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毛 建 梁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江苏南京211170)
摘要:针对学生受挫现象,分析了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和挫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论述了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学生挫折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建设者。
关键词:挫折;挫折承受力;挫折教育;挫折心理
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坎坷,受到挫折。学生生活虽然比较单纯,但他们面对的冲突和必须作出选择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由于他们阅历浅短,经验有限,心理成熟程度较低,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冲突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会由此引起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表现为未“挫”而折或一“挫”就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在导致心理异常和精神病的众多因素中,挫折所占的比重是相当高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调整好挫折心理,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挫折承受力
“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实现时而产生的一种焦急、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1]。笔者曾通过报告会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挫折的含义,指出“挫折”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挫折”。它并不是阻碍、干扰等客观事实本身或情境,而是一种对阻碍不满足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人们在遭受到困难和障碍时,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人们承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一样,即挫折承受力不同。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适应、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2]。挫折承受力强的人不仅能经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较少有强烈情绪的困扰,而且能积极地改善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弱的人,对挫折过分敏感,即使受到轻微的打击,也感到难以忍受,并容易长期为不良情绪所困扰,乃至出现心理和行为失常。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经常随具体的个人和情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必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受磨练,保持坚强的意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理性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努力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做人格健全的人。2学生受挫的原因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2.1客观因素造成的挫折
2.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以及不良的物理环境因素等。诸如学生家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这类自然挫折往往是人力无法避免的。
2.1.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社会生活中人为的限制。这类因素比较普遍、比较复杂。如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经济上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上受到别人的批评或指责,以及放任的欲望受到道德与法律的束缚,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挫折。还有人际关系不良带给他们的影响,如周围的人缺乏信任和友好合作的气氛,别人的蔑视、猜疑和妒嫉,以及学校、家庭的教育管理方法不当等,都会给学生造成挫折。
2.2主观因素造成的挫折
2.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指学生个人具有的智力、体貌、体质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如学生的身高和长相及体能、残疾等,都可能由于某种生理缺陷或体力限制无法达到目标而受挫。
2.2.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受阻而导致的挫折。由于判断发生偏差,把目标定得太高,致使动机支配下的个体行为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目标而导致的挫折。如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得太高,无法达到而自感挫折。据报道,某高校有位专升本的男生因英语四级没考过,觉得很没面子,竟然跳楼自杀。又如对别人成就的嫉妒,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自卑自厌,都属于心理上的挫折。
2.3挫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大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⑴全身紧张;⑵活动过多;⑶焦虑不安;⑷难以入睡;⑸食欲减退;⑹小便频繁;⑺极愿向人诉说;⑻力求达观;⑼有重新检讨之意;⑽愤怒;⑾兴奋;⑿极力避免与人接触;⒀情绪抑制;⒁食欲亢进;⒂苦恼;⒃颤抖;⒄腹泻;⒅疲惫不堪;⒆思睡;⒇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
[3]吐。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调整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有效的适应性反应,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不仅使人产生焦躁、忧郁、悲伤、恐惧、怨恨、萎靡、绝望乃至厌世的心理状况和负性情绪,持续时间一长,还会改变自我概念,使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尊感降低,失去应有的自信心,以致自暴自弃,给个体的顺利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挫折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实施挫折心理教育,提高学生耐挫能力
如果挫折是人生航道上的浪花,那么挫折锻炼就是那些最美丽的花朵。既然挫折会导致人的内心紧张,引起许多负性情绪,由此可能危及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尽可能地避免使人遭受挫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每个人的一生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天然的或人为的挫折。因此“避免挫折”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也并非有益。减少学生心理挫折的最好办法是:实施挫折心理教育,耐心进行挫折锻炼,努力避免挫折伤害,不断提高承受能力。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磨砺他们意志的最好途径。
3.1实施挫折心理教育
首先,通过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以事实告诫学生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中的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具有双重性,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挫折未必就无益。挫折既可能产生破坏力,使人丧失斗志,甚至会“破罐子破摔”;挫折也可以产生再生力,即人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心理学家布朗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状态”。
挫折还可以产生自我张力,即容忍,谦让,不因为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冷静,更具理性,更有耐受力。因此,应辩证地看待挫折后果,把挫折看作砥砺人生,增长才干的好机会,将挫折变成再生力。
3.2耐心进行挫折锻炼
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获
得的。某中专校学生王某,在校时经受了许多磨难和挫折,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他经受住了考验,毕业后刻苦自学考上了研究生。
笔者有位江宁籍学生,从小失去双亲,跟着叔叔度日子。入校后,每月生活费极低,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常吃方便面,脸色腊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面对生活压力,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且一次通过海船适任证书考试,表现出了极其坚强的毅力。
实际上,学生应该自我创设挫折情境,“自讨苦吃”,学习刘海粟“不到黄山难画黄山”而十上黄山的精神,磨练意志,耐心地经受锻炼和考验,培养耐挫能力,切忌浮躁。
3.3努力避免挫折伤害
挫折可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造成情绪紊乱,行为失措,甚至还会引起悲观厌世以致种种疾病。学生受挫时,需要冷静,保持理性。同时采取以下方法来排解心理压力:
3.3.1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可以向父母或亲友,老师、同学倾诉内心的痛苦,也可以把所有的苦恼写到自己的日记上,外出旅游,忘却烦恼。通过一些合理的宣泄手段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
3.3.2自我安慰法。当个人动机或行为达不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为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维护个人自尊、寻找理由来安慰自己,目的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解释得合情合理。典型的表现是“酸葡萄心理”:一只狐狸吃不到高架子上的葡萄,它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却反而说葡萄是酸的,自己根本不想吃。利用这种“酸葡萄心理”,能使人达到某种心理平衡,避免精神崩溃。
3.3.3转移法。受到挫折后,别总生活在受挫的阴影里,可把注意力从所集中的那个阴影里跳出来,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及集体活动中。如听音乐,搞集邮,去郊游,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通过丰富的业余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寥。
3.3.4升华法。把一时的情感失落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变为发奋读书,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不断总结,尽量避免挫折对自己的伤害,使自己早日成熟起来,用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来主宰自己的学习生活。
3.4不断提高承受能力
近年来,挫折教育已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实践。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和磨练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在心理上形成对挫折心境的适应机制和对挫折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抗拒能力。
总之,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挫折。孟子曰:“自胜者强”[4]。克服“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思想,树立“付出多一点,获得充盈点”的理念。世上没有太便宜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发扬航天人的精神,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2][3] 张承芳等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22,125
[4] 张志刚.跨越青春期的烦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5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tudents' Frustrated Psychology
MAO Jianliang
(Jiangsu Martime Instiute,Nanjing,Jiangsu 21117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frust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frustration education,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tolerance to endure frustration, and encourages th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social builders with sound personality.Key words:frustration;tolerance of frustration;frustration education;frustrated psychology
收稿日期:2004-10-26
作者简介:毛建梁(1956—),男,江苏丹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第二篇: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本站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针对我国青少年遭受挫折的一些现象,分析青少年受挫折的原因,来探讨青少年受挫折后的教育对策,培养青少年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挫折;挫折心理;青少年挫折表现;青少年挫折教育对策
导言
统计显示:我国至少有3000万的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挫折或焦虑能力极差的学生。【1】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已达15%,青少年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日益增多。心理问题以危害青少年健康发展。【2】所以,本文力图从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分析,让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己有个了解,该如何去做才能减少挫折带来的危害。
一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
挫折是只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道一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的以致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县级的情绪。【3】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地不能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和压力持续时间久、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离身心发展的地位,则称身处逆境,挫折、失败、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映,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心理。
挫折青少年心理的具体表现
容忍立也不同,受挫折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期望水准不同,对挫折的后的反映也不相同。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抗搓能力普遍低,面对挫折后,一般外部行为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自卑心理:是指自我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己,并伴有自怨、自哀、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如:当青少年多次失败体验之后,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信心,把这种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
2敌对心理:是指个体遭受存在引起的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与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抗对的中学生常对人有不友好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称赞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与同学对他的提议,他会认为是挖苦,甚至是走出报复,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3忧郁心理: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如青少年受到压力够大,成绩不好、失恋、收到不公平待遇等挫折后,会感到悲伤、苦恼、没有活力,也会伴随对生活感到无趣,觉得没有价值。
4攻击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之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后物体进行指责、驳斥后反击。如竞选班干部是以落选,而产生挫折时,可能会以报复心理对待已选上的人。
5:冷心理漠:指在受到挫折表现对挫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映。通常受到欺骗、暗算或受到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等心灵创伤,所致受到挫折,随之产生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得态度。是指个体在到挫折后内心感到空虚心灰意冷。
6消沉心理:有的青少年受到挫折后,感到事事不顺心、精神萎靡、缺乏斗志,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希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7逃避心理: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从而构成挫折的情景中退却、逃避到幻想和现实中的安全环境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体接触。如青少年在受到挫折闭门不出、喝酒、沉迷于网络等。
8心多疑理:是指对刺激物过于敏感与提防,过于自我保护心理,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在父母教育不当,在学校遇到不适应的环境,人际交流受到挫折,个体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就会产生多疑惑无端的烦恼。
在人生成长阶段,青少年会遇到种种挫折,从而产生种种挫折心理反应。
