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航_法学专题系列讲座听课感受
法学专题系列讲座听课感受
因为我不是法学专业的,对法律知识了解比较少,通过7周的课程学习后,对法律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法律的影子,也感受到以后进入社会中法律更是一门不得不修的必修课。
首先是了解了刑事诉讼与刑事证明的相关知识。要如何证明一个案件,还原一个按键的真相?我们得讲求证据,那么证据从哪里来?当然,很容易想到,咱们可以找证人、目击者提供言语证据;可以在案发现场进行仔细的搜索,寻找实物证据;现在视频监控几乎处处覆盖,因此还可以找到视频证据。老师上课举了还几个例子,我们发现,其中视频证据往往会对案件的侦破提供很大的帮助。就比如说前段时间,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有新闻报道,有4名参赛美国游泳运动员在夜间外出时,涉嫌打砸一家加油站大门。此前,上述4人曾宣称自己在里约市中心遭遇伪装成警察的劫匪持枪抢劫,并被枪指着脑袋。但是,通过调查监控录像和询问目击者,警方发现,当晚,这四名运动员从酒吧狂欢之后驱车回到奥运村,在半路经停了一家加油站。在那里,他们砸坏了加油站厕所的一扇大门,当加油站保安要求他们赔偿损失时,四人还与其发生了冲突。在这其中,监控录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一个案件可以分为侦破的案件和无法侦破的案件。其中,侦破的案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确还原了事实真相;另一类是没有正确还原,从而变成了错案。没有侦破的案件称之为悬案。如果事后在科技的发展下或者找到了新的证据,有可能将之前的错案悬案正确侦破。
福尔摩斯说过一句非常出名的话:“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这就是排除合理怀疑,在进行案件侦查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此外,还认识到了实际认知应该是对应于客观真实,而诉讼认识却对应于法律真实。就像王宝强演的电影《唐人街探案》描述的一样,所有的证据全部指向王宝强,是他杀了人,在法律认知上这是无可辩驳的,这就是法律真实;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杀人,而这才是客观真实,这才对应了实际认知。如果一个案子摆在法官面前,所有的判断全部依靠证据说话,也就是说只能从法律真实来判断,只要法律真实上说明他有罪,从法律角度讲就不是错案,但是从客观真实讲确实一个冤案。只要根据诉讼认知断定了案情,不是错案,法官就无需被追究责任。
所以,在诉讼认知和刑事证明中,最重要的是证据!
当然,除了刑法,还了解了更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民法的一些知识。民法是一种私法,私法就是解决私人之间的问题的法律。而公法包含刑法、行政法等。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民事特别法(单行法)。如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在民事特别法与民事基本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不冲突的前提下,具体适用中采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适用的原则。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到子女18岁结束,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是必须提供的。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就是人格和身份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财产关系就是大陆法系的“物权”就是以财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民法的调整方法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民法调整在于恢复正常的民事关系。民法的性质。首先民法为权利法,其次,民法为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人社会的宪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民事活动是日常的社会生活,民事社会活动在民法的范围内活动。而民事活动超出了它的范围才与行政法和刑法发生关系。民事活动是最基本的市民社会的活动,可以说民法具有领先性。
法律和每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法律基础对每个人有重大意义和实际用途: 学法有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的青年人因为不懂法,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行为必需做,遇上事情不能正确处理,稀里糊涂就违了法,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学法有利于公民维护合法权益。学生、农民、干部、工人亦是公民,拥有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法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毕业时找工作要用上劳动法、申领办企业的证照要用上行政法,和他人做生意要用上合同法,将来成家立业也要用上婚姻法等等。通过学习经济法规,学习合同法,学习婚姻法,学习教育法。是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使我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正确的行使我们的权利,正确的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更能正确地遵守法律规定,使我们更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免受困扰,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法律知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过程中,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还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法律知识。作为一个现代人,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给了我们良好的法律知识普及。
第二篇:北航法学专题课感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课程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学号
姓名
成绩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论文题目:法学专题课感想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
考核日期:
年
月 日
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法学专题课感想
一直对法律比较感兴趣,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几乎没有选修过相关的课程,这学期的法学专题课算是小小的满足了一下内心的渴望。我们的法学专题课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有吸引力的几个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虽然每节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都入迷,也很受启发。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次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根据老师的讲授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一下对法学专题课这门课的一些感想。
第一次课是谭华霖老师的《网络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对策》。谭老师以躲猫猫等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三个案例入手,给我们分析了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注意到,由网络发展引导的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一些法律案件的发展,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越来越多的使得案件向偏向大众意愿的方向倾斜。在学这堂课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甚至反而认为这是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更为有效的一种体现。而通过这次课后我认识到,民意司法案件的影响远远没有当初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民意往往是倾向于弱势的一方,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平衡因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得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十分严重。在民意的影响下,有可能使得一些司法案件的判决更加合理和公正;但于此同时,民意的作用也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
