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今天买了高强的《共产主义新解》,书中系统解答了共产主义为什么一定能实现。人类今天面临的各种危机,归根结底都是一部分人贪婪地向他人、他国、自然界的掠夺造成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繁荣都是掠夺和不公正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极不平衡,也导致了环境危机、人口危机、核危机、恐怖主义等。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在18世纪每隔70年才有一次,19世纪缩短为20年至30年,到20世纪缩短为8至14年,而21世纪才开始不到10年就已经发生两次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资本主义掠夺加快。由于技术进步和金融资本的高效,资本对国内国外市场掠夺财富的能力显著增强。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个星期内,美国就从亚洲掠走了7000多亿美元。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把4万多亿美元的次级债券卖向全世界最后宣布破产引起的。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结果把油价从20多美元推高到140多美元,维护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原因二:世界贫富分化加剧。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社会分配不公平,1%的人占有了40%的社会财富。在目前财产分配制度下,高科技发展为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原因三:信息化全球化使危机加速蔓延。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分配不公,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就爆发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愈加贫穷,超过30亿的人口没有购买力,被排挤在现代物质文明之外。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已趋饱和,发展中国家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却没有购买力。
第二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1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社情民意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12、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意义:(1)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3.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议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加强村务监督
14、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15、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意义:(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如何:(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敢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
17、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1)公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3)增强公民参与感、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素养。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卫国家、保护公民安全和合法权益与财产、保障民主、协调矛盾、打击犯罪)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素质;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设施建设、民生、人口、环保)。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19、我国政府的作用?(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法律途径。并开设了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等其他途径。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必须做到: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20、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 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 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工作方法。22.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做到:(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5、政府如何才能做到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反映民民意、集中民智。
26、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造福人民;权力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意义:(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第三篇: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回首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接受着经济危机带给人类的考验,重重的考验,也使人们对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90年
代的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股市崩溃和严重的通缩开始在世界各国蔓延。
20世纪80年代,日本持续了3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上一直备受瞩目。
1990年1月,随着日本股票市场突然下跌,日本出现了危机。此后不久,日本的房地产部门和银行部门处于几乎破产的状态。90年代的整整10年,日本处于
不同程度的经济停滞状态。
20世纪90年代的前3年,中欧国家也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在1979年,欧洲
货币联盟的成员决定开始建立一种称为半固定的汇率制度,并用来促进欧洲内部
汇率的稳定,以此推进其长期孕育的单一欧洲货币计划,然而,它却酿成了两场
惊人的货币危机(1992年9月和1993年8月)和几十次的汇率重估。
1994年12月,墨西哥遭受了一场严重的货币危机。在此之前,墨西哥一直实
施固定汇率制度,允许比索以一种渐进的、可控的方式贬值。不难发现,给墨西
哥经济造成极大危害的的比索危机,与两年半之后的发生在东南亚的危机几乎如
出一辙。
1997年夏天,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一个一个的陷入了
经济混乱之中。
1997年10月,香港股市急剧下滑,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在两个月里,韩国就成了外汇危机的下一个受害者,这场危机以股市缩水和银行恐慌而告终。
