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15:1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

第一篇: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会理论而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因此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职后教育就必不可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可以提高在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效果和效率。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突出了课程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在职教师的职后能力培训,所以该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探讨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

1.授课模式的转变:实施任务型教学,更多地让在职教师参与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轻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在职教师的教育技能。而在职后教育的授课模式中,以培训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培训老师的,在职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这样既会降低学员对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填鸭式的讲课,应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本位为核心,培训老师只是靠单纯的幻灯片演示,或按照书本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没有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和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冲突的。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讲课时,培训老师要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对课堂内容只需做简单的引导,然后针对每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布置课堂小任务,让在职教师运用培训老师在课堂上所引导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现学现用,而不是被动地去听课,可以让听课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更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树立起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的理念,切实做到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门类,包括数理化、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等门类,不同的门类其学科特点差别较大,而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只是一个笼统的体系,没有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展开,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教育信息技术也有差异,如果只是统一的教学,采取统一模一样的教学课程内容,则会缺乏针对性,在职教师就很难将教育技术与自己的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创新,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外语类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是语音信息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方面,使用音频技术较多,与之对应,对外语类专业的讲课内容就应该以音频技术为主,适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只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扎实掌握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上灵活自如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在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课件作品展示、书面论文已经试卷答题等是较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其中课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比试卷考试更有能动性,但是与其他两种方式并无本质区别,都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衡量在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实际水平,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误以为考了高的分数就是目标。与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目标相违背,与能力本位这条主线严重偏离。因此,在对在职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抛开分数的指标,不“纸上谈兵”,而是让在职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学习完成之后,选择实践的考核方式,到中小学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已经掌握的教育技术对中小在职教师授课,而在职教师对课程的运用水平,则通过中小在职教师及任课老师两方面的评价作为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中不采用分数来衡量,而是列出讲课者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实践反馈,更能体现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素养,也能检验其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可谓一举多得。能力本位最突出的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灵活的实践能力也是重要的指标,因此不能通过单一的试卷分数来评价。教师能力的培养,最终要到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去检验,以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为主要依据。而目前在教师队伍中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知识,又会如何教知识的教师,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希望本论文提出的教学改革能够在实践中推动课程发展,助力基础教育。

第二篇: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摘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基地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了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教学体系的构想,并对加强教学实践能力锻造、优化教学实践环境、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化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5).

第三篇:基于创业意识的能力本位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把创业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把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创业设计和营销方案设计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打下基础。

关键词:创业意识 能力本位 服务营销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

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和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激发和端正创业意识,冷静面对创业,同时培养毕业生具备综合就业能力,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努力创建大学生创业实验园或创业基地,还有每年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都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与其中。设想如果能够把创业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么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面会更广,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

2.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含义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确立“能力为本”的职教观念,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这不仅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也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革新。

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2.2 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首先,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利,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次,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具体职业岗位的需要,把相应的内容分别从多学科教材中抽取出来,重新组合,打破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形式,教学材料形式多样,职业针对性强;第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尽量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第四,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第五,根据能力标准以过程考核代替传统的一次性考核。

3、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3.1 服务营销课程简介

服务营销,就是从服务的角度去做市场营销,更注重企业形象和客户价值。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务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市场营销的观念和策略已不再完全适合,需要一些调整。并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服务营销理念,把市场营销的4Ps调整为4c策略,即:产品转化为消费者需要、价格转化为消费者购买成本、渠道转变为购买方便性、促销转变为沟通交流,简单地说就是:需要、费用、便利、沟通四个策略。

3.2 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经济管理系各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从事经济及管理类的各项工作,随着社会服务化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需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首先在本院经济管理系开设了任选课《服务营销技巧》,后来又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服务营销》课程。

本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考虑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感受当经理的自豪和责任,设计了一个大的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志向模拟创业。然后根据每一次课程的能力目标设计了渐进式的训练项目和任务,比如为了训练演讲能力、熏陶职业素质,设计让各公司的经理(相当于分组活动的组长)即兴演讲,做一分钟的就职演说;为了训练服务营销的策划能力,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其模拟创业的公司分项目的进行策划;为了训练对服务营销策略的应用能力,布置学生针对其创业的公司对各个策略进行设计,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工具运用能力,每项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并在课堂展示,然后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提建议,教师点评。