二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家长的溺爱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由于目前20岁左右的青年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往往使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不高。而学业、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因无力面对这样的反差,而产生心理问题———挫折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青少年在优于的环境中成长,封衣足食、享受着上一代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遇到困难与问题常常由他人帮助解决,骤渐养成遇到问题就退宿或求助于家人的坏习惯。不会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环境、集体和坏境。家长抄办代替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孩子会养成对父母依赖,于是缺乏主见。当家长不在身边时,遇到挫折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2)对孩期望值子过高
对孩子期望很高,这是很多家长多会犯的错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将来飞红腾达,这样想无可厚非——悲剧。“99分啊!你怎么不打一
百分!”“你怎们不拿一等奖?’’ 现代家长必须记住陶行知的一句话:培养教育人才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真是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进行因材施教,否则着会适得其反。
(3)贫家庭困
双亲不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过分的管束或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经常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流‘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也我能够以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挫折心里有直接的影响
(1)学校在管理上和教学内容上给与学生很大的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片面的升学率,重点班的测验,作业,学业等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
(2)挫折的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困难与问题经常成为他们挫折的根源。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如打个80分,对有的同学可能很满足,但有的没有发挥自己水平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也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同而造成学习成绩也不同,但有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差是失败而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情况是不能及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挫折,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在成学习中连续受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的影响
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是非人力所及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事故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挫折感。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如今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心里挫折。
4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是指由于个体的心里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发展与不足,是人的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青少年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而产生的种种心理挫折。
从心理方面来看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方面都还没到达成熟指标,还正处于人格化的过程。道德、社交意识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一些事情而导致挫折感。
自身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处于先天性的疾病,相貌,身材,肤色都可以导致挫折感。如身体矮小,而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竞争,一些女生常为自己身材不好而感到苦恼。二是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的他们在思维上敏锐但片面性达,偏激易走极端,勇敢但片草率对社会对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常常感到困难对家长老师表现出普通的叛逆心理与行为,生理上的变化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失恋等。三是受挫折能力差,青少年产生挫折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挫折心里。性格执拗,一旦受到挫折变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影响青少年挫折的心里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三青少年挫折心里采取的教育对策
1、对青少年进行耐挫折教育
如今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眼里是个宝,在生活方面有求必应,在错误面前轻描淡写,只注重孩子分数与特长教育是不行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1)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情境。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可以使 人奋进。英国哲学家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A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创办体系开放,选择多样,机制灵活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打工,在活动中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B家长则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主动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会吸取别人的教训与经验,这样才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受挫折能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让他们尽情倾泻,将自己的问题全部倒出来,而父母、老师在此刻要注意安慰的办法,切勿一味的责骂或进行刻板教育。
(2)在提高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积极的面对。如可以开展有关挫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挫折心里,它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它等。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不不可怕,生活是个多面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蕴藏其中。挫折具有两面性,他可以使人失望、忧郁、痛苦,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问题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其次,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崇高的奋斗目标,产生强大的精神面貌,反之目光短浅,只会让他们遇到挫折,难免要被压倒。再次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讲述一些面对挫折事儿没有被打败的为人事迹,培养他们的将强度,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控制自己的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只重于认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外辅导员、家委会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方面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参透的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
(2)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心理健康课,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里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训练与自我心里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心里,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健康网站,加快心理档案的建立。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里测试,记录同学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里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据F相关ET青少年心理健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以及心理问题时,只有10个人愿意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我建议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鼓励大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与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开展讲座与个人心理博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改善网络环境。
