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攀枝花市烤烟产业发展探析-分析
攀枝花市烤烟产业发展探析
有大量的数据支持,表格等形式,清晰明了
攀枝花市烤烟的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行业管理,形成齐抓共管
(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励烟农种烟
(三)抓好补贴落实,保障烟农利益
(四)完善救助体系,化解烤烟风险(保险等保障措施)
(五)健全考核机制,奖惩落到实处
(六)强化技术管理,提高烟叶质量
(七)抓好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详细的设施规划)
(八)做好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剑阁烤烟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剑阁烤烟产业发展的思考
贾剑生
剑阁烤烟种植已有23年历史。发展到近两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产量15万担左右,产值1.2亿以上,实现税收3000多万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近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产量已位居全省种烟县区的第七位。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剑阁更要发展。烤烟产业是保持现状,还是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做大做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为什么要做大做强烤烟产业
1、烤烟是一个富民强县、市场风险小、经济效益高的好产业。剑阁是一个农业县,种植业除了常规的粮油作物外,经济作物形成一定规模的不多,但烤烟算是最大的一个,参与种植的农民多,收益较高,已经被全县六分之一的农民普遍接受。
2、烤烟是经过我县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而形成的优势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都着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烤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保留下来了,并且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我们应该珍惜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成果,应该珍惜各级干部群众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历史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将烤烟发展持之以恒地推进,做大做强。
3、烤烟产业的发展引领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是山区农业县,生产方式以传统为主,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找准一个突破口。从目前我县的进程看,仅有烤烟生产能看见现代农业的雏型。这是因为:一是烟草行业为 1 了提高烤烟生产质量和效益,给予了很多的科技投入,如建设智能化的烤房、规范化的收购站等等,以现代的设施和科技武装了烤烟生产。二是为了提高烟叶生产效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认真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烤烟生产。三是烤烟的生产规模化突破了传统小农生产。在规划种植上突出成片成带、大户种植,体现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四是烟草行业投入加大,率先在烤烟生产上步入现代农业的行列。烟房、烟水、烟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投资巨大,将使烤烟生产率先步入现代农业,从而引领我县的现代农业的发展。
4、烟草行业的产业发展战略调整,需要我们尽快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必须尽快建成烟叶原料稳定的战略保障基地,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县区,加快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建成国家重点基地县,逐步减少那些生产条件差、产量少的种烟县。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尽快扩大规模,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级重点县的行列。
二、剑阁能否做大做强烤烟产业
1、我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目前正处在烟草行业对烟中生产布局的战略调整最佳时期。烟草行业正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只要我们加倍努力,有行业的支持,剑阁是能够进入国家重点县行列。二是省市烟草行业全力支持剑阁发展烤烟生产。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烤烟生产发展较快,烟草行业也看到了县委、政府发展烤烟的决心和希望,因而全力支持我县的烤烟生产。三是剑阁的烤烟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的烤烟生产若现在努力发展,将尽快实现做大做强 2 烤烟产业的目标,反之,将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并且还可能下滑,甚至消失这个产业。四是抓住地震灾后重建的后续机遇。剑阁是“5•12”地震重灾县,中央和国家部委(局)都十分关心我们的重建和发展。我们必须在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尽快扩大烤烟生产规模,抓住机遇,争取烟草行业的更多支持。
2、我县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烤烟产业发展。一是剑阁的气候适宜烤烟生产。我县历史上种植晒烟,1987年试种烤烟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县能够生产出优质烤烟,各种烤烟品种均能在我县种植,是烤烟生产的适宜区。二是土地资源丰富。根据国土局对全县的土地详查情况报告,我县的实有耕地119万亩,其中适宜种植烤烟的面积在50万亩以上,只要我们努力,发展的空间足够,完全能够实现目标。三是生态良好,适宜生产无公害的优质烤烟。据行业专家意见,剑阁虽不如攀西地区气候好,但生产出的烤烟重金属含量低、无公害。四是农村劳力丰富。我县拥有68万人,农村劳力有33.7万余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有22万多人,只要我们普及好种烟的技术,认真为烟农服务,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的条件是具备的。
