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支农调研队纪律)
大学生支农调研队纪律
第一、吃饭住宿坐车必须要给钱,不能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第二、艰苦奋斗,做最便宜的车,吃最简单的饭,绝对拒绝生活的奢华,以此来锻炼自己;回来后力求保持红军作风,改造自己的生活习惯。
第三、做事要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做就不开头,要做就做到底,不找借口,不轻许诺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
第四、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队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劳动光荣。第五、独立自主原则,活动流程不要受任何人的强制安排。
第六、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服务农民。要以农民为主体,鼓励农民站出来做事情。
第七、支农、调研工作一切遵从当地实际,不盲目套搬理论,开展活动前做切实的调查并尽量保持从村民的角度考虑。
第八、支农的形式首推对农民进行精神激励的精神扶贫为主,多对农民宣传合作、互助,组织化的新乡村建设的内容。并努力协助农民的新乡村建设工作。
第九、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支农和调查活动,条件成熟的村子必须建立信息站或者合作互助村。
第十、公众捐赠钱款、物资必须保证到位,支农队员本身不可以中间截留挪用。第十一、我们的支农队要有以农民为一条战线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十二、处理好多校联合队伍的合作问题,遇事要多协商多忍让,保证合作愉快。第十三、每天晚上必须进行交流和讨论,队员之间沟通情况,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第二天工作。
第十四、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大家互帮互助。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第十五、队员内部要有良好的分工和分组,保证每个人都有事情可以做。设立安全员,设立专门财务人员。
第十六、安全第一,尤其保证女生的绝对安全。行动至少两人一组,女生需男生陪同,不准随意脱离队伍,不准擅自行动,服从队长安排。
第十七、走到哪,支农队员的歌声响到哪;要有统一的标志,红领巾在左臂;服装要符合农民的接受习惯,尽量不喝矿泉水。
第十八、安排专人做好支农日记,返校每人需交一篇总结。回校后要认真总结,开好研讨会,总结会。把一次下乡作为队员能力和精神增长的良好契机。
第十九、尽可能保持和本学校各部门的良好关系,行动要多征求学校的认可和同意。
第二十、认真学习和实践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中央有关三农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
第二篇:大学生下乡支农支教纪律
大学生下乡支农支教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我们下乡队伍中也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因为有了这些纪律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同时也正是有了这些纪律我们才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下乡纪律十五条,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熟悉并能牢固的记住:
1、吃饭住宿坐车必须要给钱。
2、不能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3、每天晚上必须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队员进行评议,安排第二天工作。
4、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大家互帮互助。
5、要有统一的标志,红领巾在左臂。
6、走到哪,支农队员的歌声响到哪。
7、独立自主原则,活动流程不要受任何人的强制安排。
8、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队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艰苦奋斗,坐最便宜的车,吃最简单的饭,绝对拒绝生活的奢华,以此来锻炼自己;回来后力求保持红军作风,改造自己的生活习惯。
9、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服务农民。
10、做事要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做就不开头,要做就做到底,不找借口,不轻许诺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
1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支农和调研活动,条件成熟的村子必须建立信息站或
者共建村。
12、公众捐赠钱款、物资必须保证到位,支农队员本身不可以中间截留挪用。
13、支农、调研工作一切遵从当地实际,不盲目套搬理论,开展活动前做翔
实的调查并尽量保持从村民的角度考虑。
14、安全第一,尤其要绝对保证女生的安全。
15、我们的支农队员要有和农民一条战线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纪律----二十一条
一、队员必须服从组织统一安排,服从集体的决定,不得擅自行动;
二、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大家互相帮助;
三、必须注意维护社团形象,不做与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四、吃饭住宿必须给钱;
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邀请和馈赠;
六、与农民(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
七、出行必须佩戴统一标志;
八、支农过程中不许谈恋爱;不许抽烟;
九、做事要善始善终,不找借口,勇于承担责任,不轻许诺言,但有诺必行;
十、注意言行保持中立,不介入村内纠纷;
十一、不可以带零食,不可以去当地商店买零食,不可以带碗筷;
十二、每天晚上必须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队员进行评议,安排第二天工作;
十三、每天早上必须按时起床,集合,跑操,演讲;必须叠好被子;
十四、坚持每日管理(必须写日记),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
十五、迟到要接受处罚;
十六、安全第一,尤其是女生的安全,必须要结伴而行。
开会纪律:
十七、开会不得迟到,有事情必须向队长、副队长请假
十八、会议前每位队员对自己当天工作要有梳理;
十七、尊重队友,不得私下讨论,有意见举手发言;
十八、尊重队友的讲话,不得讥讽队友,有意见当面提;
十九、原则上不得接听电话,收发短信;
二十、严于律己,不得干预队友的工作;
二十一、开会时不许吃东西;
第三篇:陕西大学生支农队简介
陕西大学生支农队简介
我们的口号:
关注三农 塑造自我 建设新农村
我们的使命
1、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推动农村发展、让农民朋友享受国民待遇、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社会和谐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有理想,有激情,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关注国家和民族未来,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不断奋斗。
我们的宗旨
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学习、借鉴中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促进农民合作、推动农村社区发展,支持、配合和参与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的一切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平台,推动大学生和农民的双向激励和成长。
我们的目标
1、打造大学生支农团队,不断学习进步,培养有理想,有激情,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志愿者。
2、成立公益性、经济性农民合作组织,激励农民骨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3、创建新农村建设试验基地,实现大学生与农民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结合,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4、关注城市工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的工作
1、学习、研究三农相关问题及乡村建设相关理论。
2、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支农活动。
3、帮助农民建立信息站、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
4、推动农村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文艺队、经济合作社等公益性、经济性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5、为工友组织文艺演出,举办法律常识、卫生常识培训。
6、募集社会闲置物资在工友聚居区开办爱心超市。
7、在工友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我们已经做的陕西大学生的支农活动开始于2005年1月,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至今已有近二十所高校的几百余名志愿者参与。地域涉及陕西洛南、镇安、丹凤、商南、白水、宝鸡、山西永济、宁夏银川、河北邯郸等地。两年来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发起了大学生反哺农村工程,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倡导,当地农民为主体,依靠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通过支农支教的形式为农村发展服务。
2、创建了陕西洛南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实验区内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农资统购统销、合作医疗等工作,创办了农民图书室、农民夜校等公共文化教育设施。
