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原 则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当人士认为:中国应当效仿西方民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政治等。此称之为西化论。
另外相当人士认为:中国应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政治等。这也是眼下中国政府的立场。此称之为反西化论。
对于西化论和反西化论孰是孰非,本文的立场其实很简单:鲁迅的拿来主义。具体地说,对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应当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完全的西化与完全的反西化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注意,这绝不是和稀泥,请接着往下读——
二、分 析
西方民主制度中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其核心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防止和遏制人民授权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反过来利用掌握的国家权力危害人民利益。西化论者之所以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制度,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满当前中国社会日益滋长、愈演愈烈的官场腐败现象,希望 借助西方民主制度中对国家权力强力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净化中国的政治环境。实际上,遏止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正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坦率地说,西化论者对中国社会官场腐败现象的指责是有事实根据、情有可原的,他们开出的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方子也的确有治病的良效,确实值得考虑。
而反西化论者之所以坚决反对实行西方民主制度,主要理由是,西方民主制度使一部分国家权力在相互制约中抵消了,从而弱化了政府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多党竞选还容易引发政局动荡,造成社会不稳。客观地说,反西化论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他们的担心也绝非杞人忧天。反西化论者主张坚持中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认为这一政治制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有西方政治制度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行政效率高。这说的倒也是实话。
这样看来,西方民主制度和中国现行政治制度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试着扬长避短,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建立一套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真正具有时代先进性和巨大政治优势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呢?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选择的方向。
三、前 提
既然是要融合中国现行政治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两者的长处,那么在探索创建新制度模式之前,就要找准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长处和优势所在,并把保持甚至强化这种长处和优势确立为改革的前提。
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无论怎么改革,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长处和优势就不会丧失。于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成为整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一党领导,这也许是西化论者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进行攻击的一个最主要方面,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不民主的表现,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一个最大的长处和优势。
应当认识到,民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政治制度。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政治权力的运行,科学政治就是要在政治权力的运行上实现两个目标:权力效率和权力品格。权力效率是指权力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权力品格是指权力抵御腐败、防止异化的能力。衡量一个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不是看这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而是看这个政治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效率和保持权力品格。一党领导至少在发挥权力效率上有 明显优势,况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久经历史考验、有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有深入思考、具有熟练执政能力、组织性强又非常注重自律的成熟政党,有这样的政党领导国家发展,是中国之幸,是中国人民之幸,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不应轻易放弃。
四、解放思想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西方民主制度的长处拿过来,弥补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短处和不足。而这要求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
中国现行政治制度一个最大的软肋是在权力制约上力不从心。反西化论者也主张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依靠内部监督的办法防止权力腐败从来都是靠不住的,要想有效地防止权力异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外部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化论者还是反西化论者,多习惯于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水火不容,或者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吸收、融合。就像以前我们搞经济体制改革,突破“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的思想禁锢 一样,现在搞政治体制改革也要进行思想解放。公有制基础上可以搞市场经济,共产党的领导下也可以搞三权分立、多党制。三权分立、多党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思想及相关制度安排,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吸收利用。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注定要包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党,要敢于直面外部监督,并且善于接受权力制约。
五、改革方案
(一)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由总统、总理掌握,司法权由法院行使。
