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里店小学民工子女行规养成教育
让每朵花儿都沐浴阳光
——八里店小学民工子女行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这几年随着八里店镇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八里店大大小小的企业,他们的孩子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自然而然,他们的子女成了我们学校的主要生源,目前我校2165名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女有801人,占总人数的37%左右,这些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与本地家庭的孩子习惯上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心理上与本地学生有着较大的隔阂与差异,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感、被歧视感、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与本地学生存在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上缺乏正确引导,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使外来民工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同在蓝天下不分你我他
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八里店镇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时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不仅不收借读费,而且与本地孩子一样免收学杂费,课本作业本也是政府买单。对待生活贫困的家庭,学校不仅优先考虑他们享受“教育券”和“营养券”,还发动师生进行爱心捐款,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进得来,读好书,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
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针对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确定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制订学生管理各项制度,确立学生德育内容、形式和具体落实措施,使全体教师提高全方位德育的意识,以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落脚点,畅通学校德育宣传教育渠道,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和活动育人目标,从而初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绿化、净化、美化校园为起点,指导布置校园文化设施,丰富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者,本校委派优秀班主任开设班主任工作课堂,针对性检查指导不同班级实际工作,努力提高班主任理论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加强班主任学生心理辅导和谈话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班主任的爱心与责任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外来工子弟;根据普遍性的问题定期对外来工子弟进行相关的心理讲座;有计划地举办外来工家庭教育讲座;定期在大队主题会与班队会上进行团结互爱教育,使外来工子女真正融入到我们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来。
二、结对助成长温暖似阳光
外来务工子女是一个动态的弱势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探索,让外来工子女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缕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千名教师结对贫困学生”活动中,我校教师与贫困的务工子女进行了结对活动,给他们生活上和心灵上送去了一片阳光,让他们在八里店的土地上找到家的感觉。
三、活动来强化课题出成效
为了改变务工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
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进步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节、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必要的交往规则,进步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进步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通过班队活动、队列广播操训练等形式,强化训练,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探索有效的养成途径和方法,开展的《城乡结合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农村小学外来子女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总之,学校要从多方面入手,使农民工子女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使农民工们更加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愿意用艰辛的汗水去浇灌花圃,让那些“流动的花朵”与城市的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道起跑线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教育讨论-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
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学的训导目标。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纵向上,将训导模块分解为一、二、三学年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如小学低年级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中年级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小学高年级在主题活动中应更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第三篇:关爱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关爱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城务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受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民工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席卷祖国大地。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健康成长这一崭新的课题,摆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面前。大家都在思考着和探索着。xx区关工委也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xx区地处xx市中心。现有农村人口四十余万。近年来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达八万余人。有的带着子女常年居住城镇,有的将子女托养于农村亲朋。还有征地拆迁失地的农民子女,对这些青少年怎么教?怎么管?我们有如下一些试探性的做法:
一、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就读。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级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经过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争得了民工子女在城镇入学的权益。从二00四年开始解决了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问题。二00五年则向所有年级开放。做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民工子女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与城镇学生一视同仁。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公用经费以及设备投入与城镇学生一视同仁,由区财政统一划拨支付。属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家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用经费,由区财政进行补贴。通过社会助学、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学习。x镇专门设立了留守子女助学基金、筹集资金一万三千余元。近两年为55名特困留守子女发放了助学金一万多元。做到了全镇在校的807名留守子女,无一人辍学。对于因国家征地、修建拆迁、失地的农民子女,关工委积极协调,帮助疏通关系,就近解决了他们入学插班,继续读书问题。今年在我区八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及外来流动入口子女就达5783人。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解决民工子女入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就读人数达2200余人。为了不让留农村的民工子女辍学,区关工委把这项内容列入工作检查,加强监督。确保了我区农民工的适龄子女都受到了义务教育。
