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大学2006换届方案
附二:
广西大学2006年处级干部换届工作方案
我校机关处级干部任期到2004年已陆续届满,因备战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推迟换届至今。二级学院行政班子、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到今年7月也将陆续届满。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以适应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高校工委关于干部工作的有关规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于今年进行处级干部换届。为做好有关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高校工委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通过实施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制和干部任期制,进一步深化我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层管理干部队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原则。
三、换届办法
本次换届根据部门性质、岗位特点不同,将分别采用任命、竞聘、选举等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机关处级干部
1.任现职不满1年的机关处级干部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按现职级参加新一轮聘任。
2.校党委职能部门、党政合署职能部门、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的处级岗位采用任命制换届。校工会、校团委的处级岗位作适当调整和补充,结合换届工作,由学校提名报上级部门批准后经选举产生。
3.机关行政处室处级岗位采用竞聘上岗的办法换届。
(二)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二级学院行政班子
1.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采取党员酝酿提名,经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研究并报校党委批准后选举产生的办法换届。
2.二级学院行政班子采取在民主推荐、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党委任命的办法换届。
四、组织领导
换届工作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校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聘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换届工作日常事务。为保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校成立监督小组,对这次换届工作实施全程监督。
(一)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余瑾
副组长:唐纪良
成员:李继兵赵发旗黄维义韦化唐立照陈炮祥梁半农燕柳斌
(二)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燕柳斌
副主任:唐平秋林西平
成员:黄峻邓珍琪刘海莹伍艳秋韦彬秦华东黄威韦明刚
(三)换届工作监督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赵发旗(兼)
副组长:农辉春
成员:贺祖祯韦芬隆韦玖灵梁戈夫邓文冷相宜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机关处级干部换届
4-5月, 核定机关单位处级岗位职数及编制数,制定换届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实施办法。
6月上旬, 对任现职不满1年的机关处级干部进行测评和考核。
6月上旬-7月上旬, 对校党委职能部门、党政合署职能部门、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的处级岗位采用任命制换届;对校工会、校团委处级岗位作适当调整和补充,并按期完成对校工会、校团委领导班子人选的提名上报和换届选举等工作;对学校机关行政处室的处级岗位采用竞聘上岗的办法进行换届;
(二)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和二级学院行政班子换届
6月,做好二级学院行政班子和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换届前的调研、起草文件、征求意见等准备工作,完成对二级学院现任行政班子和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班子的全面考核和测评,对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和二级学院新任行政
班子人选进行民主推荐;
9月,进行二级学院行政班子换届;
10月,进行二层机构党委(党总支)换届选举。
第二篇:换届方案123
奈曼旗政协换届方案
政协奈曼旗第八届委员会于2012年11月届满,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和上级关于换届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旗实际,现拟定奈曼旗政协换届工作方案。
一、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人事安排的指导思想 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人事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奈曼旗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团结全旗各族各界人士,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统筹兼顾方针,坚持委员的先进性和界别的代表性相统一,坚持民主协商程序。
二、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安排的基本原则
(一)委员提名原则。
1、继续提名原则。政协八届委员中凡符合委员人选条件的,年龄能任满一届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党组织同意,换届领导小组审核后,提出继续留任建议名单。对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经济人士,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或在其他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人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新提名原则。新提名人选除符合委员的条件和要求外,中共党员中新提名的委员人选年龄原则上应能任满一届。对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经济人士,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或在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代表人士,年龄可适当放宽。
3、不再提名原则。政协八届委员中不能任满一届就到退休年龄的原则上不再提名;党员领导干部任期满两届的原则上不再提名;党外人士和党内专家学者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届的原则上不再提名,但个别代表性强,表现突出、确实需要安排的可适当放宽;因工作变动失去代表性的不再提名;不能正常参加政协活动的不再提名;不能履行职责、不适宜做政协工作的不再提名;本人曾要求退出政协组织的不再提名。
参加邪教组织活动的不提名,涉嫌违法正在接受司法机关审查而未得出结论的不提名,有违纪、违反政策行为的不提名。
(二)充分体现界别原则
根据有关规定,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设置,共产党、共青团、妇联、台胞台属归侨侨眷、工会、教育体育、医药卫生、经济企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新闻、农牧林水、工
