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5篇)

时间:2019-05-13 05:3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

第一篇: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

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

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20世纪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因其便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和重点建设项目,因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面貌

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统一、排斥市场作用、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以政治动员和精神鼓励为主要激励手段的局性日益暴露,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重新认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重新认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邓小平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这一过程的主要阶段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由上可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身规律和价值诉求从应然的角度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折射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我国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的产物。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近年来,基于对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在如

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上,很多研究者主张通过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价,同时通过促进政府创新,转变政府理念和职能,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措施。笔者认为,这些主张都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设性举措。但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措施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涉及权力配置和运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于是就很难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为不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就改变不了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向上负责的取向,那么“公众满意度”的考核指标就沦为一种点缀,也就很难实现由GDP情结向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转变。与此同时,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政府治理结构和职能很难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政府治理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不过是政治体制所设计的具体权力运行或执行的载体而已。此外,虽然政治锦标赛可能是产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折射的众多问题的直接诱因,但却非根本诱因。因为政治锦标赛其实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它主要是提供一种激励,至于激励所起作用的方向往往由政治体制所决定,如果权力不是过分集中而公众能够影响甚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官员任免,那么激励方向就会偏向公众的利益诉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一个悬在空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当然,在当下的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要照搬别国的政治体制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

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首先,必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它是在社会主义宏观政治制度框架内的调整与变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20]。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并实施的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图绕开共产党的领导另起炉灶,寻求所谓‘体制外突破’,这只能是使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失去可能性”。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其次,在此基础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的具体形式,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寻找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现实可行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新华网,2010-10-18.[2][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1.[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第二篇:三中全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

三中全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2日06 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此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重大改革部署相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将全面开创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很有裨益的。

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曾明确将党的十八大报告称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动员令和宣言书,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既反映了当代中国改革进程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要求,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能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或进展,是关系到新一轮改革中能否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问题,从而争取到2020年左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为中国的发展、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成熟的制度基础。

总书记系列讲话所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一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一时期,任何单项改革都很难深入推进,唯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各项体制改革整体联动,才能将改革全面向深水区 1

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打好改革攻坚这场仗,这既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也是这一轮改革深化所要着力的重心。

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的全面深化改革。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相配合,任何单兵突进都不足以解决问题,改革已经进入了系统推进的阶段,各领域改革必须相互联动、综合集成和系统推进。

三是按照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整体推进改革。要正确处理和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石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按照改革的规律整体推进改革。

四是坚持正确方向的改革。改革有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改革来说,经济体制是取代性改革,政治体制是完善性改革;在政治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涉及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绝不允许出现颠覆性错误。

五是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领域中逐步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六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制度灵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理念或价值支撑。

第三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的到来,需要对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重新定位和重新认识。因此需要全面地分析我国当代的农业现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如何在各方面创新,以保证我国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我国审视农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正成为我国农业的创新产业,它的发展给我国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给现代农业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发展前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相当规模和多种类型。设施农业装备与结构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的发展历程

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渐提高。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保护地栽培技术是简易的设施农业.技术含量低,经营规模小,经营粗放。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并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得到发展,形成了以塑料大棚为主,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生产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为主。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达到210万公顷。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达20万公顷阁。

设施农业研发工作不断加强.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我国设施农业科技项目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设施我国设施农业科技项目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加强。2001年“设施园艺可控环境生产技术”也被首次列入国家“863” 计划,这都反映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设施农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需要和技术进步,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品种的培育受到重视,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151。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晚,大多是在参考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行开发的,对设施规模和种类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深入研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设施规范与标准。设施设备和栽培技术管理不规范,各种设施之间也不配套,科技含量总体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设施农业的整体效益功能和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国四农问题是让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条条框框经济和块块农田,实际上在限制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土地经营者仍然是老弱病残和走不出去的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粗放经营着瘠薄的土地,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加之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科技难以普及,所以农民增收还没有物价上涨快,农民增收缓慢,又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国家取消农业税,又向农民发放补贴,但还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农民实际问题 农业现代化程度

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到产后的产业链条进行联接,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标准化程度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村长期以来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相当一部分果农果园综合管理能力差,各种病害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毁园现象,生产出来的水果有机含量低,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导致劳不增收。冷链流通化程度:

我国农民在观念上重产前、轻产后、产后销售贮藏软件硬件投入严重不足;在经营上规模小、销售方式原始、集约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在体制上产业体制不健全、产销脱节严重、经营模式落后,导致农产品冷藏技术安全问题突出,冷藏设施严重不足与国际差距很大,由于冷链流通化程度影响,使我国农产品产后每年20%水分丢失,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果农收入。市场信息化程度:

尽管政府在大力推广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但由于受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信息很难与农村对接,出现农民对信息非常渴求,信息又找不到农村传播的有效渠道,导致农村科技空白,技术落后,货流不通,卖难与买难两个矛盾同时存在。

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直接采摘后就进入消费市场,对于农产品产后增值,几乎就是空白,一直在销售着初级农产品,也就是最低价值出售了劳动付出。所以农产品增值空间小,很难形成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农村融资困难:

在国外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拿诚信做担保、拿项目预期做贷款,随贷随用,如期偿还。而我国贷款需要实物担保,审核流程复杂,可怜农民没有实物抵押,即便是有,贷款到手也赶不上用。导致果园投资难,农产品增值难。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农民哄土地,土地哄农民,农民越穷、土地越瘠,土地越瘠农民越穷的局面。

要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首先要理顺体制。由于设施农业是随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而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直没有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只是分别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进行条块管理。应明确设施农业主管部门和机构,加强农机与农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作用,在政府领导下,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第二,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证设施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第三,由于设施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作物育种、栽培、林果、温室建设基本设施与配套装备技术、病虫害防治、水肥调控等多学科、多领域a,因此,要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提高设施农业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硬件质量,增强配套能力,向设施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发展。同时,还要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第四,要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设施农业先进技术和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把握设施农业技术前沿动态,促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设施农业技术水平。第五,强化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与推广,切实解决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生产速度快,供应周年化。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和可持续农业等特征。尤其是蔬菜、瓜果和肉、奶、蛋的周年化供应。如:日本一座800M2!的小蔬菜工厂,栽培速生蒿苣和小白菜,每

天可收蔬菜130KG,折合每亩生产10万KG.单产水平高。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达到每平方米单产达60-70KG,辣椒每平方米单产达30KG,420HM2(!公顷)的蔬菜温室,以生产番茄、黄瓜、甜椒 为主,产值高达12-14 亿美元 温室日趋大型化。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室内环境相对稳定、节能、便于作业和产业化生产等优点,经营农户减少,面积增加,设施日超大型化,规模化,连片产业化生产成为趋势。

无土栽培发展迅速。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是发展设施农业的第三个措施。无土栽培技术是随着温室生产而研究采用的一种最新栽培方式,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应用于温室生产。生产实践证明,无土栽培不仅高产,而且可向人们提供健康、营养、安全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营养液的循环利用节省投资,保护生态环境。

工厂化农业崭露头角。工厂化农业是继温室栽培之后发展的一种高专业化,高技术密集型现代化的设施农业,是设施农业高层次新兴型的一项产业技术,它是指在人工控制或创造的环境(设备场所)条件下,不依赖太阳和土壤,而利用水体(藻类等),使动物(主要是养殖业)、农作物、蔬菜、花卉、苗木、牧草、药草等不受大自然因素的制约,进行有计划的、程序化的如同工业品一样连续生产 使用机器人服务于农业。目前世界上用来除草、挤奶、采摘、收获番茄、蘑菇、洋葱、花生、枣等和装运农产品以及形形色色的可栽植辣椒苗与保护农作物不受鸟、田鼠危害的农用机器人不断涌现。美国一家公司设计出一种可据不同土壤适量配肥配药的机器人;日本研发出了“机器渔民”;澳大利亚研制出机器人剪羊毛;目前已有数千台机器人应用于农业领域,包括耕种、施肥、收获、畜牧喂养、农田管理及各种辅助操作等。

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广泛采用。计算机智能化调控装置系统采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控测头,准确采集设施内室温、叶温、地温、室内湿度、土壤含水量等参数,并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求的最佳条件,由计算机智能系统发出指令,将室内诸因素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

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日本、韩国为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设施园艺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置,灌水施肥装置,通风窗自动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自动嫁接装置等

第四篇: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关键词:

市场经济制度,特征,成功探索

一、市场经济制度的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是1979—1982年,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原则。

第二阶段是1983—1986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是1987—1992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四阶段是1992年以后,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市场经济制度的特征

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只是社会资源配置上的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2.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自觉地面向市场;

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各项经济政策,法规等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4.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完整的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是: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好。

四、我国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成功探索

1.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在我国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之后,中央及时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方针。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此,扩大内需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来促进提高消费要求的增长,这一时期,中央对于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收入的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

2.走城镇化道路,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水平。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把农村人口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是一个大方向。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这些论述,把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严重影响了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空间,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中央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央的决策,国务院于2000年10月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这一世纪工程。

4.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央相应提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要求,强调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周绍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M] 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2005,01

许信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化 [M] 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1999,02

编写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十六个重要问题

[M]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3,10

第五篇: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纵横)

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纵横)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个亮点,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

“三个进一步解放”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前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目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5年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在新形势下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应把握三个关键词。

与时俱进。“三个进一步解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问题意识,其实质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努力站在时代前列,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必然要求在工作上开拓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才能打破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的束缚,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愿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三个进一步解放”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且意味着工作作风的转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才能把《决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下载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想(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经济体制问题改革热点问题之政企分开范文大全

    我国经济体制问题改革热点问题之政企分开 摘要: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不为外人所清楚地关系至少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广受诟病,早在1978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就提出政企分......

    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六个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六个进一步 时政新闻新华网2013-11-18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六个进一步”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

    以“三个进一步解放”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落实好改革各项任务部署,加......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最终5篇)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宣传范文】一党的十......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背景】:政府对新闻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对国内舆论的驾驭能力也正在成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

    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交往

    1、工业化、信息化2、党员队伍变化随着对外开外日益扩大,国际交往更加频繁,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没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乘机而入,与传统封建主义糟粕、官僚主义固有弊病和......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意义 姓名:杨亮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