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详解三中全会亮点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详解三中全会亮点:60个任务
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亮点1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决定》起草和修改的亲身参与者,您认为《决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亮点2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
杨伟民: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3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记者: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一词之变的意义在哪里?
杨伟民: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
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给人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
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亮点4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记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杨伟民: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与以前对政府职能的界定相比,《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调节什么,怎么调节,并不明确,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的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决定》还强化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针对性。理
论上说公共服务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单独列出。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干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亮点5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
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深化国企改革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
记者: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这方面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杨伟民: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
第二篇:2013中央财经招聘
一、招聘岗位(请点击浏览)
1.应届毕业生(教学科研类)
2.应届毕业生(非教学科研类)
3.优秀留学人才
二、招聘方式
我校2013年国内应届毕业生招聘采用网上申报方式,不以其他方式接收简历。请应聘者自公告之日起登陆“中央财经大学人事招聘系统”(网址为/cufe)注册后录入个人真实信息,选择申报相应职位。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对优秀留学归国人才招聘采取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鼓励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在线申报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大型国际性学术年会等方式,与我校有关用
人单位主动联系,加强沟通,达成意向。
三、资格条件
2013年招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与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教学科研岗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才可放宽至40
周岁(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博士后或博士研究生毕业且取得相应学位,且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经
过“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学习经历,且博士学位非在我校攻读。
3.对本学科建设或学术研究有创新性构想,在海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术期刊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具有
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良好双语教学能力者优先考虑。
5.符合用人单位队伍结构优化方面的要求。
6.身心健康。
(二)非教学科研岗
1.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且于毕业前取得相应学位,初始学历应为国内知名高校本
科毕业且取得相应学位。
3.具有招聘职位所要求的相关专业背景。
4.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调查研究能力与服务意识。
5.符合用人单位队伍结构优化方面的要求。
6.身心健康。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条件,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暂行办法》执行。
根据教育部要求,我校不接收军队院校未纳入教育部统一招生计划的毕业生、网络教育毕业生、定向培养或
委托培养的定向生或委培生、社会实践生、成人高等教育或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毕业生等。
四、截止时间
人事处与用人单位通过指定简历系统/cufe共同收集应聘者简历。教学科研岗位截止时间为201
3年3月3日,非教学科研岗位截止时间为2013年2月24日。
五、特别说明
1.具体招聘事宜请直接与相关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咨询。
2.请根据我校公布的职位条件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位应聘,以免因误报职位错失机会。
3.请一定选择申报职位,否则我们工作人员无法看到您的简历。
4.投递简历中遇到问题,请拨打技术服务电话:010-62603334。
5.学校招聘政策咨询电话:010-62289012 尹老师王老师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解读
我眼中的“决定”亮点 王旭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六十条,条条有深意,更待来落实。粗读一遍,让我这个身处江湖之远的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有以下:
1、《决定》指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办法。”亮!支持、坚持、废除、消除和制定这几个动词用得好,尤其是废除一词坚决果断的表达了党中央对去除歧视非公有制经济不合理规定的决心和勇气。我以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之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享受优质服务之时。所谓油老大、铁老大、电老大、通信老大等等吃专权饭的国企们,如果再不改革、再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恐怕更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要立潮头了。
