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党委“换届改革”考验干部心态
地方党委“换届改革”考验干部心态
当下,最牵动广大干部政治心绪的,无疑是地方各级党委的大换届。这次换届,省市县乡一起集中,又正值“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和干部队伍整体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动作之大、意义之远、影响之深为历次罕见。更让人关注的是换届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政治体
制改革目标,如领导职数精简、干部推荐考核方式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调整、民主选举尝试等都纳入了换届远景规划。
干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他们的心态对我们判断形势、科学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由中共常德市委提出,市纪委牵头,专门组织了换届干部心态调研课题组,对此次换届中干部心态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一些相关调查和综合分析。调研范围为市、县、乡三级干部,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其他部门单位各个层次。调研形式有三种,一是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市辖9个区县(市)每县200份、市直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7份,其中市直987份。二是召开座谈会。共召开座谈会17个,其中市级干部1个、县级干部4个、市直3个、县直3个、乡镇6个。三是干部个别走访。共走访干部143人,其中市级干部4人、县级干部28人、科级干部85人、一般干部26人。
调查表明,当前干部思想状况活跃而复杂,各种情绪纷繁交织。既有改革促进发展的主动认识,又有发展倒逼改革的被动心态;既有接受换届挑选和改革考验的思想准备,又有因改革触及现有利益格局刚性部分的不适应心理。
1、积极中蕴涵消极。此次换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三减”改革:精简党委班子职数——“减人”、减少副书记职数——“减层”、扩大党政交叉任职比例——“减线”,这是我党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的重大尝试,也是新一届中央“从严治党、科学执政、保持先进”理念的具体体现。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此认识积极。一是对换届中的干部交流和新老交替能够保持平和心理;二是对改革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效率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三是对适应中央理念、应对角色转型有足够认识。在问卷项目中,有87.1的对象对改革表示认同,83.4的对象对改革顺利推行表示乐观,93.7的对象愿意接受此次改革考验。
调查也反映出领导干部对此次改革的自主适应性的普遍不足。对于换届的态度,持“等待组织安排”的占66.9;对于党委成员落选的认识,认为“大大损伤积极性”的占84.3,“不能接受”的占12.1。尤其是,职位高低体现自身价值的“官本位”意识在党员干部中还有牢固市场。从与调查干部交谈中,发现很多“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的语言和心理。有85.3的希望落选后保留级别,有12.6的希望组织安排易地为官,仅有2.1的考虑退出干部队伍。针对“官位”的进退去留,引发了很多不正之风。有的一心“升级进档”,进而跑官要官;有的自知“年龄过杠”,从而得过且过;有的不满“提拔无望”,转而平衡享受。“官本位”成为很多干部作风问题的“潜伤疤”。
2、机遇中并存彷徨。此次换届面宽人广,推荐方式更加民主、干部考核更加科学,不少年富力强的干部把这当作政治前途上的一次机遇。超过90的对象表明对目前开展的改革感到“很有挑战性”;有76.1的对象表示会在这次换届中“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换届中决心“公开报名竞争”的占27.5,“积极向组织自荐”的占43.4。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机遇心理有异变倾向,尽管中央再三强调,换届要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但仍有部分干部过于关心自己的仕途问题,心没有放到工作上,甚至有的还用换届作为消极怠工的借口。
与机遇并存的是对改革保障弱和职业风险大的彷徨心理。干部“铁饭碗”、领导“金饭碗”一夜之间变了,突破了大多数人的职业观念底线。一名调查对象感触“从来没有想到,干部也成了弱势群体”。在对职业危机评价中,感到“职业风险太大”的占73.0,在今后岗位选择中,有53.4的对象希望选择“收入稳定、福利好”的工作,有38.5的对象选择“岗位稳定、风险小”的工作,其他对“个人价值”、“工作环境”、“进步机会”、“服务社会”的选择加起来不到20。在改革愿望选择中,有33.5的对象希望目前改革“暂缓实行”,而对“工资制度和公务消费”改革的期望值排在首位。
3、信心中隐藏担忧。超过70的对象认为自己能“经受住这次改革的考验”;有51.4的对自己目前胜任更高岗位工作“满怀信心”;认为自己此次“有提拔机会”的对象有38.2。
同时在换届中,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也潜藏着很多不安因素。一方面是对竞争“硬”优势的担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
第二篇:关于换届改革中干部心态的调查
