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

时间:2019-05-13 20: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

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

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苏晓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民营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进一步做强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及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中,民营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担当重要责任。民营企业只有关心时政,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培养战略眼光,实现理性经营,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在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使技术得以提升,人才得以充足,结构得以调整,才能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最终实现企业兴旺发达。民营企业如果不能顺应时势,还是“读旧书”、“走老路”,肯定要“吃大亏”,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的,也只有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实现成功转变,我国经济才能在整体上实现战略转型,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2、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强做大。科学发展观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解放思想、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内容,而这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一是更新思想观念。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认识程度决定发展的思路。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破除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思想和观念,破除“大而全”的观点,树立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的观念,走不求全、不求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就要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全局中选定发展的坐标。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民营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克服狭隘视野的局限,树立世界眼光。管理是生产力的软要素,最高的管理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人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从而促进企业全员素质的根本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得好,企业管理水平就会提高,产品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企业的效益就能得到相应提升。四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着广泛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需要有员工、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还要接受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等等。企业从社会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同时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企业就会走上做强做大的良性发展道路。

3、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众多机遇。一是从政策角度看。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同时,我国行业准入政策正在不断放宽。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把握当前的政策导向,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二是从物质基础看。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多亿美元,居民储蓄余额突破25万亿元,社会资金充裕,融资渠道不断扩宽。另一方面,每年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600万,海外回流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增多,为企业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就是说,当前国内已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准备了充足的物力人力资源,关键是广大民营企业要把握良机、正确决策、善于运用。三是从市场角度看。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进口动力不足、各类保护主义抬头的实际情况,我国出口型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来自开拓国内市场的压力,原有内销为主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国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因为通过市场的检验,一批不适应市场要求的落后企业将被淘汰,而经营较为成功的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一时机累积实力,壮大自身,通过并购、入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关键是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湖北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当前,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诸如规模小、竞争力差等问题。但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荆楚大地上民营企业家大有可为。

1、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到2009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230567户,注册资本4285.3亿元;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392770户,注册资本423.44亿元。2009年,民营经济产值占全省GDP总量的49.2%,提供税收占40%左右,工业产值8313.2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4.9%。二是社会就业贡献大。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城乡就业和新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65%-75%之间,而民营企业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及人数比重在90%以上。三是热心公益事业。民营企业以光彩事业、温暖工程为平台,积极参与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2、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小、散、杂的发展特点没有根本改变,现有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1000个以上的地区除武汉外只有三家,依次为黄冈、襄樊、荆州。三是融资渠道不畅。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使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四是产业升级缓慢。民营企业近年来依然以传统工业产业为重要依托,对高新技术的运用欠佳,对技术改造重视不够,致使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五是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某些民营企业家的封闭意识和小农意识成为制约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因素。

3、湖北民营企业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湖北处于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纽带,以武汉为圆心,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半径都是1200公里,在这个半径圈内约有70多个大中城市、10亿人口,拥有全国80%的经济实力。便捷、通畅、高效的交通与通信优势,为我省民营企业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梯次转移,发展产业链创造了十分优越的便利条件。二是智力资源密集。湖北是科教大省,现有普通高校86所,在校生近110万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7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2人。这些人力资源优势可为民营企业革新技术、研发产品、改善经营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民营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批民营企业家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单一竞争思维,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一批民营企业家还改变了家族经营模式,广纳贤才,使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四是政府大力扶持。湖北省委、省政府一贯致力于培育企业,支持创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既注重“引进来”,又注重“走出去”,既注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又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民营企业赢得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湖北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大的对策措施

湖北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扶持创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坚持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切实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政府行政层面

进一步提高认识。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站在全局高度,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建立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加强产业规划信息发布和政策信息透明度,指导引导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市场开拓上,政府采购和招标项目向中小企业倾斜,实施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专项招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考核指标,鼓励大中型企业主动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零部件配套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开展优势互补与合作。