3、在宝鸡四村建立了“大学生新农村行动实践基地”,长期开展支农活动,不断深入。
4、在西安高校中帮助成立了几个支农社团,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的支农骨干和支农志愿者。
我们将要做的(一)
1、在西安乃至陕西各高校宣传大学生新农村行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参与新农村建设。
2、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宣传大学生新农村行动,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
3、和基层党政部门沟通,取得他们对大学生新农村行动的支持。
我们将要做的(二)
1、继续建立新农村建设实验点,积极探索各种支农活动,通过对农民的精神激励,促进农民主动合作,形成农民的组织化,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在西安开展工友支持活动,为工友提供文化、法律、卫生等服务,丰富工友文化生活,提高工友维权意识,健康意识。
3、在工友聚居区开办爱心超市,募集社会闲置物资提供给工友。
4、在工友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帮助工友子弟健康成长。
5、为大学生朋友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
我们的同志
经过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的支农队成员是我们工作的组织协调者。富有激情与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是我们工作的参与执行者。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是我们工作的指导者。热爱家乡、渴望新生活的农民是我们工作最可依靠的力量。满怀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是我们工作的支持者。
总之,所有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社会和谐的大学生志愿者、专家学者、农民朋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都是我们要团结和依靠的力量,都是我们的同志。
第四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
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
从2000年首批京津大学生支农队深入走进农村开始,现在已经有四年的时间里了。从2002年6月份开始福特基金会开始给予赞助,到现在为止是两年多的时间。今天,这个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以温铁军为首的乡村建设中心指导下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一百五十多所高校的学生先后参与了这个活动,一百多个学校的大学生支农参与者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社团,先后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已经达到万人。很多地方学校已经开始主动参与这个活动,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一种官方认可的活动,有的地方开始由这些社团承办原来的“三下乡”活动。两年来,几乎所有踏进农村的大学生都会有感受,非常多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又很多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有些甚至休学或者放弃工作进入农村,为大学生支农活动开始做专职的志愿工作。支农调研不断推出各项创造性的活动,所有活动如火如荼,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大学生支农调研的热潮。
一、我们做了什么?
高校支农社团建设
在各高校内,始终都有一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热血青年,希望为农民做些事情。他们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和优势,建立了涉农社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极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寒暑假、“五一”、“十一”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资助失学儿童、日常的三农方面知识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各支农社团的发展和支农活动都得到其所在学校团委和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
目前,已有100多个支农社团成立,遍布在除西藏、台湾、青海、海南之外的各个省市。国内名牌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涉农社团,北京地区的社团数目最多,已达30多个,其次是重庆和上海。河南是涉农社团发展最快的地区,自2002年10月,已建涉农社团近20个。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学会,建立时间都比较早,他们是最初在没有资金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环境下走进农村反映真实声音的先锋。
这些社团分别依据不同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开展自己的特色活动,如师范院校的支农社团在教育方面比较擅长,不管从教育调研还是支教都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法律院校的学生针对农村政策法规缺少的状况,开展了比较有针对性的法律讲座、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小册子编辑发放、法律咨询等活动;农业院校的学生更多的优势在农业科技方面,学生除提供的免费科技信息外,还长期地保持联系进行跟踪服务。
本着节约下乡成本和就近合理利用资源,所有社团在自愿独立原则上接受项目组的宏观调控,在选点时尽量选择离所在院校较近的农村,这样也可方面周末及元旦等较短时间假期跟踪服务。比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和兰考几个农村、武汉几所高校和湖北房县三岔村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主要为这些社团的成立发展提供指导和信息,支持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且组织各地社团参与我们策划的活动,召开支农调研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大型的培训会,对各社团进行支农调研培训,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大学生支农队已经成立了专门服务于各个支农社团的支农志愿者工作组,他们分不同的部门,如发展外联部、编辑部、秘书部、培训部等,担负起了定期组织学生网上交流,不段的发展社团,编辑支农小册子和支农通讯,整理调研报告,宏观调控各个队伍的下乡活动等工作。
在农村的支农调研工作
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每次下乡我们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支农工作,如给农村贫困户募捐衣物,为孩子们带去同学捐赠的文具,组织当地文艺活动和村民联欢、协助建立乡村文艺
演出团体,帮助村民组建政策法规学习小组,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建立适合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的合作社。
调研和支农同时进行,大学生志愿者结合当前国家“三农”问题的焦点、当地农村的状况及自身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题,预备、学习相关资料,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撰写调研报告。每次调研结束,我们都收到各地高校寄来的调研报告。我们邀请了三农问题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奖,并对调研期间涌现出的优秀报告,编辑成调研报告集。现已有五本报告集完成编辑,包括了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的优秀调研报告。有些报告经过专家处理,被递送到有关部门,成为政策依据,促进了三农问题的改善。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学祥的《湖北监利某乡的肝病状况调查》,得到了高层的批示,并且得到了当地非常的重视,不仅仅为当地的百提供了医疗保障,而且也为当地修建了各种基础设施,大大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同时,和中国社科院和科技部等部门也进行了合作,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
在三年多的支农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经验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段的创新。每次下乡前半个月项目组都要做出计划书,同时各个社团在此基础上也做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书,并在规定日期内提交项目组进行修改及审批,审批通过的队伍成为项目的合作对象,必要时做队伍调整。下乡前要接受统一的培训,京津地区的一般在北京集中时间地点,外地的约定时间在网上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下乡基本的调查方法,针对不同的点如何切入,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如何处理等。为了维护支农队的荣誉,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我们特制定《大学生支农调研队纪律》,各支农队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纪律。比如安全第一,与农民同吃同主同劳动,住宿吃饭必须给钱等。下乡过程中每个队伍必须有安全员、记录员、队长,每天要交流总结记录并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并随时与项目组保持联系。调研结束后,项目组组织各个队伍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每个队伍必须要向项目组提交一份整个队伍的活动总结,结合所到村庄的群众反馈,综合评定是否给予队伍资金支持。