商联、特邀、少数民族等14个界别。委员须具备界别代表性。
(三)坚持平衡分布,突出重点原则
旗内各行政区划建制单位政协工作成绩突出,各方面代表人士较多的,委员名额比上届应予适当增加;旗直各重点部门、骨干企业、学校、医院应予适当安排;重点单位、人才集中的单位委员职数可予以适当倾斜。
(四)同等条件下优先原则
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委员,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台侨属,党外后备干部,妇女,专业技术领域获市级以上表彰的拔尖人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任职不交叉原则
旗政协委员同全国区市旗党代表、人大代表不交叉,与全国区市政协委员不交叉安排。
三、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人数及结构 按有关规定,委员名额一般不超过同级人大代表名额,党外委员不少于60%。旗政协常务委员职数一般占委员总数的20%左右,最高不超过20%,其中党外常委不少于65%。妇女、少数民族委员原则上不低于上届比例。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安排,应坚持慎重稳妥的方针,严格人选条件,注重质量,安排比例要适当。连任委员要占一定比例。
四、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的条件
委员人选的条件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本界别中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和参政议政能力。热爱政协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中共党员人选主要是: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代表人士; 因工作需要参加政协的有关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负责人。
非中共党员人选主要是: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士;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有影响、有作为的人士; 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对发展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有积极作用的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五、换届工作的步骤与方法
政协奈曼旗第九届委员会人事安排时间为9月——11月份。共分5个步骤进行。
1、换届前的准备工作(9月25日——10月10日)成立旗政协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织,按旗委换届工作会议要求拟定九届旗政协换届工作方案。开展政协换届宣传,营造工作氛围。总结八届政协工作和对八届委员的情
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做好退、留情况的综合分析,对现任委员是否继续提名提出意见。
2、委员推荐提名、考察(10月10日——10月25日)通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推荐、界别(行业)推荐、单位(苏木镇)党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的四种方式提名委员人选。委员初步提名人选产生后,由旗政协换届领导小组进行综合平衡,再由旗委组织部、旗委统战部组成考察小组到推荐委员人选单位和社区进行考察。推荐人选为党政干部的要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推荐人选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要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党组织和人口计生、工商、环保、社会保障、安全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进行综合评价。此项工作由旗委统战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人选经考察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3、民主协商形成九届政协委员建议名单,报旗委审定(10月末)
委员推荐提名人选产生后,组织部、统战部就推荐名单听取政协党组意见,并与推荐单位沟通协商后,综合考虑,民族、地域、界别、年龄、性别及历史等情况,分别提出党内党外初步人选名单,由旗委统战部汇总。旗委统战部在听取工商联负责人、人民团体负责人和党外代表人士等参加的民主协商会议,就初步人选名单进行协商,并进一步征求旗委组织部、政协党组意见,形成委员人选建议名单草案,报
旗委审定。
4、旗政协八届主席会议审议、常务委员会议协商决定九届政协委员(11月上旬)
旗委确定九届委员人选建议名单后,按政协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受旗委委托,统战部部长分别在八届政协主席会、常委会议上作关于委员人选建议名单的说明。经八届政协主席会审议,常委会协商决定委员人选(名单)。
5、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常委(11月中、下旬)按政协章程规定和旗委统一安排,八届政协主席会议受常务委员会委托,主持九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预备会议。预备会议选举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常委。
奈曼旗政协党组 奈曼旗委组织部 奈曼旗委统战部
2012年10月
第三篇:换届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换届方案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本协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品学兼优、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更好的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同时继续发挥本协会在学校建设、发展以及在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竞选时间
2012年5月—6月
二、竞选地点
老师办公室
三、竞选条件
1、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积极上进,政治立场坚定
2、遵守校纪校规,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
3、学习成绩过关
4、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面对挫折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5、工作积极主动,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6、对本协会的性质、任务急定位有较深的理解,有强烈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四、竞选岗位
会长一名、副会长2名,项策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公关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秘书处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网宣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人力资源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
五、竞选程序
1、分为推荐和自荐两种形式,推荐部分由各部部长推荐一名候选人。自荐部分有学生直接向秘书处报名。所有参选人根据本协会换届要求,6月1日以前提交报名表至本协会秘书处
2、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参加面试(时间待定)
3、由会长、副会长、各部部长、副部长对参加面试的候选人进行讨论,结合综合情况经过集中评议,确定各部新任干部
4、待新一届干部名单确定后,进行公示
5、旧任干部做好交接工作