(二)国会分参、众两院。众议院议员由全国人民按照人口比例通过普选产生,任何党派都有平等的参与权。参议院议员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委任,至于被委任者是何党派,不限。
(三)总统设正、副职各一人,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选任。总统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四)总理由众议院选举产生。总理党派归属不限。副总理及内阁官员由总理提名,经众议院同意后任命。
(五)众议院议员、参议院议员、总统、总理及内阁官员的任期均是五年,且相互之间不得兼职。总统、总理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六)最高法院由九名大法官组成。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国会参、众两院同意后任命。法官不得参加任何党派。法官任职终身。
(七)国会议员、总统、总理、法官不得为现役军人。除中国共产党外,任何党派不得在军队中建立组织。除中国共产党外,现役军人不得参加任何政党,不得参与任何政党活动。
(八)任何法案必须由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然后经总统签署发布后生效。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享有否决权。但是,当参、众两院均以2/3多数通过时,总统不得否决。
(九)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最高行政首脑。总统管理和指挥全国武装部队。总统制定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并监督内阁行政。
(十)总理领导内阁,是全国最高行政首长。总理及其领导的内阁享有行政执行权。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制定的内政外交政策,总理及其领导的内阁都要负责组织实施。
(十一)总统发布戒严令、实行军事管制、同外国缔约、赦免罪犯须经参议院同意,财政预算决算、国有资产使用、增加改变税收、发行国债、国债资金使用须经众议院批准。除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外,对外交战须经国会两院同意。
(十二)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发布的政令、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最高法院有违宪审查权,被宣布违宪的法律、政令、行政行为,自动失效。
(十三)总理既要对总统负责,也要对国会负责。总统对总理的工作不信任时,有权经参议院同意,解除总理职务。众议院也可以以2/3多数通过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并经参议院过半数同意后,解除总理职务。总理被解职后,由众议院在30日内重新选举出新的总理。
(十四)众议院可以以2/3多数通过对总统的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总统要么辞职,要么下令解散众议院,但须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不同意的,总统须辞职。参议院同意的,众议院解散,重新举行大选。大选后选出的众议院第一次会议第一项议程就是对总统进行信任投票,总统获得半数以上信任的,可以留任,未能获得半数以上信任的,必须辞职。总统辞职后,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在30日内重新选任新的总统。
(十五)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可以解除总统的职务,重新选任新的总统。
(十六)总统、最高法院大法官犯贪污贿赂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众议院可以以2/3多数通过弹劾案。对弹劾案的 审判由参议院进行。审判总统的,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审判大法官的,由总统指定的其他最高法院大法官主持。弹劾案在参议院获2/3多数认定总统、大法官有罪,总统、大法官职务自动解除。
(十七)各级地方议会只设一院,议员由各地方人民普选产生,任何党派都有平等的参与权。
(十八)各级地方行政首长由上一级行政首长提名,经同级议会同意后任命。省级行政首长由总理提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议会同意后任命。
(十九)总理可以解除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首长职务,上一级行政首长可以解除下一级行政首长职务,地方各级议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不信任案解除同级行政首长职务。行政首长职务解除后,按照法定程序重新任命。
(二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遵循地方服从中央,在不同中央抵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级性的原则,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与此相同。
(二十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政治特权由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章是国家宪法的组成部分。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的,须同时修改宪法,修宪未获通过的,对中国共产党党章的修改无效。
(二十二)对违反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行为,利害关系人在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程序寻求救济后仍不服的,可以诉诸 国家司法程序。必要时,国家司法机关可以主动提起公诉。
(二十三)思想、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人民的上述自由权利,非依宪法,不得加以剥夺或限制。
(二十四)宪法修改程序:第一步,提案。须经众议院4/5多数通过,或者经参、众两院各3/4多数通过。第二步,将国会通过的宪法修改方案由总统签署后公告全国。第三步,全民投票。须有选举权的公民过半数参加,且经参加投票的选民2/3多数通过。第四步,异议处理。投票、开票结束后,任何对投票、开票过程有异议的人,都可以在30日内向最高法院提出,由最高法院在60日内对异议作出裁决。第五步,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在异议处理期满根据投票及异议处理结果宣布宪法修正案生效或者无效。
六、简 评
新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有三大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化。
虽然现行宪法规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仅是原则性的规定。上述政治体制改革设计方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制度化,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拥有其他普通政党所没有的一系列政治特权。可以说,上述政治体制改革设计方案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上,比之中国现行政治 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一党领导与多党竞争、权力分立有机融合。一党长期执政与多党竞逐政治权力同时并存,这在世界范围内和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上述政治体制改革设计方案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外建立强有力的外部制约机制,这并不是要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反,这是意在通过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更好地促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方面,引进西方民主制度,实行多党竞争,提高了政治活力,强化了权力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众议员职位,拥有内阁官员及地方行政首长任命权、掌握巨大行政资源的总理宝座,足以让所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友党和反对党,都趋之若骛。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平等竞逐众议院席位,众议院版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众议院实力的消长,足以让作为长期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经常受到鞭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参议院和总统职位的控制,又让中国共产党处于国家发展的绝对领导地位,使上述鞭策不至于导致政局剧烈动荡,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有利于保持国家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实施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避免西方多党制下国家政策左右摇摆、执政党容易短期行为的缺陷。
