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鼓励通用航空发展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鼓励通用航空发展
发表时间:2011-06-14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日前表示,财政下一步将继续重点支持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和运营,促进支线机场的健康发展;调整和完善现行支线航空补贴政策,鼓励航空公司运营支线;出台鼓励通用航空发展的具体办法,对通用航空飞行作业、飞行员驾照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张少春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临空港经济区为重点,促进机场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在资金投入上,要研究民航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民航基建贷款贴息政策,拓宽民航建设的市场融资渠道。“十二五”期间,财政将把民航节能减排纳入国家节能减排的框架体系中统筹考虑,继续加大投入。从支持范围看,将涵盖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系统、科研院所等民航行业的各个领域;从运作机制看,可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以奖促制”等多种方式,并将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效果挂钩。此外,还将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在民航领域的应用。
张少春还表示,“十二五”期间,一方面对国内航空公司用于支线航线飞机、发动机维修的进口航材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另一方面继续对国内航空公司独家执飞特殊远程国际航线予以支持,研究采取适当措施鼓励航空公司开展货运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私人飞机网
本文链接地址:“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鼓励通用航空发展
第二篇:“十二五”财政发展改革基本思路
中国纺织工业——韩版牛仔裤(http:///)提供
一
“十二五”财政发展改革基本思路
2010年12月27日 财政部新闻办公室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7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二五”
时期,推进财政发展改革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也面临不
少不利因素和风险挑战。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
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
挑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
把握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
奋发有为地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物质
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谢旭人说,根据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
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经济
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
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
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
新的更大贡献。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要着重把
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要加
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
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把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和中
小企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
偿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
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相关
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
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实现
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按照保基本、强
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社
会保障资金,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并
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努力实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社会
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支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
供给,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保
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财税体制。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健全财政体制方
面,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
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
力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财力保障能力。在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方面,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
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
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政策,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方
法,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努力健全科学完整、结构优
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
管理制度方面,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
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
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
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
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
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强化税收、规范非税收入的原则,继续
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
权限等。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绩效。要坚持完善制
度、夯实基础与提高执行力并重,不断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加快推
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一步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规范性
文件管理,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建立完善预算与中长期财政规
划相结合的机制,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
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
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地方政府
规范举债、合理融资、风险可控、运行高效的长效机制。此外,要
进一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强化乡镇财政建设方面;完善覆盖
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细化公开内容,强化预
算公开责任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监督。
五是坚持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要加强和改进思
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
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
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
设。
第三篇:财政部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2015年09月08日 19:27:22 来源: 新华财经
新华网消息 9月8日财政部官网发布《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跟踪分析形势发展变化,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快落实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相关措施,及时进行预调微调,加快推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部表示,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快推广PPP模式,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深入推进财税体制等改革。
以下为财政部发布的全文:
一、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成效
今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回落,以及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持续较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一)增支减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支方面,年初预算安排今年财政支出17.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赤字1.62万亿元,赤字率约为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1-7月,财政部加快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目前已下达全年预算的95%;加快下达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截至8月31日已下达96%;在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等重点领域,新增中央投资505亿元。统筹资金支持铁路建设,及时下达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开展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推动地方开展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推动企业炼厂改造,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积极创新支出方式,通过设立投资引导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前7个月全国财政支出900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610亿元,增长12.1%,高出收入增幅6.7个百分点;完成预算的52.5%,进度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方面,主要是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覆盖面,从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扩大到低于20万元,将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免税年限由5年恢复为2年,下调铁矿石资源税征收比例,取消或停征12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取消7项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1个百分点,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加工品、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