据统计2009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超过1亿王晓委员表示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使用不正常的网络会身心等受到伤害。青少年上网因而也会造成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经互联网信息中统计网民达384亿人青少年站61%。对此,我建议: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网络环境
(1)净化网络信息,把一些不适于青少年发展的信息给过滤掉。
(2)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
(3)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安装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
(4)开展网上与心理咨询。
3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赏识教育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家长无意之中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这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低要求满足时才能去实现新的需要,而且认得动机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时,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因此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于是产生了自信,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有时,老师常抱怨一些留守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捣乱课堂纪律,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从而降低一写而不必要的挫折。
(2)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的原因分为内部与与外部。家长与教师要善于用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不要一次成败论英雄,应该开导孩子,利用归因理论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使孩子充满自信与活力。
4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心理耐挫折力
(1)学会求得心理平衡。一旦受到挫折,可以改变策略,或降低目标,或从新选择方式,可以暂时放弃目标,从别的成功方面获得成功来给与补偿,也可以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不妨尝试“酸葡萄心理”和“阿Q心里”,去悦纳自我,悦纳现。
(2)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应面对的,青少年也不要回避了解死亡对于自己的对于亲人的意味着什么,这样就不会走极端了。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的过程的当中要树立自我尊重和保护他人自尊,热情,宽容,谅解,真诚,不要形成自我意识与依赖他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总之,学生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受挫折是并不可怕的,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要有信心,有意志,就不会被挫折吓倒,停步不前,而要能正确认识,承受挫折,才能有希望达到胜利的终点,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第三篇: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管理心理学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与对策,非常重要!针对这些受挫现象,分析了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和挫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了高校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学生挫折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建设者。
关键词:挫折;挫折承受力;挫折教育;挫折心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人们总希望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挫折却总是不可避免的。成功固然可贵,失败也并非毫无意义。对大学生而言,挫折既是打击,也是成长,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挫折,是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
常常隔段时间报纸上就有报道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自杀的报道,看了这些难免不让人心痛!他们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再或者是情感上受了挫,他们害怕去面对,就选择了这种消极的逃避方式,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大损失!对他们自己的家人来说更是不能承受的巨大悲痛!
我想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大家记忆仍然深刻吧!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在事发之前他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却在云大宿舍里连杀四人,这些受害者都是他的同学甚至是最好的朋友!这是否值得社会思考呢?
挫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推动下,根据社会期望、自我抱负水平对自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挫折对于我们自己而言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从我们的整个人生的长久生存来说,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良药,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正确的面对,就能使我们更快的成长起来,并提高自己的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挫折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挫折,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所遇挫折的原因大概有这几种:1.学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初期对大学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是大学生在学业征途中遇到的主要挫折。2.人际问题,高等学校都是住宿制,大学生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在宿舍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与人交往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的情况,从此精神忧郁,心情烦躁,无心学习,困扰自己身心健康发展。3.现实问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在大学生中, 普遍存在耐挫折能力较差的情况。中国纺织大学医疗保健中心对该校大学生病休退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发现一些学生精神压力过大, 一有挫折便感到无所适从、焦虑、抑郁, 逐步形成精神疾病。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和自我攻击行为(如自虐等), 自我攻击行为往往导致自我封闭, 从而加重心理压力, 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4.两性交往问题,当代大学生有的常为自己与异性交往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手足无措而烦恼不安;有的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
那么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反之,那些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怨天尤人,整天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前怕狼后怕虎,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绝路的人注定只能一无所成。因此,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大学生人才的关键。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能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能正确认识挫折,分析挫折,就能克服挫折,能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明确,目标专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健康成长。