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在融资服务上,鼓励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和集聚,引导其更多投向初创型、成长期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质押、保理业务、担保服务、知识产权抵押等多样化解决方案,为各类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提供风险可控的多路径融资机会。在财税政策上,对于民营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经资格审定后可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或补贴;通过更加灵活的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和分工,为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减负、降险。

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消除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壁垒,引导民营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下,积极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中新的领域和项目,投资于成长性好的产业,如教育、环保、旅游、市场中介、社区服务等。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和途径,参与国有企业、集

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一方面,盘活资产存量,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也使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迅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集聚度。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企业网络化组织的形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园区为载体,提高开发区、产业园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主阵地”,提升企业集聚度。

2、企业自身层面

一是坚持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长期以来, 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体制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狠抓内部管理。民营企业要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企业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考虑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管理体系的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民营企业要善于“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商品化、加速产业化的进程。要善于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研发机构,加强与在鄂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通过前期投入达到成果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求质保量,靠产品的技术和特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造真正的民族品牌。

三是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素质和水平。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突破“成长瓶颈”而做强做大,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缺失。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有能人。企业中有能力的人越多,企业的人力资本越强,企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因此,一定要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战略思维。大力实行人力资本战略,包括唯才是用、人才储备和人才长期培育和提升战略等,把人力资本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一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放眼全球,但凡知名度高,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强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式,因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要不断提高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因而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价值观

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文化程度对企业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湖北的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够高,“土老板”数量很多,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洞察力较强的企业家;还要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品格,把自己塑造成为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风云人物。三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目前我省一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奉行“拿来主义”,一味模仿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做法,没有突出本企业特点,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民营企业要准确定位,立足特色,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是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更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就新郑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新郑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推动新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另一方面,新郑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大优势。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在拥有黄帝故里、具茨山、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郑风苑、好想你工业园等一大批知名景区(点),被誉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近年来,新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总基调,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其次,新郑应如何发展旅游业。新郑发展旅游业,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大新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大做强新郑旅游产业。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高起点、高品位做好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为先。没有科学规划,旅游业发展壮大将无从谈起。我市要加强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在科学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前提下,制定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行动指南。去年以来,我市邀请同济大学对《新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至2030年)》进行修编,对黄帝故里二期扩建工程进行规划,对郑韩故城遗址近期实施保护区《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启动段城墙遗址保护及景观工程实施性方案》完成了编制,当前要做好三个规划的评审工作,努力编制出一部起点高、操作性强的新郑市未来20年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立,要科学推进,分步实施,建一处成一处,资金不到位,宁可停一停,等一等,也决不能改变规划,制造垃圾工程。同时,各景区也要结合当前实际,编制相应的景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指导各景区的旅游发展。二要大手笔、大力度搞好旅游宣传。重点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大推介力度,打造新郑旅游品牌,使新郑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具体来说,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将新郑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

机结合,统筹安排;第二,加强旅游宣传平台建设,打造更新及时、信息全面的新郑旅游网站,制作质量精美、通俗易懂、吸引眼球的新郑旅游的宣传光盘、书籍、地图等宣传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节庆活动等所以能使用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大力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第三,加强合作,多方联动,充分借势,形成合力,增加名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淮阳、卫辉等具有姓氏寻根资源县市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寻根品牌。总之,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最大力度地使新郑这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韩故城、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等旅游名片远近闻名、世人皆知。三要全方面、全角度营造旅游大产业发展态势。新郑旅游业要形成大产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努力形成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态势。第一,要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程。近期,要加快推进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黄帝故里景区二期修缮工程、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升级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坚持依靠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引进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本、民间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和外资,鼓励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特色旅游项目。第二,要大力推进交通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继续进行旧城改造和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积极搞好景区绿化及厕所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改善旅游环境。第三,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对旅游企业要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服务力度,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以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展现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实力,促使旅游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要多题材、多措施开发旅游商品。要加大新郑本地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地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一方面,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大要素,充分利用新郑特独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黄帝文化、红枣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入研究、挖掘和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征、题材独特、款式新颖、别具一格、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地方产业化,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争取在我市境内建设河南省最大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土特产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地,使新郑成为广大游客“中原之旅”必到之地,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旅游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要严要求、严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对新郑旅游行业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新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不仅是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过程。因此,必须努力克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积弊,更加重视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和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视提高服务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这方面,首先要严要求。景区要严格对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旅游星级饭

