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挫折心理参考文二
众所周知,挫折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情绪的波动,行为表现的失常,以致于出现自杀行为等,都与挫折心理关系密切。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种种外在表现,表面看是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引起的,但只要认真分析就可发现,实际上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障碍,受到各种挫折而且心理无法解脱的结果,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适应性差。
高校的教师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这些挫折的产生原因和客观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挫折是个含糊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既可把挫折看成是一种外部条件,也可看成是人们对这种条件的反应。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注重从人的内部状态研究挫折。
人们的行为总是从一定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且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挫折是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目的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是客观事实造成的主观感觉,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挫折,这是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致成的挫折。如大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天灾人祸、疾病休学或退学等等。
社会挫折,这是最多见的挫折,受社会和学校的道德、经济、风俗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个人动机受限制致成的挫折。经济上依赖父母不能独立;或者丢失钱物;考试不及格;违反校规校纪受处分;饮食习惯上得不到照顾等。
人际挫折,这是社会挫折的缩小,它表现在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和政工干部之间,顶撞、吵架或不能互相信任和理解。受别人的蔑视、诽谤、嫉妒、冷漠、猜疑和失恋等,便产生强烈挫折。
自我挫折,是心理、生理与智能因素造成的自我的某些动机的限制。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或缺陷;自寻烦恼和对别人成就的嫉妒、抑郁与烦躁;自身智能结构上的缺陷而造成的自我挫折。
从前面挫折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专门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学校大群体中生活。他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具体目标时,对各种需要的追求非常强烈。在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容易产生挫折感。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以学习知识成材为第一需要的占40%,以自尊为第一需要的占30%,以友谊爱情为第一需要的占13%,以物质为第一需要的占5.2%,以娱乐为第一需要的占1%。我仅对前面三个主要方面的需要,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学习知识渴望成材的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它极为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的发展,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力争取得好的成效。课堂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对教师讲课水平的要求,自身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业完成的程度,实验操作的成败,实践环节的锻炼,都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都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影响。非课堂活动是一种不在教室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同大学生对正在或打算专门学习的学科的深刻而全面的研究相联系。这种科学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反映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课外创作、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属于这种活动。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产生影响。
低年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心理感到不安。一位一年级大学生给老师写信说:“说实在话,入学这么久,总觉得每天过得很空虚,有时侯倒很怀念高三,怀念那段紧张但却充实的岁月。或许每天感觉空虚是因为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一些课程的学习方法把握很差或者说一窍不通,有时候课本拿起来看了老半天都不知所云。有时候很怕,怕从此一落千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思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当学校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对学校不满,甚至出现对立情绪。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之一,有些学生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一旦考试受挫,心理上受刺激,也往往会出现苦闷或抑郁。
人希望自己有稳定的地位,要求个人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青年学生要求尊重需要的满足,渴望自立自强,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自己有实力,能胜任。同时,迫切希望老师的信任,同学的理解。他们需要自我表现,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有的大学生说:“我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我在班上干了很多好事,不能被人理解,反而被人误解,内心很难受。”“需要让老师发现我是一个人才,以便更
好的培养我,同时也让别人尊重我。”如果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对生活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尊重需要若受到挫折,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懦弱感、无能感,会使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大学生把友谊和知己看得十分重要,他们常因找不到知己或失掉友谊而感到孤独和痛苦。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测验表明,许多学生把失掉友谊和信任看作是最危险的事。有些学生说:“我需要友谊,我害怕孤独的生活,没有友谊将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敢想象的,真挚的爱(泛指)将是我一切行为的动力。我需要鼓励和安慰,需要别人真诚相待。”大学生谈恋爱是目前高校思想教育中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理想、志向、人生观、情操和个性都没有稳定形成,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如何处理爱情与事业、理想的关系问题,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爱情中引起的内心激动和情绪波动,还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往往在恋爱中一方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时,另一方便会受到巨大的挫折。由于失恋,心理产生“内郁”,其主要表现是焦虑和冷漠,丧失生活的勇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对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适应大学学习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准备毕业阶段。这些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挫折心理。但是,相对来说前后两个阶段外因的影响比较多,容易产生挫折感,容易出一些事故。一年级学生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跻身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往往都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以自己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自居,加上社会经验较少,在一帆风顺之中一遇某些不合意的事,易产生挫折心理。一年级学生远离父母,从家庭生活向学校生活转变不适应,存在生活的孤独和恐惧感,心情烦躁,思念亲人。