3.3 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就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或者和学生交换一下角色,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展示设计方案等。为了限制迟到现象的发生,又不想破坏课堂气氛,迟到的同学不用做任何解释,但一定要给同学唱一首歌,这样更加促进了活跃、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活跃、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角色、深入挖掘潜力、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知识共享、得到能力训练,能够真正达到预定的能力目标的培养。

4、创业意识贯穿于服务营销的教学过程

4.1 创业梦想的激发

在作为任选课开设的时候,选课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的各个班级一百人,结构复杂不方便管理,于是考虑首先形成一个整体,模拟建立一个大公司,形成总分公司的管理格局。在第一堂课上,首先竞选一位总经理。竞选的步骤是:第一,学生自愿报名(第一次上课四名同学报名);第二,报名的同学即兴演讲,进行自我推荐;第三,全体同学以举手的方式投票,票数最多的一名被确定为总经理;最后,总经理进行即兴就职演说。此时,多数同学已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每组5-7人),每个小组模拟创办一个公司。限定一周的时间完成此项任务,第二周上课,分公司的经理也要进行一分钟就职演说。

经理们都为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而兴奋、自豪,其他同学也感到新奇、兴奋。总经理更是不负众望,还不惜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各个分公司的经理们精心设计、制作了聘书,在就职仪式上很正式的颁发给各个分公司的经理,并一一握手。学生们自带相机拍照留念,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作为专业课开设的时候,因为一个班级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就免去了竞选总经理的步骤,直接畅谈理想,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模拟创建公司,每个公司的经理都是总经理。

4.2 实现梦想的天堂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大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谈起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眼睛都放着光芒,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激情,有些也比较切合实际,有时尚感,符合发展趋势,很有希望成为现实。

有一次,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想当个“招租婆”,同学哈哈大笑,她自己也笑,边笑边讲述了她的思路,她是看了“招租婆”的电视剧受到的启示,看似在开玩笑,其实是她的真实想法。应该鼓励。在嘻嘻哈哈的活跃气氛中许多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印象较深的有:在广州大学城开一间服装店,专门为大学生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服装;在大学校园里开个书吧,为同学们提供读书兼休闲的场所;技能培训公司;环保节能公司;连锁超市;室内植物装饰公司;时尚家具店;儿童服装公司;连锁便利店;家政服务公司等等,还有同学大胆地提出要打破殡葬业的垄断,创建“殡殡有礼殡仪连锁公司”。这些梦想很有现实意义,值得为之探讨和策划,实现梦想极有可能。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首先确定自己企业的名称、主营业务、服务理念等,并选择一句能够激励公司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口号,在每次分组展示作业之前全组成员一起喊出自己的口号,并做出形体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每个企业分阶段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从顾客或专家的角度给与评价或建议,也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教师给予点评或引导,使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修正。这样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学生自己企业营销方案的设计,让同学们有一种感觉,上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正是在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努力的过程,课堂变成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

第四篇:学生本位的评价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在美国基础教育中,真实性评价的实践和探索正预示着学生评价改革趋向:学生本位评价。从根本上说,学生本位评价意味着学生在全面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而在“自主和责任”下进行个性化选择,在自由状态下实现主动发展。为此,学生本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评价标准设计申明晰自己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真实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在多种学习表现形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在评价报告体系中获取足够的反馈。

关键词:学生本位评价;学生主体;自主和责任;主动发展;美国基础教育

在美国基础教育中,真实性评价的实践和探索正预示着学生评价改革趋向:学生本位评价。学生本位评价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以便他们能主动、全面、全程地参与学生评价:协商设计评价标准、合作解决真实性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表现形式;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中进行学习建构、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学习、积极寻求各种反馈以实现主动发展,等等。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它将学生评价整合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解决真实性任务中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在评价设计的协商中尊重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建议以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根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学会自我评价,在主动选择最佳作业成果中学会自我判断,同时也促使他们主动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和社会性支持,自觉地向高标准持续不断地提高。

从根本上说,学生本位评价意味着学生在全面参与评价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而在“自主和责任”下进行个性化选择,在自由状态下实现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何以为之?