(三)中国共产党半自治化。
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宪法化和对违反中国共产党党章行 为救济的司法介入,都是中国共产党半自治化的表现。这是从党的建设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特权进行外部监督和制约的进一步措施,是赋予中国共产党法定长期执政地位的同时必须的制度安排。
七、尾言
在十九世纪,曾经有一位西方政治家把中国比作“睡狮”,认为中国这只睡狮“一旦被惊醒,全世界都将为之震动。”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这只东方睡狮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睁开了它的眼睛,那么现在如果中国能够在成功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成功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就将成为一只真正昂首屹立在世界面前、完全苏醒的东方雄狮!
作者 赵旺安 2008-5-21 11
第二篇: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际关系学院
2011级国政一班
王兴
2011200690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政治领域却成就较少。虽然这三十几年来中央一直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许多政治体制内的问题与弊端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在这一情况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势必要继续,也会对中国带来深刻的影响。下面便是笔者对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渐进式改革:推迟、延缓改革的借口?
当前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中央高层、学术界与普通民众中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推进渐进式改革固然有着自身的优势:改革成本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在改革中缓解各方的矛盾,可以在逐步改革中摸索经验,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等等。同样,现实中中国政治问题的错综复杂也使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解决现有政治体制的问题,即“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
但在笔者看来,渐进式改革并非是一剂“万能良药”。首先,渐进式改革并非完美,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便是“,往往是容易改的先改,把困难的改革往后推,使困难问题越积越多,甚至使困难的程度越来越大”2。如今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此外,有学者提出当前正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快速增长,公众对于公共权力认同度较高,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提高,政治上中央对总体局势仍有可控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公民对公共权力认同度较高的时候,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因此中国应该抓住这个较好的时间段加快进行政治改革,否则当经济放缓或衰退之时再进行补救式的改革往往由于民众对上层的不信任与怀疑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收不到什么成效。而国家经济的危机常常是难以预期的,进行渐进式改革所需要的较长的时间可能会得不到保证。同理,渐进式改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改革的进程。总之,改革需要的时间越长,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难度相应也加大了。其次,渐进式改革更像面对民众强烈改革呼声而承诺的一张空头支票。从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与效果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央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往往是“雷1《人民日报》2010 年8 月25 日董郁玉,施滨海.政治中国[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声大,雨点小”:一方面,中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一系列如“ 党政分开”、“ 健全民主制度”、“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口号和目标,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在现实政治体制中这些目标并未实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腐败现象蔓延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中央提出“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对于改革的需求、降低人民对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期望,同时也成为改革出现困难或停滞不前之后推迟、拖延改革的一项“充分”的理由。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一项哪怕小小的成就也会被放大为渐进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所谓渐变式改革可能会沦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行动的空谈。
因此,虽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于其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央也应抓住这一改革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推行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措施,切勿空喊口号而无实际作为;否则当中共面临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后再被迫进行改革效果也不会太好,甚至会如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样最终破产。所谓渐进式改革更像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可能只会将改革的脚步一拖再拖。
(二)“中国特色”:政治欠民主的掩饰?