其次,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优化大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消除其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其认知结构各要素间关系相互协调发展,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并能协助大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他们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消除心理压力。大学生应通过修正自己的任知观、放松身心、转移视线、倾吐苦恼等方法,消除心理压力。除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抗挫能力外,有效的外力支持也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2.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 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3.向他人(朋友们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你遭受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4.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5.当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时,可以改行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6.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会面临很大外在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 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对于高校而言,也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应尽快改革学校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要大胆地将社会各方面情况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并加以必要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具备必要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预防能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使大学生增强责任心,保持上进心,提高自信心。第二,学校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规范与落实各层面心理教育和辅导。高校必须加强与完善各层面的心理教育系统,实现自上而下的心理辅导网络覆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临床心理学及精神卫生学专家负责制。其次,专职辅导员及班主任要肩负起心理辅导的重要职责。此外,利用同龄群体的力量开展校内心理辅导
活动。第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强化训练,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防卫及自我调节机制。适当的挫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挫折开展心理强化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受挫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及自我调节机制,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心理排解方法(如精神宣泄策略、目标重置策略、补偿策略、升华策略等)应对挫折。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挫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只有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情感交流、沟通,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加强心理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肯定人的尊严,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及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及克服困难、经受考验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必须本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基本原则,从大学生最关心、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切实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工作中还可以重点针对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和学习能力差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采取经济扶贫、心理扶贫和学习扶贫三管齐下的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之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大科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当人们在遭遇挫折之后,总要反省自己,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导致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挫折的经历对大学生是十分可贵的。
挫折使大学生们“吃一堑,长一智”,它使大学生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增长才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牛顿曾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对于一个有志的大学生来说,挫折的发生,会唤起他的斗志,激发他的进取心。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和挫折、失败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如果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也就拒绝了成功。挫折是使人迈向成功催化剂。每一次挫折的洗礼,就会激发大学生去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的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挫折。孟子曰:“自胜者强”。克服“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思想,树立“付出多一点,获得充盈点”的理念。世上没有太便宜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发扬航天人的精神,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让我们大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的磨砺吧!参考文献: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
张承芳等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四篇:高二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高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
2011-08-31来源:快乐学习浏览量:7558 字体大小 T |T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每年新大学生们当他们回首自己的高中生活时,常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上高一时,觉得新鲜,忙着适应;高二没好好学,忙着玩了;高三知道学,想学,又来不及了。”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每年新大学生们当他们回首自己的高中生活时,常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上高一时,觉得新鲜,忙着适应;高二没好好学,忙着玩了;高三知道学,想学,又来不及了。”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年级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她没有一年级的新鲜感也没有三年级的紧迫感,刚升入高中一年级时彼此不很熟悉,要交新朋友,要适应高中生活,要找到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这一切都做的小心翼翼;高三时由于高考的迫近,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对高考的思考又让他冷静下来,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大概确定,距离高考又遥远,同学之间也特别熟了,学校的一些规律他们也熟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做法都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会非常明显,管理或引导得不好就有可能走到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等地步。
一、高二学生心理特点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偏科现象严重。
我们现在高考可能试行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分科之后,许多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很重视,但是对自己所选综合科中的部分科目重视不够。例如,选理科(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学生,对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文科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选文科的学生同样存在轻视理科综合的学习的倾向。据传现在的高考会增加一个水平测试,这个水平测试的成绩直接跟高考录取挂钩,B等级以上才可以考重点大学之类的情况。
