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五篇]

时间:2019-05-13 03: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第一篇: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细细分析每个孩子身上的问题,总觉得应该有一种隐性的共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心里方面的知识,对于更好的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有很大帮助。所以收集一些心里方面的资料计划安排几周的午读读一下,就算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没什么坏处。孩子们成长中有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也很困惑,不同的人、事以及对问题的态度与看法等等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如果不从心理上辅导总进行知识辅导学习情绪总会很被动,方法很重要呀。多找点方法吧。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这一代学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主要原因有:

(1)、激烈、高压的学习竞争。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一般都己抱有一定的期望,一旦达不到期望的标准,就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而导致心理上的挫折。特别在当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学生学习失败后往往遭受冷遇、歧视、斥责,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学习受挫。学习成绩达不到目标;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造成过重心理压力;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等等。

(2)、弱化、忽视的“主体地位”。目前学生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强烈,精神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视野更加广泛,大都渴望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取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但在校时,教师往往于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的意见或不尊重学生的行动;在家中,父母极力构筑“没有危险”的安全地带,窒息孩子的独立意识。在此环境中,学生会因自己不被人重视而产生心理挫折。

(3)、自闭、孤立的人际关系。学生大多天真幼稚,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遭受心理挫折。有的同学因一本书,一件学习用品,几句冷言,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或拳脚相加;有的同学因单元考试发挥不好,甚至作业被教师责成“重做”就闷闷不乐,心存不满,甚而痛哭;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会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遭受心理挫折。

(4)、突然、意外的刺激。意外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家庭中.突然发生重大事故等,往往会使遭遇变故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消极心理。意外事件不会经常发生,也不会发生在多数家庭,但意外事件一旦发生,将会使学生受到较大影响,引起挫折。

(5)、残缺、受损生理(或心理)条件。由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会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产生挫折。例如,一个色盲的学生无法识别活泼多变而又复杂的颜色,难以体会其中的乐趣,也有可能造成心理挫折。

5、学生心理受挫的表现

遭受挫折的学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等。具体来说有:

(1)、攻击性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争强好胜,自控力又较弱,受挫后很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如学生受到教师批评,不敢反抗,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偷偷地破坏公物。

(2)、散漫性行为。学生一旦受挫,心理上就会受到较大伤害,产生“我不行”“我没这个能力”等消极心理,自暴自弃,随之发生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自由散漫。

(3)、逃避性行为。有的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预期目标一旦不能实现,难以正视挫折。先是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进而会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变得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变得更加心灰意冷,消极悲观,放弃目标,逃避现实。

(4)、报复性行为。大量因父母离异而受挫的学生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同学之间稍有磕磕碰碰,就不原谅,哪怕是同学在写字的时候碰了他一下,他也会立刻反碰一下。有的甚至用撕别人的作业本、偷别人书籍或文具的方式进行报复。

(5)、固执性行为。一些常受教师、家长指责的学生,其实心中已经知道自己的某种行为不当。如果教师、家长采用惩罚手段,或是经常性地训斥,则会使学生更加固执,坚持不当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原因,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在所难免,而遭受心理挫折时,一部分同学可能会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自省自悟、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从而经受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陷入了挫折的泥潭中,困苦焦虑,不能自救自拔,更有甚者,钻牛角尖,焦虑深重,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成年人,特别是这部分同学的家长和亲朋好友,就有义务有责任帮他们走出泥潭,走出牛角尖,拨开迷雾,让他们看到阳光依然灿烂,天空依然蔚蓝,白云依然时卷时舒,悠哉游哉„„那么我们我们该怎样帮助指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几点做法、建议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因此,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难以避免。关键在于怎样正确的对待挫折,迎头赶上。

我们要告诉学生: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具有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我们还要告诉学生:

a、挫折会帮助你成长。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一个人出生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通过鼓励、制止、允许、反对、奖励、处罚、引导、劝说,甚至身体上的体罚与限制,才学得举止与行为的适应和得当,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b、挫折会增强你的意志力。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的环境中,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是意志力的 “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早就成为后人逆境历起的典范。

c、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的能力。如失学挫折奋发成长的爱迪生、法拉第、高尔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处境艰难而倔强的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面对挫折而百折不挠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身

残志不残卓有成绩的海伦·凯勒、张海迪等。还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人在遭遇挫折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3)向他人(朋友们)倾诉你遭受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4)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5)补偿。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6)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这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7)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会面临很大外在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2、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少受挫因素。虽然轻度的、较少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磨练作用,但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伤害,是消极的,应想方设法避免。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首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干涉无需太多;(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

