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EZE电动排烟窗系统技术要求
电动排烟窗系统技术要求
开窗器:
1、开窗器必须为电动螺杆式。
2、开窗器的工作电压为24VDC。
3、开窗器内部应有过载保护功能,防止因负载过大而损坏驱动器。
4、开窗器必须具备自锁功能,即窗扇在任何情况下停止时,都能够长时间保持其状态。
5、开窗器防护等级应为IP65。
6、提供国际权威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证书。
7、提供该产品近3年内在国内重大项目的清单,及每个项目使用该产品的数量。控制箱与消防:
1、防护等级应不小于IP54。
2、输入电源应有保护,变压器次级和开窗器供电电源也应有相应的保护。
3、控制箱与开窗器的连接应有监视电路,当开窗器连线断路时,控制箱应提供故障显示。
4、控制箱应可以连接换气开关、风雨传感器,紧急按钮。
5、控制箱和紧急按钮应有内部的自我监控功能和状态显示,标明系统“正常”,“断电”,或“故障”等状态。
6、控制箱应具备与消防中心的联系功能,可以通过消防中心开窗或关窗,并将系统状态(如:报警、开窗、故障)通知消防中心。
7、控制箱应有内置式自动充电备用电源系统。当建筑物内电源断路后72小时内,仍保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将窗户打开。
8、紧急按钮和控制箱应通过中国防火检测机构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注:本技术要求均不能偏离,否则将导致废标。
第二篇:消防排烟风机技术要求
消防排烟风机技术要求
一、产品性能要求:1、2、3、电机采用优质电机。消防排烟风机在介质温度不高于85℃的条件下应能长期正常运行。消防排烟风机应保证:当输送介质温度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并在介质温度冷却至环境温度时仍能连续正常运转。
4、在额定转速下,在工作区域内,通风机的实测压力曲线与说明书中给定的曲线应满足下列规定:
a)轴流式消防排烟通风机在规定的流量下,所对应的压力值偏差为±5%。b)离心式 排烟通风机在规定的流量下,所对应的压力值差为±5%。
4、消防排烟通风机在说明中给定的工况点下的比A声级噪声限值应符合JB/T8690的规定。
二、消防排烟通风机叶轮应进行静、动平衡校正。平衡品质等级不低于G5.6级。叶轮平衡配重块的材质应与叶轮材质相同,并使用焊接和铆接的方式与叶轮连接。
三、消防排烟风机的叶轮应按JB/T 6445的要求进行超速试验,超速转速为最高工作转速的110%,超速时间不少于2min。
四、消防排烟通风机运行的震动限值应符合JB/T8689的有关规定。
五、结构要求:
1、轴流式消防排烟风机应在风机内设置电动机隔热保护与空气冷却系统(使用H级绝缘等级电动机的通风机可不设置强制空气冷却系统)。电动机绝缘等
级应不低于F级。
2、轴流式消防排烟风机电动机动力引出线,应由耐温隔热套管包容或采用耐高温电缆。
3、离心式消防排烟通风机在采用A式传动时,应设置机壳与电动机间的隔热结构。
六、装配要求:
1、轴流式消防排烟通风机壳与叶轮的径向间隙值应均匀,径向单侧间隙值:当机号≤No.10时,间隙值≥3.5mm;机号>No.10,间隙≥4.5mm。
2、离心式消防排烟通风机进风口与叶轮轮盖进口的径向单侧间隙应均匀,径向单侧间隙值应在叶轮直径的0.15%~0.4%范围内,进风口与叶轮盖的轴向重叠长度应为叶轮直径的0.8%~1.2%。
七、消防排烟通风机内外表面涂漆的技术符合JB/T 6886的规定。通风机所选用的油漆在通风机输送280℃的介质后,油漆基本不变色。
八、消防排烟通风机的旋转部件及所有可能产生松动的部位均必须牢固可靠,并具有防松措施。
九、传动组、带轮、联轴器等旋转传动件应装防护罩。
十、消防排烟通风机必须是工程所在地消防部门认可的设备。
十一、消防排烟通风机其他要求必须相关国家规范要求。
十二、风机主要部件技术要求
1、叶片
风机叶轮结构应采用高效率、高强度的结构型式。叶轮直径630mm以上(含630mm)的轴流风机应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叶片。
投标人应描述其投标设备的叶片结构形式。
2、电机
轴流式风机应采用电机直接驱动方式,电机应直接暴露于气流中,离心式柜式风机可采用皮带传动或直接传动方式。风机配用电机应为风冷、鼠笼式、全封闭湿热型的标准产品,采用全压启动,绝缘等级为F级。排烟风机的电机应满足整机在排除280℃烟气0.5h过程中正常运行。轴承更换周期不小于30000小时。
电机的选择满足招标设备启动要求,全压启动电流应不大于满载电流的7倍。
3、减振
招标设备在组装过程中,静平衡先于动平衡,其机壳振动速度不大于
1.8mm/s,供应方应提供与风机配套的减振器和紧固螺栓。
4、风机机壳