二、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培养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成为“四有”新人,各学校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德育工作。区、乡关工委也协助配合学校开展了一些思想教育活动。如结合清明扫墓,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组织学生在赵一曼塑像前举行入团宣誓,参观赵一曼英雄事迹展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请离休老干部到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以亲身经历讲述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和革命前辈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事迹,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心胸坦荡的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还组织法律工作者到学校宣讲《未成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教育他们从小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一些乡镇关工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针对进成务工的农民留守子女,存在着受托人“不敢管和管不了”的状况,开展了“关注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子女”的活动。制订了关爱活动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关爱活动的内容和措施,不定期的召开关爱活动研讨会,找准了“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金坪镇关工委就采取了“三线、四联、五结合”的工作机制。即党政、学校和群团统一领导分头牵线,联系家长、教师、老同志和责任人齐抓共管;结合中心工作,青少年工作、节目活动。“保先”和示范点工作搭建工作平台,因材施教,分类帮助。使关爱留守子女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他们资助了在校困难学生68人,转变“双差”生73人,帮助失学辍学学生17人,返校就读,转变失足青年56人,关注易发问题青少年31人,一大批青少年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希望在教育中诞生,理想在教育中升华。
三、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身心健康。区关工委把关注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加强日常健康知识教育。卫生局关工委发挥其专业之所长,今年组织了退休和在职医生16人,去川江民工子弟学校对学生进行体检。他们免费进行了内科、五官科、和身高、体重等科目的检查,使有病学生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捐款4700元,捐赠衣物千余件,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学习。安阜街道关工委发动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子女李茹、余露白血病患者捐款达四万多元,进行医治,使患者家属万分感激,也获得社会的好评。岷江路小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其中后进生较多,学校关工委同校行政紧密合作对他们加强培养教育。全校教师精诚团结,用无私的爱教育学生。特别对“后进生”“定人帮扶”并与教师考核挂钩。每天放学后,留下“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完善自我,争取进步,并轮流辅导补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教师们的辛勤工作不懈努力,一个个孩子,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脱掉了后进生帽子,成为了健康发展的儿童。有的还转变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农村乡镇,以党、团员为骨干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和助耕队,替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父母,加强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教育。特别是女青年还对她们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在农
忙季节,留守子女的田土无力耕种万分焦急,助耕队就结对帮扶。还经常上门了解情况,排忧解难。使留守子女,深深感到组织的温暖,心情舒畅,在幸福生活中,健康成长。
四、开拓农民工子女的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工子女的就业路子,既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开展就业前的培训。通过农牧局、水电局、蔬菜局等单位分别对农民工子女和农村青年进行粮、油、蔬、果、茶和鱼、禽、畜等种殖业的技术培训。农牧局还在x镇开办了两个农业技术班为65名初中毕业生传授农业先进科技知识。为他们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创选条件。就业局也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青年开办了电工、缝纫工、厨师、家政、建筑,钩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共有农民子女5900余人参加学习,为他们进城务工创造了条件。二是为农村青年进行务工沟通渠道,牵线搭桥。今年仅高店、金坪两镇就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和与社区就业实体挂钩安置就业,以及进城务工就达680余人。还组织了到北京的川妹子家政队,到俄罗斯的蔬菜种植队,和去广州进厂的技工。他们都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我们开展关爱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工作,仅仅是开了头起了步。今后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决心向兄弟县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争取做出新贡献。
xx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九日
第四篇: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的参与和支持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1.2亿,其中适龄儿童少年 200万左右,流动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85%,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20%;仍有100万民工子女“抓在学校的窗台上”或“在学校的大门口徘徊张望”。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理差距和尊严差距。他们象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读书问题是他们童年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象“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等方面的矛盾更力。突出,有句话不是危言:不被城市善待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不会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对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局限和影响了外来民工子女就读。
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致使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履职不力,“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受同等教育和关爱的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
困境二:社会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
一方面外来民工收入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
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的藏于心间。
另一方面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能进“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
困境三: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苦了孩子,害了下一代。
常年在外打工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或进行身边教育的人还为数不多,外
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而言更多更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老人文盲率超过 85儿 又不懂现代的教育方法,虽然是亲(外)孙子女,但毕竟不是子女,管教尺度也难掌握,怕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只好不惜“倾囊”供吃供玩,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由于祖孙代沟明显,使得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 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
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不仅学
