支持孙中山先生,甚至投身革命。当年为革命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许多海外华侨和洪门人士。因此,孙中山在评价中国民主革命中华侨的地位和作用时,赞誉“华侨乃革命之母”。海外华人并不是中国国籍,但当自己的民族面临外来侵略者时,他们能为自己的民族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华人认同感的表现,这是因为他们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代。即使你是美籍华人,日籍华人还是德籍华人,无论你拥有哪国的国籍,归根到底你也是华人的一部分。国籍的差别并不能抹掉我们中华各民族的心灵联系和民族感情,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是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地点都不能改变的。正如费孝通老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第一层,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④。长期以来,一些企图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人,总企图在国际上贬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在谐社会建设中,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领土的完整,要靠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华人认同的影响下,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将会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岸中国人和海内外华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荣立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语:民族认同是民族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民族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民族认同不仅关系的民族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的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在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民族认同问题,通过民族认同,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睦共处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而建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
①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孙久霞.2004,3:61-67:
②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著 第一章 玉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1
③ 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④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第四篇:民族民间艺术.doc(论文)
民族民间艺术——陶瓷艺术装饰
内容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生长在这片土地,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民间艺术就是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对我过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
什么是民族民间艺术?我认为所谓的民族民间艺术应该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具体来说,我们常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年画、陶瓷艺术乃至我们小时候玩的风筝,加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刺绣都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了“华夏一绝”而被我们传承下来。而我今天要谈的就是陶瓷艺术当中的一种——陶瓷艺术装饰。
众所周知,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并且拥有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我过的传统陶瓷艺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它精美华丽的外表装饰以及无与伦比更加让人流连忘返,成为经典。但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受西方现代陶艺观念的影响,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相对落后,经过陶艺家的多年坚持不懈努力,使得我过现代陶瓷艺术比较成熟,并且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而陶瓷艺术的装饰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也趁着这股东风成长起来,它的饿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那么什么陶艺装饰呢?正所谓“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装饰和器物紧密相连,就这样便使一件普通的器物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而这种特别的风格我们便称之为陶瓷艺术装饰。在人们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而现代的陶艺装饰则是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这样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这才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它的创新技法,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创意形成了特别的工艺绘画形式。现在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并强调的是作品对人产生的情感作用,陶艺家们用自己特有的设计理念,将自己更多新的内涵和情感融入到创作当中形成独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也有它自己特有的装饰语言,我认为陶瓷艺术品不但是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所以陶瓷艺术在装饰和造型方面都要具备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其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式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文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艺术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的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通过这种精湛的技术表现出来作品的观赏性当然是精美华丽的。