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为什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
近几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从官方到民间,从平面媒体到电视网络媒体,似乎大部分人都把政治体制改革看成了解决中国尖锐矛盾的最锐利的工具,我也多次谈到过“政改”,但我对“政改”的预期没有大家那么乐观,据我的观察,90%以上的老百姓其实也许并没有看懂政治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回事,“政改”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更没几个人能够洞悉,本文我先不对“政改”下结论,到最后一章我再下结论,我现在只是谈谈当前中国为什么热衷于搞“政改”。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大家注意:上面谈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义和目标并非是一个很新鲜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政改”已经将近快三十年了,但是,政治改革却越改越倒退,越改越僵化,当今中国的政治环境,如果直爽一点讲也许不如六十年前的政治环境,这样停滞和倒退势必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次“政改”高潮如期而至,我这样说可能还带有一点大道理的成分,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化一点,我想此次政热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政治体制改革严重与经济体制改革脱钩。
我这种提法与主流中国政治改革专家是不同的,官方人物通常表述为“政治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为什么不这样表述呢?因为我不认为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滞步不前的根本原因,近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思想都完全“经济化”了,任何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符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只有经济是永远正确的,经济是整个国家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是唯物主义观点,更不符合真理标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生碰撞,肯定是双方面都各自存在相互抵触的地方,比如说:经济体制改革违背了社会主义大方向,完全资本主义化了,那么你怎么要求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这个时候单纯要求政治体制转向实际上就涉及到要社会主义转向的问题,这又与当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总方向”相抵触,所以,这个时候再谈两者如何适应的问题,就要涉及到宪法原则问题,宪法不调整,政改自然不能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政改快三十年了,还是无法推动的原因之一。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寄希望以经济体改革的名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种非常善良单纯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中国的经济经过长时期变革以后,已经
形成了“国有、私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想以经济推动政治的话,很明显就涉及分权的问题,不要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私有方和外资方作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他们要么成为政治势力中的重要成分,要么就是中国政治矛盾的严重阻力,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间接或直接干预政治,他们甚至可以用足够的工具打击国有经济和中央政治权威,他们手上的隐形政治控制力已经逐步向西方政治模式跨越,他们用金钱来化解中央的政策和政治作用,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是不可行的,上层建筑必须率先作出准确判断和改革定位,保持双方的相对同步才能保证双方的和谐共处。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很高的国家,要想推动什么改革非常容易,没有什么经济力量能够阻止中央的执行力,这有点想当然,表面上看中央确实集权度很高,领导人说什么下面念什么,媒体宣传什么,赞歌也唱什么,但是,大家是否看到另一种背离现象:中央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也就只能停留在政策文本上头,下面搞阴阳两套,能够落实的政策微乎其微。最典型的案例是房地产调控,中央每出一次政策,就削弱一次政府形象,打击一次政治公信力,表面上看好象没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际上,资方已经在一步步地撬动共产党的地基,他们将一块块的砖头搬走,如果不有限度地约束好经济利益集团的挖墙脚行动,迟早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脱钩是中国必须进行“政改”的原因之一,改革的视野不要只盯在政治体制上,同时,也要盯在经济体制上,中国搞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就要经济压倒一切,必须适时取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简单提法,为经济为中心了,其它的东西就必然只能服从经济,一旦经济改革方向走错,其它改革也要跟着错下去,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形成“双约束”,只要人类社会“国家”的概念还存在,政治和经济就需要双腿走路,偏废不得,迁就不得,近几十年来的政治改革缓慢,并不是政治体制本身错了,而是它在屈从于经济体制改革,它在迁就就经济体制。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决策核心层,几乎没有几个政治领导人敢于挑战“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原则,否则就是与邓小平唱对台戏,就会失去资改派的支持,最后形成一种局面:大家都把政治体制改革挂在口头上,不做实事,经济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至于经济改革方向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就留给理论专家去自圆其说吧。中国未来的政改之路,必须首先解决两者脱钩的问题,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谁向谁靠拢呢?目前只有一个标准——宪法。如果大部分国民认为宪法也不行了,需要先修宪,那么国家就应当优先启动修宪程序,再启动政改程序。
第二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何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何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无论是“三权分立”还是多党制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下分述之:
“三权分立”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权利具有至上性、不可分割性;国家一切的政治、经济行为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任何个人、集体和组织不存自己独有的特殊利益。因此,在中国既没有“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
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其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分割国家权力的需要。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确保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和对执政党的监督作用,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政治制度,中国既不能搞“三权分立”又不能搞多党制。
