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警凯里市中队援建地方经济建设工作规划援建地方经济建设规划
武警凯里市中队援建地方经济建设工作规划
为使我市拥政爱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使全体官兵在参建创建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为地方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结合驻地实际情况,经中队党支部研究,制定如下援建地方经济建设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维护地方改革开放稳定大局,通过开展援建活动,达到组织领导有力、国防教育广泛深入、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民关系融洽的目的,共铸“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促进部队按时间节点形成应急作战能力。
二、具体措施
拥政爱民工作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增进军民军政团结的有效平台,是开展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把拥援建活动摆到年度工作的一个重要位置,在、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健全组织,科学筹划,加强领导,创造性地抓好援建工作的落
实。
坚持并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援建工作制度。根据中队双拥工作计划安排,制定援建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年度有总结计划,季度有具体安排,平时活动经常、节日有联谊走访,保证拥政爱民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联谊会议制度。根据有关共建单位和帮扶单位、群众的分类情况,明确拥政爱民工作职责。每年“五一”、“八一”、“春节”期间要召开联谊会议,主要是讲评工作,明确任务。
三、深入进行国防教育
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开展国防教育作为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统一筹划,加强领导和指导。要组织部分官兵积极承担国防教育宣讲任务,组织驻地干部、学生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员工过“军事日”,安排军事训练、观看国防教育录像等。通过到共建单位军训、军民联欢晚会等形式,把国防教育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共建单位的国防教育不得低于16课次,共建单位受教育人员要达到98%以上,增强他们的国防教育观念。共建
单位要在本单位醒目位置建立1个永久性国防教育标牌,国防教育日前后要与共建单位协调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四、积极参建创建
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拥政爱民工作,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做文明凯里人,当合格子弟兵”活动,大力营造军政军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确保无历史遗留问题,无重大军民纠纷。
一是做好抗灾抢险工作。制定抗灾抢险的方案,要经常对经费保障和物资器材配备等情况进行检查。
二是做好军民共建工作。积极配合凯里市的创建“双拥”模范县活动,高标准完成市委、市政府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凯里城区的绿化、美化和亮化活动,并充分发挥军队的优势,不断改进建设好营院,为凯里市的“三个文明”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要深入驻地的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密切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与共建单位协调沟通,做好走访工作,要掌握各个共建单位年度工
作计划。对重点扶贫帮困对象要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切实做好端午、中秋和春节等三个节日的走访慰问工作。对挂点村的困难户,不仅要积极帮困,还要安排人员深入到各家各户,做好科技扶贫工作。
武警凯里市中队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
第二篇:ryupms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1+1 >2:经济系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06年以来,我系一手抓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手抓产学研平台建设,实现了1+1 >2的效果。
1以提高能力为中心,努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1.1课程实践化
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认知实习为突破口,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在原来四年8学期的基础上,在大二与大三之间增加一个为期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实行“8+1”学制。2007年暑假期间,我系以2005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经济方向)为试点,该班51名学生分别安排在安徽富安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含产权交易管理处和四个分局)等14个单位进行认知实习。2008年起,认知实习全面展开。据对经济系191名学生的调查,77.5%的学生认为,认知实习对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关于认知实习的最大收获,44.5%的学生认为是认识社会、38.2%是认识自我、10.5%是认识专业,其他占6.8%。近三年,我系累计投资30万元,分别购置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银行实务、房地产管理4套实验软件,建立了8个实习基地,组织学术报告19场、参听2541人次,其中,2006-20073场、参听450人次;2007-20086场、参听701人次;2008-200910场、参听1390人次。为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每学期均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作专场报告。今年9月以来,已有3位企业高管为同学们作过报告。
1.2考核过程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2005年,我系部分老师开始探索过程考核。2006~2007年第1学期全院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实施“N+2”考试方案。“N”是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3≤N≤5;“2”中的“1”是期末考试,另一个“1”是课堂笔记。过程考核方式多样,或课堂测验、或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总成绩中,N的权重为0.5、期末考试为0.4、课堂笔记为0.1,平时占了60%。据对不同专业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赞同该考
试方案的占80.7%、反对的占11.6%、感觉无所谓的占7.7%。赞同的学生普遍认为,N+2实施后,自己的学习压力相对减轻了,可以抽出一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再是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平时的学习也变得认真起来,切实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过程中去。
1.3教学模块化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末以来欧美国家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块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专业为龙头,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满足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2009年,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试点,并承担了省级教研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合经济类大类招生,该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三个平台,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共设44个模块、240个学分。专业基础模块34个、170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模块8个、40个学分,专业基础模块12个、60个学分,专业必修模块12个、60个学分,专业选修模块2个、10个学分(4个方向任选1个,每个方向2个模块);素质教育6个模块、30个学分;能力培养4个模块、40个学分。
1.4人才多元化
目前,学生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系狠抓第二课堂,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企业实战经营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竞赛等各项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房地产经纪人协理、单证员、报关员、保险等资格证书培训,已连续两次成功举办全国单证员考试。2008年11月俞凤军、张芸等同学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09年6月,王军、陈跃等同学获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0月底将去北京参加全国比赛。值得一提的是我系还有一批体育特长生,张庆庆、鲁川同学在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上获得了团体和个人冠军;鲁川同学是合肥学院唯一一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沈馨平同学成为奥运护跑手。
2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1优势比较化