韩国请求接受了IMF的几百亿美元的援助,避免了全国性的破产。
1998年8月,俄罗斯拖欠到期国债和卢布贬值同时发生。当卢布被允许浮动
后,它急剧贬值到几乎毫无价值的地步。而此前许多参与俄罗斯债务市场的国际
投资者,都通过与俄罗斯银行签署了远期外汇合同来对冲卢布贬值的风险。
1998年9月,马来西亚遭受金融风暴袭击。
1999年1月,巴西遭受了一次巨大的贬值,紧接着厄瓜多尔也出现了货币危
机。
这些国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中的焦点。对于这混乱的10年的大体情
形,可以这样概括:欧洲部分地区、亚洲、俄罗斯和拉丁美洲遭受了货币危机、股市崩盘、通货紧缩、经济衰退、主权国家拖欠债务,经济混乱导致了政治动荡。
可以理解的是,全球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开始受到质疑。但是,人们质疑的问题通
常都是错误的。
我们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问题,实际上这可以追溯到80年代泡沫
经济的形成和随后的破灭。是什么导致泡沫经济,它为什么又会破裂?就拿典型的日本来说吧
在1986至1990年,日本的资产价格猛涨。就日本来说,助长这种泡沫的因素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随意性货币政策;而刺穿这个泡沫的就是这一政策在1989
年下半年的突然反转。
推动这次泡沫经济的这一货币政策根源,是日本1985年9月对它自己参与的一次秘密联合干预外汇—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德马克的比价的广场协议的反应。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美元上涨与当时的“里根经济学”有关。根据当时美
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特定组合理论家们解释了美元的升值:里根总统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的措施,财政政策扩张、货币政策紧缩。这使保罗.沃克尔领导的美联储成功实现了降低通胀的目标,但经济学家意识到这种紧货币松财政的组合会导致本币的升值。这时,美元开始急速对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尤其是日元和马克升值。这种情况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们的利益被动摇了。里根政府组织了一股力量,使美元在5个工业化国家中G5集团中贬值,结果导致了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定。
协定后,5国中央银行去实施共同抛售美元、购进日元和马克的联合行动。此次干预共涉及102亿美元。广场协定干预加速了美元的长期下降趋势。
几个月后,担心美元贬值过快的日本银行,反过来开始通过购买美元进行干预。购买美元和抛售日元正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它向银行系统提供更多的日元。回顾日本的历史,日本各级政府都最为关注日本出口部门的福利。在此期间,日本银行在做两件事情,一、想纠正因参与广场干预而留下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残余影响;
二、遏制日元升值。当它发现不可能实现最后一个目标时,就求助于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去纠正更强势货币的影响。
1989年中,日本银行突然改变线路提高利率,投机活动都停止了。同时,日本银行使得货币总量增长陡然下降。此后,日本经济增长就成了世人所说的历史。自泡沫崩溃以来,日本银行表面上看,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不管怎么做,政策都没有取得一点成效。到2000年,日本已经有5年的低利率记录,但经济增长每年继续放缓。日本的实例表明,通过名义市场利率去试图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是错误的。日本银行在政策制定中遗漏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尽管名义利率是零,但实际利率是正。经济主体只对这个实际利率做出反应,因为它反映了预期的实际资金成本,而这一成本是根据价格水平上涨或下跌进行调整后的成本。二是,货币供给增长率正在下降。
经济危机不断席卷着整个经济命脉,该怎样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呢?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加大对大型国有银行的监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部分来自于银行的风险监管 缺乏经验及合适的制度。在企业、商业膨胀发展多种,银行信用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国家必须加强货币金融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控制信贷总规模。对巨额接待资本的虚假需求,又促进了生产的恶性循环,掩盖了生产的“过剩”,当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时,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
2、在发挥竞争的作用同时要克服盲目性 这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加强对主导消费品生产的监控管理 避免繁荣过快而忽视长期生产力的培养。主要消费品生产所需的原料、设备等涉及许多的生产的领域。其生产正常进行够横了其他生产部门生产正常运转的条件,一旦出现过剩问题,就会导致生产的混乱和危机。
4、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建设中新增固定资本和新增流动资本而无法争产扩大生产,造成固定资本生产过剩,生产力浪费,从而诱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消费对于生产、对于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向人们进行有关市场经济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责任的教育。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当认真的思考一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第四篇:因为平凡所以频繁
因为平凡所以频繁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柴绍锋 看着《中国教室的奇迹》的封面,我的眼前便浮动了一幅幅画面:开学初,俞玉萍老师为每个学生做的个人名片;岁末俞玉萍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的“新年预言”;俞玉萍老师教会孩子们从心底里向司机问好;百合班的学生若无其事的端着书在食堂排队;清晨花坛边专心读书的孩子;每周五车厢里集体唱歌或诵诗;大课间全班同学在一根绳子上跳绳;大扫除拔草,老师检查每个人的草,必须是有根的„„
百合班的孩子作为新生走进校园的时候,和其他班级的孩子没有任何差别,是阅读改变了他们,是生活中的小事启迪了他们,是俞老师的行动感动了他们。但这些看似平凡且琐碎的小事却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带着无限的好奇与思考,我走进了中国百合班的故事,也开始慢慢读懂了俞玉萍老师。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她的成功:相信、爱、改变。
相信是最好的开始。相信,可以开启每个孩子向上的心灵。百合班所有的孩子都在开学的系列名片中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深深的信任和期待,并因此爱上了新的学校,新的生活。开学第一天的寄语,是因为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渴望,即使他小学里做的再不好,那也不是他的本心;学期结束的颁奖词,是因为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渴望,即使他过去的一学期或一假期做的并不好,那也不是他的本心。孩子的本心是渴望向上、向善的,无限相信,才会无限点亮本心,而总有一天,强大的光亮足以让孩子永远驻足于光明的心的原野。
