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3 22: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

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

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不仅有利于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而且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坚定社会公众对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本指导意见主要阐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支付体系发展的政策取向,明确支付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引导支付服务市场的主体行为,是为促进我国支付体系建设、适应经济金融发展而发布的第一个支付体系中期发展指导性文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

(一)支付体系建设成就。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组织格局。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稳步落实。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形成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为补充的工具系列。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主体,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架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制度框架,确立了“安全”和“高效”并重的监管目标,明确了监管范围和监管手段,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广度不断拓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投资有序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初步形成。

(二)支付体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未来一段时期,支付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服务需求旺盛。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外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际社会愈加关注利用支付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和出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和准则。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强化了监督管理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必要性。这些因素一方面对我国支付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支付体系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同时,我国支付清算结算法规制度亟待更新完善、支付系统与证券和外汇结算系统需进一步协调发展、城乡支付服务环境发展不平衡、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支付体系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支付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支付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推动各种业务不断创新;支付工具电子化趋势明显,电子商业汇票应用方兴未艾,银行卡普及率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预付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发展迅猛;支付服务市场竞争激烈,支付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丰富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基础的支付服务主体格局;现代信息技术在支付领域广泛应用,支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支付结算系统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深,支付体系复杂性增强,支付体系监管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化挑战为机遇,是当前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和实现支付体系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为宗旨,全面推动支付体系的科学发展,鼓励创新,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坚持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同步推进,促进支付系统与外汇结算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协调发展。坚持支付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城乡支付服务环境差距,推动境内支付与跨境支付统筹发展,实现支付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全面发挥市场机制在支付体系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支付服务市场安排,促进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秩序,鼓励公平竞争,满足社会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充分重视政府在加快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推进支付产业信息标准制定、强化支付体系监督管理中的推动作用,依法发展、依法监管。

——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积极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各类业务创新。有效开展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引导支付服务市场规范发展,防范支付风险,促进支付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三)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以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以满足支付需求为导向,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以及各类清算组织、外汇结算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建立健全有利于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外汇结算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及其他零售支付系统并存的现代支付清算结算网络体系。完善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方式为发展方向,适应多种经济活动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进一步健全以金融账户实名制度为基础,以不断优化的金融账户管理手段为支撑的金融账户管理体系。研究支付交易信息标准,促进支付清算结算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加强支付体系监管提供基础支撑。结合农村地区不同支付服务需求,创新和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引导因地制宜地布设各类配套设施,全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积极开展支付体系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支付体系法律法规制度,夯实支付体系发展的法律基础。研究制定支付系统管理法规制度。完善支付系统规则设计,明确支付指令、结算最终性和轧差安排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提升支付系统管理制度的法律层次,研究拟订《支付系统监管条例》、《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制定重要支付系统判断标准,提高重要支付系统监管透明度,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系统参与者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非现金支付工具法规制度。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修订工作,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推动出台《银行卡条例》,做好《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工作。制定与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整合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统一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完善外汇结算法规制度。明确外汇交易集中清算的法律地位,确保外汇交易的结算最终性,保障清算机构对担保品优先受偿权。理顺外汇交易、清算、结算机构及市场参与者的法律关系,明确各主体间市场协议的法律地位,保障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交易、清算、结算过程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完善债券交易结算法规制度。推动债券电子簿记法规建设,保障电子化证券的法律权利。研究明确债券结算机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处理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的衔接,落实保障证券结算优先原则,确保结算最终性。

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服务收费定价机制。根据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服务收费定价机制,推动支付服务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倡导风险、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策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协调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服务优惠支持政策出台,有效降低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

(二)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资金、证券结算系统网络。

完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整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成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管理更先进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合理规划和部署现有应用系统迁移工作。推进支付体系灾备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的基础性功能。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零售支付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推动零售支付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鼓励提供灵活多样的系统接入方式,广泛支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使用各类支付清算系统,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

提升外汇结算系统功能。研究推动外汇结算系统与境内外支付系统的衔接应用,提高外汇结算效率。进一步丰富外汇结算系统功能,支持外汇业务创新,努力推进外汇交易同步收付(PVP)的实施,有效防范外汇结算风险。