大学生支农队发扬“红军精神”,所到之处常常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和信任。当地农民因此给大学生支农队一个称号“大学生是红军”。
为形成高校和农村的互动,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农村地区,我们建立了大学生与农村的共建基地,与当地农村签订长期合作的共建协议,和村民保持长期往来和协作关系,推动当地农村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找到一个社会实践、锻炼才智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在许多省市农村地区成立了多个共建基地,包括安徽阜阳三合镇南塘村、湖北房县窑淮乡三岔村、山东招远县辛庄镇白石夼村、山东鱼台姜庄村等三十家合作共建基地。
在农村的支教活动
支教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安排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希望对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引导,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最新的、有意义的影片,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给小孩讲外面的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支教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发现新的观念和思想要在农村推广,比如环保意识,孩子们是很好的切入点。多次下乡经验表明,和小孩子搞好关系也非常有利于支农活动的开展,小孩子会积极发动父母参加表演联欢,从小孩子口中得出的一些关于村中的情况相对客观真实等。
重视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在村里呆上几天后就一走了之,让孩子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一些乡村学校建立了图书馆、手抄板报、广播站等,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组织、管理,开辟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影响了很多父母和老师,并被他们学习和采用。另外,大学生在支教时非常注重引导小学生的观念意识,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农村,长大后立志改变自己家乡面貌建设新乡
村的思想。
在支教的过程中,大学生实际考察并搜集一些失学儿童的资料,回到学校后为这些贫困学生寻找资助对象。到目前为止,已经资助了上百名失学儿童,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救助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爱心基金。
农村的信息站建设
通过长期的乡村调研,我们发现农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政策法律和农业科技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窄小。且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府不重视实用信息的推广工作,有的甚至有意识地加以阻碍,以致于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中央的各项政策和信息。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限制了农民在致富和精神建设方面的改进能力,农民有时为了获得一点信息,如中央政策、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或者实用技术资料,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另一边,这些信息被大量地堆积在城市的科研所的资料库和网络中,没能惠及农村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现阶段,“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现在又发展出农村信息站这个子项目,为解决农村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解决渠道。我们组织动员了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事实上,大学生们也很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
三年来,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00多个“大学生与农村信息交流传播站”,让当地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农民精英作站点的负责人,他们将大学生提供的最新科技、政策、法律等信息资料通过宣传板、开会、广播等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同时将农村问题搜集起来,通过大学生这个中介,向各个科研机构、政策部门、新闻媒体反馈,大学生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大多数的信息站工作情况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农村——高校”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引导高校团委、农村村委会、涉农组织及社会公益组织加入进来,争取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信息传播网络。
信息站的建立,缓解了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加快了城乡互动和沟通,引导农民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意识,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合作共建村的建设
在信息站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大学生和农村的稳定的互助关系,促进新乡村运动的展开。我们在全国各地选择了二十个比较好的村庄开始了新乡村试验工作。这些村的特点是所在村与大学社团形成了非常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经常往来,形成互动,互相促进,大学促进了村子的发展,村子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2003年7月的安徽南塘的“共建学习型乡村”之行,使大学生支农队完成了从最初的调研到乡村建设的成功转型。大学生通过不断的深入调查和总结交流,认为仅仅以调研和简单的支农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凋敝破败的现状,而南塘村当时的现状也恰恰证明了现在农村其实并不缺少物质和金钱,更多的是需要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村里社会治安不好,养老状况急差,很多留在家的人农闲时间并没有什么公共文化生活,每天沉迷于打麻将,农民一盘散沙,偷盗成风,村中基础设施建设破败殆尽。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学生和村民骨干一起评选出了村里的“十佳儿媳”,并敲锣打鼓的为她们送奖状和简单的奖品,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且大学生把村里的文艺骨干挖掘出来,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他们自编自演,用以前破旧简单的道具,让死气沉沉几十年的乡村重新燃起了生机。所有这些仅仅需用了二百块钱资金投入。大学生走后,村里相继成立了妇女协会、购销合作社的农民自己的组织。
在此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大学生们一遍实验一边培训,重点放在了农民的精神激励,进行
精神扶贫。每到一个地方,大学生就通过考察发现村子的文艺骨干、有公益心的能人等,把这些骨干集中起来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宣传合作理念和协会合作的基本知识,树立村民的自信心,并协助他们成立文艺队、老年人协会等。因为一切活动的主要因子都是当地村民,所以大学生走后的所有村庄的各种协会的运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持续得非常好。首批二十个村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农民成立了自己的文艺演出队、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经济合作社、学习协会,文艺宣传队把法规政策科技养老等改编成歌词,歌颂勤劳致富,表扬好人好事,到处传唱演出,而且人人都能参予;老年人协会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组织老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子的养老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他事业也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参与到合作共建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因此得到了锻炼,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都得到发展。其他辅助性的工作:
在总体的支农调研活动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产生一些附带性的工作。如农民工支持工作,如各地的对农村发展的研究工作。等等
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就在学校周围,生活着很多需要关注和帮助的打工者群体。因此,农民工支持活动也成为了我们的支农的大学生们在星期六日的关注对象之一。2004年我们特设农民工扶助指导小组,对大学生支持农民工的活动给予指导。大学生的这些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农民工群体开展了民工真实生活的调查、教育培训、法律宣传、义务演出和捐衣捐物等活动。以北京为基础,为各地社团作指导性的工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一直坚持开办“工友维权培训班”。很多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到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二、我们改变了什么?
