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论文
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一、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统治的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有序运转,二是人民同政府关系的协调一致。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之间是实现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不断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为公民及公民团体提供正常的组织和舆论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将促进和维护政治的稳定。因为而有效的政治参与意味着政治系统输入公众要求,使政府获得全面而又具体可靠的政治资源,输出相应的政治产品以满足公众及公众团体的不同需求,加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政治系统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不适当的政治参与则会破坏政治稳定。
二、80年代初,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农村改革,开辟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时代,农民作为经济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国农村经济发生飞跃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各个方面颇具深刻意义的变化,这就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无论农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形式、还是性质内容,都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由过去的被动型盲动的政治参与转到基于自身利益驱动的主动参与;由过去简单集中统一的政治参与转到方式多样、渠道多种、层次不一的政治参与并且参与的范围和人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可喜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政治民主程度的巨大进步,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政治发展。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就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就决定了农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高层建瓴地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盾农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①同样道理,中国政治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农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的实质性发展,要看农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没有我国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能是在畸形的发展。然而,有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它们对我国政治稳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性,必须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否则,参与就可能演变为政治动荡甚至**,从而破坏当前改革开放的稳定形势。
农民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发生引发政治不稳定
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形式也一改过去集中统一的样式,趋向更加多种多样,如投票、投拆、诉讼、接触、抗议、暴力对抗活动等等。农民参与的日趋多样怀一方面预示着社会主义农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政治参与在内容上缺乏引导,在形式上有待规范,潜伏着对政治稳定的一种冲击。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集体冲击乡镇政府、暴力攻击乡村干部、政治参与旨在报仇泄愤等,缺乏理性、缺少规范,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的稳定。“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②
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强调农业生产主要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担心注重物质原则会引起社会差别,平均主义愈演愈烈,其结果是政府的全面干预。政社合一,造成农民生产没有自主性,并要求农民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绝对服从政府,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基于政治目的、被动性的政治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农民政治生活的新变化,使农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条件下利益性参与转变。利益性参与是一种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农民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治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的统一,加之国家政策的制定难以考虑到处于转型时期农民各个不同利益要求都得到满足,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愿望同结果之间出现矛盾。如果矛盾不在改革中逐步解决,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政治冷淡,使人们产生政治不服从,从而影响政治稳定。第三、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和发展起来的农民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还处于一种不成熟和不完备的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从政治参与的地域看,经济发达地区与要落后地区,沿海与内地农村存在明显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基于争取、实现、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愿望,如对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的颁布,重要会议的召开给予极大的关注,对村民委员会、村长、人民代表的选举和检查监督都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这非常有利于农村政令的畅通和廉政建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民不关心政治,对政治非常冷漠。这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它意味着政府没有将农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激起农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政府的理性服从。他们长期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利益的政治决策,而政府也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农民究竟在想什么,要求得到什么,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政治稳定构成一种威胁。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二具显著特点。
