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许克振
2005年第5期 ——特别策划
近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完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法制环境。就湖北而言,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呈现迅速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
——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直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约5个百分点。——创业热情提高,社会贡献日益突出。2004年,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2.9万户,日均诞生79个老板,民营中小企业达到18.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1.4万户。民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2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0%,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绝大部分由民营经济提供。据统计数据分析,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是由民营经济提供的;县域经济二、三产业的90%、市州二、三产业的70%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实力明显增强,重点民营企业成长加快。2004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民营中小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纳入省政府“三个三工程”的百家重点中小企业、百家民营排头兵企业成长迅速,有35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其中丝宝集团达到24亿元;有20家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其中武汉人福科技、湖北福星科技分别达到24亿元、21亿元。
——注重科技进步,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2004年,全省民营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5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占全省技改投资总额的67%。湖北专利的2/3由民营企业发明,3/4以上的新产品由民营企业开发,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企业已超过1.7万家,其中25家企业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65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福星牌钢丝绳、爱帝牌内衣、劲牌保健酒等被评为中国名牌。
——经济结构提升,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并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步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的产业集群。民营工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的55%左右,成为全省工业名副其实的主体。
尽管我省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初创阶段,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还不高,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够,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瓶颈制约,生产要素供应紧张;观念障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准入限制,政策待遇不平等;“三乱”仍多,企业合法权益屡受侵犯;体制不顺,服务体系薄弱;素质不高,部分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加
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当前来讲,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增强发展民营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从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湖北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意义。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若干意见》的精神,把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作为提高执政能力、谋划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一是按照《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规定,加快制定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具体措施及配套办法,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行业和领域,尽快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以便遵循。二是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征用、对外贸易和科研项目申报、技改贴息资金使用等方面,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三是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民营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和社会贡献,弘扬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强化扶持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技术进步、人员培训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两年内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四)健全法规体系,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湖北实际,要加快制定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对现行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凡与《若干意见》不符的,要及时废除或修订。建立民营企业的维权、投诉机制,对滥用职权、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查处。
(五)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信息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二是引导产业聚集,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今后3年,重点培育100个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50个产值超5亿元的经济板块。三是培植骨干企业,以“三个三工程”为抓手,培植一批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排头兵。四是实施“培训工程”,将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纳入各级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五是规范企业行为,健全营销、财务、质量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环保等责任制度,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障职工权益,引导民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六)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完善扶持措施,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实施“创业促进工程”,支持和促进创业。建立银企合作机制,为企业贷款融资创造条件。加快建立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重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管理。■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
第二篇:完善政策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完善政策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根据我县经济实力不强,财力相对较弱的状况,我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道路,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这几年,我县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等政策,促进了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好,速度还不够快,水平还不够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保护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促进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1、对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保证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2、在《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中共安化县委、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可考虑增加如下内容: ①加强宏观调控方面。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地制订发布民营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指导项目,明确支持、抑制、1淘汰的产品对象;同时,相关部门要明确政策,利用税收、金融、财政支持等杠杆手段,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淘汰一批科技含量低、资源耗费大的小规模加工企业。
②简化登记前置审批手续方面。相关部门要对法律、法规确有规定的民营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公开办事指南、办证条件和制度,承诺办事时限,同时可建立和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
③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摆上重要议程,要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二是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定期表彰和奖励一批先进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各新闻媒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卡式”收费,坚决制止“四乱”行为,同时,执法部门要建立处罚预告制度,切实维护个体工商业主和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李志刚
2008年07月13日14:14来源:《广西日报》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桂林市为例,2006年、200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半壁江山,年均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但必须看到,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还受到诸如机制体制等瓶颈的制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部门行为“缺位”“错位”、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重新审视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在破解难题上取得新进展。一是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确保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平等、发展机会均等、政策享受公平;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体制,充分发挥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强化和优化服务;三是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机制和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和辅导机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技术升级和对外合作交流等;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公共技术开发、服务、转让交易等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目前我区民营企业介入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不高的领域,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设备落后, 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和联合发展的方针,围绕把大企业做强开展体制创新,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航空母舰”。围绕把小企业搞活开展体制创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理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二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充分依托高新区和科研院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民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具有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三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财务和质量的管理,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活跃、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帮助民营企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培养、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二是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利用高校科教优势,为民营企业培养和输送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以县乡党校和职业学校为龙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培训,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四是积极引进人才。建立科学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构建多层
次的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区民营企业品牌少、品牌意识不强。要抓住品牌这个牵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放,在创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制定扶持品牌政策。建立品牌发展专项经费,对品牌产品企业实行奖励;在技改投入上重点向品牌产品企业倾斜,对品牌产品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市重点技改、国家贴息和市重点技改贴息计划。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突出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和企业,突出行业优势产品和企业,突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和企业,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上下功夫,奠定品牌基础。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创造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综合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资源配置困难和企业发展受地域局限。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平台。一是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引导。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组织民营企业与园区开展互动交流,引导民营资本向产业集中、区域集中,激活园区存量、提高增量,形成民营企业聚集区和块状经济。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新工业园区的机遇,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群体。三是加大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以“路、水、电、房、校、所”为重点的园区基础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和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能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探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采取“飞地经济”等新形式;创新园区招商模式,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民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作者系桂林市市长)
(责任编辑:权娟)