六、换届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民主集中、择优选用
七、干部名单确定后,开始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表现合格者成为正式干部,表现不合格者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另选人选。
第四篇:广西大学文件
广 西 大 学 文 件 西大人字„2007‟94号——文件管理系统12月11日
关于做好2007年教职工考核工作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为了做好2007年教职工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内容和办法
2007年教职工考核的对象、内容、办法按《广西大学教职工考核暂行规定》(校人字[2001]89号)执行。有下列情况的人员,考核按如下操作:
1、当年新分配的硕士研究生,在就读硕士研究生前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只写评语,不参加考核,不确定考核等次,第二年参加考核并确定等次,计算考核年限;就读硕士研究生前参加过工作的,参加考核,确定考核等次,计算考核年限。
2、当年由军队转业或退伍安置到我校的人员,现工作单位根据其转业(退伍)时的鉴定和到单位工作后的表现情况确定考核等次。
3、对受纪律处分人员的考核,应根据其所犯错误的性质及受处分当年的表现情况确定考核等次。
4、年休病假累计超过3个月不满6个月或事假累计超过1个月不满6个月的人员, 参加考核,并由所在单位根据其当年完成的工作量和表现,确定考核等次;凡是当年
病假或事假(产假除外)累计超过6个月的人员,不参加考核,不计算考核年限。
为了做到客观公正,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性,要求能进行量化考核的实行量化考核,学校统一印发各类人员量化考核内容和办法(见附件一),供考核时使用。各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性质、任务和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情况,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量化考核细则。
二、优秀人员指标比例
各单位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不能超过本单位参加考核总人数的13%(学校掌握2%的指标,用于解决各单位不占指标人选的评优问题)。不同类别、不同职务、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应有一定比例的优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参加考核领导总人数的30%。
在被评选为优秀等次人员中,凡是当取得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完成者(一等奖排名前
3、二等奖排名前2,三等奖排名第1),或取得省(部)级及其以上荣誉称号者,均不占用本单位优秀等次人员指标。
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后,从2006年起,不再执行3%提前晋升工资。
三、二层机构党政领导班子和在职处级干部的考核 根据《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第二章第八条“定期考核采取届中、届末考核的形式进行。没有明确届期的,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定期考核”的规定,今年我校二层机构党政领导班子和在职处级干部不再进行述职和测评,考核方式与教职工相同。
四、述廉评廉工作
按《关于对2007二层机构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察考核的通知》执行。《通知》另发。
五、岗位业绩津贴发放审查工作
各单位要严格按《广西大学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实施办法》(校字[2003]27号)和《关于加强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审核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
(校人字[2003]62号)等规定,结合考核情况,严格审查本单位教职工2007已预发的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含高层次人才津贴)人员的条件及其等级,发现条件与其津贴等级不相符或有其他异常情况的,要及时专题报告人事处。若知情不报,一经查实,学校将追究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申请变更等级和新申请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的人员必须按规定办理有关申请、审批手续。
六、教学、科研工作量审核备案
为了做好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审查发放工作,请各有关单位结合考核工作,及时填报本单位教职工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汇总表并分别送交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审核备案。教学工作量汇总表格内容按照教务处要求填报;科研工作量汇总表格内容按照科技处要求填写。
七、时间安排和要求1、2007年12月12日各单位到人事处人事科领取有关材料。
2、2007年12月13日至19日个人总结、填写《考
核登记表》,同时填写《广西在职干部全员培训登记证书》,填写当年所参加的培训、学习情况(单位领导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
3、2007年12月20日至2007年12月24日民主评议,推荐优秀等次人选,单位负责人(或主考人)写考核评语。
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的考核评语,由各单位考核小组呈送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审定、签字。
42007年12月25日至28日各单位考核小组审核材料,提出考核等次,并向个人反馈考核意见(个人在考核表上签字)。
52007年12月31日至2008年1月4日各单位对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缓定等次、不参加考核人员的名单以及本单位教职工2007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汇总表在本单位公示栏公示。
6、2008年1月9日各单位将教职工《考核表》、《考核结果汇总表》、公示情况报告等有关材料送交人事处。
《教学工作量汇总表》按教务处要求时间送交教务处、研究生处。
《科研工作量汇总表》送交科技处(《科研工作量汇总表》在科技处下载中心其它类表格中下载)。
7、2008年1月10日-16日人事处等职能部门整理、汇总材料,学校考核委员会办公室审议材料。
8、2008年1月17日-21日学校考核委员会审定考核结果,确定考核等次。
9、各单位务必按时完成考核工作,不按时上交材料的,按自动放弃本单位教职工的评优指标候选人名额处理。
八、学校考核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
考核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任:阳国亮
副主任:唐纪良
委员:李继兵、燕柳斌、黄维义、韦化、唐立照、张协奎
考核委员会办公室组成人员:
主任:阳国亮(兼)
副主任:梁恩情
成员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审计处、组织部统战部、工会委员会、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实验设备处、校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后勤管理中心的负责人组成。
附件:1.广西大学各类人员量化考核内容和办法
2.广西大学教职工考核结果汇总表
第五篇:广西大学校史
广西大学校史