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有显著差别,大学教师的讲授是提要式的,学生自学多,中学则是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时间,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情绪。一名女生在中学时是优等生,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入校后自觉成绩不如他人,尽管她把假日都花在学习上,成绩还是提高不快。这对一向名列前茅的她来说,好胜心受到了打击,从此情绪低落,不能集中思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学生到毕业期,思想比较复杂,特别是对职业和工作单位的选择。由于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对毕业生心理产生冲击。“双向选择”的制度,第一次给了大学生以择业的自主权,大学生成了决定自己未来工作的地点、工作单位、工作职位的“主人”,会产生积极的态度。但是,这种制度打破了“铁饭碗”,要求大学生自谋职业,竞争上岗,也产生消极、盲然的态度。如:担心会出现走后门等不平等的现象,怕找不到工作待业,父母没有社会关系,只好听天由命,出现懊恼情绪。当消极的择业心态不能很好的调节时,个别学生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而引起愤怒的情绪和不满。所以,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两个过渡期的心理过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的大系统和学校的小系统中学习和生活。
他们表现出的心理现象都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时期,有些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狂风暴雨的危险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会产生急剧变化,性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追求。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往往充满矛盾。由于他们的不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内心世界易于失去平衡。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是比较复杂的,从青年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是心理矛盾的过程,是青年自我意识分化的结果,也是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即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矛盾的必然反映。
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人满足各种需要的主观意向以及自我对待的态度。社会的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客观社会的要求以及别人对我的态度。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自己为别人做了一件事,在他自己看来是做了一件好事,并为此而感到自慰,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但是,对他做的这件事,别人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他是个品行不端的人,而受到讽刺和嘲笑。大学生追求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这些需要有的能为社会所承认并得到满足,有的则不为社会所承认并得不到满足。主体和客体产生矛盾不能达到一致时,学生易产生挫折心理。
青年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某种理想的人物,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理想我的形象,包括职业的理想,生活的理
想,成材的理想,人格理想等,而且迫切希望把理想迅速变为现实。但是,他们本身的客观实践又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现实的真我的形象。当现实理想的意向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时,在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帮助学生冷静地思考,分析各种矛盾,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同一,克服消极、虚假的同一。
为了增强挫折耐受力,必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青年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心理发展来看,观点是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在个人大量认识和行为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概括物,又是指导个人认识和支配行为的最高调节者。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消除对生活的恐惧悲观,甚至厌世心理,鼓舞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
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受到一些挫折时不是消沉下去,而是能承受这种挫折,并积极去分析受挫折的原因,思考问题的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克服心理的闭锁性。在学习之余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体活动,消除疲劳,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其他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根据生活的不同阶段以及各个层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即用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整体的和具体问题分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咨询对象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之取得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咨询者与被咨询者要站在平等角度上,自由的谈话,使咨询者放心,还要为被咨询者保守秘密。两者之间要建立起信赖的关系,才能达到目的。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挫折的产生。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学习方面倡导建立互帮互学关系,高年级和低年级开展结对子活动,进行学习经验和方法的指导和交流。毕业分配阶段,要提倡学生干部带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知识献给人民。在具体工作中,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公正公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要切实担负起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职责,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腔热情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关心和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要回避问题,把矛盾激化。如一时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做好解释工作,讲清道理。要建立一个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集体,帮助学生掌握集体中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同伴,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如学生生病住院,领导要关心,同学要经常去探望和慰问,这就会使学生产生精神力量,消除自然挫折心理。总之,要让学生学习和生活在民主、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锻炼成才。
第二篇:挫折心理测试题
挫折心理测试
年级姓名得分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
A. 0~2次B. 3~4次 C. 5次以上
2.你每次遇到挫折:()
A. 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B.有一部分能解决C.大部分解决不了
3.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
A.十分自信B.比较自信C.不太自信
4.你对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知难而进B.找人帮助C.放弃目标。
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
A.无法学习B.学习照样不误C.介于A、B之间。
6.碰到讨厌的学习对手时,你()
A.无法应付B.应付自如C.介于A、B之间。
7.面临失败时,你()
A.破罐破摔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C.介于A、B之间。
8.学习进步不快时,你:()
A.焦躁万分B.冷静地想办法C.介于A、B之间。
9.碰到难题时,你()
A.失去自信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C.介于A、B之间。
10.学习中感到疲劳时()
A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
B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
C介于A、B之间
