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航法学专题课感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课程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学号姓名成绩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论文题目:法学专题课感想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考核日期:年月 日
法学专题课感想
一直对法律比较感兴趣,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几乎没有选修过相关的课程,这学期的法学专题课算是小小的满足了一下内心的渴望。我们的法学专题课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有吸引力的几个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虽然每节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都入迷,也很受启发。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次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根据老师的讲授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一下对法学专题课这门课的一些感想。
第一次课是谭华霖老师的《网络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对策》。谭老师以躲猫猫等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三个案例入手,给我们分析了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注意到,由网络发展引导的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一些法律案件的发展,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越来越多的使得案件向偏向大众意愿的方向倾斜。在学这堂课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甚至反而认为这是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更为有效的一种体现。而通过这次课后我认识到,民意司法案件的影响远远没有当初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民意往往是倾向于弱势的一方,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平衡因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得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十分严重。在民意的影响下,有可能使得一些司法案件的判决更加合理和公正;但于此同时,民意的作用也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
另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民意是建立在大众感情上的,而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强加在某件事情上。另外,民意也是非常容易受到煽动和误导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网民来说是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媒体、网络推手等力量,在民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部分细节被忽略、夸大或夸张,甚至是刻意篡改往往使得事实真相被扭曲。这样的民意是否是站立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就无法保证了。
由此分析,在司法判决中,我们虽然不能忽略民意的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奉民意于法律之上。民意可以在法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独立、严格的司法规范程序和理性的判决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另外,司法要做到公开透明,树立公正的形象,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反之,司法越不独立、公平,就离人民越远,人们就越不相信司法,民意才会与司法形成对立。
第三次课付翠英老师的课《“婚姻法解释三”中的物权法思想》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段时间,“婚姻法解释三”颁布后,曾一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网络、报刊上也有很多的讨论质疑。很多人认为“解释三”的出台对婚姻中的弱势一方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离婚有可能意味着净身出门,是婚姻破裂受害最大的一方。而对于更加有利的强势一方,其离婚的代价更小,因此可能造成更高的离婚率,所以有人将这部法律戏称为“离婚法”。有评论称,“解释三”不应重视了权利却忽略了公平。
但“解释三”也不容置疑有其很大的进步性。首先,“解释三”体现了时代需求。对于在婚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房产问题,“解释三”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财产分配方法。其次,“解释三”对于结婚男女双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促进作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女性丧失了独立性,而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好老公”上。而根据“解释三”中婚前财产属于个人的的规定,无疑增加了这种行为的风险。第三,“解释三”中涉及小三主张补偿的条款被删,这虽然可能没有考虑到第三者当事人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充当“小三”的风险,对这一现象有遏制作用。
我认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局限性,往往不能考虑所有的情况,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解释三”对于独立性的促进是其最具进步性的,这是“解释三”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所有的课程中,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丁海俊老师的《人格权及其保护:侵权责任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方面给了很大的指导。尤其是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陈老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两个“魔术”不仅极大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给了我们证据使用过程中切身的体会,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
法律问题,对我们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限于篇幅限制,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每节课的感想了。在这短短的六次课中,我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身边处处存在法律的身影,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相信,与我同上这门课的所有同学,也会从中受益,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带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二篇:北航法学专题课感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课程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学号
姓名
成绩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论文题目:法学专题课感想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
考核日期:
年
月 日
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法学专题课感想
一直对法律比较感兴趣,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几乎没有选修过相关的课程,这学期的法学专题课算是小小的满足了一下内心的渴望。我们的法学专题课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有吸引力的几个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虽然每节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都入迷,也很受启发。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次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根据老师的讲授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一下对法学专题课这门课的一些感想。