当下,最牵动广大干部政治心绪的,无疑是地方各级党委的大换届。这次换届,省市县乡一起集中,又正值“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和干部队伍整体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动作之大、意义之远、影响之深为历次罕见。更让人关注的是换届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如领导职数精简、干部推荐考核方式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调整、民主选举尝试等都纳入了换届远景规划。[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干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他们的心态对我们判断形势、科学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由中国共产党常德市委提出,市纪委牵头,专门组织了换届干部心态调研课题组,对此次换届中干部心态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一些相关调查和综合分析。调研范围为市、县、乡三级干部,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其他部门单位各个层次。调研形式有三种,一是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市辖9个区县(市)每县200份、市直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7份,其中市直987份。二是召开座谈会。共召开座谈会17个,其中市级干部1个、县级干部4个、市直3个、县直3个、乡镇6个。三是干部个别走访。共走访干部143人,其中市级干部4人、县级干部28人、科级干部85人、一般干部26人。
调查表明,当前干部思想状况活跃而复杂,各种情绪纷繁交织。既有改革促进发展的主动认识,又有发展倒逼改革的被动心态;既有接受换届挑选和改革考验的思想准备,又有因改革触及现有利益格局刚性部分的不适应心理。
1、积极中蕴涵消极。此次换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三减”改革:精简党委班子职数——“减人”、减少副书记职数——“减层”、扩大党政交叉任职比例——“减线”,这是我党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的重大尝试,也是新一届中央“从严治党、科学执政、保持先进”理念的具体体现。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此认识积极。一是对换届中的干部交流和新老交替能够保持平和心理;二是对改革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效率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三是对适应中央理念、应对角色转型有足够认识。在问卷项目中,有87.1%的对象对改革表示认同,83.4%的对象对改革顺利推行表示乐观,93.7%的对象愿意接受此次改革考验。
调查也反映出领导干部对此次改革的自主适应性的普遍不足。对于换届的态度,持“等待组织安排”的占66.9%;对于党委成员落选的认识,认为“大大损伤积极性”的占84.3%,“不能接受”的占12.1%。尤其是,职位高低体现自身价值的“官本位”意识在党员干部中还有牢固市场。从与调查干部交谈中,发现很多“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的语言和心理。有85.3%的希望落选后保留级别,有12.6%的希望组织安排易地为官,仅有2.1%的考虑退出干部队伍。针对“官位”的进退去留,引发了很多不正之风。有的一心“升级进档”,进而跑官要官;有的自知“年龄过杠”,从而得过且过;有的不满“提拔无望”,转而平衡享受。“官本位”成为很多干部作风问题的“潜伤疤”。
2、机遇中并存彷徨。此次换届面宽人广,推荐方式更加民主、干部考核更加科学,不少年富力强的干部把这当作政治前途上的一次机遇。超过90%的对象表明对目前开展的改革感到“很有挑战性”;有76.1%的对象表示会在这次换届中“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换届中决心“公开报名竞争”的占27.5%,“积极向组织自荐”的占43.4%。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机遇心理有异变倾向,尽管中央再三强调,换届要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但仍有部分干部过于关心自己的仕途问题,心没有放到工作上,甚至有的还用换届作为消极怠工的借口。
与机遇并存的是对改革保障弱和职业风险大的彷徨心理。干部“铁饭碗”、领导“金饭碗”一夜之间变了,突破了大多数人的职业观念底线。一名调查对象感触“从来没有想到,干部也成了弱势群体”。在对职业危机评价中,感到“职业风险太大”的占73.0%,在今后岗位选择中,有53.4%的对象希望选择“收入稳定、福利好”的工作,有38.5%的对象选择“岗位稳定、风险小”的工作,其他对“个人价值”、“工作环境”、“进步机会”、“服务社会”的选择加起来不到20%。在改革愿望选择中,有33.5%的对象希望目前改革“暂缓实行”,而对“工资制度和公务消费”改革的期望值排在首位。
3、信心中隐藏担忧。超过70%的对象认为自己能“经受住这次改革的考验”;有51.4%的对自己目前胜任更高岗位工作“满怀信心”;认为自己此次“有提拔机会”的对象有38.2%。
同时在换届中,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也潜藏着很多不安因素。一方面是对竞争“硬”优势的担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飞速更新,越来越多的干部对“知识、本领、能力”等竞争“硬”优势感到缺乏信心。这种担忧越是远期越是强烈。调查中,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不到三分之二,其中30岁以下的占72.7 %,本科以上的占69.2%,非现任领导干部占47.1%;而认为自己下一届仍能保持这种优势的只有16.0%。特别是一批“45岁以上(年龄弱势),中专学历(学识弱势),非高等教育文凭(技能弱势)”的“三弱”干部在此次换届中表现出较强的悲观情绪,普遍对自己的前景不看好。二是对竞争“软”优势的担忧。干部中普遍存在“软”优势比“硬”
优势更有效果的看法。在竞争优势指标选择中,“领导器重”和“单位人缘好”排在第一、二位,“有成绩”和“有关系”排在第三、四位。事实上,“一欠领导关注二欠上下关系”的干部在推荐中的确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意识取向使干部行为越来越受社会负面因素困扰,表现为:一是对表面政绩的执著,一心只求“上面看得到”;二是与社会关系的维系,一心只求“人人都说好”。