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时任上海大夏大学任校长)回桂一起筹办,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1928年10月省立广西大学在梧州蝴蝶山宣告成立。首任校长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家、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自成立时至今,学校各项事业日益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走过的路并不平坦。1929年,成立仅1年的广西大学因粤桂战争停办。1931年复校,设立理学院。1932年设立工学院、农学院。1935年,成立植物研究所。1936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在南宁设立文法学院。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入,增设医学院。这一年省政府改组广西组织机构,理学院、工学院合并为理工学院,设校本部于南宁。1936年10月,校本部及文法学院迁往桂林(先在良丰西林公园,1937年2月迁桂林李子园)。1937年医学院分出,农学院迁柳州沙塘。1938年,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及校本部迁桂林良丰西林公园。
1939年8月,广西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这时广西大学已成为拥有理工、农、文法(1941年8月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3个学院和1个经济植物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1944年11月,日军近桂林,学校疏散至融县(今融水县),后又再迁贵州榕江。原有校舍、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大部被毁。
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广西。先迁至柳州鹧鸪江,暂栖于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妇孺工读学校内。1946年,学校又迁回桂林,在将军桥设校本部,设分部于良丰西大旧校址。本部含法商、理工学院二、三、四年级及统计专修一年级,分部含农学院及各院系一年级学生、先修班学生。
1948年,增设文学院。到1949年11月桂林解放时,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由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4个学院17个系组成的、在国内知名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
1949年11月以后,隶属中央政府高等教育部。1950年,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下半年与文学院组成文教学院;理工学院分设为理学院、工学院。1951年,省立西江学院本科部分并入。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
从1952年起,根据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长会议等精神,广西大学的各院系陆续并入全国其他院校。教职工、学生以及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分别调往其他院校。其中文教学院并入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理学院大部分并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工学院各系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农学院各系并入江西农学院。到1953年,广西大学停办。
广西大学的停办在广西省内引起较大的反响。1956年韦国清任广西省长,他与省委其他领导同志研究了各方面意见,一致认为广西应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于是决定请示中央,要求重建广西大学。1957年底,韦国清向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
一、高教职工部部长杨秀峰反映了这一意见。之后,韦国清又到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周总理表示:广西应该办一所大学,但待商量后再作正式决定。1958年3月,自治区党委和区人委提出在南宁筹建广西工学院,并向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申报,要求调回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走的原广西大学教授,要求调回原西大理工学院院长(当时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教)郑建宣教授,负责广西工学院筹建工作。4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同意了这一申请,5月,教育部拨款100万元作广西工学院开粉费。6月,自治区人委第二次会议通过决定,队了成立广西工学院外,还决定重建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仍设矿冶、机械、电力、化工、土木5个系,当年秋季招生。广西大学为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计划1959年秋季招生。为了统一进行筹备工作,成立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筹备委员会。7月初,自治区党委又作出新决定,提前重建广西大学,将广西工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广西大学设工科(矿冶、机械、电力、化工、土木5系)、理科(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4系)文科(外文),立即开始招生。招生工作从7/月开始,8月上旬结束,生物系、地理系未能录取到学生,这两系停办。10月,举行开学典礼。恢复后的广西大学校址设在南宁市西郊原越南育才学校处。校长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国清兼任。1960年3月成立无线电系,1961年6月,撤销无线电系;1961年秋,原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1962年12月,矿冶系停办。1934年9月,又进行调整,学校有5系:数理系、机电系、化学化工系、土木系、外文系。1964年成立金属物理研究室。
1966年6月以后,进入“文革”十年**阶段,学校停止招生近5年。1971年2月才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增设中文系,恢复矿冶系,设置基础部,1973年,设外文系,将机电系分设为机械系和电力系。
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招生。1978年,增设哲学系基础部改为数学系;1983年,增设法律系;1984年,增设经济系;1985年,广西工学院并入,增设轻工系;1987年,增设新闻系;1993年,增设计算机科学系。从1988年起,成立了化学研究所等一批科学研究机构。
进入90年代,学校在原设系及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二级学院:1993年成立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1996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与传播学院。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广西大学为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早在三四十年代,为了投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广西大学师生组织起“国防化学研究组”研制炸药,化学教授宋文政先生为此献身。彭光钦教授研究发现了“国产橡胶”,轰动一时。解放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广西大学师生在广西水利、电力等行业承担了众多的设计以至施工重任,为广西的建设作出了贡献。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938 项,其中承担国家“ 863 ”、“ 973 ”(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 18 项;发表学术论文 12,850 篇 , 进入 SCI、EI、ISTP 三大索引 1,236 篇;获专利授权 68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 202 项。