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04:1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放开了手脚,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训练过程从而达到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呢?读写结合训练不失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张志公先生认为:‚多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是不行的,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

一:品词句,悟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抓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是怎么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品质的。

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小学生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往往习惯用表示心情的词语直接进行描写,如‚老奶奶悲痛欲绝。‛‚老师很担心。‛这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让学生学会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会被刻画得更细致、生动,人物特点会鲜明,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会更广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的怀念》《永远的歌声》正好是个很好的例子。如何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第一步,感受。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脉络之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的时候,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说说自己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学生自主感悟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学生从‚悄悄地躲出去‛‚偷偷注意‛看到母亲不忍心看‚我‛反常的样子,又忍不住不看,看到母亲宽容、无奈、痛苦和担心的内心世界;从‚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看到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故作平静的内心世界;从‚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看到母亲因儿子痛苦而痛苦、难过及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从‚挡在窗前‛‚憔悴的脸再出央求的神色‛‚她喜出望外‛‚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到母亲多么希望能通过自己带儿子去看菊花,让儿子走出瘫痪带来的痛苦、绝望,重拾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强地生活下去;从‚昏迷前的最后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看出母亲临终前唯一牵挂的是自己的儿女,儿女是她生活的全部。在教学《永远的歌声》这一课时,我问学生:‚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学生都会回答:‚是一个爱学生,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于是我马上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让学生在书上把相关的地方勾画出来,于是学生就会在文章中去找‚她教学学生识字,她教学生唱歌……‛我问学生:‚你们找的这些内容是什么描写?‛学生说是:‚动作描写。‛学生在回答到:‚课文中的那些孩子对老师有着深深的爱时。‛我问学生:‚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如预想的一样,学生找到了‚给老师上山采药的片断,给老师抓鱼的片断等。‛我让孩子们总结你们回答的这些内容,作者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生归纳出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于是我对学生说作者为了体现孩子们对老师的爱通过这几种写作方法,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方法就可用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

第二步,提炼。我们走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爱的伟大、无私、细腻、真挚、坚持啊!《秋天的怀念》作者没有直接用‚痛苦‛‚无奈‛‚难过‛‚怜爱‛‚担心‛这些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她复杂的内心活动,还是那样让人感动。作者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能总结出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三步,反思。你平常是否能做到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来表现其内心活动?你平常的习作中有这样的精彩片断吗?请同学来读读自己习作中描写内心活动的片断,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第四步,仿写。老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大胆尝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进行心理活动的片断练习。‚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我在进行作文教学中,着重给学生创设情景,比如写人物的作文如:‚母亲‛,我会告诉学生这篇作文中体现出母爱,我让学生回忆平时跟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哪些事会让你印象深刻,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情是怎样的。学生们会举出很多事例来,在学生列举事件时,老师要相机引导学生,把事情说具体,抓重点事情来写。

二:观场面,谋篇章。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小学生往往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容易挂一漏万,借用场面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品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又训练了布局谋篇的能力。

什么是场面?场面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人物彼此活动的情景。写好场面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场面描写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就是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好场面描写。

为了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将场面描写的教学融入在了本单元阅读的教学中。特别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开国大典》为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充分解读了场面描写的三大要求: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认真研读文中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向学生简单讲解了场面的定义,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场面?并在文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开国大典的一个个场面描写都能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同学们又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体会到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老师接着揭示:场面描写具有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场面描写,这些描写手法就是同学们说到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它们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再让学生默读这些场面,想想在这些描写手法中尤以哪些描写手法为主?(言行的描写。)老师小结:场面描写就是以人物的言行描写为主的动态的生活画面。

为了让学生理解场面描写要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这一基本要求,我结合课文中‚宣布成立‛这一场面的教学进行了适当引导。如:‚宣布成立‛场面中的点是什么?面是什么?(首都人民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引导孩子知道,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不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因而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的情况,因此,场面描写还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结合《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设计了如下问题:参加阅兵式的战士如此之多,作者是怎样把这一场面描述清楚的呢?(分类,按海陆军的出场顺序。)

最后,在学生学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后,要及时的运用,做到打铁趁热,因此,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课间操的场面,并把这一场面写下来。

总之,课堂上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携手同行,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获得方法和技巧,而且也能够及时运用,印象深切,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三:借童话,展理想。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哈利波特。小学生天性富于幻想,他们往往把生活中很多暂时不能实现的愿望通过童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生动,有趣的童话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创编童话不仅拓展孩子思维,丰富想象,而且还能激发孩子创作热情。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创编童话呢?

