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注重培训教育 提高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把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由干部拓宽到各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由乡村干部拓宽到阿訇、乡佬和场所负责人,由成人拓宽到青少年,并将学习政策法律法规与开展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
一是把民族宗教工作内容列入县委党校定期举办的科级干部培训班教学课程。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全县乡(镇)、村民族宗教干部培训班,使基层干部全面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会处理涉及民族宗教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协助县伊协连续20年每年举办一期全县清真寺阿訇、寺管会主任培训班。邀请县、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关部门领导或专职人员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当前形势政策;基督教、佛道教则采取定期培训或以会代训的方式,引导教育本教骨干信徒学习宗教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况,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基督教每年定期召开全县传道员学习培训班,佛、道教每双月召开一次场所负责人和教务主持人培训例会。
强化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民族宗教工作的长效机制
我们始终把民族宗教工作制度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民族宗教工作制度。如对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培训制度、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县领导与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交友联系制度、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例会等10多项工作制度。
从2003年起,叶县实行了民族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县政府都与各乡(镇)签订“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书”,把民族宗教工作任务具体到各个乡(镇),明确属地管理责任。
2005年,叶县又进一步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2005年度社会事业及社会稳定目标”;始终把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了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周排查和月汇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深入现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为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全面情况,印制了《民族宗教工作不稳定因素排查表》,通过排查,切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以开展大型活动为载体,营造民族宗教良好工作格局
为切实提高全县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人士及广大信教群众的政策理论素质、法制观念、科技水平和形象意识,自2002年以来,我们在宗教界深入开展了“三学一树”(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树立新形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信教群众消除了思想上存在的“只管信教修行,不涉俗世”的糊涂认识,思想觉悟明显提高,进一步知法、懂法、用法,形成了一种比学习、比致富、比守法、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涌现出了一大批勤劳致富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先进典型,达到了信教群众思想受教育、经济得实惠、社会保稳定的目的。
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全县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争”活动,即:比协作服务,争做支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比稳定发展,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比团结合作,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比文明守法,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比互助友爱,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民族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民族界上层人士的作用 妥善处理民族纠纷事件
县伊协成员、清真寺阿訇、乡佬及回族知名人士在回族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回族群众,在引导教育回族群众、处理涉及民族纠纷等问题时方法灵活,措施得当,能够起到党委、政府和穆斯林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是我们民族工作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我们平时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沟通,每逢春节、节假日和回族群众的节日,都会到他们那里表示祝贺,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时刻关心他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治上给荣誉(如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树立先进典型等),经济上给实惠,使他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旦党和政府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在回族群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愿意站出来为党委、政府说话。比如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他们往往能够发挥出党和政府有时难以替代的作用。
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依法抵御宗教渗透
叶县五大宗教俱全,除天主教信教群众较少无固定活动场所外,其余四教共有活动场所96处。信教群众来源复杂,基础较差,活动场所
第二篇: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当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i义市场经济之路。这将是一个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制度创新过程。然而,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以某种内在的机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如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扎根结实,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研究课题。
在这一问题面前,如果不考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单纯地将“拿来主义”的方式视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捷径,那将是十分短视的。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建构必须以其传统文化的土壤为根基,任何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所做出的选择必定要受到文化价值观的规范。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旧有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社会结构、社会整合机制、伦理道德等都将产生复杂的变化。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于中国社会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必须回答: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将会产生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尝试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新发展观:文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目的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从这一点出发,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前提条件。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所忽略的恰恰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济手段的被植入,而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漫长历程。他们更多地看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共同表象一一经济主体多元化、交易自由、平等竞争等等,但却没有深究隐含这些共同表象之下的一个决定因素一一市场经济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由以产生的内在的经济技术条件和人文条件。
