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推广组织多样化实证研究
农业推广组织多样化实证研究
陈泉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实际调查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近年来形成的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进行了重点剖析,它们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推广需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农业推广组织,多元化,特点,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推广组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的转变,这对于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素质有重大意义。农业推广组织是由一定要素(推广人员、推广部门等)组成的,有特定的结构(集权式、松散式等),隶属关系明确(由政府直接领导、民间自主管理等),为达到农业推广的某种目的(非个人所能达到的组织目标等)而形成的机构(有特定运转形式)[1]。农业推广组织多元化是指农业推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农业推广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形成了以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为主,非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为辅的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了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展了技术培训、现场教授示范、电波入户等活动
户,提高了农业科技普及率。
目前,孝感市农业推广组织类型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2】,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每家每1、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
这类推广组织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其它推广组织无可比拟的作用。推广主体是政府及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包括农业推广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土肥站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等等。孝感市现有市推广站1个,县推广站7个,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有97个。
1.1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
它由政府设置的农业推广机构组织开展推广工作,推广内容由推广机构决定,常体现政府的意愿;其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广泛,涉及全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技术特征以知识性为主,组织规模一般较大[1]。
1.2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
首先,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充分体现公益性。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推广内容大都来自公共研究成果,如“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所推广的大多为社会效益好的种植、养殖技术,作者简介:陈泉,1987年3月5日,女,湖北大学在读硕士,***
具有较为明显的公益性。其次,属于示范引领式推广,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起了巨大作用。政府组织开展很多科技宣传普及活动,通过农民技术培训、电波入户、专家互联网传输、农村电视节目、大众传播等开展推广工作。还建立一些特殊机构如“农业科技服务站”群众称之为“门诊”、“庄稼医院”。同时派科技特派员到乡镇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证分析
孝南区农机部门“以机代牛”工程建设促进农机技术推广。2004年,孝南区农机局从江苏省江都市引进乘座式插秧机7台到新铺镇徐山村跨区机插,拉开了机插板块建设的序幕。2005年,徐山村作为全省唯一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购买乘座式插秧机2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2台,中型拖拉机2台等,当年机插面积800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80%、95%,把机插秧板块建设推向高潮。2006—2007年,孝南区又开展了机插秧“151”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即在新铺镇徐山和陡岗镇七里湖等地建立1000亩的机插示范基地,扶持各乡镇在本辖区办起2—3个500亩的示范畈,指导有条件的村办起100亩的示范点。通过机插秧“151”工程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扩大推广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2.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校走在农业科研的前列,它影响着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
2.1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
这类型的组织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主要推广机构;推广内容由农业教育机构决定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技术特征以知识性技术为主,且大部分推广内容是来自学校内的农业研究成果;其组织规模由大学行政所能影响的范围而决定。
2.2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
首先,其人才、技术成果密集,能更有效地促进成果的推广。教育性型农业推广机构由于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教育人才,还有相对较多的科研成果,以这种机构作为推广单位,能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农业科研院校可提供技术培训。农业科研院校具有强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人才,能以比较科学有效地方式吧科学技术、理论传授给推广人员或直接传给农民,课堂不仅在室内,还可以在室外和田间。
2.3实证分析
孝感市依托孝感市生物工程技术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15000名毕业生,培训农业基层干部、军转干部和农技人员5000余人。依托湖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孝感分校,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2005两年共培训农民36883人,实现转岗就业32645人,转移就业率达88.5%[3]。
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科研成果“物候期多小孔树林计量树干注药法”有效解决了当地板栗病虫害防治这一技术难题,使得板栗产量逐年上升;科技成果“银杏超小卷叶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为银杏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防治效果明显,仅2007年就为安陆市增产白果10.2万公斤,增收408万元。“红栀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成果2006年推广应用8000亩,每亩增收250-300元。该技术推广以来,再没有发生成片死树或砍伐红栀子树的现象。此外,“鄂北特种植物珍珠花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草―猪―鱼―沼―果―稻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栀子色素提取与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特级优质稻孝感“太子米”生长机理及推广开发研究”等一批项目也相继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接下来学校准备校地一体,强化研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深化米酒、太子米、银杏、板栗、红栀子、珍珠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改良、加工、保鲜等技术研究,努力将学校建成孝感市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4]。
3.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
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公共职责范围是改善项目区目标团体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其成果评估也偏重社会经济效益。在项目执行过程及实施结束之后,都要进行较严格的监测与评估。
3.1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