生成绩明显受到影响,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重压,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现象
屡见不鲜。据调查,在20O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45.7%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 3.5人 同时,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在一些家长和学生中滋生。导致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还会一辈接一辈延续下去,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也会更加困难。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
困境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中的多方面差异。
外来民工的本身素质低下,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一般外来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德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很难。
困境五:外来民工子女随校随班就读所带来的几个现实问题
1、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平等入学,将导致外地学生大量涌入,引发城市管理的重大难题。
2、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本来就不高,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一来可能要挤占一大部分,造成稀释,政府非得加大投入不可。
3、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工人员子女较难融入本地学生群体之中,将引发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4、哪所学校外来民工人员子女招得多,哪所学校就将被本地家长们抛弃,造成生员的巨大波动,演变成又一轮择校风。
二、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总之,良好习惯的紧、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
础。
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是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如此,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思考
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 赋予我们的责任感。我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一
作为海纳百川的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解决这个问题,同一片蓝天下,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在九年义务阶段,按“暂住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同时,落实四减七免。政策、择优录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高一级的公办学校就读并免收借读费等措施积极扶持民工子女读儿有些有远见的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但还有
许多城市没有这样。
(二)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民工子女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民工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让民工子女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柔性的他律为主的素质养成模式则在习惯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许多研究都指出: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和谐而不刺激、存在却不张扬,具有持久性、柔韧住、渗透性的特点,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因此,通过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可以获得比灌输、强制好得多的习惯养成效果。主动性接受的习惯模式才会比较迅速地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习惯。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特征,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对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有一定的自律性。虽然这种意愿的强度、持久度以及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力度受个人知、情、意特征的制约,但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大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在主动性接受的状态通过自律的途径,个体才能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某种习惯。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优良校风、班风、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扭力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目的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以及训练目标的明确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者训练方法的科学系统性。对民工子女来 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显得尤其必要的。学校应把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未成年人的最起码、最基础的规范,学校由此可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达成要求,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 学的训导目标。
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纵向上,将训导模块分解为一、二、三学年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如小学低年级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中年级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小学高年级在主题活动中应更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应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从幼儿园到大学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道德养成教育体系,从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抓起,以中小学教育为重点抓实抓好。
在养成教育工作,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样做?”更需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能那样!”。对孩子的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最根本的转化。教育活动,以它独有的特点,为这种“转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无数的机会。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使德育枯燥的条理要求生活化了,使社会的标准具体化了。这正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所必须的。在孩子们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队会、升旗仪式、晨会、夕会和各门学科所渗透的德育思想,通过活动将已内化的道德知识在实施中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多次反复强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形成理想的道德行为模式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对教育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教育实际和教育目标之间的“转化中介”,是实现目标的具体、现实化的及其重要的手段。“我能行”、“争章夺星”、“雏鹰假日小队”、“少先队大队部的学生行为习惯监督岗活动”、“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的五小系列活动(“在家争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等等。
