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应激与挫折
心理应激与挫折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还包括心理动机与需要。心理动机和需要产生社会行为是内部基础。社会行为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与刺激。
人类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直接受到动机的影响。当我们的动机实现了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心理上得到宽慰和愉快感,相反会出现痛苦、心理不愉快、焦虑、愤怒、心理危机和挫折感。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立志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将要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挫折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因此,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危机,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适应能力,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和我们个体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大。当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大类: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这是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的上定义等同起来。即金属能承受一量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时就引起永久性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Selye(1956)的定义发展而来。他认为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Lazarus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说法,可以解释对应激性刺激(应激原)作出反应的个体差异,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由于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影响面对挫折忍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个体生活经历,心身状况,认知评价。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了解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个体怎样应对心理挫折和危机?社会可以提供那些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失利。心理挫折和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问题是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心理挫折,尽快解决心理冲突,化解矛盾,度过心理挫折和危机?是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如何决定于我们的个体的忍受能力,而且是有差异的。
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为何不同的人的忍受能力不同,这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挫折忍受力。
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要求都能够顺利得到满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就会很低。相反,一生坎坷,忍受能力就很强。心身健康的比有缺陷的人忍受能力要强。培养个体对心理挫折和危机忍受能力是有助于适应环境和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动机和基础是内部的,需要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应对技术。压力与应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应激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许多压力与应激是客观的,例如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其中不良应激因素包括三类:急性应激源,例如自然灾害;生活事件,例如失恋与离婚;慢性应激源,例如工作压力等。在主观方面还与个人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与怎样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使人倾向于情感内敛、含蓄,凡事面面俱到,习惯于自我克制。面对挫折时,人们常会本能得出现攻击、退化、固执、冷漠、焦虑等反应。
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或者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引起的不安,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冲突和心理保护作用。合理化机制是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法之一,无意识地提出一些理由为自己的暂时不满足和挫折解释和辩护,求得自我谅解和安慰,减轻自己的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中国谚语:吃不到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HC
心理防卫机制一词最早见于佛洛伊德的著作《防御性神经精神病》。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交替使用“防御” 和“压抑”这两个术语。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是在潜意识水平进行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应用于防卫机制。
这种心理策略的运用,能使个体心安理得,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采用一些机制,即在无意识状态中,转变一下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或与现实的关系,以免受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机制的运用,是自我的功能,是自卫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来说,学习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不但可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用来评估求助者的自我成熟程度,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参考。HL
