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中全会核心 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每隔五年召开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每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叫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叫二中全会……以此类推,三中即共产党召开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以下是由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汤圆”。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七大领域到底怎么改,才让全中国聚焦和全世界瞩目。
此轮改革最受关注的大致在三个领域: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事实上,2013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的“383改革方案”(即“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尽管不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最终路线图,仍直面了“深水区”与“硬骨头”领域的核心问题,譬如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回顾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三中全会改革都将是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业序幕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农村改革迈上了新征程。
历次三中全会在部署改革任务时,都要部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结合,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渡过深水区,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
时间倏忽,时代铿然。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此后35年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35年三中全会的不变主题
以下是由
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
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从那时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每届的三中全会上,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
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35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奋进,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冲破樊篱 伟大转折
“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危机的深处是转机。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这次历时36天的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最终开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
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要寻找一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发祥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等地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北京前门二分钱的大碗茶……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
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30多年来中外媒体提及最多的历史事件之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要对束缚生产力解放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84年10月,一份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交到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体现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杨光说。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载入宪法、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8年9月,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改革开放头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期,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成功地让中国跨越了温饱,开始向着实现小康的目标迈进。
标定方位 重大突破
“下海”,词典里的一个释义是: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改革开放之初,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的渴望。许多人放弃党政机关的“铁饭碗”“金饭碗”,“扑通一声”投身商海。
作为早期下海者,北京数银英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东深有体会地说:“说小了是个人对生活的重新定位,往大说,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纠结冲撞。”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个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
“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这个羁绊中国改革的历史性难题,1992年的春天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
改革开放酝酿着重大突破。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针对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明确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从“计划”与“市场”互斥不容,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找准了自己的方位。
坚冰又一次被打破。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开。制定公司法、实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基础。
非公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渐次推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开始形成……
市场经济势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为抓住并用好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饱解决的中国,仅用了不到十年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向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不到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8.9万亿元。人均达到7858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商品市场中的市场调节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商品零售环节、农产品收购环节和生产资料出厂环节,市场调节比重分别高达95.8%、92.5%和87.4%……
不仅是数字的跳跃,还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不可逆转地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
2001年11月10日,随着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宣布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可。
开放的时序由不确定变为确定,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
“中国号列车”带着发展的喜悦与成长的烦恼驶入新世纪——
经济增速保持高位,自主创新却明显不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拉大;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管理则缺乏经验……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大关,“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相互交织。
大转折就是大机遇。
“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深邃思考、总揽全局,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
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的课题再次摆到了全党面前。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映照出十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呈现的新进展,遇到的新问题;
这是改革目标的又一次部署,这是改革之路的再一次出发。
此后的十年,科学发展旗帜下的中国改革,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动人心魄:
——“发展计划”变为“发展规划”,“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人均”取代“总量”,“质量”重于“数量”,改革发展思路发生根本转变;
——教育改革大胆突围,医疗改革破冰前行,社会保障愈发完善,以人为本的民生本色成为改革主旋律;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修订完善法律法规,着力启动司法改革,追求公平正义让改革更具底气;
——始终心系农村发展,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时隔十年,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十年改革发展,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到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
