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基层工商部门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浅论基层工商部门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职责范围内,依据国家法律原则和政策,采取非强制手段,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具有柔性,“积极行政”等特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应该在改革监管方式上进行一些尝试,把行政指导融入到日常监管工作,在经营者登记注册前、登记注册中和经营活动中进行教导、助导、引导、劝导和督导,这样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结合基层工商部门的实际,实施行政指导,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的我们实施行政指导,是有法律根据的,是针对某一经营者的具体行为。其特点是在坚持“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柔性的“指导”。目的是为了促进我们的监管执法工作达到既治标,又治本,既做“堵”的工作,又做“疏”的工作,既事后查处,又事前引导,克服事前不管,事后罚款,以罚代管的做法。为了搞好行政指导,首先,我们应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通过学习,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行政指导的合法性。二是在分析当前市场监管形势基础上,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三是借鉴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行政指导的可行性。通过学习、借鉴、引导和实践,增强实施行政指导的信心和决心。
二、开展“五导”,服务于民
行政指导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教导、助导、引导、劝导和督导等方法。
1、对开始涉足经营领域的经营者进行教导。对刚涉足经营领域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教育他们依法经营,教育他们既要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日常巡查、查处案件等时机,通过开辟社区工商管理宣传栏,设立咨询站、举办假冒伪劣商品识别图片展等,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2、对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经营者进行助导。实际上为数不少的经营者不知道怎样办照,不知道申请什么类型的企业,有的甚至对自己经营的项目感到盲然。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助导,首先,要求管理干部做到百问不厌;其次,通过印发“办照须知”,让经营者对办照的程序一看就明白;再次,广泛收集信息,为经营者申请相应的企业类型、经营范围提出适当的登记建议。通过一系列助导活动,较好地帮助部分经营者解决盲然与困惑。
3、对一般经营者进行引导。一是在年检验照中,对依法经营、信誉好的经营主体给予“免检”。反之,在经营中有违法行为的,严格审查年检材料,甚至实地检查。二是大力宣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典型。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培养品牌意识,搞好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引导规范经营。
4、对轻微违法经营者进行劝导。在日常监管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就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处理得当,就会被消灭在萌芽之中。我们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劝导,讲清违法行为对社会、对经营者个人的危害性,同时,给他们下发一份“警示通知书”。通过规劝,基本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对受处罚的经营者进行督导。在查处案件时,我们不应该是一罚了之,而是做到向当事人讲清处罚的依据、处罚的程序,讲清依法经营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讲清被处罚后如何进行规范。我们应该建立处罚案件回访制,通过回访,督促他们纠正违法行为。
三、规范程序,增强效能
行政指导,表现了一种服务行为,行为就需要规范。为了规范行政指导行为,我们在具体工作中,除明确指导的对象、内容和要求以外,还应当制定了相应的约束与监督措施。一是规范程序,编制“行政指导工作流程图”。把行政指导程序依次分为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向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下达行政指导帮助意见书等几个步骤。这些程序、步骤向社会公开、公示,保证工作规范、透明。二是使用“行政指导帮助意见书”(包括警示和责令改正通知书)。下达给被指导人的“意见书”,内容包括指导事项、依据和具体意见;“意见书”存根填写相关内容,以便存档备查。三是建立“行政指导登记薄”。四是组织管理相对人测评。
对行政指导事项,指导依据,指导意见是否可行及效果等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总之,行政指导从更新观念,规范行为,柔性管理出发,有力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权力本位”向现在的“责任本位”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刚性监管为主向刚柔相济转变,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防范指导转变,从而丰富了工商行政监管执法方式,提高了监管执法水平和效能,推进了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8月4日
第二篇:浅谈基层工商部门提高行政效能
浅谈提高基层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效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样性的特点日益明显,管理对象观念的变化、监管执法领域的拓展,在新形势下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途径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就当前而言,涉及无照经营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经营管理、消费维权保障和公平公正执法等民生保护、政府形象和职能发挥的工作有亟待完善。那么如何如何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切实发挥市场经济保护神的职能作用,加快全市工商系统依法行政步伐,便成为摆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看,不少问题还制约着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发挥。一是工商队伍专业知识培训还不够,队伍专业法律知识缺乏和学历虚高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二是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与执法方式单一。受执法手段、力量和视野的限制,基层工商所办案人员习惯于办一些传统的案件,登记类案件和无照经营案件仍然是主要的案件来源,基层执法人员没有随形势的发展而有效跟进。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现象。随意简化办案程序;三是立法的滞后影响工商执法效能发挥。尤其是市场监管法规缺乏
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没能及时修改和完善,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执法需要。四是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工商机关受本身公务员体制的影响,特别是实现垂直管理和阳光工资后,人员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更加缺乏,在干部的眼中激励就是“发帽子”,“长职级”,物质激励结构不合理,手段单一;工商文化建设缺乏精神内涵和人文支撑,道德激励作用弱化,精神激励常常流于形式:惩罚机制不够完善,震慑作用不明显。
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效能的对策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机构设置理念,整合岗职设置。根据本单位的环境布局、工作对象特点、工作任务和要求,按需要的人力资源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立岗位数量,并对每个工作岗位,结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岗职体系,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要求、质量标准和进取方向。建立人员流动的“热循环”,促进人才的科学使用。
(二)创新工作方法,转变监管方式。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运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权、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市场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并