一、让学生在评价标准设计中明确自己应当达到的境地

就学生本位评价而言,学生能清楚地明晓评价标准——即自己经过学习之后应当能做什么和能知道什么,这是他们获得自我判断、主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准确地说,在学生本位评价中,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规定了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应当达到的境地;规定了学习结果的质量一一即“要求、优良和完成的程度和水平”,并为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工具。但评价标准并非意味着固定不变的一套共同目标;相反,在考虑各方利益需求尤其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标准自身应当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开发评价标准、实施学生评价时应当与同行教师共同选择和解释学习标准、陈述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合作开发评分规则,以便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详细信息。

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它表现为学习标准或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了总的规定和概括性的说明,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学习标准明确了在学校里学生必须学的、教师必须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即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包括各学科中最重要的且最有生命力的观点、问题、难题、原理和概念;基本技能即学生应当做什么,包括能思维、工作或学习、交流或表达以及调查研究。它还规定了为了今后的成功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言行和态度:证明和支持自己所作的抉择;培养与他人的富有建设性的、令人满意的关系。但是,学习标准或课程标准在评价实施中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评分规则。

(一)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选择、陈述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评价标准表现为教学目标,“是学生成功地实现学习过程时,即达到了目标中所表示的学习结果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革”。课堂教学和评价实践要求学习标准必须和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评价提供特定的评价依据。

显然,学习标准只是对学习结果表达了概括性和方向性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的特定条件以及学校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对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准确地解释和设计教学目标,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当前。采用最多的就是用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即“试图用操作行动的术语对作为教学学习活动成果在学生方面表现出的期待变化加以规范化。”嘲在学生本位评价中,一个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学生表达或交流他们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应当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二)与学生协商建构评分规则

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评价标准表现为评分规则,是评价标准的物化或日学生评价的标准物,是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或学业作品进行评分或分等的工具。在现实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以及涵蕴于其中的能力、智慧和情意的评价,传统的非对即错的评价方式已显不合理。这需要在学生本位评价中运用一种新的不可或缺的评价工具——评分规则。

一般说来,评分规则是由教师或其他评价者与学生协同设计和开发的描述性评分方案,是指导评价的工具。在学生本位评价中,教师可以参考已有的或其他资源所提供的评分规则。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开发和设计评分规则。因为良好的评分规则主要包含着明确的评分准则、详细的质量等级描述和可感知的具体示例,所以学生在直接参与评分规则的协商建构中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水准。

二、让学生在真实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

学生本位评价主张学生评价应当整合于课堂教学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性任务——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情境,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发展和认同自己:学生解决真实性任务就如同在校外真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市民、工人以及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那样处理现实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并从中完成大量的学习建构。在学生本位评价中,师生通过协商选择和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要,以便他们能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并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一)在真实性任务设计中将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整合起来

学生能够在真实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评价必须有效地整合于教学,真实性评价任务必须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根斯认为课程设计应分析评价任务,从而在教学之前明确学生在教学结束后知道什么或能做什么,这就会产生教育评价与课程和教学的融合。在学生本位评价中,通过澄清所期望的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教师可以有一系列的标准用来选择课程内容,减少漫无目的教学并随时调整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明确个人的首要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选择和创设有效的真实性任务,由此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选择、跨学科性任务和合作性学习。

(二)促使学生在解决真实性任务中进行学习建构

在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真实性任务特别强调有效学习和知识的生成性,注重学生积极的建构。在有效学习中,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为之辩护、证明,其核心在于建构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过程。维特罗克认为,学习过程使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地建构生成意义的过程。新生成的意义经过归类进入长时记忆。此种生成性的学习包含着“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四个主要的成分。因此,在学生本位评价中,学生能够在真实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学习建构。

