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分析报告110729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分析报告
以下结合我司业务对《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进行分析
一、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成就
1.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以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2010 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了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办理流程、手续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提示: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规章制度是我司进行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重要法律依据。
2.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职学生自助卡、公务卡;在高速公路收费、铁路售票和旅游门票等行业中应用银行卡;支票授信业务试点成功,2010年底开始全国范围的推广。
3.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深入开展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登记的非金融机构法人有371家。正式启动《支付业务许可证》审批核发工作,对拟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了初审。在此基础上,对申请机构的资质情况、技术能力、反洗钱工作水平等进行了集中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2010年1月25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设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必要性、职能、组织架构等进行了讨论,至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报民政部。(2011年5月2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2010年3月,山西和湖南株洲启动存量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核实试点工作,对所有个人人民币存款账户开户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颁布之前的非实名账户实名化。
提示:《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是我司进行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在我司工
作人员开发用户或用户主动申请开通“指纹支付”业务填写资料时,工作人员应对用户填写的资料和其身份证件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用户不使用假名、昵称等。
二、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分析
1.非现金支付工具
(1)票据.(2)银行卡
(3)汇兑等支付方式
(4)其他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蓬勃发展,业务量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司“指付通”业务属于其他电子支付方式。
2.支付系统
我国现有支付系统主要包括:
(1)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2)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3)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4)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5)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6)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7)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
(8)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9)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3.证券结算系统
我国现有的证券结算系统主要包括:
(1)中央债权综合业务系统;
(2)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
(3)上海清算所业务系统;
(4)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三、支付体系展望
1.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推动《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修改和《银行卡条例》出台。完善票据业务和其他支付结算业务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
起草《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明确中央银行对于各类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管职责,完善中央银行履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职责的法律基础,提升支付系统管理制度的法律级次。
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规范管理,强化对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管理等支付服务的规范和管理,防范支付风险。
提示:其中《银行卡条例》、《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及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都与我司“指纹支付”业务相关。我们应当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动态,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应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并保证我司工作制度合法合规。
2.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
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推进金融账户实名制工作。建立健全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准入制度,严格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审批,加大非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备案力度;适时适度研究全国存量个人银行存款账户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问题,会同证券、保险等部门,调研银行账户、保险账户及证券账户落实账户实名制的情况,研究制订金融账户实名制实施方案。
完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认真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依法有序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行政许可;切实加强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规范与持续发展,研究建设非金融机构监测系统,充实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手段;协调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支付服务市场规范清理工作,严肃支付服务市场纪律。