机壳的制造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机壳内电机支座应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能承受运转产生的动负荷,其高度应保持电机轴心与机壳中心一致。轴流风机机壳应进行热镀锌处理,热镀锌层平均厚度应不低于70μm。
5、柜式离心风机采用电机外置皮带传动方式时其传动部件应设置保护罩。
十三、图纸及技术文件
投标时需提供的技术文件(所有技术参数表必须以Excel文件格式提供)或图纸(书面和电子文件(闪存盘))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设计方案及产品特点。
2、设计及制造标准,验收和性能试验的标准。
3、风机的全性能曲线图、技术数据表,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并联风机的性能曲线,八个倍频段的噪声(噪声频谱),进出口声功率数据。
4、设备结构示意图,设备接线图,根据本需求书的技术要求提供低压配电接
口。
5、土建基础指导图;设备的安装要求(土建基础、预埋件图、连接固定的指
导图),安装细节及图纸。
6、有关试验及测试报告:空气动力试验(正转、反转),动平衡试验,噪音试验(正转、反转),振动试验等。
7、电机性能参数,有关检测报告及生产厂家名称、产地地址。
8、设备配套减振装置性能说明及安装指导图。
9、设备各主要部件材质、规格、型号、产地制造厂的名称。
10、风机的测试、运行、保养手册。
第三篇:门禁一卡通系统技术要求
4.17门禁一卡通系统 4.17.1系统概述
智能一卡通系统应用的系统包括发卡管理中心、门禁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访客管理系统等,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和访客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可实现对需要控制的各类出入口,按各种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对其进、出实施实时的控制与管理,并具有报警联动功能。系统可在需要监测、控制和身份识别的门或者具有通道门的高保安区安装读卡机。卡片系统采用先进的非接触型读卡系统,当合法人员通过时必须出具代表其合法身份的非接触感应卡,在未得到合法授权进入的区域将被拒之门外。同时,人员被允许或拒绝通行的情况都将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以备查阅。系统对于强行闯入的行为予以报警。4.17.2系统技术要求 4.17.2.1一卡通系统
智能一卡通系统系统在底层采用工业控制标准总线结构,上层采用TCP/IP网络结构,系统全部通过网络传输,实现统一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综合管理能力,系统软件可提供多级别密码保护,管理及限制不同操作人员使用中央监控,同时防止系统被非有关人员使用,同时也可对不同菜单的权限进行维护。
一卡通与门禁、考勤系统无缝衔接,与消防、视频监控、报警、电梯控制、访客管理系统联动。系统对读卡机的状态进行控制,各管制门的开启和关闭状态控制。进出人员的记录、工作人员的考勤记录、出入管理、人事财务记录的管理,各感应卡的有效性记录等。4.17.2.2门禁系统
系统包括前端的门禁读卡器、电锁、出门按钮、门磁、门禁控制器以及放置于消防监控室的门禁管理主机组成。系统采用TCP/IP的网络协议结构,门禁控制器通过TCP/IP网络与门禁管理主机进行通信。通过分别设置通道闸、门磁开关、电子门锁、读卡器、出门按钮等,对通过对象及其通行时间进行控制、监视及设定,实现对办公出入口、电梯控制、公共出入口通道、访客管理等。
设计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门禁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实现对重要区域的进出人员管理;门禁系统与报警系统、消防系统联动;门禁系统管理主机设于消防控制室内。
1)门禁控制:地下室通往办公区域的通道,重要设备用房(如变配电房、机房)、库房。2)大堂出入口:在大堂设置通道闸,与消防系统联动。
3)访客管理:在首层大堂前台,设置身份识别读卡器,在确认合法来访者后,对访客的证件扫描,根据访客要去的区域进行快速权限设置,同时发卡时,进行图像抓拍。离开时,卡片回收,电脑自动记录访客离开时间。另在接待处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器来对访客人员的真实身份确认核对。
各楼层门禁控制器直接接入智能专网,门禁控制器控制门的数量不应大于4门。系统具有开放型结构,系统软件易操作,需支持C/S和B/S结构,便于扩展。