我系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三个专业,与安大、安财等老牌高校相比,很难形成学科优势,但我院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一些专业比较新颖。比如1999年,就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专业(当时为房地产经营管理)。2005年,增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房地产经济方向)。因此,我系积极创新环境,形成比较优势。2006年,整合院内外资源,成立房地产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多人。2009年我系又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所和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虽然我们在传统学科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完全可以在房地产、中小企业和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我系已有多名教师分别担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产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合肥地区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安徽省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2.2研究团队化
2006年以来,我系团结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共承担院外研究项目31项、院内研究项目19项。院外项目,2006年4项、2007年3项、2008年8项、2009年16项;院内项目,2006年6项、2007年5项、2008年6项、2009年2项。院外研究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1项、省领导圈定课题1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5项、省社科联资助项目9项、合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
2006年以来,共承担院外教研项目4项、院内教研项目7项。院外项目,2007年1项、2008年2项、2009年1项;院内项目,2006年2项、2008年5项。院外项目中,省级教研一般项目2项、“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2项。
2006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14篇。2006年20篇,其中,国家级12篇、省级8篇;2007年38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1篇、国家级期刊18篇、外刊1篇;2008年56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2篇、国家级期刊15篇、外刊1篇。同时,参编教材5部,其中,2007年1部、2008年4部。
2.3成果社会化
总体而言,我系研究力量较弱。如果单纯地靠研究成果的积累来获得同行的认可,没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行。所以,我们另辟蹊径,通过媒体。迅速扩大影响。2006年房地产研究所成立后,立即在《合肥晚报》等地方报纸发布成立消息,并以房地产研究所的名义,邀请《合肥晚报·家园》等媒体的记者来我院作报告,同时,向《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等媒体投稿。因为准备充分,基本上每篇都刊登。另外,还协办合肥市房地产局主办的《合肥房地》刊物(双月内刊),在每年合肥地区房地产优秀论文评比中,都有老师获奖。由于名声渐起,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合肥房地产交易网等媒体,很快找到我们,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采访,最多时一个星期要接待一次,研究所老师轮番上阵,研究所也因此很快传播开来。
2.4合作横向化
2006年7月,我系主动走出校门,与安徽省建设厅合作承担“安徽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最后用一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任务。该成果在当年全省建设系统优秀研究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2007年以来,我系先后承担1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安徽省建设厅合作项目7项,分别为《安徽省住宅产业化实证研究——以合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例》、《安徽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写、《促进安徽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房地产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安徽省房地产市场月度运行报告》、《安徽省住宅产业振兴规划》编制、《安徽省城乡建设志·住宅与房地产》编写;与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合作项目2项,分别为《合肥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编制、《合肥市“双限房”相关政策研究》;与淮北市有关单位合作项目2项,分别为《淮北市农业产化发展规划(2008-2012)》编制、《淮北市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2008-2012)》编制;与合肥市中小企业局合作项目1项:合肥市中小企业调研报告——中小企业“边缘化”警示。自2005年以来,连续五年参加合肥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调研活动和理论研讨会,其中,2006年提交论文7篇、2007年提交6篇、2008年提交14篇、2009年提交10篇。
在2006-2007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我系获科研先进集体三等奖,有5位教师获奖,其中,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优秀论文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产学研合作鼓励奖1人。在2008全院综合考核中,经济
系排名第4,其中,科研工作排名第1。
第三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定稿)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民乐职教中心韩起银
“十一五”以来,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全市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张掖市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的办学宗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培养高素质的新兴产业大军,服务产业发展。随着张掖市区域经济尤其是河西新能源基地发展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各职业学校应跟着我市“两新一特”(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针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
一要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要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四要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特别是为跟进打造 “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地的发展步伐,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2、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需求。近年来,全市在河西走廊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更为优越。对此,我们要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二是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中职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
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适用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一要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二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要强化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四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五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县市区以职教中心和乡镇、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阵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培养高素质的新生劳动者,服务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都必须首先解决好新生劳动者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方针不动摇,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再走向
社会,同时要积极扩大服务面向,广泛招收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入学,以劳动部门为主体,建立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联合动作的机制,加强对社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确保他们进得来、学得好、能就业。