2、《决定》指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亮!每次我看到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院士们出席各种会议并口齿不清地说着各种不疼不痒的话时,我既心疼又想不通:心疼的是耄耋之年还掺合世事,多可怜;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没有一项制度保证院士们安度晚年,头上顶着虚妄的光环还苦撑着。这下好了,大家都解脱,到时退休不必勉强,尤其是当了院士又犯了各种事儿的人,用退出的办法让他们也获得一种解脱。总之,退休和退出不仅解救了老院士,更重要的是让青年才俊得以展露头脚并占据位置,多好啊。
3、《决定》指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亮!大约在一年多前,我就不断呼吁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取消、取消、取消。今天,终于在党的文件里看到了回应,你说能不高兴?那些不爱教育、不爱科研、不爱医院,只爱当校长、所长、院长的人要是能管得好学校、科研院所和医院才怪呢!我尤其高兴学校取消行政级别,让只愿、只会、只想当官的人去管学校,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一代或几代人啊,真是造孽!取消行政级别后,那些官场人只在官场混,不再搅和学校,学校一定会办得比现在强。
4、《决定》指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亮!三严格一减少,切中要害,脉号得准,药方开得好!多年来,增加一件事就要配备几个机构和一班人马的现象相当普遍,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甚至一个组织配几十个主席、副主席,虽然部分是兼职,影响也十分恶劣。还有因各种原因无法安排的干部就随意家上一个头衔,让纳税人买单,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执政能力和公众认可。
5、《决定》指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亮!我曾一直不解,为什么要限制购房套数,并曾提出放开购房高收房产税的想法。有人说我不懂房产和税收政策,我不服气,这不是常识吗,还用什么懂不懂。这下好了,《决定》里把它列为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一条,我当然高兴。对于占有多套房地产的人一定要通过增加税收的办法控制其占房欲。多拥有房产,必须加大税收,而征收的税赋用于建房和平民的需要,岂不是两全皆美。支持房地产税立法。
6、《决定》指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亮!这也是我和许多人多年来不断呼吁的内容,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如果不控制人口规模和发展,带来的后患不可想象,而控制人口规模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散资源和停止大跨越似的疯狂发展。相信《决定》公布后有关特大城市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且科学理性的论证人口控制并提出有效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发展,更不能无限制的刺激GDP了。
7、《决定》指出:“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亮!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决定、发布、贯彻执行”,忽视和不与理睬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和公众是什么态度,即使关注到了社会关切,也不积极回应或缺乏必要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去回应。这下好了,决定不仅规定必须回应,而且还给出了手段、方法和途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文明社会、文明执政的重要一环。
8、《决定》指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亮!虽然劳动教养制度是早就该废止的一项制度,但终于等到废止时,还是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向长期以来为废止这项制度积极建言献策的法律学者和专家们致敬!
9、《决定》指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亮!短短的几十个字用了六次公开一词,可见公开之重!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如今,五年过去了,看到党的文件上不仅肯定而且反复强调公开,不仅要求决策公开,还要求管理、服务和结果都公开,这不是对我个人的肯定,而是对一个文明事物和执政理念的肯定。好!
10、《决定》指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亮!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早已听说过,但对于不作为、乱作为还要着力解决,在这么高规格的文件中似第一次听说。当下,有不少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官员,比如大拆大挖的市长和混吃等死的市长,还比如乱发言的发言人和不发言的发言人等等,治理这些人可以焕发出执政活力,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和增加道路自信。
11、《决定》指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亮!我虽然是国有文化企业一员,但是深感没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参与,那样一种冷清、缺少发展动力和没有竞争伙伴的刺激是多么可悲,国有文化企业也因此发展缓慢。有了这样一项好政策,我期待更多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到出版队伍中来,为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带来动力、带来生命力。
12、《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亮!说说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吧。这段话关键词是改革、公平和多样化。联系起来理解就是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公平,公平的呈现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每个人都绝对相同,而是每个人都各取所需,即多样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这样的思考路径和观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这里尤其是多样化一词值得深思,我们一定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鼓励每一个人的个性,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
13、《决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贯彻落实并体现在教材里、课堂上和考试中。我在微博上每日一呼的“强化国学教育、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正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毫无疑问,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中小学生强化国学教育不仅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多年困扰教育工作者许多问题的金钥匙。
14、《决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亮!这里既有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又有命中要害的关键举措,比如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在党中央的文件里似首次提出。我等着瞧那些巧立名目的各种重点初中、重点小学和重点班向何处走,尤其是校长局长们再舍不得把自己身上的肥肉割下去,就要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和绊脚石了。这个顽疾有望因此治愈,期待着!