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初步统计已收回中央部门及单位财政存量资金131亿元,地方收回同级各部门及单位2438亿元。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统筹,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强库款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综合施策缓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融资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地方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转为余额管理,对今年到期还本部分发行债券进行置换,已下达3.2万亿元置换指标,为地方腾出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年初预算安排6000亿元新增债券发行额度已全部下达,满足地方增量融资需求。二是发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并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下发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办法和操作规范,指导地方做好发债工作。截至8月27日,已有34个省份发行地方债共计18243.3亿元,占今年已下达额度的48%,其中通过公开发行方式发行地方债13682.4亿元。三是为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今年5月份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相关意见的通知。四是大力推广PPP模式。国办转发了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的指导意见,出台在市政公用领域、水污染防治领域和收费公路领域推广运用PPP的相关意见,下发运用PPP模式推进公租房投资运营的通知,PPP模式推广应用的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同时,积极开展项目示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三)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兴增长点。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支持耕地质量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农业发展活力。支持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基,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中关村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以及科技企业转增股本、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政策推广至全国;完善加速折旧政策,对符合要求企业放宽适用折旧条件;启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降低企业使用风险;设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15个试点城市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加大对基础性、前沿性等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支持力度,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形成环保设施和环保能力。
(四)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就业创业,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已全部下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基本建立起财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个人缴费标准从90元提高到1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经费标准从35元提高到40元。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支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已全部下达。
(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继续推进预决算公开,将部分中央国有金融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研究编制2016-2018年全国中期财政规划,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完善消费税政策,实施稀土、钨、钼资源税清费立税及从价计征改革。研究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上述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为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特征。一是经济运行基本平稳。GDP增速连续2个季度保持7%,与预期目标相符;就业总体稳定,上半年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1%左右,波动幅度未超过0.2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保持在较低水平;6月末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价格涨幅低位趋稳,CPI累计涨幅连续4个月稳定在1.3%。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较快增长,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比第二产业快2.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1-7月,工业技改投资增速高于工业投资3.9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6.2%,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3.6个百分点;1-7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网上零售等新业态快速增长,1-7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7.7%。消费继续升级,1-7月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增长35.9%,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趋旺。三是发展质量有所提升。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增强,上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金增长43%。
二、下一步财政政策措施建议
今年后几个月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特别是近期我国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全球金融市场显著动荡,主要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跌,新兴市场货币持续贬值,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屡创新低,这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新的变数,对我国金融市场、进出口的影响也在加深,外需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多。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与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风险因素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跟踪分析形势发展变化,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快落实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相关措施,及时进行预调微调,加快推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一是统筹资金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建立盘活存量资金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督促各部门和地方加快消化已收回的存量资金,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二是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尽快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内提高到30万元以内,落实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继续清理涉企收费。三是加快增设口岸免税店,扩大国内消费。四是发挥好各类投资引导基金作用。进一步完善已设基金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加快推广PPP模式。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尽快设立中国PPP引导基金,由中央财政出资,吸引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抓紧制订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印发物有所值评价指引,做好PPP立法准备工作,研究出台“以奖代补”措施。二是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严格筛选新一批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着力推动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案例。三是强化契约意识和风险理念,从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将项目风险纳入中期财政风险控制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一是指导地方做好已下达额度债券发行工作,完善地方债券市场的发行定价机制。二是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经人大批准通过,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4万亿元,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6万亿元,下一步尽快核定并下达各地债务限额,地方可在债务限额内统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支持加大地方融资力度,确保棚改等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保障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来源,促进地方落实稳增长目标。
(四)深入推进财税体制等改革。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订出台全面推进预算公开工作意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继续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工作,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二是加快税制改革。适时推进营改增试点,推进消费税改革,研究全面实施资源税费改革方案,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三是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提出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指导意见。此外,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积极支持投融资、农业、养老、教育、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五)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对已出台重大财税政策措施的督促检查,狠抓政策落实,加快项目资金落地,确保各项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严格执行预算,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
第四篇:财政十二五规划”开
一、以稳定增长为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狠抓收入征管,加强税源监控,把财政收入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精细征管。深入研究因经济波动和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规范税收秩序,多管齐下,堵塞漏洞,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确保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任务为5亿元,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3.038亿元,增长8.2%,到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
二、服务全县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培植税源经济。一是继续支持经济发展。采取收入返还、奖励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赣崇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产业扶持,支持章源、耀升公司等钨矿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小水电、林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以争取资金为抓手,千方百计增加可用财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联系,多方了解项目申报信息,督促、帮助各业务部门做好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工作,尤其是把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项目建设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助政策,保证国家惠农政策有效实施。
三、以促进和谐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提高100元标准;高中生助学金标准由80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覆盖范围,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原来的5%,扩大到在校城市学生的10%。二是积极落实省市县公共财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政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城市低保标准由280元/月提高到300元,五保集中供养人员由1920元/人提高到2400元/人;分散供养人员由1320元/人提高到1560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增加16元/人,医疗卫生、公益林补助、保障性住房、政法保障等项目都不同程度提高补助标准。三是继续加大支农投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管理,2011年起对全额拨款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逐步建立起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精细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加强支出管理,深入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均衡支出进度;加强拨款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性资金支付效率。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帮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以资金为导向,结合政府的产业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导农民、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三是探索财政投资评审。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逐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职能,健全、完善评审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评审行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扎实推进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三是加强财政宣传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前瞻性工作,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好服务。加强财政宣传工作,通过对股室、财政所每月定任务、每第季度通报和调整奖励标准等方式,力争2011年宣传调研工作进行全省财政系统先进行列。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财经检查力度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的安全,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财政部门新形象。