被支农改变的大学生们
1.支农活动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农村现阶段真实情况,锻炼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前,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城市的学生更是仅能从报纸、电视、广播上了解相对片面有关农民的信息。但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最贴近基层、了解底层声音的很好的平台。很多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校园内无法接触社会,只能看到一个虚拟的看似真实的世界,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一些学农村社会学、经济学的根本没有去过农村,这是大学教育体制的一项极大弊端。而部分学校组织的下乡活动机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只是观光旅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支农活动让很多人开始深入实践,用检验角度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让那些盲目找不到方向的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学有所用,让那个曾经只会考试的“机器”开始勇敢的去与社会各种人打交道,也那个曾经与陌生人说话都脸红的学生,开始在几百人的会场上侃侃而谈。
2.增强了大学生对农民和家乡的感情,加强了自己对建设家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大学里面虽然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学生,然而有的同学的思想被城市和大学教育环境所扭曲,或远离家乡淡漠了乡土热情,或在生活中找不准人生的定位,他们很多甚至自卑不愿意承认自己来自农村的事实。也有的同学拥有热情,却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缺少自信、支持与交流、实践。在下乡过程中,项目要求支农队伍做最便宜的车,与车内的进城务工农民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要求大学生穿农民的衣服,要求克服掉精英作风虚心向农民学习。很多学生开始以自己出身农民家庭为荣,开始从农民身上学习的精神,开始以农民化而自豪。有的学生积极开始放弃出国机会回乡搞建设,有的毕业后进了最基层的机构工作,有的主动联系自己的家乡和社会资源搞发展。总之,大批学生开始身体力行投身到农村发展中来。
3.经过我们的支农调研活动,很多大学生开始反思学校的现行教育,从而使得自身开始了改变。这种转变其实是很根本性的,一方面是教育的本质的反思,二是关于现有教育方式的反思。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成长,教育必须走出校园。因此有些人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直接到农村进行农村项目发展工作;有些人经过思索后休学一年,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支农调研的长期实践中来。来自西南农大的肖青、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白亚丽、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科灶、来自武汉大学的詹玉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进展很快、工作卓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大学本身也开始了可喜的变化,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团委开始转变了姿态,由原来的不支持也不反对,甚至公然抵制转变成了现在的默许,甚至主动合作。大学生支农活动正在成为各个参与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流,同时也成为各个学校活动的引人注目的亮点。先后有东北的、河南的、重庆的、北京的的多处学校开始了和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紧密合作,大学生调研支农活动终于由幕后走向了前台。大部分社团承办了学校的“三下乡活动”,解决了经费紧张问题,也承担了转变“三下乡活动”方向的责任。
4.大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只惠及自己,提升能力并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自信;也影响周围的同学以及所在的学校,真正实现了“关注农民、塑造自我、影响他人、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大批有责任心的社会青年通过系统外的推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使之更贴近生活和民众,更具人文情怀。通过我们的活动,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年人,这些人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支农志愿者工作团队。几年来,这个团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村发展工作,开拓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运作发展思路,他们的培训发展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进一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尽量少投入钱,被很多培训机构采用,更多的吸引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学生作为主体,精神激励为主,在实践中和运动中锻炼学生的才干、能力和品格。
项目的持续和发展
1.现在我们专门成立了中国梁漱溟文化发展中心,持续和发展着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
2.为了把支农工作推向深入,适应支农调研和新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打造我们的支农品牌,形成我们的支农精神。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组建了大学生支农志愿队。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新乡村建设任务,能够起到带动和指导作用,能够随时给农民和志愿者培训,能够形成更加丰富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大学生支农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吸引了大批社会志愿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大批知识青年的大规模的支农行动,得到了媒体、企业、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报道、资助、参与等方式给予肯定和支持,一些专家学者也成为大学生支农活动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导者。
4.形成了一整套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思路,并进一步形成了一大批很有指导意义的材料。这些都为未来大学生支农活动的开展和自我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尤其是网站的建立,该网站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支农调研的必上的网站,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这里汲取营养,交流思想和心得感受,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支农调研文化。这种文化的建立为未来中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改造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工作。
5.今天的大学生支农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一种时尚,虽然能够参与这个活动的人还只是很少一部分积极的人,但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效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社会整体环境的感召下,在大学生里谈论三农问题以及实践三农精神已经不再是什么难言之隐。
学校也给予了各个社团更多的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和帮助。支农精神必将成为未来大学校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我们缺少什么?
