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纲和考试说明解读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
2012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大纲》文理科和2011年对比,在内容、能力要求、时间、分值(含选修比例)、题型题量、难度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2012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说明》文理科和2011年对比在公式记忆要求方面有点变化:文理都要求记住:(1)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2)样本数据标准差公式。2011年不要求记忆这些公式。
(3)其余的变化就是一些文字的表述的变化。①删减,原意不改变。比如立体几何初步部分要求理解一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为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去掉了“如果”,将那么变成“则”。②变更,意思基本不变。比如统计部分“能从样本的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其中的“给出”变更为“作出”。③表述的形式的变化,变化加大,应该思考。比如推理与证明部分,“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变更为“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体会病人是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④表述要求的变化。选修内容不等式部分,“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一下不等式„”,改为“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了解下列不等式成立的几何意义及取等号的条件。”
第二篇:2014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2014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学科
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2012、2013和2014年的考纲及其考试说明的对比,历史学科考纲在考试性质、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方面没有任何变化。
考试说明方面的唯一变化为考核目标与要求的例10发生了变化,2012年和2013年的例10为2008年宁夏文综卷的40题,此题的特点为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2014年的考试说明例10变为2013年文综Ⅰ卷41题。2013年文综Ⅰ卷41题是两幅历史地图:东汉十四州和唐代开元十五州的示意图。要求考生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这种变化说明:
第一,试题难度的降低。2008年的40题是比较典型的学者题型,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2013年的地图题降低了考试的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二,试题的开放性增强。通过阅读地图获取历史信息,信息量很大,试题的答案不唯一。2008年的40题试题开放性差,答案唯一。
第三,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文字转变为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地图的复习。
第三篇:2014年新课标高考英语考纲解读(范文)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解读
英语学科
一、2014年《考试大纲》解读
2014年的《考试大纲》与2013年相比,没有变化,完全体现了国家考试中心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理念与原则。
二、2014年《考纲说明》解读
1.对于“语言知识”部分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描述
2013:基于考生的实际情况,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精选了3000个左右的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另外,为命题的需要,增加了个别单词,以*号标明,仅要求考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2014: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注(实验)》附录中所列出的各项内容,包括语音项目、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和词汇。
此项变化充分体现了教育部一纲多本、一纲多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加突出强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注(实验)》的纲领性地位和重要性。
2.“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说明”这一部分有重大改变
① 2013: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5分钟。
2014:本部分共分两节,测试考生阅读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不少于900词),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在一段约300词的短文中留出5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的7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2014年高考英语学科将在试卷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把原来试卷的第三部分调整为第二部分,题目设置和时间分布没有变化。这一调整将更有利于考生应答,既体现了阅读理
解的重要性,又有利于考生的时间和脑力分配。
② 2013:第三部分为上述的阅读理解部分。
2014:将2013年的第二部分改为第三部分,并做了重大调整。具体体现为:
2013: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5分钟。
2014:第三部分 语言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分两节,考查考生对语法、词汇和语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中留出10个空白,部分空白的后面给出单词的基本形式,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白处所需的内容(不多于3个单词)或所提供单词的正确形式。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
第一次提到了对“语用知识的考查”,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所以,2014年的高考命题将更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将设置更加能够体现真实交际的语境。
对于完形填空的描述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把词数从原来的200—250词改为250词左右,说明命题的词数会呈现只增不减的趋势,同时为命题的灵活性提供了余地和空间。删除了新中国成立后高考英语延续数十年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代之以“语篇型语法填空题”。这种改变完全体现了高考考试性质中所阐述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这一概念。尽量减少客观题,才能提高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新题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准确的语法及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应该有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本次试题类型的改变,应该说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有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③ 答题建议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改为30分钟,理论上完形填空的答题时间不变,新题型的答题时间比单选增加了5分钟,但实际上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填出10个空白,还有大约4个词形变化的考查,学生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15道单选的答题时间,而且考查范围没有单选广泛,考试难度并不高。