大多数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被动的,消极的,如果起到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而心理应对机制则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个人自觉的理解和有意识的参与,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定义;则“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二是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付)。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是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原;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信念对人的心理个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信念,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来源,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稳的重要支柱。培养良好个性 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意志坚强、善于交流、温和、冷静、自我克克制、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较少产
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相反,消极、悲观、狭隘、、意志脆弱、孤独内向、急躁、任性、情绪波动、好胜心强、喜欢攻击的性格不利于应付困难,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出现心理上不平衡,甚至适应障碍和行为异常。积累经验,学会处事 阅历深睿、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人,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强,“艺高胆大”,“遇险不惊”, “受挫不馁”,这样的人,心理平衡,精神充实而健康。而阅历、经验和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和积累。
河北大学计算机。
第二篇:22 心理应激与挫折的应对
一共6道题,每页6道题
单选类型试题:
1)下列对心理防卫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是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B.是指个体采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以免受挫折的打击
C.是当事人有意识应用的防卫机制
D.这种策略的运用,往往并不能减轻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
2)霍姆斯-拉赫压力测试中,下面哪一项的得分最高:
A.工作或业务改变
B.住所改变
C.丧偶
D.结婚
3)挫折具备哪些条件:
A.具有动机和行为
B.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
C.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
D.以上都是
4)下列哪一项属于不良应激因素中的急性应激源:
A.自然灾害
B.失恋
C.离婚
D.工作压力
5)“丧失自信、失眠、高度紧张、肌肉抽搐、消化道溃疡”以上症状出现于压力发展的哪一时期:
A.警示期
B.抵制期
C.衰竭期
D.以上都不是
6)常见的心理减压法:
A.阅读减压法
B.运动减压法
C.社交减压法及心理咨询减压法
D.以上都是
第三篇: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 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
(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 I 易; II 较易; III 较难; 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答案] D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II 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答案] B 12.关于应对概念的错误叙述是:()II A 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 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 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 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答案] C 13.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别来自:()I A 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B 同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C 同一种理论——心理应激理论 D 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应激理论 [答案] A 14.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II A 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 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答案] D 15.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又称:()II A 合理应对
B 文饰作用
C 白日梦
D 矫枉过正
[答案] B 16.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I A 人际关系
B 社会角色
C 社会支持
D 应激的内部资源
[答案] C 17.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妥切的描述是:()I A 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 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 综合以上三方面
[答案] D 18.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III A 应激反应
B 特质应对
C A型行为
D 客观事件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1. 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答案]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应激 [答案]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3.生活事件(或应激源)
[答案]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4 .负性生活事件
[答案]
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5 .生活变化单位(LCU)
[答案]
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6 .应激反应