15、《决定》指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亮!对中国教育起着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的高考终于有望在2020年之前进行部分改革了,虽然还是探索,虽然仅仅不分文理科,虽然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等还远远不够,但我们终于要迈出这一步了。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界人士能够真心实意的积极探索,而不是敷衍塞责;真心实意的拿出办法而不是虚情假意的毫无作为,如此,高考这块坚冰就一定能够融化。
16、《决定》指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设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亮!看了这一条,想起日前一位负责信访的朋友告他每年围追堵截信访的情况,我问为何不让信访者去法院呢?他无语。现在好了,决定已经明确指出,涉法涉诉信访必须通过法院解决,以法院判决为终审裁决,这不仅使了依法治国理念得以实实在在的落实,而且也使纠结在不少人心头的信访无休无止有了光明出路。
17、《决定》在谈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时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亮!这段说得太好了,领导干部不得做老好人,必须有推动改革的能力。但是,领导干部推动改革就有可能得罪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者,如果唯分和唯票怎么能让真正的改革者脱颖而出?《决定》不仅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干部选拔工作中的唯票唯分现象,而且为推动改革提供保障,《决定》还特别强调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才成长成才和奋斗的保障和希望。虽然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付出艰苦的、艰巨的、艰难的努力,但为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了推动中国发展,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迈出这一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六十条亮点多多,明灯闪闪,难以述尽,但贵在实施,贵在实现。来,一起干吧-------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大亮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亮点
昨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记者从中梳理出了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据新华社电
第五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副主任杨伟民发言
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题演讲实录
2013年03月30日13:
41来源:财经网
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题演讲
时间:2013年3月30日
地点: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
主持人:杨禹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评论员
嘉 宾:杨伟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存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点评人:
周其仁 北京大学教授
以下为主题演讲实录:
杨禹:
大家好,由我主持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的环节。十八大以后,我们党进行了新的领导的交接,对工作也有了新的部署。城镇化是我们这一重要工作之一,大家对城镇化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热情。但是在今天的学术界和舆论场上,围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城镇化到底应该如何前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我想今天我们论坛的召开前面几位嘉宾的致词当中,特别是徐宪平主任的致词,实际上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城镇化的考虑。接下来一个小时的主题演讲我们这样进行,首先我请两位嘉宾来做主题演讲,接下来有请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对两位嘉宾的主题演讲做一下现场点评。首先我们有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副主任杨伟民先生来做主题演讲。有请。
杨伟民:
谢谢杨禹,非常高兴再次来到我们风景秀丽的美兰湖,我觉得我们国家发改委和城市小城镇中心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对我们国家深入研讨城镇化的一些问题,理清一些认识,在实际工作当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来推进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我觉得起到了重要的智库的作用。所以我也祝愿我们这次会议,这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而且希望这样的论坛继续办下去。
最近城镇化又成为了热门话题,特别在两会上谈的比较多,也是和我们新一届党中央成立以后,十八大工作会议开了以后对我们经济的发展做了战略部署有很大的关系。最近在北京也开了一些城镇化的会议,也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谈了一些看法。我今天想了想,有些已经说过了,我想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一个主题,来谈谈我对城镇化过程当中如何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一些原则、一些任务谈一点看法。我发言的题目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大家知道十八大这次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一体的综合布局,把资源环境这些,从过去的经济建设中的这么一小块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重要的一个内容,用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整个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任务。而且提出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觉得首先和最应该贯彻落实的领域,就是在我们最近城镇化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城镇化作为今年重点推进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城镇化的任务当中,讲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当中其中一个就是我这个题目,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需要融入哪些原则和理念,我又学习了一下十八大的报告,我觉得有三个概念,三项任务非常关键,和城镇化关系密切,其实应该就是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来理解这样三个理念,三个概念,然后贯彻三个任务。哪三个呢?就是生态产品、开发强调、空间结构,这是三个概念。任务就是: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第二个是控制开发强度,第三个就是要调整空间结构。第一个,增强生态产品的能力。