它以项目申请单位为主要推广机构,推广内容由立项机构决定;决策形式表现为上下共同决策;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推广项目地区的目标团体;工作目标视项目的性质而定,主要是社会及经济性的成果;其技术特征以知识性为主,而组织规模属于中等偏小。
3.2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
首先,提高推广的效率。这类型的组织对推广人员素质要求很高,技术推广人员都有各自的技术专长,并且在推广过程中使用最佳的资源配置,如聘请专家和有成功经验的工作者参与,因此,推广的效率是很高的。其次,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目标团体的经济与社会状况。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通过立项单位的主持,提供足够的推广资金和技术保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某个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其测量指标也通常是社会和经济效益。
3.3实证分析
“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在孝感市已连续实施多年,2010年对科技入户工作进行了适时调整,由原来单一的水稻产业科技入户,发展为水稻、小麦、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五大产业并重,聘任了8名农业专家,选聘了107名技术指导员,遴选并培育了1213个科技示范户[5]。在全市建立了综合性的“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全市200多名科技特派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虫情就是命令、民疾就是号召、责任就是动力、技术指导员要发挥核心作用”的要求,进村入户,送技术、送物资、送政策,使示范户做到有的放矢,沉稳应对灾情。有的示范户还联络农户组成机防组,群防群治,连片施药,提高了防治效果,充分发挥了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民群众反响良好。
4.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许多企业开始关注农业,投资农业,建立自己的农科院和农业推广机构。这种组织设计称为利益最大组合型,它是以企业自身效益为主,有时农民利益受制于企业效益。如果能有效地制约这些问题的发生,这种类型的推广组织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形式。
4.1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许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链条以现代技术和现代现代化管理为基础关注农业,投资农业,建立自己的农科院和农业推广机构。这种组织设计称为利益最大组合型,它是以企业自身效益为主,有时农民利益受制于企业效益。如果能有效地制约这些问题的发生,这种类型的推广组织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形式。
4.2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
首先,实行集约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类农业推广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或资金,有效地把农民集中起来,与农民签合同征用农民土地,展示新技术成果,鼓励农民参与,由企业和协会承担试种中的风险,保证产品的销路和价格,企业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换,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这类农业推广组织为了保持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能把其自身或者其他科研机构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以最快最有效地方式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使农民不断学习新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的高效推广。
4.3实证分析
孝感市伟业春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至2010年,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取12000亩土地,集中生产优质香稻,积极引进太阳能杀虫灯使粮食农药残留量少,走低碳、环保型农业之路。对农户流转租赁费用,采取实物抵托的方法,即每亩每年按稻谷320斤折算,国家直补资金也由农民收益。初步预算,这些农户每年每亩可获得450余元的收入[6]。公司尊重农户意见,对示范区内不愿流转的种田大户,采取“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交由农户自己种植。该公司还成立了湖北春晖农科院、农机专业合作社、香稻种植合作社和病虫防治合作社,网络
社员300余名,添置各类大小农机具120台(套),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利益的提高。
5.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本着自愿互利,“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全体成员都将参与组织的决策和管理。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农民所处的环境、地位、素质、资金、信息、决策能力、市场预测等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
5.1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
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以其自身作为推广机构,推广内容依据组织业务发展和组织成员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而决定;其工作目标是提高合作团体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福利;推广对象是参与合作团体的成员及其家庭人员;其技术特征以操作性技术为主,目前大多规模较小。
5.2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
首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了农民的基本利益[7]。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他们通过这类组织连接在一起,使个体农户走出了孤立封闭的生产经营圈子,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衔接问题,使农民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保障自身利益。其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服务内容和需求日益多样化,自主型农业推广组织引进适合农民的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信息咨询,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很好的满足了农民的需求。
5.3实证分析
孝感市麻河镇优质莲藕生产协会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已网络技术推广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55人,种植能手200人,科技示范户137户,龙头企业4家,运销企业18家和3500多户藕农会员,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科普培训、技术推广等与莲藕相关的各领域,形成了“协会+基地+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农户”的组织框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有力地推动了麻河莲藕产业跨越式发展。近几年,莲藕产业年均总产值过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90%以上,莲藕已成为麻河具有独特经济地位的支柱性产业[3]。
综上所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以政府型的农业推广组织为主,其他非政府型农业推广组织为辅的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农业产业、业态发展的需求。因此,农业推广组织多元化发展及模式创新仍将是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9-112
[2]陈红,眭睦,眭克仁.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4750-4752
[3]中国农产品加工网.湖北孝感市农机推广工作亮点纷呈[EB/OL]., 2008年1月14日
[4]荆楚网.孝感学院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
[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6-08/091615753586s.shtml, 2009年06月08日
[5]安陆市农业局.湖北省安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EB/OL].http:///news_view.asp?id=17556,2010年6月8日
[7]赵洪勋.农业推广多元化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案例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第二篇:大学英语多样化教学实证研究.