童话生动,有趣,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的加强学法引导不仅可拓展孩子思维,丰富想象,而且还能 激发孩子创作热情。

在童话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学年段实施不同的教学侧重。中低段的学生由于语言和思维有限,可以主要引导他们了解故事内容,认识一些基本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在学习的同时能仿写或看图创编情节完整的童话。到了高段,则要引导孩子逐渐向童话的深层寓意挖掘,学习多种描写方法互用,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放手续写创编。例如,在上六年级《稻草人》一课时,因本课心理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一个主要方法,因此,在探求稻草人形象时,我侧重对心理描写方法的指导,先让学生在文中寻找描写稻草人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朗读发现有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有些是间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环境烘托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接着又创设情境:如果这是一个责任心不强的稻草人,看到稻草上长虫子此刻会怎么想?如果是一个幸灾乐祸的稻草人又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自然而然认识到:要写好人物,单靠外部的肖像与行动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变化的过程。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防止脱离客观依据,离开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逻辑,而随意主观臆造;心理描写可以只言片语,穿插在行文之中,也可以相对集中。心理描写总是与叙事相结合,并且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描写进行等。

在对重点方法引导之余,在这一课中,我还让学生领悟了作者通过对稻草人形象塑造想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讨论,使其明白写童话要蕴含寓意表达特定的情感的。课后还进一步对后来发生的故事进行想象。总之通过这样有目的有侧重的训练,相信学生写童话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长足发展。

第二篇: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摘 要] 书法具有育德、怡情、启智、养性的作用。书法是学校渗透德育的有效载体。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要通过化“形”为“美”、转“技”为“道”、变“神”为“行”的手段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与品格教育。

[关键词] 小学书法;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书法的主要作用为育德、怡情、启智、养性。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拓展性课程开出,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达到学校制定的“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

一、化“形”为“美”――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字,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法的“形”化为一种“美”,让小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1.感受书法的外在形式美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感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例如,书法作品强调大小适宜、疏密得当,这是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让他们感受与体验汉字书写的这一种和谐美。书法的形式美还表现为笔法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如,基础笔法中的兰叶、鸭嘴、蜂腰、鹤足、鼠尾等,都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欣赏基本笔法的过程中体验到书法的形象美,这些形象美是源于生活的,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优化个人审美的目的。

2.体验书法的内在人格美

我国很多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人格美。书法的内在人格美体现的往往是书法家本身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美。

例如,在欣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王羲之本人的生平及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如讲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将作品中有关“鹅”典故的二十六个“之”字提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及每个字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兰亭序》的美,领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味作者的人格美。

此外,小学书法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学到做人的真谛。纵观古今大书法家,无不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节,都具有爱民忧国的情怀。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多宝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颜真卿的“正直忠烈”;在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的“心正笔正”。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书法艺术蕴藏的做人之道。

二、转“技”为“道”――渗透道德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字如其人”。王羲之曾经“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曾经说过“心正则笔正”。就是由于他们的为人和它们的字风格一样,才被后人所崇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传统书法教学“技”的教育转变成为“道”的教育,让小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书法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修身不如养性,想练好书法就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长久下来,才能培养出宽容、真诚、淡定的品质。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书法技巧时,要基于人格角度,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书法能弥补学生的人格缺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风雅的气质,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书法临摹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小学生是传承以及发扬书法艺术的主体,所以,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说,在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研习书法,认真临摹古代优秀的碑帖,学生内心会充满对古人的敬佩,时间长了之后,势必会加深对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越来越深,这有助于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提高。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良好环境和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把爱国、爱民族的感情移植到他们心中。每一次的书法欣赏活动,学生都能从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高尚的品格,并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领悟人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

三、变“神”为“行”――渗透品格教育

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这一种内在的“神韵”往往是书法家高尚品格的“化身”。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善于化书法中的这一种“神”为学生的“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品格教育。

1.渗透意志教育,激发刻苦精神

书法家不是天生的,很多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十分感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才能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要通过这些书法家勤于练习书法的故事,向学生渗透意志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张芝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达到了起、坐、卧、行都不忘的地步,最后他终于开创了草书的书风;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由于中年后右手独特的残疾,刚开始失去了信心,但是后来他却以非凡的毅力继续坚持以左手练习书法,最后终于开创了“费氏左书”……通过这些真实而又感人的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小学生就能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书法作品背后的“神韵”,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书法的这种“神”转化为学生的“行”,让这种“神”对学生的“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内驱力。

2.渗透品格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心理学证明,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处于竞争状态时,才会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如果这样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说让学生开阔眼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让学生跨出去,接受挑战,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书法展,让喜欢书法的同学将作品拿出来展出,在展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一些大型的书法比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还可以在本地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吸引各界、各校爱好书法的人士互相切磋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提升对书法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研习书法的重点是笔墨情致、古典韵味,从本质上来讲,它和文学、音乐还有绘画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领悟以及模仿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来表现文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通过书法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奥妙及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剑峰.小学书法教学法略议[J].青少年书法,2012,(13).[2]张鸿.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3]陆志整.浅析书法学习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责任编辑 万永勇