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多币种证券清算结算及跨境交易的清算结算,推动实现债券市场净额结算。研究推动债券结算系统功能优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不断满足新业务、新产品的结算需求。提高利用中央银行货币进行证券资金结算的比重,发挥支付系统与证券结算系统联合运行的优势。

协调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发展。完善各系统的准入、退出标准,研究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标准,实现各系统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在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作用。完善各系统的危机处置预案和应急计划,健全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各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各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调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之间的结算过程,有效防范跨系统风险。

(三)鼓励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创新,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应用。继续推动票据业务创新。支持和推动票据影像业务和电子票据的发展,降低票据处理成本、提高票据支付效率,保障票据支付安全。充分发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效能,研究引入电子票据新品种,推动票据市场统一化、电子化进程。提升纸质票据防伪技术及核验水平,确保票据使用安全。

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规范银行卡发行。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提高支农、惠农卡普及率。规范收单市场秩序,强化特约商户和受理终端管理。推动金融IC卡(金融集成电路卡)与公共服务应用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银行卡业务发展量化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完善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加大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推动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电子支付业务规则和风险控制措施,加强电子支付标准建设,鼓励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管理,规范支付机构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强化对支付机构的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要求,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

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推广。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配套设施布放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切合农村实际的电子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普及。鼓励和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国家粮食、农副产品收购以及果蔬、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广泛应用。

(四)优化账户服务和管理,增强社会诚信意识。

推进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加强落实账户实名制监督检查,探索建立落实账户实名制长效机制。加强身份识别手段,提高身份识别有效性,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功能,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健全联网核查疑义信息反馈核实及争议处理机制。

改进银行账户管理体系。研究拟订《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条例》。研究完善金融账户账号编码规则,建设全国集中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不断完善银行账户司法、税务、审计等有权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制度,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地区银行账户的普及率,在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开户手续,促进农村地区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为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五)加强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明确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职能及相关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在金融体系中的法定监管作用,加强对支撑金融市场运行的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等的监督管理。及时完整地获取金融市场的交易和风险敞口信息,加强监控同一金融机构作为多个系统参与者时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尽早发现、预警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切实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高效与稳定运行。

强化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措施。合理设计支付体系统计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支付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手段。参照《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证券结算系统建议》等国际标准,适时开展各类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的评估工作。

完善支付体系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有效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推动支付清算行业自律管理,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加强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提高支付体系监管透明度。

健全支付机构监管机制。落实《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明确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的资质和要求,引导督促支付机构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司治理、自我约束”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有效防范支付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的稳定运行。

(六)加强支付体系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支付结算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支付清算结算国际和区域性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支付体系标准衔接机制,在支付结算国际规则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统筹研究跨境人民币业务处理系统建设以及跨境债券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境经贸往来和金融中介活动提供更加可靠的清算结算安排。研究加强跨境人民币支付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我国金融信息安全。

推进支付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业务,在风险可控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推动业务、机构不断向境外延伸。畅通人民币跨境支付渠道,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推动境内及跨境外币支付系统协调发展,提高外币支付效率。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实施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加强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组织领导,牵头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指导意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指导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二)加强统筹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意见实施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加强沟通,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业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加强监测和评估,维护支付体系的稳定,共同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宣传支付结算知识,培育社会公众的现代支付理念。切实加强对支付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支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宣传国家支付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重要意义,为指导意见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二篇: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央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全文)2009-04-03 17:34:26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央行网站今日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称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报告》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全面反映了2008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展望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报告》凸显了“大支付”的理念,即《报告》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传统银行业支付结算服务,也包括债券、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服务,以及银行卡等专业化清算服务,同时介绍了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支付清算机构的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2008中国整个支付结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报告》指出,2008年,面对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外金融危机爆发等不利因素,我国支付体系依然运行平稳、安全与高效,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支付体系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3.82亿笔,金额1131.04万亿元;是当年GDP的37.62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14亿笔,金额640.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和20.14%;日均处理支付业务80万笔,金额2.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8.82亿笔,金额408.54万亿元,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在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是中国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分别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证券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服务。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达到104.6万亿元,同比增长66.03%;交易所证券交易虽然受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业务量有所减少,但交易过户总笔数和金额仍然达到了39.17亿笔和64.45万亿元;结算总金额和结算净额分别达到了184.52万亿元和6.26万亿元。