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在陶瓷艺术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装饰是陶瓷文化的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陶瓷艺术装饰作为商品走向世界各地不断地传播着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华人民的独特创造。然而,陶瓷艺术装饰也比较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间艺术文化的面貌。
第五篇:民族社会学 原创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安徽大学]民族社会学
期末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
——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专
业: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
——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摘要】:
近代以来,“西藏热”一次又一次地升温。近几年来,西藏也由于其文化及其他种种原因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1]。藏族人民以其聪慧睿智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而藏族文化也以其神秘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增光添辉。影片《红河谷》便是以藏族文化为契基,反映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的一部影视作品。通过对影片《红河谷》的剖析,藏族文化那独具特色的魅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以影片《红河谷》为切入点,通过对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文景观与信仰风俗加以进一步的研究思索来探说一个较为完整的藏域文化。
【关键字】:红河谷;藏族文化;藏族地区;民族精神;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目录
前言................................................................4
一、影片《红河谷》................................................4
(一)、《红河谷》影视回顾........................................4
(二)、《红河谷》中蕴含的藏族文化与精神内涵......................5
二、藏民族简介......................................................6
(一)、西藏地理概况.............................................6
(二)、藏族起源及其发展小史.....................................6
三、藏文化..........................................................7
(一)、藏文化总述...............................................7
(三)、藏族的信仰..............................................14
四、藏族文化与文明冲击............................................15
五、藏族文化与民族精神............................................16
六、藏文化在今天..................................................16
七、文章综述.......................................................17
八、参考文献......................................................17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前言
西藏地区在我国西南边陲,它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也处在众多冰雪覆盖的山峰的环绕之中。藏族是一个乐观、无忧无虑的民族,他们依傍着雅鲁藏布江和丰硕肥美的高原绿洲,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包含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将藏域地区独特而神秘的思想信仰、文学艺术囊括在内。坚毅不屈的藏族人民是一个敢于向生存极限挑战的民族,在藏域文化这一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渲染之下,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也更加雄伟挺拔壮丽。
由于藏区位置特殊,在藏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朝各代几乎都对藏区采取过一些较为特殊的管理和交流措施。建国之后,西藏也实现了和平解放。藏族历史中,也曾遭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2]。影片《红河谷》就是取材于1904年在西藏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它以西藏人民顽强不屈的抗英斗争为背景,不仅表现出藏民族人民的英勇斗志,也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奋争。
当然,藏域文明也收到过工业文明的冲击。藏域先民们以自身的努力保存了藏域文明的完整。本文将通过影片《红河谷》,反映出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状态。结合以藏文化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影响,展示一个美丽神奇的藏族地区。
一、影片《红河谷》
(一)、《红河谷》影视回顾
影片《红河谷》,着重塑造藏域地区神奇美丽的一面。
辽阔的西藏大草原上,一个藏族老阿妈背着一裹在破氆氇中的孩子,手中不停地摇着玛尼轮,艰难地走着,雄鹰在高空自由飞翔,人们安详地生活着。格桑救下了被乡民准备供奉给雨神然后掉进水中的女子雪儿达娃,两个人在一个藏族部落,开始了他们的生活。在这里,还有美丽任性又高傲淳朴的藏族公主。后来,英国探险队在雪山遇险,琼斯和罗克曼也被格桑救下,琼斯留在西藏修养。在这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跨越了民族和肤色,培养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伤养好后,英国人也离开了。再一次的重逢很快,但却是以战争这种残酷的方式。