大学英语多样化教学实证研究(1)
摘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源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沈阳毕业论文使高职英语教学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探讨了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次教学中实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对比分析了几种模式的特点与成效,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
0 引言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代写论文 从美国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1972年提出“教学模式”始,我国教育界对其研究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教学模式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是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应和促进,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抹杀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高专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人校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班级内部,而且还存在于班级与班级之间,甚至系与系之间。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将他们安排在一个教学层次,即教师使用相同的教案和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完相同的内容并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则无法提高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矛盾,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我校对2005级新生在英语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验。这一举措正以不同寻常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现在通过结题报告,研究总结该教学实验的总体效果,对比分析各种模式的特点与成效。这对于充分发挥各方面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 教学模式及分层教学 1.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问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简言之,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它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师科研意识的觉醒,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已成为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中的热门话题。1.2 教学模式应用的多样化
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道,各种教学活动模式层出不穷。多样化的模式不但改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构建或刷新了课外学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管理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
1)小组学习,分组教学。这是针对班集体和个别学习而言的。由于小组学生界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因而较容易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组织小组学习还可以达到照顾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等不同的目的。
2)个别学习和自学。这是一种按个人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代写毕业论文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让个人主动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集中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3)自由讨论,课堂讨论。这是学生和学生之问或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满堂灌的局限。但这种方法必须和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兴趣学习。兴趣学习区别于强制学习。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生动性,还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如在“兴趣引路,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就较多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学生唱歌、猜谜、对话、认图等可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趣味盎然。
第三篇: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以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利用信度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模型中的各项假设,从而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的假设。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来看,未来的农产品竞争将是“链与链”之间的竞争,没有资源的整合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农业产业链管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通过对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
一、农业产业链绩效假设模型的提出
产业链管理考虑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串联与整合,产业链管理的重点在于上下游各环节相关作业的有效整合。要能成功地实现这一点,产业链各环节间必须建立合作,优化物流环节,交换商业信息,公平分享所得成果。从组织边界来看,产业链整合包括链条上各环节内部各种职能和资源如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以及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外部整合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调物流环节、共享信息等。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体。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在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上,很多龙头企业在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雨润、旺旺等企业已经通过或正在进行HACCP认证,光明乳业等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白云亭、应天水产、农贸中心推行了农副产品交易IC卡管理系统,企业质量管理上了新台阶。在外部整合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帮扶生产基地、提供系列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致富。如老山药业发起成立了老山蜂业合作联社,推进养蜂规模化、标准化,更好地带动广大蜂农增产增收。光明乳晶在胚胎繁育、科学饲养等方面帮助奶农提高生产水平。汇华、云溪、野生植物、弘益油脂等一批与本地资源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及合同、白云亭等市场型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便利服务、适当返利等形式增强对基地的保护和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国内对产业链整合与绩效的评价大多数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方面。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绩效假设模型,对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调查,藉此验证产业链管理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适用性,同时考察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水平。为了实证的方便,我们仅考察了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如生产基地、农户)两个环节,并按企业边界将产业链整合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阶段,然后分别考察两种整合对上游供应绩效以及加工
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最终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
该模型以龙业企业为中心,主要包括5个假设,分别考察了农业产业链中内外部整合的关系、农业产业链内外部整合对加工企业绩效和上游供应绩效的影响以及上游供应绩效对加工企业绩效的影响。图1中H1至H5分别代表:
H1——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H2——通过加工企业内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13——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4——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
H5—加工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对加工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作为假设模型的验证分析工具。SEM没有很严格的假定限制,而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允许进行多重非独立相关关系进行估计,这种特点使分析复杂的变量关系成为可能。在数据来源上,本文通过问卷对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展开了调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为96.4%;共计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率为85.5%。
在问卷设计方面,内部整合计7个问题项,主要从企业内部协作、信息共享、物流协调等方面了解加工企业内部各职能的整合程度;外部整合9个问题项,主要从长期伙伴关系、信息系统与信息分享、利益与风险共享、共同物流协作等方面了解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整合程度;加工企业绩效9个问题项,从财务、产品品质、交货时间、准确性及弹性等方面了解龙头企业绩效;供应绩效4个问题项,从成本、交货时间与准确性、原料品质等方面考察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分标准,规定1分表示根本不同意,5分表示很大程度上的同意。