3.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
4.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机制
完善支付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支付结算统计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改革现行指标体系,抓紧发布《支付业务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建立健全支付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做到界限明确、含义清楚、便于操作,既要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需要,也要便于国际比较。
综上所述,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逐
渐成熟,电子支付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现在支付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针对出现的新型支付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必然会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以维持我国支付体系的稳定发展。我司作为非金融支付机构之一,现有的“指付通”这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正是2011年里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监督管理的领域。因此,我们应当对支付领域内的新政策保持高度敏感,随时跟进学习新法律,在合法合规的操作环境下,保证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
第二篇: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央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全文)2009-04-03 17:34:26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央行网站今日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称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报告》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全面反映了2008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展望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报告》凸显了“大支付”的理念,即《报告》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传统银行业支付结算服务,也包括债券、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服务,以及银行卡等专业化清算服务,同时介绍了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支付清算机构的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2008中国整个支付结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报告》指出,2008年,面对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外金融危机爆发等不利因素,我国支付体系依然运行平稳、安全与高效,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支付体系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3.82亿笔,金额1131.04万亿元;是当年GDP的37.62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14亿笔,金额640.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和20.14%;日均处理支付业务80万笔,金额2.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8.82亿笔,金额408.54万亿元,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在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是中国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分别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证券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服务。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达到104.6万亿元,同比增长66.03%;交易所证券交易虽然受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业务量有所减少,但交易过户总笔数和金额仍然达到了39.17亿笔和64.45万亿元;结算总金额和结算净额分别达到了184.52万亿元和6.26万亿元。
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全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流通中现金(M0)与GDP之比继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11.31%,较2007年下降了0.79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流通中现金与GDP之比年均下降0.77个百分点,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其中,虽然受新兴的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传统的票据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支票仍是最受欢迎和使用最广泛的票据种类,2008年支票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0%;而银行卡成为社会公众消费最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2008年年末,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城镇人口人均持卡2.97张,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4%;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公众用卡意识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费的习惯。银联卡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网络、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网络实现受理,便利了境内居民出境公务和旅游消费需要。