3、我县种植烤烟的历史较长,具有大发展的基础。自1987年试种烤烟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了,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成绩是主要的,已经形成大发展的基础。一是发展烤烟的共识已经形成。烤烟在我县从不认识到认识,到现在离不开这个产业,可以说是历届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各级干部的辛勤工作,是全县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二是种植技术成熟,烤烟效益高。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烤烟生产,广大的基层干部和烟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措施,现 3 在已经成为全省种植水平最高的县区之一。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烤烟生产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烟草行业的支技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已建成“普改密”烤房6868间,“密集式”烤房3250间,微水池1928口,整治山坪塘441口,新建整治烟路457km,建设标准化收购站点12个,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我县近年来烤烟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条件,为今后烤烟产业更好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广大烟农已形成了种植烤烟的良好习惯。
4、我县具有稳定的烤烟生产“三支”队伍。一是有一大批稳定的烟农队伍。近几年来,较稳定的烟农队伍已超过3万人。二是有一支成熟的技术队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县局(营销部)已培养出有159人的技术队伍,长年深入村、组、户给烟农指导烤烟生产技术。三是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乡镇、村组干部队伍。绝大多数乡镇的镇、村、组干部,人人懂烤烟,人人会讲生产技术,人人会做发展工作。只要用心工作,集中精力抓生产,全力依赴服务烟农,完全能够做大做强我县烤烟产业。
5、我县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发展工作机制。为了发展烤烟产业,县委、政府努力探索,形成了一套抓发展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近几年,烤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产量几乎每一年翻一番,主要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工作机制。
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相对减少,以烤房、电力配套和收购站点为主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仍然很大,还需进一步“减工降本”提高烟叶生产效益的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需要在以后的烟叶生产中着力加以解决。
三、我县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的主要途径
1、加大宣传,引导烟农大发展。各乡镇一定要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广泛、深入、细致地开展好烤烟生产的宣传。一是广泛宣传烤烟市场风险小、价格稳定增长、产业能稳步发展的优势;二是宣传好烟草行业的产前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收购扶持政策等;三是宣传好各级财政对烟农的扶持、对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等;四是宣传好当地的烟农典型,让农民身边的事实来做示范和引领,带动烤烟生产发展。
2、科学规划,推进规模种植。各乡镇和村组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真分析,确立目标,科学规划,形成规模化种植。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发展专业种植村和重点种植村。以烤烟为主,凡有能力种植都应该种烤烟,形成该村人人懂烤烟、个个学烤烟、户户种烤烟、家家因烟致富的烤烟专业村或重点村。二是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成片规划。以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会议,大家来讨论规划烟叶集中成片种植,尽力将分散的烟农调整到片区内。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轮作片区,今年集中种这一片,明年集中种那一片,形成规律,稳定发展。三是发展规模种植户。今后烤烟种植以8亩以上的户为主,大户以16亩为主,形成一户当年以烤烟种植一项就收入两万元以上的收入格局。各乡镇和村组原则上发展大户以本地农户为主,适度引进外地业主,努力培育本地的铁杆烟农。
3、普及技术,着力服务烟农。烤烟生产的关键抓技术的普及、提高和服务。一要全力依赴普及种植技术。要种出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烟,就需要普及和提高生产技术。今年全县新增加了一批乡镇,老乡镇也需扩展一批新烟农,因此,普及生产技术尤其 5 重要。要在烤烟生产几个最关键的时间段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烟农培训档案,让每户烟农必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二是要更新技术,减工降本。烤烟生产必须要按照行业要求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思路发展,积极开展机械化生产,研究和探索新的技术措施和生产工序,减少用工,减轻劳动强度。烟草行业和烟叶技术员要开拓创新,乡镇和基层干部要勇于探索,为烤烟生产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做出积极的工作,也为烤烟产业大发展铺平道路。三要搞好专业化、互助合作生产。