11.学习环境恶劣时,你()
A. 无法学习B.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C.介于A、B之间
12.产生自卑感时,你()
A.不想再学习B.立即振奋精神去学习C.介于A、B之间。
13.老师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
A. 顶回去了事B.千方百计干好C.介于A、B之间。
14.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
A.厌恶之极B.认为是个锻炼C.介于A、B之间
评分分析:1~4题,选择A、B、C分别得2、1、0分
5~14题,选择A、B、C分别得0、2、1分。
第三篇:挫折教育和积极心理
挫折教育与积极心理
在家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11.14 各位家长,欢迎大家的光临。今天我就挫折教育与积极心理与各位家长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请问大家,谁是独生子女?你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你的经历告诉了你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仅独生子女,就是多生子女也普遍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父母容易把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非常宠爱,有的甚至达到溺爱,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挫折,事事包办代替,所以造成很多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住失败的打击,因此电视上、报纸上时常作这样的报道:有的学生因怕老师批评或家长责骂而离家出走;有的小学生因不堪忍受同学的“欺负”而轻生自杀;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失足犯罪......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力差的表现。所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已经成为广大家长和教师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不畏艰难困苦,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在实际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他们能力十分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有时成人看来是微小的一次失败,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不小的危机。因此,儿童更必须尝试失败和挫折。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看待它们。如果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的动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儿童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失败,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消极行为。这时,我们成人要告诉他:“不要怕,你能行”、“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想想办法”、“从这次失败中找找原因,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成人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再惧怕挫折。
其次,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受操作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有时失败后实在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这时,就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不等于鼓励独立。相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帮助。如教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请其它同学教、自己想想办法等)或直接为孩子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孩子自己尝试努力完成。尽可能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鼓励独立解决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幼儿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个正确对待遭遇的心态。尝试着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期望成人的帮助或替代。
二、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所谓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对人生而言,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也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因此,挫折既是成功的不利因素,又能催人奋进,锻炼人的意志。可以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生莫怕少时挫,“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伟人、名人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典型事例,向学生讲述,从学习、人际、情感、理想各个方面,给他们树立出优秀的榜样。如:贝多芬双目失明,张海迪高位截肢,他们身残志坚,终成名人;古人凿壁偷光,映雪而读,终于学有所成;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迁宫刑,《史记》传世;这些都可作为学生们的楷模。这样,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向榜样看齐,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一篇好的故事,可以让小孩在强烈的模仿心理的驱使下,对小孩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例如,希腊阿基米德想出利用比重来辨别黄金的故事,引发起学生也想专心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热情;毛泽东利用冷水浴、日光浴锻炼身体,也会点燃小孩去模仿磨练的火花;有了这些榜样,学生就好像有了无穷的蕴力,不断向前进。一些生动的媒体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参与挫折训练动力的一种好手段,而且它具有形象性强,内容逼真等特点。例如,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令多少人眼角湿润。小孩看后,心中肯定也会默默地铭刻着,同时涌动起勇于接受困难挑战的决心。
三、设置实践磨炼,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缺乏亲身体验,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具有抵御挫折的能力。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能锻炼和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要想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是抵御挫折能力的基础。我经常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如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设置学习障碍,让每个学生都要经过多步思考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也都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遵循晓之以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适当的原则,采用指导、教育、咨询、疏导、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等方法,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许多受了挫折的学生能够从逆境中摆脱出来,适应新的形势,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强者。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抗挫折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敌制胜、战胜挫折的武器,不要因为挫折难以克服就丧失信心,就自暴自弃,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独立性强、有自信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在挫折前能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相反,那些心胸狭窄、意志薄弱、孤僻抑郁、依赖性强、自卑感重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就较低,往往稍遇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悲观失望。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对广大青少年应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品格教育。他们缺乏的不单是才华,更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必须创造条件对他们进行意志品格的磨炼和教育,以伟人和意志坚强者为榜样,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和心胸宽阔的性格,坚韧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再有, 我还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长跑以及各种竞赛活动,这些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每次体育竞赛参与对抗,都使学生品尝到战胜对手的喜悦或失败的滋味,从而使其心身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因此,坚持让学生参加体
