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时间:2019-05-13 20: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第一篇: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教育讨论-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

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学的训导目标。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纵向上,将训导模块分解为一、二、三学年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如小学低年级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中年级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小学高年级在主题活动中应更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第二篇: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

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

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

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

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

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

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

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

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

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

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

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

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

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

础。

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

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

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学的训导目标。

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纵向上,将训导模块分解为一、二、三学年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如小学低年级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中年级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小学高年级在主题活动中应更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应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从幼儿园到大学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道德养成教育体系,从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抓起,以中小学教育为重点抓实抓好。

在养成教育工作,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样做?”更需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能那样!”。对孩子的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最根本的转化。教育活动,以它独有的特点,为这种“转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无数的机会。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使德育枯燥的条理要求生活化了,使社会的标准具体化了。这正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所必须的。在孩子们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队会、升旗仪式、晨会、夕会和各门学科所渗透的德育思想,通过活动将已内化的道德知识在实施中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多次反复强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形成理想的道德行为模式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对教育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教育实际和教育目标之间的“转化中介”,是实现目标的具体、现实化的及其重要的手段。“我能行”、“争章夺星”、“雏鹰假日小队”、“少先队大队部的学生行为习惯监督岗活动”、“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的五小系列活动(“在家争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等等。

(四)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遵循面对有差异的外来民工子女,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种差异性反映在主体方面,主要有生理上的差异、个性结构上的差异、认知风格上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客观方面,主要有外来民工子女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外来民工子女眼中看到城市里很多东西,反差很大,有时他们会很自卑,对未来很忧虑,自身的环境使他们对别人很敏感,他们最怕别人瞧不起他们,自我保护特别强。他们总觉得城里人“嫌贫爱富”,这是孩子的语言。其实移民的“第二代”,渴望社会的认同和希望平等的意识特别强烈,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正视,有可能坠入一种反社会的情绪。因此,学校在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中一定要力争做到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外来民工子女在行分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通手:手、脖子、头发、指甲等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品德不良外来民工子女在认识上往往是道德无知、行为盲目;在情感上往往与教育者对立,情绪也较易外露;在意志方面则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在行为上则形成了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对人没有礼貌,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等许多不良习惯。我们的研究工作既要重视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也要重视外来民工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这样才能让每个外来民工子女健康地成长。方法主要有:亲切 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讨论交流法、积极激励法厂„雏鹰争章”、“争章夺星”)相互评议法,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外来民工家长的联系,多进行家访,多沟通,共同找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办法。

(五)全面参与性原则

在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凝成一股合力全面参与。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外来民工应该充分意识:家庭是孩子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

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道德

观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外来民工应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德育的延伸、补克和拓展,而且因其资源丰富、感染

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外来民工子女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外来民工子女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例如:校外辅导员、校外法制副校长、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当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

环境对外来民工子女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外来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还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法国著名教育 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 “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外来民工子女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外来民工子女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要在全体外来民工子女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外来民工子女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约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

学校教育既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的主阵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合会等的形式,定期请专家对外来民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迅速提高认识和水平,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其它活动),让家长、社会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然,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咸教育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我们相信只要在培养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充分注意:平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细致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全面参与性原则的运用,这群候鸟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因为我们的重视、关心和悉心的教育而更加灿烂。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探索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探索针对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的现象,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积极听取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尝试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努力形成良好校纪校风的思路和办法,树立学校良好社会形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一、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行为习惯较差,卫生意识淡薄,行为的随意性大,家庭教育明显不足,经济条件贫富悬殊,不注重细节,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顽皮打闹,不懂规矩,文明语言使用方面欠缺,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抓起,强调细节。

整洁入校。学生入校时,在校门口整理仪表入校。任何学生不得在校门口逗留、买东西。上下楼梯,学生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走。学生课间、午间要做健康有意义的活动,不得做危险性游戏,不得追逐打闹。各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到校后除当天值日生外都要自觉早读,不准在校内、教室内打闹、玩耍。放学后,任何学生不得在校内逗留。节假日,无特殊情况任何学生不得到校。环境卫生。卫生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早上打扫室外卫生,下午打扫室内卫生。班主任要做好分工,落实到人。要做到门窗玻璃无尘土,室内外无废纸、杂物,室内桌凳摆放整齐,凳子一律放在课桌

下。早晨,值日学生要坚持早到校,在早读课前打扫完毕。

三、强调教师的育人职责,做到以身作则。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为保证学生行为规范实施到位。全员参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所有任何教师都要做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管理者,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己任。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即行为习惯养成周)中,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所有教师都要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如:上课前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下课后及时提醒学生认真摆放好桌椅等等。值周教师。值周教师要认真负责。早晨下午均要提前30分钟到校,在校门口负责学生有秩序的进校。要加强课间巡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突发事件。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学校负责人汇报。