产品是指劳动加工以后生产出来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些有形或是无形的物品,一般都分为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当中包括公共产品。但是我觉得产品既然是用来满足需要的,那么所以从需要的角度或是从需求的角度,也可以把这样一些东西定义为产品。什么东西呢?就是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怡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因为它们是人们的最基本的需要。大家知道生产农产品需要耕地,生产工业品需要厂房,而我们需要生态产品需要什么呢?就是耕地、湖泊、湿地、海洋和森林。如果破坏了森林、湿地、湖泊、海洋、生态产品的数量就会减少,生态产品的质量就会降低。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城市的质量比较差?是因为我们生产工业品的时候,排放污染物,对二氧化碳的减少、保证水质、减少噪音等等,特别是吸附PM2.5的生态空间减少了。所以中央已经提出来,通过大力的节能减排尽可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我们应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的能力,实现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提供农产品,因为人类的文明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按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一种分发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新的工业文明。所以如果说农业问题主要是提供农产品、工业文明提供工业品和农产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不同点是既要提供工业品、农产品同时也必须要提供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供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的增强,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空间减少得过多过快,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在减弱。而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这种意愿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大家都希望在节假日到像这种美兰湖这样的地方养颜、养肺。推进城镇化是为了更多的人享受文明的生活,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推进城镇化的立足点不好,方式不当,立足于占地卖钱一圈又一圈的扩大城市水泥的面积,把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湿地湖泊、包括山地变成水泥板,我们今后可能会面临春天将听不到鸟的喧闹,夏天你可能盼不来清凉的雨水,秋天找不到游戏的鱼儿,冬天难觅温暖的阳光。如果这样推进城镇化的话,我觉得违背了城镇化了初衷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退步。这样的城镇化我们不要。
我们要立足于人的城镇化,刚才徐主任讲以人为核心,也就是农民工市民化,这个大家说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还有一条叫外来人口本地化。因为我们现在城镇化当中的常住人口不光是农民工,我们不能不考虑另外一部分人口。立足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要只是为了提高增长的速度,占地、卖钱、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繁荣房地产,不能这样推进城镇化。如果立足点摆正,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增长速度提高一点,这些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有的人也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不要硬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政策的障碍,农民工的市民化,外来人口的本地化,这一城镇化本来的含义,本来的目标实现起来很困难。而拆除这些篱笆和壁垒是政府的职责,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再提城镇化最应该有的含义。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控制开发强度,如何增强生态文明的权利,全国主体功能规划我们很清楚,我们就是建立一个两平三代为主体的安全战略格局,这是大的空间来看。同时,在城镇化地区,这样的空间范围之内,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落实十八大关于控制开发强度的要求。开发强度是指一定空间单元当中建设空间占整个区域的比重,整个区域面积的比重,简单来说,很形象的就是水泥板的面积占整个空间的比重。当然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县城、独立工矿区、居民点
等等,总的来看我们的开发强度不高,是3.48,这个数据稍微老一点,现在比较高一点。但是由于我国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海拔高,不太适宜人们生活。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国家的总的开发强度是超过了8%,和目前的日本差不多。
但是我们问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我们很多城市化的地区人均GDP刚刚超过一万美元,但是开发强度已经很高了,大大高于一些人均GDP达到4万、5万、6万美元的这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北京、上海、深圳、东莞、苏州这些我就不具体说了。日本三的都市圈,法国的大巴黎地区、香港等等这样的地方,他们的开发强度只是20%左右。香港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它的开发强度目前只有23.7%,灌木灌丛草地只有6%,一半的绿地划为被保护地区。所以香港这种紧凑型的开发模式的好处,就是城市居民从闹市区走出不远就可以看到绿色。当然要在北京就很难了,北京要走出五环的范围之内大概700多平方公里,出去一次还是很难的;昨天我们很多人没有来成,差一点没有赶上是因为出不了城。开发强度高,意味着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少,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生态产品的生产。农产品我们可以从区外、国外购买,但是生态产品买不来,海南的空气再好北京人享受不到。
另外开发强度高还有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带来环境的问题,也带来水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这些都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什么会有洪水,为什么雨水变成了洪水?一方面是自然的原因,自然界短期之内雨量过大,还有一方面,从我们自身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因为一定空间城市化空间当中,那些径流系数小,吸收和接受雨水渗透性强的生态空间大幅度减少了,所以雨水来了以后就无处储藏,只能在城市的水泥板上横行直撞,所以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洪水。
同时我们还缺水,全国总的缺水量是536亿立方米。为什么缺水?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装水的盆搞的越来越小了,森林、湿地、湖泊、地下都是装水的盆,我国仅湖泊消失减少的需水量约500亿立方米,正好相当于我们全国总的缺水量。