育竞赛活动既增强体质,更能磨炼其意志,锻炼毅力,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领略生活的艰辛,体验劳动的艰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第四,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体育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有针对性地将他们放到社会中进行实践锻炼,让其亲自尝试。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双休日家务劳动竞赛,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爱校、建校劳动,假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使学生们真正尝到人生的甜酸苦辣,往往会在他们幼稚的心灵引起不少的波澜,促使其向成熟发展。如今的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改革开放在有力地冲击人们旧有观念的前提下,经年轻的一代提供了更多脱颖而出,超前施展才干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跨世纪的接班人没有理由四平八稳、随遇而安,时代需要进取精神,时代也正造就期进取精神。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认真抓好挫折教育,使学生自觉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自觉增强挫折承受力。
四、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我们中国独生子女多的这种特殊情况下,老师要开展挫折教育,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小孩在家长的眼中是“小公主”,是“小皇帝”,常常都不希望小孩受一点点的委屈和挫折,这就要求老师事先要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教育学生家长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注意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从而取得他们的同意、支持、合作,解决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否则,许多挫折教育的行为训练,老师将会冒很大的风险,以至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最终肯定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社会适应性。生活表明:从小受过逆境磨炼的人,成年以后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而幼年时挫折太少则长大以后,面临挫折将不知所措。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娇生惯养,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后果不堪设想。俗话说:“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孩子在竞争中受挫,失败是正常的,受点挫折未必就是坏事,只要有信心,跌倒站起来后会走得更稳更快。因此家长对子女要爱,但不可溺爱,要全面教育,要逼真地创设逆境,切实施以挫折教育。
1.利用一切手段,克服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分依赖成人的惰性,不要事事都让孩子“一帆风顺”。做到不包办、不斥责,耐心启发和诱导,给孩子以信心和勇气。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孩子适度参与社会活动,使孩子懂得“逆境奋进”,只有在挫折中成长,才能学会如何对待处置挫折的技能。
3.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受挫时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抓住时机尽早用爱心和情感去对待孩子,使他们早日成熟,避免过分幼稚和脆弱,而经不起挫折的打击。
4.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5.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6.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另外,提倡家长也要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一些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优秀书籍,要求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教师一起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努力。
在21世纪,我们已经过了13年,现在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挫折更是无处不在。家庭与学校的挫折教育并不相分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赴命。只有家庭挫折教育与学校的挫折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可能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拥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会让学生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有韧性,有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永远看到光明,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再次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没有起码的道德人伦,纵然他学习再优秀,成绩再拔尖,我们的教育也只能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加强对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儿童从小有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古人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是难免的、暂时的,是可以战胜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真分析挫折的主观、客观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找出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使他们从挫折中崛起,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愈挫愈奋,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跨世纪的一代栋梁。
第四篇:心理应激与挫折
心理应激与挫折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还包括心理动机与需要。心理动机和需要产生社会行为是内部基础。社会行为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与刺激。
人类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直接受到动机的影响。当我们的动机实现了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心理上得到宽慰和愉快感,相反会出现痛苦、心理不愉快、焦虑、愤怒、心理危机和挫折感。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立志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将要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挫折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因此,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危机,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适应能力,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和我们个体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大。当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大类: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这是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的上定义等同起来。即金属能承受一量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时就引起永久性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Selye(1956)的定义发展而来。他认为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Lazarus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说法,可以解释对应激性刺激(应激原)作出反应的个体差异,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由于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影响面对挫折忍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个体生活经历,心身状况,认知评价。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了解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个体怎样应对心理挫折和危机?社会可以提供那些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失利。心理挫折和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问题是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心理挫折,尽快解决心理冲突,化解矛盾,度过心理挫折和危机?是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如何决定于我们的个体的忍受能力,而且是有差异的。