十年改革发展,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十年改革发展,从城镇居民广泛获得社会保障到广大农民种田不再交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用理论与实践反复昭示: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 走向复兴
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又将迎来一次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35年。
35年接力奋斗,35年硕果累累。
数字是明证:142倍——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2万亿元;187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68亿美元;71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4565元;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7917元……
深化改革已成共识,推进改革挑战重重。
深水区、攻坚期、硬骨头,一连串的改革难题无法回避。
在胡鞍钢看来,“改革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改革是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点尤为明显。”
回顾过往,审视未来,“中国道路”领航者清醒自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今天,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年,距离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只有30多年。曾经的愿景已经变为紧迫任务。
时不我待,使命艰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令,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举行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已释放出强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一轮改革要抓住关键环节或突破口,使新体制、新机制能够尽快并有效运转,进而把发展潜力持续不断地发掘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11月2日,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总书记再次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党领导亿万人民将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出发,把光荣与梦想镌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
第三篇:三中全会核心思想汇报
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
2013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5个非凡岁月,硕果累累。35年后的今天,中国改革再临深度整合、大幅提速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绘就明确的路线图,为改革航船再出发指明航向。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预热近一年的改革方案终于露出眉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2日落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吹响号角,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多位专家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公报内容看,改革力度达到甚至超过业界的预期,预计随后将要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将有更多更详细的表述。
确定改革时间表、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这在10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有所透露。
全会称,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张永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往三中全会往往会聚焦在一个点上,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农村的改革,而十二届三中全会侧重于工业领域,十四届三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而此次我们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特别指出哪一个内容,这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过去的任务是建立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围绕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设定,目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由中下等收入国家逐渐过渡至中上等收入国家。”
他表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不断增长,从过去的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过渡,这就体现在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提法也与之相匹配。
按照公报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曾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原来相对封闭单一的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社会转型,这是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且速度很快,也是带来大量新的社会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起因。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告诉记者,考虑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必须提高治理能力,这也是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制中国等内容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
第四篇:网运分离是铁路改革核心(推荐)
网运分离是铁路改革核心
铁路体制改革大幕开启,改革框架和思路在这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中出台。按照政企分开原则,撤销铁道部,成立铁路局,直属交通部。交通部承担铁路的规划职能,铁路局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同时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注册资本10360亿,负责具体的运营。实际上,这仅仅是铁路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工作要做。是不是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细拆?如何拆分,是“横切”为几个网运合一的铁路公司,还是“竖切”为网运分离,保留一张铁路网,由不同公司竞价租网?如何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网建?以及如何看待铁路票价市场化后可能的票价上浮的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旭。
债务承担或有附加条件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千呼万唤始出来,铁路体制改革终于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在你的预料之中吗?
赵旭:意料之中。政企分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它是铁路体制改革最基础性的工作,是第一步。若政企还是搅合在一块,铁路体制是按照企业的逻辑改,还是按照政府机关的逻辑改,不清楚,改革就没有办法着手进行。按照企业的逻辑,就是要经营,要核算成本,要追求收益,要按照市场的逻辑进行。而政府的逻辑是监管与被监管、指挥与服从。
现在在大部制下,政府职能调整的方向是行政权力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离,未来交通部可能是决策部委,下属的铁路局作为一个执行、监管机构,中国铁路总公司按照企业原则,负责经营。这个逻辑和思路很清晰,但这只是第一步,后面才是攻坚战,就是如何进一步改革中国铁路总公司,它是作为唯一的铁路企业固化下来,还是继续拆分改革,要等下一步的改革方案和细则出台才能知道。
南都:铁道部的负债剥离一直是这次改革的关注重点。日前决策层也透露了,占铁路总资产约三分之二,近
2.6万亿的负债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这会不会对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构成巨大压力?
赵旭:债务只能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来继承,不可能转给交通部。在中国有一条铁律,就是严禁政府部门向银行贷款,政府的负债只能是发公债的形式,不能做经营性负债。铁道部原来政企不分,它是以企业经营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它有收入,有现金流,经过评估有还款能力,银行就给它贷款。这些欠债大部分是银行贷款,所以这些债务不可能由交通部承担。
这些债务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是不是由国家财政来兜底,目前还不清楚。但我想财政还是有兜底的责任。因为铁道部原来是政府机关,是国务院直属的一个部委,银行之所以贷款给它,可能隐含着它不会破产,有财政支撑的假设。当然这2.6万亿负债不会都成为坏账,可能有部分坏账。但既然它是一个债务,就有债权人,具体如何处理,并不是由债务人单方面说了就算的。债务转给铁路总公司后,属于债务主体变更,这个变更的过程要附加什么条件,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去谈的。
债务全部转给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当然会对它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资产负债表,比如现金流,比如后继的融资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另外,还要看铁路总公司下一步怎么改,比如是以各个铁路分局为主体成立分公司,还是让他们成为独立公司,网运要不要分离,客运和货运要不要分离等,这些后续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债务如何划分。
“竖切”比“横切”竞争更充分
南都:政企分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改革是什么?