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三专业、两体系”的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各乡镇要根据实际,积极地组织实施,并且还要努力创新,从而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效益。四要继续抓好植保服务。烤烟生产植保是关键,近两年,以县招标采购常用烟药,由技术人员分送到烟农手中,按要求统一时间段组织烟农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烟叶的病虫害,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今后还应坚持这个思路,完善工作环节和内容,更新药品,合理配送数量,提高烟叶植保的效率。五要抓好技术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烟草行业必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各乡镇必须加强领导和监督,提高技术队伍的素质。2011年,种烟老乡镇按每500亩配备一名专职技术员,新种烟乡镇按每300亩配备一名专职技术员,技术员要实行包片、包村、包户,从落实计划到收购结束的全过程考核,将工资、奖金和补贴与烤烟生产效益全挂钩。六要抓好烟叶站点建设,努力搞好收购报务。烟草行业尽快抓好已建的11个站点后期完善配套工作,确保明年投入使用。同时还要抓好其他乡镇站点建设立项争取工作,力争三年内全县能建成三十个站点,服务烟叶生产。各乡镇要主动加强站点建设的服务,解决好土地等具体问题。收购工作 6 要认真执行好价格政策,让利烟农、平稳收购,搞好服务,维护好收购秩序,确保烟农种放心烟。
4、稳定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是要稳定行业的投入政策。行业的产前投入政策要有利于烟农生产和得实惠,要方便执行和结算,一但宣布明确政策就必须坚决地执行,不能失信烟农。二是要稳定财政的优惠扶持政策。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出台的财政优惠扶持政策比较科学合理,执行到位的。各乡镇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这些政策,将县上给予的全部政策和资金用到烤烟产业的发展上。三要整合涉农项目投入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委、政府将整合所有涉农项目,尽力安排到专业村、重点村,安排在烤烟集中种植的大片区,县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以大局为重,为烤烟产业发展争取项目和资金,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烤烟的合力。四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为烟农服务的积极性。农村基层干部是做烤烟产业发展工作最重要的力量,只有把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调动好,才能把烤烟的发展工作做好。各乡镇一定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的政策,让他们在农户中做好发动工作和服务工作,使他们主动为烤烟生产努力,也因烤烟生产而受益。五是乡镇应制定一系列规模种植户的优惠政策。各乡镇应在税收奖励中拿出大部分资金来激励规模种植户,来调动规模种植户的积极性,来发展规模种植户数。
5、加强领导,强化督查督办。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县烟叶领导小组力量,主要领导亲自抓,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种烟重点乡镇,县级部门挂联种烟乡镇。各种烟乡镇配备一名懂烤烟、工作扎实、有经验的班子成员具体抓,包村干部汇同村组干部全力抓的三级连抓机制,真正把最得力、最精干的人放在烤烟生产上。7 县级部门挂联种烟乡镇,帮助乡镇解决烤烟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县烟办加大阶段性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使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
剑阁的烤烟产业已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为了实现县委、政府“把剑阁建设成广元的经济、文化、生态强县和川北旅游强县”目标,我们必须要发扬“亮剑拼搏、自强不息”的广元精神,抓住机遇,下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挠,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奋起努力,抓好我县的烤烟生产工作,力争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实现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的目标,为富民强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剑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第三篇:烤烟发展情况
烤烟发展情况
(2011年12月10日)
2011年,全县涉烟部门在2011年的烟叶工作中,面临冰凌灾、强倒春寒、冰雹、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的挑战,紧紧围绕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这一中心任务,辛勤工作,积极抗灾救灾,完成了省烟草专卖局、市人民政府根据灾情调整给我县的收购计划。全县共收购烟叶1303.4万公斤,占年初下达任务1425万公斤的91.5%,占新调计划收购1303.4万公斤的100%,烟叶公斤均价为16.49元,比上年的14.28提高了2.21元;上等烟比例为51.9%,比上年44%提高了7.9个百分点;中等烟比例29.1%,比上年37.6%降低了8.5个百分点;下等烟比例19%,比上年18.3%增长了0.7个百分点;桔黄色烟比例达71.88%。实现收购总值2.15亿元,加上处理田间不采烤鲜烟叶补贴695万元,全县烟农总收入达到2.22亿元。与上年相比,烟叶收购总量减少3.09万担,但总值比上年的207亿元增加1460万元,实现财政税收4730万元,一定程度上,对全县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
2012年的烟叶工作,在认真总结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优化烟叶结构为目标,以强基惠农为重点,以落实政策、管理、科技“三大措施”为支撑,着力解决落实好择优布局、种植面积、收购总量、镇雄县人民政府烤烟办公室
2011年12月10日
第四篇:烤烟发展情况
沧沟乡经济社会发展及 大水村烤烟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武隆县沧沟乡委员会 武隆县沧沟乡人民政府
2011年9月9日(送审稿)
