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
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这一片热土,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
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全社会公民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
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
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
社会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
职毕业考试范围,并以制度形式将试题的分值比固定下来,此乃顺应时势之举,务实创新之举,稳定和谐之举,更是长治久安之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较强、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各族青少年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是关系
到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后继有人和兴衰成败的大事。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中小学必修课和必考课,是服
从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战略高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长期的战
略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
到育人教育全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网络、媒体等舆
论阵地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团结,真正使广大青少年成为旗帜鲜、立场坚
定;增进友谊、增进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生力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
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人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引导各族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
族分裂的责任感,努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少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时代发
展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
义分子企图颠覆祖国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
义教育尤为必要。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当今社会原有的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使
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做贡献。
第一,让青少年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例如:青藏地区的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它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第二,让青少年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有些青少年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
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
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
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个特点说明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民族人民其中包括我们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
不能置身事外。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有些新疆的青少年会问:我们新疆汉族人越来越多,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显然他们对加强民族团结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不但不能说服这些青少年,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
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力求做到使青少年心服口服。例如: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像乌鲁木齐—库尔勒铁路的铺通,吐—哈油田的开发,独山
子乙烯工程的兴建等,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我区所作的巨大努力。使我区大部分人
开始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邓小平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不能
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点,有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
第四,用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点燃青少年的思想火花。
对校的青少年,学校可以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茶话
会”,以及“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青
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
对于那些已经出社会的青少年,就要需要利用社会中的一些有利因素对其进行教
育。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那么学校该如何配合社会
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呢?
中小学要按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框
架内,在小学三四年级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在小学五六年级进行民族常识教
育,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理论
常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
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按规定课时安排教学。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小
学阶段考查,中考、高考和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
设,选拔优秀教师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培
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做到进教材、进
课堂、进学生头脑。
社区和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
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出具体规划安排,依托
社区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家庭是培养青
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
育方法,以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给孩子作出表率。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着重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农村、企业、机关、部队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对各界青年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使民族团
结教育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广泛组织各族青少
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寒暑假和各种契机,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
裂为主题,开展国情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事业。
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团队活动、夏令营、红色旅游、各族师生互访、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
面向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
者、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作报告,聘请老党员、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
模范的代表担任课外辅导员,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全社会积极营造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良好环境。大众传媒要通过制作以青
少年为特定受众的栏目和节目,营造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重点新闻网站和教育
网站要开设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网页和专栏,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活动。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等,要坚持面向青少
年、服务青少年,加大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力度,开展专题教
育和实践活动,吸引各族青少年参与进来。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特点,精心
创作生产一批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影视剧、动漫作品和游戏软件产品,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刻教育。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
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面向各族青少年开展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当今中国,广大青少年具备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是值得信任的一代。我们相信,只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就一定能够结出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果实。民族团结高如天。在这片
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设家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期待民族团结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当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唱响“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之时,包括各民族青少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破坏势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强力量。
(引自《邓小平文逊第三卷第247页)
第二篇: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http://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2010-02-11 17:25:16 来源: 北京日报网络版
主持人:王君琦