真实性任务向学生提供了结构不良领域的真实问题,它具有“两个特征:知识运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的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同类的每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着很大差异(即实例间的差异性)”。真实性任务符合“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学生两个层面的建构;一为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新信息的理解,生成自己的意义;二为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同时,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因此,学生在真实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既能完成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能完成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与此同时,学生还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完成了“自我”的建构。不言而喻,学生本位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性任务解决后或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因此形成的概念理解是丰富的、有经验背景的,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

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表现方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

学生本位评价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有效地统整起来,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便尊重学生的智力多元和个性差异,学生评价因此也就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证明自己的人生舞台;当学生在在自主选择智力表现形式时、在自行判断最佳作业成果时、在自我审视学习过程时,他们在自我评价中逐渐养成了自我意识。现实课堂中,学生本位评价注重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要求在不同的评价情景中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形式。各种学生评价方法,诸如教育观察、档案袋记录和随堂测验等都能允许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表现形式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发展。

(一)通过教育观察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智力表现形式

尊重智力多元和个性差异的学生本位评价需要恰当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以便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使得教师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其中的能力、智慧、情意、态度等发展水平。在学生本位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教育观察视为非正式评价并在现实课堂中加以运用,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来全面、系统地收集学生的作业成果和学习过程。

为了有效地评价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学生本位评价要求他们在真实评价情境中解决真实性任务时,运用不同的智力形式展现其所知和其所能。例如,当学生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实验或绘画素描时,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和运用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肢体——动作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各种智力形式处理问题。如果教师此时仍然唯一使用标准化测验,这必然会将学生智力窄化为言语和逻辑——数理两方面。

当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仅仅是能力,学生还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意志活动和学习态度——作为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影响着自己对特定学习内容或任务的选择,并充分体现于他们的学习表现中。这些表现才是其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证明和标志。在学生本位评价中,为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用自己的学习表现展示和证明自我,如果教师仍沿用标准化测验的传统方法收集资料,那么显然不能够记录和获取学生在任务完成或学习建构中的重要评价信息。

(二)通过档案袋记录提供学生自我反省学习进程的机会

在学生本位评价中,学生通过档案袋有选择性地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作业样本,不仅向别人或同学展示、证明了自己在某学科或多个学科上的学习进程和努力,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有计划地收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作业成果和学习过程等相关信息,这些能最有效地展示学生的最终学业成就,同时,也能展示学生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首先档案袋能展示学生最优秀的习作、艺术作品、科学方案设计、历史问题的思考或在数学学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等。其次,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所采取的步骤或经历的过程也包括于其中。例如,档案袋记录着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如何思维和提问;如何分析问题和综合所获得的信息;如何创作自己的学习作品;如何进行创造以及学生如何在智力、情感、或社会方面与他人进行交流。档案袋评价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促使学生学会反省学习过程,自行判断学习进步。基于清晰的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和评分规则,学生能清楚地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对作业成果和学习进程进行连续考查。因此,档案袋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促使学生在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中向高标准持续不断地提高。

(三)通过随堂测验监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及其策略。学生本位评价认为随堂测验或考试的结果分析要集中于教学决策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这表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且合理地运用随堂测验,应当将由此而获得的学生测验分数等信息作为十分重要的证据,主要用于有益于学生知识学习的教学决策。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需要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而非由教师提供知识体系。在学生本位评价中,随堂测验的作用就在于:监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及其策略。因此,教师通过随堂测验或随堂考试需要做到:评价学生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进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时,对学生的精细加工知识过程进行评价,以有助于其形成概念;当学生将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时,对学生的组织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以便于他们积极形成规则、规律并进行概括。

四、让学生在评价报告体系中获得足够的反馈

学生本位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在全面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自主寻求各种信息反馈、社会性支持以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本位评价中的评价报告体系主要有两种形式——评价报告单和评价交流会,它们都真实地描述和判断了学生的作业成果、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评价报告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评价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而且它还为学生发展提供社会性支持。