3、加强心理辅导,重视挫折教育。

(1)多关心孩子,让孩子从自卑、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2)理解信任孩子,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孩子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家长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孩子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3)表扬鼓励孩子,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孩子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可以带孩子去越野、去远足等,让孩子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益其所不能”。

4、以名人名言激励孩子,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罚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校、家庭、社会齐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三者认识的一致、态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动的一致,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孩子才能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把“真心话”告诉父母,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

3、家长不可包办代替。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唯恐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家长唯孩子命令是从,这些祖国的未来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皇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替孩子写作业;有的家长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有的孩子甚至出钱叫同学替他做作业或搞卫生;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不问明情况就找老师质询。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渐变的懒惰、软弱、任性、固执、娇气、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4、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积极坚强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世界卫生组织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美好理想成为甜蜜的所以

第二篇:中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最终版)

第四教室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五节 挫折心理辅导

三、高中生挫折心理辅导

(一)高中生产生挫折原因的分析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任何具体的心理挫折,应具体地分析其产生原因,但就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1、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限制。例如,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也是难免的。因此,人们都难免遇到生离死别的境况和天实人祸国殃民的袭击。这些不良的自然环境和时空的限制都会给人造成心理挫折。再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疲于应付考试等等都是心理挫折产生的社会因素。

2、主观原因

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使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不能达到而产生挫折。例如,有的女学生梦想当空姐,飞向蓝天,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挫折就是主观原因引起的。

(二)高中生产生挫折后的反应

无论挫折的原因是来自客观的,还是来自主观的,个人心理和行为上都会有所反应。常见的挫折反应形式有以下几种。

1、焦虑

常常表现出烦燥不安、厌食、失眠、健忘、喜怒无常等症状。

2、攻击

(1)直接攻击。如怒目而视,开口骂人、动手打人等形式为直接攻击。例如,某学校高一学生因踢足球与对方发生争执,结果双方均未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争执,而是采取了直接攻击的不理智方式,引起了恶性打斗事件,造成一人重伤、多人轻伤的严重后果。可见,直接攻击这种反应方式不仅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群众舆论所不容的,对本人也是极为不利的。直接攻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挫折。

(2)转向攻击。在成年人中,常见的转向攻击表现为,在单位遇到不愉快,回家拿孩子撒气。在青少年中也常有这种转向攻击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或受老师批评,心理不平衡又无法排解,就撕本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把攻击目标指向了与产生心理挫折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被攻击者成了无辜的“替罪羊”。转向攻击也是不可取的,他不仅迁怒于他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人。一个人如果遇到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时间长了同学、朋友都会疏远你,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会有意见。

3、冷漠

冷漠,表面上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实际上是个体内心在压抑着愤怒情绪。这种反应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激动的心理状态,使自我平衡下来,但把受挫后的不快埋藏于心底,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敢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4、幻想

幻想可以有缓解暂挫折感的作用,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幻想之后仍然要面对现实。所以说受挫后采取幻想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反而不能够使人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例如,某学生学习不太好,考试失败后,他幻想着能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如果他把这种幻想变成现实,他就会鼓起勇气学好功课,但如果他只是沉缅于幻想,结果就会养成一种“空想”的坏习惯,这对于将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种靠空想而逃避现实的方法,既不能使人摆脱挫折,也不能使人有所进步,所以,青少年不要用空想对待挫折。

(二)高中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这各障碍使人倍感受挫的苦恼。例如,有一位高一的女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虽然她很努力、很用功,但效果不明显,加上同学也不关心她,久而久之,便自暴自弃。由于自尊心时常受到打击,有一天她把家里的半瓶安眠药吞下。经及时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后来她仍难以与其它同学看齐,最后她只好向学校提出退学。这位学生是遭受学习挫折的典型代表。学生中受学习困扰的很多。其实,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苦恼都是正常的,关键是能够振奋精神,正视自己的失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定会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

2、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有些中学生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这种情绪体验就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挫折。

有的学生在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常常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的结果,久而久之,对自己越发失去信心。其实不然。交往障碍的实质是不安、恐惧心理的一种自我强化过程,并不是因为自己“无能”。例如,有一个学生,一次在校园里见到两位同班同学,他们又说又笑,但当他们看到他时,却不再说笑了,只是礼貌地点点头。这位同学立刻意识到两位同学对他有诚见在议论他,认为自己一定是在什么地方让人瞧不起,从此不愿与人接触,进一步发展到不敢进教室,不也到人多的地方,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这个学生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把不字、恐惧的情绪无限扩大,致使自身处是于更加恐惧状态中而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因此,患有社交障碍的学生,首先要认清不安、害怕是一种主观心态的反应,不要去强化这种主观心态,而要去调整和减轻它,不要过份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尽量在众人面前亮相。坚信“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多交一些朋友,与同学增加情感上的交流。愉快的体验如果增加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就会慢慢地削弱。