4、服从中潜伏抵触。此次换届的初衷,是对我党这些年来推动民主建设的一次检验。考察方式有很大创新、全部实行差额选举、差额设置比例扩大、民主推荐渠道放宽,一些地方还开展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的试点。这些都是顺应民心之举。广大干部对改革本身都没有抗拒心理,行动上高度服从组织安排。
但从这次换届的组织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来看,“不很满意”的占到了32.4%;对本地选举的方案,选择“比较科学合理”的只占57.1%。产生这种对“国家大方案拥护,地方小方案抵触”的矛盾心理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在换届操作中存在简单化倾向和抵消做法。反映强烈的四个问题:一是“领导意志过重”。在这个问题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调查中选择“基本体现上级和领导意图”和“重点按照群众意愿,兼顾上级和领导意图”的分别占到了42.5%和48.3%。二是“以线划人”。为了缓和减少职数带来的矛盾,一些地方把选人问题数学化,年龄一刀切、学历一刀划、资历一刀砍,个别县年龄卡到了46岁,严重侵犯了公务员的劳动权利。三是“明放暗保”。一些地方党委虽然面上主张公开竞争,却事先在党内通气,要求“正职必保、女干必保、交流干部必保”,一些强势部门也分别插手,强调本战线“必保”,导致出现“书记不急、组织干部不急、县直选派干部不急”的现象。四是“分甩包袱”。利用换届“时间差”,向政府、人大、政协和部门单位“分流”,造成新的编制膨胀。
5、渴望中渐生焦虑。换届中,广大党员干部对基层民主政治的渴望尤为强烈,具体反映为对“民主、公开、竞争”的渴求。有37.8%的对象认为换届组织工作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作到科学公平”,有48.7%的认为应当放在“强化监督,保证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偏低。以公开为例,对换届的相关程序和政策,“比较了解”的不到30%,其中“一把手”和组工干部就占了76.8%。最令干部担心的问题就是纪律问题。调查显示,在换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中,“跑官要官”排在第一、“暗箱操作”排在第二、“拉票贿选”排在第三;有88.4%的干部认为每次换届中都存在个别异常活动。这些调查可以总结出:现阶段,民众普遍的公平正义需求依然是干部队伍最为迫切的、首先应该满足的要求;对选人用人公平公正的不信任问题,已经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情绪化的消极心态;这种消极心态在少数干部身上逐渐演变成一种“囚徒焦虑”,就是认为别人一定会跑,自己如果“不跑不送”,就会“原地不动”,想通过主动的不公平避免被动的不公平。
目前换届中干部心态的主要问题,一是风险焦虑,二是公平焦虑。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干部心理调试问题,重点要针对这两大问题,在“疏、导、治”上做文章。一靠文化“疏”,提高干部的自我调适力。二靠制度“导”,完善组织工作的科学化。三靠纪律“治”,确保换届监督的实效性。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真正解决“换届改革”给干部心态带来的冲击,通过改革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的事业造就一支有生气的力量出来。
第三篇: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流程
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流程
一、大会筹备阶段
第一次请示
(一)召开常委会议
讨论关于召开党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及其说明,研究召开党委全委会有关事宜,研究成立党代表大会筹备领导小组。
需准备材料:关于召开党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及其说明
(二)召开全委会
酝酿讨论召开党代表大会《决议》(草案)并表决通过。
(三)向上级党组织呈第一次请示报告,即全委会之后,起草并上报关于召开党代表大会的请示
(四)接到上级关于召开党代表大会的批复后,即下发关于做好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组织部起草关于提名到各选举单位参选出席党代会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的报告;同级党委批复后,向各参选地区下发参选代表通知。指导选举单位按照分配的名额和规定的提名程序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听取选举单位汇报候选人预备人选的酝酿提名和考察确定情况;审批选举单位报送的候选人预备人选;指导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代表;审查选举单位酝酿提名和选举产生代表的程序、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审查代表是否符合条件。下发两个批复:(1)关于同意出席党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批复;(2)关于同意出席党代表大会代表的批复。
第二次请示
(五)提出下届“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并组织考察
(六)召开常委会研究确定“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初步人选
(七)常委会之后,向上级党组织呈第二次请示报告,即关于下届“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请示
注意事项:向上级党组织呈报第二次请示时,需提前就有关人事安排问题向上级党组织沟通。
(八)召开常委会。接到上级党组织关于“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批复后召开常委会
听取会议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召开最后一次全委会有关事宜;研究以党委名义提交党代表大会预备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
需准备材料:
党委、纪委工作报告(草案)及有关决议(草案);