4)管理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具有稳定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保持及监测硬件的实时通讯连接及询址,完成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5)数据库:数据库应可升级、优化的存储过程、高性能。
操作级别:系统可设置多级管理员或操作员级别,通过不同的授权,实现不同的管理内容。6)系统容量:系统的读卡容量不小于100000张。系统允许同时登录的管理工作站32台,授权的操作人员数量大于100个,登录密码长度超过8位数字或字符。
7)事件管理:从读卡识别到控制门禁管理工作站上显示该事件,显示时间小于1秒。系统应具备灵活的组织管理法则,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自行、灵活设置组织管理法则。系统可对管理者操作步骤进行日志记录。8)通道闸防回传功能:
时间防回传: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可重复刷卡;
进出防回传:同一个闸口只有进闸刷卡后方可刷卡出闸,同样,只有出闸刷卡后方可刷卡进闸。
9)电子地图功能:软件自带电子地图功能,具有地图编辑功能,可以用电子地图与表格方式双重显示门禁点的信息。
10)具有对出入人员、出入时间、出入位置等数据进行统计及查询的功能。
11)提供专用数据库导入、导出工具,可导入入人员信息资料,导出人员刷卡记录等功能。12)可以对系统数据进行自动定时备份或人工备份,可将数据备份到CD/DVD 盘片或其他介质上。
13)系统提供专用的I/O控制模块,实现与消防、视频安防监控等系统的联动。在发生火灾等灾害性事件时,相应区域内的所有受控门锁自动打开,以便人员逃生。4.17.3系统功能要求 1)出入口控制
控制所有出入通道控制点的电锁开/关,实行授权安全管理,并实时地将每道门的状态向控制中心报告。通过管理电脑预先编程设置,系统能对持卡人的通行卡进行有效性授权(进/出等级设置),设置卡的有效使用时间和范围(允许进入的区域),便于内部统一管理。在重要通道口设置成出入双向监控管理(进/出均需刷卡)。防反传功能可增强出入通道控制系统的安全性。2)编程管理
有编程权限的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终端和管理主机对所发感应卡设定限、取消和重置使用,并可设置门锁的方式。在发生意外时,可由中央控制室控制部分或全部门锁的开闭。3)卡及持卡人管理
总控中心统一发卡,可将卡制作成工作证、出入证、贵宾卡、临时卡等,并可对不同的卡进行不同的授权。如工作证可长期使用,临时卡在使用几次或几天后自动失效。若卡丢失,可在数据库中将其删除;使用过的卡可重新授权给其他人使用。4)在线监控和报警功能
所有人员都可单独设置其出入通道控制等级,对可进出的区域和时间进行控制。有人员进出时,可在监控电脑看到持卡人的照片及刷卡人的图像,安保人员据此核实是否持本人的卡片; 门状态的检测及报警输入具有防破坏的能力(如:剪线、短路、并接、串接等手段破坏正常状态指示); 在线跟踪统计,显示任意区域的持卡人进入记录,在紧急情况时可提供准确的现场人员资料。5)数据和事件记录查询及生成报表
系统能详细记录每次开门的时间、日期、进出人员的卡号、姓名、隶属部门、职务等资料,协助管理人员查询工作。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随时在查询系统上查询各部门员工的详细记录。并可随时打印出来。各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本部门人员的出入门状况;
各门禁控制器可脱机工作,脱机状态下,具有存储不少于5000条事件的能力,当与主机通信恢复时立即将这些事件传往主机做存贮查询;
管理工作站:门禁管理控制软件除具有对各通道口、设备的实时监控功能外,提供各种数据的报表,如设备设置、时间表编程、持卡人资料、出入记录等,并可指定所需数据类型或所属区域、时间、排序方式。4.17.4界面划分
日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模块具备与本系统进行联动的功能,则智能化承包人可利用该功能实施系统联动,若无,则有智能化承包人自行采取措施。4.17.5主要设备参数要求 4.17.5.1门禁控制器 控制门数:2/4门 ;
联网方式:TCP/IP或RS485混合组网,在同一RS485总线下最大可以连接16台控制器(64个门组);
识别方式:IC ID CPU卡 身份证 卡+密码;
联网能力:支持1000个门禁控制器(4000个门组)的大型混合组网 ;
存储能力:最低16M,可扩充到32M; 持卡人数量:10万;
信息容量:1亿,报警信息可动态分配; 输入/输出:12/8。