人活在世上,除了工作、学习、生活之外,感情的获得和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处于情感脆弱期的中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很执着,因而极易爱到伤害,受伤害后又往往经受不了沉重的打击,苦闷抑郁,甚至不能自拔。中学生的情感挫折一般有三类情况。

(1)来自骨肉亲情的挫折。例如,有一男生,由一母亲因车祸而丧生,他痛苦至极,从此一蹶不振。仅隔一年,父亲就再婚了,他感到难以接受,与家长处于对立状态,尽管父亲和继母做过许多努力,但他仍然情绪消沉极少说话,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父亲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自己的母亲突然过世,这在感情上使这位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他还未从前一个悲痛中解脱出来时,父亲又再婚了,他便把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转移到对父亲的痛恨上。

(2)来自异性情感的挫折。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发展到早恋。中学阶段的恋爱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如单相思、失恋等,这些都是因为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受到了阻力或产生了矛盾,导致了挫折。

(3)来自朋友之间的情感挫折。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也是人类情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付出,同时也在不断地期待着情感的回报。当朋友欺骗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的时候,多数同学会感到惊讶、伤心、愤怒或是怪自己为什么没早一些看出来他是这样的人。在中学生中,因为朋友之间的变故而造成情绪、情感波动的人屡见不鲜。

(四)高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用要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的长期共同努力。

1、挫折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

例如,诺贝尔奖得者卡曼林从小就爱读书,尤其是爱搞实验,十几岁时,他把家里最高的一个阁楼作自己的“天文台”和“实验室”,有一次做实验时不慎起了火,烧毁了半座楼,这个孩子吓得逃到了野外,整夜不敢回家。这次“闯祸”对卡曼林来说无疑是一大挫折。他的父母一个晚上一直都在寻找他,终于在次日凌晨把他从野外找了回来。父亲没打他骂他,而是一边心疼地拥抱他,一边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害怕。为研究科学,你就是把咱定的屋子会拆了,把田地毁了,我也不会埋怨你。”这几句话永远记在卡曼林的心中,一直激励着他数十年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

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作为家长不能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更不能“雪上加霜”,一味埋怨批评,而应该像卡曼林的父亲那样,把挫折当成一个特殊的教材,给予孩子谅解、关心、帮助、鼓励,尽可能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教训、经验、启发、知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越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经历较多困难的孩子,长大以后就越能具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越能战胜困难。因此家长们在重视子女智力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2、挫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目前我国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个可喜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单纯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只知埋头念书、拼命考试,忽视了其它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到了社会上,经不起风风雨雨的打击,再多的学问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3、挫折是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必要途径

美国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挫折从反面丰富了人生的经历,让人醒悟更多,能力更强。因此经历挫折是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第三篇:中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中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所谓挫折,指日常生活中的挫败、失意,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的需要不能满足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挫折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中小学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许多不同的挫折。那么,中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呢?

首先,要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当自己设立的目标与实际目标产生差异时;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看来似乎不太高的目标;当自己的观念与社会相矛盾时;当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当升学考试落榜的事实降临时等等都会产生挫折。例如鲁迅曾彷徨过,但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向成功。

其次,要看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成了吴王的奴仆,他并不就此认命,而是卧薪尝胆。终于他率众如愿以偿地打败了吴国……正如贝弗里奇所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在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不要惧怕挫折,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吸取教训,不被困难吓倒,就能重整旗鼓,在新的起跑线上搏击,去夺取新的胜利!

最后,要善于进行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摆脱挫折感。罗曼•罗兰说:“人生是场无休止的激烈搏斗。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得随时准备面对无形的敌人,面对存在于自己身上能致你死地的那股力量,面对那乱人心智引你走向堕落和毁灭的糊涂念头……”所以,当挫折来临后,你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调节。

其一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有哪些优点、缺点;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地去接受现实,及时地摆脱挫折感,排除一切干扰自己心智的因素,以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其二学会暂时的搁置,忘却不愉快,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让时间抚平不宁静的心,填平心灵上的创伤。

其三学会转移注意力。在受挫折时,要及时转移思想感情和注意力,“忘我”地去热衷于让你开心的事。如唱歌,读书,绘画,写作,工作……

其四学会宽容。越是在遭受挫折,越是要谦让,对别人宽容大度。这一点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五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任务很多时,要先解决一个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有了成果就会有信心,成果越大,信心就越强。