中国有些经济学家在探讨和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时,遵循的往往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思维方式,而忽视了对中国现实背景的考察。在这种理论里,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均被视作外生变量而不予考虑,经济行为主体只作为“经济人”出现在市场体系中,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去完成其“最大化行为”,而行为主体复杂的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则统统被舍弃。这种分析方法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缺乏一种对于发展中的主体—一人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透视。正是由于这一点,西方的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在整体性问题上说服力不强,缺乏深厚的历史感。尤其是在用以说明像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历史悠久的大国的发展问题时,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在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战后几十年的演变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文化因素—对特定发展主体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进行透视,以期发现更为深刻的发展规律。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过程正在来临。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能动作用。在这里,文化因素正是发挥了上层建筑的作用。事实上,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进程的决定因素都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片面曲解唯物史观的倾向,即总是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唯物因素,从而忽略了人在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的实现。比如,在经济学研究中把市场与交换的出现看作是劳动分工的必然产物、而不去深究市场与交换的存在与发展的伦理道德基础。这样做其实恰恰违背了唯物史观的真正意义。他们忘记了,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同时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n
关于市场经济的人文条件问题,许多经典作家都曾做出过精辟的论述。早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时期,自爱、同情、追求自Ek,的欲望、正义感和相互交换的倾向等就已经被视作市场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基础。马克斯·韦伯在他的东西方诸大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则突出地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宗教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立性与自发性,因此理性精神与物质质料都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缺乏一种理性精神和动机力量的情况下,即便是最有希望的制度性条件也不能被有效地运用于理性的经济目的。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质料和精神一一结构性支持和规范性支持—都已出现时,才能求得发展。上述这一基本思想贯穿着韦伯整个庞大的比较宗教研究体系,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等代表作中。虽然韦伯本人对东方宗教与伦理(尤其是濡家伦理)的论断失之偏颇,但他确实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文化要素。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仍然极富现实意义。
至此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市场经济的产生和运行有其内在的自然秩序,这一内在的自然秩序是物质质料和理性精神要素所决定的各种约束条件共同起作用的内生化过程的产物。这个“内生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因素间的相对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文化因素对于市场经济自然秩序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使产生于不同社会环境的市场经济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的自然秩序。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文化积淀的擅变,如果没有一种理性的精神要素作为有形制度体系的基础,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当经济发展理论完成了将经济、技术才制度、政治、文化等诸因素“内生化”的过程之后,它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把具有内在自然秩序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看作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不仅仅是视作一种手段。从这样的发展理论出发,就可以发现,市场经济不仅有其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也有其文化基础和条件。在文化的进化变迁过程中,产生了规范人们行为和思维模式的价值系统和道德秩序,并成为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与伦理基础。而这种由特定的文化所决定的价值系统和道德秩序一经形成,便成为市场经济自然秩序密不可分的内在成分。
总之,不去冷静地和深入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民族心态,而是单纯地去谈论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起码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是浅薄的。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放入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第三篇: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郭虎诚
出口贸易是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我们把贯彻落实好出口退税政策,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帮助出口企业缓解困难、度过难关,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经济是税收的基础和源泉。我们自觉将进出口税收管理工作放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去谋划。为做好对出口企业的退税服务工作,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了突出“三个到位”要求,即服务意识到位、服务措施到位、服务质量到位,着力解决好企业在出口退税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经济税源观念,联系国税部门实际,优化退税服务,积极落实先行先试“34条”,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在执法中优质服务,在服务中严格执法,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折不扣地支持郴州外贸的发展。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退税指标。近年来,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退税指标,仅2007年至2009年争取的退税指标就达到9多亿元,郴州出口退税规模在全省居前3位。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单证取得的速度,落实加快出口企业退税申报相关工作。对单证收齐率低于全市平均的企业应及时提醒,提高退税申报率。三是坚持好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畅通重点出口企业与国税部门联系渠道,解决企业在出口退税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退税服务工作,提高退税服务质量。2009年开展了百名税干连企业活动,要求每 1
个基层国税机关领导干部联系100户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帮助企业,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进出口税收管理联系郴州永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深入走访帮扶,宣传税收政策,增强了企业完成生产和销售任务的信心,该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4275万元,实现利润总额500万元,上缴税收300万元。这些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受到企业好评,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对新办出口企业到期后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凭认证信息退税。五是加强信息反馈。根据企业申报审核情况、分析出口企业的申报准确率、审核通过率、申报差错率以及其他存在问题,及时将结果向出口企业反馈。六是提高办事效率。在企业申报、单证处理和逾期申请等涉税事项受理中,做到即事即办,特事特办,减少出口退税企业的来回奔波。落实好退税延期申报规定,对确实无法在规定时限进行申报的,凡符合政策规定可以延期的,及时提醒企业提交延期申报的申请。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影响,我市出口退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我们从实际出发,加快出口退税的审核办理工作,打破月底办理退税手续的惯例,审批一个办理一个。如郴州市金贵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在区局完成函调工作,确认可以办理退税后,我们当即办理了其遗留的免抵退税额1017万元;湖南省永兴县综合利用电厂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创新人造板有限公司两家外商投资项目购买国产设备退税593万元在取得省局的审批手续后立即办理了退税手续,使企业用足现行退税政策,扎扎实实帮助出口退税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走出困境。
二、落实退税政策,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加强对出口退税的预测和计划安排。根据外贸出口增减因素和