一是参与主体的不平衡性。由于农村家庭陕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来,使中国农民在地区、行业、收入、权利等方面产生分化、分层,产一了众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调查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分层大致中概括为:“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乡镇集体企业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自由职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层等八个阶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会从各自的群众利益需要出发,如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远经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要高,这就不能全面掌握分化层后农民新的愿望和要求,不利于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农民的分化分层和政治参与的变化速度来说,改革中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远比政治参与扩在和发展的速度迅速,政治参与渠道的完善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分化分层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农民利益要求通过政治参与得不到满足,导致政治参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如果这种挫折感不能得到良好地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对基本制度产生不满,甚至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和信心,走向极端,形成一种盲目的破坏欲,从而危及到政治的稳定。
二是政治参与能力不平衡性。在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受教育的状况不同,地政治关心的程度不同,获取政治资源的数量和获取能力不同,农民参与的能力呈现出很大差异生。许多农民的政治生活中,对自己拥有什么权利与义务以及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使农民的政治参与极易引向不正确的轨道路,采取过激形式,导致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结果影响政治的稳定。
第四、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引发政治不稳定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由于整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政治技能急待提高;加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权力崇拜”、“官本位心理”、“政治冷漠”、“清官心理”等深深积淀在农民的内心深处,使农民容易把政治参与作简单代或公式化的极端理解,走向岐途,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负作用。
三、以上分析表现,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对政治不稳定、政治发展具有破坏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尊重农民利益,建立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
建立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其目的在于满足农民参与的愿望,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以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减少和避免农民寻求制度外的参与途径,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政治发展。今后要做的工作是,在村级体制方面,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制度,让村民通过村委会的选举、监督、考核、罢免等措施,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以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产生上,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保证各个不同利益主体能产生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管理,保证不同地区之间保持一定的代表比例,农民增强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信任,增强政治服从感。
第二、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③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一亨廷顿指出:“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④“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的稳定性的过程。”⑤目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就是要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有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使其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以有利于农民的政治参与。当前要做的工作有:(1)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民代表的选举办法,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进一步增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3)建立健全农民团体、咨询智囊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表达民意、吸引农民参与以及提供政治决策等方面的作用。(4)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的组织机构,使新闻传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5)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治组织形式,使其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6)进一步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防止农民寻求制度外参与。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政治技能教育、民主意识教育,以增强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同时,引导广大农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取其精化,去其糟粕,让农民“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依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⑥从而,消除附庸意识,强化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第二篇: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研究
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摘 要:农村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扩大整治范围、强拆强建、给农民带来生活和生产不便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原因是土地利益的驱动、领导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责任机制的缺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度是切实保障农民的需求和利益的有力措施。关键词:土地整治
措施
研究
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保障措施国内研究进展
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损农民权益的问题,使得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违初衷,因此必须坚决的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加强对于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整治中下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短短几年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综合目前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问题研究
一是行政方式下的土地整治中使农民权益受损,如袁崇法指出,现行的征地办法仍沿用行政占用方法,把农民排斥在土地利益分配体系之外,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二是农地制度残缺,如李红波等人和文晓波认为,农地征收制度和产权制度残缺是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主要根源;三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缺失,如郑新建等人认为,造成农民不能享受国家给予城镇居民那样全方位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面临威胁甚至遭到严重侵害的根源之一在于农民权益保护法律的缺位。