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状况的报告,详细披露了2009年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情况、相关数据,并提出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报告》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12.63亿笔,金额达1208.06万亿元,有效搭建了资金支付的“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工具日益普及,极大便利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日常支付,全年共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14.14亿笔,金额715.75万亿元;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积极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居民个人零售支付领域,银行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额34.91亿笔,金额6.86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2.0%,有效促进了零售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在畅通资金汇划、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就支付结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与以前相比,《报告》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展示了我国支付结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二是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引导支付结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三是附录增加了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以数据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我国支付体系的整体情况。
《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附件:
1.《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1.rar
2.《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2.rar
3.《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3.rar
4.《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4.rar
第三篇:手机支付发展分析报告
手机支付发展分析报告
“移动支付”风潮从国外刮来,国内的用户早已翘首以待。用手机绑定银行卡,轻轻一刷就能完成所有交易,用户脑海中版图早已定型。然而,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尽管各大运营商已马不停蹄地追赶海外的成熟市场,但必须得承认,国内的手机支付行业仍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走。
2011年的最后一天,手机支付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央行公布获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同时上榜。这一趟“末班车”来得很是时候。
在此之前,三大运营商虽有动作,却迟迟没有进展。去年3月,中国电信成立“天翼电子商务公司”;4月,中国联通“沃易付”完成注册;7月,“中移电子商务公司”正式获得营业执照。牌照的申请过程,比他们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牌照获批之后,有专家预言,2012手机支付行业或迎来“井喷”。
两个月过去,三大运营商虽然没有懈怠,但用户需求的奔跑速度实在过快。用户可能早已设想了这样一幅画面:手机与银行卡绑定之后,集支付、转账、还款等功能于一身,在POS机上轻轻一刷,就能完成所有交易。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手机支付只具备远程支付功能。在运营商跑马圈地的背后,亟待完善的支付体系和用户的“高要求”一时间还难以匹配。
“小问题”制约大发展
之前,有国内运营商曾推出过一款类似于“手机钱袋”的业务,基本与用户的设想比较贴近:具备POS机支付功能、且不要输密码、便捷又实用。而且手续也相对简单。“办完手机支付业务后,可以得到一张卡,卡的后台有账户,通过账户可以把钱转到 钱包 里,然后去POS机上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为笔者介绍说。但它有一个限制。“钱包不会超过500元,超过500元就得用账户里的钱。”而“钱包”作为一种小额支付,这个限制暂时无法放开。
对于“手机钱袋”,行业专家钱小磊很有发言权,与此同时,他本人就是一位曾经参与测试的用户。国内运营商的通常做法是在信用卡上贴一块膜,“但很快就坏了”。坏了之后,用户必须自己掏钱买。因为用的是摩托罗拉大屏手机,他自己的卡就被后盖弄坏了。钱小磊表示,在手机上也有很多限制,“后盖不能是金属,电池必须大于多少厘米”。此外,国内手机支付业务也不太稳定。钱小磊介绍说,有一次在办理支付业务时,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跟他讲:“办了该卡之后,味多美可以用、物美可以用、公交可以用……”办理之后,钱小磊才发现这仅仅是宣传的噱头,因为上述的大部分功能,在实际操作时都无法使用。等到他想到联系客服时,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那边告诉我,这些业务已经停止推广了,建议我赶紧把卡退掉,等到钱退还之后,卡却不能换了。”
“高标准”拖累运营商
尽管如此,手机支付业务一直深受用户的关注。该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运营商自有的支付体制还不够完善,但用户的增长速度很快,“增长速度一个月约为20%,全国范围内都差不多”,交易额也一直在上升。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用户的基数较少;二是对手机支付感兴趣的用户的确挺多。然而,用户的“高标准”却让运营商屡次受挫。由于国内的终端、应用尚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所以手机支付的整体氛围还没形成。
目前,用户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终端失配,如果终端跟卡不配套,就会影响刷卡效果,用户在使用时刷卡成功率就会很低。“用户还在乎手机支付的场合多不多,功能多不多。”该业内人士表示,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这些暂时还不用考虑。除了公交功能比较成熟外,手机支付在主流的购物功能上,尚处于摸索阶段。
安全与便捷存在冲突
为了早日实现手机支付,用户早已把“安全问题”放到了其次。钱小磊表示:“用户最大的问题是麻烦,而不是安全。”他曾用过手机支付进行话费充值,先要填许多东西,然后再是验证短信,确认……“我完全可以去报刊亭买张充值卡,用手机支付用户还得去营业厅办一张卡。”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因为国内的手机支付安全隐患确实很小。“由于是小额支付,大多数是500元以下,超过这个数后就透支不了。”钱小磊认为,国内的手机支付“基本不存在安全隐患”,因为额度小,使用范围也窄。
对于手机支付来说,安全与便捷是一对矛盾体。国内的运营商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在消费时增设了许多环节,但钱小磊表示:“手续实在太过复杂了”。然而,支付安全依旧存在漏洞。比如说“手机钱袋”,如果用户不小心遗失,那就几乎没有挽救余地。“丢了就必须补卡,但捡到手机的人也可以刷里面的钱”。对此,钱小磊也是深有体会,他认为在这点上,“手机钱袋”就有点像公交卡,丢了就回不来了。
市场等待核心“霸主”
国内手机支付之所以遭遇如此大的阻力,是因为行业内的标准太多。纵观所有的商家,几乎是一个商家一个标准。“有人在信用卡上做文章,有人自己做终端,还有人在SD卡上下工夫”,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偌大的市场里,缺乏一个核心的霸主,大多数都在“摆地摊”。对此,钱小磊表示:“没有一个商家能说这个标准是我的,大家跟着我做东西就行了。”于是,用户也开始摇摆不定。各式的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被用户看见后,他们也开始“犯糊涂”,不知道做何选择。
消费主流无法形成,近程支付标准不统一,上游厂商也就无法进行芯片和机具生产。目前主流的技术标准有13.56Mhz和2.4G,前者的应用者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银联,而中国移动则选择了后者。在解决方案上也是纷繁复杂,包括SIM卡、全终端、SD卡、贴膜等。
“突围队伍”并不孤独
商家的唯一动力就是:前途很美好。据钱小磊介绍:“在美国,有用户在支付时,直接掏出一个安卓手机。操作过程也很简单,拿上信用卡,手机上签名,交易就可以完成。”“如果朋友以后吃饭想AA,只要每个人拿出一个手机刷一下就行了。”他表示,这可能是未来手机支付的发展方向。在国外,这种手机刷卡模式已经很成熟。