项目的执行不足:
一、社会认同问题。主流的说法一向认为知识、科技是改变问题的唯一渠道,所以,大家不能理解这种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下乡的意义。学者们也经常会问,改变了青年怎么办?不学习,不考研,没有出路;大学生没有钱没有物,对农村有什么用?他们坚信知识是改变农村的唯一手段。所以,没有什么学者愿意站出来说话。从做事的方式上,他们反对这种大规模展开的行动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很可怕;主流做事方式是做点,做小事。他们反对大规模,反对轰轰烈烈。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传媒,很少有传媒来系统的报道这件事情。传媒通常问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看得到的人或者看得到的点,可以拍,可以写?
二、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存量少,辛辛苦苦的培养两年,最后没有办法,还是要回归主流。同时我们缺少志愿者传统。其实对大多数支农志愿者来说,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虽然自己喜欢这个志愿工作,有时甚至要把他当作事业来做,但是因为主流社会的压力太大,有生活上的,家庭的,未来预期的,所以最终没有办法还是屈从于主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乐乐,几次要休学到农村,但是由于母亲的压力,一直都没有成行。每天郁郁寡欢。
三、后续的资金问题很大。事情进展到了这种状态,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很少,这些资金来源渠道还受着来源渠道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想获得资金的继续支持就很困难。不仅仅影响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到工作的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我们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亚行的赞助问题的争论,40万与200元,哪一个更好?比如,詹玉平,武汉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找工作,不想参与到目前的珠海的公司里的工作,但是又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进退两难。还有很多这样的无路可走的人。
第五篇:支农队讲座演讲稿
支农队讲座演讲稿
殊途同归的“三农”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家好,这周支农队的讲座由我来和大家共同来完成学习探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做具体学术性问题的讲座,为了思路的连贯性我今天效仿杨洲准备了这个演说稿。自从接到给我的讲座安排以来,我一直在想着要换一种形式来做这件事情,但是无奈能力有限,头痛了几天还是没想出个好法子来,只能还是按老路子来了。前几次的讲座重点分享了大学生活如何度过这个话题,这周我想要和大家共同谈谈“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能不能谈清楚也不好说,但还是做了些准备。好了,闲谈就说到这里,接下来就开始吧。
(一)、“三农”问题
我们先来尝试着聊聊“三农”问题,接下来我需要大家帮我一个忙,先请大家说说你认为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样的,也可以说说你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要想客观合理的解释清楚一个问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素质的,我们都是90后,都是“时尚潮人”,那大家就应该都了解媒体是干什么的,尤其是那些娱乐媒体的记者,我非常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刨根问底,在各个可能出现的场所蹲点守候。咱们也需要刨刨“三农”问题的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家,但是,“三农”这个词却不是一个古老的词,在上世纪90年代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向当时的朱镕基总理谢了一份信——《我向总理说实话》,道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一语引起了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和大讨论,“三农”一词则是温铁军第一次在21世纪初首次提出的,2003年第一次出现在了政府的文件里。那么,为什么在世纪末提出这个这个问题呢?(西方以英国为例,它的工业化是内发的,“羊吃人”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圈地养羊生产羊毛,是自身内部引发的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转型,不会导致结构性的城乡差异,而我国是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被西方硬闯进来的,我们是不得不进行工业化,因为器不如人,被人家欺负了,没有任何准备的就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我们没有积累,天天打仗怎么积累呀,吃都吃不上)这就得先从建国开始说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计要素”而不单单是生产要素)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连一个螺丝钉都生产不了,外部又面临着严峻的地缘环境,美国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美国人甚至宣扬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自然会垮台的。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怎么办?只有迅速的实现工业化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就像一个想要开办公司去创业的人一样需要资本,中国那时候是个刚刚经历百年战乱的国家,最后的一点积累也被老蒋带到台湾去了,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些资本去,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这条路中国走不了,找苏联去借,是个办法,但是中国这么大个国家,苏联可以借给你多少,这是远远不够的,只能从本国的农业上来要资本,怎么要啊,难道要毛主席向全国广播向农民要粮食吗?不现实,56年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开始搞农业合作化,把农民仅仅才分得5、6年的土地又再次集中起来,这样才有一个合适的低成本的机制把农业的剩余转移到工业的建设上来,就这样中国用短短的2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的农民促成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建好工厂就要产出工业产品,产品能卖掉才能够让工厂运作下去,当时的中国出口是不行了,你出不去呀,那只好自己消费了,当时中国只有两三千万的城市人口,那这些生产出来的拖拉机、大卡车什么的只能让农民来消费,农民才刚刚得解放,连饭都不一定能吃得饱怎么可能买得起拖拉机和大卡车呢,其实这也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班合作社的一个原因,你一家一户买不起拖拉机,那好一个生产大队买一台总可以吧,以致于后来大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农机站,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很快,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循环。这里需要提到一个“剪刀差”,就是国家收你的粮食时把价格往低压一压,卖给你的工业产品价格高一点,这就是“剪刀差”,这样就实现了发展工业所需的积累(这是普遍的对“剪刀差”的解释,但是最近我看的一本书里指出了“剪刀差”是错误的),有的学者还计算出了,建国以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再加上劳动力和土地的廉价供给从农业上提取了几十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三农”领域人才、资本、土地三要素的流出客观上促成了农村的衰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加上农村的持续衰败,在世纪交替的点上“三农”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放眼望去,全球都在追求现代化,追求现代化不就是要脱离农村,走进美好的城市去生活吗?农村衰落了,大家都来城市生活不就可以了吗?