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全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流通中现金(M0)与GDP之比继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11.31%,较2007年下降了0.79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流通中现金与GDP之比年均下降0.77个百分点,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其中,虽然受新兴的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传统的票据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支票仍是最受欢迎和使用最广泛的票据种类,2008年支票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0%;而银行卡成为社会公众消费最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2008年年末,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城镇人口人均持卡2.97张,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4%;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公众用卡意识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费的习惯。银联卡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网络、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网络实现受理,便利了境内居民出境公务和旅游消费需要。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状况的报告,详细披露了2009年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情况、相关数据,并提出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报告》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12.63亿笔,金额达1208.06万亿元,有效搭建了资金支付的“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工具日益普及,极大便利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日常支付,全年共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14.14亿笔,金额715.75万亿元;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积极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居民个人零售支付领域,银行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额34.91亿笔,金额6.86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2.0%,有效促进了零售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在畅通资金汇划、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就支付结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与以前相比,《报告》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展示了我国支付结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二是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引导支付结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三是附录增加了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以数据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我国支付体系的整体情况。

《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附件:

1.《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1.rar

2.《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2.rar

3.《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3.rar

4.《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4.rar

第三篇:《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分析报告110729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分析报告

以下结合我司业务对《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进行分析

一、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成就

1.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以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2010 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了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办理流程、手续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提示: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规章制度是我司进行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重要法律依据。

2.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职学生自助卡、公务卡;在高速公路收费、铁路售票和旅游门票等行业中应用银行卡;支票授信业务试点成功,2010年底开始全国范围的推广。

3.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深入开展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登记的非金融机构法人有371家。正式启动《支付业务许可证》审批核发工作,对拟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了初审。在此基础上,对申请机构的资质情况、技术能力、反洗钱工作水平等进行了集中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2010年1月25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设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必要性、职能、组织架构等进行了讨论,至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报民政部。(2011年5月2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2010年3月,山西和湖南株洲启动存量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核实试点工作,对所有个人人民币存款账户开户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颁布之前的非实名账户实名化。

提示:《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是我司进行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在我司工

作人员开发用户或用户主动申请开通“指纹支付”业务填写资料时,工作人员应对用户填写的资料和其身份证件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用户不使用假名、昵称等。

二、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分析

1.非现金支付工具

(1)票据.(2)银行卡

(3)汇兑等支付方式

(4)其他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蓬勃发展,业务量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司“指付通”业务属于其他电子支付方式。

2.支付系统

我国现有支付系统主要包括:

(1)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2)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3)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4)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5)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6)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7)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

(8)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9)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3.证券结算系统

我国现有的证券结算系统主要包括:

(1)中央债权综合业务系统;

(2)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

(3)上海清算所业务系统;

(4)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三、支付体系展望

1.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推动《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修改和《银行卡条例》出台。完善票据业务和其他支付结算业务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

起草《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明确中央银行对于各类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管职责,完善中央银行履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职责的法律基础,提升支付系统管理制度的法律级次。

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规范管理,强化对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管理等支付服务的规范和管理,防范支付风险。

提示:其中《银行卡条例》、《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及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都与我司“指纹支付”业务相关。我们应当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动态,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应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并保证我司工作制度合法合规。

2.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

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推进金融账户实名制工作。建立健全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准入制度,严格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审批,加大非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备案力度;适时适度研究全国存量个人银行存款账户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问题,会同证券、保险等部门,调研银行账户、保险账户及证券账户落实账户实名制的情况,研究制订金融账户实名制实施方案。

完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认真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依法有序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行政许可;切实加强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规范与持续发展,研究建设非金融机构监测系统,充实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手段;协调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支付服务市场规范清理工作,严肃支付服务市场纪律。