运营商要想加快脚步,首先得明确自身的商业模式。钱小磊表示,两年来一些运营商对自己的业务都分不清楚,比如说手机支付与“钱包”;在运营策略上也犹豫不决,比如是推还是不推?或者该怎么推?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手机支付业务的商业模式、产业链不成熟是一个大环境,要想在短时间内突围很难。
但突围的队伍并不孤独,这并不是三大运营商个人的战争。钱小磊表示,目前致力于攻坚支付业务的还有乐刷、拉卡拉。乐刷采用的模式是银行卡+刷卡器+一部乐刷App手机的模式;而拉卡拉则能把大商场存在的POS机普及到连锁店,甚至家庭,尽管目前与手机支付的距离比较远,然而未来的方向,谁也说不准。
移动支付已成为全球内的热点话题,而国内的行业状态才刚刚起步,用户与商家的脚步目前存在“脱节”。“手机业务刚出的时候很多人办,慢慢地办理的用户就少了”,钱小磊表示,这说明手机支付行业很有前景,“开花结果”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第四篇:关于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调研报告
支付系统作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维系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之间的纽带,其安全稳定运行及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存款货币和金融工具转账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公众对于货币及货币转移机制的信心,影响一国的金融体系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的发行者、支付系统建设的组织者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者,其天然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高度关注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不断推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系统效率,促进社会资金的顺利流通转移、加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一、关于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监督管理的国际经验
各国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安全和效率的重视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支付系统复杂程度、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支付交易量也迅速增长,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中央银行均认为有必要对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运营的支付系统进行监控,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和实施相关标准。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对支付体系的监督还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在《中央银行对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督》中的有关描述对于理解监督的内涵具有指导性意义,即“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督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职能,其目的是通过对正在运行的和计划建设的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控,按照安全与效率目标对这些系统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引导系统改造,来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性”。
(一)监督的目标
虽然各国在监督的定义和表述方面有所差异,但中央银行对于支付系统的监督均以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效率为主要目标,安全与效率孰为先又取决于一国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被监督系统与监督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监管原则
①透明度。中央银行必须公布它们的监督政策,以便支付系统的运行者了解并遵守生效的政策要求和标准,还可向公众表明其监督方法一致性的合适程度。
②国际标准。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都应采取国际公认的支付结算系统标准,来自多国中央银行工作经验的总结,可以强化中央银行对支付结算系统监督工作的效果。
③有效的权力及能力。中央银行应具有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的权利和能力,应努力确保获得信息的权利并能促使系统进行变革的权利与其监管职责相一致;同时应具备进行有效监管的各类资源。
④一致性。监管标准应始终如一致地应用于类似的支付结算系统,包括中央银行负责运行的系统。在中央银行自己运行支付结算系统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发布其自有系统的监督政策,并运用相同的政策要求和标准。在组织上将中央银行的监督职能和运营职能区分开来,有助于确保其政策要求和标准运用的一致性。⑤与其它管理部门的合作。为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与效率,中央银行应与其它相关的中央银行和管理部门合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合作监管,可以尽可能减少系统监管中存在的重复性工作,提高监督效率,避免单独监管时政策实施上的差异及监管空白的出现。
(三)监督的范围
监督的范围是指被中央银行依据某种形式的标准及政策进行监督的支付系统。监督范围的确定与中央银行意欲达到的公共政策目标紧密相关,在多数情况下由法律确定或受法律影响而定。各国中央银行出于安全与效率目标的权衡以及本国支付结算现状的不同,在监督范围的界定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CPSS成员中,多数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确定其监督范围内的系统包括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中央对手,例如加拿大、香港、新加坡、荷兰、瑞士、法国和意大利。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也按不同标准确定了各自监督的范畴。例如美联储把监督重点放在日处理金额50亿美元以上的系统,其中包括一些零售系统;而瑞典只有几个支付系统,这些系统重要程度很高,均属于其中央银行的监督范畴。
由于各国政府机构对证券结算系统管理的职权不一,关于对证券结算系统的监督管理还依赖于本国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一般需要证券监管部门、中央银行进行通力合作,有时还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参与。
大部分中央银行能够就监管范围包括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达成共识。部分中央银行基于支付工具是支付体系最基本组成部分的考虑,将支付工具也纳入监管范围。最近,对大型代理银行保管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监督成为某些中央银行新的监督领域。
(四)监督活动
中央银行无论如何界定自己的监督范围,其监督一般活动按照监测、评估、引导改革三个阶段展开。
1、监测
为了实现有效监督,中央银行必须对监管对象进行充分详尽了解,最大程度地充分获取有关信息。需要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
有关系统设计和性能的信息
公开发布的相关制度规章、工作流程、操作细则 发布的系统业务活动报告及业务量数据
依据中央银行监督标准作出的自评估报告及内部审计报告 与系统运行方及参与者座谈和征询 问卷调查 合规检查 其他渠道获取信息
在CPSS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依法拥有规定的权力,要求接受他们监督的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并接受现场检查。