第三篇: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胡琴

王凤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都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对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们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心理发展不太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欲立其业,先树其德”,作为一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围绕德育开展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困境:

1、方法内容生硬断裂

目前学校德育还存在着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倾向,并借助记忆、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头脑中被挤压进大量的道德知识。德育教育内容更多依靠于专属学科的设置而片面实施,脱离其他课程、教育整体环境乃至于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和内容,结果事倍而功半。

2、主体观念存在偏差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中,学生有时还会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遵照人为设定的模式和线路执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时代特点,脱离当前社会现实。虽然“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舆论界得到强烈呼吁,但在实践中,道德发展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强化,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逆反,产生负面影响。

3、网络环境带来挑战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势不可挡。获取信息渠道畅通、来源宽广,获取信息方式自由便捷,使传统德育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信息传播的开放随意性,使学校德育很容易失去可行的监控和管理。个别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素养的缺失、政法监管的缺位,造成一些不良信息见缝插针,极易扰乱成长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形成精神垃圾,误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危害其身心健康。

二、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找准立足点,将德育播撒在课堂

1、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们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与意义。一种好的习惯或许能够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成功的,也可以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失败的。而学生正处于一种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说,爱护计算机设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使用,遵守开关机的正确程序,时刻遵守机房准则等等。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事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师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以教学资源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丰富德育内容,要从拓展教学资源方面入手,做到德育的有的放矢。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留心,获取和开发资源。首先,可以立足于教程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例如,在《网络安全文明》一课中,德育内容是信息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时代发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找德育资源。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班级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校歌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同时,又能在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社会生活方面搜索教学资源。例如,在《网上信息搜索》一课中,教师可利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照片以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注重评价,激励学生

德育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维持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尊重学生在课堂德育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量化或质化的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课堂问答、作品交流、在线反馈等多方式、多主体进行评价。初中阶段的德育评价,重在让学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该注意到什么”这一方面开展评价。例如,在使用网络资源或软件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5、交流协作促进德育的提高

在课堂尽力营造自学互助协作共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移默化的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利用学生追求社会交往的心理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抓住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挖掘德育的融入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将不同层次的同学结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比如,《电子板报》的完成可以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培养了它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外辅导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让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限制进行少数或个别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在、更有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计算机作品展,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道德传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吸收。而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息化环境下,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技术,给德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学生,依据确定的德育目标,以资源为载体,寻找最佳时机,把握课堂生成,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孙秋林.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性德育探析 [J].学周刊,2015(10):167 [2]荀为州.生本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J].科普童话,2015(12):73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 [D].河北:河北大学,2013 [4]马福飞.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德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2)[5]赵乐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3-45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英国数学史家J.Fauvel曾总结出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约20条作用,其中有: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不那么可怕、改变学生的数学观等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并指出要“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数学家的重要贡献,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见,让数学史教学真正走进数学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现阶段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探索,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作为引玉之砖,供同行们思考。