特邀嘉宾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尤广建(旅美学者)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六千年而不断?如何破译“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哪些特殊的深意?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我认为这个提法提得深刻,为什么呢?首先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新时期对文化应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人民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除了经济国力、军事国力、政治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文化国力。文化国力所表现的是13亿现代公民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一种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强大的文化国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是很困难的。
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将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复兴,缺一不可。人民生活如果没有持续的提高,没有普遍的富裕,就无力支撑民族的发展。而单纯经济上的提升,没有政治和文化与之协调发展,也无力塑造一个伟大的民族。政治上的民主与法治,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与规范的保证,而文化复兴又为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可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如何结合中国历史的特点来看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张岂之:要了解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能离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两个重要的视角。中国历史尽管有战乱和纷争,但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了有典型意义的汉、唐文明。这告诉我们: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于这种历史传统,今天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维护国家统一;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体现了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是要有“精神”
主持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问题,近几年,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但对一些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张岂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应特别注意“精神”二字。如果离开精神文明这个主轴,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精神”,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文化中渗透着的精神是什么;二是我们今天以怎样的精神来对待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主要指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而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活动中,虽然不能缺少应有的物质内容,但更加重要的是,文化设施要有精神内涵,具有净化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文化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
主持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看待“民魂”及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一是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二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受到空前关注;三是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团结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人们能够不断从其中吸取营养、智慧和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只是现代经济发达而民族文化不显,甚至处处模仿他人,便算不上真正的强国,得不到世人由衷的尊重,所以建设现代文化大国就成了中国人应当奋斗的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参见相关链接)。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即民族之中有民族,由许多单元型民族组成,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有三要素:祖源认同、文化特色、自我意识。祖源认同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始祖信仰,文化特色是识别民族的根本尺度,自我意识是自觉到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
战国时期流行的五方帝信仰,以黄帝为中心,代表中华民族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四方少数民族环绕而居、多民族共生一体的地理空间格局。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信仰,共同点是:圣明、仁德、益民、和平、功业盛大。先民在塑造五帝形象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其核心是民本、贵和、创新。这种文化基因后来经由孔子、老子加以弘扬,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方向,使得中华民族既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又能厚德载物、包容宽厚,千回百折而不衰。
而黄帝信仰是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既是血统的探源,同时也是文化的寻根。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凝聚着众多民族、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文化功能。它的人文精神和神圣追求,不仅使我们的文化和心灵重新落实在自己民族的本根上,也能激励我们去开拓创造。
爱国主义凝聚着中华民族
主持人: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民族精神与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为什么中华民族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客观上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从社会意义上看,爱国主义以其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整合、团结、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使单个人的意志交互作用而升华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互动互进的体用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之源和价值之本,而民族精神则只能在推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中华民族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来占有对象,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民族精神的功效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感召力聚合了中华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推进爱国主义向前发展创造了具有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如此,民族精神也以文化的力量调节控制爱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机制,感染、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形成实现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合乎理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思维观,自觉地调节调控爱国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进步,铸就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在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族类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为需要,使各种文化流派、文化思想在文化创造活动中,在长期的历史磨合和主体自觉的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使中华文化以其强烈的民主性、超越的理性力量和精神感召力,形成了凝聚社会力量的动力,成为最后整合家、国关系和利益的统帅,并合成了一种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整体力量(历史合力),奠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跳跃于海外的中国心是一种“软实力”
主持人:一首歌曲唱得好:“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作为生活或工作、学习在海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是有一种更为特别的感受?
尤广建(旅美学者):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真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最关心仍然是中国的事情。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异常沉痛,奥运会胜利召开我们非常高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我们很是揪心,中国首先突破经济困难走上复苏之路我们大为开心。我们的心是随着中国国情的起伏而起伏,我们的情感随着中国事业的好坏而震荡。
当然,海外侨胞数以千万计,情况很复杂,不可能都是一种心态。就以我本人居住的美国纽约来说,有老侨,有新侨;有人从事商业活动,也有留学生和做研究工作的学者;有的功成名就进入上流社会,有的还在为生存而奋斗;至于政治倾向那更是千差万别,单以左中右来划分,远不能概括实际的复杂情况。海外侨胞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关心中国,与中国的命运共同跳动的心。
中国劳动人民来到美国,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许多人没有分文,甚至负有债务。他们来美国打拼,依靠的是什么,唯有乡亲。是老乡安排住处,帮助找到第一份工作。接下来就要依靠自己的刻苦勤劳,节俭度日,一点一滴的积攒金钱。然后就要请律师办理居留权。有了绿卡才能接来妻子和儿女,全家来到美国共同艰苦创业。中国劳动人民来美国创业,都有数不尽的艰辛和流不尽的血汗。他们在美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凝聚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因此,以同乡为基础的社团越来越多,以华人商业点为中心华人聚居的地方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Chinatown(各地习惯不同,分别译为华埠、中国城、唐人街)。纽约大的Chinatown 就有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和布碌仑的八大道。
生活在华埠,看到的招牌是大字中文,通用的语言是中国话,遍地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既经营人们共同需要的衣服用品,也有中国的特色食物和用具,这里有许多中餐馆和中国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可以读到多种中文报纸,所在地区的图书馆还有中文图书和音像制品。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中国人的习俗,最盛大的节日是中国年,有各种形式的游行庆祝活动,舞狮则是最为普遍的节目。所以生活在华埠就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集镇一样。在这样浓厚的中国氛围之下,人们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华埠是以同乡为基础,与中国家乡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情建立起来的,乡情不断,这里侨胞的中国心就永远存在。