出口结构变化因素,我们对出口退税计划需求进行了摸底、分析和测算,全面掌握出口货物退税的实现情况、可办理情况、地方财政负担情况等做到了心中有数,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同时,坚持按月对出口退税办理情况进行调度,积极争取退税计划满足退税需求,做到“应退尽退”。二是及时有效地宣传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后的审核速度,提高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效率。三是牢牢抓住影响出口退税进度的关键因素,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申报率上,积极帮助企业协查有关电子信息、催收单证,提高单证传递回收速度,取得了好的效果。四是落实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政策。我们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对第七条内容的相关政策、机构流程、办理程序及所需报送资料等整理印发了宣传资料,在各种相关的会议上了讲解。落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政策后,目前有17户企业符合出口退税的基本条件,2009年又新增4户企业共办理了出口退税额2000多万元。2007年以来,共为43户正常申报的出口退税企业审批出口货物退(免)税累计11537万元,其中免抵税额14668万元,退税额100710万元。通过国库办理免抵退税额95337万元,其中免抵额12147 万元,退税额83190 万元。2009年办理免抵退税 22316万元,同比增长 40.48 %。切实做好防范骗税工作,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始终坚持把打击和防范出口骗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从而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为守法经营的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部门协调,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始终把部门协调作为出口退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市外经
贸、财政、金库、海关等相关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出口退税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争取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重视;加快企业出口退税申报进度,将企业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出口退税的预警管理和监控评估,构筑防范骗税的有效屏障。对出口骗税问题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应的暂停办理退税、停止出口退税权等处罚,增强对骗税行为的震慑力,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绝大多数守法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强出口退税预警分析和评估及单证备案检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对退税企业纸质资料及逻辑关系的审核而不是单纯地就单审单。如 2007年,在日常审核中,我们发现湖南金旺实业有限公司出口的同一生产工艺生产的同一货物铋锭却申报了两种海关商品代码,其中一种海关商品代码于2006年9月14日已取消了出口退税,一种海关商品代码却仍可以享受13%的出口退税。发现疑点后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局领导及省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作了汇报,征得省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同意,暂停了该企业的出口退税。由主管税务局苏仙区国税局分别向黄埔海关、蛇口海关和衡阳海关郴州监管组发函,但复函并未明确该企业出口货物到底应属哪一种海关代码,是否属于退税范围。为此,我们又附上该企业出口货物的实物照片及衡阳海关郴州监管组复函复印件向长沙海关发函征询,8月底长沙海关复函确认该企业报关出口商品“申报的品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81060090的描述。”后,经征得省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及市局领导同意后才恢复了该企业的出口退税。
四、加强征退衔接,增加税收收入
近年来,国家为限制“两高一资”等货物出口,取消了“两高一资”
等货物的出口退税,取消出口退税的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税。我们及时根据“依法加强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的要求,对近年的出口应征税货物报关单、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和2008年海关统计数据中涉及我市的出口
应征税货物数据进行清分后下发了各征收管理部门。通过几个月的逐条数据核查,查补税款822万元,加强了税收管理。同时,我们又将近年来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和代理出口证明电子信息读入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然后清理筛选出了出口不予退税和未按规定申报退税的出口货物信息。将全市自2004年1月1日起至2009年3月出口企业的出口不予退税出口额、出口未按规定申报出口额及代理出口不予退税出口额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了各基层征税部门,由征税部门核实后按政策规定对其征税。经征税部门检查核实,2004年以来全市补计提销项税额2174万元有效地堵塞了税收漏洞,为确保全市系统税收任务完成作出了贡献。
(作者系市局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科长)
报:省局有关处室、市有关领导
抄:局领导、局内各单位、各有关部门发:各县(市、区)局
责任编辑:彭晓华
第四篇: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
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
济发展
“>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2007-02-02 23:04:3
3我县现有万名残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左右。残疾人是社会中既困难又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加之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其在就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残疾人事业起步以来,紧紧围绕“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残疾人的政策和规定,积极开展了残疾人扶贫、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法制维权等各项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平安松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了我县扶贫总体规划,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本着“依靠政府、动员社会”的扶贫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残疾人的若干规定》,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及社会各界的帮扶,投入配套扶持资金多万元,扶持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自食其力,扶持户小康示范户,扶持个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救济、补助、供养等措施,使名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
过实施“安居工程”,使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名农村持证残疾人实行了免费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是开展各类康复工作,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全县有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名白内障患者复明,名低视力患者配备助视器,名聋儿得到语训,名肢体残疾患者通过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肢体系统康复训练名,智残儿童系统训练名,假肢装配名,装配矫形器名;用品用具供应件。
三是通过按比例分散安置、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异地劳务输出、个体经营就业及基地就业等多渠道安置了名残疾人就业。
四是通过教育培训,结对助学人次,名残疾人得到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文体生活活跃。有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市首届残运会,夺得金银铜和组织奖;名参加省级运动会,夺得金银铜。名残疾人的书画作品在省级评展中获奖。同时,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
六是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通过信访,妥善解决了名残疾人营运车的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余人次,法律援助件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案件,并挽回经济损失累计多万元,有名残疾人获赔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金万余元。
七是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助听和助行工程,赠送助听器台,社会各界捐赠轮椅辆。县城各项大型建筑及窗口都设立了无障碍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当前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依然存在;康复资源的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不稳定、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歧视残疾人、侵犯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化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自身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残疾弱势群体这项工作,使残疾人事业适应大局,与时俱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需要在执政中继续加以探索和实践。结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统筹兼顾,确立和谐的统筹观。