赵旭:把监管的职能安顿好后,剩下的就是经营这块了。就是如何拆分中国铁路总公司,前些年讨论得也比较多。基础的方案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横切”,一种是“竖切”。所谓“横切”,就是按照地域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一些片区,成立不同的铁路公司,这些公司都各自拥有路网并负责运营,也就是网运是合一的。第二个方案就是“竖切”,对产业的上下游进行切分,也就是网运分离:以路网资产为基础成立一个路网公司,路网公司只负责路网的投资、建设、维护以及调度,但不负责运营;同时成立若干运营公司,通过竞争方式获得路网的使用权,也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不同的运输产品展开竞争。
当然,所谓“横切”和“竖切”只是两种基础方案,具体选择并不是只能“二选一”,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改革方案,很有可能是某种“组合”方案。比如日本模式就兼具“横切”和“竖切”的特点:日本将国铁(改革前的铁路总公司)按区域分为六个网运合一的客运公司,但同时又设立了一个拥有全国专营权的货运公司,货运公司不拥有路网,而是通过租赁从各个客运公司取得路网的使用权。
之前中国有一些行业改革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电力改革,就是采用了网运分离的方式,成立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发电部分则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发电公司。但电力改革只完成了一半,后续的输配分离、竞价上网等改革方案被搁置了。
电信业(固话和宽带)的改革则是采用了“横切”的方式,形成了南电信、北联通的格局,是网运合一的。结果在固话和宽带领域,竞争仍然不充分。中移动虽然获得了全业务牌照,但在固话和宽带领域获得的份额非常低。真正的竞争在移动通信领域,特点是建网的成本不高,无线网络建网的成本主要是架设一些基站,各个运营商都可以做到,所以移动通信的竞争就要充分得多。
南都:你个人是赞成“横切”还是“竖切”?
赵旭:我个人是赞成“网运分离”,因为“网运分离”是实现直接竞争的基础,理应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核心。网运合一的话,很难展开竞争。可以以电信领域为例,它是采用典型的“横切”的方式,结果导致固话和宽带的竞争不充分,至今仍然是南电信、北联通的垄断格局。现在宽带问题那么多,主要就是因为联通和电信两家分别控制了骨干网,其他的宽带服务商必然向它们租用骨干网的带宽,它们就通过控制带宽的批发价格来抵制竞争,结果是宽带价格迟迟降不下来,服务也跟不上,消费者没有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好处。如今消费者享受到电信领域竞争的好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技术进步,移动通信逐步成为主流,使固话这块业务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随着4G的推广,宽带的重要性也会下降。
铁路的网络效应更大、更强,铁路路网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比宽带网络的铺设成本高多了。铁路总公司如果“横切”成几个区域性的铁路公司,各区域公司由于控制了辖区内的铁路网络,其他公司的业务很难延伸过来或很容易被排挤出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就难展开。届时,所谓的“竞争”可能就只是“标杆”竞争,就是看看谁的成本低,效益好,而不是真正的、直接的竞争,比如设计、提供各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争夺市场份额。南都:但对“网运分离”的方案也有些担心,比如说如何确保安全,统一调度等问题。
赵旭:的确是的,解决的路径就是技术进步,随着铁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网间结算”,这个可能会复杂一点,解决问题的钥匙也是技术进步。像欧盟以“网运分离”为主的模式,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以总结移植。
政企分离能吸纳民间资本
南都:您估计最终完成改革需要多长时间?