④ 第四部分 写作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把原来的建议答题时间从40分钟缩减为35分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时间是不够的,因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都是比较耗时的题型。
三、考纲样题解读
在2013年考纲基础上更换了所有样题。既表明了教育部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的决心,又表明了新的改革将在2014年开始逐步实行。样题中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型的样题为对话,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对话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性,适合进行语用方面的考查。书面表达为看图题,暗示着书面表达的开放力度将加大,学生会有更加自由的写作空间,但同时对学生的整体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四、二轮复习建议
1.广大教师要认真研读2014年《考试大纲》及说明,捕捉高考新的动向,做到科学备考;
2.认真研究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课改先行省
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对于命题新颖、灵活、语境突出的试题进行重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3.备考的重点仍应落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等大题上面,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并通过平时的练习及时查缺补漏,发现学生还没有掌握好的重点词汇及句型;
4.对于新题型的训练在于精讲精练,不提倡题海战术,在训练时要尽量挖掘命题规律,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要将语法及词汇知识扩大化;
5.提高对书面表达的教学指导,建议进行分步骤训练,要追求过关人数的提高,不要过分强调复杂句型及高级词汇,应更多地关注语言的连贯性及准确性,另外要尽量减少低分作文的出现,坚决制止抄阅读现象的发生。
6.加强限时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测算各题的答题时间,对学生进行答题时间的指导,平时做题都要养成计时的好习惯。
第四篇:高考考纲解读心得体会(定稿)
2018高考数学大纲解读 “一不变”:核心考点不变 综述解读
2018年的高考中,核心考点仍然是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选考内容等。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集合、复数、程序框图、三视图、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线性规划、平面向量、数列的概念与性质、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解三角形、导数与不等式的结合、函数的性质仍然是高频考点。在解答题中,除数列和三角函数轮流命题外,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函数导数与不等式、选考内容仍然是必考内容。备考思路
1.函数或方程或不等式的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考虑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一定理”;
2.选择题与填空题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时,优选特殊值法; 3.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应该建立关于参数的等式或不等式,用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或解不等式完成,在对式子变形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分离参数的方法;
4.恒成立问题或它的反面,可以转化为最值问题,注意二次函数的应用,灵活使用闭区间上的最值,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应该不重复、不遗漏; 5.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有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必须先考虑是否为二次方程及根的判别式;
6.求椭圆或双曲线的离心率,建立关于a、b、c之间的关系等式即可;
7.求三角函数的周期、单调区间或最值,优先考虑化为一次同角弦函数,然后使用辅助角公式解答;解三角形的题目,重视内角和定理的使用;与向量联系的题目,注意向量角的范围;
8.数列的题目与和有关,优选作差的方法;解答的时候注意使用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体会方程的思想;
9.导数的常规题目一般不难,但要注意解题的层次与步骤,如果要用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可从已知或者前一问中找到突破口,必要时应该放弃;重视几何意义的应用,注意点是否在曲线上;
10.概率与统计的解答题,应该先设事件,然后写出使用公式的理由,当然要注意步骤的多少决定解答的详略; “二变”:数学文化解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8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高考数学文化与高中知识点结合内容举例:
一、数学文化与算法
二、数学文化与数列
三、数学文化与概率统计
四、数学文化与立体几何
五、数学文化与三角函数
六、数学文化与推理与证明 备考策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数学文化,是2018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新的“考向”
增加对数学文化的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考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相信2018年在数学命题中,仍会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三变”:选考模块的调整
在考试内容与范围方面,删去了选修4-1里的“几何证明选讲”。删去的理由是几何证明选讲考查的是初中平面几何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可以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知识中考查,不需要再单独设置专题考查,同时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中都不包含。选考模块的试题由三道变为两道,可以说减轻了师生备考的负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可以从原来面对平面几何题较为尴尬的境地解放了出来!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另外两个选考模块。最后一个大题的选择性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阶段的聚焦点只能在“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部分上下功夫。备考策略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中主要的考查点有三个:
(1)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之间的相互转化,此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在备考的时候熟记公式,以及各个曲线的参数方程即可得到满分。
(2)极坐标的几何意义(即对应的点到极点的距离),由于有时利用极坐标的几何意义能快速求解,降低解题难度,提高解题效率,所以理解极坐标的几何意义就刻不容缓。