让我们记住,信任,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花来。让我们试着向俞老师靠拢,让班级的孩子也能散发生命的芬芳。
“孩子感受着我的爱,于是,眸子渐渐变得明亮;家长感受着我的爱,眸子里是满满的信赖。”这是出自 “爱的功课”一节的一句话,从读到它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颤动了,因为它幸福的让人陶醉。孩子明亮的眸子和家长满满的信赖正是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想要追求的。我久久地品读着这句让我羡慕又嫉妒的话,一霎那,我犹如茅塞顿开,得到那个原本就在表面却容易被人忽视的答案-----源自“爱”。
读俞老师的百合班故事总会有很多的惊喜,很多的收获。没有看到她们班纪律严明,也没有看到她如何转化学困生,仿佛在她的班里,学生都很乖,很懂事,很会感恩。但是我明白,这正是俞老师神奇的地方。读她看似平常的的文章,却能在字里行间给感受到她浓浓的对学生的爱。她的用心在每一件小事上,每一个细节上,真的把教育演绎到极致,时时处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曾经因“爱”而成功的案例„„
读了俞老师的百合班故事,我一直在想:我们关注的和俞老师关注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当每一届的孩子带着憧憬与希翼走向我们的教室的时候,我们向往的是这个孩子几年后的分数,忽略的是这个孩子未来所能创造的大厦。我们把眼前活生生的生命异化成数字。教师的痛苦在哪里?就是生命中一半的时间死死地盯着分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异化成了一个个数字,为了分数,每天让孩子做无数的题目,于是,无数的题目等待着自己的批改、讲解;为了分数,心中常常备受因孩子答不到标准答案而生的焦灼与无奈的折磨;为了分数,所有灵动的生命都变成了不务正业,于是,生活的沉闷与单调乏味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年又一年,无止无休。
不敢改变,因为,别人都这么做;不敢改变,因为,习惯的东西很难改变。但是,真的就这么复制生活吗?俞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教师的生命与其在岁月的重复中消耗,不如蜕变,即使蜕变过程中有一种不适应的痛苦,但总胜过麻木无数。如果我们的目光由分数转向生命,如果我们的目光由结果转向过程,如果我们把师生生命的成长与完善视为最重要的目标,那么,我们就能创造出卓越。打开一扇窗,迎接的是清新的空气与阳光;换一种想法,迎来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此,我同样和老师们交流一个因“改变”而成功的我的教育案例。
俞老师紧紧追随新教育,俞老师把生命的成长视为最高的教育目标。从孩子现有的生活出发,一点点改善;从孩子现有的体验出发,一点点引导;从孩子现有的心理出发,一点点提升;从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出发,无限相信、无限热爱,创造指向生命成长的课程。
教育的课程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不要刻意为之。不要只在意孩子飞的高不高,而要关注孩子在飞行的过程中是否宁静与愉悦。如果刻意让孩子飞的很高,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可能会折翅,再也不能向着未来飞翔了。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
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她关注的是学生的灵魂。俞老师的教育正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启迪学生,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责备,有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她让学生学会安宁,学会充实,学会珍惜。
俞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不是用什么长篇大论,而是从身边的小事中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平凡的小事,俯拾皆是,正是因为这样,俞老师可以频繁的利用身边小事来给孩子们做教育。不怕事情小,越小越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去思考。
因为平凡所以可以频繁,因为频繁所以不平凡。
第五篇:大学生频繁跳槽
大学生频繁跳槽,伤不起!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中小企业揽才难。频繁跳槽、渴求发展的大学毕业生,重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两者该如何有效对接?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令人头痛,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年关”;一边是中小企业大呼“揽才难”,却又对大学生的招收并不太“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年级本科生钟滔与他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团队十分感慨:“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12万剧增到66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题年复一年地被社会各界热议。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面临招人难的困境,其中以中小企业情况最为明显。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的中小企业,本应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广阔平台,双方却似乎陷入了一个‘相看两厌’的怪圈。”
与钟滔一起参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的共有6000余名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他们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深入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走访、采访的方式,取材于在校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指毕业0年—5年)和用人单位三方,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6510份,产生调研报告1632份。作为项目组负责人,钟滔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些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了16万多字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用人单位和政府层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建议。
今年3月份,这份建议被送达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笔批示。10月,这份调研在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决赛中一举获得特等奖。这些荣耀都是钟滔没有想到的。发起这个调研,他们只是想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希望能给人们一些有价值的提醒:学生和学校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这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跳槽频繁谁之过?