3.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

4.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机制

完善支付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支付结算统计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改革现行指标体系,抓紧发布《支付业务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建立健全支付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做到界限明确、含义清楚、便于操作,既要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需要,也要便于国际比较。

综上所述,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逐

渐成熟,电子支付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现在支付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针对出现的新型支付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必然会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以维持我国支付体系的稳定发展。我司作为非金融支付机构之一,现有的“指付通”这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正是2011年里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监督管理的领域。因此,我们应当对支付领域内的新政策保持高度敏感,随时跟进学习新法律,在合法合规的操作环境下,保证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

第四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精)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手机支付是以手机作为支付终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远程信息交互(即远程支付,或基于手机与受理终端的近场信息交互发起支付指令(即近场支付,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智能终端不断普及,我国手机支付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技术形态不断涌现,手机支付正逐步成为提高支付效率、拓展支付服务、促进金融普惠的新兴支付方式。为鼓励业务创新,维护各方权益,防范支付风险,促进手机支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坚持市场主导,发挥产业合力,拓展小额便民支付应用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机构的创新活力。手机支付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各参与主体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通信运营商、手机终端

厂商、芯片制造商等产业链各方,在防范手机支付风险、保障客户权益的前提下进行有益的合作与尝试,探索、创新适宜的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各参与主体应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手机支付服务市场,共同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资源配臵效率,推动手机支付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二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协作共赢。

手机支付产业链长、参与主体多,产业链各方应合理分工、加强协作,积极探索开放、共赢、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优势,在手机支付服务市场继续发挥基础性、推动性作用;支付机构应进一步利用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强风险管理,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形成对传统支付服务的延伸与补充;银行卡清算机构应继续发挥在银行卡产业链中的枢纽作用,为手机支付业务提供安全、高效的银行卡交易处理与清算服务。

(三提升便利性,推进金融普惠。

鼓励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产业相关各方基于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TSM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探索实现和推广“一卡多应用”的商业模式,便利客户管理和使用多种支付应用,提升产品便捷性,改进客户体验。各参与方应协同加

快电子商务发展、推广金融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等当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利用手机支付随身、随地、随时的优势,不断满足广大城乡居民便捷、小额、非现金支付需求,推广普惠金融应用与服务。

二、落实基本业务要求,规范发展手机支付业务

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发展手机支付业务,应当坚持业务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提高效率与防范风险兼顾的基本原则。

(一大力发展商业银行手机支付业务。

支持商业银行与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产业相关各方紧密合作,改进客户体验,引导和培育客户手机支付消费习惯,扩大手机支付的普及率。

商业银行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应遵循银行卡、电子支付等相关管理规定。支持商业银行发行脱机、小额支付应用的手机电子现金。手机电子现金应符合金融行业标准,不得与客户本人手机终端分离使用,不挂失、不取现,余额不超过1000元。鼓励商业银行结合客户支付需求开展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手机电子现金跨行圈存服务。商业银行发行手机电子现金不再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磁条预付卡和电子现金的通知》(银发…2012‟14号关于向人民银行报批和报告的有关规定。

(二规范发展支付机构手机支付业务。

鼓励支付机构基于银行卡(账户开展手机支付业务,按照其取得的相应业务资质,规范开展业务,并加强风险防范,保障支付安全。

1.仅取得移动电话支付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应当基于付款人的银行卡(账户提供手机远程支付服务;同时取得移动电话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应当根据付款人及其开户银行的授权、基于付款人的银行卡(账户,或者可根据付款人的意愿、基于付款人在本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提供手机远程支付服务。上述手机远程支付服务只能为付款人和网络特约商户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提供相关支付服务,并适用人民银行关于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及银行卡收单业务等相关管理规定。

支付机构基于支付账户开展手机远程支付业务的,应确保支付账户资金来源仅限于客户同名银行借记账户等规定渠道。支付机构应区分支付账户资金不同来源,规范资金用途并遵循“原路退回”原则办理退款业务。