[答案]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7 .退化
[答案]
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8 .无助
[答案]
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9 .认知评价
[答案]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应对方式
[答案]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
[答案]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这被称为 情绪关注应对。相对应的是 有的应对策略针对事件或问题,则称为 问题关注应对。.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起到了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13 .否认
[答案]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否认通常是无意识的。14 .社会支持
[答案]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三、论述题 .生活事件的刺激(或应激结果)可引起机体哪些变化? [答案] ① 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
② 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③ 生理反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途径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答案] ①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 功能增高,而与之 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 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 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② 心 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③ 心 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 认知评价
② 应对和心理防御
③ 社会支持
④ 个性特点 4 .如何指导应对
[答案] ① 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② 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③ 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④ 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⑤ 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⑥ 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某学生考前总要头痛,考完试症状随之缓解,请用应激理论解释。[答案] ① 考试是应激源
② 各种中间因素影响
③ 中介机制引起生理反应
第四篇:警察的心理应激源
警察的应激源
许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强调,相对于警务人员,他们面临的肢体危险更多。建筑工人、矿工、杂技表演人员以及爆破工人的潜在死亡和损伤比执法人员还多。根据现有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具有那么多种类的应激源。我们应当记住,应激情境的首要因素或刺激是应激源,而且,警察面对的应激源十分丰富,肢体危险仅是其中的一种。
可以将应激定义为需要人们在生理反应、思维、情感或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的任何事件。所以,完全规避应激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人们需要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
关于应激的思考,我们认为,对一定反应的任何要求都是应激。这些要求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也可以是令人不愉快的。后者则被定义为烦恼。
我们坚信,健康人需要应激。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任何一段时间无事可做都会对他产生相当消极甚至灾难性的影响。通常,应激包括那些可以产生快乐、实现和自我表现的经历。由于警务人员比其他人更需要灵活性,因而我们可能将他们标定为寻求应激的人。正是因为警务工作充斥着刺激和风险,警务人员才更喜欢这一职业。同时,当应激过多并变为烦恼的时候,应激就成了问题。
这里概括介绍的应激因素包括如何处理自由裁量权、死亡、伤害、失败、危险情境、不当行为、骚乱、审判体制、媒体和公众批评、工作条件变换、女警、乡村警务等。
一、自由裁量权
警察执法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自由裁量权,这可以决定是否执行某一法律。我们国家、地方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如果尽可能地去执行这些法律,我们就会比现在更加超负荷运转。通常在工作几年后,大多数警察都会变得聪明,会根据情境选择适用的法律。如果愿意,大多数警察都会找到几乎适用任何情境的法律。
自由裁量权也是一个应急因素。警察面临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工作时,如是否马上决定如何处置其他人的行动、是否询问或传唤、继续盘问嫌疑人,这些都会成为负担。当公众的眼睛注视着你,领导关注甚至质疑你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严重。
二、各种死亡
普通人很少看到尸体。不少人在40岁之前都没有看过尸体,甚至没去过医院,没参加过葬礼。相比于警察经常处置的街头、路边、沟河以及家庭死亡,医院和葬礼中的尸体要清洁卫生得多。处理尸体的时候,对警察所有感官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
(一)警察开枪
与警察相关的死亡往往与开枪联系在一起。一种情况是警察开枪击伤、击毙别人;另一种情况是同伴被击毙。即使正当开枪,警察也会因此出现强烈的消极反应。这些消极反应可能是事件不断浮现、失眠和烦躁等。
(二)损伤事故
警务人员最经常地碰到的损伤事故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在农村还有与农业机械相关的事故。尽管此类事故经常发生,但是,偶尔的一次也可能特别恐怖,会让警察赶到震惊。涉及飞机坠毁、多辆汽车相撞和多名被害人被杀的灾难事故特别容易激发人们的应激反应。
我们还发现,如果警察经历事故被害人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死在自己身边之类的事情,这名警察就会因此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内疚感。
(三)自杀 最具刺激的自杀是其他警察的自杀。在一些经历了同事于自己面前结束生命的警察中,他们曾经见证过频率极低的特别强烈的应激反应。即使同事的自杀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应激反应的强度取决于被害人是谁及其尸体的状况。如果自杀发生期间警察在场,那么应激的强度决定于他与自杀者已经建立的关系及他认为可以防止自杀的可能性。劫持人质的犯罪自杀时,现场的警员会感到轻松。产生抑郁的另一个原因是,警察在自杀现场需要面对那些死者家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