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而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双方而言,谁都伤不起!
孙勇在一家刚刚起步的网购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他在南方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面对长长的求职者队伍,第一个提问总是:“如果你被录取了,你打算在这个职位呆多久?”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心里都悄悄藏着一个算盘,事先说清楚比较好。”孙勇自己对此有切身体会。2002年从一所市属高校毕业至今,他已换过10多份工作,最开始几年,长的能干1年,短的只干了3个月便跳槽,直到2009年进入现在这家公司,才稳定下来。
“以前只是把一份工作当作下一份工作的跳板,总想找一份福利更好、前景更好的工作。现在才知道,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企业里刚工作一两年开始上手了就要跳槽,给企业带来多少麻烦。”孙勇说。
相比孙勇的体谅,钟滔在走访家乡一家中小企业时所听到的诉求更为偏激。该企业负责人告诉钟滔,其实企业特别重视大学生,但招来的大学生跳槽率太高了,平均一两年就要走。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提出辞职。失望之至,这位负责人决定:“再也不招大学生了。”
钟滔等人完成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招收大学毕业生几乎成了一项“风险投资”。
“学生把不准用人单位的脉,就业时自然就不容易走对路。”钟滔觉得这源于学生自我要求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不对等现象。具体到思想精神层面,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这一项在满意度调查中却排名倒数。根据他们的深度访谈及二手资料分析得知,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诚信缺失、奉献精神不够等方面。另外,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高,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等,也促使他们老“安不下心”。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来自学生本身、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等。
关于换工作的原因,大学生们自己怎么说?调查显示,在转换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中,有30.3%都是因为前景不乐观而选择离开,比因待遇不足离职的(27.8%)还要多,有13.8%的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是自己离职的原因。而另一个调查系列中,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正是因为其福利不好(30.9%)、没有发展前途(28.2%)。也就是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或许是跳槽频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自我要求与人才的真正需求产生错位,造成留才机制的缺口。
由此可知,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而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双方而言,谁都伤不起!
你我皆头疼的“短板”
当今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试成绩,这是否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宗旨相一致?如果不一致,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选拔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很可能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所谓证书都只是一张纸。”在广东佛山,一家装修材料公司的负责人直言。去年她的公司招进2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干劲十足,却“纸上得来终觉浅”,虽有专业知识,却仍要经上岗培训从头学起,这让她十分头疼。
钟滔告诉记者,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视,但其满意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第二,基本技能薄弱,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难以承担工作重任。
类似的还有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满意度远低于重视程度。钟滔的项目组通过二手资料和深度访谈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二是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三是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四是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在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中小企业,员工的这两项能力与他们的生命线息息相关,岗前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大量投入却是不少老总需要考量再三的问题——企业资金链的承受能力,促使他们往往宁愿选择招收有工作经验、可以马上上手的员工而非大学毕业生,以获得近期更大的回报。
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自己深感头疼的“短板”。在对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对于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8.04%的人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24.01%的人认为是学校的实践教学,20.42%的人认为是专业及课程设置。在校大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措施中,29.5%的大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这表明他们对实践在深化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视;同时他们要求学校在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厚实的土壤。
“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钟滔直言,虽然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多少高校真正改变这种不匹配的状态。
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影响了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首轮筛选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钟滔和他的项目组在访谈过程中却发现,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都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原来,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初期选拔人才的投入,只能放弃考察期等耗费大量单位资源的行为,选择市场上已有的公开信息选拔人才,也就是考试成绩。但是从他们的需求目标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个问题引起了钟滔的深思:“当今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试成绩,这是否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宗旨相一致?如果不一致,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选拔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很可能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