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周专题: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每周热点专题
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制作:兰瑞环球经济战略研究中心(时间:2012.03.26)
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推进资源产品价改
《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开展竞价上网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销售电价分类改革。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合理制定和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解读:官方数据显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正常年份中国缺水总量将近400亿立方米,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而且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对石油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2011年中国电力缺口为3000万千瓦,2012年或将达到5000万千瓦。在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大背景下,资源税改革的呼声这几年一直此起彼伏。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水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便宜,提高城市用水价格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水价都将会呈现一种上涨趋势。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对绝大部分居民影响甚微,可能会增加一些富人和用电大户的负担。而开展竞价上网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由于条件并不成熟,短期之内应该不会推出。
成品油机制改革呼声由来已久,迟迟没有推出,主要是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只有石油价格稳定,才能推出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出之后,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将远超过现在。
■适时出台公车改革方案
《意见》:深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解读:公务用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公务用车是“三公”改革的重
头戏,每年数以千亿元计的公车费用,差不多能占到全部“三公”经费的六成甚至更多,民众对公车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
虽然公车改革由来已久,但进展缓慢,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公车数量却越改越多,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据国家统计局调研的相关数据,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2010年已达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表示,政府会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目前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月24日,工信部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这次入围的25家车企、412款车型均为自主品牌。
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有利于政府树立更加廉洁的形象。目前国内公务用车存在着公车私用、浪费等问题,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也是政府减少行政支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务用车改革进展缓慢,主要因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次政府提出适时出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信号。中国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很大,政府优先选择自主品牌,有利于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扩大房产税和“营改增”试点
《意见》:将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并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此外,还将研究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对县级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解读: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逐渐增加,去年财政收入总额更是突破10万亿元,在这一背景下,业界普遍呼吁我国需要通过税制改革来推进结构性减税,以健全税制结构,并减轻纳税负担。针对此问题,财政部也多次表态,将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扩大房产税试点,并在“十二五”期间开征环保税,但是各项税种的改革进程却进展缓慢。
专家认为,今年的税制结构改革将更多的是通过各项具体税种的改革来推进结构性减税,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比如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可能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但是却会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相反,将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则能减少重复征税,整体上减少纳税者的负担,从而利于调整经济结构,预计今年将会通过稳步推进这些改革来逐渐健全税制。
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提及到转移支付的问题,这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改革内容,县级财政承担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但却很难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对转移支付进行改革后,能避免这一矛盾。
■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
《意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
加快研究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社保基金投资运营。
解读:尽管收入分配的问题在历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被重点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多次承诺,对于各类群体的收入分配问题将统筹考虑,并将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但事实上,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却面临重重阻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坦承,这项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关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制度层面是非常关键的。
事实上,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便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很难实现平衡,要顺利进行此项改革,必然会牵动到方方面面。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面临难题,比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吸引内资和外资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为吸引投资,必然要保障投资者的收益,由此,在收入方面就会出现差异。而要遏制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就要通过各项措施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就需要资金来源,而这部分资金需要从更多的国企中获得,应该让国有企业的收入设立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以及民生支出的专项资金,以让低收入者的收入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时,税收制度的建设也是调节二次分配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
■重点支持文化交易市场
《意见》: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研究出台鼓励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迅速推进。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此背景下,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创新模式,在近两年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国内的文交所数量已经达到60多家,增长速度令人始料未及。但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文交所乱象也开始显现,以文物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为主的产权交易频曝丑闻,天津文交所等文化产权交易所深陷舆论**。为此,国家去年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对文交所集中整顿,这让热极一时的文交所“冷静”下来。
在最近五年的意见中,“体制改革”是始终贯穿文化领域的一个词汇。这表明,国家在促进文化生产力解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离各自发展上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这一工作将持续进行,有望在十八大之前基本完成。
此次《意见》特别提出要开展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之前国家曾经对于文化产权交易所进行过一轮整顿,但这并不代表国家要停止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事实上,国家依旧支持文化产权交易发展,但在如何建设、怎么管理上,未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所以,此次《意见》的出台,对于文交所而言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国家今年开始加快深圳、上海两大文交所的试点工作。未来国家还是
应该给予文交所充分的市场空间,让不同省市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符合本地市场的文交所,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意见》:修订《贷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解读:去年以来,民间借贷为主的灰色金融泛滥,资金大量流向这一黑洞,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危险,使社会纠纷和恶性事件频发,地方的金融风险加大。特别是温州、鄂尔多斯这些民间借贷盛行的地方,资金链条的断裂令不少老板跑路、企业倒闭、工人大批失业。不仅如此,非法民间集资案频发,比如正待死刑复核的“吴英案”,却始终没有法规规范。
而《通则》修订一直被搁置,主要是存在的争议问题太多,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民间信贷利率不得超过4倍与银行利率市场化等条款。
国务院、发改委再次强调《通则》修订,无非是给民间融资更大的政策空间。《通则》一旦修订完成正式面世,可能会帮助民间借贷从“暗箱”走入阳光化地带,但整个行业可能由于监管的钳制依旧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民间借贷市场的火热主要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如果“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4倍银行利率”的条例被更改,可能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介入这一市场,同时即使民间借贷真正阳光化,由于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垄断性质,民间借贷的市场也很小,简言之就是民间融资的市场空间太小。可以多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注册资金规模小,这样民间资本能更多、更好、更快地进入金融等垄断行业。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主办:兰瑞环球经济战略研究中心
网址:http:///
e-mail:ramrayt@188.com
业务征订:010-62628016
内部资料请勿复制外传
第二篇:经济体制改革要点解读
经济体制改革要点解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的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定: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弊端表现: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用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先试点:安徽和四川。
(2)改革过程: ①初步改革: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自由支配权)。②普遍实行阶段:政治上,l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到1987年有1.8