赵旭:这个很难估计。中国铁路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国铁路的规模大,美国、日本和欧盟都不能比;二是铁路在中国交通运输中,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所占有的份额都很大,这也是美日欧不能比的。观察电力系统的改革,虽然实现了网运分离,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但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相比之下,铁路系统的改革更要复杂得多。所以,铁路系统的改革可能要更谨慎一些,历时更长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思路可能要在过程中逐步完善,在改革过程中还可能碰到难以预见的问题。一个好的改革方法是不妨先在一些局部地区做试点,比如现在新建起来的高铁这块,与原有的系统相对独立,就不妨独立出来,做一些尝试。还有一些独立的运输专线,也可以先试。
南都:铁路网络建设要引入民间资本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次盛光祖也谈到了这点,表示欢迎。赵旭:之前铁路系统政企合一,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主体,民间资本就很难参与。但当时的铁道部门非常聪明,它居然能够从中发现一条道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投完以后通过一个机制收回来,就是要求运营托管给铁道部门,它的理由就是调度统一,安全等理由,运营仍是一个坚实的整体。这样做实际上一些进入的民间资本,只是拿到约定的投资回报。严格来说,它更像是铁道部向民间的融资,像借款。
所以,民间资本对此是有疑虑,它不像真正的投资享有经营权、决策权,结果是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不多。这套体制原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地方政府出钱。以前铁道部和30个省都签了省部合作协议,这实际上还是变成了政府投资,不过换成了地方的投资而已。
所以,只有政企分离,民间资本谈判的对象变成了独立核算的铁路企业,才可以谈股份、经营权,谈产品设计,谈风险控制等等,民间资本才有可能进入。
市场竞争会激发创新潜力
南都:这次盛光祖也表态了,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后,铁路运费,尤其是客运的票价将按照市场机制定价,很多人担心火车票价会上涨。
赵旭:票价市场化的结果不见得就是涨价,也有可能是降价,尤其是现在的高铁价格,很多线路上座率很低的,这就意味着定价过高了,应该降价。
无论是在客运还是在货运上,铁路虽然是垄断的,但价格也不完全是由铁路自己说了算的,因为铁路要面对替代竞争,要面临着公路运输和空运、海运的竞争。票价定价过高,可能很多人都不坐火车而改坐汽车或飞机了。比如,高铁在广深线上,它基本上已经把公路大巴运输击垮了,但在更长的线路上,高铁就没有飞机有优势。
南都:这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好处。
赵旭:是,要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市场定价,而不能仅仅看客运车票价格的可能上涨。竞争的结果是产品丰富化,有不同的产品出现,一些服务质量也会上来。
之前在铁道部独家垄断的情况下,有了动车就把很多普通列车车次取消了,有了高铁就又把好多动车车次取消了,逼迫消费者坐高铁,不是有个词叫“被高铁”吗,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铁路票价就已经被铁道部提高了。关键是,在竞争的情形下,市场有不同的需求,供给者就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定价后,只要有需求,一些票价低的动车、普通列车可能又回来了。