2.信度分析。本研究使用方法配合SPSS软件以0.7为阈值来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问题项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值。为了进一步数据分析的需要,将部分影响信度的问题项从调查数据中剔除后,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1是剔除部分问题项后各概念构面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所有潜变量的值均达到了0.7以上,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结构方程分析。(1)拟合度检验。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4.01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分析后的结果必须通过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才能认定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样本的一致性。对于拟合优度的考核有较多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样本数量、模型复杂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斟酌。本研究主要使用TLI、CFI、RMSEA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拟合优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2。
从表中可知假设模型能较好地与样本数据拟合,因而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因素与路径分析。经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通过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计算,可以得到两个潜变量之间的总影响。本研究中分析后的因子负荷量及路径系数汇总于表3,路径分析结果汇总于表4。
从表3可知,各个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都在0.5以上,t—value均大于2.0的拟合要求,显示经过剔除后的调查表问题项都很好地反映了对应的潜变量。从表4可以看出,本文提出假设模型中的5个假设都通过了调查数据的验证,所有t—value均大于2.0,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见图2。
应用路径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得到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内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429,而外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204,加上通过供应绩效发生的间接效果0.377×0.366=0.137,结果为0.341,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外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经过模型的提出和数据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是高度相关的,较高的产业链外部整合水平建立在较高的内部整合水平之上,在实施跨组织边界的产业链管理之前,各环节必须在内部整合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推进上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应加强各环节的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显著影响加工企业的绩效,这说明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内部协调和物流职能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说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还并不充分,有着较大的空间。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内部整合达到较为充分的状态后将变为竞争的基础条件而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大于外部整合,说明内部整合的程度普遍还不高,部分内部整合程度较高甚至外部整合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得了相对的竞争优势,从而得到了更好的绩效。
3.产业链外部整合与协调影响加工绩效和供应绩效。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绩效来考察,我们发现来自外部整合的影响要小于内部整合。其原因可以从前面两个结论中找到答案,结论1说明了产业链整合是一个从内部到外部的渐进过程,而结论2说明了被南京市龙头企业中内部整合还不完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4.产业链的上游供应绩效显著正向影响加工企业绩效,这说明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的提高,如准时交货、交货可靠度及品质绩效的改善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绩效。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对于任一产业链企业营运的成功,上下游环节的相互支持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通过产业链上各种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带来了更好的产业链绩效,这正是产业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还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内部整合较好但还不充分,而外部整合则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以龙头企业内部整合现状为基础,深化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与整合整个产业链的物流、信息等资源,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四篇: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 关海玲(作者), 陈建成(作者)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简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近年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辨析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回顾与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的进展状况,在借鉴相关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源和理论与实践经验,深人挖掘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通过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偏低。尤其北京、上海、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太原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综合排名较后,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下游位置。编辑推荐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关海玲,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曾主持及参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山西省软科学”等项目的撰写与研究工作。参与北大出版社《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编写。曾在《技术经济》、《未来与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录绪论
1.1 都市农业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文献综述
2.1 都市农业的研究状况分析
2.1.1 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2 国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的比较及启示
2.2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研究状况分析
2.2.1 国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
2.2.2 国内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不同学科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撑
3.1.1 经济地理学
3.1.2 经济学
3.1.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1.4 城市经济学
3.2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地理学支持
3.2.1 农业区位论
3.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3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支持
3.3.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2 投入产出理论
3.3.3 农业现代化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支持
3.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3.4.2 外部性理论
3.5 城市经济学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国外典型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4.2 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4.2.2 发展都市农业是调节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4.2.3 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
4.2.4 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4.3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模型
4.3.1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4.3.2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4.3.3 环境发展动力机制
4.3.4 资源发展动力机制
4.4 不同动力因素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1 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2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3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条件下都市农业的路径选择
4.4.4 资源、环境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5.1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5.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
