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中关于拖欠的问题及其对策
国际贸易中拖欠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国际贸易拖欠,即对外贸易中应收款项不能及时收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众多出口企业。近两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带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繁荣。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贸易拖欠问题日趋严重,导致了我国的外汇收入不能如预期一样的正常增长,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企业被外方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重点讨论了几年来在一些案例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然后进一步讨论了国际贸易拖欠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国际贸易拖欠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正文:1.近几年外贸案例中反映出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
几年来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创造了可乘之机。
例如某外贸公司与一外国公司签订出口黑白电视机合同,作为第一笔贸易,该公司仅凭买方自己提供的资信报告,不经查实就采用承兑交单方式成交,交货后外方却拒付货款。经追索,发现买方公司早已卖给其他公司,根本无法追回货款。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他们的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1.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某外贸公司向美国出口玩具,货到后,买方拒不付款,在追索中,美方指出货物质量有严重问
题,与样品不符,只能贱买支付运费。虽然合同中规定以中国商检证明为准,但我公司出口时并没有经过商检,由于拿不出商检证明,致使货款难以追回。
1.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又如某公司出口石蜡给孟加拉国某公司,由该省驻香港公司开立信用证,由于单证有不符合的地方,而我方公司仅凭香港公司口头承诺就接受了不符点并且发货,后来买方公司以单证不符为由拒绝接收货物和支付货款,而船运公司竟擅自拍卖货物,充抵运费。
1.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诉诸法律,有的公司宁可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也不会选择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结果反受其害。如某公司向香港公司出口服装,对方收货后提出质量问题,仅付50%货款。我方公司在多次追索无效的情况下,寻找香港一讨债公司,该公司追款后,与我方断了联系。当我方公司找买方公司时,买方称货款已被讨债公司拿走,如果通过法律手段势必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2.拖欠问题出现的原因
2.1国外原因:
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
2.2国内原因:
国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 ,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
2.2.2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的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调查过程中随意性大。
2.2.3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2.2.4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或者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2.2.5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3.解决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贸易拖欠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对策:
3.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对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这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从源头开始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3.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
3.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
3.4 及时追索逾期货款。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还要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
3.5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总之,虽然外贸信用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正视和研究这个问题,找出原因,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完全把货款拖欠的难题解决,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邹根宝.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张绪斌,王华剑.新型国际结算业务特点与选择标准.企业活力.2003
【3】袁敏.浅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4】鲍维强.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于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大力倡导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理念,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再平衡的认识则有所不同。发达国家认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而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是造成贸易摩擦激增的根本原因,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目前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企图征收碳关税等。
(五)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仍处于磨合之中
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发生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协调能力有所下降。二十国集团作为对全球治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其作用为国际社会所期待。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二十国集团国家共同协调经济政策,对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并使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在2011年首次突破100%。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
(一)贸易大国地位稳步确立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
1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3、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外贸易效益明显提升
4、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
5、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贸易平衡逐渐改善
6、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3、出口产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
4、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5、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
目前我国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且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又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新的压力,所以,应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适当限制出口。事实上,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考虑的不应是如何通过限制出口来实现贸易平衡,而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全面提升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调整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该理论侧重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成本的比较,在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该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产业竞争力、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一味地追求比较优势将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并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固化在中低端水平。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由之路。新形势要求中国的外贸企业要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
产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
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构建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需要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构建中国自己的海外势力。有必要加强跨国公司的发展并通过构建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包括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部分,逐步形成海外经营的盈利模式。