(二)土地整治中农民补偿公平性研究
一是补偿标准不合理,如陆迁等人认为,“产值倍数”法中补偿费用远低于土地出让收益和土地市值;王文衡认为,受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征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建议以“土地换保障”等方式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二是补偿项目缺失,如吴次芳等人提出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在不完全补偿的基础上增加补偿项目;三是补偿安置办法由一次性货币安置为终生保障,如常进雄认为,一次性货币补偿未考虑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应建立终生社会保障制度。
(三)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体制相关问题研究
一是构建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如涂文明主张建构以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三维社会保障体系;徐元明提出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民转市民、留地保障四种方式结合的保障体系;二是保障基金运营管理分析,如党国英认为,应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将土地整治中收入陆续发放给农民,防止农民短期行为;三是保障基金来源分析,如马驰等人提出,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整治中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而吴刚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应实现“国家、单位和社区、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资原则;四是保障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如史红斌提出,当前为失地农民建立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厘清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条件。
(四)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模式选择
一是土地整治中模式探索,如黄祖辉等人认为,现有社会整治机制阻碍了土地的有序流转,提出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现状为出发点,在完善土地产权关系、土地治权结构以及土地整治中中介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建立“散户—中介服务组织—大户”土地整治中模式;唐爱玲认为,政府应确保“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郭阳旭认为土地仍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土地整治中必须与土地保障联接,重新设计土地整治中补偿范围和金额,实现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在土地整治过程的延续;二是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价值的确定,如王丽芳认为,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许多流转农民因为没有相应的谋生技能和安置补偿费用不到位或太少而无法保障其生活,认为应从征地补偿费用中的安置补偿费用出发,研究现有征地补偿中估算土地社会保障价值方法的缺陷,改进估算土地社会保障价值模型。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大部分国家很早就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现象较早,关于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自然早于我国。目前国外就此问题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有关土地整治中补偿理论基础的研究。如马克思认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尽管本身无法移动但其权利可以转移,形成地租理论,成为土地整治中得以补偿的基础理论。又如,诺斯认为土地整治过程中只有土地产权界定清晰,才能使土地通过产权交易改进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土地整治中者获得一个合理的补偿。二是土地整治中补偿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外大多数地区土地整治中补偿通常以市价为基础,综合考虑预期收益,由土地征用费和赔偿额两部分构成。这些国家的做法都在于尽量给予土地所有者一个超出土地实价的较为满意的补偿额,既保障农民权益,又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土地整治中补偿制度的研究。国外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中补偿宗旨相似,通过立法确定土地整治中的主体、对象、目的及操作程序、审批权限、补偿标准等,充分保障农民利益;而依据差异性的补偿制度导致不同的具体操作方式。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认为土地整治中是政府特有权利,一种是土地整治中属于公共行为,一种是土地整治中必须给予合理补偿。土地整治中制度有效保障了土地整治中农民的权益。如美、日、加拿大,政府只对适用于公共使用的土地整治中才有权征用且必须根据土地整治中者实际损失和预期损失确定补偿额;而德国土地整治中必须通过国家审批才能发生,补偿价格计算以官方公布可以流转决定时的交易价格为准。四是构建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包括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再就业培训和教育等,降低流转农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风险,增强农民生存能力,缓解失业问题。大多数国家建立多家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的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且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普遍高于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应该说,国外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比较完善,大多从明晰土地产权基础上保障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且研究成果较我国较丰富,但国情差异下,许多研究成果只能借鉴参考,我国土地整治中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仍需在我国国情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三、农村土地整治中损害农民权益的表现形式
(一)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核心在于,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如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在国家对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非常严格的情况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成为了地方政府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增加建设用地的目的,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结果拆了房的地不复垦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又没有增减挂钩指标或审批,一切擅自而为,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却在借改造和发展之名与农民争利。
(二)片面追求土地财政,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
中央多次强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同时特别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严禁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可是由于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为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争取尽量多的建设用地,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背程序和政策的强拆强建现象,结果导致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圈占,有些干部甚至从中牟利,损农民之本来填自己的口袋。这不仅和国家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且严重的损害了这一 政策应有的社会效应,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四、农村土地整治中损害农民权益的原因探析