第三篇: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愈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行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的两大主体工程。毋庸置疑,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持续深化、成效显著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相比,政治改革显得步履维艰,严重滞后,而且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步入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当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利弊、制约经济、人民民主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利与弊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利
中国实行一党制最好,其理由也是十分充分的: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并非纯粹的一党执政。现在有很多人希望在中国推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他们认为,多党制可以制衡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各种弊病,中国在现阶段实行多党制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选择。西方的多党制得以有效运行,是以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的。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缺乏市民社会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经济分化、没有社会利益充分分化、没有与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分化有机联系的宽容妥协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奇多,地区差别极大,文化素质低,封建根基极深的东方大国。如果强行推行多党制,从而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各种建设,很可能将重蹈文化大革命时的那种大民主实际是大破坏、大捣乱从而大失败的覆辙。一党执政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便是政策的连续性,不会像多党制那样由于政党的变更而引起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十多年来有效坚持的执行,所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正确的决策,能够很快执行,不会因为各种力量的牵制而中途夭折。不像在西方,多党制上台的国家首脑,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特别是一些总统是被弹劾下台的,其施政纲领往往会被全盘否定。虽然其宪法与法律稳定,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却难以持续,除非前任首脑的主张也得到后任的认同,否则会一切推倒从来。
一党执政的最大优势就是办事效率高,能利用社会上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震灾发生后,党中央发出抗震救灾的号召,一呼百应,很快调动举国之力抗震救灾。而多党制国家里,哪怕再正确的决策,如果没有其他党派及国会的同意,都无法实施;有时候,即使是总统提出的方案,也可能都要延迟一年半载才获得同意,甚至干脆被否决。
(二)中国政治体制的弊
在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权力过分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则削弱党内监督功能。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以党代政,必然导致政商不分,从而引发党的腐败问题。中共党内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是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党委负责。因为地方各级纪检机关的人员编制、各项经费、干部任免等都归同级党委(党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在实践中,很难对同级党委,尤其是对大权在握的党内第一把手实行真正的监督。尽管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事情往往是“看得着、管不着;管得着,看不着”,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仍处于“虚监”状态,从而使反腐的难度加大。
在当今社会,腐败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特有文化。以前是大包小包的送礼,现在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回到家发现口袋里多了许多购物卡,优惠劵等。中国的饭局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当今饭局有五个三个,1、饭局三大功能:求人,密谋,庆功;
2、饭局三大准备:菜、酒、烟;
3、饭局三大礼节:让座、劝酒、抢埋单;
4、饭局三大活动:吹捧、忽悠、讲段子;
5、饭局三大语态:豪言壮语,疯言疯语,不言不语。在这种不良的党风下,必然引发贪污腐败案。社会的腐败事实出发,立案查处的官员人数、涉案金额数连年递增,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率。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我国看到目前各种合法的和不合法的腐败现状有多严重:根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谈访”揭露,我国的年赌博资金的流出量达6000千亿元左右,根据《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第14版揭露“公车一年消费多达3000亿,”根据《读者》2005。12月期第42页揭露:“公款吃喝白白吃掉2000亿”。仅仅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公车和吃喝消费还是合法的。相比于整个韩国首尔市政府的公车只有四辆,我们就可以明白其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解决我们义务教育问题所需要的资金也仅仅只要200亿到600亿元。也就是只要我们的公仆门嘴巴中省下10%-30%,就可以解决我们义务教育所需要的资金了。
中国官员的腐败之严重,涉及之广泛,是世人皆知的,虽然中央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是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国腐败依然猖獗,贪污数额之巨,不断被刷新。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的腐败是体制性腐败,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不受限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伸手捞钱的冲动,这不完全是道德问题,体制不完善,法律不严谨是其主要的诱发原因。
中国要发展社会要和谐,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全国上下严重的官员腐败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反腐败必须超越传统认识上经济犯罪的概念,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看待反腐败的重要性。
