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3 20:1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篇: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杨 忠 洲

民营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产业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关系,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基础实力的关键

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产业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就是要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民企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选择发展项目和产品,实施对发展产业的定位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致力于消费需求与市场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坚持走以专求特、以精显优、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的发展新路,建立起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伴随市场经济萌芽和成长,就其总体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还不成熟,资本积累还不厚实,开放视野还不宽广,自主创新和自主增长能力还比较脆弱。这种状况,往往容易因市场信息 1

缺失、政策把握不当和其他影响因素而造成发展决策的失误,以至削弱或失去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因而,做好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发展的文章,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后续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的产业选择与发展,应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地应对和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市场风险。首先,要加强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确立适应市场需求、有利生态环保、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主导方向及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克服和避免主观臆断和跟风赶浪式的盲目发展。其次,要注重资本积累,增强自主投资和自主增长能力,克服和避免过分或单一依赖信贷,防止资金链断裂。三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注重开拓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经济合作,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和合”双赢,克服和防止“单打独斗”和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四是要主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强技术、管理和品牌创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克服和避免技术低水平、产品低档次、管理低层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树立以

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增强民营

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是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企业既要保证员工合法的劳动报酬,又要营造尊重员工及其劳动的环境和条件,还要为员工获取新的知识、增强发展能力拓展途径,以此促成员工与业主的相互信任,形成员工忠于企业、业主尊重员工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共振”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业主事业和员工追求的各自价值和利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决定性因素。在民营企业,业主作为

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和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上,居于主导地位;员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处于从属地位。然而,物质资本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产生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员工尽管有着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但他们的共同追求不外乎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的同时,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价值上的认可和社会民主、公平、正义的权利。因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民营业主必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个人事业与员工作用的关系,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兼顾员工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此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实现业主事业与员工追求的“双赢”。

目前,在少数民营企业,由于拖欠职工工资、疏于劳动保护、忽视劳动保障等而导致的不稳定和安全事故,其根源无不与业主对员工人格权利的亵渎和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有关。解决这类问题,政府加强监管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营业主要从道德和法制上树立起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观念和意识。首先,要把员工当主人,真诚尊重员工,自觉营造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起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制度。其次,要增强诚信、守法意识,把依法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作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基本要求。重点是要规范集体劳动合同,保障员工合理的劳动报酬,加强劳动安全保护,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尊重员工施展才智、享受教育培训、参与文化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权利,不断提升员工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四是要以个性鲜明、底蕴深厚、与时俱进、时代感强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力对促进民企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自主发展与政府支持的关系,寻求和把握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是坚持民

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正确路径的保证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动力在自身,投资的风险要自担。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决策,必须把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企业与政府的结合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市场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项目,是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家运用供地、信贷、价格以及法律、行政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实际上是从宏观上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条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把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主动应对,顺势推进。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只有契准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从理论上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法也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非公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提升到事关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放宽行业准入、强化财税信贷支持、完善行政服务、加强引导监督、依法严格自律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难得机遇。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和谐发展,就是要遵循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民企发展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适应度及协调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把政策引导和自主发展

统一起来,在创新中培植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机遇、运用政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使企业的产业发展和运作方式与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导向要求融合对接,形成市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协调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臵于政府的监督之中。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市场发展变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对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适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形成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

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源泉

企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对民营企业来说,必须着眼于社会和谐这个全局,规划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目标追求和社会价值,并使之与社会和谐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相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营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方针,一批社会能人和精英,顺应时代潮流,抢占社会及市场资源先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勤奋劳动先富起来,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此,作为先富起来的民营业主,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是党和国家“先富”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两者不仅表现的是民营业主的人格思想境界,而且织就的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社会根基。

民营企业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加快发展,增强效益,不断提升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和实力;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拓展产业,创造岗位,实现纳税持续增长,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依法规范劳资关系,关爱员工,合理分配,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扶贫帮困,捐资助弱,发挥带动作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这些方面,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提出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还非常有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实力。同时,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和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真正使民营企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执委、湖北省九届

政协委员、湖北蓝特集团公司董事长)

