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娟萍家访后记
“捣蛋王”变形记
泽口小学吴娟萍
我们班有一个“捣蛋王”——汪伦伦同学。说起这个小捣蛋,有很多话想说。先来简单描述一下他吧!个子高高,块头蛮大,脑袋灵活,顽皮好动。光看前三项描述,你一定认为这个孩子很好教育。其实不然,加上最后这一点“顽皮好动”他就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捣蛋王”了。
开学没多久,我就接二连三地接到我们班一些同学的“投诉”。大致上都是某某某被“捣蛋王”打了,某某又被“捣蛋王”骂了,那段日子我几乎终日奔走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忙于处理他与其他同学的“民事纠纷”中。于是我经常抱怨:竟有如此讨人厌的学生,都快变成全班同学的“公敌”了。这些还不算,没过几天,事情居然发展到有学生家长打电话来向我“告状”,我真是一个头变成两个那么大了,我再一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和家长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我立即在班级里展开了“明察暗访”。原来,“捣蛋王”虽然很顽皮,却并不是像一些家长说的那样“说脏话、打人”,只是喜欢随便给同学起外号,也喜欢用拍打同学的方式来和他们打招呼。后来在那个星期的班会和晨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捣蛋王”的这一系列行为:他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不该像他那样?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改正?另外,私下我也找他谈了话。他告诉我,有时看别的同学玩得很开心时自己也想加入,但由于平时“臭名声”在外,同学们都排斥他,他就只好采取“暴力”强迫别人,原来是交朋友方法不是很恰当。最后他也答应以后会尽量改正给同学起外号的陋习并请全班同学一起监督他。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捣蛋王”果然有所改善了,虽然偶尔还会犯点小错,但经过同学间的调解也都能顺利解决,这期间其他同学也都学会了:当有事情发生时,要先自己思考一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再去找老师帮忙。而不是遇到一点事情就找老师“告状”去。“小捣蛋”彻底变乖还是在我和他妈妈的一次谈话之后,他妈妈告诉我这孩子由于成绩不是很好,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赏识,再加上行为习惯上不是很好,缺少朋友,妈妈在家里也经常教育他要和同学和谐相处,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努力改变着。了解了这些后,我深深的自责:是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确确实实忽略了学困生的心理辅导,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还在一味的埋怨孩子们调皮、不听话。结束这次家访后,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找他的闪光点,适时的表扬,渐渐地,他学习比以前刻苦了,周围的好朋友也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他在单元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老师的我和他的家长都很为他高兴,相信他已经能够摘掉这个“捣蛋王”的称号了,“捣蛋王”再也不捣蛋了!
我们班“捣蛋王”的事例教会了我:
一、处理好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很重要,大家必须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教育好孩子;
二、每个存在不足的学生也都是有各自的闪光点的,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我经常这样想:将心比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相信再大的问题也不会很难解决,自己也不用再常常发脾气,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一次家访后记
一次家访后记
对于刚刚迈入小学门槛的孩子们来说,告别了幼儿园里的在玩乐中学习,现在正儿八斤的坐在小学教室里面系统的学习知识,确实会有些不适应。在接手1.1班开学之后的不久,我就渐渐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叫杨阳的“小猴子”了。上课时任凭你怎么提醒他坐好,打起精神来,他却总是坚持不了2分钟,而且写作业的习惯也非常不好,同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不能及时上交,就算上交了也是错误一大堆。家长的签字也是有一次没一次的。为此我决定到这个孩子家里去看看,了解了解他平时在家里的状况是怎样的。
杨阳是一个对机械、机器人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孩子。只要是跟这方面有关的事情他都能特别关注的去做好,但只要是提到学习就像一朵蔫儿了的花。她的妈妈告诉我曾经送过一辆自行车给他,这个小家伙收到这件礼物之后立马就把自行车的零件拆了个遍,然后再把组装起来,如此反复,乐此不疲。不光是自行车,家里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都被他“搞破坏”了。我知道其实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去到杨阳家里,我注意到他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她的妈妈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要到外地出差,孩子的日常起居都是由保姆照顾。他的爸爸在淘宝网上也开了一家自己的店子,平时都守在公司里发货,几乎也很少管到孩子。于是乎,他们对孩子的关心都放在了物质上面,任凭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零花钱也是一大把的给,对孩子的学习也是想关心也心有力而余不足。
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后,我与杨阳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要求他们无论每天的工作有多忙,都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跟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在学校里学习了什么,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学校生活的关心,同时每天的作业也是一定要检查的,这样才能及时的掌握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最新情况。通过与老师的紧密联系来及时解决孩子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想,今后只有我不断的在家访中走进孩子的家庭生活,多聆听家长与孩子的心声,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就一定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望月湖一小
陈小溪
第三篇:家访后记[最终版]
搭建家校连心桥
——家访后记 徐李小学 王欢