第四篇: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志刚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桂林市为例,2006年、200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半壁江山,年均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但必须看到,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还受到诸如机制体制等瓶颈的制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部门行为“缺位”“错位”、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重新审视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在破解难题上取得新进展。一是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确保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平等、发展机会均等、政策享受公平;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体制,充分发挥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强化和优化服务;三是进一步拓
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机制和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和辅导机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技术升级和对外合作交流等;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公共技术开发、服务、转让交易等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目前我区民营企业介入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不高的领域,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设备落后, 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和联合发展的方针,围绕把大企业做强开展体制创新,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航空母舰”。围绕把小企业搞活开展体制创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理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二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充分依托高新区和科研院所,研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民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具有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三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财务和质量的管理,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活跃、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帮助民营企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培养、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二是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利用高校科教优势,为民营企业培养和输送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以县乡党校和职业学校为龙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培训,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四是积极引进人才。建立科学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区民营企业品牌少、品牌意识不强。要抓住品牌这个牵动民营经济
发展的“牛鼻子”不放,在创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制定扶持品牌政策。建立品牌发展专项经费,对品牌产品企业实行奖励;在技改投入上重点向品牌产品企业倾斜,对品牌产品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市重点技改、国家贴息和市重点技改贴息计划。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突出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和企业,突出行业优势产品和企业,突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和企业,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上下功夫,奠定品牌基础。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创造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综合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资源配置困难和企业发展受地域局限。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平台。一是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引导。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组织民营企业与园区开展互动交流,引导民营资本向产业集中、区域集中,激活园区存量、提高增量,形成民营企业聚集区和块状经济。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新工业园区的机遇,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群体。三是加大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以“路、水、电、房、校、所”为重点的园区基础建设,提高园区
吸纳和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能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探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采取“飞地经济”等新形式;创新园区招商模式,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民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第五篇: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推进《XXX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培育引进市场主体
1.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围绕集成电路、高清晰新型显示、电子产品制造、智能可穿戴、数字通信、机器人、大数据、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创意设计等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对引进企业总投资在2亿—5亿元和5亿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同期市场报价利率,给予新增贷款5年期限贴息,每年单个项目贴息额度分别不超过500万元和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2.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优。对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我省数字制造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在我省落户且投资超过2亿元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经过认定且在我省入统纳税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按贡献率给予特殊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3.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对数字经济领域世界和国内500强、龙头企业及境内外上市企业来我省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的,五年内分别按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8%、0.5%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额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4.支持平台招商。鼓励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社会性质的招商平台,对每年招商签约落地项目达10家(单个设计类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不低于20人、单个制造类和平台类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的平台,给予100万元奖励,每超过1家增加10万元,每个平台最高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二、延伸壮大数字产业链
5.支持全产业链招商。鼓励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供应链招商,对于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的,给予实施招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存量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投资,享受同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6.支持数字经济供应链创新发展。支持头部企业在我省布局建设智能仓储、智能配送项目,打造未来物流网络,在协调干线运输能力、航空包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原材料、零配件和产成品运输实施绿色通道,给予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支持。〔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7.支持产业链创新示范。围绕发展数字产业开展产品示范评选活动,对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突出、在我省生产且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的智能硬件和软件产品,每年评选认定不超过20个示范项目,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8.支持数字产业集聚建设。整合相关资源,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推动数字经济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对进入数字经济园区且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数字经济企业,按其对地方经济贡献新增部分的50%,连续五年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9.支持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数字经济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业厂房,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利用园区建设的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前三年供企业免费使用,之后可租可购,对先租后购的,租金可抵后期购房款项。对数字经济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对信息网络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济等经营服务项目,可参照商服用途落实用地。对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府债券支持。〔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三、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0.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实施产业数字化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对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50%的市(地)和县(市),每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按有关规定,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1.支持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支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在大型厂区、各类开发区和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5G专网、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立通信基站用电报审安装绿色通道,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不受电压等级和用电量限制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安排风电、光伏建设指标,支持数字产业园区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配套建设。〔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2.支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对认定的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给予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3.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数字商务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电商企业实现省内生产实物类商品网络零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并在省内入统纳税的,在申报内对新增网络零售额按不超过5%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
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4.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补助。上述平台建成运行后,5年内给予一定研发经费支持。对实质引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分支机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5.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转化。围绕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产业,每年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16.支持知识产权创造。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导航,建立专利预申请补助机制,对提出申请国际、国家专利的,经评优认定后,根据拟申请专利类型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用于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和优秀奖的,分别给予每个奖项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
17.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各类孵化载体面向大学生团队提供免费的孵化场地,支持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打造为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融资增信平台,支持数字企业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科技担保贷款和300万元的科技保证保险贷款。〔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五、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18.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要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保障全省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建筑物、构筑物等空间同步设计、建设和验收。依法免费开放公共设施和国有企业所属建筑物,利用路灯、监控杆、办公楼等公共资源,支持建设基站、机房等通信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9.支持数字类学科建设。鼓励我省高校加强数字类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学科的人才培育水平。对省内高等院校设置数字类相关专业且取得建设成果的,统筹现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进入数字经济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统筹“双一流”建设资金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20.支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融资需求,畅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数字经济发展基金,省级现有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跟投等方式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按规定分阶段予以特殊奖励。对省内上市公司再融资并用于省内投资的,按实际到账金额的2.5%奖励,最高500万元。〔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xxx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XXX证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