四、加强监督和管理、进行检查和反馈。

为保证常规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学校设立行为规范监督岗,各班也要设立文明行为监督员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

学校进行检查,一周一公布,班级监督员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情况。

五、通过开展评比与竞赛,促进育人成果。

为充分调动全校师生深入开展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校将开展相关评比与竞赛活动。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每周公布一次,学期末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级”、“先进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作为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条件,同时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班要在全体学生间开展“校园文明之星”活动,学校将在班级量化基础上评选校级“校园文明之星”。

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并且常年坚持,长抓不懈。通过一段时间的育人教育,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规范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四篇:培养外来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研究.

培养外来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研究

太仓市浏家港中学 张慧英

一,课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外来民工群体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内陆城市流向东部、南部沿海城市,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某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

浏家港镇位于长江三角区经济开发区,是太仓港区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流动人口来浏家港经商务工,从我校来看,外地民工子女入学率逐年提高,现在外地民工子女已占到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外来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务工城市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同时由于民工的生活状况大多处于城市的边缘,给子女带来了一定自卑心理。由于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的存在,给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也给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培养外来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研究》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涉及的“外地民工子女”指:在我校学习的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指: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就我校外来民工子女存在心理问题而言,主要指:自卑心理、孤独心理、排斥心理。三,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关注,北京、武汉、上海等许多城市的各级部门都在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关于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已经得到了各级教育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对民工子女在心理上所处的弱势状态也得到了确认。但总体上说,研究民工子女弱势心理现状及案例研究的有分量的文献还很缺乏。就专题书籍而言,尚未发现有此专题的书籍出版。

就学术论文而言,关于民工子女现状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显性的现象描述和政策性的建议。如《关于流动儿童与卫生保健问题的探索》、《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难问题,保证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城市外来人口子女的学习困难及其对策》《江苏省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状况及其对策建议》、《论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思考,发现,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各自研究的方面都有过比较深入的论述,我校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深入,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尝试从“心理”层面出发,研究民工子女弱势心理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与城市儿童一样,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民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心理健康也令人担忧。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的人才,关系到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人的政治利益,关系到人的地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因此,关注和加强对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即是对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总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从小打下“身心俱健”的坚实基础。

(二)、预期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特征,自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培养和发展学生广博的兴趣,丰富的个性。

3、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存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等。

(三)、研究内容

1、调查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探索学校如何与社会、家庭合力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总结一套培养外地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基本策略。

(四).研究原则

1,可行性原则。在制订计划和测试体系及探究方法、规律时,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做到既具体又便于操作。

2,灵活性原则。在方案实施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因此实验实施过程中,随机变化,并适当修改实施方案。

3,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求实的态度,较全面地搜集材料,争取掌握更多的事实,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重点观察实验对象的交往能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并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

2、个案剖析法:建立外地民工子女学生心理档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个案。

3、经验总结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修改。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

4)通过调查,建立“在校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情况”资料库。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7月—2008年7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学校中外地民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分类,统计,寻找原因。2)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社区、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套培养外地民工子女健康心理的基本策略。3)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前后对比,找出差距,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商讨改进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4)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一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二)组织管理

本课题以我为主要研究者,英语组教师及其他班主任参与研究,聘请学校领导作为研究顾问和课题管理.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和教育论文。

2,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调查分析汇编。

第五篇:关爱外来民工子女

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奏响校园和谐乐章

岱山县东沙镇泥峙工业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身影,他们的数量已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活动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班级的外来民工子女的人数达到了班级的三分之一,有的班级甚至在一半以上。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怀,所以我们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特殊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关爱,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健康,才能让他们把这儿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

一、重视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缺乏学习进步的根本。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其他学生印象中“不好学,不上进”的代名词。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民工子女学生也将成为同班学生潜意识里排挤嘲笑的对象。

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按时完成作业,书写端正应该是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项。因此,我把“作业的完成”作为突破口。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每个学生发一本家庭作业记录本,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记录在上面,让学生和家长一目了然。让家长在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签好名,以保证作业的数量。第二步,我要求班级学生每人选出自己作业中自认为最出色的一页。撕下,并装订成两个分册,由学生轮流将展示册带回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评选出分册佳作五份。这一活动让民工家长同他们的孩子在比较中知道差距,确定了学习赶超的目标。第三步,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如果说第一步做法的最终追求是学生学习的量,第二步做法的最终追求是学生的质,那么,第三步则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追求效率。以作业为依托,要求学生在某一个时段内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戒除外地民工子女在完成学习活动时常见的拖延和磨蹭的坏习惯。