(一)土地利益的驱动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需要的建设土地不断增加,而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不能突破,因此造成建设用地紧缺,土地出让的价格也随之飙升。目前在地方和中央财政不能直接接轨的情况下,土地财政就成为地方政府财 政收入的支柱性来源之一。领导干部对于征地圈地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提出“ 没有拆迁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拆迁就没有城市化、没有整治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整治就没有规模农业”的响亮口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强制迁村并居、把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和生活,很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形成新农村建设上的政绩;另一方面,一旦将村庄合并、将农民合并居住,就可以用腾出来的宅基地换建设用地指标,对急需大量建设用地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非常有诱惑力,而后者更是开展迁村并居最主要的动力。
(二)部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漠视农民权利保护的刚性底线
农村土地整治或者拆迁的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承认农民享有土地权利的基础上的利益分配过程,其目的在于增进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是说,在土地整治后,绝对不能出现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减损的后果,而这也正是评价农村土地政 策公平与否的起点。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也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政策的执行结果才具有适法性。同样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推行也需要制度上的破旧立新,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可是,有些领导干部置法律政策 的严肃性于不顾,肆意的扩大土地整治的范围,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采用非法的程序强拆强建,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认识到不能基于任何借口去践踏法治的底线。
(三)责任机制不健全
没有约束的权力最终的结果都是被滥用。土地整治过程中执法者的权力同样有被乱用的可能,而且实际中有的地方已经被严重的滥用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说的官本位思想的作怪,政绩的巨大压力等;另一方面就是相关责任机制的不健全,这就使得领导干部明知这样做是和政策相违背的,但是这么做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么在权衡各种利益时农民利益往往成为被牺牲的对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责任机制的欠缺以及不健全就无形中助推了领导干部滥用土地整治权利的勇气,加剧了政策应然效应和实然效应之间的差距,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农民利益的损失。
五、土地整治中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要认识到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应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落实和树立民本思想,一方面改革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规范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除了我们政府自身意识的提高,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外,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完善问责制,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而对于部分农村非法转让、出租土地,直接或是变相出卖土地的现象,我们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对于农村私下违法交易等更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二)对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依法执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个主体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农民权利保护的刚性底线而遵守法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而敬畏法律,以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法治之于土地整治的意义而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尊重农民土地权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对法律与农民权利的尊重意识,要使政府部门从被动遵守、抽象敬畏的最低标准提升到主动尊重。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村土地法律制度,那么就会真正地把农民当 作权利主体看待,就会给农民以具体的权利、实在的利益,就会出台一些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具体规则,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些抽象口号。只有地方政府把农民当作统筹城乡发展的权利主体看,那么土地整治政策才会真正落脚于农村与农民 发展。
(三)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度,切实保障农民的需求和利益
农民是土地整治过程中的主要的受众群体,也是利益受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为此需要保障农民事前的知情权、决策的参与权以及事后的救济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允度,同时也能增加监督力度。具体措施为在做出决策之前决策机关要履行对受影响农民的告知义务,使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评估决策实施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决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秉持的立场。在决策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为农民提供表达意见的顺畅途径,而且要明确规定,农民的意见是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从而提升农民在决策时的影响力。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赋予农民必要的监督权,同时对那些有损农民利益的土地整治行为,要为农民提供诉求渠道,赋予农民应有的救济权利。只有这样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同时也能增加农民对于政策的拥护程度,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提高执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小君.论传统民法中的用益物权及其现实意义[J].海商研究,2005(4).[2]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汪颜质子.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途径[J].中国商界.[4]麻学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龙明.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社会保险研究,2004.(7).[6]廖富洲.土地征用必须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中国乡镇企业,2004.(6).[7]金群,洪艳华.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思考.南方国土资源.2004,(6).[8]袁崇法.失地农民: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EB/OL].新华网浙江频道,2003-11-18.[9]李红波,谭术魁等.诱发农村土地冲突的土地法规缺陷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1).[10] 李长健.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广西社会学院报,2010,(4).[11] 韦燕.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第三篇: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调查