2、评估
通过监测获得的信息将用来评价估算这些系统是否达到了相关政策要求及标准,中央银行将设计评估体系,设置评估指标,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对系统是否满足了相关政策要求以及是否达到了有关标准作出准确的评价。
3、引导改革
中央银行在对已收集的被监督支付系统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之后,如果认为该系统完全符合相关政策要求和标准,则不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如果评估结果认定该系统并没有满足应达到的政策要求和标准,则中央银行有必要推动被监管系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变革,就现存问题进行修正,以达到监管标准。具体手段如下:
①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被监督系统运行机构和参与者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其进行面谈讨论,劝告其遵守监管标准,自动采取改进措施。
②公开声明。中央银行公开发布中央银行监管目标及具体政策要求和标准,将有效激励被监管系统的自我约束和评估,提高监督政策的透明度。
③自愿协议与合同。自愿协议与合同的形式包括为得到中央银行提供的结算服务而签署的专用谅解备忘录、结算账户协议和服务合同。中央银行通过签署协议与合同,可以要求被监管系统必须达到监管要求和标准,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变革的能力。
④参与系统。中央银行以系统共有者身份或通过协议参与系统管理时,可以对系统产生影响,实施相应的监管标准。
⑤与其它监管部门合作。为引导系统进行改革,中央银行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开展合作监管,这些金融机构一般是系统的所有者、参与者和用户。
⑥强制执行和制裁。如系统不服从中央银行的决定,中央银行可将其送上法庭。
(五)监督标准
中央银行通常将其监督目标表述为支付系统必须满足的标准。在标准适用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包括CPSS《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CPSS-IOSCO的《证券结算系统建议》和《中央对手建议》。《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提出了支付系统为避免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运行风险及系统性风险在系统设计、管理方面应遵循的十项原则,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管应采用的核心的基准原则。《证券结算系统建议》则从防范法律风险、结算前风险、结算风险、运营风险、托管风险的机制设计及其它事项方面确立了对证券结算系统监管的17项原则。《中央对手建议》的15项原则,分别从法律风险、参与者要求、信用风险的衡量管理、保证金要求、财务资源、违约程序、托管和投资风险、运营风险、货币结算、实物交割、连结风险、效率、治理安排、透明度、监督和管理界定了对中央对手的监管原则。
在没有国际标准的领域,中央银行有时会自行制定一些政策要求。例如欧央行建立了自己的电子货币标准,还有一些国家对支付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建立了标准。
2012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发布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PFMI是在金融危机后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注金融体系稳健性大背景下推出的更为严格的支付体系监管标准。PFMI包括24个原则,适用重要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机构、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和交易存储机构。世行和IMF推出的金融机构评估项目(FSAP)将使用新标准对系统性重要金融部门开展评估。
三、我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现状
(一)主要成果
近几年,我国在推进支付体系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监督管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明确了监督管理目标和范围。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的进程中,确立了安全和高效并重的监管目标,坚持在确保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提高支付体系运行的效率。根据监管目标,监督管理范围应当包括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安全使用、支付服务市场和支付服务组织的规范运作。二是建立了监督管理的法律基础。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法律基础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票据法》等法律为基础,《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及支付清算系统业务管理办法等为支撑的支付体系法规制度体系。三是确立了监督管理体制框架。支付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一直积极履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职责,是实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司治理、自我约束”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更加清晰完整。四是形成了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定期发布支付体系季报、年报以及《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公开披露支付体系运行情况及监管政策信息,促进了支付体系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有关金融基础设施的评估要求,人民银行采用《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积极开展支付体系自评估工作,推动支付系统不断完善。组织开展支付结算执法检查,规范支付结算业务行为,排查业务风险,督促支付体系法规制度贯彻落实。总体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调整定位,更新监管理念,明确监管目标,创新监管手段,健全工作机制,支付体系监督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二)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法规制度有待完善。在立法形式方面,目前的法规制度普遍存在立法层级偏低、内容分散等问题,亟待梳理整合。在法规内容方面,现有支付体系法规制度主要规范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相关业务行为,并集中体现为业务流程、业务操作等内容的具体规定,而关于新型支付业务、确定结算最终性、指定重要支付系统等可能引发各类风险的关键问题尚未进行明确法律界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国的FSAP评估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支付体系法律基础不完善。此外,关于强化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职责的法律制度存在缺失,现有法律法规关于监管职责的界定比较笼统,并没有对监管范畴、监管程序和监管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实际工作中监管主体交叉或重复监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导致中央银行实际履行的支付体系监管职责与法律赋予的监管权力严重不对等,不利于中央银行主动、准确、全面地履行职能。