店和农家乐饭店要对照星级饭店标准和服务标准,开展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从业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业管理人员要围绕“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加强培训,着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其次要严管理。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规范旅游市场,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对旅行企业定期进行行业标准、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旅游合同及保险、管理档案等行业规范检查,坚决打击违法经营、旅游购物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价格监管,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实行明码标价。

我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有各级各部门及全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新郑旅游业发展一定能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第三篇:提升执行力是企业做强做大之本

提升执行力是企业做强做大之本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管理,在于能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管理的关键,则在于企业执行力的提升。目前管理执行力建设不断得到企业认同,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升华。企业战略管理能否成功,重在战略目标能否有效落实和执行。通过多年的管理优化,管理工作在朝向可量化考核的方向努力,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企业执行力逐渐从抽象的概念向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而转化;通过培训,个人认为管理方向应该从经验型管理向分析型管理转变的战略思路。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从过去经验型管理的模式跳出来,企业管理执行力被提到了突出的战略位置; 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则要取决于内部管理执行环节。随着电力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力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需要企业更需要在战略管理落实上加强力度。

企业提升执行力,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如今电力企业不论是综合能力,还是经营体制上,都比以往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发展战略上,建立了中长期有效的目标。但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靠执行来实现,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无疑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企业各项制度措施执行,根本上要靠员工,而员工能否有效配合管理执行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体制的完备。建立有效奖惩激励管理机制,通过部门目标分解、编制和考核,使每个部门都成为责任中心,确保企业的各项政策和指标都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激励机制建设最大的变革在于实施绩效管理,小到个人,大到组织,明确落实各实体的责任和考核依据,为企业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管理是基础,执行是关键。企业在构建现代管理模式时,各级员工和管理层的执行力已经是当前管理薄弱的一环。虽然从执行机制到执行流程建设和执行力理念的灌输上,企业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能保证企业执行力长久不衰的动力,最终要归结于企业执行文化。企业执行文化是企业执行力的灵魂。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具有执行力的组织,注重在企业内建立起高效的执行力文化,实施文化再造,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使企业中的每个主体投身其中,各种有利于执行的因素将因而得以充分而科学地利用。

总之,提升企业执行力,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需要努力把握的重点,在实现企业改革与未来发展战略上,强化企业执行力将是一项持续工程,需要在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中不断完善。

第四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研报告

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调研报告

一、滨海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调研情况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8年滨海共有10.25万个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74.16%,吸纳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38%,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别比2004年增长87.38%和94.39%,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发展力量。从经济指标看,民营企业实现全年营业收入7543.03亿元,占全市的23.21%,所占份额超过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三者的总和。从资产的配备情况看,民营企业资产总计为6147.81亿元,仅占全市的10.08%,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低26.31个百分点,以较少的资产配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已成为民营企业的鲜明特色。但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多,“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滨海市N区M市的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调查问卷发放600份,用于分析的问卷共157份,问卷回收率26.17%,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达99.36%。

1、在被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55.6%,权重最高,其次分别为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21.1%、7.0%,而上市公司仅仅占0.7%。滨海市民企上市公司的比重

如此之小,说明滨海市民企数量虽多,但缺乏强手,86.9%的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3.1%,其中,年销售额10亿以上的企业仅

6%8%6%1%37%

17%25%1

两家,占1.4%。与滨海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详见图1-1。

图 1-1

2、当前妨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资金投入过大”、“缺乏高端人才”,分别占49.0%、44.4%、42.5%,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的企业仅占9.2%,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小的一项。这说明制约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是市场、资金和人才,详见图 1-2。