在许多官方媒体宣传中我们都经常能看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类字句。首先笔者承认任何国家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与政治实践经验来决定自身政治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更是十分独特和复杂,理应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政治模式。但在官方宣传中“中国特色”往往与“坚持党的领导”、“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结合在一起,这就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中国特色”就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西方模式”一定不适合中国吗?“中国特色”本无可厚非,但在现今中共垄断的话语体系下便成为了中共坚持***、排斥西方式民主的工具。而***往往又与高度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度集权本身便是欠缺民主的表现,又会导致监督的缺失和权力的滥用、误用;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于缺乏民主决策而常会“集中力量办错事”,并同样是政治上缺乏民主、高度集权的表现之一。这样一来,“中国特色”似乎便成为了当前中国缺乏民主的“合理”辩护。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西方民主模式,“绝不照搬西方模式”也就使得中国当前政治体制以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人们由于几乎找不到第三种模式而只能认同。“中国特色”这一概念看似合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其背后的潜在含义更是给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是有失偏颇的。虽然中共同样强调“认真研究和
科学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在“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限制下也不易发挥作用。当前中国遇到的政治难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上几个世纪前也同样遇到过,借鉴其解决的经验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对于权力监督方面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对于我们有很大启示。人类在实践中存在共性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 的设想,“建构党内权力分设机制,分别由党代会、党委会、纪检委行使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从强化权力监督看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评介王长江)。这一思路便富有新意,有一定可行性。另外,虽然“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不能逾越的红线,但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国特色”与高度集权下一系列弊端的关系,切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在“中国特色”下权力同样需要制衡和监督,西方模式也要大胆地予以吸收和借鉴。“中国特色”不应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遮羞布,也不该成为改革中拒绝西方政治文明影响的挡箭牌。
(三)体制外的力量才是改革中决定性的力量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虽然是党和国家,但笔者认为体制外的力量才是改革中具决定性的力量。这里所说的体制外的力量主要包括人民、媒体、一些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等等国家机构之外的力量。之所以说其为决定性的力量,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体制内缺乏改革的动力。现今体制内的官员大多是既得利益者,享有种种特权,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触动其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消极态度。他们有时也会在政绩驱动下而进行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或“创新”,但这些大多是有作秀色彩,流于形式,又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最终会随着相关官员离任而“人走政息”。这一点还突出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中央提出的一些政治改革意见显然在地方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虽可能有中央推行决心不够的理由,但更多是因为地方本身对触动其利益的改革措施持消极或反对态度。这样往往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纵使中央有改革诚意,其措施在地方的实施力度不免大打折扣。而中央也只是为了巩固政权而推行政治改革,因而更强调“社会和谐稳定”,缺乏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魄力。因而,即使中央高层已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在改革上欠缺决心和办法。单纯寄希望于体制内进行有效的改革是行不通的。
第二个原因是体制外推动改革的力量较为强大且拥有很大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33 《求是》2010 年第12 期
化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开始要求改变当前政治现状,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而在传统政治参与方式难以满足人民政治需求的情况下,人民将政治热情投入到新兴的媒体—互联网之中。人民通过网络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对国家机关进行舆论监督,参与政府决策等等。人民也同样寻求通过实际政治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而一些当前政治体制内存在的问题也更得到人民的关注。这些无疑都将成为推动改革的巨大力量。在体制内缺乏改革动力的情况下,民意倒逼才能使政治高层感受到改革的压力,更有效地推动改革的进程。媒体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同样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媒体在揭露现有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充当人民与国家机关沟通媒介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中国传统媒体多受国家控制,功能受限,难以担当这一角色;而互联网由于其与传统媒体所显著不同的匿名性、相对自由性以及双向互动性等而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公民表达民意的主要渠道,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将起到很大作用。
由此笔者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形成民意倒逼—国家推行改革—公民、媒体反馈—国家完善改革措施的公民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只有使公民参与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才能使改革不流于形式,真正有利于国家政治文明发展与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