2.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有待明确。尽管我国已将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服务市场和支付服务组织等四个重要方面纳入中央银行监管范围,但目前仅对银行结算账户、部分非现金支付工具和人民银行运行管理的支付系统等几个方面实施了相对有效的监管,而对新兴支付工具、支付机构特别是其他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支付系统的监管还未付诸实施。面对多项监管任务,如何有重点、高效率组织实施监管范围内的各项监管活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监督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总的来看,现场检查方法有待优化,非现场监管方式运用不足,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结合互动欠缺。现场检查方面,一是检查实施仍然停留在一事一查阶段,制度化常规化工作机制亟待建立;二是检查前对有关支付体系和风险事件数据信息的分析、筛选和运用不够,检查中对业务合规性与合理性的把握和判断不够灵活,缺乏系统科学的检查方法;三是检查主要以国内法规制度为依据,对国际监管原则和标准的运用不够。非现场监管方面,一是有关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主体的非现场监管主要依靠案件报送产生线索并通过事后调查研究的方式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滞后,非现场监管的事前控制功能缺失。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如收费政策)的非现场监管手段运用不够。
4.监管工作机制有待优化。目前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主要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具体实施,人员不足、资源紧张的情况突出。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合作监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随着支付清算协会成立、银行机构协助监管支付机构备付金工作思路的确定以及跨部门合作监管工作机制的完善,行业自律组织、银行机构以及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也将成为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重要力量,各方面监管资源需要有效整合配置,监管职责边界需要尽快确定,监管合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强化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
按照法规制度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以监管型服务向服务型监管转变为方向,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定监督管理重点,提升监管工作效率,建立健全有利于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体系。
(一)完善支付体系监管的法律基础
支付体系监管法规制度是中央银行履行监管职责的法律基础。目前来看,实现途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正在制定和计划修订的法规制度明确中央银行监管要求、监管职责和监管权力权力。人民银行正在制定的《银行卡条例》作为规范银行卡业务活动的法规,可以赋予中央银行监管银行卡清算市场职责;正在制定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和《支付机构互联网业务管理办法》在规范支付机构业务行为的同时,应明确和细化中央银行具体监管职责和权力;拟制定出台的《支付系统监管条例》应重点解决零点法则、结算最终性以及中央银行指定支付系统并纳入监管的权力;计划修订的《票据法》、《票据实施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可以根据业务发展和监管工作目标,对不适用的业务制度和中央银行履行监管职责的内容进行调整。二是通过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确认中央银行对支付体系的监督管理职责。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支付体系监管职责是此次修订的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将根据多年支付体系履职实践,结合中央银行强化支付体系监管确保金融稳定的发展趋势,重新确立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明确统筹支付体系发展、实施支付体系监管的监管职责,赋予实现监管职责所必须的监管手段。
(二)明确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重点。由于监管对象与监管目标关联程度不一,各国中央银行监督管理范围不尽一致,但将重要支付系统纳入监管范围并作为监管重点已形成普遍共识。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金融体系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并特别注重加强支付体系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处于基础设施基本健全、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主体迅速发展不断丰富的特定阶段。总体来说,保障系统稳健和规范市场发展是安全高效监管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但从重要性、可替代性以及风险关联性等方面看,支付体系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应该作为中央银行监督管理重点。依据国际经验来看,一个支付系统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被认为是重要支付系统:第一,是该国唯一的支付系统,或者就支付总额来说,是该国的主要系统;第二,该系统主要处理的单笔支付金额很大;第三,该系统为金融市场交易或为其他支付系统提供资金结算。此外,系统的不可替代性也应成为重要支付系统的判断标准之一。
(三)强化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措施。为适应监管规模不断扩大形势对监管工作的要求,应分开设置支付体系监管部门和政策部门,不断充实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保证监管资源充足有效。加快研究PFMI相关标准,制定实施策略和推广计划,适时组织开展系统自评估工作。灵活高效应用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等监管手段,形成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相互支撑的良性机制。
(四)完善支付体系监管机制。探索建立机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根据支付业务规模、备付金规模和风险权重等因素对银行机构、支付机构进行分类,通过整合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各方面资源,定向实施现场检查等监督管理活动;抓紧建立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及支付机构非现场监管系统,通过建立非现场监管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日常监管工作搭建信息工作平台;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推广应用PFMI等国际监管标准,形成支付体系监管合力。
第五篇:中国快餐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快餐业取得新的发展,行业上下积极实践,深入探索,注重积累,务实求进,迈出新的步伐,开辟了中国快餐发展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如何推进中国快餐业科学发展和取得新的进步,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一、行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
1.中式快餐发展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积累阶段转化。