4.17.5.2读卡器
工作电流:≤100mA; 感应距离:3~15cm;
输出格式:Wiegand26/34,Rs485/232; 读卡类型:EM-ID/Mifare-ID;
通讯距离:WG≤100M,RS485≤1200M。4.17.5.3电插锁
上锁方式:磁感应; 工作电压:12VDC; 电压误差值:±10%;
耗电功率:启动状态:0.9A@12Vdc、一般状态:0.3A@12Vdc; 上锁延迟时间:0、3、6、9秒; 疲劳试验:50万次; 门状态输出。4.17.5.4发卡机
卡片类型:IC卡、EM卡、CPU卡; 工作电压:DC9V; 通讯方式:RS485;
4.18访客管理及安检系统 4.18.1系统概述
在办公大楼T1楼一层及二层,T2楼一层入口大厅设置双翼双向摆动式人员通道闸,系统主要由出入口通道翼闸、管理电脑、身份识别(采集器)、摄像机、发卡器等设备组成。访客管理电脑、发卡机安装在T1楼一层及二层,T2楼一层入口大厅前台。出入口通道闸机安装在核心筒电梯厅外。
系统要求在访客登记时,对访客的证件扫描,根据访客要去的区域进行快速权限设置,同时发卡时,进行图像抓拍。离开时,卡片回收,电脑自动记录访客离开时间; 通道闸采用双向进出方式,使用刷卡方式通行。通道闸可设置为“单进”、“单出”、“双向通行”三种通行方向和自由通行、刷卡通行和禁止通行三种模式;
中心管理系统及通道闸附近的控制点可以设定通道闸状态为常开或常闭。正常工作方式下,通道闸处于常闭状态,无人员通过时,闸门一直闭合;
通道闸接受有效刷卡后,打开闸门,允许人员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人员通过通道闸,闸门自动关闭,如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以外仍然滞留在通道中,通道闸将发出超时报警信号,如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进入通道,则闸门自动关闭; 通道闸接收到无效刷卡或人员试图无卡通过时,闸门保持关闭状态,不允许人员通过,此时如果人员翻越隔离带穿过通道,通道闸将发出报警信号; 通行速度为每分钟30人及以上。4.18.2系统技术要求
所提供速通门产品必须为双向摆动式速通门(摆动式速通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摆动方向在人体前方,与人的进出方向一致)。产品电机驱动方式:要求采用内置直流伺服驱动电机;
产品应具有刹车装置,防止伤人;
实时下传卡片权限到控制器,卡片生效时间不超过3秒(按进出128扇门计算); 卡片自动下传不成功,系统能提示;
快速通道需有卡片回收功能,卡片回收时自动黑名单下载,卡片自动清零初始化; 快速通道应具有防尾随功能。
生成访客报告及历史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访客日志报告;
按部门进行访客统计报告; 按访客进行访客统计报告; 按员工进行访客统计报告; 按事由进行访客统计报告;
访客管理系统存储量至少满足保存2年以上历史数据。4.18.3系统功能要求
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出入口管理系统,实现访客管理、出入口通道控制等功能。
访客管理:在首层大堂前台,设置身份识别读卡器,可视对讲系统与接待单位确认合法来访者,发行临时门禁卡。
出入口通道:在1#和2#电梯厅入口处设置通道闸。实现人员进出管理。通过以上管理实现对这些区域的进出人员管理;达到人员智能管理的目的。
内部人员门禁管理:内部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通道闸,刷卡进入电梯前室。外部来访人员门禁管理: 来访人员需到前台确认身份,通过安保人员与接待单位确认属于合法来访者后,进行身份登记并授权门禁卡,来访者在通道闸上刷卡,进入电梯厅。访问完成后,在出口处通过道闸机的收卡系统回收卡片。
本项目除了1、2号楼核心筒的客梯外其它地方的客梯皆不安装出入口控制道闸,其它地方的客梯无法到达1、2号楼8层以上的办公区域。访客如要进入达1、2号楼8层以上的办公区域,则必须到1、2号楼前台办理临时门禁卡,然后到核心筒乘坐电梯到指定的楼层。若访客由地下停车场进入,则可以凭借停车卡由核心筒电梯或者其它电梯到达1层,再到1、2号楼前台更改停车卡的权限,然后刷卡乘电梯到达指定的楼层。系统具备团体访客的预约登记及团体访客纪念卡制作; 临时访客登记,访客登记流程:第二代身份证资料读取或其它证件扫描和资料自动识别提取,资料包括访客姓名、身份证号码/证件号码、照片等,(在提取的照片不清晰时进行照片拍摄),授权发卡;
系统具备访客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
系统支持访客证件识别、证件扫描,有效证件为:第二代身份证、居住证等; 系统具备出入口控制权限设置;