只要有需求,企业还会开发出很多“联运”产品出来,比如说“空铁联运”、“公铁联运”、“船铁联运”等,做到无缝连接,使得乘客的出行变得更方便。像我们从北京去科隆,买一张去法兰克福的机票就可以了,法兰克福到科隆的火车票是随机票赠送的。现在铁路是个行政化的怪物,不改革,不实行市场定价,没有竞争压力,也就根本不考虑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不单是客运,可能还包括货运。只要回到市场定价,竞争起来,铁路企业也会跟着设计出很多差异化产品,这对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非常好的消息。铁路运输是成本较低的方式,它市场化以后,各种运输方式就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充分的整合。比如现在的民营快递公司,已经有了很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消费者在邮件发出后,可以随时查看邮件到哪个地方了。未来这些民营企业就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更上一层楼,不仅可以购买货运飞机、轮船和车队,还有可能购买铁路货运公司,形成“马士基”这样的物流业巨头。这对中国整个的运输业、物流业的影响巨大,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中国经济,企业和每个人都会从中收益的。
所以我们要看到,市场竞争的好处不仅仅在于票价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市场所激发的创新的潜力,而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枢要所在
第五篇:不变的是作文
2010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不会变的是向往天空
周日清晨,我独自一人走在长长的青石小巷上,掩面是一阵阵醇醇的清风。初夏的气息已在这座江南小城的角角落落里温润、发酵、舒展开来,让早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它的热度。今天,离中考只有可怜的一个月了,对于我们初三的学生来说,临考的紧张气氛绝不逊色于夏日的温度。
公园里的石径小路、湖畔亭下停歇着的闲人,或三五成群低语,或凝望薄雾中一池吹皱的湖水。所见的景色确实很美,但此时的我却没有一点赏景的心情。中考前的几次模拟成绩都不够理想,每次拿着成绩回家,虽听不到父母以前的抱怨声,但从我们目光相视的那一瞬间,我便清晰地知道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担忧。而从他们那些刻意鼓励的话语中,我倒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找不准风向的风筝,随时有坠地的危险。
正当我沉思的时刻,远远地传来孩子们爽朗的嬉笑声,打破了公园清晨的寂静。我寻声望去,只见洁爽的天空中多了几只迎风起舞的风筝。我迈开脚步,朝风筝的方向寻觅走去,一块葱郁的草坪上,正有一对孩子放飞手中的风筝。一个孩子拿着风筝,另一个握着绕着棉线的线轴。清风从湖边悠悠吹来,拿风筝的孩子将风筝往天上扔去,握线轴的孩子一面快速奔跑,一面飞快地将棉线绕出来。风筝颤巍巍地飘浮起来,摇摇欲坠,放风筝的孩子表情肃穆,沉着冷静,左手持着线轴,右手捏着细线,一牵,一抖,一放,终于,风筝像一条灵动的游鱼在空中游动起来了。
风,慢慢吹动。顷刻间,这些纸扎之物像成了一个个精灵,好似一只只翱翔天空的鸟,不,它比鸟飞得更自由、更让孩子目痴神迷!
记得有位诗人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因为人类有着自由翱翔的渴望!而眼前的欢跃再一次激活了我内心潜藏的渴望:在长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仰望苍穹,伫足凝思:是否要坚守一方的田地,周而复始地刀耕火种?是否要追逐脱缰后奔驰的凉风快意?或许只要跨出一小步,我就可以把自己放飞,去兑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的志向。
候鸟也是在不断的迁徙当中,寻找自己的最佳栖息地,并在长途艰苦的跋涉中,挖掘了飞翔的潜能,丰满了全身的羽翼。在屋檐下盘旋的鸟,除了麻雀,还能想到谁?鼓起勇气去展翅一跃,别再让飞翔成为翅膀永不释怀的渴望。纵使有“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后的四顾茫然、没有着落的失落,也要快乐地来把它消受!
因为自己始终相信:只要有向往天空的信念,风筝总归属于天空!
我们永远不变的是向往天空!
2010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不会变的是坚持
“站在十字路口前没有人会告诉你是往左还是往右,当真正面对时只有自己才会让自己发光。”妈妈的话我一
直记在脑海中,一直到……
没有人会告诉你怎样去坚持去努力,你只有靠自己才行。
以前我只知道去想可没有去努力去坚持,可是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我以前的观念。
放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黄山一趟说是去体验什么叫做坚持。我刚开始觉的老妈这样做是多此一举,就没太在意。
