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

时间:2019-05-13 04: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

第一篇: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

采用‘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

何松年

实变函数课程似乎素有难学的名声,其难有二:其一是内容难懂,其二是习题难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基础上,在学习定理证明和做习题的时候,有意识地用“倒推分析法”训练自己大有裨益。所谓“倒推分析法”就是由果索因,亦即由结果出发分析,欲证┅,只需证┅,而欲证┅,又只需要证┅,直到已知条件为止。这种方法往往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你可能会觉得证明思路实际上是很自然的,并不是玄妙的和不可思议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以实变函数中十分重要的叶果洛夫定理为例阐述如何“倒推分析。”

一、叶果洛夫定理

设f(x),f1(x),f2(x),,fn(x),,是定义在可测集E上的几乎处处有限的可测函数,且m(E),若fk(x)f(x),a.e.于E,则对任何0, 存在可测集EE,使得

(1)fk(x)在E上一致收敛于f(x),(2)m(EE)。

二、定理分析 倒着推

(1)定理要求寻求满足两个条件的E。首先要想明白何为收敛? 若x0E为收敛点,则0, 自然数j,使当kj时成立,fk(x0)f(x0)



x0Efk(x)f(x)。kj

集合Efk(x)f(x)中的点,满足对于一切

kjkj

fk(x)f(x)。

但此集合显然不是一个收敛点集,更不是一个一致收敛点集!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充当E!

(2)如何找一个一致收敛点集?当然需要先让动起来!i,选一个ji(其值待定),做集合1

Efk(x)f(x),iikji

自然想到,令





1,2,,1

EEfk(x)f(x),ii1kji

容易验证,fk(x)在E上一致收敛于f(x)。

(3)剩余的问题是:如何选择ji,使得mEE?先看看EE是何

模样,显然

1

EEEfk(x)f(x)。

ii1kji

于是,欲使



mEE,由测度次可加性,只需对每个i,选择适当ji,满足

1mEf(x)f(x)kikji2i

而这又只需证明(对每个自然数i),i1,2,,10,i1,2,,limmEf(x)f(x)kjikj

于是,核心问题是:0,是否成立



0.limmEf(x)f(x)k j

kj



这与已知条件是什么关系?注意到Efk(x)f(x),j1,2,,是一个

kj

递降的集合列,且由于条件mE,所以有



limmEf(x)f(x)kj

kjmE|fk(x)f(x)|

j1kj mlimEfk(x)f(x).k



因而只需证

mlimEfk(x)f(x)0,k



但显然

k

limEfk(x)f(x)Efk不收敛于f,mlimEfk(x)f(x)0。

k

故由已知条件,可得



三、定理证明

(1)先证对任何0,成立



0.limmEf(x)f(x)k j

kj

因为fk(x)f(x),a.e.于E,而显然

k

limEfk(x)f(x)Efk不收敛于f,mlimEfk(x)f(x)0。

k

所以,有





注意到Efk(x)f(x),j1,2,,是一个递降的集合列,以及条件

kj

mE,有



limmEf(x)f(x)kj

kj

mEf(x)f(x)k

j1kjmlimEfk(x)f(x)

k



0.(2)其次,由上论证,知对任意给定的0, 对每个自然数i,存在自然

数ji,使得

1mEf(x)f(x)kikji2i

令,1

EEEfk(x)f(x),ii1kji

则有



mEE

i1



i

。

(3)最后,来证可测函数列fk(x)在1

EEEEEfk(x)f(x)

ii1kji

上一致收敛于可测函数f(x).事实上,0,取定一个i0,使得





,i0

从而,当k有

ji0时,对一切xE

kji0

1Efk(x)f(x)i,0

fk(x)f(x)

。i0

第二篇: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一)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

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1= ∠AOB,同理 ∠2= ∠BOC,∴∠1+∠2=(∠AOB+∠BOC)= ∠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

5、(2),7.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第三篇: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定理,证明的定义。

2.知定理必须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后才可运用。(重点)

3.会用几何语言证明一个命题。(难点)

【问题导学】

1.阅读课本55页,写下并记忆五个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2.认真阅读课本56页后回答:

① 什么是定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他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作用:揭示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② 认真完成“思考”的问题,参照云图中的提示,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可知第一个结论不正确.23571113159509 第二个结论不正确.钝角三角形 第三个结论正确.对上面不正确的结论举反例说明。

③什么是证明?哪些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呢?

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3.阅读“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证明后回答:

③ 写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总结证明命题的步骤。

④ 仿照例题步骤证明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阅读课本57页读一读,写出证明的依据有哪些?

定义、基本事实、已经学过的定理,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

【课堂检测】

课本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学习小结】

第四篇: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

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

(二)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

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

例1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 .

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板书]2.9定理与证明

探究新知

1.命题证明步骤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步骤时,学生所说的层次不一定有逻辑性,或不太严密,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分清命题证明几个步骤的先后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得出证明命题的步骤(出示投影):第一步,画出命题的图形.

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第二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理解以上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给学生一定时间理解记忆).

【教法说明】在以上第二个步骤中,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要注意在练习中加强辅导,第三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要逐步培养训练,现阶段暂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练习:(1)画出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时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课本第112页A组第5题.

【教法说明】由学生依照例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巩固命题证明的第一、二步.

2.命题的证明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教法说明】此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但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最好通过让学生分步讨论,同桌互相磋商,分步完成的方法,使学生对命题证明的每一步都进一步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考步骤.