乾隆十八年1573年的时候,北京的湿地面积占到北京总面积的1/3,是5700平方公里,湿地主要是在平原,差不多90%以上的平原都是湿地。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候,北京的湿地还有2568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15%。到了09年北京的湿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3%,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比这个还要少。最近北京准备在平原地方造100万亩湿地,我计算了一下,相当于建了4000万吨的水库。如果几个城市水不够喝了我们可以调水,但是有11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没有那么多的水资源可供我们调来调去,我们国土资源当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让你铺设这样的调水管。
很多人说,21世纪最紧缺的资源是石油和水资源;如果不控制开发强度,不从现在开
始增强水的含氧能力和储蓄能力,我们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严重的危险。我们这几年的严重的干旱已经敲响了警钟,地上没有水天下也不会下雨。我们应对石油问题建立了石油的战略储备,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重视建立水的战略储备,水的仓库就是湖泊、湿地、森林、地下。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一下,十八大报告中讲到扩大面积的问题中有这一个地方,叫“扩大森林、湿地、湖泊的面积”。我觉得十八大这么几个字的战略意义是非常小可,不知道我们是否都认识到了。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各地区一定要有自律精神,控制开发强度,要湿地空间来净化我们追求GDP的一些空气。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第三是调整空间结构,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在新的城镇化开发当中,就是在增量当中我们控制开发强度,这是我前面已经讲的。对于存量怎么办,就是十八大报告讲的,要调整空间结构,构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构成在国土空间的分布,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在国土空间当中的反映。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等,国土资源结构我们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来看,各方面还缺乏认识,没有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当中,没有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来看待。
我国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空间布局混乱,空间利用效率不高。657个城市,6000多个县城都在热火朝天的搞开发建设,所以你放眼望去,我们到处都是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到处都是开发园区和新城。但是绝大多数地区达不到产业的门槛。工业不完善,缺乏人气,这些结构又带来了新的占地的压力,因为到处都有工厂、住宅小区、所以你就到处要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到处都拉高压电网,铺轨道交通、建高速公路,所以给我们人均只有800平方公里的平原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胡部长这边最难受,都到他那边要指标。我们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要在在这么小的面积上解决,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土地城镇化方面我觉得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不要再去做增量的文章,争取做到总量上空间的平衡。比如目前我们城市建成区4.3万平方公里,建镇3.38万平方公里,农民居民点已有16.5万,还有各类开发区,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是9949平方公里,但是县级开发区是多少,我们数不清;我觉得可能不亚于国家和省的开发区。所以我觉得,这些已经变成水泥的地方,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
今后的调整方向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扩大森林湿地、湖泊面积,因为我们过去把本来的森林、湖泊、湿地的空间作为农业生产,所以后来我们又不得不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就是一种错位的纠正。现在呢,由于城镇化又摆到了日程上,由于耕地管理比较严,所以有的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现在把眼睛主要盯在山地、林地、水面海洋,过去搞农业占了空间,我们现在退回来,我们搞城镇化也不要到时候又退回来。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生态空间,生态是一个系统,山、水、林、天田和城市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破坏的山砍光了林,山变成了荒山,水变成了洪水。我们经常讲,水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
二是要减少居住用地,我们国家土地一个不合理的表象就是工业生产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刚才讲到我们有4.15万的独立供放区,657座城市当中,还有8721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还有接近1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有数不清的县的开发区和工业用地。我估计大概有5到6万平方公里。我查了一下资料,日本所有的工业空间只有1700平方公里,当然我们有不可比拟的因素,因为日本没有矿业。你想想看,城市建成区当中就有8700多了,我们其实几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加在一起比日本的工业用地都多。
但是全国的居住的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5比1,居住用地是是工业用地的1.5倍。这是说657座城市当中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是1.5比1;而日本三大居住用地是工业用地的6倍,法国的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是5:1。当然我们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是我认为,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不在于量。我们现在很多的产能严重过剩,工业主要是存量调整和产业升级,所以工业占地不应该按照过去的速度占下去,而应该减下来。但是城市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刚才讲了只有52%,如果扣掉外地人口以外只有35到36%左右,这些人基本上在城市是居住占地面积是很小的。所以今后对居住用地的需求可能还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当然我觉得相当大的部分,可以通过存量调整的方式,在不同的类型之间,在区域之间、空间之间,形成总量平衡。
总之我觉得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变成我们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仅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以从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要求出发,把空间结构纳入我们结构调整的内涵当中,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调整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我就讲这些个人的看法,不代表我从事的单位和机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