泰兴市财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泰兴市财政局
“十二五”时期,既是泰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学赶苏南,跨越发展”、“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省、市财政“十二五”规划和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如下:
一、财政发展的总目标
运用财政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加大“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环保等重点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较好保障。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继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跨越、和谐发展。
二、财政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4亿元和43亿元,并将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2、财政支出。财政满足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支出年均递增16%左右,到2015年达62亿元,比“十一五” 期末增加28亿元以上。
3、财政平衡。继续坚持“量入为出、量财而用”预算安排原则,不断缩小全市财政预算收支缺口。逐步建立政府偿债基金,规范债务管理,全面提升防范财政风险能力。
4、财政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两基”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财政发展的重点任务
1、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创新财政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型社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坚持匹配要求,完善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按照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制定并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规范政府间分配行为。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的倾斜力度,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激励约束并重机制,鼓励增收节支,积极引导园区和各乡镇正确处理收入规模与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力改善结构,进一步提高质量。
3、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理念,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标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社会救助救济扶持措施,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4、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逐步建立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5、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实行管、采分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细化支出预算,保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着力提高安全性和实效性。
6、坚持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突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全面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继续完善财政惩防体系,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0年元月十日
第五篇:为什么发展通用航空
为什么发展通用航空
(一)发展通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时代。通用航空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用航空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空域交通方式之一,未来有望取代运输航空业而成为人们常见的交通方式。通用航空作业具备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在工农业生产和其它领域中,有着地面机械和人工作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飞播、造林、种草、灭蝗、灭虫、、施肥、除草、喷撒农药、森林灭火等农业上应用广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通用航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用航空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是陆海石油服务、航空摄影、航空测量、航空探矿、航空遥感等,随着经济发展将稳步增长。其它航空市场内容广泛,可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其中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属社会公益事业,如大气、海洋监测、公安缉私、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较快发展;经营性通用航空有公务飞行、空中游览、短途客货邮运输等,将会有迅猛发展。私人购机飞行将是新的增长点,如轻型飞机AD200,一架才20多万,仅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有购买能力又有这种消费偏好的人不在少数,如外部环境适宜,将迅速发展成大市场。发展通用航空对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有关人士估计,发展通用航空业可拉动地方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验表明,通用航空产业其技术转移比为1:
16、投入产出比为1:80,就业拉动力为1:12,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以美国为例,目前注册通用航空飞机超过22万架,占全美民用机群总数的96%,通用航空制造业营业额约为200亿美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在1500亿美元左右。而汽车产业是投资1元拉动4元。毫无疑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通用航空。
(二)发展通用航空是发展民航产业的需要
1.通用航空是国家民航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发展教育一样,一个国家发展民航产业需要发展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是民航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民航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民用飞机数量多,飞行员多,机场多,客货运输量大,飞行小时多,年产值大。其中通用航空的飞机、飞行员、机场占绝大多数。民航机队中通航机队占绝对比重的机队结构模式,是民航发展的规律。所以,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是有其经济和战略目的的。发展通用航空,可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民航专门人才,为民航发展做出了贡献。
2.可促进民航产业市场的发展,目前,民航运输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运量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间的航线上,数量庞大的中小城市、偏僻地区、交通不便地区尚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很小。发展民航市场,除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现有市场外,更要开拓新的市场,一般中等城市和大量的小城市以及交通不便地区将是开发对象,采用通用航空方式开拓这些市场是国际上通常作法。这些市场的开发可以给支线机场、一般枢纽机场带来客货运量增加,促进大、中型机场业务增长,成为民航生产增长的一个因素;能让更多的人们享受现代高速交通工具。通用航空的发展,还可提高中小机场的使用率,增加中小机场的运营收入,改变现在使用率低、亏损的窘境。
通用航空发展更主要将带动机场建设、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民航服务业以及民航教育培训等相关部门的发展,不仅使民航市场得到扩大,而且会使民航的整体实力大大加强。中国要成为民航大国、强国必须从大局出发,加快通用航空的发展。
(三)发展通航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航空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需要大量的飞机,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飞机制造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诸如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精密制造、尤其发动机等一系列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使各种过剩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劳动力价值。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航空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制高点,是制造业水平的标志,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端制造,而通用航空首当其冲,发达国家、强国如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甚至巴西、以色列等无不拥有先进的航空制造业,可是中国却很落后,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大国,应当占领航空制造业这个制高点。发展通用航空将极大地促进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四)发展通用航空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并不太平,台独倾向值得警惕。现代化的国防是国家安全的保证。空中力量是现代国防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通用航空将极大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先进的航空制造业将提供大量先进的飞机,提高国防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发达的通用航空必然形成数以万计的飞机,拥有大批的飞行员,密布的机场以及相关的一整套设施。和平时期民用,战争时期成为一支重要国防力量,比单纯发展、保持军事力量更有意义,更可取。发展通用航空是提高国防实力和国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和合理途径。
(五)社会需求决定必须发展通用航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说:“天空中需要雄鹰,但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小鸟。”通用航空集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为一体,涉及庞大的周边和地面产品集群,产业链长,经济拉动效应高,对一、二、三产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途径。一个著名的飞机生产企业,可以直接带动600家企业,间接拉动2500家企业发展,我国目前通航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根据分析,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通用航空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我国人均GDP即将迈上8000美元门槛,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基本经济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对通用航空的需求增长迅速。
2024年,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为了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公务飞行,私人飞行等工作和生活需要将是发展通用航空的重要动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边缘化,随着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到2020年通用机场达到 500个以上,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将有可能成为继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之后的又一个消费热潮,形成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有效供给。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发展通用航空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