使行政执法行为及其结果作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鉴于形势发展的变化,我们应建立健全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制度,实现监管方式的多样化,做到执法与疏导、教育与处罚、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最大限度地方便行政相对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实现工商系统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依托信息化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的沟通,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如人民举报,新闻媒体的舆论等社会力量对广大经营者进行监督。
(三)完善工商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是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法律规范。二是建立完善工商立法意见征询和异议提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法律、法规及工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质量。建议在全国工商系统中构建起法制网络,实施定时评审机制,对现行的工商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积极、主动向立法部门汇报执法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监管执法工作中带有全国性、普遍性的新情况及执法工作中的盲区,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及时提出“立、改、废”意见,争取立法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近期要抓好反垄断、信用征集评估、网络经济监管等几个方面的立法工作。
(四)完善绩效评估,推动工作落实。
工作的结果需要目标来实现,目标的分解落实,合理布置,恰当授权,适时控制,及时改进,需要整合可用资源,公正进行绩效评估。针对目前基于罚没入库数量的考核与组织目标相脱离的现状,既削弱工商执法权威,而与之相关联的考核机制也无法有效引导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考核内容、标准设置、结果运用亟待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目前采用的绩效评估手段及历年来工商的绩效实际,绩效评估指标由综合指标、职能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构成。评估的基本方法是:目标考核、公众评议和查访核验。最终结果与表彰奖励、行政问责、责任追究、财政预算及公务员考核等挂钩。
综上所述,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科技化的交易行为、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过提升监管效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三篇:调研信息: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9年11月25日,国家工商总局印发了《关于工商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工商法字【2009】230)(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全国工商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意见》的出台,既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基层工商部门实现工作转型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目前,基层工商部门已陆续开展行政指导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工商部门部分干部对开展工商行政指导工作存在认识不足、理解偏差的问题。他们认为工商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只能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如果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指导将会损害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市场监管。
(二)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过程中,部分行政相对人对于基层工商干部的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等具体行政指导行为不理解,认为这是工商部门的妥协,因此对工商干部表示轻视,这导致基层工商干部产生畏难、气馁的情绪,不利于行政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基层干部素质普遍偏低,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行政指导,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指导“项目”,他们往
往很难胜任,而且由于基层实施了网格化监管,一两个干部管理一个片区,对于一些复杂的指导“项目“,他们也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因此行政指导质量不高。
(四)对行政指导方式把握不准,错误适用指导范围。由于行政指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且具体适用范围均不相同,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适用指导方式的情形。如某个体工商户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应进行规劝而基层干部错误的使用了建议的指导方式。
(五)由于行政指导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基层干部在具体实践当中难以准确把握。实施指导的干部在指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导致针对同样的事件对于不同的行政相对人指导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有的可能以行政告诫或行政提醒了事,而有的可能就会加以行政处罚,对于同样的行政相对人和事件,不同的干部进行指导,往往处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别。
(六)缺乏有力的行政指导监督机制,导致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行政指导实施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违法、腐败行为,这既损害了工商部门的形象,又违背了行政指导的初衷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还阻碍了基层干部的成长。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提高认识理解。实施行政指导不是削弱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而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需要。要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认识理解,消除其心中的顾虑。
(二)加强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意义的宣传力度,让此项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最大限度的消除行政相对人的误解,鼓励基层干部多做说教工作,让行政相对人主动接受指导,从而树立起基层干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的信心。
(三)加强学习培训。经常开展座谈会、研讨会、领导授课、自主学习等多种活动,交流、培训、学习三结合,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把握行政指导方式的技能、处理较大、较复杂指导“项目”的能力和提高行政指导工作的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行政指导规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标准性和统一性。一方面便于基层干部开展行政指导有章可循、有理可据,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当指导、违法指导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五)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监督机制。为杜绝干部渎职、徇私舞弊和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基层工商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要广泛开展廉政教育,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同时要努力探索对行政指导的监督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使制度能管人,落到实处。