亿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深入进行阶段:改革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朝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政策性调整阶段)
(1)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弊端表现: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危害: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姓。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是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制度创新阶段),目标:建立以股份制为主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成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有欧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1)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加经济活力和生机;(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15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解读2014 - 副本
一.单选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6.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7.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8.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改革做了总体()。(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总结
B.部署
9.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国内外共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够出现重大突破。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数:10分)(一.单选题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职责,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分数:10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6.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8.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10.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5.我国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如()等问题。(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滞后
B.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滞后
6.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7.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其他国家凭借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数:10分)(
第四篇: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程恩富代表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也有代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经济体制改革
当代
中国政府
结业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张晓雪
学号: 20113330134
“经济体制改革”之我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和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市场体系方面,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上,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负责改则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建设法治政府和职能政府;在对外开放上,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劳动就业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无疑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构建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桥梁。
在改革中加强完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才是上层建筑!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双管齐下,才能更深的加强深化经济的发展。否则,失灵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成为深化经济改革路上的阻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专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三中全会历年就是着重的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主题即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这个话题成为全中国上下的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呢?宋世明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啥呢?其实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存在,相互动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记得,之前中国的官方辞令一直都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过去35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他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长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坚持既有的经验,更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推陈创新。领会十八大深化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升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压低土地使用价格,必然会出现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以及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宏伟的公共工程、超前的城市广场,背后都有通过行政划拨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作为制度支撑;各地的招商引资热潮,更有人为压低土地使用权价格,对投资活动进行变相补贴的政策背景。只有扭转地价偏低的局面,才能激发社会各界节约用地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应当改革公共用途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的制度,将其纳入市场化交易轨道。公共建设所需土地应由建设单位以市场价获得,所需资金由财政负担,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应制订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最低价格标准,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和土地的稀缺程度相匹配;应不断完善商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以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产业政策实施,要从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转变为侧重功能的、普适性政策,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把投资审批重点转到环境、安全、能耗、技术、社会责任等公益性指标上,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在纠正价格信号、引导合理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内外资税制并轨步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流动性日益加大。依靠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利用利率、汇率杠杆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乃至保险等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以防范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侵蚀货币政策效力;需要切实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冲击;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增强货币管理当局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1.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固然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带动发展阶段的影响,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应大幅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方式为从价计征,以改变资源价格明显偏低的局面,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防止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要积极探索、完善采矿权收费制度,遏制“采肥弃瘦”、“采厚弃薄”现象,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还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应把环境治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列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
2.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发展空间
要在巩固既有义务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能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每位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接受过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为在职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既有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也有市场化改革滞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影响。石油、银行、烟草、铁路等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垄断利润,发放高工资,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技术条件、监管水平、民营资本实力以及国家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演变情况,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借助市场力量抑制部分行业工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必须维持垄断经营的产业和企业,则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的透明度,在更大程度上引入对垄断企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收入秩序混乱,大量灰色收入流向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灰色收入的大规模存在,反映了我国财政性资金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反映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钱权交易和行政寻租的现状;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土地收益、资源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大量流失的现状。需要根据各类灰色收入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步理顺分配秩序。要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如强化所得税征管管理,堵塞税收流失;完善消费税政策,加大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调节力度;建立完善物业税,控制豪华住宅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管理办法,鼓励高收入群体捐赠收入回报社会;创造条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对于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群体子女入学、看病和养老等方面的承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水平。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境界,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