另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民意是建立在大众感情上的,而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强加在某件事情上。另外,民意也是非常容易受到煽动和误导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网民来说是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媒体、网络推手等力量,在民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部分细节被忽略、夸大或夸张,甚至是刻意篡改往往使得事实真相被扭曲。这样的民意是否是站立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就无法保证了。
由此分析,在司法判决中,我们虽然不能忽略民意的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奉民意于法律之上。民意可以在法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独立、严格的司法规范程序和理性的判决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另外,司法要做到公开透明,树立公正的形象,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反之,司法越不独立、公平,就离人民越远,人们就越不相信司法,民意才会与司法形成对立。
第三次课付翠英老师的课《“婚姻法解释三”中的物权法思想》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段时间,“婚姻法解释三”颁布后,曾一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网络、报刊上也有很多的讨论质疑。很多人认为“解释三”的出台对婚姻中的弱势一方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离婚有可能意味着净身出门,是婚姻破裂受害最大的一方。而对于更加有利的强势一方,其离婚的代价更小,因此可能造成更高的离婚率,所以有人将这部法律戏称为“离婚法”。有评论称,“解释三”不应重视了权利却忽略了公平。
但“解释三”也不容置疑有其很大的进步性。首先,“解释三”体现了时代需求。对于在婚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房产问题,“解释三”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财产分配方法。其次,“解释三”对于结婚男女双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促进作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女性丧失了独立性,而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好老公”上。而根据“解释三”中婚前财产属于个人的的规定,无疑增加了这种行为的风险。第三,“解释三”中涉及小三主张补偿的条款被删,这虽然可能没有考虑到第三者当事人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充当“小三”的风险,对这一现象有遏制作用。
我认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局限性,往往不能考虑所有的情况,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解释三”对于独立性的促进是其最具进步性的,这是“解释三”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所有的课程中,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丁海俊老师的《人格权及其保护:侵权责任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方面给了很大的指导。尤其是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陈老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两个“魔术”不仅极大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给了我们证据使用过程中切身的体会,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
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法律问题,对我们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限于篇幅限制,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每节课的感想了。在这短短的六次课中,我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身边处处存在法律的身影,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相信,与我同上这门课的所有同学,也会从中受益,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带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三篇:北航法学专题课感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课程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学号姓名成绩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论文题目:法学专题课感想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考核日期:年月 日
法学专题课感想
一直对法律比较感兴趣,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几乎没有选修过相关的课程,这学期的法学专题课算是小小的满足了一下内心的渴望。我们的法学专题课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有吸引力的几个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虽然每节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都入迷,也很受启发。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次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根据老师的讲授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一下对法学专题课这门课的一些感想。
第一次课是谭华霖老师的《网络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对策》。谭老师以躲猫猫等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三个案例入手,给我们分析了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现在,我们越来越能注意到,由网络发展引导的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一些法律案件的发展,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越来越多的使得案件向偏向大众意愿的方向倾斜。在学这堂课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甚至反而认为这是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更为有效的一种体现。而通过这次课后我认识到,民意司法案件的影响远远没有当初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民意往往是倾向于弱势的一方,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平衡因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得公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十分严重。在民意的影响下,有可能使得一些司法案件的判决更加合理和公正;但于此同时,民意的作用也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
另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民意是建立在大众感情上的,而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强加在某件事情上。另外,民意也是非常容易受到煽动和误导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网民来说是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媒体、网络推手等力量,在民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部分细节被忽略、夸大或夸张,甚至是刻意篡改往往使得事实真相被扭曲。这样的民意是否是站立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就无法保证了。