5、服务学生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一要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逐步完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二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三要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可作为优先录取的条件之一。
6、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市职业学校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全市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统筹依托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加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的全民学习,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在内的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二要主动出
击,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建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联系点,推动企业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三要加快推进成人继续教育资源建设,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在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举办相关的评价、交流、推广活动,逐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创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教育公平的砝码,全民进步的阶梯,终身学习的平台,劳动者的补给站”。
总之,中职教育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快全市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
临沂市临港区地税局在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基础上,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从开展招商引资、深化政策服务、大力培植税源入手,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经济发展平台,以实际行动投身全区经济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途径,提出了依企招商、全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优势,不断优化为企纳税服务,依靠企业开展行业招商和产业招商;出台考核办法,落实分配任务,调动全系统积极性,大力营造招商引资氛围,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利用亲情、友情招商。截至目前,全局已签约引进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额1亿元,实际已到位资金2000万元。
二是深化政策服务,加强招商引资企业税收政策导引,根据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需求,全面梳理各项税收政策法规,制定《税收政策导读》,从税务登记办理、办税流程操作到税收优惠政策等一应俱全。在加强税收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优惠条件的企业,确保了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与此同时,开通招商引资企业“税收服务绿色通道”,及时为落户企业办理各类涉税事项,不断深化政策招商的服务水平,树立了地税部门在新办企业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大力培植地方税源,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上,把培植地方税源,作为加强地方财源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临港区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支持物流仓储产业的发展,先后帮助8家新办仓储运输企业投入运营。同时,按照不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原则,积极帮助企业进行非核心产业剥离,先后帮助辖区2家骨干企业成功进行了二三产业分离。另一方面,以整顿地方税收秩序,提高地方税收管理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在重点税源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的基础上,依托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加强对零散税源的征管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石材开采加工等专项清理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内的税收秩序,为全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第五篇:谋划金融业未来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谋划金融业未来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金融学院承担朝阳区和丰台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课题
2010年1月份以来,我院先后与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丰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签署合作协议,承接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课题。经过11个月的深入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均已提交,正在分别与《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修改,预计将在2011年2月份最终完成。
一、学院高度重视,研究团队精良
自课题立项以来,学院对此项课题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丁志杰院长亲自挂帅,由金融系主任郭红玉总体负责,由学院教授、副教授、年轻博士教师和多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组建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
二、充分调研,了解金融业发展实况
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先后做了多方面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座谈,对北京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定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不仅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师了解实际,丰富教学的很好机会。
一是,对北京CBD、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电子城、丰台总部科技园区、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朝阳区和丰台区辖区内的内外资金融机构、朝阳区和丰台区的发改委、统计局、农委等各委办局进行了多次调研活动。
二是,课题组还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金融办、北京市“一行三会”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了解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三是,8月份和10月份,课题组专门赴上海、深圳、广州走访拜会了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深圳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及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金融机构,对两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撰写了调研报告。
三、成果丰富,影响显著
课题组除完成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两个主成果外,课题组还向朝阳区金融办提交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主报告)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人才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评价》、《现代金融业发展趋势与朝阳区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朝阳区金融业溢出效应研究》、《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比较研究》和《北京、上海、深圳金融业发展比较研究》等8个分报告。向北京市丰台区金融办提交了主报告《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以及分报告《丰台区金融业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分析》、《现代金融业发展新趋势研究》、《北京市各城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比较》、《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主要发展指标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等5个分研究报告。
我院还协助信息学院,合作承接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对工作精益求精,显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热情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践行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服务社会的办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