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调查
大学生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社会的极大关注,他们在社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要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做一次调查,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政治情况。此次调查我们会对您的个人情况保密,请您放心填写。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2.A.女
B.男 3.您所在学校______ 4.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5.您所读专业_____(注明本科专科)A.团员 B.预备党员 C.党员 D.其他
6.您是否为学生干部()
A.是
B.否 7.自我感觉自己对政治的了解有多少()A.一点都不了解 B.一点 C.较多 D.很清楚 8.您平时从各方面关注政治的频率()A.几乎不 B.偶尔 C.经常 D.每天 9.您平时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政治()A.报纸 B.电视 C.网络 D.听别人说 E.以上几个都有 F.其他
10.请问您所在学校开设有哪些与政治相关的课程_____ 11.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有多少()A.完全不知道 B.知道一点 C.知道较多 D.很清楚 12.您是否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A.是
B.否
13.您常用的政治参与方式()(如果上题选否则不用回答本题)A.政治选举 B.政治投票 C.网络 D.其他
14.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对待政治参与的最好态度是()A.积极参与 B.尽量少参与 C.不参与 D.无所谓 E.其他 15.您对于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国两会的关注情况()A.非常关注 B.比较关注 C.有点了解 D.不关注 16.对于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治措施看法()A,非常满意 B.较为满意 C.不太满意 D.非常满意 17.您和同学是否会聊一些政治话题()A.是
B.否
18.你和同学会聊一些设什么政治话题()(如果上题选“否”本题可以不回答)A.经济问题 B.重大政治问题 C.就业问题 D.国际形势
E.日常学习生活问题 F.其他
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 调查人:
魏茹
调查时间: 2012年1月30日-----2月10日
调查对象: 全体大学生
调查方式: 面访
网络调查
随机抽样
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6份,以邮件发放的问卷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38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里的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以及政治觉悟要稍高于不发达城市的学生。本科生要好于专科生。大多数大学生都是通过上网的方式来了解新闻及国家的政治。有80%多的学生参加过政治活动,在学校大家有机会参加一些选举活动,有一小部分参加过游行。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受访者所在学校都开设有与政治有关的课程,大部分人都很满意或者满意国际的政策,只有3%左右的人不满意国家的一些政策。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的,约80%的男生课后会讨论政治,女生则相对较少,大概是20%。
总而言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机会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经常了解国家的政治,尤其是在两会前后,几乎所有高校的老师都会谈论一些与两会有关的话题,而超过70%的高校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看报纸来了解相关新闻。所以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的政治参与情况是很令人满意的,同学们大多数通过上网来了解一些国家的政治,老师的引导也会促进大家关注国家政治,因此,希望通过学校制造的氛围和老师的引导来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国家政治。
第四篇: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政治课改革初探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四,在教学中,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一步我还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坚持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所带班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显示了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益。
当然,政治思想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季节。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政治心理学论文: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学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0903班 学生姓名: 邹龙
学 号:0120919630307 指导老师: 李艳丽 副教授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邹龙
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03班 0120919630307 【摘要】现代社会,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中,执政党要稳定统治,创造一个有序的政治环境来促进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必然要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有所应对。政治参与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但是,大学生由于思维方式活跃、态度积极,极易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作出出格的事,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度”加以把握,以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程度
示例:2010年10月16日西安大学生举行反日游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出现许多不理智的打砸行为;2010年10月18日,武汉光谷学生群众自发组织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大学生群众打砸日本丰田汽车、日本商品店等等,“抵制日货”、“干死小日本”、“扬我国威”等等激烈言论成为流行语,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警方出面维持秩序……
武汉各高校采取封校措施防止学生有更进一步过激行为。2010年10月26日在成都游行过程中,参加游行的大学生逼着一穿汉服的女孩儿把衣服脱下来烧掉,因为他们把汉服认作了和服……
爱国没有错误,可是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就不明智了。从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群体行为的影响,游行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其政治功效是应当受到正视的。
一、名词释义