□刘大兵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工商局
邮编:332020电话:0***
第四篇:行政指导工作亮点
“四醒”促指导
今年,某某市工商开展了以“三个提醒一个警醒”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指导工作,实现了监管执法由事后规范向事前督促提醒、事前告诫转变。一是对执照期限届满的提醒。即在经营者营业期限届满或企业执照有效期到期之前,提醒其及时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避免出现无照经营行为;二是对许可到期的提醒。即利用综合业务系统的登记信息,结合日常巡查所掌握的情况,相关许可证即将到期,及时通知业主,进行督促提醒,及时办理许可证延期及工商变更,杜绝经营户出现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三是对按时验照的提醒。在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截止日期之前,利用电话、媒体等对经营者进行提醒,避免出现逾期年检、验照行为。四是行政处罚前的警醒。轻微违法行为的事前禁止和事后补救的行政指导。轻微违法行为,坚持“指导在先、教育在先、规范在先”的原则,倡导树立人性化执法理念,通过发放“行政告诫通知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进行指导规范,凡对服务管理对象遇到的一些困难尽可能给予指导帮助,对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或轻微的违法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对初犯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责令改正,免于处罚。
截至目前,我局共实施行政指导268次,其中责令改正64次,行政告诫204次。今年查办案件共106件,同比减少162件;查办无照经营案件48件,同比减少101件。
第五篇:工商部门行政调解制度
一、行政调解调解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调解员管理制度。第二条 实行行政调解员选任制度化和规范化,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热爱工商行政调解工作,熟悉工商行政管理调解工作程序和方法的行政调解员队伍。
第三条 各单位专门设臵工商行政调解员,并将调解员的名单报局法规科备案。
第四条 担任行政调解员的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行政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第五条 行政调解员一般从本单位工作人员中选任;也可以从群众中选聘有威望、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人员担任;还可以特邀热心行政调解工作、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离退休干部、法官、检察官、律师、教师等担任行政调解员。
第六条 行政调解员任期1年,每1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第七条 行政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行政调解中心补选、补聘。
第八条 行政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违法违纪的,由行政调解中心领导小组撤换。
二、行政调解统计报告制度
第一条
调解机构(指具有行政调解职能的机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分局,下同)为行政调解统计工作的具体承担部门。
第二条
调解机构应当明确专人负责行政调解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和报送工作。第三条
调解机构应当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情况台帐,按要求统计并报送本机构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四条
调解机构应当于每月23日前将统计结果报送局法规科,由法规科于每月25日前将汇总后的统计结果报送扬州局法规处。
第五条
社会影响较大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复杂争议纠纷,负责调解的机构应及时向本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报告调解工作情况。
第六条
本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应于每年12月25日前向扬州工商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行政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三、行政调解登记与分流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登记与分流制度。
第二条 设立纠纷受理接待窗口,专门调解当事人矛盾纠纷;综合督察室,专门督察调解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是否合法、要做到依法调解。
第三条 对群众要求调解和排查出来的社会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登记并进行汇总梳理。
第四条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指派分流制度。行政调解中心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经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及时分流指派给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五条 行政调解中心对每月未调解成功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登记分流后,均要进行梳理、分析、摸清症结所在,及时研究纠纷调处的指导性意见。第六条 经中心审查后认为矛盾纠纷应分流给有关业务部门调解员调处的,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提出分流处理的意见,经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准,责成相关部门调解员予以处理。
第七条 中心对分流出去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应当及时调解。第八条 接受分流矛盾纠纷的部门调解员在接到中心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后,参照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调解处理。
第九条 接受部门在处理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过程中,应当定期向行政调解中心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问题解决后,应将结果随同有关资料报送行政调解中心;解决不成的,应及时将矛盾纠纷回流至中心解决。
第十条 中心对已解决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可能出现反弹的矛盾纠纷要进行督察回访。
四、行政调解公开运行和文书管理制度
第一条
调解机构应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通过公告栏张贴、电子信息屏显示、政务网站公布以及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主动公开行政调解的机构设臵、调解人员、制度规范、调解依据、调解范围、调解原则、调解流程等内容,方便群众了解行政调解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条
行政调解人员应当做好行政调解笔录,真实记录调解过程,妥善保管调解资料,对调解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
第三条
调解机构应当在案件调解终结后30日内,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要求,将调解申请、调解笔录、事实证据及调解协议等材料进行立卷。
第四条
一般程序案件实行一案一卷,简易程序案件可以合并立卷。第五条
行政调解案卷可由调解机构指定专人保管,也可送交本局档案室归档保存。
五、行政调解学习培训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学习培训制度。
第二条 培训对象为各部门的行政调解员。
第三条 培训的种类主要有:示范培训、培训、岗前培训3种。
第四条 培训形式为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学习讨论、组织经验交流、跟班学习、旁听行政庭审、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业务知识考试等形式。
第五条 示范培训主要是培训行政调解工作业务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新颁布的有关行政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对新时期行政调解工作进行研讨,为各单位开展培训工作提供模式和样板,培养师资和骨干。