支持卡片手动回收和自动回收。在发卡器上刷卡时,完成手动回收。在出入口控制网络上某个指定的出入口控制读卡器上刷卡时(如安装在前台接待的出入口控制读卡器),完成自动回收;
可以显示当天预约资料;
可以显示当天来访登记和离开资料,未按时离开访客提醒;
任意时刻的访客数量查询功能。即某一时刻访客发卡量及访客进入大厦的数量统计。4.18.4主要设备参数要求 4.18.4.1证件扫描仪
能扫描第二代身份证、居住证等。4.18.4.2门禁控制器、发卡机、读卡器
门禁控制器、发卡机、读卡器参数详见门禁一卡通系统主要设备参数要求。4.18.4.3通道闸机: 产品为国际知名品牌,要求本次投标型号产品在深圳有成功的使用案例(需提供合同复印件),可以参观考察。本次投标单位需产品厂家授权。
接收到消防信号后,通道闸机门翼必须自动打开,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每组通道均安装有通道状态和读卡器状态指示灯,指示是否可以通行;
防夹安全保护功能:感应探测器应具有防夹感应功能,当人员处于闸机通道之中,门翼不会关闭,造成人员夹伤。系统必须配有低位感应器,可以正常探测高度低于闸机顶板的儿童和行李物品的正常通行;
远程控制系统:本系统必须具有远程面板控制系统,可以“一键式”的设置激活各个速通道闸机的通行状态,在内部人员无卡、领导视察和火灾紧急疏散的情况下由专人打开相应通道保障通道人员通行;
全天候24小时连续工作,门体不会因为连续性出现任何过热或故障; 规格:通道通行净宽度为650mm;
门翼之间缝隙不大于100mm,机体高度不小于1000mm; 长度1760mm左右,节省大堂空间; 电源:220伏、50赫兹交流电;
需具备CE认证,TUV认证、ISO认证;
提供厂家专业安装调试服务和售后服务,质量免费保修期不低于一年;
速通门产品基本设计和材料要求:两端立柱和过桥采用不锈钢AISI304,表面处理采用拉丝不锈钢;为了保证通行率,每个单体速通门采用双门翼设计,门翼材料为透明树脂玻璃材料,厚度不小于10mm;门翼摆动开关或闭合基本速度为0.5秒。4.18.4.4技术功能指标要求:
单个通道采用双门双向摆动式闸机,开门方向与人的进出方向一致; 门翼摆动速度:0.3秒-1秒;速度可以根据客户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采用24V伺服直流电机驱动,且门翼 90˚ 双向旋转开放和关闭; 速通门应具备行李箱和手推车的防夹功能,采用红外对射或其他硬件设施满足其放夹功能需求;
标准单个通道待机耗电最大5W,工作状态最大耗电低于150W; 要求速通门具有防失速功能;在特殊情况下,连续挤压门翼时,门翼可逐级释放打开并报警,防止发生失速时人员挤伤、踩踏,从而保障通行人员的安全;
速通门在断电情况下,门翼处于可自由打开状态,保证乘客无障碍进出;电力恢复后门翼自行调整到初始位置。
4.18.4.5平推门技术指标和要求:
1)平推门用于物流通道/VIP/残障人士和紧急疏散通道。
2)门体尺寸:门翼宽度
650mm-750mm;通道宽度
650mm-900mm。
3)功能特点:
平推门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操作;
大堂人员可使用开门按钮或远程遥控打开平推门;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门体状态反应:在断电情况下,自动安全门处于可自由打开状态;电力恢复后门翼自行调整到初始位置;
平推门开门时间和门翼打开角度可以灵活设置,可双方向打开;平推门开关过程中遇到阻挡后,门翼会自动停止摆动,不会对老人儿童等行动不便的人造成任何伤害。
4)性能及参数
采用24V直流伺服电机驱动技术,门翼摆动角度:-90、±90;立柱直径140mm;材质采用不锈钢;门体开关速度:速度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在10秒内进行设定。4.18.4.6卡回收装置功能
采用独立的卡回收装置,设备使用方便且灵活,既可回收卡,又可回收带卡夹的访客卡,访客将临时卡投入回收口,该设备自动将卡片收到集卡箱内。当发现错误卡投入时,系统做出相应判断,错误卡将从卡槽吐出,同时卡回收装置发出信号。4.18.4.7卡回收装置功能 自动刹车功能和安全措施:电机多级刹车装置与红外探测条的快速响应配合,保证门翼可在任意角度的紧急刹车制动,在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始终确保与通行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4.18.4.8安全级别要求
基本形体识别等级——单人双向通行;双门翼控制; 借助光电传感开关原理感应穿行物体; 识别强行闯入并报警;
识别并区分正常尾随及非法尾随和行李箱放夹功能; 识别反方向闯入并报警;
摆动门具备防失速设计,在大于一定的外力下,门翼可逐级释放打开并报警;防止拥挤情况下,发生失速时人员踩踏。4.18.4.9信息提示