第一次课是谭华霖老师的《网络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对策》。谭老师以躲猫猫等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三个案例入手,给我们分析了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注意到,由网络发展引导的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一些法律案件的发展,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越来越多的使得案件向偏向大众意愿的方向倾斜。在学这堂课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甚至反而认为这是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更为有效的一种体现。而通过这次课后我认识到,民意司法案件的影响远远没有当初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民意往往是倾向于弱势的一方,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平衡因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得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十分严重。在民意的影响下,有可能使得一些司法案件的判决更加合理和公正;但于此同时,民意的作用也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
另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民意是建立在大众感情上的,而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强加在某件事情上。另外,民意也是非常容易受到煽动和误导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网民来说是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媒体、网络推手等力量,在民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部分细节被忽略、夸大或夸张,甚至是刻意篡改往往使得事实真相被扭曲。这样的民意是否是站立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就无法保证了。
由此分析,在司法判决中,我们虽然不能忽略民意的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奉民意于法律之上。民意可以在法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独立、严格的司法规范程序和理性的判决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另外,司法要做到公开透明,树立公正的形象,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反之,司法越不独立、公平,就离人民越远,人们就越不相信司法,民意才会与司法形成对立。
第三次课付翠英老师的课《“婚姻法解释三”中的物权法思想》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段时间,“婚姻法解释三”颁布后,曾一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网络、报刊上也有很多的讨论质疑。很多人认为“解释三”的出台对婚姻中的弱势一方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离婚有可能意味着净身出门,是婚姻破裂受害最大的一方。而对于更加有利的强势一方,其离婚的代价更小,因此可能造成更高的离婚率,所以有人将这部法律戏称为“离婚法”。有评论称,“解释三”不应重视了权利却忽略了公平。
但“解释三”也不容置疑有其很大的进步性。首先,“解释三”体现了时代需求。对于在婚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房产问题,“解释三”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财产分配方法。其次,“解释三”对于结婚男女双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促进作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女性丧失了独立性,而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好老公”上。而根据“解释三”中婚前财产属于个人的的规定,无疑增加了这种行为的风险。第三,“解释三”中涉及小三主张补偿的条款被删,这虽然可能没有考虑到第三者当事人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充当“小三”的风险,对这一现象有遏制作用。
我认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局限性,往往不能考虑所有的情况,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解释三”对于独立性的促进是其最具进步性的,这是“解释三”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所有的课程中,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丁海俊老师的《人格权及其保护:侵权责任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方面给了很大的指导。尤其是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陈老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两个“魔术”不仅极大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给了我们证据使用过程中切身的体会,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
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法律问题,对我们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限于篇幅限制,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每节课的感想了。在这短短的六次课中,我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身边处处存在法律的身影,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相信,与我同上这门课的所有同学,也会从中受益,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带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三篇:北航游泳课感想
游泳课感想
上课时间星期三第一节
学号: 姓名:
因为我初中的时候学会了游泳,所以本学期的游泳课程并不是从零开始的。选修游泳课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在老师更加专业系统的指导和监督下,规范动作,可以用更标准的动作,更好地享受游泳这项健康的运动。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悉心指导,让我收获了更系统的游泳技术,也收获了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学期初开始上课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从零学起的艰难,自己心里未免会有沾沾自喜的想法。但是对技术不精通和盲目的自信心,再加上半年没下水的生涩,最终导致第一节课之后全身酸痛。
这让我意识到了,我在游泳的学习上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完全没有资格夜郎自大。相比之下,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地听老师每节课指导的技术重点,用心体会专心练习。老师每节课都会针对我们的学习情况提出新的更细节的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这样的注重细节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在技术上让我更精进,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醒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细节决定成败,要知难而进才能有所进步。
比如有一次,我在水中练习时,老师在观察了我一会儿之后指出了我游泳速度提不上去是因为我对划手和蹬腿的节奏掌握不好。经过老师简洁明了又切中肯綮的指导,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悟,就下水去试验一下,感觉到了明显进步之后,我看到了老师还在岸上关注着我这边的进展。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照和爱,这也让我决心更努力更用心地学习游泳,才能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总而言之,这学期的游泳课让我学会的不仅仅是游泳方面的知识技术,更包括了在面对困难时思考坚持的重要意义。多谢老师的认真负责的指导,让我们在游泳运动中感受到了更多快乐。
第四篇:法学导论课感想
法学导论课感想
经过半个多学期法学导论课的学习,虽然说不上对法律学习有多少心得,但是的确让我对法律学习和我国现在法律环境增加了了解,让我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但是毕竟课时有限,而且我学习法律时间尚短,对法律本身理解也很浅薄,所以仅是这半学期的导论还没有使我形成系统,但由各位法律道路上的前辈带来的每次精彩的课程都使我受益良多。所以仅在此就几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谈几点感想,感想不深刻请别见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位一线律师给我们进行了有关现阶段司法及律师行业环境的演讲,每次的演讲都非常贴合我们就业的需要,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方向指导性。有关就业所需条件的相关阐述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司法考试的重要性;有关律师行业的房展性的阐述让我对法律的就业前景和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不过两位律师都有讲到女性从事律师行业的限制和不利影响让我有点在意呢~不过还好,我们女生也是有我们男生无法比拟的优势的,加油就好!