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面对挫折,不畏艰难,凭坚强的毅力努力拼搏,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奏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和谐。中小学生在压力,品行,情绪和情感,动机与需要,人际关系,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突显。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让烦恼远离少年,让心中没有情结。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即是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据资料10%——17%的学生心理异常。另据对398名在校学生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的测查,发现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男生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的水平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恐惧明显高于男生。小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动机,能力。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自我,情绪,能力,人际关系,动机。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摆在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和心理健康的十标准。可归纳为

(一)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考试焦虑,注意力分散,兴趣贫乏,厌学。

(二)品质与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偷窃,说谎,逃学,斗欧,欺负,退缩,离家出走,不良习惯。(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压抑,紧张,焦虑,沮丧,孤独,恐惧,冷漠及应激性抑郁。(四)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胆怯,自卑,自负,孤僻内向,相思及性压抑。

(五)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固执,嫉妒,猜疑,自私,专横,破坏。

(六)严重心理问题。如神经症,强迫症,性变态。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遗传。虽然人的心理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的本质是脑的机能,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可能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神经系统和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和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而人体的器官与遗传是上下承接的关系。异常心理中的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从父母遗传中获得的外貌和残疾对心理的影响也具有相关性。家族遗传的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的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病毒、细菌和外伤、中毒引发的躯体疾病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精神偏离日常状态等心理压力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个体的现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的高低、情绪稳定的程度、人格完善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呈正相关。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首先,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知发展不正常或认知之间关系失调,需要和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认知滞后,而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客观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使人心境愉快身心舒适。反之客观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经常处在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心境压抑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问题。再次,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指向,心理活动常指向外部事物的外向型人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内心世界的内向型人格,谨慎多虑,心胸狭隘,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心理问题。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避免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摇篮,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功能健全。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的家庭。成员健全,关系融和,情感丰富,教育恰当,有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健全。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的家庭。成员不全,关系紧张,情感冷漠,教育不当,有害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机构,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深刻。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中的封建残余和腐败堕落等丑恶现象对无瑕的青少年侵害甚大。社会的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暴力、黄色的宣扬,也侵蚀着无邪的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社会风气日下,参照群体低下,“直错枉者上”不能盛行,势必给中小学生的内心造成更多的冲突和困惑。为此,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封建残余,加强法治建设,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

第五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据资料10%—17%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说,个体从6、7岁到17、18岁称之为青少年期,这期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考试焦虑、厌学、自卑、逆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异性交往问题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建议进行探讨:

一、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具 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和体验。

案例1: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 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

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的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的负性想法和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的主要方法之一。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治疗步骤:一是找出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二是利用现实分析心理辅导,消除消极的信念;三是实施取利去弊策略,利用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等自助式的心理辅导,以理性的我来提醒、暗示、战胜情感的我。具体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对焦虑的态度

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遇到难题就想到自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的这些认知歪曲要逐一“击破”,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认识考试焦虑的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也不要把考试焦虑看成是孝敬长辈的事,不必为此而产生压力。让考生知道 “考试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带着适度的焦虑去考试”。接受了自己的考试焦虑,就可以紧张适度,因为大考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和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降低焦虑水平,强化信心

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的压力,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身体状况和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基础的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三)放松训练

深呼吸法:慢吸(4秒)→停(2秒)→慢呼(4秒)×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行自我暗示:“目前我的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的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

(四)支持性辅导

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利方面过分担忧。比如:不管自己学习怎样,考试准备得怎样,一到考试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父母和老师批评自己等。针对这些担忧的心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以消除或者减少他们的担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降低焦虑情绪。

二、厌学心理辅导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吃冷漠态度 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机器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是学习为复旦,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

案例2: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老师对立、发火,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小周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想要改变。

我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和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厌学的原因很多,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具体心理辅导建议:

(一)对于倦怠型厌学心理辅导。

这些学生中不乏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第一,腰围他们进行心理减压的辅导,教会他们放松训练的方法;第二,要让他们辩证地看待压力,压力是学习的动力,压力具有双重性,要用积极的验光看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机遇;第三,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不恰当的比较会破坏自己的心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二)对于自卑型厌学心理辅导

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念:一要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永不放弃,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丧失信心;二要相信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一个人把自己的能力能固化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自卑,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三)对于适应不良厌学心理辅导

老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其独立性和责任心,使其逐渐对自己的事负责,合理运用奖励惩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合理运用奖惩手段要注意一下原则(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学生):

1.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会抑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

2.奖赏要与学生付出的实际努力相一致。恰如其分的奖励,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激励,从而能持久地激励其学习。3.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凡符合规则的行为获得奖励,教师具体实施时,切忌凭自己情绪波动变更奖励办法,否则,奖励就成了教师的“私有财物”。