可是到了黄山的角下时我就有一种想临阵脱逃的感觉,看着那高大挺拔的黄山这种感觉更深了。我不想走上去,我看着有些人都是坐缆车上去的。于是我也跟妈妈要求坐缆车上去。可是妈妈一口拒绝,我以为是妈妈小气。气呼呼的一骨碌的向上冲,等我爬到山顶时看着山下的风景惊讶的张大嘴巴。
妈妈来到我身边好笑的看着我的样子说:“怎样知道了吗?我为什么不让你坐缆车了吧?!”我疑惑的看着妈妈想从她那得到答案。
妈妈笑了笑说:“每个人只知道享受这一时的欢快可没想远久的利益,你看看你在自己走上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很好看的美景啊!”我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
对啊!想想妈妈的话好像没有错。看着这眼前的美景突然想高歌一曲。我终于明白诗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的感觉了。
下山的时候我们是坐缆车的,我还是不明白妈妈的用意。妈妈看了我说:“来时和去时的感觉和风景是不一样的。来时你不坚持就看不见你眼前的美景。”对啊!没错什么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同时我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无数的艰难无数的险阻,构成整个生命的画卷。无数的转折无数的岔口教会我们坚定和执着;翻过这一峰却又见另一峰;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生活的意义在于真心的付出。用真心面对每一天,用微笑面对每一次挫折。在坚持中学会努力;在坚持中学会依赖;在坚持中学会执着。生命其实是一首无悔的阙歌。”
2010安徽中考成人满分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不会变的是亲情
愤怒地甩门而出后才惊觉,走出这个曾以为是一生避风港的家,偌大的世界竟无我容身之处。惶惑中,我想起了母亲,迎着黑暗,顶着悲风冷雪,踉跄的我敲开了母亲的门。
穿着母亲的睡衣,依偎在母亲身边,一种久违的温暖与安宁缓缓流遍全身。“你好久没跟我这么亲了。”母
亲的一句话使我泣不成声。我就像一只小鸟,翅膀硬了就迫不及待地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受到伤害才记起母亲的好。我愧疚地搂着母亲的腰,儿时的记忆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远在新疆,母亲带着体弱多病的我艰难度日,那时候,我常常会不争气地半夜发起高烧来,母亲就要背我到几里外的诊所看病。记忆中有一段路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周围是空旷的农田,偶尔冒出一两个插着白幡的坟头,在黑夜里显得更为阴森恐怖。也许是感应到了母亲的紧张,每走到此,熟睡的我都会被惊醒。母亲就唱儿歌、讲故事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紧紧搂着母亲的脖子,在晃晃悠悠中再次进入梦乡。看病回来,无论是半夜几点钟,母亲都不睡了,她把温度表一直夹在我的腋下,每隔几分钟拿出来看一下,直到我完全退烧,她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天刚放亮时,母亲就起来熬米粥,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听到有人在耳边轻声唤我,接着感觉自己被轻轻抱起。我睁开眼,看到母亲一手揽着我端了碗,一手拿着勺子,舀了一勺粥在唇边吹了吹,送到了我的嘴边。时至今日,我都忘不了那碗粥的味道,更忘不了漆黑的夜里蜷在母亲背上的感觉,那是我童年最依恋的地方。
第一次离家读书,是在百十里之外的寄宿学校。记得开学那天,母亲细心地帮我打理一切,当她含泪离去后,我所有的坚强顷刻间土崩瓦解,无助的我跑到校园外的围墙下痛哭流涕。那时,我天天盼着过大星期,回家的行李几天前就收拾妥当。后来才知道,期待那天的不止我一人——母亲早把我的归期用红笔醒目地圈在挂历上,很早就去赶集,买菜、割肉,做很多我最爱吃的,床铺也晒得暖暖的。可惜,我那时还不能体会母亲的心情,只想着家里的伙食比学校好,我心里还很不平衡呢。事实上,母亲一个月不见一点晕腥,才省下了那一天的伙食费。一旦想起这些,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深深的愧疚积在心底形成淤血,至今不散。