尊敬的小军副主席及各位领导: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您们不辞辛劳,在百忙之中,亲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使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在此,我代表沧沟乡党委、政府和全乡1.1万人民,向小军副主席和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沧沟乡近两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水村烤烟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乡情
沧沟乡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乡,位于武隆县东北部,北与桐梓镇接壤、西与火炉镇、土地乡相连,南以乌江与江口镇毗邻,东与彭水县鹿鸣乡相接。距县城56公里,幅员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在220-1400米之间,辖5个村,29个村民小组,2853户,10702人,劳动力5417人。现有耕地27937亩(田3759亩、土24178亩),人均耕地面积2.6亩,森林面积5934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薯类、豆类、西瓜、烤烟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牛、山羊等为主。
二、近两年来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两年来,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全县“旅游富民、工业强县”两大战略和五个主题年活动,突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工作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连续三年获得县委、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优秀乡镇。201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45万元,比上年增长37.7%;工业增加值324万元、农业增加值418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896万元,增长178.5%;完成本级财政收入70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664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3万元,增长58.5%,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农户增收目标。突出全县“万元增收攻坚年”活动主题,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近两年来,我乡在继续扩大烤烟、生猪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全力打造了万亩西瓜产业基地、培育三公里苗木绿色长廊、规范四个畜牧养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做大盘强蔬菜、冷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现已完成烤烟种植面积3213亩,西瓜8023亩,发展苗木1000亩,引进种猪130头,肉牛50头,山羊500只,肉兔200只,鸭10000只,沧沟西瓜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地理商标正在申报之中,西瓜系列食品开发效果良好。目前已在“渝洽会”签约1000万元,“农商对接”会签约2100万元。特别是今年引起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大公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高度关注的“微博卖瓜”和第二届重庆武隆沧沟西瓜节的成功举办,西瓜已成为支柱产业,销售单价较往年翻番,创下历史新高,仅此项产值就超过2000万元,全乡农户的增收目标能够实现。
(二)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打造观光休闲胜地。突出全县“旅游富民加速年”活动主题,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切实加强了木棕河、大田古村落等旅游资源保护,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木棕河漂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旅游开发中的各项困难和问题,漂流停车场、专用码头、供水、供电及污水处理系统、旅游专线公路等项目工程已基本完善,积极做好起漂准备。认真保护、规划了大田古村落,与其同木棕河漂流项目有机结合,将大田古村落打造成漂流游客休闲的最佳去处。结合漂流项目,供采摘、品尝、观赏的西瓜、枣子等旅游产品已初具规模。
(三)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改善乡村形象。突出全县“城乡建设形象年”活动主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投资65万元建成了250平方米的广场舞台;二是投资64万元完成了场镇人行桥建设,投资107万元完成了大田人行 桥建设;三是投资20万元改扩建了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四是启动了场镇防洪堤二期工程;五是完善了场镇街道、堤防绿化和灯饰工程;六是规划打造河坝、青杠、大水等3个巴渝新居聚居点;七是实施了大田国土整治工程,实施10公里人行便道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场镇管理,建立专业的保洁队伍,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巩固了巩固市级文明乡镇成果。