一、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享受数学美。

对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无用的代名词,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拿到一个好分数。至于数学是什么?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正确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却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复数时,有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数域的扩张,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一新概念。我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数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发展史。然后指出为了解决 在实数集内无解的问题,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诺引进了“虚构数”的概念,后来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几何学》首次给出 “虚数”这个术语。我在上课时,顺便给出了欧拉公式:,而被公认的数学中最优美的式子:,就是欧拉公式在 时的特例。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两个超越数:自然对数的底,圆周率,两个单位:虚数单位 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数学里常见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我们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学生们在“意料之外”与“震惊之中”,体验到了数学之美。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学生,那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融氛围美、数学美、探索美于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二、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时,我从“芝诺悖论”讲起:“芝诺曾经认为:古希腊的英雄阿基里斯与龟赛跑,将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再进一步展开驳倒这个悖论。芝诺的理由是:假定阿基里斯现在 A处,乌龟现在 T 处。为了赶上乌龟,阿基里斯必须先跑到乌龟的出发点 T 处,当他到达 T 点时,龟已前进 T1点;当他到达 T1点时,乌龟又已前进到 T2点,如此等等。阿基里斯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这时用具体的数据进一步驳倒这个悖论。设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十倍,龟在前面 100 米。当阿基里斯跑了 100 米时,龟已前进的 10 米;当阿基里斯再追 10 米时,龟又前进了 1 米;阿再追 1 米;龟又前进了 1/10米,…。于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所跑的路程S=100+10+1+…,事 实 上 这 是 一 个 无 穷 递 缩 等 比 数 列的和。可见,形式上是永远进行下去,实际上是限制了阿基里斯的路程,一旦超过这个限制,阿基里斯就超过乌龟。这样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更进一步地是: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心理更健康、更自信,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在历史上大概没有比“对数”的发现,更能使人意识到数学发现的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讲对数概念时,我介绍了对数的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约翰 • 奈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编制对数表的历程:今天,我们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很容易求对数,而在我读书的时代,是通过对数表来查的。公元 1594 年,纳皮尔开始精心编制可供实用的对数表,公元1614年,奈皮尔发表了《关于奇妙的对数法则的说明》一书,书中论述了对数的性质,给出了有关对数表的使用规则和实例。奈皮尔终于用自己20年的计算,换来了人世间无数寿命的延续!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得好:“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拿他一生中的工作多少来衡量,那么对数的发明,等于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后经别人更加完善,解决了星体的轨道计算,船只的位置确定,大地的形貌测绘,船舶的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题。在教学中引用这样的例子,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发现的重要,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引路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史上,有不少富于真知灼见,善于思考的数学家,他们在研究问题时,都采取了独到、奇妙而又具有广泛意义的方法。在讲授有关数学知识时,联系教材适当地把这些思想方法展示给学生,领略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体会数学创造的历程,不失时机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裨益。比如,解析几何巧妙地将几何与代数结合在一起,是数形结合很好的一个范例。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1637年解析几何的奠基人笛卡儿在《几何学》中引入了坐标,并用代数方法、坐标方法更换了古代方法,解决几何作图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的精髓是:引进坐标,用代数方法表示曲线,然后通过对方程的讨论给出曲线的性质。它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为点的运动轨迹,建立了点与实数对的对应关系,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包括数、式、方程及函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它以坐标的研究为基础、以代数方程研究为前提、以圆锥曲线的定性研究为依据,揭示各知识内在的辩证关系。在圆锥曲线的后续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这条主线,反复强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这样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念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四、学习数学史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本中的字斟句酌,未能表现创作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因为看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得到他们的成果。这样对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就不会感到颓丧。

18世纪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他在年近花甲时双目失明。不久,除了其本人和一些手稿幸免于难外,他的住所和财产全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尽管遭受一系列的不幸和沉重打击,欧拉的科学活动丝毫没有减少,欧拉用其罕见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进行高等数学运算。欧拉在完全失明前,在还能朦胧地看到一些东西的最后时刻,还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在失明后的17年里,欧拉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的创建者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1918),最初曾受到猛烈攻击,以至于巨大的精神压力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优秀的数学家哈密顿(Hamilton,1805~1865)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 13年而不得其果,一百年后美国的两位数学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数学家们在困难、挫折、诽谤面前依然充满勇气,充满创造,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正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范例。

五、学习数学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我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数学史料……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讲等差数列这一章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张丘建算经》、《孙子算经》和《周髀算经》中许多涉及等差数列的记载,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在教极限时,指出我国有关这一内容的研究的最早著作是西汉时期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除了教材中已出现了“杨辉三角”,我还向学生介绍在这方面我国作出成就最早的北宋著名数学家贾宪以及他所撰写的《皇帝九章算法细草》。这些数学史知识都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古代数学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

除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外,解放以后中国的数学家在数学的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0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我及时利用这个新闻,向学生介绍了吴文俊教授的事迹: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因为“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功夫,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 诺贝尔奖没有设数学奖,人们通常把“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位的获奖工作还使用了吴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的经典结果。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切后,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上所述是本人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但毕竟高中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史的教学,不能矫枉过正。所以在渗透数学史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数学史的渗透决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或拼凑,越多越好。更应注意相互间的联系,有选择地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求系统,以免喧宾夺主。(2)介绍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物、事件等所用资料来源的说明;(3)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更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外时间。

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将数学史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相信数学史知识的运用必然会推动数学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使巍峨的数学宫殿更加金碧辉煌!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小学数学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小学数学 林永伟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小学数学 汪晓琴等.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7 小学数学 王谧.数学史与中学数学结合的几个教学设计.数学教学.2003.5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重性,它向人们阐述的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参考文献

[1] 文石山.《中学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6.10.[2] 石国峰.《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渗透德育之我见》《中华教育论坛》,2007.11.

下载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推荐5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庄琼娥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的成败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中学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学历史......

    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模版)

    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

    浅谈体育中教学渗透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之路 ———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谢立华 单位:津西张家窝中学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之路 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紫石口小学 教学管理德育要求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华职业学校 辛桂耀 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系列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学科教学的目的决定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5篇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设备,开......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叶秋平浙江省龙游中学324400E-mail:zjlyyqp@163.com摘 要: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