有一位将和我们在下学期共同学习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培养计划的详细内容及培养目标,很仔细呢。只是,声音有点低沉加上教师有点回音听得有点不清楚,遗憾啊。个人对于学校并非只针对司法考试进行狭隘的应试教育,而是对我们进行法学的系统教学和法律思维培养的教育方式很赞同,希望院里能一直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外界的评论或是整个就业的大形势的压力而妥协,不管毕业生将来是否从事法律相关职业,都要培养出真正懂法信法的人。这是我对院里的一点小期望啦。
不能不提的就是那位有点胖胖的可爱的学姐啦,不仅是因为她是我们上几届的学姐,对我们来说更有可比性和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真的有种让人能够记住她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我相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得来,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加令人向往,想着以后我要成为让人忘不了的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光彩的人。学姐算不上很漂亮,她能令人记住她是源于她的自信和从容。她有清晰而富有条理的思路,她有贴近生活的话题和恰当的例子,我相信学习了法律的我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学姐还有针对女生的贴心小建议,的确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仅是对自我的包装和宣传,也是法律对我们内在修养提升的外在表现。我本身是个不太关注形象打扮的人,不过法律人可不能给人留下不修边幅气质不符的印象啊。
前面谈的都是导论课的优点,不过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也要指出点小缺点提点小建议,希望能够对法学导论课的发展有所帮助(不过仅是个人观点可能不尽科学也帮不到什么忙啦,但我还是要写的,如果真的没啥用就权当我写来凑字的好了)。我觉得我们的课程目前体现学院的意志比较多,体现我们同学的意志的部分相对就比较少。就比如说,课程关于以后就业的情况和学习法学的光明前途谈的比较多(虽然我很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能端正态度热爱法学,但并不涉及实际情况而只停留在大范围抽象概述的层面在说服力上可能尚有欠缺),但就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可能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确定方向,亦或是对就业本身也并不了解,听这么多就业的内容帮助并不大,我们可能更想知道一些大学学习的具体内容,比如考试啊,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协调之类的事情。我建议不妨将就业的内容多给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讲,他们可能更关注更需要这些,这从一次请律师给我们做演讲中学长学姐的提问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再次重申只是我个人看法,没做过调查不代表全体新生的想法哦~~ 总之,院里能给我们设置这门课程体现了对我们的关怀,很令人感动哦~希望能继续下去,加油!
第五篇:北航感想
【大气的人才,理想要远大,视野要广大】
10年前,2002年。北航图书馆前,钱学森铸铜雕像显得宁静而深沉。这座雕像安放于2002年,当年9月,北航成立高等工程学院,开始了杰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这一年,是“钱学森之问”发出的3年前。那时,全国开展工科最高层次的“塔尖人才”培养的高校还寥若晨星。
10年后,2012年。有这样一个命题摆在各高校面前:党的十八大对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与郑重嘱托,如何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提升科技、教育能力相结合,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内化为中国高等院校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办学能力建设上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10年时间,以实践做出回答,并将继续用这样的实践思路指导十八大之后的学校发展:牢牢抓住高校育人功能主线,大胆探索与实践,将面向大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作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落实与实践。
“大气的人才,理想要远大,视野要广大,胸怀要博大,人格要伟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说,“学校要始终将十八大精神内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出大量面向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大气的人才!” 【不设天花板,学生有多高的需求就提供多高的平台】
早在20世纪末,北航就通过分析国家发展战略认识到,国家发展急需的是能够担当领军、领导大任的高端人才,而且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培养。“成立高等工程学院,正是北航为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高等工程学院院长郑志明在谈到建立高等工程学院的初衷时这样说。
在北航,高等工程学院秉承小规模、高规格的原则,每年从全校新生中进行近于“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确定40余名学生组建班级。采用“2+2”模式,即“两年基础教育+两年专业教育”。在这一培养模式下,高等工程学院不自设专业,授课教师源于外聘或利用各专业学院的教师资源,学生可以选择航空及航天科学、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十多个北航主要专业方向。学院还创建了“通识式基础教育、渐进式专业教育、开放式实践教育、自主式发展教育”的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素质教育环境,引导有天分的学生走上大师之路。“宽松”、“自由”是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学生在这里学习、科研的共同感受。无论是课程学习、实习实践,还是综合素质培养,学院都突破了常规培养模式。“我们不给学生设天花板,学生有多高的需求就提供多高的教育平台;不设围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开放的培养环境。”郑志明说。
学院宽松的学分要求为学生根据兴趣选学课程、从事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跨学院选课,甚至跨校到北大、清华等兄弟院校选课,保证了在专业学习阶段尽可能选择最好、最需要、最具个性化的课程。
物理专业的2006级学生张昺,4年期间旁听了北大天体物理学前沿、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物理宇宙学等7门本校没有开设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这样做一方面源于实验室对我的物理和天文基础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源于自己对物理学的兴趣。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补充了专业知识,而且将我在数学系学到的知识与物理研究结合起来,使我对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和一些理论分析意义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张昺说。