你的想法并不幼稚,因为我们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就是在这样做,我们果然是“幸福的”。在上个世纪由美国人推出了一个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这个共识我相信大家也认同,因为人家是共识嘛,你不认同那还怎么叫共识呢,基本内容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和物质财富只能支撑全世界20%的人口过上美国人民这样的美好生活,其他的80%是社会的负担,是没有存在价值的部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如果我们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实现了,那就是世界上有40%的人口过上了超高物质享受的生活,由二八开变成了四六分,我们的地球母亲受不了啊,美国更不会同意呀,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以现在的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不太可能脱离农村,世界人民也不可能实现现在正在追求的现代化生活,但是历史必然是向前走的,不可能退回到以前的低成本的农耕社会去生活。现在世界上实现了现代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是美国2.5%,英国1.7%,法国在1994年时就是4.3%,日本3%,看看我们国家经过这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也已越过了50%的门槛,我们继续提高城镇化率的脚步不会停下,这是由于农业在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的工业化面前经济地位不断地降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已经在向保障型产业方面转变,但是,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中国有句古话: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农业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也就是每届中国领导都会说的那句话: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既然由农业社会转型发展为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是追求生产力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解释“三农”问题:当我们的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转型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三农”问题。农业的产业性质决定其经济总量受消费农产品的总人口制约,在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的经济地位必然下降,因此就有了农业问题;又由于农民是具体的、居住在乡村的、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所以农业人口的非农化绝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那么简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必然会解放出一份束缚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这就是技术进步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即使西方先工业化国家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的变化和就业结构也相当的不同步(假如有4:4:2的三产结构变成1:6:3,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小于其价值的比例减少量就表现为这种不同步),这种不同步必然带来农民问题;由于乡村人口密度远小于城市,受市场条件限制其非农产业必然落后于城市,也就必然带来了农村发展问题。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具体的说说“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生存消费是每个人的最基本消费,我们离不开农民,农民人口占我们国家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长期得不到提不高就一直是社会不稳定最大的潜在因素更不要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2)农业产出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满足我们食物消费的基本保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了,能享受健康绿色的食品是人们幸福生活应有之意,在农业上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我们不是常说“高手在民间”这里的民间常常指的就是农村。前一段时间有一部电视局很火,大家应该都看过——《小爸爸》,里面有一首歌,歌词里有几句话: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们也稿大学生下乡支农、支教活动,都认为这是去农村献爱心、实践、改造农村、改造我们自己,但是这里我需要从经济危机的视角来看看知识青年的下乡运动。现在这个世界有人把它称为风险型社会,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饿,因为吃不饱,阶级压迫很严重,但是今天的风险型社会我们的心里感受是什么呢?两个字:我怕。怕什么呢?怕生病,因为看不起呀,怕结婚,结不起,怕生孩子,生不起,怕毕业,因为怕失业嘛,我们怕什么,怕考试,因为没学会,大家都在怕经济危机,都在为各种问题而担心、害怕,以至于现在都不敢怕了,因为什么呀,总是害怕,自己怕长久这样心理不健康呀,于是乎,我们怕不起,害怕都变得奢侈,但这又是一个遍地都是钱,而我们又很缺钱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中国梦,而我们又不敢谈梦想的时代。回到我们的话题,大家都害怕经济危机,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国有没有遇到过经济危机呢?大部分人知道的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是,有学者总结出来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加上刚才提到的两次危机已经经历过八次危机了。这里只举例说明农村社会和我们国家经济危机的关系和作用。1958年——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和苏联领导人会谈,中国向朝鲜派出军队参与作战,苏联向中国提供经济建设急需的一些重点项目,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是中国的国民经济回复的很快,作为配套工程实施,中国城市的社会形态和体制基本上变成“全盘苏化”,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开始显现,苏联经验并非十全十美,这种苏式科层等级制度中伴生的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教条主义(也称“本本主义”,不对具体事务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县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和形式主义,很快就嫁接到了从井冈山“红色割据”时期一路延续下来的、在战争时期客观上加强了的“山头主义”,再叠加了各地农民革命与生俱来的“土围子”(就是现代版的“封建割据”,盘踞的堡垒。),遂带来了在后来的政治体制中越来越重的“条块分割,尾大不掉”的问题——连如此大规模地全面发动群众冲击各级政府的“文化大革命”都没有打破“土围子”们的这一习性。因此,中共高层对这些问题是有警觉的,但党内毛泽东是最先有警觉的,按照中苏两国的条约,在1956年苏联要交回中长铁路和“大连特区”、撤走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但是苏联不愿意,而中国坚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苏联不得不按条约来办事。这使得苏联的援华投资与1957年中断,代之而来的是1958年提出的军事结盟,在中国构建联合海、空军指挥机构和通信电台系统等更加符合苏联远东军事战略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中国当然接受不了,毛泽东有一句比较个性的回应,他说:“你把中国拿去吧,我上井冈山!”。这使得主要依靠大规模外部投资拉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央层次主导的经济建设模式难以为继,直接表现就是由苏联专家参与协助制定的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胎死腹中。