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场,曾经的朋友站在了对立的两边。战争和硝烟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祥和,鲜血和屠杀染红了这片洁白美丽的雪山土地。一切,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见证着。
(二)、《红河谷》中蕴含的藏族文化与精神内涵
走进《红河谷》,我们不仅会看到一坐坐雪山、一道道山川。在这里,更让人倍感沸腾的是藏汉人民联合反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豪言壮举。这里,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沉睡的雪山、无垠的草原以及纯净而令人神往的海子湖„„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是藏族人民淳朴的热情和独具特色的雪域风光。洁白的哈达,美味的酥油茶,粗犷的笑声,虔诚的朝圣者,神秘的宗教,原始而精准的乌朵,美丽的传说,嘹亮的歌谣,自然的爱情,还有那雪域高原独有的美丽服饰及藏族人民内心的宁静和自然。
在这里,雪域独一无二的景观与藏族人民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风情融合在一起。格桑的粗犷豪迈,丹珠的率真奔放,雪儿的外柔内刚,老阿妈的敦厚善良,小嘎嘎的天真无邪,这些都反射着一种人类真诚、友爱、无私、守信的人性光辉[3]。通过这些藏民身上真挚的情感,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脱俗的人性之美。
同时,影片也为我们展示了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中,藏文化在面对工业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所展现出来的睿智和刚毅。一方面,藏民敢于接受西方的某些文明,如在影片中打火机的传入。但在另一方面,在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文明吞并危机时,所有藏族人民团结一起,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影片同时也以这一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以及一种大中华民族精神与各少数民族精神的完美融合。
接下来,本文就通过藏族人民的生活方面来对上诉做出阐释。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二、藏民族简介
(一)、西藏地理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这里是藏民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多在高原西南部)上,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4]。就是在这高寒特殊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了藏民族这个独特的民族。青藏高原虽绝对高度大,但相对高度小。所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这里海拔越高,面积越广,充分反映了以高为特色的高原形态。此外,西藏地区有许多著名的高山、河流、峡谷。喜马拉雅山系、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等等。藏民族就生存在这一奇特的地理环境之中,经过世代的适应、生存,逐渐衍生出一种神秘奇趣、多姿多彩的藏民族文化。
(二)、藏族起源及其发展小史
有关藏民族的的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典型的有“羌源说”、“南来说”及“猕猴变人说”等等。
“羌源说”,这一观点主要依据古代汉文史料《新唐书》的记载,认为吐蕃是西迁的羌人的后代。“南来说”则认为藏族来源于印度的释迦王系。“猕猴变人说”(或称“土著说”)是普遍流行在西藏民间,并为不少藏族史学家记入史册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说法。这一说法认为藏族来源于猕猴与岩魔女婚后所生的后代。这些说法虽众口不一,但都证明了藏民族历史的悠久。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到了元朝,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明朝承袭元朝管理制度。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办理西藏事物。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1653年)和**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处,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
三、藏文化
(一)、藏文化总述
藏文化的产生依托于这个坚韧朴实的藏民族。而藏族,这个雪域民族,在雪山女神的哺育和滋养下,在一代代藏民的生活和努力中就造就了那别具异域风味的雪山文化。在影片《红河谷》中,这些都能得到美丽的展示。看到了美丽的藏族公主丹珠,你会惊叹于藏族奇异的藏族传统服饰和藏族女子的爽朗率真和她们天籁般动听的歌声;见到豪迈的格桑,你会感慨于藏文化里那些奇特的藏族技艺——精准的乌朵、漂亮的赛马技艺等等。此外,瑰丽的雪域风光、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生活方式、美味的藏族食物、藏医藏药还有虔诚的藏族宗教信徒在这里都被一一展现出来。文章下述就从藏文化的几个方面解析,共同去领略这一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多姿多彩的藏文化[5]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1、藏族的民俗文化
藏族的民俗文化范围很广。诸如藏族的婚俗风情、独具特色的葬礼仪式、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高原民族另类的饮食及民族的礼仪禁忌等等都被包含在内。
①、婚俗文化
就婚俗文化来说,藏族各地普遍遵守的一条基本婚姻原则是——血缘外婚。这一点非常科学,血亲结婚的可能性便可因此排除。此外,藏族传统的婚姻规则可概括为等级婚姻和血缘婚姻。影片《红河谷》中,当丹珠爱上格桑时,头人(丹珠的父亲)告诉丹珠:“头人的女儿永远是头人的女儿,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的儿子。”就很好的佐证了这一原则。
藏族各地的婚俗在形式上虽有差异,但都很注重婚庆中的文化内涵。“求婚、订婚、戴头、送亲、迎亲、婚礼”这一系列的程序是藏族人民婚礼必不可少的流程,藏人通过它来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福。
②、葬礼仪式
藏人尊重生者,更敬畏死者。藏族的丧葬方式繁多并且独具特色。一般来说,分为天葬(又称鸟葬或空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藏。当然,这些不同的葬法以死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
天葬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丧葬风俗,也是古时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法。当人去世后,将遗体用白布或白氆氇包裹上,安置在屋内用土坯垒起的平台上,然后请喇嘛从早到晚念经,以超度死者的灵魂,祈祷灵魂早日升天。天葬习俗的形成,同古代藏族的原始宗教及佛教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水葬就是指将尸体喂鱼。这种水葬习俗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这里的人们认为水葬和天葬的效果是一样的,均可以得到超度。