(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国际事务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主导权和话语权的竞争。目前,旧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受到挑战,新的能够被各方接受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仍然处于探讨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新的治理理念和新的维系世界经济公平公正的制度性安排意见,推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倡导建立更能体现包容性增长的全球经济发展新模式。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截止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自1978年以来,每年两位数的递增速度让世界震惊同时中国也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比起庞大的对外贸易数量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有的以及新的贸易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应对等。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2072.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29727.62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尽管数量巨大,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在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调查可以发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前八大类商品都具有替代性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市场主要有三个,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靠近美国,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二是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熟悉美国市场环境,竞争力不容质疑;三是东盟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另外,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得也很快,开始和中国争夺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下降6.4%至1831亿美元,为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下降。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同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新旧体制的交替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严正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的现象。出口低价竞销的主体是受生产源头“多、低、散、乱”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那些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表现尤为严重。
(三)外贸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2010年出口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的格局。
(四)我国对外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并且保持稳定是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同国际规范接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禁止对出口进行补贴。所以今后我国作为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二)国家应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加进口原料和高新技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解决双边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断深入开拓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尤其是加大对我国有贸易顺差国家的出口。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从要素丰缺角度来看,我国是资源和高新技术短缺的国家,增加进口资源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强出口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商会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不仅有法律加以规范,还有中介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必须接受协调,以防止低价竞争,自相残杀。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我国政府或商会应在出口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对低价竞争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
总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国际贸易的引导和调整:
(一)引导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淘汰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的外资企业
(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收入倍增计划,驱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
到2002年6207.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8512.1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
密集型
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0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为255.4亿美元,同
比减少了16.1%。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
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
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外贸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入世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企业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因此要承担两方面的额外风险:(1)由于不熟悉wto规则所需要承担的风险;(2)由于金融知识的匮乏所要承担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两方面
风险,企业就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出口企业很难预测自己将要进军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竞争对手。但对立一方则不同,它基本上可以搞清楚目标进口地的该种商品的产能,举例来说,中国的一家企业想对美国出口家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会有多少家具制造商将向美国提供家具的,但美方则不同,如果它想从
中国进口家具完全可以通过—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调查清楚中国家具产业的产能。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行业的无序竞争:看到去年某种商品出口旺盛,今年大家就会都来生产,结果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竞相降价,让进口方得了利,更严重的可能给人以倾销的口实,从而导致这种产品在各国引起连
锁的反倾销效应,完全丧失国际市场。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在10年前打过一场漂亮的家电保卫战,众多的国内家电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取得了国内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可惜后来国内家电业在同行业竞争中总是把价格战当作最后致胜的法宝,忽视产品的创新,结果当洋家电以更高的性能重新杀入我国市场后马上夺取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类推到其他行业。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的产品很难挤入高档次系列。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
产品附加值不高。
若干对策建议
1.完善中央、省、市-分级化管理的纵向体系
其实中央、省、市-分级化管理体系是业已存在的事实,完善这一体系将对完成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性
调整起到关键性作用,完善体系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确定对这一体系各级管理的控制目标或任务。中央一级外贸部门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项:(1)参与wto规则及双边协议的制定及修改。加入wto虽然总体上来看对我国有利,但有些wto的规则的确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以中美签订wto协议有关农业条款和金融条款为例,这份协议规定如某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可以采取特别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具体来说,任何一项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突然增长20%-30%,美国就可采取禁止进口等断然措施,而不需提供国内产业受伤害的证据。这个条款与反倾销法案相比要更为苛刻。此类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条款还有很多,中央一级外贸部门显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类协议的修订,为我国的外贸企业争取利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2)分析全国性商品进出口结构,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商务部可以通过对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找出竞争优势、劣势产业,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过剩,发展不足。
(3)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政策帮助。中国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不利于抗击风险,海外市场的开拓虽然靠的是企业或行业,但政策性的帮助也很重要,这些政策只能由商务部提供,这样才能使国内企业大胆进军新的国际市场。(4)对外贸进出口许可证发放的控制。商务部门可以根据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外贸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每年取消一部分企业的外贸经营权,保证外贸企业处于良性经营及竞争状态,这样可以减少一
些无序竞争。(5)为企业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
省、市两级外贸部门的任务相对类似,主要有:一是分析本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确定本地区的优势
产业;二是为本地区的进出口产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2.建立以专业外贸公司为纽带的行业内部的横向战略联盟
中央、省、市-的纵向管理体系虽然可以解决宏观层面的一些问题、但外贸企业遇到的微观难题则应依
赖于同行业间的横向联盟的建立,这种战略性的联盟是以专业的外贸公司为纽带的。