结语:通过上述思考,笔者将其总结如下:改革刻不容缓,少谈困难,多做实事;不掩饰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监督这一政治体制的重大弊端与缺陷,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大胆借鉴与吸收西方政治文明长处改革自身弊端;重视人民在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人民的力量推动改革的进程。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对改革者的要求。支持改革、对改革提出意见与建议、必要时以舆论压力推动改革进程则是对当代公民的要求。中国政治改革之路注定是充满风险和困难的旅程,但这也是中国通往民主富强国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黄卫平陈 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社会科学研究 2008年2月 李海青 赵玉洁.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求知/月刊 2010年7月 何影 王立云 刘太鹏 向俊杰.和谐社会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与均衡.晋中学院学报 2010年8月
王长江.从强化权力监督看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评介.中国行政管理 2011年第八期 【1】 【2】 【3】 【4】
第三篇: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愈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行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的两大主体工程。毋庸置疑,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持续深化、成效显著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相比,政治改革显得步履维艰,严重滞后,而且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步入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当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利弊、制约经济、人民民主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利与弊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利
中国实行一党制最好,其理由也是十分充分的: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并非纯粹的一党执政。现在有很多人希望在中国推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他们认为,多党制可以制衡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各种弊病,中国在现阶段实行多党制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选择。西方的多党制得以有效运行,是以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的。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缺乏市民社会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经济分化、没有社会利益充分分化、没有与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分化有机联系的宽容妥协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奇多,地区差别极大,文化素质低,封建根基极深的东方大国。如果强行推行多党制,从而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各种建设,很可能将重蹈文化大革命时的那种大民主实际是大破坏、大捣乱从而大失败的覆辙。一党执政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便是政策的连续性,不会像多党制那样由于政党的变更而引起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十多年来有效坚持的执行,所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正确的决策,能够很快执行,不会因为各种力量的牵制而中途夭折。不像在西方,多党制上台的国家首脑,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特别是一些总统是被弹劾下台的,其施政纲领往往会被全盘否定。虽然其宪法与法律稳定,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却难以持续,除非前任首脑的主张也得到后任的认同,否则会一切推倒从来。
一党执政的最大优势就是办事效率高,能利用社会上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震灾发生后,党中央发出抗震救灾的号召,一呼百应,很快调动举国之力抗震救灾。而多党制国家里,哪怕再正确的决策,如果没有其他党派及国会的同意,都无法实施;有时候,即使是总统提出的方案,也可能都要延迟一年半载才获得同意,甚至干脆被否决。
(二)中国政治体制的弊
在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权力过分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则削弱党内监督功能。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以党代政,必然导致政商不分,从而引发党的腐败问题。中共党内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是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党委负责。因为地方各级纪检机关的人员编制、各项经费、干部任免等都归同级党委(党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在实践中,很难对同级党委,尤其是对大权在握的党内第一把手实行真正的监督。尽管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事情往往是“看得着、管不着;管得着,看不着”,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仍处于“虚监”状态,从而使反腐的难度加大。
在当今社会,腐败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特有文化。以前是大包小包的送礼,现在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回到家发现口袋里多了许多购物卡,优惠劵等。中国的饭局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当今饭局有五个三个,1、饭局三大功能:求人,密谋,庆功;
2、饭局三大准备:菜、酒、烟;
3、饭局三大礼节:让座、劝酒、抢埋单;
4、饭局三大活动:吹捧、忽悠、讲段子;
5、饭局三大语态:豪言壮语,疯言疯语,不言不语。在这种不良的党风下,必然引发贪污腐败案。社会的腐败事实出发,立案查处的官员人数、涉案金额数连年递增,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率。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我国看到目前各种合法的和不合法的腐败现状有多严重:根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谈访”揭露,我国的年赌博资金的流出量达6000千亿元左右,根据《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第14版揭露“公车一年消费多达3000亿,”根据《读者》2005。12月期第42页揭露:“公款吃喝白白吃掉2000亿”。仅仅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公车和吃喝消费还是合法的。相比于整个韩国首尔市政府的公车只有四辆,我们就可以明白其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解决我们义务教育问题所需要的资金也仅仅只要200亿到600亿元。也就是只要我们的公仆门嘴巴中省下10%-30%,就可以解决我们义务教育所需要的资金了。
中国官员的腐败之严重,涉及之广泛,是世人皆知的,虽然中央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是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国腐败依然猖獗,贪污数额之巨,不断被刷新。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的腐败是体制性腐败,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不受限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伸手捞钱的冲动,这不完全是道德问题,体制不完善,法律不严谨是其主要的诱发原因。