而当**、达官贵人死后,多实行火葬。这种出葬仪式也比较隆重。普通人也有火葬者,但仪式较为简单。
塔葬又叫灵塔葬。这是过去藏族地区最高贵的一种葬仪。只有高僧大德等极少数人才可塔葬。另外,藏族很大一部分地区习惯于土葬,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土葬习惯更为普遍。
③、藏族服饰
就着装来说,为适应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藏人对服装的要求趋于厚重保温。因此,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即为“肥腰、长袖、大襟。”此外,藏族服饰追求一种比较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腰带,长靴是藏族服饰的搭配穿戴。再装饰以镶有珠宝的腰佩和腰刀,一身充满高原雪域特色的藏袍就这样展现在眼前。
同女式服装相比,藏族的男士服装显得较为宽大、粗犷。在着装时,男式的下裙边要比女性提得高一点。一般来说。藏族男子头戴皮帽,腰束彩带,足蹬藏靴,身佩藏刀。而藏族女子,则从头到腰挂着五光十色的琥珀、珊瑚等名贵珠宝和金银饰物。
此外,藏族的贵族与平民在着装方式上也有差异。贵族男子的长袍为紧身袍,裙边坠至脚背;一般男子的长袍上身较为宽松,裙边上提至膝,以便于腿脚活动,劳动或者大幅度运动时,将两袖脱下结于腰上。影片中,头人(藏族男性贵族)与格桑(藏族平民男子)的衣饰展示及对比就是对上述文字的阐释。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在结构上没有的区别,但在质地和花纹上,二者就很不一样了。如蟒缎袍之类的贵族藏袍做工精美。即使是藏族贵族也是在重大节日及举行礼仪时才穿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着这种服饰。
④、高原饮食
另一样让人赞不绝口的要数藏族美食了。藏族的饮食是美味而健康。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风速大、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位置,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人独特的膳食习惯。藏区饮食主要为糍粑、酥油、牛羊肉、奶制品、奶茶、青稞酒等。
青稞是制作糍粑的主要原料,它不仅营养丰富,食用价值也很高。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牧区群众的牛羊肉食用量也较大。在牧区,牧民的帐篷或屋内往往挂着风干的牛羊肉,这是高原地区所特有的风味美食。
酥油也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从牛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与粗制的黄油十分相似。藏族群众对酥油的使用方法也很多,平常最常见的要数喝酥油茶了。在藏区用酥油茶代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无论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访,主人总是打好芳香热乎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把盛装穿在身上,把佳肴留给尊贵的客人”就是藏族人民饮食观的最好写照。牧区人民还喜欢用酥油炸制食品,用酥油炸制成的各种点心,色泽鲜艳,鲜脆可口。此外,牛奶也是藏族群众生活中美味而不可缺少的食品。
⑤、礼仪禁忌
藏族还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礼仪在藏民族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藏族礼仪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宗教礼仪和民间礼仪两类。
宗教礼仪是以藏传佛教理论为依据形成的各种礼仪。与民间礼仪相比,宗教礼仪显得更加严密、规范,也复杂得多。其中,佛坛礼佛是寺院最主要、最经常的佛教礼仪。此外,宗教礼仪还有祭祀、灌顶、密宗祭坛礼仪等。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族的民间礼仪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比宗教礼仪要简单的多,也相对自由一些。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而崇高的一种礼节。所以,当罗克曼率领英国军队入侵藏时,不知情的热情但真诚的藏族人民(格桑)还是手捧洁白的哈达,但没想到迎来的却是硝烟和战争。
此外,磕头也是藏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是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礼仪。敬酒和喝茶也是藏族人民的礼节之一。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藏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到酥油茶,但是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数。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禁忌,大至国家,小到个人,禁忌总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藏族人民也不例外。从大处来说,藏族禁忌的文化基础是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即藏传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藏族禁忌可分为佛教禁忌和民俗禁忌两种,但也有一些禁忌属于制度或者礼仪等。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两种禁忌往往紧紧联系在一起,难以明确分开。相比较来说,佛教禁忌比较复杂而且十分严格。例如:除**之外,成人一般忌讳他人用手触摸其头顶;禁止在寺院、佛堂抽烟、打闹或者嬉戏;忌讳妇女在月经期间进入寺院或佛堂等。较之佛教禁忌来说,民族禁忌虽相对宽松,但也不失严肃,比较特殊。比如说:在待客时,忌讳用有裂纹或者带有豁口的碗碟和杯子;忌讳在客人面前被空桶、空纸篓经过;忌讳直呼其名等等。
自然,这些民族禁忌和风俗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禁忌、风俗礼仪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正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藏族人民的风俗文化是在包罗万象。除了上述的五个方面外,诸如藏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特色的藏族节日、藏族的伦理道德等等实际也囊括在内。这里,就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不做一一详细的列举了。藏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这些民俗文化,也在劳动和生活中进一步优化发展着这些文化。所以至今,这些独特的藏族风俗文化依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2、藏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神奇的藏医藏药,迷人的建筑等都是藏族人民发明的科学技术。而藏族人民优美的诗歌、神话、民间传说,动听的音乐、民歌民谣,悠久的史诗等等则构成了藏民族瑰丽的文化艺术。