海外侨胞的另一大人群,就是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受到长期的教育,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具有根深的中国情结。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分散在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还有个体自由职业。他们工作分散,居住分散,和美国的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平常难以形成一股力量,似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国内一旦有大事出现时,中国留学生和部分学者很快就会聚集起来,发出他们的声音,起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语言障碍,此时的影响要比华埠的人们大得多。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很大,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恢复较快,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留学生看到这种形势,许多人都在深思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问题,他们的中国心在剧烈激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越来越宽松,也有一批从事中美贸易的企业家,活跃于中美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侨胞。因为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实际利益,因此他们必然是中美友好的促进派。他们有经济实力,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支持公开而有力,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后起之势。
海外侨胞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血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凝聚着亲情、乡情、理念和切身利益。中国发展越好,开放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国外,侨胞的队伍日益壮大,跳跃的中国心就越来越多,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必然增大。这是真正的软实力,是和平的力量,而且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是一支促进中外友好的力量,是中外交流的稳固桥梁。
中国应该有文化自信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国际激烈的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环境,是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并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大好机遇。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各个民族文化不能不接触的局面。不进行文化交流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我们现在要避免一些简单逻辑思维,对中华文化传统认识趋于适度,实现对文化传统合理、准确的估计,才有可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所在,从而更加自信。文化交流首先需要的是有这样一个正常心态,而不是那种扭曲自我的心态。
有一个英国历史学家叫约翰·霍布森,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如什么“西方是先进的,东方是落后的”等这套话语。他说,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话语结构,实际上是西方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他到北外做演讲,讲他反驳“欧洲中心主义”,我当时问他,说你是不是看到了在中国欧洲中心主义这种话语很强。他说他看到了,说他到这里来觉得是个“shame”(没有脸面)。为什么是个“shame”?意思是说你们中国人需要我一个西方人来告诉你们:你们要有自信。其实你们对西方的文明有很大影响,没有你们,就没有现代西方文明。他的话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很有启发。
中国文化当中从根本上值得我们坚持和自信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发源的价值观念体系。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维系所在、自信所在,是中华民族无形的凝聚力所在。我们不能扼杀自己的灵魂。从长远观点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化本身,在于文化上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和谐、追求平衡。它把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它是个开放体系,最少保守、最能与时俱进。中华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了国门。世界需要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必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更显现中华性和民族性,也因此更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一定会通过交流,在全球的广阔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精华,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有所贡献。
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相信,坚持这一方向并付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相关链接主题词诠释
民族凝聚力
一般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起着核心的作用。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费孝通论“多元一体”
1980年,费孝通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生息、繁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目前,这一命题已为民族学界、考古界、文化学界广泛接受。
张岱年论民族精神
张岱年先生指出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相关性、耦合性:“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消有长、有进有退。当民族精神发扬充盛之时,民族文化就发展前进;当民族精神衰微不振之时,文化也就处在停滞状态之中。这也是一条文化发展的规律。”1994年底,他在《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一文中更为透辟地点出了民族精神对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在历史上,民族精神得到发扬的时代就是治世或盛世;民族精神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发扬的时代就是乱世或衰世。现在我们奋发努力、齐心协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必然达到高度的昂扬。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精神必然会更有新的发展。”(柏科辑)
第三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表时间: 2010-12-31来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明天。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60年过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深厚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爱国主义传统。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对内动员和凝聚民族力量、对外树立民族形象的一面旗帜。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册中,曾涌现了无数爱国民族英雄,正是他们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植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无穷力量。
新中国60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辉煌和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弘扬的60年。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和引领爱国主义,创造和培育出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
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能够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和凝聚在一起,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也能够引导人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时代旗帜,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灵魂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方向引领与爱国主义的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一,社会主义把爱国主义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坚持社会主义,既是爱国主义实现时代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它走向更高境界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与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又摒弃妄自菲薄、惧外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既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履行国际主义的义务,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尤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爱国主义作为其价值体系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第二,爱国主义使社会主义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根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实践中,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在我们出现困难和面对风险时,爱国主义精神所蕴含的那种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品格、那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那种无所畏惧的昂扬气魄、那种百折不挠的自强信念、那种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等,便犹如冲锋的号角在中华儿女的心头吹响,激起整个民族与困难和风险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正是靠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在中国才能够根深叶茂,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三,社会主义使民族复兴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近代以来历史的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部署。