(这时候国家匆忙应对,1958年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动员国内特别是地方的财政资金,勉为其难地维持对以重型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的拉动。根据统计,1958年,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57年的29%骤然上升到55.7%,地方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长久大量投资,那中央只好大规模的下放了财权,这样在还没有建立工业化必需的“学习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会参照中央政府之前接受的苏联投资形成的重工业模式,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于是就有了“大炼钢铁”和“大跃进”。此时,中央财政占比下降到只有20%,中央政府则以增发货币为手段来加快积累,由于票证时代,以票购买,所以官方物价水平波动并不大,而中央政府增发的货币一般会通过银行存款形成国民经济积累和再生产资金。因此,1958——1960年的财政收入和投资虽然增速递减,但从绝对值上看人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与此同时,政府赤字显著增加,终于在1960年爆发了赤字危机。)由于投资中缀,大量的基建导致的高额财政赤字是中央政府无力大规模的把资本投入到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领域,城市的就业也从1960年的1.3亿,陡然下降到62年的4537万,两年时间减少8000多万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失业不是社会动荡就是政权更迭,然而中国没有发生这些状况实现了危机的软着陆),政府不得不动员上千万的城市人口到农村去生产自救,其中包括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东南沿海出口受阻,失去工作的几千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党中央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3年时间里陆续向“三农”领域投资了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元,这使得农村能够接受这部分失去工作的人,中国所受的冲击最小很快就企稳回升,这得益于农村社会还没有破坏的很彻底,要不然我们就会重重的摔下来了,结果会怎样,我们不敢想象。靠的是我们还有一个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认识农村的重要性,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但是这样一个稳态的农村一次又一次的实现了中国国内危机的软着陆,这是我们国家制度的比较优势,欧洲没有,美国也没有,他们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只能选择向外部来转嫁,美国通过它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强权支撑的美元来实现,而欧洲就没那没幸运了,才有了所谓的“欧猪五国”。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真实国情,这时候大家就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建设和关注“三农”了吧,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会丧失,军事我们没有欧美厉害,社会价值的宣传和认同我们和欧美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丧失掉我们仅有制度优势,我们就是一只待宰的“肥羊”。进入新世纪中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后“三农”问题的重点也就落在了农民的增收,农业的高效、优质和安全,农村的稳定上。接下来咱们探讨几个有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1)、农民如何实现增收
我记得上次黄超学长谈到自己在经济上面临危机是的做法是开源节流,同样的农民想要实现持续的增收并非易事,咱们不防也替农民算算账,社会发展了,各种消费需求都在增长,农民也不例外,过上比以前物质丰盈、精神快乐的生活也得实现一部分,那这样来看相比以前这个节流看来是不太可行了,这样就剩下开源了,农民的收入不外乎也就这么几个方面:经营性收入、劳务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支付。经营性收入包括农业经营和非农业经营,其中农业经营就是农林牧副渔,非农业经营就是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我们看看这个领域农民有没有增收的可能,社会的结构转型必然会有生产力解放后农民的市民化,这样剩余农民的耕作土地面积会有增加,这是增收的一部分,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坚持土地政策的连贯性,坚持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在土地上有长期的自主经营权(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继续给予了确定,但是要开始尝试土地的入市流转,使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可观收入帮助其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这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也是有好处的,这里要注意上市流转交易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所以上市交易不等于单纯的私有化),那么副业有可能给农民增收吗?在我们的传统农业社会农民一直就经营着副业,男耕女织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低成本生活方式,还可以将多余的精美副业产品用于交换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今天农民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生产手工艺品来增加收益已经在许多地方都有了很好的实践,入红娘粗布合专业作社生产的手工布是中产阶级才能消费得上的产品。劳务收入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有两亿多的农民工离开家乡常年在外打工,这也就意味着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咱们下乡的时候感觉最为明显,这还是在家庭观念最为重要的山西,沿海西南地区更加严重。农民外出务工很少是整个家庭一起外出,而且长期外出务工的比例不低(这里我们有找到具体的数据,按一半算)就有1亿多的务工人员常年在外,这意味着有将近1一个家庭的夫妻分居生活,几千万的孩子的童年是在缺少父母一方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这些都会带来相当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逐渐改变“同工不同酬”,地区间工资差异大,实现农民的“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率的良性发展才是一条好的道路,现在发展超大型城市的道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城市的危机),因此,现在国家提出要实现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但是,具体怎么做还在摸索,不过 许多地方政府追求的还是城市化,建大厦就是先进。不管城市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单一的追求效率的做法都是我们喜欢和美国比较,善于学习美国的表现和结果。中国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国家来和美国作比较而每天又在骂着美国狗,希望美国灭亡,这是什么道理嘛。这里需要引进一两个和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起点差别不大的国家通过学习欧美,建成号称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例子。(1.墨西哥
无论私有化程度、自由化程度、民主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墨西哥的这些“化”,都比中国走得要远得多:在金融危机前人均GDP曾经接近6000美元,城市化率接近80%,也就是说中国现在预期的目标他们早就已经实现了。但是,在这样的私有化、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程度下,墨西哥社会仍旧是两极分化,城乡差别仍旧相当大,农村问题仍旧相当复杂,矛盾有时候甚至相当尖锐!"。农村的凋敝、农民的破产,事实上并没有随着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得到解决,并未随着GDP增加、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迎刃而解。2.巴西