二OO五年八月

第二篇:民企医院怎么和谐处理医患关系

民企医院怎么和谐处理医患关系

添加日期:2011-1-7 9:42:45 根据调查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只有43%,而医务人员对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只有25%。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民营医院有哪些奇招可以和谐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根据调查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只有43%,而医务人员对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只有25%。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民营医院有哪些奇招可以和谐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一、医患关系要遵守道德规范

二、沟通不是简单的“话甜人”

一般的沟通比较适合健康人,而医患的沟通要求具有医疗技术和疾病的变化两种成份在内。举例:(称谓:先生、小姐、姨、老伯)您需输液吗?你去准备一下好吗?(大小便),病床已备好,请您躺下!您愿去哪儿?哪个部位扎针?针已扎好!手这样放置,您感到舒服吗?护士起身说:“谢谢你刚才的合作,输液过程如有什么不适或液体渗漏,请按铃或直接叫我,(我姓×)我会准时来看您的!”你们听了上述话,不仅有礼仪字眼,又有医学术语,多么切题、深入!而目前我院的现状是:护士端盘子进入病人身边,“打针、躺下、卷袖子、针打入后不要上厕所”,矛盾产生。护士问患者向哪儿打针,体现了护士对患者尊重,由于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审美观不同,扎针部位也不同,所以允许患者选择。可使其舒服、满意。因此沟通不应局限于《礼貌文明用语》,要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起床推背一把、麻醉前嘱咐、端水),医生应在下笔书写病历前与患者不少于三分钟沟通交流,可消除紧张,医患之间架起信任之桥,以后我院应该制定《岗位习惯用语》。

三、详细向患者告知愈后情况

四、服务要体现个性

上海大医院门诊设立茶位、咖啡台区,儿童医院设立游乐区,设置病人休息室、电视、音响、报纸、自动饮料机、纯净水等,医院装修不再是“白色海洋”,显得阴深、恐怖,且充斥药味,现在是宾馆化设计,绿化到室,清洁明亮。有的医院还设“钟点”病房,每小时2元出租,卫生干净的床铺供病人卧床休息。墙壁上不再是“口号”式的职责制度,而是爽心悦目的风景画、空调安装,使患者进入温馨安静的候诊区域。医务人员着装按病区不同,接触患者的工作不同,区分为不同色彩的服装,让呆板的职业装绽放出文化的信息。总而言之,企业要走向市场,传统的东西必须适应市场需要,要让患者感触到在别家医院享受不到的实惠,才能说明他(她)们认可你的服务,一定要在“周到”上下功夫,要让服务的理念化为行动,服务的方式必须延伸到方方面面,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已经形成,本身环境变化也具有提升品牌的效应。今天不在乎病人来了多少,关键是能否使每位患者满意离开,这才是决策管理者考虑的事,持之以恒的人性化管理,摒弃死板说教、强制命令的方法,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修养是人的素质,服务也要彰显人性化,反过来也可体现出这家医院的实际整体水平。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安全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如何创建人爱医院和谐的医患关系而确保医疗安全?这是我们每个人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希望我们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第三篇: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第四篇: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第五篇: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定稿]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实施*****地州发展战略所在,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更是实现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稳定保障和谐,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改革促进和谐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总体和谐的良好局面。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解决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涉及许多利益的调整。这不仅会使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而且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改革不能因此而退却。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要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应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

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形势、科学确定任务、妥善安排步骤,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当前,尤其要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以发展巩固和谐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社会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观念和做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彼此紧密相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推进。通过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政治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关系的和谐;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以稳定保障和谐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始终保持稳定局面密不可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稳定保障和谐。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维护稳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考虑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等对社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应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工作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008-9-3邓肇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几十年的革命、......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正视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

    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计量处陈翠兰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包钢计量处工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切实......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调研报告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党的建设如何,对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关系到党的正确政治路线......

    加强宣传工作促进医院与社会和谐发展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2006年宣传工作会议及通讯员学习班,在宣传科的精心组织及大家的全力支持下,今天顺利召开了。借此机会,我向支持、帮助医院宣传工作的各位来宾、医院各级......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