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
党代表大会议程(草案)和日程(草案);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名单,主任、副主任建议名单;
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
代表名册、代表登记表(包括照片)、代表报到名册;
代表团的划分方案,团长、副团长建议名单;
选举产生党代会代表的情况报告;
大会主席团、大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建议名单;
大会列席人员确定的原则和建议名单;
大会工作机构及任务、职责,负责人建议名单;
各次大会执行主席及主席团常务主席建议名单;
“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
“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建议名单;
“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提名情况说明;
“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简况
党代表大会和两个一次全会选举办法(草案)
(九)召开本届党委最后一次全委会
审议通过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草案);党委负责同志作下届“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建议名单的说明;酝酿下届“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会后,下发召开党代会的通知,同时向列席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发出会议通知。
需准备材料:党委、纪委工作报告(草案);“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建议名单说明;“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
二、预备会议阶段
(十)做好组织代表报到的有关工作(会务组)
(十一)召开各代表团召集人会议
简要介绍大会的筹备情况;布置各代表团推选代表团的正副团长;讨论大会议程、酝酿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名单;向代表提出开好大会的有关要求。需准备材料:大会议程;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建议名单;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名单。
(十二)召开各代表团会议
代表团召集人会议结束后,各代表团分别召开会议,传达代表团召集人会议的内容;推选代表团正副团长;酝酿讨论大会主席团、秘书长、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名单和大会议程。
(十三)召开大会预备会议
介绍大会筹备情况,说明大会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提出开好大会的要求;通过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通过大会议程和其他需要确认的事项。需准备材料: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建议名单;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及主任、副主任建议名单;大会议程(草案);会议主持词;清点到会人数报告单。
(十四)召开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会议
听取代表选举工作情况及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对代表资格进行审查。
需准备材料:选举产生出席党代会代表的情况报告;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
(十五)召开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
审议通过大会日程,审议通过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列席人员、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审议通过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及其他需要确定的事项。
需准备材料:大会日程;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建议名单;大会副秘书长建议名单;列席人员名单;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草案);会议主持词。
三、正式会议阶段
(十六)召开党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后,上届党委负责同志作工作报告。向代表印发《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
需准备材料:党委工作报告;大会主持词;主席台座次表;清点到会人数报告单。(十七)各代表团召开会议,审议党委工作报告等
(十八)召开大会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听取各代表团审议党委工作报告等情况汇报,研究修改意见。
(十九)召开党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纪委负责同志作工作报告
需准备的材料:纪委工作报告;会议主持词;主席台座次表;清点人数报告单。
(二十)各代表团召开会议,讨论纪委报告
(二十一)召开主席团第三次会议
听取各代表团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的汇报;通过“两委”报告决议(草案);听取关于下届党委和纪委候选人提名情况的说明;通过“两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并提交各代表团讨论;审议大会选举办法(草案);布置推选监票人及其他有关事项。