通道闸能依据其工作方式和状态显示下述信息: 刷卡信息;
通道闸通行状态指示;
在通道闸两端的前面板上分别安装通道闸通行指示器,用于指示通道闸的通行方向以及是否可以通行使用;
通道闸通行指示器至少可显示自由通行、禁止通行标志,应有不同颜色及标志作明确标示; 声、光报警提示;
报警提示由警示灯和蜂鸣器实现。通过警示灯的不同颜色或闪烁方式、蜂鸣器的不同警示声音,可向通行人员和管理人员提示当前发生的不同情况,如正常刷卡、刷卡无效或无卡通过等。
4.18.4.10检测和自诊断
通道闸至少能对以下信息进行检测和自诊断:闸门位置;读卡器状态;控制主板的工作状态;线路的工作状态;各通行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及光受阻状况;指示灯状况、网络通信状态、电源状态等。
4.18.4.11与其他系统技术接口
与消防的接口:系统应有消防信号接入点,当接收到消防信号时,能自动打开所有闸机;此外,系统需在监控中心安装一个紧急按钮,用于防灾处理。当系统出现故障或发生其它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按紧急按钮打开所有通道闸,以利于人员紧急疏散;
数据界面和接口:标准RS-485,亦须兼容RS-232,RS-422交接界面,控制主机采用LAN总线接口或者TCP/IP联网通讯。
第四篇:《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技术要求:5.1 整车主要技术性能要求,5.1.1 最高车速,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k m/h.;5.1.2 整车质量(重量),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k g,;5.1.3 脚踏行驶能力,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30m in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 m,;5.1.4 续行里程电动自行车一次充电后的续行里程应不小于25k m,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由上海自行车集团研究所起草、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编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于1999年5月28日发布,同年的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包括整车的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整车安全要求、整车装配要求、整车外观要求、整车道路行驶要求和说明书的要求.[1]
中文名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外文名 Elect ricbicycles19 99为士1 dB, 6.1 整车主要技术性能试验
6.1.1 最高车速试验(电助动的不进行本试验)6.1.1.1 试验条件
a)骑行者质量(重量):75k g,不足75k g者应加配重至75k g。
b)试 验环 境:温度为一5℃一30'C;风速不大于3m /s,试验时应避免雨、雪天气;
c)试验路面:平坦的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6.1.1.2 试验步骤
a)在 试验 跑道上设置100m 的测试区间,两端应有足够长的辅助骑行区.
b)电动自行车在电动骑行到测试区间之前,应完成全部加速过程,达到其最高车速,并以此速度通过测试区间,c)用秒表测定电动自行车往返通过测试区间的时间; d)按式(1)计算最高车速:
v = 72 0 /t “ ·· ·· ”“ ·” ·· ·” ·” · ··· ·“ ”· ·· “·(1)式中:v— 最高车速,km/h i t— 往 返 通 过测试区间的时间。e)该项试验应连续往返电动骑行两次,取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6.1.2 整车质量(重量)测定将整车(含蓄电池)放在磅秤上称其质量(重量)。6.1.3 脚踏行驶能力试验
6.1.3。1 试验条件脚踏行驶能力的试验条件见6.1.1.1条. 6.1.3.2 试验步骤
在试验道路上,设置一测试区间,以人力作往返骑行共7k m,用秒表记录其时间。6.1.4 续行里程试验
6.1.4.1 试验条件续行里程的试验条件见6.1.1.1条。当试验结果发生争议时,可在环境温度为((25士5)℃条件下,进行仲裁试验.