中国要发展社会要和谐,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全国上下严重的官员腐败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反腐败必须超越传统认识上经济犯罪的概念,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看待反腐败的重要性。
二、中国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上,温家宝总理在面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了这样的句话:“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变方式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以说,不进行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无法实现的,三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实中经济改革的停滞也说明了这一点。必须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仅仅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它已经超出了经济本身的范畴,涉及到了更加广阔和深入的社会和政治层面,从理论上说只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是有缺陷的,看不到问题的真相和实质,从实践上说只用经济的方法既解决不了经济问题,更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或者技术的创新,并不能直接带来稳定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方式实际上受到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支配和制约,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和社会结构的深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困难的,只有及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广泛的社会建设,首先改革那些制约着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政治体制和机制,才能逐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
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也就是由政治决定的,表面上看经济发展方式似乎是个经济问题,而其实质则是社会和政治问题,经济的背后是更加广阔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一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做出了著名的论断:“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
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没有什么因素比国家的作用更为重要。认同市场的人都不会否认:好的市场经济,要靠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来培育和支持。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前提,而不好的国家体制和政策,必然导致市场的扭曲和经济效益低下。自改革开放来,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它是不彻底的。当今的中国经济走向,很大成分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走向。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已产生了巨大的泡沫,房价高居不下。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整顿中国房地产的政策,使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进入冰河世纪。有很多人都反对,他们认为,政府过多的将无形的手伸进经济市场,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在短期看,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看,有害无利,只会使中国的经济陷于恶性的循环中。
政治体制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但直到今天依然进展不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始终停留在经济层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进行经济建设,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做出的正确选择的话,那么今后的三十年顺序转入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人民要真正当家作主
时下,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一是分配不公,一是腐败严重。而要有效治理这两大顽疾,唯有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概而言之,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民意所在。
现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一方面人大代表荣誉感有余而责任感不足,与人民特别是与其原选区和选举单位选民选民缺乏经常、必要和主动的联系。人大代表选举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缺乏选民对被选举者了解知情的有效措施,选民参与选举的主动性、严肃性不够,不珍视自己手中的选票,表现出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冷漠。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迄今仅在县乡两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选民对人大代表无法行使经常、有效的基督。去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选举。在选举之前,我们被告知我们必须选哪一个,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选的那个人是谁,更没见过他。就这样,我的第一次选举权利浪费了。我相信,我的经历这是中国现行选举制度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人民只有有效行使了国家赋予的选举权,才能真正的实现当家作主。根据中国宪法,中国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河南周口地区专员、水利厅长落网贪官——张海钦说:“人大政协工会让他们摆着代表人民的,其实人民连屁都不算。在中国除了官是人,老百姓都不是人。人大政协里名人多,富人多,开发商多,矿主多。你见过有老百姓在人大政协的吗?你见过人民选举过人大政协和官员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要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应该体现在——人民有权投票选举真正能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人民有权投票选举、罢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人民有权自由选举和罢免区长、县长、镇长。
政治体制不改则亡,政治体制改则兴,政治体制改慢则亡,政治体制改快则兴。政治体制不改不行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跟不上观念变化的步伐,跟不上民众对民主自由要求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2]谷歌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维基百科。
[3]刘智峰.《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改革网.2011.6.20.