(四)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遵循面对有差异的外来民工子女,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种差异性反映在主体方面,主要有生理上的差异、个性结构上的差异、认知风格上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客观方面,主要有外来民工子女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外来民工子女眼中看到城市里很多东西,反差很大,有时他们会很自卑,对未来很忧虑,自身的环境使他们对别人很敏感,他们最怕别人瞧不起他们,自我保护特别强。他们总觉得城里人“嫌贫爱富”,这是孩子的语言。其实移民的“第二代”,渴望社会的认同和希望平等的意识特别强烈,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正视,有可能坠入一种反社会的情绪。因此,学校在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中一定要力争做到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外来民工子女在行分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通手:手、脖子、头发、指甲等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品德不良外来民工子女在认识上往往是道德无知、行为盲目;在情感上往往与教育者对立,情绪也较易外露;在意志方面则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在行为上则形成了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对人没有礼貌,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等许多不良习惯。我们的研究工作既要重视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也要重视外来民工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这样才能让每个外来民工子女健康地成长。方法主要有:亲切 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讨论交流法、积极激励法厂„雏鹰争章”、“争章夺星”)相互评议法,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外来民工家长的联系,多进行家访,多沟通,共同找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办法。
(五)全面参与性原则
在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凝成一股合力全面参与。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外来民工应该充分意识:家庭是孩子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
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道德
观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外来民工应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德育的延伸、补克和拓展,而且因其资源丰富、感染
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外来民工子女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外来民工子女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例如:校外辅导员、校外法制副校长、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当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
环境对外来民工子女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外来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还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法国著名教育 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 “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外来民工子女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外来民工子女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要在全体外来民工子女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外来民工子女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约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
学校教育既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的主阵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合会等的形式,定期请专家对外来民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迅速提高认识和水平,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其它活动),让家长、社会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然,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咸教育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我们相信只要在培养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充分注意:平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系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细致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全面参与性原则的运用,这群候鸟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因为我们的重视、关心和悉心的教育而更加灿烂。
第五篇:八里店小学正副班主任职责分工
八里店小学正副班主任职责分工
班主任工作职责
一.制定计划、做好总结:
制定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计划要求有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目标、活动设计、时间安排及工作效果检查措施。每学期结束认真做好总结。
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思想教育。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条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家庭教育。平时与家长通过家访、电话、家校互动平台等经常沟通。3.行为规范教育。抓好学生日常行规教育,根据学校每周训练重点及本班实际加强行规训练。
4.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转化工作。
5.安全教育。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注意和处理好班级偶发事件。
三.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
1.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节、艺术节活动、及各类征文竞赛活动等。
2.配合少先队大队部开展好各类活动。
3.配合学校开展好疾病防控、晨检、疫苗接种等工作。四.上好晨会课、班队课:
1.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队会,班队会内容要针对本班实际情况。班队会应坚持一会一题,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班队会还应与其它工作配合,不断巩固教育效果。
2.根据学校德育处和大队部专题教育安排认真上好晨会课。五.积极开展温馨教室创建:
1.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队)委会工作制度,指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2.教室环境布置。做好学习园地布置工作和及时更新黑板报,内容要经常更新、要发挥作用。
3.负责班级、包干区卫生情况及学生个人卫生状况的检查。
4.与任课教师协调。平时积极主动与各课任教师沟通,及时处理、化解好师生间各类矛盾。六.书面记录内容的记载。
根据《班主任工作手册》的内容,及时进行填写,学期末上交以备检查。七.其它常规工作:
1.路队:班主任带好学生早操的路队。一、三、五下午放学整理好班级路队,带学生到校门外疏散地与家长做好交接,家长没有来的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安置好学生。
2.学生用餐:班主任带好学生路队,管理和督促学生遵守用餐规定,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3.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如升旗仪式、早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集会活动等。
4.认真参加每月班主任例会,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撰写班主任经验总结及论文。
副班主任工作职责
一.结合少先队工作要求布置好队角,并及时更新,做好少先队相关簿册的记载。
二.配合总务处、教导处、(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各种收费工作。(统计等)三.做好路队管理:早操配合正班主任一起带好路队。
二、四下午放学整理好班级路队,带学生到校门外疏散地与家长做好交接,家长没有来的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安置好学生。
四.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午餐管理,督促学生遵守用餐规定,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五.积极协助班主任参加好学校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六.协助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七.注意和处理好班级偶发事件。八.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九.班主任外出活动时,有副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