图 1-2

当前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60.0%50.0%40.0%30.0%20.0%10.0%0.0%技术限制应大大才低适太过人偏键的以关入工素风投高难H、险入端质其他掌场市资缺员不市A、B、D、业C、E、企F、G、企业家自身握场金乏准

3、税收、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对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当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的政策,选择“税收政策”的企业占60.0%,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分别占50.7%、49.3%,而末两项是“土地政策”、“ 境外投资政策”,仅占14.0%、6.7%。这说明税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策与创业扶持政策等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比较重要。

4、人才、市场与技术创新是影响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三大因素

有效样本中,关于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选择“人才引进”的企业占61.3%,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分别占59.3%、57.3%,而末两项是“劳动关系”、“ 治理结构”,占34.0%、28.7%。这说明人才引进、市场开拓与

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5、政策玻璃门现象比较严重

有效样本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不了解占25.7%;认为虽然政策文件公开,但条件苛刻程序繁琐53.3%;认为没有公开的占5.9%;认为完全公开的占15.1%。这说明政府在市场准入的制度制订、条件、程序设置等方面的公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64.9%的企业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时遇到“玻璃门”现象“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详见图 1-3。

(即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但实际进入时却很困难),您认为当前“玻璃门”现象严重吗?3%10%22%21%44%图 1-3

6、行业协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关于 “您是否参加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的15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141份,缺失16份;位居榜首的选项是“参加”,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占90.1 %;“不参加”仅占9.9%。这说明绝大数民营企业都能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的凝聚力不容忽视。

二、我市民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1、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且生命周期较短

虽然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3

并且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在吸引就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经普数据1显示,滨海市平均每个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8.71个,人员规模仅是国有和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一成左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停业关闭破产的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34万个,占民营企业总体的13.38%;国有经济2企业有255个,占国有总体的7.2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205个,占港、澳、台商投资总体的4.67%;外商投资企业有156个,占外资总体的4.74%。在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方面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另外,民营企业的寿命较短。从普查资料来看,停业关闭破产的民营企业中有67.67%生存期不足3年,有83.23%生存期不足5年。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我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不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低于3%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加上融资渠道还不畅顺,如遇上资金回收缓慢的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就我市民企而言,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内部筹资,而贷款只有12%,政府资金、合作伙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合计不到5%。二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是民营企业专利进步、特别是发明专利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由于面临各种市场风险和技术保护风险,民营企业普遍存有不愿创新的心理。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时间,却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人员因专利诉讼来回奔波,花费精力、财力很多。即使胜诉,损失与获得的赔偿也不成正比,挫伤了企业申报专利、创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因此,民营企业中“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说法流传甚广。

3、市场准入是阻碍民企向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营企业所碰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准入的问题,而是在准入中及进入后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比如:某从事宽带接入的民营企业,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为某区政府建立了政府网、教育网、居委网;2009年区政府搬迁,线路改变,1 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 含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

原本通过该企业自身改造的方案成本最低,但最终被某国营电信公司以明显低于成本价的不公平竞争的方式挤出局。另有两个区生产节能灯具的企业反映,其公司的新型节能环保产品在政府部门招投标过程中,无法与外企受到公平同等的待遇,又遭到山寨产品的低价威胁,不利于企业的市场扩展和经营壮大;还有民营企业进入一些特种行业,政策上原本也是支持进入的,但在实际的经营中,却被有关部门以各种明规则、潜规则所限制,举步惟艰。

4、不合理的税负,压抑着民企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

(1)税负水平偏高。一是滨海税收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速。以地方税种为例,从“财税分家” 的1999年开始,滨海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年均增幅达24.1%,约为滨海市同期GDP年均增幅的两倍。二是与省内各城市相比,滨海市的税负一直处于高位。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滨海市的税负为32%,呈现一种基数高、税负高的现象。三是与国内一些副省级城市比较,滨海市的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如2008年,滨海的地区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8000亿元,国地税总收入约为2200亿元;同期杭州的地区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国地税收入却只有953.15亿元。