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前列。近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集中推广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结合广西大学科技大篷车行动计划,继续加强与原已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结成合作对子的南宁、北海等市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设立校外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目前,学校已分别与广西南宁、北海、玉林等 7 个城市进行了科技对接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学校 占地面积 307.19 公顷 , 校舍总建筑面积 120.26 万平方米 ,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4.21 亿元,拥有各类藏书 290 万册,电子图书 187 万册 , 中外文纸质期刊 4,000 多种,全文电子期刊 1.7 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可使用的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 14TB,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我校。
■ 学校设24个学院(系)、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 91 个本科专业,1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0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有本科生 26,757 人,硕士研究生 6,740 人,博士研究生 274 人,留学生 328 人,成人教育学历生 31,904 人。教职员工 3,68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873 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正高职称 30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83 人),副高职称 615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5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享受政府特贴 26 人,教育部骨干教师 7 人,广西 “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选 38 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1 人,自治区优秀专家 1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 人。2004 年以来,我校“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成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等 3 个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 一直以来,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 + 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授制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国家特色专业 5 个、国家精品课程 2 门,广西精品专业 4 个、重点专业 3 个、优质专业 15 个,广西精品课程 19 门、重点课程 6 门,广西精品教材 5 种、重点教材 7 种、优秀教材 36 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 2007 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学校现有实验中心 25 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2 个,全校共享校级实验中心 7 个,院级实验中心 20 个,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以来,立项了 273 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 113 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三校合作)、二等奖 2 项(其中 1 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
■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 个 “ 211 工程 ” 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1 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 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 个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 个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19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十五”期间,取得了“碾压混凝土高拱坝研究及应用”等 10 个标志性成果,集中展示了我校“ 211 工程”建设的水平、特色和优势。■
■ 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 66 所大学之一,自 1962 年起已为近40 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12 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 600 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目前,学校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广西大学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断增强。2006 年 12 月,广西大学与泰王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共同组建素攀孔子学院,开展对泰汉语教学; 2007 年 9 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好良好的条件。
■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主校园、法制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创新校园等六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先后被授予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 2008 年11月8日广西大学将迎来80周年大庆。建校以来,广西大学培养了 18 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
一、沈善炯,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学子的杰出代表。
■学校发展目标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 100 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广西大学简史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 5 个学院,下设 22 个系和 4 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53 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1958 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