第四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漫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主要成绩1、2、3、4、党的领导关系以及党政关系更加协调化; 政企关系更加合理化; 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机构改革更加有效,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和谐。
二、制度改革的动力因素:1、2、3、经济发展是直接因素; 新兴阶层推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理念提供精神动力。
三、存在问题:1、2、3、政治改革制度尚不健全; 政治改革需要有意识形态的改变; 经济发展初期可以允许维权政治的存在,但最后都要向民主政治方向发展。
第五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浅析(exam)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是一个伟大的政府,能使国家强大的政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我国政治体制的不足之处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措施。
关键字:政治体制改革 必要性 问题与障碍 措施
正文: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及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作风、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体制则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如果不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认真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基本政治制度就会发生扭曲,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参加管理的形式和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曾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这样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只有凭借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贯彻和传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民主集中制不够完善,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也不够”,权力过于集中与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都有存在,民主集中制无论是在具体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还是在已有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都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权力层次、权力部门及权力体制、权力机制中,进一步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第二,地方各级权力组织体系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各社会团体的权力关系不够科学合理。当前处于“事实弱势”的权力主体如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等,在维护自身法律地位、依法发挥职能作用、对其它权力主体实施监督制约、反制其它权力主体对其非法干预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法律和实践上的有力保障;其“权利能力”虽有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则规定,但其“行为能力”相对较弱,体现了其自身能力建设和法治的薄弱。
第三,在权力部门之间,在权力人员之间,权力对于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来说,过于集中和监督制约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权力和掌管这些权力的领导干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督制约不力,缺乏有效手段,有关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落实都有较大差距,应在监督制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大、政协、纪委和司法部门,其在组织和权力上的高度独立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监督制约意识不够强烈,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制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四,权力运作机制及过程的设计不够完善,包括权力监督制约各环节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的主体地位,程序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造成权力运作的程序不优、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强、监督制约不力,造成权力行为的暗箱操作和违规操作,导致产生权力腐败。一些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少数人腐败现象比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
第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前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执政能力,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老一辈和新时期优秀共产党人的先进事例鼓励人、教育人,完善先进人物巡回报告会制度。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亘古不变的。共产党必须取信于民,党代表实行常任制,基层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推进党内民主,党内会议每个党员要充
分发表意见,表决一定要无记名投票,新任官员要向社会公布财产,接受社会监督,完善纪委巡视制度。
第二,是强化人大职能。在地方人大中扩大人大代表差额选举份额,重大事故人大要质询政府首长、企业负责人,可以在县级试点人大直接罢免政府领导。人代会掌握财权,财政蛋糕可切为七块,全国人代会拨款委员会可以把财政工作大致切成七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一块,国家机动财力一块保留在拨款委员会手中。预算修改、追加拨款,概由人代会审议批准。地方财政没有国防费用开支,只需切成六块,各自规范使用,各大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而不是都对政府下属的财政部门负责。议事要以大会发言为主,在大会上,代表主要是通过大会发言和表决来行使自己的权力。
第三,是强化政协职能。政协是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委员必须实行差额选举,大力减少官员任委员比例,委员应于专家和基层群众为主,政协作为议政、咨询机构,凡须人代会通过的法律、重大议案应事先交由政协讨论。政协还可以就有关国计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府必须作出解释或提出改进意见。要努力把政协发展成群策群议、参政议政的民主机构。
第四,是推进司法改革。县级法院、检察院审判员、监察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同一所法院、检察院法官之间、检察工作人员没有级别,司法人员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对于司法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人大有权罢免,并交由上级司法机关起诉、审判,司法人员可以不经批准直接调查政府、党委工作人员,建立陪审团制度。
第五,是推进基层民主。民主与法治分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三大走势。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方略》,王寿林著,2002年第05期。2,《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郑春延,杨伟乐著,学理论,2012年20期。
3,《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蔡定剑著,2008年第03期。
4,《科学发展观与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包心鉴著,理论探讨,2009年第05期。