支付机构不得基于客户的通信账户开展手机支付业务。

2.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可为实体特约商户提供商业银行直接发行在付款人手机安全载体内的银行卡(账户及手机电子现金的近场受理服务,适

用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三严格落实客户实名制管理和发卡记名管理规定。

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应采取有效措施核实与管理手机支付客户的相关信息。

1.商业银行基于银行卡(账户,或基于复合借贷记账户应用的手机电子现金(以下简称手机复合电子现金开展手机支付业务,以及支付机构基于银行卡(账户或支付账户开展手机远程支付业务,应落实客户实名制度,并将客户用于支付的银行卡(账户号码及手机复合电子现金或支付账户账号、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进行关联管理,且账户名称应与客户有效身份证件姓名一致。

2.商业银行基于未复合借贷记账户应用的手机电子现金(以下简称手机非复合电子现金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发行手机非复合电子现金时应对客户进行记名管理,将

客户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与其申请的手机非复合电子现金对应进行登记,并关联管理。

3.商业银行应强化对创新发卡模式的客户身份识别管理,对通过TSM平台将客户新申请的银行卡信息、复合电子现金信息写入手机终端安全载体芯片等业务,如客户已在本行以面签方式开立银行账户,则可采用有效的非柜面方式核实客户身份,并确保业务申请为客户本人真实意

愿。如客户未在本行以面签方式开立银行账户,则必须通 过柜面识别与核实客户身份。

(四)加强与规范受理市场建设。为便利客户手机支付,各参与方应积极拓展手机支付 在公共交通、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领域 的应用,改进客户体验,减少现金使用。收单机构应进一 步加大特约商户拓展、受理终端机具布放与改造的投入,改进和优化手机支付受理环境。银行卡清算机构应基于市 场化原则调动各参与方积极性,联合收单机构、发卡机构 集中产业资源,共同推进受理环境建设。

三、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促进手机支付业务可持续发 展

(一)加强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及资金结算管理。1.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应按照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相关 管理规定,加强手机支付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严格审核 特约商户资质并签订受理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及资金结 算、差错处理等必要事项。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应确保手 机支付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按规定准确 反映交易渠道和交易类型等信息,并按约定时限,及时将 手机支付交易的资金结算至特约商户指定的银行结算账 户,切实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2.发卡银行、收单机构和银行卡清算机构应做好电 6 子现金的资金结算和差错处理服务,逐步缩短交易资金清 算周期,保障特约商户和客户的资金权益。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应拥有并运 营独立、安全、规范的业务处理系统,制定完善的业务管 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切实防范支付风 险。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应按照审慎性原则,根据客户资 信状况、业务类型、账户类型,建立有效的交易风险监测 系统,对单笔支付金额和月累计支付金额、支付认证方式 等实施有效控制。

(三)保障交易与信息安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手机支付业

务,应符合国家 和金融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商业银 行、支付机构应采用必要、适当的加密技术和措施,保证 交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要 建立严格的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管理机制 和风险防范措施,并对客户信息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商 业银行、支付机构因业务需要客户提供有关信息时,应书 面告知客户所提供信息的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安全保护 措施等,按照客户的授权依法使用,并承担有关信息保护 不善被盗用的相关后果与责任。7

四、加强组织协调和创新支持,积极推广手机支付业务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加强属地管理,立足于便民应 用和防范风险,以实际应用项目为突破口,加大政策引导 和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各方不断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及 时跟踪辖内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情况,加强业务宣传和调查 研究,积极推广手机支付应用,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同时,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加快完善手机支付业务风险防范 预警机制,及时识别辖内风险事件或隐患,通过采取风险 提示等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手机支付业务风险监管体 系。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卡清算机构应完善运营机 制,研发贴近民生的手机支付产品,提升手机支付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普及手机支付安全使用知识,在培 养客户支付习惯的同时,作好客户风险教育,提高客户风 险防范意识。8

第五篇:评议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本站推荐)

评议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摘要:支付清算系统是一国经济金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其安全和效率对于经济金融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支付工具的多样性不断提高,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断推进。在2001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上,行长戴相龙提出在五年内中国央行将建立统一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和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并实现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中央银行会计的集中统一核算管理。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正式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支付清算系统;特点;展望