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偏科现象,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所选科目,认真地对待每一科的学习,才不致于高考时后悔莫及。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我们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精神上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
4、恋爱现象增多。
有人用“三动”来形容高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高一是按兵不动,高二是蠢蠢欲动,高三是雷打不动。高二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时期,其中有生理发展和社会影响的因素,还有其心理原因。高二学生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有些学生谈恋爱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其次,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很多学生把爱情过于美化、理想化,向往浪漫的爱情,因而会模仿成人谈恋爱。
对于学生的早恋或者男女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等,总是让很多家长头痛。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早恋为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考虑其不可抹杀的固有的特性,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对此,我们可以注重跟孩子说明早恋的原因和它将给早恋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其次,早恋问题源自于性,那么我们就从源头开始引导。很多家长认为性是难以启齿的东西,回避或很少和孩子谈论有关性知识。因此,而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对性存在很大的好奇心,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当他们不能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性知识时,他们便会到杂志、报刊、网络、影碟上寻找,从同学、朋友那里寻求,而从这些途径获取的性知识却不一定是健康、科学的。我们要大方教给学生有关性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性知识,使他们对性有科学的认识,不再对它有一种神秘和好奇的心理。对已经早恋的学生给予理解和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将他们“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有效对策
1、老师的对策:明确高二学年在整个高中学习中的地位,把握准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教学对策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学生的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型水平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要初步完成。第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对老师的依赖还是比较重。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学生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高二面临着文理科的选择,不管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都表明他对理科(文科)的学习有兴趣,对学好理科(文科)有信心。外加一些文科(理科)课程的停开,学生有如步履艰难的跋涉者甩掉了一些包袱,有如释重负之感。觉得时间充足了,负担轻了,可以轻装上阵,将落下的课程补上,将自己的竞争对手赶上并超越。真可谓雄赳赳气昂昂,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自信心和奋发精神是学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和最宝贵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抓住这一大好契机,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激发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到了高二,班级重组、班主任的变更、班上有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变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教师的授课方式。做为教师,对这些从其他班级新分来的学生,应加倍呵护,使他们尽快融入这个班级;应多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新鲜感没了,看到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高考的冲击,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学习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提高。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跨越了由初中到高中的一个大的台阶,慢慢适应了高中的学习。高二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象高一那样吃力。经过几次大考,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实力,那种因考试的成败而大喜大悲的浮躁心理已基本能自我控制。能理性地思考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怨天尤人。也多多少少摸索出了一些零碎的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提高自学质量和效率,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总是担心学生不会自学浪费时间,事事包办,象幼儿园教师一样,手把手地教。这样不仅教师教地累,而且学生学地也累。
第二、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各科课程特点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不同课程学习的方法;将学生零碎的学习方法系统化,形成有自我特色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一方面改革教法,着重能力培养,一方面具体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学生学起来轻松,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越学越吃力,花了大量时间,收效甚微。这样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法无定法,以适合自己为佳。别人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因此学习方法的形式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但教师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学初,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本学期学习计划,平时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制订短期学习计划,自检落实情况。为了时刻激励学生,使学生学有竞争,学有所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选定一名竞争对手,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每一次大型考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归因,找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学生学习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人因时而异,作为内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来说,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有如隔靴搔痒,于事无益。
2、家长的对策
第一: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正确对待成绩变化,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没有反常的状况,每天都愉快地学习就可以。家长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反常,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
高二学生除了每学期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还要参加五门会考,考试的压力也不小,家长们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及其变化。任何好或者不好的成绩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自己孩子的成绩家长要心中有数,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定位,做到始终关注与鼓励。比如你您了解:您的孩子所有学科中学的最好的是哪一科?最爱学的又是哪一科?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败,家长不要一味责备,孩子做错了事,立刻责问他: “ 你为什么这样? ” 用直压的方法想使孩子反省,但是孩子在想反省之前,心中已先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无论你多大声地责骂他,也不会有作用,而且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助长了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情绪。如果这样不愉快的情绪反复产生,孩子将预感失败,而不敢尝试,缩手缩脚,消极的自我评价会顽固地保存于人的潜意识中,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对失败进行的鼓励,是对孩子表示关切之情,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态度和再次尝试进步的信心,只有这样,孩子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和失败后成功的经验,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心。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在教育学生上也加以体现。当着别人的面,即使孩子很优秀,也会找出许多的不行来。成绩好了,还会告戒不要骄傲。现代教育观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多鼓励,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帮助,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应肯定他的进步,就是肯定他的自信心,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但关注不等于一味的督促和唠叨,对孩子一味地督促是有害的,有的家长工作忙或因其他原因,仅在早晚或吃饭的时候,或一周才能和孩子见上一面,由于时间紧,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对孩子常说:“专心、抓紧、听话、你要考上大学就给你重奖”等等。家长的愿望诚然是良好的,但经常这样唠叨,就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火上浇油。过分的督促是造成孩子非智力性因素严重缺失的置换手段,是变形的包办代替。