需准备材料: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提名情况说明;“两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二十二)各代表团召开会议
酝酿讨论下届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推选监票人;讨论“两委”工作报告决议(草案);讨论主席团布置的其他有关事宜。
需准备的材料:“两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两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二十三)召开大会主席团第四次会议
听取代表团讨论选举办法(草案)、酝酿“两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的情况汇报,审议通过选举办法;确定“两委”委员候选人名单;审议通过监票人、总监票人建议名单,确定计票人名单。
需准备的材料:总监票人、监票人建议名单;大会选举办法(草案)。
(二十四)召开党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正式选举)
通过大会选举办法;通过大会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宣布下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名额及候选人名单;大会选举。
需准备的材料:各种报告单;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大会选举办法;主持词;选票。(二十五)召开大会主席团第五次会议
确定新一届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集人和开会时间。(二十六)召开党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闭幕式)
通过“两委”报告决议(修改草案);党委主要领导致闭幕辞,宣布党代表大会闭幕。需准备材料:报告单;主持词;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决议(修改草案);闭幕辞。
四、党委(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阶段
(二十七)召开新一届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
选举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需准备材料:会议日程、选举办法、选票、主持词、各种报告单,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候选人名单。
(二十八)召开新一届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
选举党委常委、书记、副书记,通过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报告。
需准备材料:日程、选举办法、选票、主持词、各种报告单,党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候选人名单,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报告。
(二十九)向上级党委呈报关于召开党代表大会和党委、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及相关材料。
(三十)做好大会总结工作。
(三十一)做好会议文件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第四篇:以地方党委换届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以地方党委换届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今明两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与以往相比,这次地方党委换届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改革力度大。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三是运用新的办法
进行换届考察,严把选人用人关。四是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今明两年全国地方党委换届工作,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领导干部大换血”,而前两次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拔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确立,选拔干部侧重在市场上敢闯敢干,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官员。而今次换届之所以被国内外舆论所瞩目,却不光在于此次换届工作如何反映在新的时代的要求,更在于如何在党管干部的前提之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的范围,如何在检验过去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是与干部人事制度相辅相成的。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都在积极稳妥地探索着干部人事制废改革。尤其是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节奏骤然加快,为此而出台的文件之多,采取的措施之果断,为以往所少见。显然,所有这一切改革,都将为此次全国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提供富有探索意义的路径。
以地方党委换届工作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某省的调研表明,64%的领导干部认为,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是影响和制约干部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这说明,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扫除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障碍。而通过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的换届工作,正是对这样一种要求的回应。
