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历史抉择 必由之路》一文中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不能走回头路。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浩雷在《决不走回头路》一文中指出,决不走回头路,是我们从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成功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
文章认为,决不走回头路,意味着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意味着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意味着推进改革开放必须着力解决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味着推进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提高对改革自身规律的认识。
文章强调,改革开放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的方针政策、应对能力和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登山时曾对陪同人员说过一句寓意深远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于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季明在《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文中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相融而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要在政治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实践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理论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篇: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使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使中国共产党大踏步走在了时代前列。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世所公认,中国的变化沧海桑田,中国的前景光明灿烂。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使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项伟大的决策只有将之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坐标系中才能更深刻地体悟到其深远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虽然结束了,但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彻底纠正“文革”错误的意愿受到严重阻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一系列“左”的政策依然严重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抓住机遇、扶摇而上,在我国大陆的周边就有所谓“四小龙”的说法。是在危难中奋起,还是在僵滞中徘徊?是毅然鼎新图变,还是继续墨守成规?中华民族又一次站在了进退兴衰的十字路口。我们党及时感知时代的潮流,深刻体察人民的愿望,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改革的春潮在中国的大地上以不可遏制之势涌动起来,开放的大门从南到北、从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次第打开,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精神,冲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种种不合时宜的思想认识,大胆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现阶段国情的生产关系某些方面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瑰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此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13亿人口的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势面对世界、拥抱世界,不仅加快了我国的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我们的改革不是要丢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我们党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后又形成并不断充实完善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0多年来,无论是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还是遭遇国内政治**,无论面对某些国际势力的“制裁”遏制还是应对来自社会的、自然的方方面面的风险考验,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具体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破天荒地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通过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既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们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对外开放中,我们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本质的深刻揭示。喜看今日之神州大地,放眼当今之世界舞台,我们党领导的这场伟大革命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三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30年前的“后发展国家”如今被国际社会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外交、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和政策。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了、站稳了。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社会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风貌重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正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凭借改革开放的舞台,在科学认识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在深刻体察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的过程中,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破解改革开放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自身建设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得到不断发展。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展起来,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空前巨大、空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是在不断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矛盾中开拓前进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水深岸阔,正好行舟,但也难免有惊涛骇浪。我们取得的成绩举世惊叹,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例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一些领域腐
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加以审视。不能因为看到了一些消极负面的现象,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就对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产生怀疑,甚至想走回头路。
要分清我们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目标取向上的矛盾和问题还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显著提高,中国总体上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方面。当前收入分配领域某些差距的拉大,是在告别普遍贫穷、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问题。差距的扩大既有人们劳动贡献大小、技能高低不同的因素,又有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因素,也有行业垄断、以权谋私的因素,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坚定地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已经提出并正在逐步完善一系列“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一定可以在中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要分清我们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带来的,还是因为改革措施不到位、不完善所导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首先发轫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党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教育、卫生和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了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改革。今天,中国的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13亿中国人民的教育、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国家用于支持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财力还相对有限,一些相关的措施还不够完善、不够配套,也确实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和改革的深化,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实现。
要分清我们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共性的矛盾和问题,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所特有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发展和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在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所遇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我国的改革开放要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走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一些矛盾和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质言之,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是改革开放本身带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了。重要的是,我们党已经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致力于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定可以把发展中的种种不科学现象、种种消极腐败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为了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如果说过去实行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的一招,今后能不能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同样决定中国的命运。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很显然这样做人民不高兴,人民不赞成,人民不答应。
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能求诸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概括总结的“十个结合”,凝结了我党在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坚持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引领和推进改革开放,就能够保证改革开放方向的正确性,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总钥匙”。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不断优化国内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同时,面向世界拓展生产力发展空间。
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未有穷期。继续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通过改革开放,使我国各个方面体制充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吸收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充分吸收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
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植根于实践的沃土,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要求历史地贯通起来,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激发我们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巨大社会效应之一,就在于激发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破旧的体制机制对人的束缚,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出来,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今日之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第三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具有开创性的新尝试,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而改革开放理论又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交替作用下,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回望历史,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关键抉择: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实行改革开放。老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再走下去就危险了,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邓小平同志这样评价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倒数第2位,是印度的2/3,日本的1/20,美国的1/30。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城镇失业青年多达2000万,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评价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建国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巨大损失,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革错误,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抓住机遇、扶摇而上,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大陆的周边出现了“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实现了经济腾飞。在“内忧外压”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当时,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被搞得手忙脚乱。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邓小平代表全党发出呼吁:“我们要赶上时代”。为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点正是推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期,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可见,改革开放是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没有动摇的理由。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即使是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仍然创造了GDP增长8.7%的世界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和处于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相差无几。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30年前的“后发展国家”如今被国际社会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好评。
改革开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了、站稳了。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挫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其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但在前进中也有一些杂音,有怀疑和责难的声音。有人说“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改向资本主义了”。这是怀疑改革的正确方向,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与实与理都严重不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变,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变,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不变。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邓小平同志说,搞改革当然要改变很多东西,但“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老祖宗不能丢!”可见,改革开放绝不会改向资本主义,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会更加巩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更进一步增强。