(四)凶杀
遭遇凶杀最容易产生应激反应。首先,需要处理尸体。这些尸体各不相同,有的像熟睡,有的浑身是伤、面目全非。即使老警察也会不停地唠叨,比这更惨的尸体他们都处理过。其次,需要询问目击证人,了解谁是嫌疑人。最后,还需要通报死者家属,告知他们,他们的家人已经离开人世。
(五)自然死亡
经历过几次自然死亡案件之后,警察们会发现,即使在因为心脏病发作或者因飞来横祸导致死亡的现场,他们的处理也没有多少麻烦。搬运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的、已经腐烂变质的尸体,才最可能导致警察产生抑郁。腐烂的尸体发出的难闻味道不是出现,令人一想到就倒胃口。
与死亡的接触使警察远离普通人群。即使是那些没有外伤的死亡,也可能会使警察的个性因此改变。这些经历没能使他们更充实,反而让他们发生了变化。有些警察变得更加严厉、更冷酷、更缺乏同情心;有的警察变得更加富于同情心、更敏感、更冷静,并且对事业更投入。有些时候,最早出现的情绪可能是愤怒。当然,出现什么反应不仅取决于警察处置的尸体类型,而且取决于警察的人格和人生哲学。
三、身体损伤
自己或其他警察的身体损伤都可以成为应激的来源。通常我们认为,涉及开枪的事件最可能引发应激。其实,机动车事故以及其他事故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比如,一个警察在制止街头斗殴的过程中损伤了大腿,致使两个月不能工作,这就会成为他的应激来源。不仅如此,如果医疗费用未得到令其满意的解决,则医疗费又成了应激来源。
四、职业挫败
执行公务中受伤仅仅意味着工作不顺利,而如果被停职或者被辞退开除那就大难临头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晋级考试失败,或者感到能力不及自己的警察晋升却比自己还快。为了避免影响警察的升迁,公众不该过多地关注警察的内部事务。然而,这种事情却经常发生,甚至,不少公安机关的领导,为了博得公众好感,主动将内部事务公之于众,这总是引起警察对职业挫败或不良考核的担心,并成为应激的来源。
因为缺少高级职位,大部分警察部门的警察晋升得很慢。因为职务晋升还不是那么公开,为晋升而努力工作却错过机会的警察就会十分悲惨,或者永远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没能得以晋升。造成的结果就是,警察因此不再对工作那么热心了。由于已经为退休而投入了许多时间,他们一般都不会更换工作了。那些准备放弃退休利益的警察会发现,新工作的薪水不如原有的警察职位。
五、危险情境
危险、刺激并能在保护人们免受犯罪侵害时大显身手,是成为一名警察的很好理由。追捕持枪嫌疑人、劝阻劫持人质者、控制**、干预重罪、查抄吸毒人员等都充满着危险,都是警察必须面对的工作,大多数警察期望这些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不仅是参与这些工作本身,他们还期望着冒险。警察在追捕逃犯的时候,其肾上腺素开始喷发、感知率达到了顶峰,许多警察会有一种高峰体验的兴奋。事后数小时,神经才会慢慢平静下来,而且会留下一个或数个美好的故事。有些警察会因此而产生肾上腺素依赖,便经常寻求刺激,甚至制造机会,以体验危险。
另一方面,这种情景可能造成死伤。如果警察没有死亡准备,那么他就会因此而受到惊吓。正常情况下,警察在此后几周常常因为提及相关线索而重现当时的惊恐场面。这些重现经常会带回与当时情景相联的情感,重复当时的恐惧。
六、不当行为
个人腐败、收受贿赂、蛮横粗暴以及黄赌毒等都能产生应激。不仅仅实施这些不当行为的人会因此而苦恼,而且由于此类行为会激发消极情绪,那些目睹腐败、蛮横或黄赌毒有关的人也会因此而产生应激反应。警察之间相互认同,以至于会因为其他警察的违规行为而感到内疚。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警察行业具有更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一旦另一名同事做了错事或者其不当行为引起注意,那些没有实施不当行为的警察也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因为担心公众对不当行为的强烈反应,所以警察经常会掩护那些犯错的同事,以图把事情在内部了结。
警察因受到刑事、行政指控以及对其负面的新闻报道而激发起警察的防卫机制,且在其尊严遭受质疑时会变得异常激动。尽管他们也会对其他警察的腐败行为嗤之以鼻,但却谁都不愿意配合对受控警察的调查工作。从事内部调查而没有不安感受的警察属于另类。
七、与领导的关系
有些人在其职业的早期就可以看出已经江郎才尽。他们的能力只可以胜任某一水平的工作。随着职位的晋升,他们的能力就显得难以满足职位的需要。作为一名领导,晋升到能力所不及的位置就意味着其晋升之路已到了终点,不过,下属和领导之间的冲突有时与领导的能力无关,而与双方的性格有关。
无论是领导无能还是与领导性格不和,大多数警察都不愿意因此与领导发生冲突。在一位无能或者令人讨厌的领导手下工作,而领导又掌握着业绩考核,与领导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即使领导属于人见人爱型,其管理风格也备受称赞,如果他改用一种新的方式吩咐下属做这做那,也同样会增加下属的工作应激。
八、处置骚乱 控制群体骚乱、阻止街头打斗、抓捕正在犯罪的嫌疑人、处置丈夫殴打妻子的家庭纠纷,如此等等,这些工作各不相同,却日复一日没有尽头。大多数警察可以既快又好地处置这些情境。但是,这些日常争吵日积月累地耗去警察许多精力,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置这些需要应对的应激源。
警察一般不愿意与百姓发生口角。即使闯红灯的妇女顶撞他们、醉酒的者坚持要求送其回家、盗窃嫌疑人抵赖,他们也不会与其争吵。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还会使警察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然而,这些事情短期内处理过多则会使警察的苦恼水平大大提高。应激过高的标志是警察难以根据职责汇报工作、酗酒,或者由于对工作对象的不配合而愤怒或者大打出手。
九、与检察院、法院打交道 其一是个人卷入,比如在证人席上作证等会使警察赶到焦虑;其二是因为感到不公或者不能控制起诉、判决而产生挫折感。第一次出庭可能让警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焦虑。听证、审判,特别是交叉询问都充满应激性。然而,许多警察很快就会适应,他们会为以后的出庭作证做好充分准备。在警察看来,一旦出庭作证就意味着案件准备充分,证据确实可靠。因此,警察对各种可能的法律后果格外关注。这些后果包括因不公平的诉讼交易而将嫌疑人释放,或者被证明有罪的人却因程序性瑕疵无罪开释而造成的舆论质疑、上司责备等。因为在证人席作证,警察在庭上不断地受到辩护律师的折磨,以便让其看起来那么无知、那么富于偏见。口供也可能被法庭技术性的放弃而不采用。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警察只得这样安慰自己:“这次就这样,下次不会了。”或者“我的工作就是立案、抓捕嫌疑人、审讯,检察官的工作是证明其有罪。没将那狗日的送入监狱不是我的错。”然而,许多警察会相信,无论对于他们还是公众,这都意味着法律的失败。有时他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就像那些挖了一个无比完美的大坑然后再填上的人,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精力。
十、外界批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警察开枪击毙无辜人士”的新闻。在这样的报道中一般不提及被击毙人员手中还拿着刀具,而是一名首先开枪的警察。新闻媒体对具体警务活动的事前指引、事后评论都会给相关人员很大的应激。新闻记者应当了解,警务决策是在信息有限情况下做出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不得不怀疑,有些媒体私下强调,要将执法人员和政治家等公务人员描述得看起来像个坏人。针对媒体的这种偏向,有些警务部门尽量不给新闻记者提供信息。
政务官员也会批评警务活动。他们会因为公众价值或者重要支持者被指控而对警务活动说三道四。这些无理抱怨的百姓也会诋毁某些具体的警务活动。
十一、特殊任务