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以参加投票选举、加入党团组织、政治接触等方式参与政治。绝大多数的适龄大学生都参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参加选举,愿意担当人民代表参政议政。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二、三种政治参与程度分析
(一)、高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以相当高的热情投身到政治过程中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很高,但是高度的政治参与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个人崇拜,二是政府政策适宜。对于政治参与膨胀过度,中国60、70年代的浩劫足以说明。那是一个全民政治的年代,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年代能够有这般多的大学生会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响应领袖的任何一个号召。如此空前绝后的政治参与度导致的是什么了?浩劫,不折不扣的浩劫。当一个人被推到神的高度,一切理性都是惘然,一切秩序都是虚设。对个人的崇拜足以摧毁一切,无论是民主还其它。聂元梓、谭厚兰、韩爱晶、蒯大富、王大宾作为五大“文革”期间的学生领袖,曾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是不可一世的学生“领袖”。他们的名字,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他们响应反动集团号召,登高一呼,无数大学生齐集,作出多少伤天害理之事了„„
但是不排除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学生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制定出更适宜的政策,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低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对于政治缺乏热情而形成政治冷漠现象时,那么对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是相当不得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承担着建设、变革和创新的重任,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践者和源动力,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意识尤其重要。如果长期一味任其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其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匾乏。美国Luntz Research 调研公司曾对美国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目的在于借此检验一下这些大学生们的政治知识水准。调查内容极其简单,然而这些对政治一窍不通的大学生却闹出许多笑话。许多被调查者对美国现政府的几个主要领导人所担负的职务竟一无所知,甚至张冠李戴。在被调查者当中,知道鲍威尔是国务卿的大学生还不到一半。另一半大学生中,说他是国防部长的占1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2%以上的人不知道拉姆斯菲尔德是国防部长,其中5%的人一口咬定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的人甚至“任命”他为美国国务卿。只有19%的大学生能答出赖斯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被调查的美国大学生对外国领导人的了解情况略微好一些。据这次调查结果,只有35%的美国大学生知道以色列总理是沙龙,4%的人则硬说是阿拉法特。至于布莱尔,知道他是英国首相的美国大学生还不到40%。更为可笑的是,有1个学生竟然认定布莱尔是美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国国防部长。
试问一个国家的政治,对于这样不了解国家政治、不参与国家政治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担当吗?
(三)、适度的政治参与
由以上两种程度的政治参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政治需要把握合适的“度”,适当控制一下,不仅能起到好的功效,提高相应的政治素养,对自身也是一种锻炼。
三、大学生适度政治参与的举措
政治人格与政治态度是可以发掘并培养的,这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现阶段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是大学四门基础课程的学习.纲要、毛概、马义、思修在许多学生眼中是浪费时间,鲜有同学在这些课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的。而且这四门课的考试在考前突击背一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这越发让基础课程的功效大打折扣。这四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历史、哲学等从而形成政治思维的前提,没有相当的理论作准备是不能参与好政治活动的。所以大学生应该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现代人格精神,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公民型政治人格,而不是对学生“手”、“脚”、“脑”的管理;应该赋予大学生更多的独立的主体性空间,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前例中提到高校为防止更多的学生上街参与游行而采取封校的措施,能起到好效果吗?显然不能,必须让学生明白如此行为的后果,否则只会让学生反感,更加抵触。从而产生不好的结果。
其次是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作为文科生本身就具备条件深入了解政治,因为专业开设有政治学、政治心理学、法学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注意大学生政治人格向公民型政治人格的发展转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拿出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用从政治角度出发来分析探讨是很不错的举动。而诸如马研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是可以推广的。上学期曾有一次“马研理论讨论走进班级”的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针对时政热点问题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自觉的应用了很多政治理论。对于理科生来说,不应该认为政治离自己很遥远,应当摆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曾看过一位理工风去学子的介绍,他是数模方面的“天才”,但是他的书柜中却放着很多政治、历史、法律等类的书籍。由此可见理科生是可以浓度了解政治的。想想看我们的温总理是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的,一样能够有出色的政治生涯。而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所有学生一个了解政治的舞台,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并在社会上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了,积极地以各种方式把触角伸向与自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己息息相关的政治领域,去积极掌握外部动态。
第三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政治情绪表达,这就需要发挥党校培训及一些实践的作用。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批学生参与党校的培训,这是一个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的思考,即使游行也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来做。而不能是如上文中所述.因为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思想行为非理性成份较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比较易于寻找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方式,如非程序化的结社、集会、游行等参与形式。不仅影响现实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将是一个障碍。
大学生作为即将独立的政治力量,需要理性的对待政治参与,不能简单的认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好的,又不能过高的评估低政治参与的危害.这其中的”度”需要以对现实情况发展有利为标准来测定.总之,参与政治,现在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等,让其在社会化之前获取政治上的成熟。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