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为何不同的人的忍受能力不同,这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挫折忍受力。
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要求都能够顺利得到满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就会很低。相反,一生坎坷,忍受能力就很强。心身健康的比有缺陷的人忍受能力要强。培养个体对心理挫折和危机忍受能力是有助于适应环境和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动机和基础是内部的,需要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应对技术。压力与应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应激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许多压力与应激是客观的,例如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其中不良应激因素包括三类:急性应激源,例如自然灾害;生活事件,例如失恋与离婚;慢性应激源,例如工作压力等。在主观方面还与个人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与怎样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使人倾向于情感内敛、含蓄,凡事面面俱到,习惯于自我克制。面对挫折时,人们常会本能得出现攻击、退化、固执、冷漠、焦虑等反应。
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或者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引起的不安,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冲突和心理保护作用。合理化机制是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法之一,无意识地提出一些理由为自己的暂时不满足和挫折解释和辩护,求得自我谅解和安慰,减轻自己的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中国谚语:吃不到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HC
心理防卫机制一词最早见于佛洛伊德的著作《防御性神经精神病》。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交替使用“防御” 和“压抑”这两个术语。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是在潜意识水平进行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应用于防卫机制。
这种心理策略的运用,能使个体心安理得,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采用一些机制,即在无意识状态中,转变一下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或与现实的关系,以免受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机制的运用,是自我的功能,是自卫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来说,学习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不但可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用来评估求助者的自我成熟程度,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参考。HL
大多数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被动的,消极的,如果起到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而心理应对机制则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个人自觉的理解和有意识的参与,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定义;则“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二是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付)。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是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原;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信念对人的心理个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信念,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来源,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稳的重要支柱。培养良好个性 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意志坚强、善于交流、温和、冷静、自我克克制、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较少产
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相反,消极、悲观、狭隘、、意志脆弱、孤独内向、急躁、任性、情绪波动、好胜心强、喜欢攻击的性格不利于应付困难,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出现心理上不平衡,甚至适应障碍和行为异常。积累经验,学会处事 阅历深睿、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人,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强,“艺高胆大”,“遇险不惊”, “受挫不馁”,这样的人,心理平衡,精神充实而健康。而阅历、经验和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和积累。
河北大学计算机。
第五篇:抗挫折心理测试
抗挫折心理小测试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A. 0~2次B. 3~4次 C. 5次以上
2.你每次遇到挫折:()A. 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B.有一部分能解决C.大部分解决不了
3.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A.十分自信B.比较自信C.不太自信
4.你对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A.知难而进B.找人帮助C.放弃目标。
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A.无法学习B.学习照样不误C.介于A、B之间。
6.碰到讨厌的学习对手时,你()A.无法应付B.应付自如C.介于A、B之间。
7.面临失败时,你()A.破罐破摔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C.介于A、B之间。
8.学习进展不快时,你:()A.焦躁万分B.冷静地想办法C.介于A、B之间。
9.碰到难题时,你()A.失去自信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C.介于A、B之间。
10.学习中感到疲劳时()A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B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C介于A、B之间
11.学习环境不够安静时,你()A. 无法完成任务B.能克服困难干好工作C.介于A、B之间
12.产生自卑感时,你()A.不想再干工作B.立即振奋精神去干工作C.介于A、B之间。
13.老师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A. 顶回去了事B.千方百计干好C.介于A、B之间。
14.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A.厌恶之极B.认为是个锻炼C.介于A、B之间
评分分析:
1~4题,选择A、B、C分别得2、1、0分;
5~14题,选择A、B、C分别得0、2、1分。
19分以上: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9~18分:说明你虽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
8分以下: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