6.1.4.2 试验步骤按制造厂的说明书对蓄电池充足电,以最高车速电动骑行(电助动的以电助动骑行)到欠压保护装置作出反应为止,记录其骑行里程。6.1.5 最大骑行噪声试验
6.1.5.1 试验条件最大骑行噪声的试验条件见6.1.1.1条,此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试验场地应空旷,离侧试中心约50m 半径的范围内不应有大的反射物.测试区的本底噪声应不大于55 dB(A)。6.15.2 试验步骤 a)试 验 场地的布置(如图1所示);
GB 1 77 6119 93 中7.1的规定,b)组合件落下 :按 G B 35 6519 93 中 6.5的 规 定。5.2.4 车 轮
5.2.4.1 车 轮 静 负 荷按 GB 3 56519 93 中 9.4的 规 定。
5.2.4.3 轮 胎 宽 度电动自行车车轮的轮胎宽度应不大于54m m.5.2.5 脚 蹬 间 隙
a)地面距离 :按 G B 3 5 6519 93 中11-2.2的规定。5.2.6 鞍 座
5.2.6.1 鞍 管 安 全 线按 GB 3 56519 93 中 12.3 的 规定。5.2.7 反射器和鸣号装置
电动自行车应 装 有 前 灯 或 前 反 射 器、后反射器、侧反射器和脚蹬反射器,还应装有鸣号装置.反射器的光 学 要 求 按 Q B 2中5.3的规定. 5.2.8 电器部件 5.2.8.1 电器装置
电动自行车的电器系统应安装到位,极性正确,系统的电线装置应符合GB3 565-1993中15-1.2的要求,电器配线应与电流量相适应,以确保电动骑行时的安全、可靠. 5.2-8.2 绝 缘 性 能
电动自行车应对其电器系统采取防雨措施。系统的所有接线均不应裸露。电动自行车的车体和电器部件的外壳均不应带电,其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2M fg, 5.2-8.3 蓄电池密封性
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应有良好的密封性.在正常安装位置条件下,充放电时不应有渗漏现象。5.2-8.4 蓄电池的标称电压 GB 1776 1-1999 一一 一一一----------- 蓄电池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48V , 5.2.8.5 制动断电装置
电动 自行 车 应 装有制动断电装置,在制动时应能自动切断电源。
5.2-8.6 欠压、过流保护功能
电动自行车的控制器应具有欠压、过流保护功能和短路保险装置.在电动骑行时调速应稳定、可靠. 5.3 整车装配要求 5.3.1 总体要求
a)电动自行车应按其型号要求组装,不得错装和漏装; b)电动自行车各紧固件应紧固到位,各转动部件应运转灵活;
c)各对称部件应与车架中心面左、右对称,不得有明显的偏斜;
d)变速装置和制动系统应装配正确,操纵灵活,e)电动自行车的不动件不允许与运动部件相碰擦. 5.3.2 轮辆径向、端面圆跳动量按 GB /T 3566-1993中13.1的规定.
5.3.3 前、后轮惘与前叉、车架平、立叉两边间隙的相对偏差按 GB /T 3566-1993中15.1的规定. 5.3.4 前、后轮中心面相对偏差按 G B/ T 3566-1993中15.2的规定。5.4 整车外观要求
a)电动自行车各外露零、部件的表面应清洁,无污渍、锈蚀,商标、贴花应完整、清晰,位置应正确;
b)各电镀外露件按QB/T 1217-1991中5.1.1镀铬一类件和镀锌一类件的规定;
c)各油漆外露件按QB/T1218-1991中3.1.1油漆一类件的规定,d)各铝合金外露件按QB/T 2184-1995中4.1外观一类件的规定;
e)电动自行车各塑料件的表面应色泽均匀,无明显的飞边、划伤、裂纹和凹陷。5.5 整车道路行驶要求
电动自行车须经100k m道路骑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应发生整车各零部件的断裂和电器控制系统各部件的损坏或失效,试验后不应丧失其电动骑行功能。5.6 说明书的要求
每辆电动自行车必须附有说明书,并应有下列内容: a)在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电动自行车的性能之前,不要使用电动自行车;不要借给不会操纵电动自行车的人骑行; b)对把横管、把立管、鞍座、鞍管和车轮的紧固件应推荐旋紧力矩,应注意把立管和鞍管的安全线; c)润滑— 润滑部位、润滑周期及推荐润滑用油; d)正确的链条张紧度和调整方法。
e)车闸的调整和对闸皮调换的建议,注意雨、雪天骑行应增加制动的距离,f)电动机、控制器、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保养方法; 9)充电器 的正确、安全使用方法;
h)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其他事项是否需要包括在内,由生产厂自行决定。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检验规则
7.1 电动自行车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包括周期检验、鉴定检验).