家访作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家访老师和家长双方都能借此全面了解孩子在家里与学校的情况,这样会更有利孩子的成长。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样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上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从学校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也开始自己的家访之行。但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说不是班主任,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义不容辞。
10月11日晚上,我和班主任付老师进行了首次家访。我们一起访问了学校附近徐李村的2户学生家庭。家访中家长们都很客气,对于谈到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时,也都一一介绍,即使有缺点,都比较坦诚地和我们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本以为有了第一次经历,随后的家访就会更顺利。但在之后去离学校较远的村子时,路不熟悉,东穿西转,路程加长了,人也走累了。不过村子里的村民们还都是很热心的一一为我们介绍,指方向,三转四弯终于到了学生家里。家长水果茶水地热情招待我们,当我们离开要去另一家的时候,何紫琴的叔叔还主动承担了当“导游”,将我们领到了目的地。家长们的热情,更加让我们体会肩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在家访中我看到了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的差异,我深深感到,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建议,并表示希望和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访是一座桥梁,它连接的是家庭与学校;家访是一根纽带,它维系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家访是一个平台,它承载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们要通过家访,更好地沟通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真正发挥家访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吴娟心得体会
学习农家贵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农家贵先进事迹后,我内心深受震撼,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如果心中没有一种信念、一份坚守、一片忠诚,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村落教书27年,是绝对做不到的。”
农加贵用27年的坚守,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的感动,如果非要说他像什么,我觉得他像茶叶,而‘麻风村’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农加贵是浸泡在开水里的茶。他在开水中不断地忍受煎熬,在沉浮间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
“晚上的教室灯光昏暗,学生的桌椅破旧不堪,学生坐的是长条板凳,这种凳子在我们家乡20年前就被淘汰了。”从河南来到沧源民族中学工作的胡公文,回想起3年前刚到学校时的情景如是说,“不过,后来我发现,扎根边疆献身教育事业的外省人大有人在,我并非孤军奋战。农老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清贫、歧视,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求知若渴的山里娃,相比之下,我现在的工作环境非常好。” “只要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从一人教3个班到一个人教完6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原本以为我曾经在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不通的乡村小学任教,已经够艰苦了,现在各种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没有喘气的机会,然而比起农老师,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为自己那不该有的想法感到内疚。” 深处一个一线的教师我感慨地说:“农加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模范,是我们教育系统的骄傲。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教师是实现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不论在如何艰苦的地方,都能听得到感人的园丁之歌,在教育的热土上,不断涌现出像农加贵老师这样的先进典型,让师魂永存不朽。
第五篇:吴娟心得体会
学习农家贵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农家贵先进事迹后,我内心深受震撼,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如果心中没有一种信念、一份坚守、一片忠诚,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村落教书27年,是绝对做不到的。”
农加贵用27年的坚守,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的感动,如果非要说他像什么,我觉得他像茶叶,而‘麻风村’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农加贵是浸泡在开水里的茶。他在开水中不断地忍受煎熬,在沉浮间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
“晚上的教室灯光昏暗,学生的桌椅破旧不堪,学生坐的是长条板凳,这种凳子在我们家乡20年前就被淘汰了。”从河南来到沧源民族中学工作的胡公文,回想起3年前刚到学校时的情景如是说,“不过,后来我发现,扎根边疆献身教育事业的外省人大有人在,我并非孤军奋战。农老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清贫、歧视,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求知若渴的山里娃,相比之下,我现在的工作环境非常好。” “只要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从一人教3个班到一个人教完6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原本以为我曾经在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不通的乡村小学任教,已经够艰苦了,现在各种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没有喘气的机会,然而比起农老师,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为自己那不该有的想法感到内疚。” 深处一个一线的教师我感慨地说:“农加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模范,是我们教育系统的骄傲。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教师是实现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不论在如何艰苦的地方,都能听得到感人的园丁之歌,在教育的热土上,不断涌现出像农加贵老师这样的先进典型,让师魂永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