国土面积比中国稍小,人口不过才1亿多,而且没那么多的沙漠和山区。坐飞机从巴西上空飞过时中国人都会非常羡慕,因为那是一片绿色。巴西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过7000多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2%,但是,那里仍然有全国性的“无地农民运动”,也有各种各样的激烈的社会冲突。3.印度
这个比我国家建国还早两年,起点也被我们高的国家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印度土地私有化,这导致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土地的私有化还导致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法推进,无地的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生存在大型的贫民窟,就这样印度的城市化率远远高于中国,这种城乡贫困使得民间认可的贫困率占比高达50%以上。印度自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同时也是“最大贫困国家”;其一国的贫困人口超过了非洲和拉美的贫困人口总和。还要提一个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它是最早提出“脱亚入欧”指导思想的国家,不过当它想按照西方搞殖民化扩张的规律再走一遍的时候,却被西方狠狠地教训了。日本人可能由此就觉得很委屈,到现在还不肯认罪,内心深处是愤愤不平的。“既然你们西方人可以通过殖民化完成现代化,而且你们在美洲和非洲干的事要残忍得多,为什么我日本人就不可以?我们不外乎就是占了朝鲜、中国台湾,中国的东北、蒙古的一大部分,因为我们本土几乎完全没有资源,按照西方的经验去占领殖民地有什么错?”日本要脱亚入欧,结果却被老师打回去,狠狠教训了一顿,不允许它按西方模式走,至今很多日本的进步人士大都认为,日本还是被美国驻军的非主权独立国家。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想要学习美国走的必然不是美国走过的路,而是被设计过的符合美国利益的道路。)接下来看看财产性收入,这部分其实没有多少可说的,因为农民不是坐在证券市场的炒股手,也就是收获点来自银行的利息,存款不多差不多能保值就不错了,财产性收入是高收入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收入则主要是来之政府的各种对农业的补贴等等,但是中国农民人均年耕地少,不会因此有太多的收入,再加上产前成本和产后价格两把钳子,实际到达农民手中的补贴几乎为零。(2)、农业的高效、优质和安全
这就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完全靠化肥、农药来维持的高产模式,石油农业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没有产生人类和自然环境资源的矛盾,产出不多,但却是可持续的,但仅仅几十年上百年的石油农业就走不下去了,生态农业是一条可选择的道路(这里不做具体阐述,有可能其他队友会讲这方面的讲座,可以向大家介绍《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这个调查报告)(3)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农村要想稳定和发展,就必须
1、有人才的回流
2、有合适的社会组织来填补因基层管理组织的形式化而带来的权利真空(综合农协。。)
3、挖掘培养乡村文化
4、合理处理好大资本在农村的流动。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三农”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综合体,也知道了合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一些我们自己的思考。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们都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的自身发展的状况就是对中国教育的最好证明。对于一个超大型国家的教育状况要做一个合理的分析是很难的,但是直接性的给予一个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也就导致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会陷入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逻辑思维里,但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念里对一个人的评价绝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加倾向的还是先以一个人的道德好坏来思考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上大学了认识到的现实社会价值导向又是以物质财富论成败的,我们迷茫了,究竟是我们错了还是社会错了,其实谁都没有错,错的是上帝。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当代印度国情是:由于国内产业不发达,受了英语为载体的高等教育、符合西方人力资本要求的印度人可以低偿地为西方提供软件、电脑维修、信息咨询等IT业服务,以及医疗、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服务。当然,这些服务大都难以对内。诚然,印度通过“外向型服务业”形成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的事实,对于比较发展研究非常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当代高等教育大都参照结构高度化的西方教育体制来搞,也就大都会内在地具有使其国内知识分子服务于西方、倾向于西方的特点。德国的经济在欧债危机中一支独秀,德国的制造业相当发达,为什么,再看看德国的教育,先不说人家的教育是免费的,在德国,中学生不会都努力的往大学考,都相当多的学生考入了技术类院校学习,德国的青年人中上大学,上技术学校和追求自己想做的职业的比例是4:3:3,这和德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是相吻合的。
我们的教育只从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以美国教育为版本学习,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这几年经过快速的发展后也不过才占到GDP的40%多,还不到一半,而美国的三产占比达到80%,你学习人家的教育体制,你有人家的产业结构吗?中国的三产结构也不合理,理头的、开饭馆的从业人员都属于第三产业(运城的饭馆开打了全国各地,是不是运城人都是大学毕业的啊),文化、科技等高附加值的能够吸收与大学生专业对口的比例又不大,你的金融业也才刚刚起步,而每个大学都设了金融的专业干什么,难道要中国的学生每天吃纸币、吃金融产品吗?农业需要人才,却没人愿意从事农业,我们于是呼就面临就业难了,专业不对口了,是不是?当然,大学生的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和不好好学习的事实是就业难的自身原因,我们改变外因比较困难,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得学点东西,做点事情,这是我们可以选则的。
总结:对于“三农”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原因都是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导致的农民结构性贫困,就是说不是农民懒惰,也不是农民愿意过穷苦的生活,而是社会的转型期间有选择的给予了城里人更多的就业就会,更高的劳动收入,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中同样面临这样的机会不平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许多人多次奋斗没有成功,归因为自身的能力不够,奋斗不够,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未能“先富”的那部分人中愿意奋斗者来讲,机会的不平等是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因此,迷信成功学而却“一无所有”(资本、知识、关系)的人去试着照本宣科想要复制成功的认定会撞得头破血流,价值观的颠覆和统一化更是把自己的人生幸福推到了悬崖边上,更多的人是选择了楼顶的自由落体。前几天一直在纠结这个题目定个什么才比较合适,于是再三变化才定下这个题目,为什么殊途同归呢?“三农”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的转移落后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大学生就业难”则是教育的改革超前于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