现代中式快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中,广大企业勇于实践、不畏挫折、克服困难、奋发进取、付出了艰辛努力,在发展中也体现出了摸索性和冲动型的特点。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广大企业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不断总结与反思,使中式快餐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的更加坚实,以理性积累为主的发展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1)发展思路更趋客观性,更加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减少了发展中的盲目与冲动; [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2)资本投入更趋合理性,企业讲求实效,投入注重回报,发展注重基础,扩张注重生存;(3)市场连接更趋紧密性,企业定位更加贴近市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4)开店分布更趋区域性,大多企业先立足当地和区域扩展,采取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策略,取得实效;(5)内在积累更趋深层性,加强自身基础建设和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不断积累内在功力,追求和维系企业持久发展;(6)企业发展更趋稳定性,大起大落和过于炒作的现象明显减弱,讲求稳扎稳打、稳步发展和不断提升。
2.快餐的社会和行业地位得到确立,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选择性增强,对消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营养健康和简便快捷。快餐的社会需求随之不断扩大,市场消费大众性和基本需求性特点表现的更加充分。现代快餐的操作标准化、配送工厂化、连锁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理念,经过从探讨到实践的深化过程,目前已广为接受和认同,并从快餐业扩展到餐饮业,成为我国餐饮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快餐作为我国餐饮行业的生力军和现代餐饮的先锋军,成为现代餐饮发展的重要代表力量,对全行业的推动与带动作用不断突出,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行业与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04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全国餐饮网点超过40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万,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地以较大幅度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初步测算,全国快餐连锁经营网点100多万个,年营业额可达1500亿元,将分别占到餐饮业的22%和20%左右,快餐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从餐饮业百强企业统计调查情况看,快餐企业在餐饮百强企业中占居三分天下:2001的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企业入围12家,营业额占30.1%;2003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18家,营业额占33.29%;2004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20家,营业额占33%左右。快餐行业在网点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品牌企业的发展实力和运营能力更趋看好,内在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发展质量日趋提升,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4.西式快餐连锁企业迅速扩张,中西融合的趋势增强。
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国际快餐品牌企业在我国迅速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4年底,中国肯德基达到1200家连锁店,麦当劳超过600家,比2000年分别增加800家和300家左右,年均开店达到200家和80家,年营业规模分别超过110亿元和60亿元,单店年均营业额在8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快餐以及餐饮行业的领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从其发展的特点看,由中国的一、二类城市向三、四类城市延伸,由东部城市向西部城市拓展;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体系建设和本土化理念基本完成,“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思想得到确立;品种开发调整力度加大,中式品种的引入和营养内涵增强,中西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等。
5.快餐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空间继续延伸拓展。
从近年我国快餐业的发展看,快餐需求走向多样化,快餐企业经营空间不断拓宽,外延日趋扩大,服务领域更加宽广:(1)快餐连锁店持续发展,店态风格更加丰富,连锁经营稳步推进。(2)团体供餐异军突起,专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市场新的亮点。(3)各地早餐工程纷纷启动,一批快餐连锁企业担当主力,迅速崛起。(4)送餐和外卖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前景广阔。(5)快餐食品加工发展速度加快,积极开拓面向家庭的需求服务,受到欢迎。(6)快餐的休闲、便餐色彩有所强化,企业开拓创新与延伸经营力度加强,显示出我国快餐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nb
企业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
8.发展中要形成合力和发挥规模效应。
要加强行业指导、政策环境、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工作,发挥行业的组织、协调、服务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以解决单一企业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快餐发展的大市场和大环境。要解决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科技开发、人才培育、技术开发、管理体系建设和资源利益共享等深层次制约瓶颈的问题,需要企业共同培育发展空间,加强企业联动效应和群体优势,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共享规模优势和效应,共同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我国快餐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国快餐历经外来激发、感性探索和理性
积累的发展阶段,走过了艰辛曲折、不折不挠和勇于进取的征程,谱写了一曲奋进的篇章。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这都将使快餐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快餐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1.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快餐的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趋势需要加强。