(3)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由于有时在解决最值问题时,利用三角知识能够快速求解,尤其是对圆锥曲线上的动点问题(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有所涉及),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考查非常频繁,考生备考时应注重了解“参数”的含义和应用方法,特别地,应用直线的参数方程时,需先判断是否为标准形式,再考虑参数的几何意义。对于不等式选讲,从历年全国高考中进行分析,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恒成立问题,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难度中等。预计2018年,仍会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证明及恒成立问题。
全国课标卷近几年比较起来,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在备考过程中建议首先重视基础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复习时要在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以达到在综合题目中能迅速准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的目的。
其次,加强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注重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题目的训练。
再次,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解决应用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纲内容回顾: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理科数学
一、整体特征
总体来看,《考试大纲》在指导思想、考核要求及考试范围方面延续了2017年的要求:
1.继续坚持“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顶层设计,继续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察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察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2.在《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对数学学科知识整体要求和能力要求延续了2017年的要求。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试大纲》继续要求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察,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3.考试范围与要求较2017年相比依然是必考和选考内容,文科考生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内容,理科考生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2内容,选考内容均为选修系列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2个专题。
二、热点说明
主干考点依然是2018年的考试热点,现对其中三个热点命题进行说明:
1.函数性质
函数性质主要是指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等,它是函数的核心内容,对研究函数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函数的性质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核心和热点,在高考试卷中占着较大的比重。高考对函数性质的考察,通常给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而且往往都是由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要求考生能运用定义、导数等求出函数相应的性质,进而求解不等式、求最值等问题; 2.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高考常考考点,一般为基础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察,通常都围绕三角函数解析式、图像变换、定义域、值域、性质等展开,尤其是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作为核心内容,一直是重点考察内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函数解析式、图象变换、定义域、值域、性质等知识落实到位,重点关注图象和性质问题。3.导数
导数是高考压轴题的命题热点,导数问题注重与传统热点知识相结合,以基础为本、能力立意、适度创新,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利用导数来解决函数问题,研究对象不是简单函数,这就要求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夯实基础,同时要根据题目灵敏准确地捕捉信息,及时转化题目条件,进而达到突破的目的。
三、备考建议 对于山东考生,摆脱山东卷的惯性思维,快速适应全国卷是赢考的第一步。为了更好的科学备考,结合《考试大纲》,现给出以下备考建议: 1.区别考点,加强训练
全国新课标I卷在部分考点的考察内容上与山东卷有较大区别。例如概率问题,全国卷是基于统计知识背景作为考察,这对山东考生是很不适应的。再例如,数列和圆锥曲线问题,较以往山东卷相比,不再是以计算量增加难度,难度有所下降。考生要针对这些不同,加强思维训练,快速适应全国卷。2.抓好双基训练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考试中占比较大,也是考生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全国卷考察注重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考生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全面的题型归纳,方可以不变应万变。3.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在平时备考中,考生不能满足于题目的解决,更要深一层地思考题目多解性,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总结常考题型,多题归一,加大思维深度训练,学会分析由表及里,抓住题目本质。4.增加数学知识广度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了题目综合性考察,那么考生就要有意识地在复习时,重点不能只放在单个知识点、单个专题的难度上,要增加知识广度,拓展数学视野,善于发现知识联系,进而透析命题意图。同时,在2017年考纲修订中也明确提出了数学文化考察,2018年备考,考生要继续给予关注。
5.培养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将知识模块化,可专项复习,将知识网络化,可统揽全局。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更好形成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对知识脉络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间的关联性有了更好的把握,更有利于考生在知识综合性方面的培养。
理科数学核心考点仍然是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选考内容(参数方程与极坐标,不等式选讲)等。
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集合、复数、程序框图、三视图、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线性规划、平面向量、数列的概念与性质、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解三角形、导数与不等式的结合、函数的性质、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以及数学文化仍然是高频考点。
文科数学核心考点仍然是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选考内容(参数方程与极坐标,不等式选讲)等。
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集合、复数、程序框图、三视图、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线性规划、平面向量、数列的概念与性质、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解三角形、导数与不等式的结合、函数的性质以及数学文化仍然是高频考点。
在解答题中:
第1题数列或者三角函数:数列的考察主要是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重点是错位相减法和裂项相消法求和,三角函数的考察涉及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以及与平面向量,正余弦定理的结合;
第2题立体几何:考察立体几何平行关系,垂直关系,体积,以及空间向量;
第3题概率与统计:考察排列组合以及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也重点会考卡方,与线性回归方程;
第4题解析几何:考察圆锥曲线的弦长、面积、范围、最值、定点、定值;
第5题函数导数与不等式:导数单调性、极值极点、零点、导数不等式、不等式恒成立求参;
第6题选考内容:考察参数方程与极坐标,不等式选讲。
从试卷结构上,全国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包括12个选择题,4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选考部分包括选修系列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1个解答题,考生从2题中任选1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
从内容上来看,全国课标卷对在最后一道选做题中增加了选修系列4的一些内容,分别是: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从其中2道题中选作1道.全国课标卷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在备考过程中建议首先重视基础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复习时要在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以达到在综合题目中能迅速准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的目的。
其次,加强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注重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题目的训练。
再次,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解决应用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有,加强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合理分配时间,规范作答,以积极心态备考,以平和的心态考试。
第五篇:特级教师解读:2018北京高考数学《考试说明》
特级教师解读:2018北京高考数学《考试说明》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考试说明》日前已经公布,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的规范了今年高考数学试题,是今年数学命题的依据和纲要,是所有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及指导高考的数学老师必须研学的文件。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2018年高考数学考试内容,理科考试含19个板块内容,包括课标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
2、选修系列4的4-1和4-4;文科数学《考试说明》共16个板块,其中包含课标必修的5个模块及选修系列1的相关内容。其中,对选修系列4中的4-1及4-4内容。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考试说明》罗列了考试内容理科有162个知识点,文科有124个知识点。其中C层次(掌握与灵活应用)知识点理科有52个,文科有41个,复习中这些知识点涉及的相关技能、方法要重点掌握。
二、考试指导思想和目标
注重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重视考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即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受到的数学教育,考查学生在大学需要的数学基础能力。
三、考查能力体系
重点考查的能力体系包括: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分析
第 1 页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试卷结构和题型
今年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题量等将与2018年保持一致。试卷结构分为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两部分;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三种题型,题目个数分别为8、6、6;分值分别为40、30、80。
五、对于今年毕业班的学生复习,在知识和内容的建议 数学一般遭遇的困难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扎实,不能形成应用。其根本是欠缺数学思想和做题思维。在基础知识方面,同学们大多都停留在对公式、定理及推理的表面了解和熟悉上;特别对于靠题海战术复习的考生,在解题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多是以简单的套用为手段。因此遇到新题型、陌生题或对一些公式变换较为复杂的题型(如解析几何题,利用导数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极最值、分类讨论等式子稍微多一些的题),很多学生不会做。在复习方向上,应以理解课本重要知识点为主,即首先弄清每一个公式、定理及推论是研究什么数学问题、用以描述数学什么现象,着重注意其切入点、推导过程和形成的结论是什么。在解题上训练自己的思维。用以加强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形结合等能力。并加强归纳总结意识。高中数学大部分解答题都能形成较为固定的解题思维和相对基本相同的解题步骤,数学讲究严谨和规律,因此要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在数学高考上获
第 2 页 取好的成绩。
在平时训练题型的解答上,选择题要打破常规,充分利用题目和选项,本着多思考、少计算、特殊化的原则进行解答。在填空题要多角度的思考,要利用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先行试探,得出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答题上,一定要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重点放在整个解题的思维上。重点是如何思考、如何利用题目的条件、通往结论的过程要目的明确,准确落实。强调挖掘其中的思维步骤的共性,形成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解多题”模式。
高考不是竞赛,是选拔性考试,所有具备了后继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到大学深造,而且北京录取率超过70%。会有约70%左右的基础题,但基础不等于简单,容易,这里基础是强化通性通法的考察,可仍需较高的思维品质。高考命题一定有一些“味道”,不可能象“白开水”那样无滋味。一定在基础题的考察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和小陷阱。(1)三角函数:以中、低档题为主,强化双基训练,通性通法的考查。注重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和灵活变形的特点。(2)概率统计问题:文科重点是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理科在此基础上,增加二项分布,适当强化建构在排列组合基础知识上的其它概率的求法及分布列、数学期望等。至于条件概率是为了深刻理解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的概率。
第 3 页(3)立体几何: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推理论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理科应注重利用空间向量在解题上的运用,特别是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和二面角的求法,还有点到面的距离的求法。(4)函数与导数:从函数的定义域切入,关注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数学方法。请注意在知识点交汇上予以适当训练。这部分内容包括所有数学方法与全部数学思想。
(5)解析几何:从曲线方程与轨迹切入关注参数取值范围。继续作为较综合的问题。
(6)数列:数列本身并不难,数列知识一般只是作为一个载体,综合运用函数的思想、方程和不等式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强化双基训练与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