全面素质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郑志明介绍:“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以往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他们。学院提出了“自主式发展教育”,将各项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成一个个项目,辅以一定经费或学分支持,学生从兴趣和能力出发自主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组织活动,从中接受了教育,锻炼了能力。” 果然,这样的教育思路取得了成效,“北航1号”、“北航2号”探空火箭、无人机……这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都已转化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其中很多成果都有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学生的参与。高等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约30%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国内在读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室成为重点或关键研究项目骨干。【强化数理基础,需要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
刚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的申晶就已经在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中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组担任分项目负责人。早在本科三年级时,她参与负责的实验室项目子课题“数字电视测量接收机”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申晶受到导师张晓林的赏识:“我交给她的不是纯通信类项目,而是涉及通信、微电子等交叉领域的研究课题。但因她基础理论非常扎实,因此在从事交叉领域的课题研究方面都能够得心应手。” 强化数理基础是高等工程学院学生培养的一大重点。“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抓住实质,把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抽象为数理问题,在通用层面加以解决,而不是就事论事。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只有积累深厚了,才能发现创新点。交叉不是简单叠加,只有内涵充实了,才能实现交叉融合。”这成为学院上下一致的共识。当然,强化学生的基础,需要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在身边同学都在忙着去各个实验室“打工”、去各公司兼职的时候,高等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却始终畅游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海洋中。
面对浮躁,这里的学生选择了坚守,坚守一份对基础理论的敬畏。几年下来,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战略高科技产品的飞行器,还是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都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多种技术高度交叉与融合的产物,而背后为其作支撑的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
“数理不仅是技术的基点,而且是倍增器,基础高一分,技术创新可能高十分。凡是重大创新无不是在数理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尤其是原始创新。”郑志明说。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思路很快显现出优势。与常规工科学生相比,学生们对问题理解得更深,更懂得寻找规律。“前两年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迫使自己掌握学习手段和方法。现在进入科研阶段,面对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也不会感觉束手无策,因为自己有能力和潜质按掌握的方法把它弄懂。”2006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李乔羽说。
就这样,以高等工程学院为探索的先行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进行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005年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经验,将通用工程师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2009年,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华罗庚理科班”,每年选拔30余名本科生、10余名博士生进行联合培养……
“工程教育要建立“大工程”的概念,现代工程师应该成为全面之才、全局之才。”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曾这样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是这样,通过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多学科涉猎和理论基础的强化,培养面向大工程的“大气”的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说,“结合十八大精神,我们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倾力推动在创造知识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同时,创新源于深厚的基础,创新的基础是厚积薄发,继续加强“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展,推动建立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和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然在路上。
《北京兰亭华谊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创业策划》项目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作品《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我校经济、管理、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的新成员,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共同合作努力,将科技作品进行成果转化,应用到创业实践中。该项目是一家专注于无人直升机航拍技术的研发、提供航拍服务以及后期制作的专业化公司,以科技竞赛优秀作品为载体,为影视剧、广告、各类宣传片及婚庆摄影等提供航拍服务。该项目团队已成功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提供航拍服务,并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在北航60周年校庆期间,该项目学生团队无偿拍摄制作了学校航拍宣传片供学校相关部门使用,为母校的60周年校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