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而言,一颗红星,一包饼干的奖励可能比加分更有效,对高年级而言,获得自由活动的时间、去图书馆、做自己爱干的事等等更有价值。5.奖励要以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6.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账”。7.切忌把惩罚作为老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体罚学生。

三、自卑心理辅导

自卑感指因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自我信念。

案例3:平是个初二女生,长得又高又胖眼睛显得特别小,确实有点其貌不扬,她神情沮丧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学习还是很差,而且学习中遇到问题我既不敢问同学,也不敢问老师,怕他们取笑我。除了一名留级生外,班上就属我最差了,我真笨。”我隐隐感到平的心里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随着深入的了解,平含泪告诉一件痛苦的往事,这件事在心里不停地困扰着她:一年级期末,父母接平回家,她数学考试得了88分,她担心父亲责骂,便央求来校接她的母亲不要告诉父亲。但在火车上还是被父亲翻出了考试卷,父亲非常生气,一边威胁要把她推下车,一边粗暴地把她拖向列车的门口,当时她幼小的心灵中最害怕的倒不是把她推下火车,而是火车上的人都知道了它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孩子,都看到爸爸打骂她,真是太丢脸了,可怕极了。

父亲的严厉和粗暴留给小女孩心里的是长久地伤痛,自己成绩差,脑子笨的自我标签凝固为她的消极信念。如何解开她的这个心结是帮助平走出自卑的关键。

本案例中,咨询师设计了两个阶段:挑战消极信念和增强自信心。挑战消极信念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法,通过追问观点证据何在启发当事人发现原有观点的错误之处,进而挑战自己的消极观念;通过客观地评价他人,达到理性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具体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错误信念,建立客观自我评价

容易自卑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误的信念。把事物的负面情绪无限扩大化,对自己能力看法凝固化,这些都是思维绝对化和片面化的表现。教师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它们的错误认知,使其挑战错误信念,建立理性信念。

(二)正视挫折,合理归因

不要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不足,而应该归结为努力不够,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三)自我激励,学会自我欣赏

自我激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赞美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帮助学生获得自信,摆脱自卑的阴影。

(四)教师要有耐心的期待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教师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容易自卑的学生,对那些学生尤其要有耐心的期待。

四、逆反心理辅导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 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案例4:宁某,男,15岁,某普通中学初三(3)班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智力较好,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理科成绩较突出。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有时还得到学校搬来班主任才勉强解决问题。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数学老师因他上课讲话点他名字,从此他专和数学老师作对,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孩子,咨询师没有急于正面应对,而是采用冷处理,缓和宁某的敌对情绪,然后运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穿着老师的鞋来走路,让他们体验做老师的辛苦,从而使他能设身处地地位老师着想,珍惜、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具体的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慎用禁令

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当教师和父母认为要避免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地讨论,使其明白这些事物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

禁止要说明理由。如果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则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否则,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二)教师的榜样示范

有时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是由于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

(三)批评要维护学生自尊

许多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的不对。因此,教师应当注意 教育情境的利用,尤其要限制惩罚性情境的范围。考虑到情境性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收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学生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

(四)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客观评价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平等,谦虚。要理解学生的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教师应对学生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不要带有情绪化,要注意评价前后的一致性。

由于时间关系,对抗挫折能力和异性交往心理辅导便不再就此展开讨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遗传。虽然人的心理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异常心理中的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从父母遗传中获得的外貌和残疾对心理的影响也具有相关性。家族遗传的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的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个体的现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的高低、情绪稳定的程度、人格完善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呈正相关。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避免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摇篮,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功能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的家庭有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的家庭有害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机构,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深刻。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中的腐败堕落丑恶现象对青少年侵害甚大。社会的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暴力、黄色的宣扬,也侵蚀着无邪的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为此,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法治建设,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

下载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本站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摘要:人生逆境十有八九,真正在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人是很少的,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常常都会碰到各种厄运和灾难。在......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管理心理学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

    中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说明:下面有50道题,每道题有3个备选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每题只能选择一种结果。 A、较符合自己的情况 B、、难回答 C、不符合自己的情况 第一部分:学习方法 1、喜欢用......

    挫折心理测试题

    挫折心理测试 年级姓名得分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

    对中小学生心理分析——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对中小学生心理分析——家长应该做些什么(1) 请家教首选 绍兴家教未来星http:///,绍兴家教未来星竭诚为您服务!联系电话:*** 周老师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现在大四了,我开过......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实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各种各种的心理偏差。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

    心理案例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辅导(模版)

    寻找失落的自我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辅导 丛明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挫折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描述的进行分析,并对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