二、重视增强外来民工子女的自信心

外来民工子女家长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变动性,他们大多从事的是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父母自身的生活信心不足,同时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不太关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的相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专制的方式极大的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1、榜样教育,唤起自信

众所周知,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动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在班队活动中,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民工子女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但他三做小板凳的故事却说明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又如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虽然半身瘫痪,但是她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并告诉他们,人无法选择“生”的环境,却可以努力拼搏以改造“活”的环境。通过教育,使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抓住“闪光”,树立自信

魏书生老师说:“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更应该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让其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作为班主任应该发现、抓住他们的点滴闪光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全班的赞许和表扬。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信任那些外来民工子女学生,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细心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出黑板报、班务记录、公物保管等,使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提高外来民工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激励他们前进,又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对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也可以说一些“做得好”,“你真棒”,“老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之类的激励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赖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才会得到强化。

三、重视让外来民工子女融入集体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和集体的作用,帮助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外来民工子女间彼此真诚地伸出友谊和温暖之手。如:开展“星星点灯”的爱心传递主题活动,自觉地把爱传播给周围的外来民工子弟学生。让本地学生每天给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一个鼓励,一句赞扬,一次帮助,一个微笑。如结成“一对一”、“一帮一”的帮教小组,或倾听各自的烦恼,共同协商对策;或耐心讲解,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帮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尽早消除来自不同区域外地生间交往上的隔阂。

还开展了“夸夸我的家乡”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事先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发言稿。在主题队会上,本地生满怀自豪地介绍自己家乡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民工子女学生呢,把他们喜欢的家乡的歌谣、习俗,甚至方言等介绍给大家,他们的发言既描绘了家乡,更表达了自己想念家乡、亲人、同学心声。这是一次学生深受教育的班队活动,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重视加强与外来民工家庭的联系

家庭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在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校这些外来民工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在工厂上班,没有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只是一味的埋怨、批评,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在外来民工子女学生进入班级后,及时通过问卷、谈话、家访等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特点。并建立“家校联系卡”,指导孩子制定家庭自我服务目标,通过家长督促检查并协助孩子实现目标,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多和学校、班主任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发挥学校家庭配合教育的最大合力作用,以达到家校合力培养好孩子的目的。现在我与这些家长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默契,在平时,他们会主动与我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协助作用,孩子的思想只要稍有偏差,我也会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选择有效、科学的教育方法。经过长期的沟通,他们已经都能明确地认识孩子的教育因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大事、而不仅是某一单方面的事。

五、重视物质鼓励,享受同城待遇

外来民工子女中也有不少学业优秀、品德高尚的学生,我从不另眼看待,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每学期的“优秀学生”参评活动。我们学校还特别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按条件申请享受学校“温暖工程”和上级爱心营养券补助的待遇。

去年学校在放寒假前专门组织召开了全校外来民工子女座谈会,让每个学生谈谈来校学习的感受,特别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想法,学校领导都认真的听取和记录。会上还为优秀学生发放了奖励物品,为每位学生分发了慰问品。座谈中,学校领导还要求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认真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命运。学校的关心、班主任的呵护、同学们的照顾,如同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田。在学校元旦文艺演出中外来民工子女的演出——《感恩的心》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歌声,这掌声让我们的心在这一刻紧紧地拉近了,我们分明听到校园中正奏响着一曲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让儿童学会交往》杨奕

2、《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刘斌主编

3、《民工子女自信心的培养研究》海盐县庆丰小学课题组

下载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 题 名 称 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范晖课题所在单位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

    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王辛徐华芳邓卫红徐玲林刚蔡叶华周娟一、课题的提出:1、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人不断的涌入苏州,尤其外来......

    关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关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北蔡镇中心小学 一、背景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背景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

    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重庆市南岸区野猫溪小学校 张俊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人自幼就应该通......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精选五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小学生正处在行为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行为的正常健康发展对于个体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不能否认......

    浅谈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大全五篇)

    浅谈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摘要:通过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内涵、意义、方法及实践等研究,阐述了初中生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指明了养成教育的实践途径......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调适问题研究大全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调适问题研究【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跟随父母从自己的家乡流向城市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在语言、交往方式、生活习惯和学习习......

    八里店小学民工子女行规养成教育

    让每朵花儿都沐浴阳光 ——八里店小学民工子女行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