(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促进软硬环境发展。以“五个重庆”建设为抓手,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宜居重庆”建设。我乡现已动工实施农村“一池三改”,目前已开挖沼气池130口,预计年内完成750口,超任务600口。整合易地移民、生态移民、地灾移民等资金,现已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新建住房30户。二是“畅通重庆”建设。新建大田村活动室至王家坝村道公路1条5公里;新建社道公路8条9.3公里,改扩建10条15.3公里,现正规划启动实施通畅工程1条6公里。三是“森林重庆”建设。年底前完成荒山荒坡造林2000亩,现已完成示范片2500亩。深刻反思了“5.9”森林火灾的教训,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护林防火及林政执法工作的力度,切实采取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四是“健康重庆”建设。新建村卫生室1个,切实解决了新型合作医疗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医政秩序,提高了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深化了群众文体活动的 开展,今年以来,我乡已组织开展了“三八”、“五一”、“七一”等群众问题活动,在全县“七一”组织开展的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获得领导干部才艺展示三等奖,全县团体第五名,在14个乡中排名第一。在第四届农民运动会中,我乡获体育单项奖7个,五是“平安重庆”建设。深入开展了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活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加大力度排查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保证了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零上访”目标的实现,全乡社会和谐稳定。
(五)着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一是完善社会保障。继续推进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全乡参保率达80%以上;我乡通过“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96名干部对全乡283户769个贫困人口进行了结对帮扶,资助贫困家庭资金(物资)4.2万元,积极解决无生产能力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和入学困难等问题。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新建学生食堂320平方米,实施校园绿化1700平方米,硬化活动场地2500平方米,新建围墙450米,学生舞台80平方米,目前,正力争启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协调落实原市级扶贫单位隆鑫集团对大水希望小学进行了爱心回访。
三、大水村烤烟发展情况
大水村位于沧沟乡北部,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 在800--1250米之间,由以前的向山、大水、瓦屋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507户1820人,耕地面积7106亩。2010年,烤烟产量25.8万公斤,收购均价提高到12.4元/公斤,产值超过320万元。2011年烤烟面积达到2427亩,预计产量315510公斤,产值超过504.8万元,预计人均增收2667元。
(一)发展历程
大水村自1982年开始种植烤烟,至今已有近30年种植历史,当时全村种植面积只有400余亩,自建土烤房80间,烤烟收购均价2.7元/公斤,烤烟产量32000公斤,总收入8.64万元。到1989年,扩大了烤烟种植规模,种植面积增长到1500亩,自建土烤房达到300间,收购均价提高到3.6元/公斤,烤烟产量172500公斤,总收入62.1万元。1996年至2000年,继续扩大了烤烟种植规模。1996年达到1800亩,收购均价提高到9.6元/公斤,烤烟产量225000公斤,总收入216万元。自2001年起,对烤烟品种进行了改良,主要种植云烟87、89,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和九三学社的大力帮助下,大水村烤烟种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全村修建烟水池238口,基本解决人畜用水问题;2009年分别在向山农业社、香樟林农业社修建烤群组各1组;2010年通过国土部门改土工程,改土面积达到700亩,大大增加了烤 烟种植面积。今年落实烤群组7组,每组价值18万元,总计投入126万元,可烘烤烤烟840亩,规划和修建烤烟育苗大棚3个,每个大棚价值45万元,总计投入135万元,可满足全乡烤烟育苗需求。
(二)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水村烤烟生产,明确分管领导和驻村干部专抓此项工作,实行了包片负责制,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烤烟生产工作,保证烤烟生产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2.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指导群众发展烤烟,加强技术服务,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技术口径,促进烤烟生产技术提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培训村社干部 人次。
3.着力抓好烤房建设。积极配合烟叶部门修建集群式烤房,落实了烤房建设用地平方,落实了烤群组7组,改造烤房用电
4.强化烤烟收购管理。每年收购时节,大水村都作为重点烤烟收购点之一,由分管领导具体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收购价格到位和收购秩序井然,确保烟农利益不受侵害。
(三)下步工作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思路早谋划、工作早部署、人员早落实,确定了将大水村打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基地—— 烤烟生产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大水村烤烟产业,优化烤烟产业布局,加快实现农户万元增收。
一是加大对烟草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加快推进12组烤群的建设,新建30口烟水池,安装管网25000米,新修烟路20公里和3个育苗大棚,进一步降低烤烟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烟叶生产科学化、精细化、产业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围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烤烟生产技术体系,更好地指导大水村烟叶生产和病虫害防治。
尊敬的小军副主席及各位领导,近年来,大水村烤烟产业发展在九三学社及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非常感谢您们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在百忙之中拨冗关心大水村发展,我们一定以此为契机,继续奋力拼搏,抓好烟叶育苗、田间管理、采烘、收购等烤烟生产的环节,进一步促进烟农增收,巩固和提升烤烟产业的支柱地位,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最后,祝小军副主席及各位领导中秋节快乐!谢谢大家!