还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的。这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等同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成是对立的对立论,这种论调是不对的。事实上,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有经济计划,都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就是自称经济最自由的美国,为应对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亦频频出面对银行、保险、汽车等行业施以援手。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当然可以有市场。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基础、分配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上,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根本区别。我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不是搞资本主义,而且是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三、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走回头路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很显然,这样做人民不高兴,人民不赞成,人民不答应。
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
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发展陷于停滞。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不能忘记,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停滞不前。3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大好局面。抚今追昔,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走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
走回头中,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及富足安康的人民生活。人们常说,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进步,实实在在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中。回首30多年,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越来越殷实的生活:从吃得饱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从穿得暖穿得美再到穿出个性,从筒子楼棚户区到现代化住宅区,老百姓的期待从满足温饱变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解决生存问题变为追求全面发展。这些历史性变化从何而来?来自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登山时曾对陪同人员说过一句寓意深远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于我们当时及现在乃至于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都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不走回头路,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不是没有争论,不是没有困惑,但无论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党都始终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关头路。我们从不断的试错之中找到的道路,应当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应当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开拓,坚持到底。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针对怀疑改革开放的错误意见和主张指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长期保持稳定,不要受任何干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他又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世纪之交,当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时,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日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惟有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才会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第四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有感于《复兴之路》123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有感于《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使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此时,国人还沉醉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落后的制度与经济,毫无底气的浮夸和自大,使旧中国危机四伏。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这个得了太多富贵病的雄狮被深深刺痛了。自此,它身上燃起了太多的战火,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小到一个家庭的衰败,亲人被蹂躏和戕害;大到国家的道歉、赔款、割地。短短几十年,签定的各种不平条约就有百条之多。
在这一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重振国威,或上书或改革或革命,都在华夏民族的复兴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编纂《海国图志》的魏源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洋务运动风生水起,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孙中山请愿于朝廷,提出新政的主张,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存亡所做的贡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血志士投身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20世纪的中国,起义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的爆发,使大清王朝最终土崩瓦解。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彻底挽救中国。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
中国在之后复兴道路上虽又经历了种种艰难的探索和各种磨难,但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国门逐渐向世界打开,同时国人的心胸与眼界也逐渐开阔,从此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青藏铁路的通车,还是载人航天飞船与现在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等,无不是我们在这条复兴之路的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奋发向上的决心与信心。华夏民族也由此达到了“自唐汉以来所未有也”的盛世。
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31年改革开放的策略方针,使我国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不能走回头路。
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曾经在相当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当年“左”的错误的逐步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使我们清楚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正如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满怀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31年前启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1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31年前必然要开启、而今更难以倒退的伟大历史进程。
其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果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算起,改革开放则是中国近100年来的第三次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这场革命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紧密相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世界的面貌在相当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世界公认的。
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是完全正确的。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就不可能具有在今日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飞跃。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而不能否认改革开放、放弃改革开放。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间的更多交往,才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发展之路,是进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自豪和光荣;但百余年探索的艰辛,也同样使我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记。历史不容许我们失去机遇,人民不希望我们再走弯路。因此,珍惜探索的成果,坚持正确的道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选择。
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当然也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群众也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切实解决,但都不是走回头路的借口。发展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来解决。停顿和倒退绝不是出路,也不可能有任何出路。历史不能倒退,人民也不希望倒退。
因此,坚持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过去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第五篇: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
立”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
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自由、民主和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就自由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由与其他“一切人”的自由有关系,每个人都要面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如何获取自由的问题。自由与责任如影随形,不可分离。而自由与责任又分别同一系列的概念相联系。与自由相联系的概念有:个性、欲望、自主、民主、独立、个人权利、自我选择等。与责任相联系的概念有:共性、集体、抑制过度欲望、共识、集中、相互认同和理解等。一方面,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人有享受各种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人又有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则的义务,以使整个社会形成稳定秩序。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满足以自由与民主、责任与集中为代表的两方面的需求和功能,离开了哪一方面,社会都会不健康、不正常。没有自由和民主,社会就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责任和集中,社会就会动荡无序。前一方面反映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后一方面则反映整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公民和人大代表的自由又有公民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它既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有益成果,又有我国的创造。这种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有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选举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政权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产生的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检察权,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性,国家政权的运作由人民代表大会一体实行。这就能够避免“三权分立”制度议行脱节、分而不立、互相掣肘的种种弊端。邓小平同志在接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曾说:“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独特的政权运作方式。这种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掌控能力,有利于集聚国家力量、人民意愿办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二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使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更为有效率、有秩序。三是国家政权机关在党的领导下,立法、行政、司法既有各自运作机制又有监督,提高了政权运行的效率,从而最大限度保持国家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在近现代以来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是配置国家权力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突出三权独立、三权制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所谓“议行合一”,是指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坚持议行合一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搞“三权分立”。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就曾经根据“三权分立”原则,起草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废除了临时约法,搞了一个所谓新的约法,实质上是实行封建军阀的独裁制。此后又有曹锟宪法和国民党政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权力结构大体上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权力结构,是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司法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权力结构,它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权力结构形式;第二种权力结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平行制衡,其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第三种权力结构,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形成民主集中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这种权力结构。上述三种权力结构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一种权力结构取代另一种权力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文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即由政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由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结构代表了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更高阶段。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任何国家都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体,要求有体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政体同它相适应。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了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的人士。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大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形式,能够集中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共同利益,也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从而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和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政体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是最能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因而具有很高的决策效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推进发展和保持稳定,就必须有高效的国家机关以及国家各机关的密切合作,以便迅速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迅速讨论研究和作出决议,并切实贯彻执行。近年来,我国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来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样,一是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发展党内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二是有助于实现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转变,使党的正确主张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变为法律、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