由此分析,在司法判决中,我们虽然不能忽略民意的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奉民意于法律之上。民意可以在法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独立、严格的司法规范程序和理性的判决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另外,司法要做到公开透明,树立公正的形象,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反之,司法越不独立、公平,就离人民越远,人们就越不相信司法,民意才会与司法形成对立。
第三次课付翠英老师的课《“婚姻法解释三”中的物权法思想》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段时间,“婚姻法解释三”颁布后,曾一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网络、报刊上也有很多的讨论质疑。很多人认为“解释三”的出台对婚姻中的弱势一方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离婚有可能意味着净身出门,是婚姻破裂受害最大的一方。而对于更加有利的强势一方,其离婚的代价更小,因此可能造成更高的离婚率,所以有人将这部法律戏称为“离婚法”。有评论称,“解释三”不应重视了权利却忽略了公平。
但“解释三”也不容置疑有其很大的进步性。首先,“解释三”体现了时代需求。对于在婚姻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房产问题,“解释三”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财产分配方法。其次,“解释三”对于结婚男女双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促进作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女性丧失了独立性,而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好老公”上。而根据“解释三”中婚前财产属于个人的的规定,无疑增加了这种行为的风险。第三,“解释三”中涉及小三主张补偿的条款被删,这虽然可能没有考虑到第三者当事人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充当“小三”的风险,对这一现象有遏制作用。
我认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局限性,往往不能考虑所有的情况,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解释三”对于独立性的促进是其最具进步性的,这是“解释三”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所有的课程中,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丁海俊老师的《人格权及其保护:侵权责任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方面给了很大的指导。尤其是陈巍老师的《证据与诉讼》,陈老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两个“魔术”不仅极大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也给了我们证据使用过程中切身的体会,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李亚梅老师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
法律问题,对我们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限于篇幅限制,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每节课的感想了。在这短短的六次课中,我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身边处处存在法律的身影,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相信,与我同上这门课的所有同学,也会从中受益,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带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四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想
4月28日星期三,沈二小四楼的大礼堂里,普陀区2010“潮涌普陀”音乐教学高端研修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活动分上午教学观摩和下午的理论讲座两大部分。
上午,三位出色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教学过程,也展示了她们在音乐课堂的个人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沈二小刘春燕老师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是一位本色出位的教师,个性张扬的她穿着藏族服饰就来上课了,一看就知道她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藏族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内容本来只是四个乐句的一首儿歌,刘老师却把它变成了三段式二声部,增加的教学难度、丰满了教学内容,把这盘简单的“家常菜”做足了料,变成了“美味大餐”,从一开始的感受、学习藏族舞蹈,到扩展二声部教学,到“载歌载舞,最后拓展以赞美自己家乡编创歌词,始终围绕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枯燥腻烦,看得出刘老师的备课是充分搜索资料,所以这是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二次课程”。
第二堂课是台门小学裘燕老师的《哈里罗》,这是一位善于“以静制动”的教师,她抓住了小学生在音乐课好动的特点,在聆听中以“手指舞”取代全身律动,更加关注了学生聆听的效果
第五篇:听课感受
听课感受
金寨镇中心学校 钟山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业务交流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为深刻的有这两点:
一定要重视课前的情景导入。原来我并不注重情景导入,觉得那是公开课的“花架子”。而现在,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精心设计情景导语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经验而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聚集在同一个课堂的孩子又各有各的情况,而且课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如果没有精心设计一个很好的情景导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评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的导语都让我受益匪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景导入决不是“花架子”。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体裁和教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使课开始就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空话,不应局限在某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课堂,把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小组,全班共同来完成这一个整体性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上,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表现,如何调动学的思考参与才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评课,从每位上课老师组织的教学形式上,我开始坚信:一切学习组织形式都是为学习效率服务,形式不是惟一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本身就存在性格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即使教案相同,教学也呈现不同风格,有的教师幽默风趣、有的教师沉稳踏实、有的教师才华横溢,有的教师一丝不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语文的多元化教学,可以说“教无定法,教无常规”,但是有个前提,这就是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让学生从语文课中学习规范的汉语,感受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