第六条 培训和岗前培训主要是对在岗的行政调解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的对象是新选聘的行政调解员,主要任务是帮助新选聘的行政调解员学习和掌握行政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工商行政调解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使其初步具备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业务素质。
第七条 经过培训和岗前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上岗。
六、行政调解信息宣传制度 第一条
全系统应加大行政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提升社会公众对工商行政调解工作的知晓度。
第二条
调解机构和调解人员在日常调解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行政调解工作氛围,有效引导群众自觉把行政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
第三条
调解机构应明确专人负责行政调解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编撰工作,并于每月25日前将信息报送本局法规机构。
第四条
对重大、复杂、典型的行政调解工作信息,调解机构应以专报形式报送本局法规机构。
七、行政调解例会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例会制度。
第二条 例会时间:周例会在每周星期一上午进行,用时控制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内。
第三条 例会组成:由行政调解中心负责人召集本部门人员召开周工作例会,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指定人员做好记录。
第四条 例会内容:部署、总结、交流有关工作;根据文件精神讨论拟定工作计划、办法,研究、部署各项工作任务,研究落实各类疑难事项的对策措施和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五条 例会流程:例会制度由中心负责人召集并主持,按照例会基本程序。
第一由负责人对上一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传达贯彻市局和分局工作指示精神和重要部署; 第二要求工作人员分别对上周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中心负责人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对工作完成好、成绩突出、反映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予以表扬,同时要求未能按期完成计划的岗位人员查找原因,尽快完成,以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第三要求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已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就怎样解决好、处理好有关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要求各岗位相互学习业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关注,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八、行政调解会办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会办制度。第二条 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性质和内容,实施各相关业务部门联合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得推诿。
第三条 对涉及多个部门,而且一个部门调解不了的,或者由当事人直接申请又不宜交由其他调解组织调解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决定,局长室牵头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解。
第四条 按照调解工作的职责分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矛盾纠纷的牵头部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第五条 在进行调解工作前,应当按会议制度要求召开联席会议。
第六条 调解工作应当按照“自愿、合法、积极主动、依法处理”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第七条 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通过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书面的《行政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按照《行政调解协议书》履行各自承担的义务。
第八条 如果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而一方当事人或相对人反悔的,应当引导其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行政调解工作资料,由行政调解中心按要求进行整理、装订,归档备查。
九、行政调解考核评估制度
第一条
各单位应当将行政调解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行政调解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细化指标,明确权重,与依法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第二条 各单位应当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制。因不当履行行政调解职责,引发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行政调解工作 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条
调解机构应当定期对争议各方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进行回访,了解各方履行协议的情况,督促各方自觉履行约定义务,巩固调解成果。
第五条
本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本局范围调解的重大争议纠纷,及时跟踪调解进展情况,并做好行政调解后的效能评估。
十、行政调解督察回访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督察回访制度。第二条 案件调解终结后,按照“谁受理、谁回访”的原则,行政调解中心对调解完的纠纷应当进行督察回访。
第三条 回访的重点内容为调解书的执行情况以及调解对象对调解员的态度、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得当、程序是否合法
第四条 回访调解对象对调解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及时发现掌握当事人的协议履行情况,督促、帮助当事人依法履行调解书。
第五条 督办回访主要采取电话、短信、互联网、传真、信件、直接走访、座谈等方式。
第六条 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回访组整理后报行政调解中心集体讨论,责成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当事人。
第七条 对于在回访中,当事人对调处结果执行不满意或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的,由回访人员做好记录并呈报给本单位的主管人员,再分别反馈给案件承办单位或调解人员,针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处臵。
十一、行政调解数据分析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数据分析制度。
第二条 为了强化信息服务功能,行政调解中心安排专人承办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归档并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
第三条 对每一项受理业务全面记录信息来源、提供人信息、涉及主体信息、涉及客体信息以及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分类等内容。
第四条 要求各受理部门、具体的承办部门在处理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信息,每项业务的数据信息量比传统转办单所记录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和完整,为数据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
第五条 通过深入查找多发矛盾发生的症结所在,从源头上根治问题,防止同类矛盾的再次发生或是进一步激化,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方面,不断进行完善、查缺补漏,确保监管到位。
第六条 就典型案件的处理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七条 在分析归纳同类纠纷的特点、成因、难点的基础上,对普遍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分局各个基层单位进行统一操作。
第八条 将典型的处理方案和答复以“判例”的形式发给各业务部门,既提高纠纷的解决率,又减少了因操作不一而产生的争议性调解。
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