我县绝大部分残疾人在享受康复、教育、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远不及健全人,他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在决策时要胸怀全局,统盘运筹,既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好发展,又要顾及社会弱势群体,把残疾人事业列入政府决策大局,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确立残疾人特殊人权观。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残疾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获
得与健全人同甘共苦样的人权。然而,由于他们处于弱势,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实现“残有所学、残有所用、残有所医、残有所养、残有所乐”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积极帮助城乡困难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等,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目标。
三是执政为民,确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群众观。
一是要眼睛向下,心系残疾人。牢记“群众无小事”,时刻把残疾人的冷暖记在心头。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尽心尽责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凡是政策允许或能
办到的事,都要尽力帮助解决。一时办不到的要尽量做好释惑解疑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建章立制,确立依法治“残”的法制观。
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依法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意识。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有关残疾人的各项法律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和法律监督。要综合运用人大、执法机关的职能,保证残疾人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第五篇:如何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
如何做好残疾弱势群体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
我县现有万名残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左右。残疾人是社会中既困难又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加之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其在就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残疾人事业起步以来,紧紧围绕“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这条主线,认真
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残疾人的政策和规定,积极开展了残疾人扶贫、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法制维权等各项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平安松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了我县扶贫总体规划,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本着“依靠政府、动员社会”的扶贫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残疾人的若干规定》,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及社会各界的帮扶,投入配套扶持资金400多万元,扶持3723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自食其力,扶持40户小康示范户,扶持8个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救济、补助、供养等措施,使1109名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使72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2088名农村持证残疾人实行了免
费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是开展各类康复工作,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全县有1072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707名白内障患者复明,24名低视力患者配备助视器,30名聋儿得到语训,36名肢体残疾患者通过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肢体系统康复训练68名,智残儿童系统训练52名,假肢装配72名,装配矫形器83名;用品用具供应321件。
三是通过按比例分散安置、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异地劳务输出、个体经营就业及基地就业等多渠道安置了3998名残疾人就业。
四是通过教育培训,结对助学276人次,1520名残疾人得到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文体生活活跃。有33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市首届残运会,夺得14金5银9铜和组织奖;7名参加省级运动会,夺得2金3银2铜。2名残疾人的书画作品在省级评展中获奖。同时,利用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
六是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通过信访,妥善解决了10名残疾人营运车的问题,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法律援助58件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案件,并挽回经济损失累计20多万元,有12名残疾人获赔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金万余元。
七是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助听和助行工程,赠送助听器28台,社会各界捐赠轮椅335辆。县城各项大型建筑及窗口都设立了无障碍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当前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依然存在;康复资源的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不稳定、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歧视残疾人、侵犯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
还不健全;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化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自身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残疾弱势群体这项工作,使残疾人事业适应大局,与时俱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需要在执政中继续加以探索和实践。结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统筹兼顾,确立和谐的统筹观。
我县绝大部分残疾人在享受康复、教育、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远不及健全人,他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在决策时要胸怀全局,统盘运筹,既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好发展,又要顾及社会弱势群体,把残疾人事业列入政府决策大局,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
展的工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确立残疾人特殊人权观。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残疾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获得与健全人同甘共苦样的人权。然而,由于他们处于弱势,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实现“残有所学、残有所用、残有所医、残有所养、残有所乐”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积极帮助城乡困难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等,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目标。
三是执政为民,确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群众观。
一是要眼睛向下,心系残疾人。牢
记“群众无小事”,时刻把残疾人的冷暖记在心头。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尽心尽责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凡是政策允许或能办到的事,都要尽力帮助解决。一时办不到的要尽量做好释惑解疑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建章立制,确立依法治“残”的法制观。
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依法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意识。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有关残疾人的各项法律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和法律监督。要综合运用人大、执法机关的职能,保证残疾人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