第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在当代中国,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既要把社会主义作为矢志不移的共同理想,又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是民族复兴伟业的本质要求。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所要维护的民族独立,所要增进的民族团结,所要追求的民族富强,所要实现的人民幸福,都要靠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实现时代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地统一起来,在二者良性互动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接再厉,在迎接新的挑战中,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继续推向前进。第一,要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作为弘扬爱国主义、推进民族复兴的根本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未来的伟大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根本指引;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保证。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上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中深深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大地激发出来、更好地集聚起来,就能够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梦想逐步化为现实。第二,要把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作为弘扬爱国主义、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契机。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挑战,面临腐朽思想影响侵蚀加剧的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的难题不断增多的风险。要解决这些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难题,就必须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帮助人们铸牢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去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排除风险,开拓奋进。
第三,要以时代精神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振兴中华的新需求而产生的,它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一、相补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贯通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借鉴吸取现代文明的有益内容,积极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要把时代精神所体现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适时充实到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去,使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富有时代气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四,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推进民族复兴的先锋模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奋斗目标,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全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杨永利/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杯没有糖的咖啡
通过这学期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的学习,我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谈谈个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面临的挑战,和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看法吧。
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的危险,如“台独”分子李登辉的《台湾的主张》、**的大藏区主张、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等民族分裂主 义行为,对中华民族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伤害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感情!
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投降主义的危险,在强势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国人开始进入了民族投降主义的歧途,他们开始赞成“世界公民”的观点,否认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存在落后因素,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必须淘汰中华文化,彻底淹没!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虚无主义的危险,尽管当今中国经济繁荣,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但仍然有部分国人不认同中华文化,例如“台独”分子公然宣称: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是不同的,台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不仅比大陆文化相对立,而且更先进!不难看出他们的离散民族的险恶祸心,必将受到世人的唾骂!
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这么多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国家角度看,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党和政府要切实打好物质文化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中华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华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坚持和完善制度文化基础,根据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结合本国的国情,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不断推进制度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第三,党和国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迎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对核心价值的共识!第四,党和政府应该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设好精神文化基础,强化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略!第五,党和国家要主动向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弘扬传统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精神,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从根本上来说,党和政府应该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培育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强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从个人角度看,个人应该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原则,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向社会传播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信息等。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提高自身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外,更应该对外作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贡献,如到社区和贫困山区弘扬民族精神,普及邪教文化,分裂主义等的危害知识,提高社区和贫困山区人民的抵制不良文化诱惑的能力,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还有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西部大开发队伍,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等。
随着我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日益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将为国家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第五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有许许多多。
(1)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实事求是、戒奢节俭、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安分守己、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谦逊、谦虚谨慎、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等修身之道;
(2)奉公守法、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昂扬锐气;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7)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一心为民、穷则思变、独善其身、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8)浩然正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百折不挠、忠贞不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9)“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
(11)路不拾遗、闻鸡起舞、助人为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衔环结草,扶老携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德报怨、忠恕之道、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鹰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感恩报德等优秀品质。
(12)善于学习:勤奋好学、好学上进、与时倶进、坚持不懈、不耻下问、谦虚谨慎、温故知新、闻过则喜、因材施教、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精益求精、力争上游、专心致志、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再接再厉、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活到老,学到老。(13)待人接物:尊卑有序、侧隐之心、必恭必敬、不亢不卑、大度得体、宽宏大量、善解人意、和睦相处、和谐共处、和而不同、体贴入微、平易近人、礼尚往来、舍己为人、舍己救人、和蔼可亲、情同手足、同心同德、团结合作、满腔热情、无微不至、礼尚往来、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一如既往、热情相助。
选择上述词语,写一篇歌颂传统美德的文章。
在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章时,做“探究”题,根据考点要求,从中思考“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