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组织格局。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稳步落实。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形成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为补充的工具系列。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主体,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架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制度框架,确立了“安全”和“高效”并重的监管目标,明确了监管范围和监管手段,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广度不断拓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投资有序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初步形成。

一,现阶段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支付清算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制度发布实施,促进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10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办理流程、手续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规范了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有利于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二)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已经成功上线运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清算职能,提高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跨行清算的处理效率,助推商业银行改进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缓解营业网点柜台服务压力,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支付需求,支持并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接入系统,系统运行平稳,业务量稳步上升。

面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第二支付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也进入使用阶段的准备工作中。

2010年6月28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上线运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运行,有利于降低票据业务风险与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银联跨行信息交换系统运行稳定,交易成功率稳中有升,实现成功交易84.53亿笔,交易金额1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7%和46.40%。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应用成效进一步提高。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赋予社(行)名、社(行)号机构27 375家,比年初净增6 010家,增幅为28.13%。

(三)零售支付系统便利民众多样化支付需求

我国现已建成了包括小额批量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 像交换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的业务系统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零售支付服务网络, 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零售支付服务。今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旅游总局,分别就银行卡的支付功能做了相关改进。实现了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及时、真实、准确发放,缓解了铁路和旅游行业客流压力大的“瓶颈”问题,提升了高速公路收费、铁路售票、旅游门票购买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公务卡的推广应用便利了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 对于预防腐败行为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了公务卡试点推广,55家商业银行正式发行了公务卡,累计发卡突破640万张,对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银行卡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稳步增长

自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后,我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就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年末,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共有参与者31个,其中2010年新增参与者7个。按照支付业务往账口径统计,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54.47万笔,金额折合美元1 410.94亿元;平均每笔25.90万美元,同比增长44.77%;日均处理业务2 179笔,金额折合美元5.64亿元。美元支付业务仍占据主体地位。按照支付业务往账口径统计,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共处理美元支付业务52.70万笔,占业务总笔数的96.74%,较2009年上升0.57个百分点;金额1 270.47亿美元,占业务总金额的90.04%,较2009年下降0.64个百分点。外币支付业务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地区支付业务往来账口径统计,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美元支付业务交易量前10名地区中,除安徽、四川外,其他均为沿海发达地区。交易量前10名地区共处理支付业务99.07万笔,金额2 342.42亿美元,分别占美元支付业务总交易笔数和金额的94%和92.19%。

二,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展望

(一)健全支付体系法律法规制度,夯实支付体系发展的法律基础。研究制定支付系统管理法规制度。完善支付系统规则设计,明确支付指令、结算最终性和轧差安排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提升支付系统管理制度的法律层次,研究拟订《支付系统监管条例》、《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制定重要支付系统判断标准,提高重要支付系统监管透明度,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系统参与者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非现金支付工具法规制度。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修订工作,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推动出台《银行卡条例》,做好《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工作。制定与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整合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统一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完善外汇结算法规制度。明确外汇交易集中清算的法律地位,确保外汇交易的结算最终性,保障清算机构对担保品优先受偿权。理顺外汇交易、清算、结算机构及市场参与者的法律关系,明确各主体间市场协议的法律地位,保障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交易、清算、结算过程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完善债券交易结算法规制度。推动债券电子簿记法规建设,保障电子化证券的法律权利。研究明确债券结算机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处理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的衔接,落实保障证券结算优先原则,确保结算最终性。

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服务收费定价机制。根据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服务收费定价机制,推动支付服务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倡导风险、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策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协调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服务优惠支持政策出台,有效降低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

(二)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资金、证券结算系统网络。

完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整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成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管理更先进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合理规划和部署现有应用系统迁移工作。推进支付体系灾备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的基础性功能。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零售支付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推动零售支付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鼓励提供灵活多样的系统接入方式,广泛支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使用各类支付清算系统,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