(2)税收征管不合理。一是带任务的稽查事项多,并引发提前预缴税款的现象。税管单位及工作人员在不能完成预定税款入库任务时,就要求效益好的企业提前认缴下一阶段的纳税款,并且是多缴不退。二是纳税环节的有关规定依据不足。如将交社保费用与纳税挂钩。按照税务的有关规范,年销售额达80万元的企业可以成为一般纳税人,但在一些企业所在地区,还要有5个员工参加社保作为附加条件。另有许多企业反映,一些企业要从本区(市)迁出或注销,税务部门往往很长时间不来核查,导致不能及时出具完税证明,甚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潜规则”:在要求企业自查自补的名义下,企业自动缴纳一万到三万不等的税款,税务部门才出具完税证明。三是部分纳税环节不合理。如在所得税征管环节上,对个人收入,要以个人所交纳养老保险作凭证算工资收入,而不是以劳动合同为凭证。

5、金融创新不足成为民企融资难的资金瓶颈

一是当前我国金融产业政策环境仍然十分严格,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滨海在金融创新方面空间不大,国家政策支持不足,社会资本至今无法进入银行业,只

能从事担保、典当行业,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还十分稚嫩。尽管我市银行存款规模很大,但民间金融的活力还没有充分激活。二是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大了矛盾。去年以来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流向过热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仍然是银行机构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商业银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收缩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的做法较为普遍,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这就使本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受资金和资产负债比例治理的约束,进一步支持的能力受到抑制。尽管中心银行近几年发出过多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窗口指导文件,并制定了风险溢价的利率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6、《劳动法》的片面性及执行中偏差,影响民企的转型发展

在调研中,民营企业家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新《劳动法》实施两年来的诸多问题。国家自2008年1月推行新《劳动法》,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推行比较仓促,推行之际又适逢金融危机,而《劳动法》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了劳动者的权利,并没对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因此,《劳动法》实行两年多来,只要发生了劳动纠纷,无论企业主有理无理,都要承担责任。而基层执法者往往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多半是让企业主出钱摆平了事。而如此公平正义的缺失,滋长了无良之徒无理取闹的气焰,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政府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是选择性失明,以国有企业作为蓝本来作为普遍性来推行,但作为弱小的民营企业,没有享受到国有企业一样的政策及资源,也承担不了这沉重的负担。不少企业主都感到前景不明朗,感觉活得很累,随时准备走人。而劳动者中也有不少人提出,劳动法规定过严将引发“避法潮”,难以真正保障劳方利益。

7、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政策配套细则不完善,落实环节跟不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务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调研中我们听到不少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反映,政府的支持、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年年都有,但大多是指导性、刚要性、原则性的,没有细化,没有考核;而国有企业,没听说过有什么鼓励发展的政策,依旧享受着其特有的待遇;另外,一项政策往往

牵涉到的职能部门很多,有属地管理的,也有垂直管理的,难以执行;再有,政策往往在上游这一块,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方面得到的执行,但在下游这一块,也就是产品的采购招标上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的挤压。综上,很多好的政策都往往落不到实处,以至于很多民营企业说是“上面的政策很好,下面的执行好狠”。这也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一种怀疑态度。不少企业反映,滨海的政务环境对比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大差距,办事难,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8、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整体力量比较薄弱。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率依然偏低。在已经成立的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中,大多力量较为薄弱,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机构不健全、经费短缺,办公条件简陋等现实问题。二是行业代表性不强。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行业企业的会员之家,理应带有鲜明的行业色彩,代表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然而现阶段部分行业协会、商会行政依附性过强,或多或少充任着“二政府”的角色,很多时候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难以获得行业企业足够的信赖和支持。三是自律机制不健全。虽然行业协会被定性为行业自律性组织,但是许多协会、商会并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口号和宣言。四是维权职能不到位。基于各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协会、商会对维护行业利益这一基本职能重视不够。行业协会、商会维权工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五是协会、商会工作开展不力。部分协会、商会没有抓住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要职能开展工作,维权和自律的工作十分薄弱,服务会员的工作也见不到成效,得不到会员单位的认同,形不成行业的凝聚力。