信心和勇气是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加倍鼓励。我想高二阶段的主题应该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增强自信。我们不要仅仅把眼睛盯在成绩上,放下你的面子和过渡的自谦,仔细发掘你的孩子的优势,别吝惜你的鼓励与加油,始终站在孩子的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吧。
第二:关注孩子的交往,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
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要鼓励孩子的交往。一方面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往往超过其他任何人;另一方面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得心应手的对付各种场面,善于调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善于从环境中汲取有益的信息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与孩子交流人际交往的感受和技巧。他们的自主性虽然逐渐增强,但是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学会忍让,易冲动,在交往中常会发生一些矛盾,而且由此引起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长,甚至会对她一生的交往产生影响,家长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了解他人,体谅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及由此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家长可以把自己与人交往的经验技巧告诉孩子,与孩子交流,比如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这样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等等。
妥善处理异性交往中的“早恋”问题。关键不粗暴干涉,因人而异正确引导。
第三:家长自身做些什么?主要是塑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疏通的渠道,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专心致志和组织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使学生的剩余精力得到消耗这三个方面。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尽可能少地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留面子、留机会;及时地尽可能多地和女儿沟通,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错误;对女儿的教育要心平气和,讲究方法,要疏导而不是强制、打骂,爱护孩子吧。
其次要真正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做不到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其实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尤其是孩子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的一些看法或者只是牢骚,家长一定要耐心听,限制它的结果是她开始沉默,你不再了解她,但是她那些你认为不对的想法仍然存在,甚至更极端)。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承认他的存在和力量,帮助他完成一些他要做但能力还不够的事。对他所进行的有危险的活动要及时好言劝阻,在说服时举一些事例,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需要父母的帮助进而听父母的话。孩子不高兴了情绪低落了,要给她牢骚发泄的机会,聆听他的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他始终应该站孩子的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支持,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为自豪,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父母殷切的希望,任何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言行都可能会对它们构成致命的打击。别说你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交流了,别埋怨孩子已经疏远你、对你封闭,先从自己做起,把她当成大人,只要你想改变,开始交流的机会总是有的,或许是一张纸条也或许是一个家庭大事的决定也或许就是今天回去和她谈谈开会的感想,行动起来吧。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专心致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好的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不打麻将不大声看电视,最好也来学习。当父母的,尽可能的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亲自照料孩子,帮助孩子安排好休息饮食,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
最后是组织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使学生的剩余精力得到消耗。
学生的精力充沛,又厌烦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的生活,我们学校和家长要一起想办法,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来吸引他们,既要让他们在业余生活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更好的促进学习,又让他们多余的精力得到消耗不因无聊而惹是生非。
3、学校层面的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并出现了众多的研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处、教学处和心理辅导室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建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二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为调查工具。检测高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作有效统计。
下面是某高中高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数据:
该校高二学生中未检出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 有60.12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 38.13 %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十分关心分数, 有敏感倾向的学生占19.11 % , 存在明显身体症状的为10.16 %。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女生, 男女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分别为38.16 %和60.1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105)。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女生分值均高于男生,此结果与大部分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一致。以此发现高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五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解体,父母分道扬镳造成一个个健全的家庭。儿童心理学家查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率逐年上升,而孩子在3—15岁期间,尤其是监护孩子的一方,处于对孩子的考虑,再婚比较难,成家的比较少,使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周围单亲家庭孩子的情况,就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据统计,我班就有8名。这些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大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掌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及产生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对辩证施教,加强管理和教育,促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单亲儿童自身的心理比较复杂。一个家庭解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必定是孩子,一般又以学龄前期(3—6岁)到青春期(15岁)的孩子受影响最大。一个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突然间失去(死亡)或离去父母,孩子会在心理上有一段混乱期,在行为、态度、气质等方面随之会发生许多变化。