5.3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5.3.1 2007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3.2 2008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4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启示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6.1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6.1.1 自然资源
6.1.2 旅游资源
6.1.3 文化资源
6.1.4 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6.2 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6.2.1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满足都市农业多样化需求转变
6.2.2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6.2.3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点建设农业园区
6.2.4 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
6.3 太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水资源短缺
6.3.2 生态环境脆弱
6.3.3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6.3.4 农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6.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6.4.1 样本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及数据解释
6.4.2 DEA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模型
6.4.3 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推动太原市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
7.1.1 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力推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7.1.2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7.1.3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7.1.4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协调
7.2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7.3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7.3.1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7.3.2 实行农产品供应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板块
7.3.3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7.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7.4.1 建立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7.4.2 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落实一批农业建设的重点科技项目
7.4.3 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
7.4.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队伍,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
7.5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7.5.1 高效有序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7.5.2 发展循环型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
7.5.3 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7.5.4 完善都市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众所周知,20世纪被称为“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大发展是指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世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破坏是指由于人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资源并把各种废弃物抛回自然界,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城市扩张的“极化”效应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城市农业用地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都市农业。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恶化的首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种植经济收益高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首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加。其次,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
后记
行文至此,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它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国晓健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细致而辛苦的工作!
本书是我在读博期间完成的,我要感谢所有在此期间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程宝栋副教授,承蒙他对本文的点拨,使文章得以更为完善的面目呈现。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的潘焕学教授、夏自谦教授、张彩虹教授、王立群教授、张绍文教授、金彦平教授、田明华教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感谢王东亮老师、李强老师、夏春峰老师、王刚老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北京林业大学的美好时光成为我永远的回忆,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同窗好友金波、周峻、苏建兰、郭青俊、朱述斌、谢小兵、钱一武、林水富、高立鹏、郭海、奉钦亮、马花如等;感谢我的师兄
肖永红博士、田新豹博士、曹文博士、王立飞博士等,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对我的文章深受启发,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新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关爱和友谊是我终生受益的又一重要财富!
感谢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薛耀文教授给了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同时还要感谢任利成教授、李亨英教授、吴翠花教授、吕月英教授、乔彬教授等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
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照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都市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初见成效。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创新很多是萌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城市代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方向。因此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大城市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都市农业的起源人手,对都市农业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同时还从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都市农业在理论方面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使都市农业发展从理论研究阶段走向可操作性研究阶段,从而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为都市农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第五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研究
论文摘要 探讨了现代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战略,从加强农技培训、进行技术组装、抓好示范典型、加强基础建设和有效行使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开展农技培训,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各市县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培训中心,让这些培训中心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使这些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技术组装重点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和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与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二是重点建设几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区结合在一起、健全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增长1 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产1 050 kg/hm2,提高了60%以上 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4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一是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二是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三是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
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省本地情况制定各种政策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3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在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投入上,一方面通过立法增加投入,要求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每年还需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