(一)通过评价报告单提供学习反馈

评价报告单能够向学生提供明确的、简洁的、容易理解的大量信息。在学生本位评价中,教师和用随堂测验或考试、教育观察、学业作品的记录和检查等多样化途径收集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评价结果全都体现为档案袋、检查核对表和逸事记录,构成了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大量信息。因此,评价报告单中不管是质性的评价结果抑或以数字和字母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学习成绩都可以传达重要的信息:学业成绩、学生努力程度、学习中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等信息。

具体言之,在学生本位评价中,“教师通过评价报告单提供了两种具体的信息:一为学生的学习结果,二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就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言,此类信息要么是以数字或字母形式表现出来的分数和等级,要么是以文字或图片(作品)等软资料形式呈现的质性评价结果。不论哪种形式的资料,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向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反馈。就评价标准而言,评价报告单具体解释了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学习标准、教学目标和评分规则,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断提供了依据。

(二)通过评价交流会为学生发展提供社会性支持

学生本位评价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和合作,甚至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具体说来,教师在每学期内至少要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评价交流会,每位学生应当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学习目标和实际结果、学习的重难点和不懂的内容并共同建构理解、明确自己在学习上值得自豪之处、选择最佳作品并在全班进行展示等学习活动。评价交流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馈信息、诊断问题、改进教育;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集中于课堂教学决策和计划。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评价交流会以两种方式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了社会性支持。一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评价交流会,帮助他们把握学习起点,正确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等。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决策间接提供社会性支持,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基于评价交流会所提供的信息和机会,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反馈,教师能够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和恰当的教学规划。可以说,在学生本位评价中,评价交流会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给予了充分的社会性支持。

第五篇: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建构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在“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发展的新形势,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逐渐被淡化。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立足于能力本位,提出了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入手推行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能力本位;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建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课程改革,但是大多局限在专业课的改革上,语文课程改革尚未全面启动,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尤其是教学模式,与过去相比没什么变化,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偏差,目前职校生源的素质下滑较快,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承担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对学生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过于重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过程。然而,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阅读教学。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多学一篇课文或少学一篇课文,没有实质区别。况且目前的阅读教学只是孤立的案例(即课文)分析,学生早就习惯了这种缺少拓展延伸且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教学就是用大量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得到实际可用的知识,难以形成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不高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按照阅读教学理论进行组织安排的,过于抽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基本按这样的程序展开过训练,因此,过于系统的理论对他们而言,一没有兴趣,二没有实际用处。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入学动机是找一份工作,他们需要未来工作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学了就能用的“快餐式”教学,而不太需要“高档宴席”。但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要么应用文写作只占很小的比重,可供学生研习的资料很少,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少得可怜;要么干巴巴地讲解应用文写作的格式要求,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这种教学现状使应用文教学形同虚设,质量不高,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

口语教学随意性大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中,都把口语教学当成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环节,但其体系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梯度性,内容也不完整,训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中充其量只是简单地涉及。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口语基础本就不牢固的中职学生在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后仍难以应付一般的求职面试。

阅读、写作、口语训练三者分离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和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者是独立的,教材把课文部分单独成篇,口语交际和写作指导单独成篇,在教学中这几部分也是被分别安排课时单独进行。这种安排看似全面,但实际上,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设计在无形中割裂了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的密切关系,很难达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效果,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评价机制单一目前,中职语文课仍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以理论考试为考核手段。教学方法陈旧无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评价机制非常单一,难以真正起到作用。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语文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语文课程“边缘化”的倾向,重新建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

中职语文课应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中职语文到底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而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实际需要和市场调查的反馈,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

语文专业能力从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中职毕业生的语文专业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侧重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工具书的使用、精读泛读方法的掌握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驾驭语言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侧重于对中职生必需或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的讲授。如条据、应聘书等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

(3)口语交际能力:条理清楚、流畅的表达能力,听知和听评能力。侧重于普通话的考证考级、表情达意和组织语言的能力等。

(4)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即席发言、演讲、朗诵、辩论、钢笔字、黑板报出刊等表现能力。侧重与本专业相关的语文应用实践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和整合信息能力;