单亲家庭生活的儿童心理障碍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伙伴相处不好,攻击性、破坏性和捣乱行为比较严重。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儿童在失去双亲中的一方时,一段时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自卑感;近一半的儿童出现厌食、哭闹等不良行为反应,有的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是有攻击性,有的怀有戒备心理;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因而变得异常冷漠,凡事无动于衷。有的儿童在受到父亲或母亲不良情绪影响之后,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有时感到孤独无助,生怕别人取笑他(她),久而久之,有的心理发生畸形,没有长大成人反先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我曾经带过的班级里,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打架吵闹,有的甚至偷拿、损坏同学的东西而宣泄心中的不满。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如不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孤独、固执和不合群,如:我班有个女孩的家庭里,在一个学期里既然换了六个保姆,在谈心中得知每次都是因为她不满意而炒保姆鱿鱼的,重者会对别人产生忌妒和仇恨,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秩序性的连续过程,身体器官的发育也有一定的秩序。在3—1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成长中往往会有几个生理上、心理上的转折期,无论在哪个时期父母不幸离异或意外伤亡,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
1.单亲前期潜在的因素。有的家庭在成为单亲家庭以前,就潜在着一种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紧张气氛,有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相互挖苦、讽刺、辱骂,有的夫妻在受到挫折时迁怒于孩子。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儿童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会常常处于提心掉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映。
2.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两种现象:既抛弃型与溺爱型。抛弃型的家长视孩子为累赘,训斥、打骂,压制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此情况下,儿童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安全,生活环境不宽松,就会表现出与正常孩子不同的行为或心态。溺爱型的家长尽量在物质生活上溺爱,在精神上缺乏鼓励和正确引导,生活上百依百顺,包办代替;同时,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又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没有自由,出现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行为上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做事有始无终。除此之外,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娇气任性,自私自利,同伴关系紧张,有的在过高的学习压力下出现精神疲惫、智力下降等现象。
3.单亲家长的原因。单亲家庭中不管是父母哪一方带孩子,客观上经历了一次婚姻的挫折,心灵上留下了阴影,在物质、精神、工作等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引发旧的伤痛,沉浸在过去的不愉快中,引发情绪波动,或不想说话,或不愿理孩子,或内心的苦痛溢于言表,或无名的烦恼一触及发,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受到不良感染、影响,甚止伤害,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形成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三、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对策
单亲家庭本来对孩子已不公平,所以,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或其它亲友,更应该关心、爱护、理解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已经经历了不幸的家长,一定要理智,多参加一些社会、社交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正视现实,多为孩子着想,尽量为孩子提供宽松、活泼、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要增强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兴趣和责任意识,多与老师交流。作为老师,要站在敬业奉献的高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换意见,耐心细致地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心理变化反应给他们,让家长认识到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做到理智、科学、用心地教育孩子。具有监护权一方的家长要宽容、通情达理,主动与另一方沟通,允许、支持另一方与孩子多接触、沟通、交流,尽自己的责任,使孩子得到他人无可代替的亲情滋润。
2.正确对待和理解单亲儿童的消极情绪。老师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使他们通过合理、正当的渠道来表达、宣泄、转化、控制情绪。对儿童的不良情绪、行为应做到理解和宽容,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儿童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和排解消极情绪。老师要多和他们个别交流,乐意充当他们的忠实听众和知心朋友,鼓励他们谈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给他们转化消极情绪的办法,利用儿童情绪易转移和易感染的特点,引导他们想一些高兴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使原有的消极情绪逐步被转化。
3.消除差别,消除歧视,使单亲儿童融入班集体。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单亲儿童往往与同伴的关系欠佳,他们往往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孩子比较自卑,觉得由于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孤居一隅,远离伙伴群体;二是他们不受欢迎的行为较多,如乱发脾气、行为习惯差、不讲究个人卫生、攻击他人、自私娇气等;三是个别成年人的不当影响,如嘲笑、歧视单亲家庭或把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做特殊的儿童对待,无形中造成了儿童的孤独感。因此,做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它儿童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
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婚姻离聚的好恶态度,更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儿童的做法。其
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儿童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
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儿童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4.用真挚的爱温暖儿童的心房,叩开儿童的心扉。由于单亲儿童源自父母的爱少了,甚至被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常常得不到正常的感受,而他们却又时刻渴望从其他渠道得到情感的抚慰。对孩子的这种情感的需求,教师除了加强家长的工作,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儿童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倾听、赞誉,用温和信任的眼光注视,用前倾低身的姿势和他们进行亲切的交谈,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以呼喊他们的乳名,并且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孩子的肩背,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戴正红领巾,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总之,单亲儿童的群体是庞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正确的引导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情与爱,花费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温暖与关爱,作为我们是一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用爱心给学生受伤的心灵营造一方温馨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