7.2 电动自行车须经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方能出厂。7.3 检验周期和样本
7.3.1 出厂检验按批进行逐辆检验。7.3.2 周期检验
a)年产万辆以上者,每季度抽检一次,b)年产万辆以下者,每半年抽检一次; c)样本数量:四辆整车。7.3.3 鉴定检验
鉴定检验只有在新产品鉴定时进行。样本数量:四辆整车。7.4 检验项目和数量
7.4.1 出厂检验、周期检验和鉴定检验项目见表2,GB 1 77 6119 99 附录A(标 准 的 附 录)电动自行车主要技术 . 橄 和 性 能 指 标 的 设 皿 Al 整车主要技术参数
A1.1 外形尺寸:长x宽x高mm Al.2 前后轮中心距mm Al.3 整车质量(重量)kg Al.4 载质量(重量)kg Al.5 最高车速km/h Al.6 续行里程km A2 蓄电池主要技术参数 A2.1 蓄电池类型 A2.2 容量Ah A2.3 标称电压v A3 电动机主要技术参擞 Al 1 电动机型式
A3.2 额定连续输出功率w A3.3 额定转速r/min A3.4 额定电压v A3.5 额定输出转矩N"m A4 控制器和充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A4.1 欠压保护值v A4.2 过流保护值A
第五篇:校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校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一、系统基本功能
实现记录校园出入口人员,车辆进出情况,并要求能辨别基本人物特点。 实现校园内主要通道人员活动情况,也还包括教学楼及宿舍去的重要通道口的监控情况。另外在主要的活动区要求可远程控制追踪的监控系统,保证监控每个细节的监控效果,保存录像方便随时的查看。
实现全网内设备的远程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功能 实现录像资料存储及检索
可将校园内的各类报警器接入系统并实现全网内报警信息管理 报警与视频监控联动
可将原有的监控设备接入到新的系统中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监控系统。 需要基于现有校园网络,通过优化配置形成全校覆盖范围内的视频监控专网,可以实现和校园网其他应用的隔离,同时通过组播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带宽的有效管理控制,降低网络带宽压力。
二、功能扩展
系统应支持远程的音频信号传输,可以采集远端的声音信号,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监控中心与现场的喊话对讲功能。
系统可以将多种报警设备信号接入到系统中来,同时实现报警信号和视频监控的联动。
系统应可以扩展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等功能,可以实现监控的客户端与监控前端,客户端与客户端之间的语音对讲功能。 系统可支持基于LAN/WAN、WIFI或3G网络进行本地或远程访问,应充分考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对整个监控系统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 方案集成商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实现校园网监控平台、视频媒体库和学校门户网站之间的无缝衔接,便于校方、学生家长及其他用户通过学校门户网站访问监控系统和相关视频资源。
三、系统架构要求
系统采用模拟、数字混合模式,视频采集和传输可以根据现场不同情况灵活采用模拟或数字方式,控制、存储、管理采用全数字方式,数字化后的图像质量要求达到D1分辨率。
系统可以利用校园网原有的IP传输通道实现信号的实时传输,在带宽的要求上具备组播等功能或者通过监控中心的媒体转发服务器进行转发,避免过多占用网络带宽。
图像的存储可以采用分布式或者集中式的不同方式,四、监控中心要求
监控中心电视墙应具备灵活的画面切换功能,每台显示器可以实现单独画面放大显示,多路画面分割显示,自动或手动轮询显示等功能。监控中心可以同时对不少于30路监控画面进行同时监看。 监控中心支持模拟、数字视频信号的接入,所有接入的信号可以统一纳入视频管理平台中来。
监控中心系统应支持高清监控摄像机(720线或1080线级别)的接入,对关键位置可以通过安装高清摄像机来实现高质量的图像采集。
监控中心应具备全部视频数据的存储,图像转发,电子地图显示,报警联动等基本功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扩展外部访问认证,带宽动态分配,访问优先级控制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