(1)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画出命题证明所需要的图形.

邻补角用图2表示:

图2

添画邻补角的平分线,见图3:

图3

(2)根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写出已知、求证.邻补角用几何符号语言提示:,角平分线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求证邻补角平分钱互相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 .

(3)分析由已知谁出求证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有什么结论后可得(),由已知可以推导 吗?学生讨论思考.

【教法说明】以上步骤的完成教师只提供思路,具体结论的得出与操作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成整过程.

已知:如图,,.

求证:

证明:∵(已知),又∵,(已知),∴ .

∴(垂直定义).

证明完成后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证明的是一个简单叙述的命题,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例2,结合图形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②在写已知、求证的内容时,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来表示,转化时的写法也不是惟一的,要根据使用的方便来写,如: 与 互为邻补角,在已知中写为,角平分线有几种表示方法,如 是 的平分线,,根据此题写成 较好,方便于下面的推理计算.

③对命题的分析、画图,如何推理的思考过程,证明时不必写出来,不属于证明内容.

反馈练习:按证明命题的步骤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相等.”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板演,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3.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师:以上我们的推理是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判定方法.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如“相等的角是对项角”,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假命题,如何说明它是一个假命题呢?谁能试着说明一下?

【教法说明】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而是由很明显的“相等角是对顶角”这一假命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说明,体验从反面去说明一个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归纳小结.

根据学生说明,教师小结:

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说你所举命题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如“同位角相等”可如图,与 是同位角但不相等就说明“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

反馈练习:课本第111页习题2.3A组第4题.

【教法说明】在做以上练习时一定让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就是要澄清一些错误的概念.

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以下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3)对项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画图,写出已知,求证(不证明)

(1)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3.抄写下题并填空

已知:如图,.

求证: .

证明:∵(),∴().

∴().

【教法说明】以上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2题是训练学生把命题转化为几何语言、几何图形的能力;第3题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命题证明的三个步骤.

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

课本第110页习题2.3A组第3(2)、(3)、(4)题.

(二)思考题

课本第112页B组第l、2题.

作业答案

A组(略)

B组1.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

2.已知:如图,、分别平分 与 .求证: .

第五篇: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专题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已知非零向量a,b,a⊥b,求证|a|+|b|/|a+b|<=√

2【1】

∵a⊥b

∴ab=0

又由题设条件可知,a+b≠0(向量)

∴|a+b|≠0.具体的,即是|a+b|>0

【2】

显然,由|a+b|>0可知

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

|a|+|b|≤(√2)|a+b|

该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

(|a|+|b|)²≤².整理即是:

a²+2|ab|+b²≤2(a²+2ab+b²)

【∵|a|²=a².|b|²=b².|a+b|²=(a+b)²=a²+2ab+b²

又ab=0,故接下来就有】】

a²+b²≤2a²+2b²

0≤a²+b²

∵a,b是非零向量,∴|a|≠0,且|b|≠0.∴a²+b²>0.推上去,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作为数学题型的不等式证明问题和作为数学证明方法的分析法,两者皆为中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本文仅就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这一问题稍作探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形式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就是在其两边同时除以根号a+根号b,就可以了。

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些解不等式的方法

首先要牢记一些我们常见的不等式。比如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还有琴深不等式(当然这些是翻译的问题)

然后要学会用一些函数的方法,这是解不等式最常见的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做减法,假设法等等这些事容易的。

在考试的时候方法最多的是用函数的方法做,关键是找到函数的定义域,还有求出它的导函数。找到他的最小值,最大值。

在结合要求的等等

一句话要灵活的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数学证明题的最会想到的。就是归纳法

这种方法最好,三部曲。你最好把它掌握好。

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

解:ab-3=a+b>=2根号ab

令T=根号ab,T^2-2T-3>=0

T>=3orT<=-1(舍)

即,根号ab>=3,故,ab>=9(当且仅当a=b=3是取等号)。

下载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倒推分析法学习定理证明与做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法证明5则范文

    分析法证明a²-b²=tan²α+2tanαsinα+sin²α-tan²α+2tanαsinα-sin²α=4tanαsinα左边=16tan²αsin²α=16tan²α(1-cos²α)=16tan²α-16tan²αcos²α=16tan......

    分析法 证明辨析

    分析法证明辨析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探明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已知,看已知,逐步推向未知".综合法的思路如下:(从上往下看)(用投影片)......

    用分析法证明

    用分析法证明证明:分析法要证明1/(√2+√3)>√5-2成立即证√3-√2>√5-2也就是√3+2>√5+√2(√3+2)²>(√5+√2)²7+4√3>7+2√10即证4√3>2√102√3>√10√12>√10由于12>1......

    老教材定理与证明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 经典教材系列 老人教版定理与证明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意义,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2使学生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

    2.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2.4不等式的证明(2)综合法与分析法。【知识要点】综合法:从已知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结论的证明方法。(由因导果) 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分析法学案(!)

    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分析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结合教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分析法 (2)通过教学实例,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通过教学实例了......

    正弦定理证明

    新课标必修数学5“解三角形”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杨志文新课程必修数学5的内容主要包括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这些内容都是高中数学中的传统内容。其中......

    原创正弦定理证明

    1.直角三角形中:sinA= ,sinB=, sinC=1即c=∴abc, c= ,c=.sinAsinBsinCacbcabc== sinAsinBsinC2.斜三角形中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S△ABC=absinCacsinBbcsinA两边同除以abc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