①藏族的科学技术
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藏药凝聚着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公元前400年至500年已经开始出现藏医药学的萌芽。藏医理论认为,影响人体的有三大因素:“隆”(即汉语中的“气”)、“赤巴”(赤巴乃“火”之意)和“培根”(谓之“水”);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精;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和汗液。藏医在用药方面,以“三因理论”为指导,表本兼治,治本为主。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是对藏医药理论最好的阐释。进入20世纪以来,藏医藏药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藏医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各国、各民族优秀医学成果的基础上,正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走向世界。
而藏族的建筑艺术也是独具一格。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有着自己古老的建筑艺术传统。藏式建筑的风格是在藏族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如在小邦部落时期出现的碉式建筑风格,再如在吐蕃王朝时期出现的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风格和以桑耶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风格等[6]。这些也逐渐容入到藏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建筑中,成为藏区建筑的代表。
比如说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碉房迥然不同的是藏民族另一种传统民居——“帐房”,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②藏族的文化艺术
而藏族的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影片《红河谷》中,丹珠在面对西方侵略者时淡定而从容的歌声,老阿妈告诉雪儿达娃的那个美丽的关于波西的神话传说都向我们诉说着雪山女神的丰富神秘和多姿多彩。
其实,早在藏族文字出现以前,民歌作为口头文学的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自从藏文推广应用以来,民歌经过文人们的整理、提炼和充分运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藏族民歌分为“勒体”和“谐体”两种。这里所指的民歌主要是“勒体”民歌。“勒体”民歌产生并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它的流传十分广泛。“勒体”民歌语言朴实、精炼,节奏明快,易唱易记。藏族民歌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仅可诵可唱,且亦可伴舞。藏族民歌的艺术手法多样,语言朴素洗练,清新通俗。大部分藏族民歌摒弃花花绿绿的词藻,不搞事物的堆砌,以朴素、明快的线条来刻画艺术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名、如临其境质之感。在影片《红河谷》中,丹珠死前唱的那首民歌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些特点。“青青的湖水次仁拉索,流躺着姑娘的心次仁拉索,流过高高雪山次仁拉索,淌过青青草原次仁拉索,蓝蓝的湖水里呀次仁拉索,流淌着姑娘的心次仁拉索。”优美的民歌诉说出藏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民族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也是十分丰富多彩。藏族的民间故事可分为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和口头流传的故事两类。书面故事有《尸语的故事》,口头流传的故事有《阿卡登巴的故事》、《茶和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来自百姓,贴近生活。有的赞颂机智人物,反抗压迫剥削;有的反应恋爱婚姻自由;有的是动物语言故事;有的则是美丽的神话传说。总之这些故事各有自己的特色,题材也多种多样,灵活变化。但都从各个侧面反应了当时藏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民众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此外,藏族人民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首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也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和瑰丽的雪域风光一样,向世界人们展示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三)、藏族的信仰
藏族自古以来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信仰,无论是早期的图腾崇拜还是之后的宗教信仰。藏族,始终是一个拥有丰富思想的民族。也正是由于其信仰的复杂性和宗教本身的难以界定,影片《红河谷》就未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详细的阐释,只在片头和片中穿插以教徒神圣的朝拜。总结来说,藏族人民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类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第三类则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其中保留了许多原始信仰的特点)。
苯教作为继原始信仰之后对藏族影响深远的一种宗教,至今仍是一部分藏民唯一的信仰。“苯”是藏文古词,“念诵”之意。苯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笃苯、洽苯、觉苯。苯教“唯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认为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诸神祇存在,人死可为鬼神,鬼神殁灭可转而为人。鬼神可主宰活人生命。只有神可解除鬼的危害,因此杀牲祭祀、祈福、禳解等成为苯教的特点。据载苯教法事非常之多,有360种禳祓法、8.4万种观察法、四歌赞法、八祈祷法、81种超荐亡灵法、81种镇邪法等。从苯教为代表的古象雄文明对藏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从现在藏区看,苯教寺院和苯徒仍然数量不少。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第二类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佛教最早传入藏土的时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吐蕃第28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据说当时从天空降下佛经和金塔,藏族的佛教史家们便称此为“佛法之始”。公元七世纪时,赤尊、文成公主进藏,也带来了部分佛像和佛教经典。同期,吐弥桑布札师徒与印度阿黎古萨诺和婆罗门香嘎、克什来尔人达奴,汉和尚玛哈德娃才等翻译了《宝云经》、《宝箧经》、《宝集咒》、《月灯》、《百科拜悔经》等佛教经籍。译经的开始标志着佛教真正进入藏地。