满足在外流动人口、团体单位供餐和家庭厨房需求是餐饮业的三大服务领域和空间,也是快餐市场需求的主要构成。随着餐饮消费市场多样化的特点,需求将更加追求个性和特色,市场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快餐行业发展中的业态多元化、市场细分化和特色个性化的趋势增强。快餐企业要立足市场需求,需开拓经营领域和创新发展模式,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外快餐市场看,市场划分细、企业形态多,店面特色突出、品种简明、个性化强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企业要在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前提下、确定主打的品牌品种和独特的经营风格,在企业模式、品种选择、经营风格与发展特色方面更加突出各自鲜明的个性,避免简单和雷同,以形成市场中的价值和特色,形成企业文化品牌的基础。在发展快餐店形态同时,团体供餐、送餐、早餐和快餐食品加工市场将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仍面临着经营规模、模式途径、行业规范和政策环境等问题,但市场潜力巨大,生命力旺盛,前景广阔,通过逐步形成规模发展和特色经营,提高便利快捷、品种个性、品质稳定、营养均衡和管理规范的水平,使我国快餐业得到不断发展与壮大。
2.小型化和简单化的企业模式发展潜力大,“小、专、多”的路子应当重视和倡导。
快餐以大众消费为主的特征定位和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在发展模式选择上要与之适应,以小店发展为主,走“小、专、多”的店铺发展路子,店铺小型化加上品种简单化的模式具有市场潜力和推广价值。专一才能专业,坚持专长才能向深度发展,简单化是标准化的前提。店面的大小是应依据当地市场与客源决定,但是市场的总体饱和度越来越高,在店铺密集、消费分散的现实情况下,如果过于追求店面大、品种多和装修华贵,往往造成经营成本加大,管理难度加大、操作控制复杂和投入回报慢的不利局面,与快餐特征也不相符。小型化加简单化的店态模式可以降低开发、设计、选址和投入的难度与压力,增加店铺的可复制性,也更加突出快餐的特点、个性与风格,选址方便,开店余地大,与区域客流需求适应强,更好地避免或降低企业经营中多而广、大而全造成的压力与风险。
简单化加小型化的模式更需要规模化与标准化的保证,对品质标准控制和集中采购配送的要求更高。企业人均消费低又要保证赢利的主要途径要靠赢得连锁规模效益,其中品种的现场加工快速、出售品质的优良、主要依托现场以成品、半成品加工为主,对产品标准化技术的开发要求高,对集中加工配送能力要求强,才能减少现场加工压力和风险,使单店选址面积小成为可行。同时,面积较大的快餐店为弥补成本利润低的问题,赢得更佳的服务和更大的效益,要逐步增强和探索便餐、休闲的结合功能,增加弹性服务,满足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发展中,企业不应过于追求单一固定的模式和自我理想模式而束缚不前,要贴近市场,抓住本质、锐意进取,使中国快餐企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3.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连锁经营推进要谨防急躁冒进。
在现代快餐的发展中,品牌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和关键。
随着内在积累的强化与完善,各地代表企业的发展步伐和速度将不断加快,连锁扩张逐步发展,经营实力和支撑能力加强,规模效益和规范水平提高,品牌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发展质量水平继续提升。发展中式快餐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中式品牌企业的连锁发展空间很大,但要防止企业的急躁冒进和短期行为,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步骤,追求事业和长久,注重务实求进,以求稳步快速发展。从全国范围内,我们要对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中式快餐企业给予一定的重视、扶持和培育,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对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给予重点解决和支持,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快骨干快餐品牌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壮大,以点带面,推动行业的发展。
4.专业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快餐业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导向、科技支撑和产业推动。
行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涌现和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快餐行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将逐步形成,对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同时,行业物质条件发展的日趋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基础支持,将推动我国快餐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科技开发水平的提高,相关产业链条的紧密嫁接联合,进一步加快中式快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传统烹饪技术工艺的更新与发展,注重适合快餐生产工艺要求的专门设备研究开发力度,加快理论水平、科技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快餐业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快餐发展上一新的台阶。
5.中西快餐、海内外快餐相互借鉴、融合的步伐加快。
中式快餐发展需要借鉴西式快餐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模式,以解决理念创新、基础薄弱、人才缺乏和规模效益的问题。西式快餐凭借观念、资本、人才和管理等优势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但是今后西式与海外快餐的发展更要融入中国土壤,创新理念,吸收新的中式品种、技术和生长的养份,克服根基不深和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外快餐共同构成了中国快餐市场,两者之间虽有竞争和短兵相接,但在市场定位、发展空间方面还是存在差异,各自具有相对发展空间。今后,中外快餐企业的发展中要形成相互借鉴和融合互通的局面,共同进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式快餐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在外来资本、人才引进和国际化进程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快餐企业的改造、重组和升级步伐,提升现代快餐的总体发展水平。
6.行业组织作用加强,促进行业规范与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通过行业组织、社会机构和快餐企业的共同作用,我国快餐业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将迅速提高,企业联合的步伐加快,以尽快形成行业运作有效机制和相关产业链之间联合联动的深层次合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所需求的集合能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行业协会要提高行业的代表性,注重维护行业与企业利益,突出服务意识,提高会员企业的服务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行业组织、政策环境、标准规则、信息服务和交流指导等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条件,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支持和促进企业间联合互动和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行业标准规范和服务能力的不断加强,发挥企业联合互动的综合优势,从企业共同目标和共性利益出发,更好地解决企业单独所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共享规模效益,谋求企发展。只有发挥行业组织与服务作用,推进规范化发展水平,提高企业规模效应,组合社会资源,形成行业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积极推动我国快餐连锁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