二、中国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上,温家宝总理在面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了这样的句话:“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变方式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以说,不进行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无法实现的,三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实中经济改革的停滞也说明了这一点。必须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仅仅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它已经超出了经济本身的范畴,涉及到了更加广阔和深入的社会和政治层面,从理论上说只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是有缺陷的,看不到问题的真相和实质,从实践上说只用经济的方法既解决不了经济问题,更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或者技术的创新,并不能直接带来稳定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方式实际上受到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支配和制约,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和社会结构的深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困难的,只有及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广泛的社会建设,首先改革那些制约着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政治体制和机制,才能逐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
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也就是由政治决定的,表面上看经济发展方式似乎是个经济问题,而其实质则是社会和政治问题,经济的背后是更加广阔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一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做出了著名的论断:“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
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没有什么因素比国家的作用更为重要。认同市场的人都不会否认:好的市场经济,要靠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来培育和支持。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前提,而不好的国家体制和政策,必然导致市场的扭曲和经济效益低下。自改革开放来,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它是不彻底的。当今的中国经济走向,很大成分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走向。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已产生了巨大的泡沫,房价高居不下。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整顿中国房地产的政策,使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进入冰河世纪。有很多人都反对,他们认为,政府过多的将无形的手伸进经济市场,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在短期看,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看,有害无利,只会使中国的经济陷于恶性的循环中。
政治体制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但直到今天依然进展不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始终停留在经济层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进行经济建设,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做出的正确选择的话,那么今后的三十年顺序转入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人民要真正当家作主
时下,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一是分配不公,一是腐败严重。而要有效治理这两大顽疾,唯有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概而言之,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民意所在。
现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一方面人大代表荣誉感有余而责任感不足,与人民特别是与其原选区和选举单位选民选民缺乏经常、必要和主动的联系。人大代表选举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缺乏选民对被选举者了解知情的有效措施,选民参与选举的主动性、严肃性不够,不珍视自己手中的选票,表现出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冷漠。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迄今仅在县乡两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选民对人大代表无法行使经常、有效的基督。去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选举。在选举之前,我们被告知我们必须选哪一个,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选的那个人是谁,更没见过他。就这样,我的第一次选举权利浪费了。我相信,我的经历这是中国现行选举制度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人民只有有效行使了国家赋予的选举权,才能真正的实现当家作主。根据中国宪法,中国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河南周口地区专员、水利厅长落网贪官——张海钦说:“人大政协工会让他们摆着代表人民的,其实人民连屁都不算。在中国除了官是人,老百姓都不是人。人大政协里名人多,富人多,开发商多,矿主多。你见过有老百姓在人大政协的吗?你见过人民选举过人大政协和官员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要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应该体现在——人民有权投票选举真正能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人民有权投票选举、罢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人民有权自由选举和罢免区长、县长、镇长。
政治体制不改则亡,政治体制改则兴,政治体制改慢则亡,政治体制改快则兴。政治体制不改不行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跟不上观念变化的步伐,跟不上民众对民主自由要求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2]谷歌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维基百科。
[3]刘智峰.《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改革网.2011.6.20.
第四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漫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主要成绩1、2、3、4、党的领导关系以及党政关系更加协调化; 政企关系更加合理化; 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机构改革更加有效,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和谐。
二、制度改革的动力因素:1、2、3、经济发展是直接因素; 新兴阶层推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理念提供精神动力。
三、存在问题:1、2、3、政治改革制度尚不健全; 政治改革需要有意识形态的改变; 经济发展初期可以允许维权政治的存在,但最后都要向民主政治方向发展。
第五篇: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试题: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具体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引起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更为深刻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革,如要求上层建筑也相应地进行变革。“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