一旦被领导注意,警察就可能被指派去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可能是公共关系、犯罪预防或者人质谈判等工作,也可能是诱捕、守候等工作,甚至去做卧底。如果需要潜伏很长时间,卧底工作就会特别具有应激性。长期卧底后回来的警务人员会发现,他们已经很难适应正常的执法工作。
十二、工作条件的改变
在警察的诸种工作中,最经常的一个应激源就是倒班。因为许多人需要4—5天时间调整身体内的化学变化以适应新的节奏,所以每周有一个倒班就对工作特别不利。其他一些增加应激的变化,包括晋级、调动、适应新搭档、适应新的或者不熟悉的设备、到一个新辖区或者承担任何新职责。
消极经历
职业病以及年终考评等不太经常发生的事件,也需要警察做出全面调整。其他应激源还包括要求警察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比如,正在享受小别胜新婚时受领导召集立即赶赴刑侦现场开展工作。
十三、女警独特应激源 对女警而言,其他警察的性别优势对于她们来说更富于应激性。别人的性别优势能否让召集产生不安取决于其他人的道德信念。由于有时不受百姓或者其他警察的尊重,女警会产生应激。
十四、积极经历
犹如范进中举,一个人的积极经历也会打破人的平衡。奖励、感谢信或者成功破获案件也会让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许多警察发现,处理棘手问题、面对危险情境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增强自尊。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做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即使富于应激也会保持内心平衡。
十五、乡村警务 乡村警察机关比如派出所、交巡警中队等因地理上的偏远以及人财物方面的不足,在其中工作的警察会体会到孤独、厌倦。在辖区内身份的公开使其难以摆脱别人对他们“警察”身份的认知,即使下班了也会被百姓看作警察并处理各种警务。这给许多警察带来应激,因为这使得他们感到在其生活中只有上班没下班。缺乏同事的及时支持以及家庭宗族的抱团,在处置警察事务时很容易因势单力薄而出现问题。小单位可资利用的人事、教育、培训等资源有限导致难以更新知识及获得晋升。
综上所述,似乎思维正常的人绝对不会为了紧急事件的风险及其应激效应而进入警察机关。然而,应激确实存在一些积极效应,这样的积极后果称作为有益应激。
稍加思考后你会发现,难以培养的、有价值的品质往往在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才能形成。有益应激源则包含这样的思想:富于应激的情境要求我们变得更机智、更富于创造性。有时会要求我们不要过于自我封闭,要积极争取家人、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增强共同感。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时刻,克服了那些乍一看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会对自己的内在力量大加赞赏:“是那些没把我杀死的事情使我更坚强。”
应激要求我们心无旁骛,确定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哪些原则赋予你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是什么驱使你从事这一职业?你最在意谁?谁最关心你?何时大厦将倾?需要时回答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我们需要欣赏我们的灵活和机警,从这些角度来讲,警察这个职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职业。
第五篇:论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与职业道德建设
论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与职业道德建设
09国针 朱阳 09211115
摘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本文从医务人员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工作本身、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家庭事件等诸多应激源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些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的应激反应,浅谈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职业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即是对医务人员的所产生的心理应激进行管理与控制。改善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医疗服务的质量以更好的为医学卫生事业服务。
关键词:心理应激 医务人员 医德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投入的行业,这一特殊的职业使得医务人员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应激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生活节律无章可循,这些都导致医务人员身心处于极度地紧张状态。医学相关知识体系庞大,更新也极为迅速,使医务人员培养周期远长于其他行业,且在其职业生涯中须终身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医生还承担着教学、科研攻关等其他大量任务,在当前大多数医院需自负盈亏的环境下,各项工作目标逐年增高,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医务人员要较好的履行其职责必须要付出较其他行业人员更多的劳动。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医院是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密集的场所,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病原微生物、化学消毒剂、放射线等职业致病因子,患病机会高于一般人群,使得医生的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医护人员要在思想上牢牢确立以病人为主体的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医院的工作环境令医务人员常面临各种不良情绪的冲击。例如当医务人员无能为力地面对濒危或绝症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求生的欲望时,同情、自责、无奈等负责情感将剧烈地冲击他们的心灵。直面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从而导致医生身心耗竭、玩世不恭等职业怠倦。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战备状态。值班、手术、急诊、急重病人抢救等使得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生活,身体素质受到明显的影响。医疗工作与生命和健康直接相关,不容丝毫差错。医务人员承受了繁重的工作负荷后,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如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社会舆论的指责和道德伦理的质疑等。对此,社会要给予支持,社会可以组织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一些治疗干预和引导,同时自己本身要学会自我调节,合理休息、饮食,通过运动缓解这些不良情绪,以达到疏泄的目的。