横向联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它是一种战略联盟,没有硬性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使它与行会区别开来。这种松散的结构形式可以保证成员可以相对比较自由、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但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为
纽带,又能在以下方面可以为联盟的成员提供帮助。
(1)人才自由流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在这种联盟体系下,不需要每个外贸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外贸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为媒介,专业人才可以作为流动资源,只有在项目需要的时候他才在这个公司工
作,这种方式还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因为公司不用固定地支付人才费用。
(2)应对冲击,特别是关于倾销的控诉。在国际市场上一旦遇到关于倾销之类的情况,只有全行业统一口径才能在国际谈判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这时候联盟的结构会变得暂时紧密。而且联盟的建立也有助于减少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因为不规范的行为虽然不会受到直接的制裁(战略联
盟不具备这种功能),却可使不守规则的企业被排除出联盟,降低企业的商誉。
(3)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战略联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本行业详细的数据。而且联盟也可以做出行业分析、企业排名,预测下一期的进出口,并通报商务部,为商务部许可证的发放决策提供依据,预防后一期的无序竞争,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举例来说,2002年对美国出口服装300亿美元,考虑到世界经济竞争形势,预期2003年会出口310亿美元,服装行业联盟将此结论通报商务部,商务部因此决定增减许可证发放、从而避免了这样的一种后果:过多的服装企业为美国提供服装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造成出口量增加,出口额反而减少,美国还提出了一项反倾销控诉。
有了这种信息平台显然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3.企业自身重视价值工程分析
行业间的横向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形式,联盟成员间依然存在自由竞争关系,所以企业自身应该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运用价值工程来指导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实行价值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可以借助高校资源,企业和高校间也可以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将高校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和高校是一种双赢策略,而且也是一种相对快捷的方式。
以三个方面的对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动的。联系它们的纽带是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
台,这些对策的相互作用将会促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五篇:浅谈拖欠工程款问题及治理对策
业主违约形成工程款拖欠是建设领域多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不但损害了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的利益,而且最终也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工期、质量、安全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笔者就工程款拖欠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工程款拖欠的现状及其危害
工程款拖欠一般包括勘察设计费、工程咨询费、工程监理费,尤其是承包商的材料预付款、工程进度款(中间支付)、工程结算款、工程保修金等。
据调查,目前施工企业被拖欠已占同期完成施工产值的38.5%o其中,拖欠1年以内的占拖欠总额的45.2%,1年至2年的占24.3%,2年至3年的占18.9%,3年以上的占11.6%.拖欠项目中既有政府项目、国有企业项目,也有民间项目、引进外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项目一般占同期在建和竣工项目总数的50%以上,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港、台投资项目,大型、特大型项目拖欠尤为突出口比较起来,拖欠金额和对象居前的主要是承包商;其次,是材料设备供应商、设计、监理、咨询等单位。去年,《建筑时报》对80家施工企业做过一次调查表明,截止1999年底,80家施工企业累计被拖欠工程款203亿元,平均每家被拖欠2.54亿元。其中单个工程项目欠款最多的达15亿元,欠款时间最长的为20年口勘察、设计、监理单位被拖欠费用的问题也很严重。这已形成一个涉及全行业的“畸形怪圈”。拖欠工程款已成为危及企业生存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给施工企业改制造成了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工程款拖欠的原因分析
拖欠工程款所以愈清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投资有缺口,资金不到位,是工程拖欠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战线过长,多数建设资金不落实、不到位,基本建设项目资本金和铺底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引起项目拖欠。这其中既有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层次的原因,也有企业、项目等微观层次的原因。当然,金融机构的监督、配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设资金的源头发生危机必然迫使项目业主向承包商等承建单位转嫁压力和风险,最终导致“三角债”的形成。如:许多建设项目在实施中,管理机制落后,责、权、利不清,管理程序混乱,上级主管领导和部门经常进行行政干预,挪用项目建设资金;或是为获准审批,搞钓鱼工程等常常造成资金供应和使用计划无法落实,实施中严重超概算等后果,进而殃及生产企业(业主)设备款及材料款的正常供应和支付。有的设计单位资质不够,但挂靠在资质较高的设计单位名下,凭借不正之风承揽到设计任务后,才东拼西凑组建临时设计班子,经常不能按期完成设计任务,且没有严格的施工图审查程序,设计质量低下,不得不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改、变更设计,从而使工程成为事实上的“三边工程”,造成实际投资超概算,资金不能落实,而业主往往又把这一风险转嫁给承包商。
2、建设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1)对业主违约治理不力有些业主不认真执行合同文件,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造成很重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大量的“三角债”的产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
(2)市场各主体、法制意识淡薄,政府监管不力。当前建筑市场秩序混乱,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情况较为严重,许多环节管理不严、纪律松驰、漏洞很多,是孽生种种腐败的温床口
3、队伍发展过滥,规模失控,竞争激烈。目前,全国的施工企业大体上有10万家左右,从业人员达3400多万人。勘察、设计单位也有1.2万家,从业人员80万人,而且大多为丙、丁级资质的单位。行业规模过大,组织结构又不合理,过。度的无序竞争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是造成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企业效益低下、工程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原因。
三、预防和治理拖欠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机制,政府和国企应带头垂范,依法办事。
要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深化建设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在政府、业主和施工企业共同努力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抓住国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时机,首先应采取措施,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强化国有投资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工程款项拖欠的问题。从当前来看,深化我国的建设体制改革,应当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做起,从政府职能分工人手,强化项目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合同的严肃性,政府、国企率先垂范,确立依法搞建设的思想。
2、采取有效措施,调控队伍规模,优化组织结构。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根据建设部有关管理办法,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为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的重要内容,是施工企业资质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规范和制约施工企业行为的重要措施。
3、加强建设资金的计划、预算、供应、管理、支付等环节的监督、审查。从项目业主资金的计划、预算、供应、管理、支付等环节入手,对建设资金的流动全过程加强监督、审查、跟踪、充分发挥计划部门、金融机构、服务中介等主体的职能作用。业主要树立信守合同约定的支付条款的意识,在保障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切实维护承建单位的利益。
4、引人项目外部制约机制,保险,建立业主信用,设立多重保险,支付保险。用工程担保,保险等经济手段,约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合同的履行,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随着高层经济的不断完善,我们未来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除了要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更多地还要借助于经济手段,建立以工程担保、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将会使多年来拖欠工程款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引入付款保函制和建立竣工决算仲裁制,硬化资金约束,应当尽快建立在国际惯例中通用的付款保函制度,不仅能够依托银行信用,遏制工程款的拖欠问题,也能够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虚拟膨胀。同时尽快建立工程竣工决算仲裁制度,以法律手段解决工程款久拖不结的问题。
5、健全、完善、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增大处罚力度。近几年来尽管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关的制度建设和制约机制的建立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对其他的一些行业和领域来看,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仍居高不下,特别是一些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重大案件,都与工程的发承包活动有关。因此,对以工程款支付为由引发的腐败行为,要以法律为武器,坚决予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