三、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意见和建议

1、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民企抗风险能力

一是创新经营和管理机制。我市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们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广阔的心胸

必须引进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摒弃家族式管理,采用现代的科学管理,与世界接轨。二是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江浙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知名商标及名优产品较少,这与我市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基本上仍停留在贴牌加工生产阶段,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无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市民营企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谋求持续发展。企业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在巩固现有外资市场,大力拓展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新兴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内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争创名牌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促进民营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构筑公共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

(1)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建设滨海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通公共信息渠道不畅的瓶颈,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服务业的客观需求。二是推动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议由科技局牵头,对我市大型科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科技设施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和租赁市场,实现仪器设备在专业领域内的共用性和科技设施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三是建立检测资源服务平台。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每年在滨海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其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积极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把实验室建在企业,鼓励企业把技术研发中心设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组织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同专业、分布式的科技服务平台,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条件成熟时成立股份公司加快发展。

3、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按照“一视同仁、公平待遇”的原则,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破除体制性障碍,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政策环境上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全面清理整顿有关收费项目,对明令禁止和取消的一些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对继续保留的收费项目,其收费标准和办法要公开透明,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规定的,按下限收费;狠抓政策的落实。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决不允许从部门利益出发任意裁减、截留政策。实践证明:哪里投资环境好、服务质量高,客商就往那里去,项目就往那里投。因此,要优化服务环境,努力营造“亲商”氛围。

4、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一是扩大市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扶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和服务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实施成长型民营企业培育工程。由财政出资设立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对成长型民营企业项目融资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补偿机制。由市财政设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助基金,对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给予风险补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为民营企业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四是根据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出口压力加大、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制定优惠的财税措施,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和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和行政事业收费,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5、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培训,重点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好融通等金融产品的培训。三是开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指导委员会,指

导南方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整体规划,制定、落实试点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指导、监督试点工作的实施,统筹组织、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试点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四是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担保机构准入管理和监管。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协调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金融等部门为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质押的登记、确权、转让等业务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制度,建立担保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担保机构发展动态。五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架起投融资机构与民营企业的桥梁,积极搭建区域性、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机构与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

6、公正执法,完善制度,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民企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稳定劳动关系、保障企业职工权益非常重要,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从现实看,该法的施行,可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的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所受冲击最大。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无条件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赔偿;企业拖欠工资或加班费,超过一定期限后,必须加付赔偿金。这些规定可能增加民营企业的成本。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宽严相济、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要完善劳动政策、改进劳动监管要立足于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推动企业扩大就业,并按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二是要稳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逐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用工,应重在保障最低工资和防止工资拖欠,逐年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重在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地方工资与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并增强工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坚持预防、协调和规范处理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同时正确引导舆论。三是要在小企业和个体户中推行弹性参保政策。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用工,应在社会保险交费的基数、费率、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参保政策。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和个体户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7、完善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技术开发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体系,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的问题,努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对民营企业创业的行政审批采取联合审批、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扎实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执行“阳光”审批、收费;扩大为民营企业代办服务范围,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创业前置性审批等业务代办服务;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为外地落户的民营企业解决好子女就学、办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尽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换代升级、出口创汇、申领专项资金和政策信息等等,都要给予全方位服务。完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诉的受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继续完善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应给予重奖。

8、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引导民企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

从目前全市的现状来看,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绝大多数还是官方、半官方性质。我们建议:市人大或市政府能尽快制定《滨海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条例》,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我市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规范和整顿;首先是对我市的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并要将改革工作在三、五年内推向全部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和扶持科技咨询业协会、技术经纪人协会、生产力促进协会、企业孵化器协会、科技风险投资协会、专利代理行业协会等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和原则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一是进一步下放政府职能,将一些服务性、事务性的业务如科技项目评审、项目监理等交由行业协会、商会运作。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诚信建设,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篇:28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案例课题研究方案