第五篇: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五章 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生态环境优势
X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产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柑桔之乡、丝绸之乡、国家级麻竹、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地处XXX,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及气候环境。山水兼备,适合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2、历史文化优势
项目地处XX,亦是XXX在地。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好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基础。项目大道以张澜大道命名更加体现出与本地历史人文的融合,相得益彰。
3、产业发展,开发程度低,自由雕琢空间大,后发性强
项目区现在仍停留在自然开发的阶段,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没有启动。这既是规划区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后发优势是与区域的落后性相伴生的。
4、时间差与规模差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要把握住买方市场,并且还需要创造性的引领市场的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源于区域中心或者周边的中心城市,消费潮流也最先由城市内部兴起。因此接近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就是接近市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接近商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潜在的市场,适时介入市场而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形成区域新的增长产业。
项目临近南充,靠近成都,信息获取便捷,这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如果信息的获取只是把握商机的前提,那么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门槛人口,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南充以及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保障了。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西充县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该县紧紧围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农业项目发展有着较好的氛围以及政策支持,这也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是项目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农业旅游观光需要完整的道路结构,项目内部区域多为丘陵,风景虽好,但没有道路贯通。已有的道路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道路及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注意错车,停车位的修建。
2、当地落后的现状和劳动力素质不佳
劳动力是项目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劳动力素质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效益。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够高,确实是一个挑战。
3、项目区域内主河道被污染
不得不提及流经项目区域的主要河流已被上游工业区污染的事实,这对园区的景观以及用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乐观的是,政府已经开始了整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农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满足于吃饱。经济水平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够吃的有品质,有安全。对于新农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机遇。绿色或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产品市场的新力量和生力军。
2、位处郊区的休闲旅游农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郊区田园般的生活是现代城市人所向往的。面对车水马龙,喧嚣尘杂的城市生活,人们渴望在郊区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莲池秀美的自然风光,将胜任这一职责。
城里人喜欢把去乡下当作惬意的度假,出了潜意识中飘荡着一丝“廊桥梦”的诱惑之外,乡村的朴素和自由让他们难以抗拒。现代大城市因为人口剧增,和商品工业化发展过快,城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现代综合症,环境恶化,交通拥挤都让城市人心浮气躁,竞争压力、就业危机、纷纭的人际关系让城市人对自由生存空间的追求更加强烈。
所以将项目打造成休闲旅游式农业必然得到城市人的青睐。
3、经济政策环境良好
西充县是农业部下列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在发展农业上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因此,项目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四、挑战(THREATS)
1、辨析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不顾实际的攀大求洋,追求新异一直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怪圈,也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将项目的特色局限在区域土特产和要素禀赋这样一个狭隘的的领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两个极端,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特色经济表现为:
“你无我有”即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独有的,以独有的差异比较优势,形成垄断的市场竞争能力。
“你小我大”其特色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集中度高,生产能力大,具有低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你劣我优”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优良,以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你泛我专”其特色其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分工化。
2、自我超越的观念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发展与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而更多忽视了围绕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围绕生产过程提供现代化服务,使得虚无缥缈的活动背后赚得盘满钵满。因此规划区开发必须首先自我超越,树立服务立区的发展思想。
3、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艰难取舍
规划区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摆脱固有思路的束缚,树立新的发展观。“因人设事”还是“因事设人”反映了一个区域如何在短期效应和长远发展之间进行必要的取舍,最终归结为生存与发展的取舍。
4、成绩与和谐发展的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扭转乾坤,一鸣惊人的心理。基于这种短期心理,大干快上,最终导致项目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胖,而不是和谐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SWOT分析,不难发现同类产品的开发很容易被周边区域的形象遮蔽与代替。所以只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升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现有的优势资源,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体现新特色。从而提高资源价值。强化自身力量,占领同类服务和产品的制高点,将成为企业的至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