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反映,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党内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们注意到,此次换届工作鲜明地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的观点。这次换届将以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重点,抓住提名、考察和选举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扩大党内民主贯穿于换届的全过程。这无疑是此次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最大的亮点之一。
而且事实上,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有价值也最令人瞩目的探索,是一些地方近年来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限制选任制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的做法。如去年7月17日至24日,江苏泗洪县24个乡镇先后召开全体党员大会,14842名农村党员人手一票,选出24名乡镇党委书记、184名党委委员和72名纪委委员。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探索出的“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直选”等许多新形式,都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之一。
当然,作为党内民主建设,除了从体制上深化干部用人制度之外,更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完善,如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意识教育;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选人用人上的民主;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新形式,落实党员的知情权;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确保权力的正确运行,等等。
只有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才能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与我们正在致力的政治体制改革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第五篇:地方党委换届年要警惕买卖官职
地方党委换届年要警惕买卖官职
近来,跑官买官的丑事屡被揭露,人们都有些见怪不怪了。但是,当我们读到媒体报道的安徽省一个贫困县两任县委书记公然买官卖官的新闻时,我们不能再不“杞人忧天”了,因为,在官场中——不论是贫困地区还是相对富裕地区,都有类似的现象存在。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实事求是者。
新中国
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从宪法到党章党规,没有哪一条不体现民主和公正的精神。买官卖官是被绝对禁止的。但是,实际生活中,贪官的出现和产生贪官土壤的繁生,又在一次次挑战宪法、党章和各项法律规定的权威。如果认真检查,人们就会发现,尽管理论上和制度上对买官卖官以及其他腐败行为做了彻底的否定,但是由于程序上的欠缺和监督上的松懈,买官卖官依然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就拿安徽省那个贫困县来说,两任县委书记买官卖官,可谓“前赴后继”。很多送礼送钱的卑鄙小人一个个爬上了重要位置,成为骑在老百姓头上的老爷。这样的官员,为什么就能官运不断?为什么上级领导就能这么欣赏?如果官场正气浩然,上级领导洞察秋毫,那样的小人根本不可能占据县里的要职。有道是什么样的土壤能长什么样的庄稼。民主、清明、透亮、公正的官场,就能产生真正的人民公仆。相反,反民主、人治、一言堂、封闭的官场,就有可能产生只对上面负责、不管群众死活,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私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官场败类。
买官卖官现象的出现,除了官员个人素质的原因外,“官本位”在人们意识中的日益加重也有关系。在一些地方,唯“官”为大,连教授、校长、艺术家也要套一个什么级别。级别高的官员,可以在他完全不懂的领域里指手画脚,而那些专家、学者因为级别低只能俯首听命。“官本位”的强化,导致官职的崇拜;而官职的崇拜又为官场的一言堂、封闭、神秘、暗箱操作、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反民主的现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出现买官卖官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监督。监督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严格的制度、严格的程序和严格的手段。我们绝不缺严格的制度,中央三令五申反腐败,出台明确的干部任用规定,就是明证。但是为什么一些地方依然腐败如故?我想,严格的程序、公开的监督、责任追究等手段的欠缺是其中的原因。不然,为什么官员的腐败可以“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出了贪官的地方还会出现同样的贪官?为什么举荐、提拔、欣赏贪官的上级领导安然无恙?
今明两年,全国各级领导班子要换届。这个时候要特别警惕有人跑官、买官、卖官,千万别让那些手段卑鄙、品行恶劣、能力平庸、口碑不好的人堂而皇之地占据各级领导岗位,而伤了真抓实干、品质优良干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