提升外汇结算系统功能。研究推动外汇结算系统与境内外支付系统的衔接应用,提高外汇结算效率。进一步丰富外汇结算系统功能,支持外汇业务创新,努力推进外汇交易同步收付(PVP)的实施,有效防范外汇结算风险。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多币种证券清算结算及跨境交易的清算结算,推动实现债券市场净额结算。研究推动债券结算系统功能优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不断满足新业务、新产品的结算需求。提高利用中央银行货币进行证券资金结算的比重,发挥支付系统与证券结算系统联合运行的优势。

协调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发展。完善各系统的准入、退出标准,研究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标准,实现各系统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在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作用。完善各系统的危机处置预案和应急计划,健全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各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各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调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之间的结算过程,有效防范跨系统风险。

(三)鼓励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创新,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应用。继续推动票据业务创新。支持和推动票据影像业务和电子票据的发展,降低票据处理成本、提高票据支付效率,保障票据支付安全。充分发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效能,研究引入电子票据新品种,推动票据市场统一化、电子化进程。提升纸质票据防伪技术及核验水平,确保票据使用安全。

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规范银行卡发行。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提高支农、惠农卡普及率。规范收单市场秩序,强化特约商户和受理终端管理。推动金融IC卡(金融集成电路卡)与公共服务应用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银行卡业务发展量化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完善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加大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推动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电子支付业务规则和风险控制措施,加强电子支付标准建设,鼓励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管理,规范支付机构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强化对支付机构的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要求,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推广。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配套设施布放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切合农村实际的电子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普及。鼓励和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国家粮食、农副产品收购以及果蔬、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广泛应用。

(四)优化账户服务和管理,增强社会诚信意识。

推进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加强落实账户实名制监督检查,探索建立落实账户实名制长效机制。加强身份识别手段,提高身份识别有效性,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功能,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健全联网核查疑义信息反馈核实及争议处理机制。

改进银行账户管理体系。研究拟订《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条例》。研究完善金融账户账号编码规则,建设全国集中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不断完善银行账户司法、税务、审计等有权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制度,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地区银行账户的普及率,在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开户手续,促进农村地区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为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五)加强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明确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职能及相关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在金融体系中的法定监管作用,加强对支撑金融市场运行的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等的监督管理。及时完整地获取金融市场的交易和风险敞口信息,加强监控同一金融机构作为多个系统参与者时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尽早发现、预警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切实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高效与稳定运行。强化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措施。合理设计支付体系统计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支付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手段。参照《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证券结算系统建议》等国际标准,适时开展各类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的评估工作。

完善支付体系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有效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推动支付清算行业自律管理,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加强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提高支付体系监管透明度。

健全支付机构监管机制。落实《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明确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的资质和要求,引导督促支付机构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司治理、自我约束”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有效防范支付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的稳定运行。

(六)加强支付体系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支付结算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支付清算结算国际和区域性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支付体系标准衔接机制,在支付结算国际规则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统筹研究跨境人民币业务处理系统建设以及跨境债券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境经贸往来和金融中介活动提供更加可靠的清算结算安排。研究加强跨境人民币支付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我国金融信息安全。

推进支付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业务,在风险可控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推动业务、机构不断向境外延伸。畅通人民币跨境支付渠道,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推动境内及跨境外币支付系统协调发展,提高外币支付效率。

参考文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

下载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经济作物发展指导意见

    为推动我市经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绿色高效经济作物产业,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一、创新思路,精心谋划绿色......

    开放型农业发展指导意见

    2、借助招商平台,开展招商活动。今年继续以引进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项目为重点,以引进农业外资项目为突破口,在积极引进省外投资项目的同时,千方百计引进港澳台、东南亚等外资......

    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前 言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发展、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城郊新农村发展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开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城郊型新农村,特制定本意见。一、总......

    乡镇安全体系指导意见(优秀范文5篇)

    渝办发〔2006〕123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乡镇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 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政法发[2011]53号 关于印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交通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部关于印发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6]6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

    解读: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指导意见

    解读: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指导意见 来源:虎嗅网2014年3月上旬,央行召集部分支付公司,在小范围内下发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稿(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