(2)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3)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负责能力;

(6)创新能力。我们在语文课改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确定了这一目标,才能进一步设计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策略。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然而,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全面地完成上述的目标,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教学目标要有侧重点,教学内容也要有侧重点。

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中职语文教材变换频繁,有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1994年出版的国家教委规划教材,甚至有一段时间使用2000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倪文锦主编的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用书。相对而言,倪文锦主编的中职语文教材与学生实际的联系相对紧密一些,以模块的形式将教材分为三块儿:共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一(工科类)、专业模块二(现代服务业及财经类),与专业联系也较紧密。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课时等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此套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强。因此,编撰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尤为迫切。校本教材要包括常用应用文、课外读本等内容,还要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报刊和网站等补充材料。目前,许多地区实行中职学生“预科制”,初中学生不参加中考提前一个多月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个多月的教学均由中职学校负责,也需要相应的语文校本教材。这段时间是初中和中职的知识衔接期,因此校本教材既要体现初中语文特色,又要体现中职语文特色,要使学生容易接受,顺利实现过渡。

课程结构——实施模块式教学法从学校层面出发,应整合教务、语文教研室的力量,统一认识,大刀阔斧地进行语文教学模式革新。可借鉴模块式教学法,先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将中职语文划分为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建立各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综合能力,可将中职语文划分为四大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和语文实践模块。然后在每个模块下设置小模块,比如在写作模块中,设置应用文模块、记叙文模块、议论文模块。全体语文教师分别负责不同模块,全校打通班级界限,每一模块由规定的语文教师负责,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理论知识可以讲座形式讲授。实践操作以小组形成开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实施模块式教学法的好处有: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由不同教师负责,便于教师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更能出教学成果。

课程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可面向全校,每周开设2节选修课,并加强对语文类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从而构建起以必修课为主体,以选修课、活动课、语文知识讲座等第二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为方便教师弹性选课和学生弹性选学,作为必修课的语文课内容可分为三类:主讲部分、辅讲部分和自修部分。选修课的内容则应相对丰富、宽泛,在征求全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每学期更换不同内容,可适时开设影视欣赏、普通话、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书法、演讲与口才、人文职业礼仪等课程。而开展阅读、思辨、表演、实践类课外活动有利于建立课内外贯通的立体式指导模式。除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大赛、演讲比赛、成语解释大赛、作文竞赛等,还可成立文学社团、小记者团、通过办文学刊物开辟语文阵地,配合宣传窗、电视台、广播台开辟语文栏目,弘扬语文的声音,占领语文阵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质。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使校园里的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变成语文的组成部分。如让学生参与校园宣传窗、长廊的布置,在校园里倡导“说普通话、讲文明语、用规范字”,使校园文化发挥出潜在课程的积极性,发挥教育的功效。

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目标,编写课程大纲,划分课程模块,决定教学策略。最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好问、勤思、多练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在学生中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语文学习氛围,在模块式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职语文改革的灵魂所在。

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方面考查、重在能力测试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可以更好地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应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在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朗读、背诵、抄写、听写、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口头作业等等)、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要对学生进行特长才艺和校内外荣誉的加分评级活动。要倡导多元评价,即令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对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套科学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进而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争取校内外各个层面力量的支持与帮助,逐步实施,逐步规范,边实践边修改,经历一个逐步规范和成熟的过程。

下载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教学论文(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科研论文”,也称为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技术论文需要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又称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摘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我们伟大祖国以富强、......

    教育技术论文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及......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1 培训准备 作者: pthjzs 学习目标 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您要努力达到如下目标: ◆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标准》1.1.1,1.2.1,2.1.1,2.2.2,2.2.3) ◆ 了解新课......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

    测试说明: 课程结业测试共30道题,其中包括15道单选题、10道多选题和5道是非题;每题1分,共30分。您有三次测试机会,每次测试时长60分钟,取三次成绩的最高分计入培训的总成绩。祝您......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改革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

    公共课优秀作业《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Qingxuxian Yongxing Shiyanxiaoxue PangZhuojie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教育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