福协办„2014‟28号

政协福泉市委员会办公室

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案例课题研究工作

方案

市政协各委办、市智力支边办,各乡镇(办事处)政协联络组,全体政协委员: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结合政协履职的特点和优势,拟组成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案例分析课题调研组,在全市选择一批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优秀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形成精准独到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材料。现拟定案例课题研究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要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委关于“提速、转型、1升位,推动跨越,构建和谐,率先小康”的战略部署,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市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形象生动的案例调研成果,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为党政决策提供案例等实际工作服务,进一步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使案例研究扎实、有序、有效开展,经协商成立案例课题研究工作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顾问:张仕雄(市委书记)

韦毓璋(原州政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刘华龙(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组长:黄建菊(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副组长:龚传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周启华:(市政协副主席)

成员:王美菊(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游国华(市政协经济发展委主任)

何德发(市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

童建平(市智力支边办主任)

金德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冉浪(市委办副主任)

胡永刚(市政协办公室主任助理)

司裕明(市政协办工作人员)

三、时间安排

7月上、中旬,各课题调研组自行组织到企业收集资料,了解情况,7月下旬组织撰稿;8月1日交第一稿,11月底全面完成所有课题的编审工作,12月份编辑出版案例分析书籍。

四、课题安排(暂定名)

1.寻找“金银用马驼”的奥秘

——贵州蘭鑫石墨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周启华

案例摘要:从低端向高端转

2.我们走在大路上

——福泉市继桃大药房案例

领题人:韦毓璋

案例摘要:历经坎坷的转变

3.魏海军圆梦记

——福泉市恒源商贸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王美菊

案例摘要:从单店向连锁店转

4.补锅匠改行记

——贵州福泉荣顺源磨料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游国华

案例摘要:从生产家常货向出口产品转

5.做国家鼓励的产业

——福泉市恒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案例

领题人:童建平、金德俊

案例摘要:从粗放型向高科技型转

6.美丽的紫罗兰

——贵州省福泉罗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冉浪

案例摘要:小企业里的高科技

7.缠绵的“扯皮”夫妻

——福泉市安运腌制食品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龚传海

案例摘要:从小到大的转

8.专心做酸甜苦辣的事情

——贵州省福泉市松江农特产品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胡永刚

案例摘要:从工业向农业转

9.甩掉臭气熏天的帽子

——贵州川恒化工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黄建菊

案例摘要:从污染型向环境型转

10.做吃喝玩乐的产业

——贵州省福泉市福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何德发

案例摘要:从销售业到旅游产业转

11.牢牢把握生命线

——贵州省福泉市冠皇矿业有限公司案例

领题人:司裕明

案例摘要: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

五、成果运用

1.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撰写精准独到的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案例分析材料,报送市委、市政府,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决策服务。

2.拟编辑出版《福泉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一书,进一步宣传我市民营经济发展。

3.运用形象生动的案例调研成果,引领导和促进我市产业政策优化,带动企业仿效和经营理念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升级发展。

政协福泉市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7月4日

呈报:市委、州政协办

抄送: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大办,张仕雄书记、刘华龙市长、郑昌旭主任,王为桃副主任、梁玉林副市长

政协福泉市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7月4日印发

(发协同办公系统)

下载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发展方式范文合集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

    习近平: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习近平: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推进数月的国企改革再被中央“点名”。昨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就国企改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强调,国有企业必须理直......

    《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 书评

    《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 书评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春华秋实,春播秋收,因此,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快乐的季节,喜庆的季节。但是,在这个喜庆祥和的季节,有收获的不仅是耕作在田......

    12.5转变发展方式

    12.5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高度概括,是协调推进“四个......

    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确保地方粮食安全

    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确保地方粮食安全市粮食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

    企业做大还是做强辩论稿5篇

    企业应该先做大在做强,还是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个争议了很久的问题。站在任何一方的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证据,因此也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双向悖论了......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座谈会讲话材料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座谈会讲话材料同志们:刚刚,大家就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做了很好的发言,如城投集团提出通过提升投融资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化解债务,建立市场化的项目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