最后一类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藏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众多的年神和山神、龙神(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神)、赞神(住在天空中)还有家神、灶神和诸多的禁忌。动物崇拜的类型在藏区也很多。比如牦牛、虎、羊、雄狮等,藏族人以狮来象征部落、民族的强悍、英雄、蒸蒸日上。鬼魂和祖先崇拜在藏区中也较为普遍。在现在的葬仪中,有关鬼魂、祖先崇拜的现象不少。此外,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在藏区现今仍然存在。
四、藏族文化与文明冲击
在影片《红河谷》中,以琼斯、罗克曼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格桑为代表的藏族文化产生过两次直接的对撞。只不过,前一次,琼斯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来探视这一文化,琼斯在藏养病期间,两种文明跨越了国际进行恰当的融合,呈现出一种安详的状态。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第二次英国对藏的入侵战争。以罗克曼为代表的殖民文化又一次和坚韧不屈的藏文化发生“冲突”。这一次所谓的文明冲击,伴随而来的只有血和硝烟。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藏英文明冲突实际上也是中西文明冲突的缩影。在文明的演进与融合中,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必将带来文明融合中的冲突,而和平的方式会使两种文明进一步融合,各取所长,互相进步。而一味的强权入侵或者错误的低估某种文明则会导致文明的终结或消亡。
这一点,不仅可以见诸于历史社会,同时,也适用于现当下。因此,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重中之重[7]。
五、藏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以来延续发展的藏族文化。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藏民族历尽磨难而生生不息[8]。
尤其是在面临民族或国家危机时,这一民族精神便会进一步体现出来。《红河谷》中,当藏族人民共同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他们前赴后继,毫不畏缩。影片中,当子弹被打完时,**便以肉身去运送弹药。他们迎着枪林弹雨,此时,民族精神得到最好的体现。
藏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员。同样,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也是华夏文化精神中瑰丽的部分。这里,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共有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及爱好和平的光辉;这里,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华夏民族的精神核心。正如老阿妈时时挂在嘴边的那个美丽的传说:“雪山女神珠穆朗玛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大海中的贝壳,过了很久„„才长成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有十个雪山姐妹,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六、藏文化在今天
今天,悠扬嘹亮的歌谣《青藏高原》让人们对藏文化产生无限的敬仰;藏传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仓央嘉措的动人诗歌更让人惊讶于优美的藏传文字表达。当然,勤劳努力的藏族人民并没有就此停住前进的步伐,在藏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藏民也在努力地丰富着他们的文化和文明。藏族文化艺术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正在走向更加繁荣的新阶段。
现在的藏文化不仅具有过去的传统典雅,也具有了现代化的部分。青藏铁路建成之后,藏人对外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他们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了藏文化中,为藏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人类历史已经迈入21世纪,藏族文化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而魅力不衰,为华夏而自豪,为世界所瞩目。
七、文章综述
悠悠高原,茫茫雪域。藏民族以其辉煌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而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享誉世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藏民族脚踏着这块世界的制高点——青藏高原,他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浩如烟海的藏族文化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美丽的布达拉宫,高原俊美的雪域风光,藏族人民朴实坚毅、热情虔诚的民族性格等等,这些都历来为祖国甚至世界人民所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尽管藏民族和藏文化也有些许瑕疵,但她总体上仍如神秘而美丽的雪山女神一样,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尊重。
八、参考文献:
[1] 赵永红(藏).《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 周毓华,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 文华.《跳动在主旋律上的一个响亮音符——电影<红河谷>创作的一点思考》.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月第4期。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4] 周毓华,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 季羡林,张正明.《藏族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6] 罗桑开珠.《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中国藏学报.2011年第3期(总第98期)。
[7] 柔萨尔.《英美文化与藏族文化对比》.中外文学文化研究.2012年3月。
[8] 赵永红(藏).《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