医生的收入和付出不相符。医务人员高投入、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低收入的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不平衡和补偿心理。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使医务人员真正实现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廉洁行医,文明服务的目标,使之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为医者的社会性地位。使之得到舆论和内在良心的肯定,感到一种思想的升华、内心的宁静,激起一种荣誉感。积极引导医德医风朝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指导医务人员提高对腐朽、不文明思想行为的抵抗力和鉴别力。人人都要讲道德,要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济困和自尊自爱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和期许勒索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固然要重视经济利益,注重经济效益,但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向钱看”,防止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当然,对医务人员尤其是高级人员的实际困难和待遇偏低现状,有关部门和领导也应逐渐妥善解决或改善。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外乎是医患关系和医医关系,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人们对生存、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渴求与患者医学知识匮乏、期望值过高以及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甚至暴力对待医生,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使得医务人员采用防御性的医疗行为,如因怕麻烦和担责任,该做的不做,将危重病人迅速转院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为规避风险,不从适应症出发,而选用高新检查手段进行过度检查;为应对可能的伤害和医疗事故索赔,过多增加病人知情同意的文书。防御性医疗现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医生主动性的发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对此要强化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和病人是双向性的对等关系,医护人员是病人的依赖者、委托者,医护人员要竭力帮助 病人选择最佳医疗方案,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效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把病人当亲人,文明服务,礼待病人。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等正确引导,让群众了解医学职业特点和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进一步约束患方道德以促使其文明就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减少医生的执业风险和防御性医疗现象,给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
在整个医疗团队中有时出现上级管理不力、同事间猜疑嫉妒等冲突矛盾。要形成良好的医际关系,要加强团结协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然而任何一项医疗工作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个科室单独完成,而是需要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来共同实施和完成的,所以每一医务人员都要树立整理观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团结协作,任何时候都要以大局为重,以患者健康利益为重,避免因医医关系不协调而酿成医患纠纷。如果已经造成医患纠纷,应积极解决,切不可在纠纷面前相互推诿,更不可因此而幸灾乐祸,在患者面前拨弄是非,加深医患纠纷。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往往忽视医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认为不良的医疗结果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有时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恫吓殴打医护人员,个别极端甚至闹出人命,使得医务人员觉得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个别患者利用现有体制的纰漏及社会的同情,夸大事实,毫无理由的索赔,利用医患关系中自己处在弱势群体和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中时常明显偏向患者,缺少对医务人员的客观评价和正面报道,进一步恶化了医患关系。因此,任何机构和部门在认知、传播、处理和调节医患纠纷是都要倡导公平,坚持公正性和可接受性。既要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重视患者的利益和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由于医务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造成了他们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医务人员被理解和被支持明显不足。对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和家庭人员的沟通,提高家人的医学观,以取得在思想上获得共鸣,达成共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从而获得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参考文献:
蔡玉清.对新时期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4):305 高玉萍.医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个体的医德需要.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9,66(6):38
杨文,刘梅,等.医德医风问题当议.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80
杨萱,孙建平,等.现阶段医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 21(3):160
丘祥兴,孙福川.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医学伦理学,2008:79,82
王红霞,陆健.浅谈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哈尔滨医药,2007,27(3):48
姚树桥,孙学礼.心理应激.医学心理学,2008:9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