随后的我参加工作,为人妻,为人母,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羽翼渐丰的我只顾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向往的生活,丝毫没有想起去安慰母亲的不舍和痛楚,可宽容的母亲仍一如既往地待我。我过月子时,十月的天,风已凉得刺骨,不会骑车的母亲早上步行来我家,晚上再离去,三十天没有一天间断。洗衣做饭、洗尿布、烤尿布、抱孩子、照顾我,母亲忙得像个陀螺,在我整个月子里她没有安安稳稳吃上一顿热饭。现在想来,让双鬓斑白的母亲如此劳累,如此牵挂,我于心何忍。为了不让母亲看到我的泪眼,我把自己更深地埋进母亲怀中,小小的心里除了感动与自责,生平第一次懂得了心疼的滋味。
2010安徽中考成人满分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不会变的是亲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的千锤百炼,三十年的磨合砥砺,磨去了少年的幻想,磨去了青年的冲动,磨去了中年的锋芒,就是磨不去那永恒的亲情。
那还是三十年前,正值我而立之时,可谓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如日中天,正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生计、为事业打拼,且乐此不疲,无暇顾及其他。我清晰地记得,就在那一年,我的母亲背着一个包袱,气喘吁吁地爬上了我住的四楼宿舍,尽管已是带有寒意的深秋,母亲依然是满脸的汗珠,我吃惊且心疼地望着母亲,低声地问道:“您怎么不告诉我?我好去接您呀!”母亲微微一笑:“来看看你„„”来看看我,我的心猛地一颤,是啊,我已经有几个月不去看望父母了,反而让母亲来看我,内疚的心涌起了波澜,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母亲坐下后,我沏上一杯茶,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她捧起茶咂了一口,端详着我说:“五一子(我的乳名叫五一),你瘦了,要注意身体呀„„”说话间她解开了包袱,我一看是布底鞋,大约有八九双,还有几双千针万线纳的鞋底,我大惑不解,问道:“妈,这么多布底鞋干什么呀!”母亲沉思了片刻说:“你哪里晓得,你六岁随父亲从扬州下到高邮来,将近十年,我都没有替你做布鞋,听邻居讲你经常把鞋子穿破了,穿得有洞了,脚指头都露出来了,我心酸呀!如今,我有空,又在高邮城上,就多做了一些布鞋给你穿。”我听了,虽然有所感动,说了些感激的话,但内心却不以为然,总认为母亲跟不上时代,我们现在几乎天天穿皮鞋,西装革履配上颜色醒目的领带,哪里还需要什么布鞋呀,但表面上和母亲说:“放在这里吧,下班在家套套,换换脚。”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一个农村妇女爱子如命的天性使她对儿子的内心世界洞察秋毫,恳切而深情地说:“儿子呀!你不知道呀,等你到我们这样的年龄腿脚不方便了,还是要穿布鞋的,到时候高跟皮鞋就不能穿了,穿了走路不方便,有时脚会疼的„„”听了这番话,我仍不以为然,反而忍不住笑了起来。其实,当时母亲的情感是多么的细腻、深沉,然而我全然不知。直到母亲十二年前去世了,我在悲伤的同时,拿出了放置二十多年的布底鞋,酸楚的心情无法宣泄,怀念的心思潮水般涌动,看着那厚实的鞋底、结实的针线、朴实的鞋形、全棉的布料、柔软的质地,我迫不及待地穿到了脚上,真感到合心、合意、合脚。当时穿上布底鞋,只是为了寄托我对母亲的哀思,以后在每年清明祭扫的日子,我都穿上母亲做的布底鞋。有一次默默地凝视着母亲的遗像,深思、发愣,纸钱烧焦了布底鞋都全然不知„„
真正使我感到亲情的涌动和亲情的生命力,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外出旅游,不知是脚上的皮鞋底硬,路跑多了,还是年近花甲的因素,脚踝忽然疼了起来,痛得连路都不能走了,回来之后我立刻到医院请医生诊断,结论是脚踝老化、缺乏钙质,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主要是保养,并再三强调:“不要再穿跟子高的皮鞋,最后是柔软的布底鞋。”布底鞋,好一双布底鞋,记忆的长河中,母亲送布底鞋那一幕场景又在心中激起了波澜,此时此刻我恍然大悟,我控制着像五味瓶打碎的心情,立即朝家里跑,人未到家,我已是泣不成声了„„往后好一段时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我经常手捧着母亲生前给我做的布底鞋,在思念,思念那爱子的深情。母亲不但用农村妇女的双手耕耘大地,更用那农村妇女的双手编织一幅母爱的亲情图。同时,我又在懊悔,中年都不更事的我,当时,为什么不能理解、读懂母亲的一番话语,一片亲情。
如今,我穿着母亲给我做的布底鞋,脚踏实地,步履矫健。走远路,不累;走山路,不滑;走崎岖小道不跌跟头;走人生之路心明眼亮。是亲情滋润着我,激励着我,亲情使我感恩,使我仁义,使我懂得了亲情需代代相传,是生命的延续。
亲情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